第八单元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 检测题
一、选择题
1.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教养是一个人处世时的一种敬重态度。教养的获得是不可________的,它是长期规训和自我修炼的结果。虽然大家都知道教养是一个人处世的通行证,但是,一些人对教养的修炼就是________,依然不拘小节,我行我素,更有甚者放纵自我,这样的行为________。
A.一挥而就不以为然不以为耻 B.一蹴而就不以为意人所不齿
C.一挥而就不以为意人所不齿 D.一蹴而就不以为然不以为耻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提起某些英国汽车品牌,大家如数家珍,但一些如雷贯耳的汽车品牌已不属于英国。
②西方强国通过殖民与掠夺走向现代化的模式已成明日黄花,不可能复制也不会重现。
③曾经在乡间公路上,常会看到很多筚路蓝缕的老乡坐在旧房前,但是如今到处焕然一新。
④演员必须自己内心冷静,才能表现所扮演角色的热烈情感,他先得学会“无动于衷”,才能惟妙惟肖,才能把角色的喜怒哀乐生动地“形之于外”。
⑤作为中国最权威的媒体,中央电视台在此次冬奥赛事的直播,转播和报道方面独占鳌头。
⑥巨额买进,天价卖出,这种翻云覆雨的大手笔体现出一位有实力,有气魄的投资家的远见。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南京大屠杀80周年祭”再次敲响警钟,它警示我们:保卫祖国使之远离苦难和欺凌,我辈当仁不让。
②2017年12月14日当代著名诗人余光中溘然长逝,余先生的一生,常怀赤子之心,光风霁月,永远让人景仰。
③有“彩云之南”美称的云南省,风景秀丽,山高水长,无怪乎2018年的春节,云南旅游市场再现火爆场面。
④家庭医生的出现,使得普通家庭可望而不可即的高端医疗服务登堂入室,给普通人家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却没有增加他们的经济负担。
⑤袁隆平面对辉煌没有任何改变,他依然风尘仆仆地骑着摩托车去实验田,依然从北到南查看育种基地。
⑥有些缺乏基本影视艺术修养的人,硬要拍电影或电视剧,结果常常不免画虑不成反类犬,弄得不稂不莠,观众根本不买账。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⑥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失向来之烟霞 B.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C.商人重利轻别离 D.古之学者必有师
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网络时代来临,快餐文化开始______________,并且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校园。曾经,学生们捧在手里阅读的是经典名著,现在,学生们捧着手机、盯着电脑,偏爱微博或各种网络文字。快餐式阅读和传统式阅读其实各有长短,虽然很多读者迫于时间的限制,更多地选择了快餐式阅读,但是,这种典型的快餐式阅读很可能_______________——时间和精力没少花,但收获寥寥。要想真正进行让心灵能够得到净化的阅读,传统式阅读仍是上选。人类通过阅读纸质文字来______________思想文化的历史已有数千年,网络阅读不过数十年而已,就阅读效果而言,二者不能相提并论。网络阅读不过是一种浅阅读,而传统阅读可以学习知识、充实思想、增加底蕴、提升品位,可以让读者静下心来体味一种_____________的心境。所以我们还是多多地捧起书本阅读、拿起笔杆写作,做一个有思想境界、有文化底蕴、有人格修养的人吧!
A.甚嚣尘上 揠苗助长 传达 流连忘返
B.大行其道 揠苗助长 传承 逐流忘返
C.大行其道 欲速则不达 传承 流连忘返
D.甚嚣尘上 欲速则不达 传达 逐流忘返
6.某服装店开业,老板的朋友送来四副贺联,其中最得体的一副是
A.锦绣乾坤真事业经纶山海大文章
B.春满柜台宾客至货盈橱架利源开
C.丹青夺造化之工粉黛染山川之色
D.愿将天上云霞色化作人间锦绣裳
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统计显示,上半年小罐茶销售3亿元,预计全年将实现销售收入6~7亿元,这样的数据在国内茶业销售市场上让传统茶企难以望其项背。
②20多年前,风靡一时的《新白娘子传奇》可谓家喻户晓。那时电视机还没有普及,但是白蛇传的故事却早已路人皆知。
③近几年我国的高铁飞速发展,很多项目可圈可点,可喜可贺。毫无疑问,我国高铁发展前景是广阔的。中国高铁正在影响和改变世界。
④外媒称,中国的手机应用程序(APP)提供的是一条龙服务,功能强大,让西方相形见绌。
⑤近期,多地相继出台政策降低高速公路收费标准。本想着货车师傅们会弹冠相庆,可谁曾想到此政策出来。货车司机师傅们愁眉苦脸。
⑥蜀道诗歌的内容、题材丰富在唐代诗歌中鹤立鸡群。蜀道诗句中那些奇峻秀丽的山川,光怪陆离的景致,在唐人的妙笔勾勒下,至今依然如梦如幻。
A.①④⑥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②③④
8.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宣笔制作要经过一百多道工序,_______________了笔工艺人的艰辛和劳累,尤其是修笔和检验必须细之又细,精之又精,一支上品宣笔要反复修笔多次,并用放大镜来检查。
②日前,华为公司在东莞举行的开发者大会上正式发布搭载鸿蒙操作系统的荣耀智慧屏,这也意味着华为搭载鸿蒙系统的首款产品正式_______________。
③记者从甘肃“两会”上获悉,甘肃省已成功修复黄河“首曲”生态,有效_______________了草原沙化荒漠化。
A.包含 面世 遏制 B.饱含 面世 遏止
C.饱含 面市 遏制 D.包含 面市 遏止
9.成语中的某些语素直到今天仍保留着古代含义。下列成语中加点的字与文言语句中加点的字,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A.假公济私——善假于物也 B.欲盖弥彰——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C.盛气凌人——凌万顷之茫然 D.负荆请罪——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①则思知足以自戒②思厥先祖父 ③然后得一夕安寝 ④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⑤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⑥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⑦不任区区向往之至⑧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⑨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A.①③⑤ B.②④⑦
C.⑥⑦⑧ D.①⑤⑨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7年度热词,“怼”字当之无愧。这个几乎已入土为安的历史词江,一夜之间就火了起来。《说文》曰:“怼,怨也。”语言学家说,“怼”字在清代之后的书面文献中就很鲜见了,因此对于现代人来说,把“怼”归为历史词汇、文言词汇都不为过。如今,“怼”这个泛动作性文字,屡上微博、微信关键词排行榜,好像什么热门事件都能跟“怼”扯上关系。经过网络语境的熏陶,“怼”的意思已与最初大不相同。今天我们对“怼”的理解,可以是批评、斥责,在一些地区方言里,也有“捅、捶、搡、挤兑、冲撞”的意思。
(摘编自2017年9月12日澎湃新闻)
材料二:
“怼”是一个汉语字,拼音为duì,会意字,《说文》释其“‘心’部,从‘对’声”。“对”,相持也,意为互相对峙,底下加“心”,表示心里抵触,对抗。引申为怨恨。
北方方言中表达“用手推撞”或者“用语言拒斥反驳”的意思并且读音为“duì”的字,应当为“ ”。“ ”字从“手”部,本意是“排、推”的动作,引申为“拒斥、反驳”的行为。东北方言中“ 咕”“ 搡”即是该字用法的例证。大众媒体中使用“怼”来表达该含义和读音是一种错误。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三:
“怼”,看似简单,却能解释当下许多冲突的状态。“心”的“相对”,那是一种情感的碰撞——“不爽了就要怼”,单个字直捣黄龙,情绪十分饱满。就字形来看,和“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蔺伟认为,值得注意的是,“怼”这个字所体现出的攻击性或较劲的意义在不同语境下会呈现不同的感彩。当双方处于严重的敌对立场时,“怼”具有很强的攻击性,甚至伴随肢体冲突。这种“怼”往往有非理性的成分。当双方立场并不构成严重对立,甚至关系较好时,“怼”的攻击性较小,甚至很多时候是一种无伤大雅的轻松、友爱互动,这就为其进入年轻人主导的网络交际系统提供了可能。
除了和与“怼”在一起产生的各种词组配搭成口头禅,多数年轻人的手机收藏夹里,都有几个经典的“怼人”表情包。“就喜欢你看不惯又干不掉我的样子”“看在你丑的份上,就当你是对的吧”,还有人用英文、日文来助阵。
社会学家认为,“怼”作为一个从方言中演变而来的流行语,有代替网络用语“撕”“掐”的趋势,“怼得好”比“骂得凶”更有话语权,这也从一个例面反映了社会的进步。
某网评人说,在我们的传统文化语境中,向来有明哲保身的哲学。不少人的人生轨迹,都会经历从“初生牛犊不怕虎”到“人到中年万事休”的演变。我们不否认,这种处世哲学与行为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若发展到极致,则未免显得平庸。
当“怼”作为一种维护正确价值观、明确底线、合理表达愤怒的姿态出现在年轻人中时,不失为一种个性的张扬。自习室里,你想看书总有人嘻嘻哈哈;深夜的宿舍,你想睡觉偏有人开着音响打游戏……网民“柴尔德”觉得,遇到这样的事情,“该炸就要炸,该怼绝不怂”。
比起发个朋友圈抱怨一下,当下的部分年轻人更信奉“机智怼回去,潇洒怼一回”,认为这更有利于解决问题、纠正错误。“知乎”网民“simple”说:“怼完几次,生活明显不一样了。思考怼和不怼的结果哪个能让你现在和以后更舒服,后果你能接受,承担得住,那就量力而行地怼吧。”
(摘编自2017年9月11日半月谈网)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怼”字情绪饱满,屡上微博、微信关键词排行榜,所以大众媒体借用“怼”字表达了本该是“ ”的含义和读音。
B.“怼”字在现代汉语里鲜用“怨怼”之意,其作为流行语,有代替网络用语“撕”“掐”的趋势,这是社会进步的一个侧面反映。
C.《说文》对“怼”的解释为“‘心'部,从‘对’声”,可以看出该字具有形声字的特点;但《说文》又按会意字将之解释为“心里的相持和对峙”。
D.网络语境中使用中国某些传统文字的时候,有时可以让一些历史词汇“起死回生”,甚至“一夜而火”。
12.下列句子中“怼”字的含义与我们今天对“怼”的意义理解不同的一项是( )
A.某电影的主演说:“可能某些人自卑,被洋人欺负惯了,就觉得中国人不能强,我就是怼这个,我就怼。”
B.某电视剧中,沈眉庄“怼斥”安陵容,被网民誉为“手撕白莲花虚假面具”之经典,用在当今职场、情场居然都十分妥帖。
C.窦娥含冤受死,临刑前怼天怼地,发出“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的指斥。
D.杭州一男子在车厢内随地吐痰,被一名阿姨批评教育。这名男子又故意把一口痰吐在地上,结果引得众人怒怼。
1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现代语境下的“怼”有何特点。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流寓”一词最早的文本记载大概是《后汉书·廉范传》:“范父丧遭乱,客死于蜀汉,范遂流寓西州。西州平,归乡里。”在这一语境中,“流寓”可解释为流离寓居。《辞源》将“流寓”解释为“寄居他乡”。《汉语大辞典》则解释为:“‘流寓’亦作‘流庽’:流落他乡居住。”
“流寓”一词释义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流”字。如果理解为“流动”,那么这个概念的范围就非常宽泛,所有的迁徙流动到异乡都可视为“流寓”。如果理解为“流落”、“流放”的话,“流寓”一词的含义就会有很大的不同。“流落”一词有“漂泊外地,穷困失意”含义,“流放”则是古代的一种刑罚,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流寓”是指“不得已”离开本土客居他乡。比如进京考取进士,一举得中在京城或其他地方为官,这就不属于“流寓”;而在京屡考不中,旅居多年如杜甫就叫“流寓”,或遭贬谪或受排挤自请外放到非故乡的地方为官,如苏轼到海南上任就叫“流寓”。
古人为何要流寓他乡?综合起来看,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社会原因,二是个体原因。其中社会原因又有政治因素、军事因素、经济因素等多个方面。从流寓文人的角度看,大多数文人因政治斗争遭排挤打击,流落他乡,如唐顺宗年间因“二王八司马事件”,两大文豪刘禹锡与柳宗元分别被贬到郎州、永州,而苏轼更是因为政治上的打击,一路从江南贬到海南岛。古今中外,为改变命运、博取功名,负书担橐,远离家乡外出游学、游宦之士,如苏秦、张仪等,其流寓主要为个体原因。
此外,不同时代、不同原因的流寓者之流寓地是不同的。社会历史的变迁,文明程度的发展,决定了流寓地的不同。因战乱灾荒而发生的流寓,流寓者往往迁徙到较为安宁、富庶的地方,如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因犯罪而被流放和被统治者贬谪,其流寓地往往是远离京城与繁华的僻远荒凉地方,如先秦巴蜀,汉唐湖广,宋明清之岭南、东北和西北等。
(取材于李永杰《“流寓”概念探源》)
材料二:
作为边远之地的岭南地区,其落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恶劣的生存环境——令人闻之畏惧的“瘴气”和湿热多雨的气候,一直为中原地区民众所鄙弃。但是,终究有一些特殊的原因,使许多文士不得已寓居岭南。
古代流寓文士的生存状态极为艰难,诸如流寓之路艰辛无比、语言文化多有隔绝、物质生活极为匮乏、气候环境极为不适等。然而,即便是在如此艰难的生存状态下,多数岭南流寓文士并没有长时间地消极度日。迥异的自然环境和民俗风情在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不便的同时,也拓宽了他们的文学创作视野。他们借吟诗作文排遣胸中抑郁之情,顺带融入当地的生产生活。
韩愈贬谪连州阳山令时,在诗文中呈现的连州是一个远极遐荒之穷地,交通极为不便,危机四伏的生存环境险恶,这是连州给作者的最初印象。同为寓居连州,然而在刘禹锡的眼中,连州却是“荒服之善部,炎裔之凉墟也”。他在《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中写道:“剡中若问连州事,唯有千山画不如。”刘禹锡不仅对连州秀丽的山水极为推崇,而且深入民间了解连州的民俗风情、少数民族生活。在谪居连州的岁月里,他以平和的心态、从容的诗笔,还原了岭南的青山秀水,描绘了民情民俗画卷,并讴歌了少数民族的勤劳勇敢。
苏轼一生颠沛流离,一贬再贬至“荒服”的极致——海南岛,这在宋代是仅次于杀头的重罪。初到海南的苏轼也曾悲观地说道:“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昨与长子迈诀,已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做棺,次便做墓。”(《与王敏仲书》)然而,天性乐观旷达的他并没有彻底沉沦于流寓之苦,而是用自己炽热的内心去感知海南寥廓天地下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风情,纵情于美丽的自然和淳朴的民风,写下了很多优美的“和陶诗”。诗文不仅明显流露出对此种生活的热爱与赞美,更体现了他虽身处天涯海角,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旷达境界。
流寓生活往往充满着艰辛,但是达观的处世精神总是让诗人于艰险中发现天地之美,描述天地之美,即便是“九死一生”的蛮荒岭南,他们依然“诗意地栖居”。
(取材于王广禄《唐宋流寓文士的岭南文化拓荒》
材料三:
流寓文士来到岭南之后,一方面用诗文排遣心中之情,另一方面则深入民间为民谋利,在蛮荒岭南积极实践自己未尽的政治抱负,给岭南大地带来深远的影响。
明代弘治年间连州知州曹镐撰《旧志序》,认为连州风气之变,“乃自韩昌黎、刘梦得两公始”。刘禹锡在连州至少做了三件大事。一是编医书,惠及百姓。刘禹锡对医学颇有研究,他结合自己40多年积累的验方,编成了《传信方》医书,让连州人受益。二是重教兴学。在刘禹锡的带动下,连州文风迭起,吸引了荆楚吴越的儒生纷纷来连州求学。在唐代,广东共有48名进士,连州就有12名;到了北宋时期,广东共有进士127名,连州就有43名,时称“连州科第甲通省”。三是关心少数民族。刘禹锡在连州期间写下了《莫徭歌》《蛮子歌》《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三首诗,对徭族人的外貌服饰和狩猎活动以及他们的勤劳神勇大加称赞。
柳宗元流寓柳州可谓他本人之不幸,但又是柳州人民之大幸。唐元和十年,柳宗元第三次被贬到柳州为刺史,其内心非常痛苦,但他依然积极为政,兴办儒学,推行教化,开挖水井,养民安民;反对横征暴敛,力主轻徭薄赋,对柳州地区的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千百年来,柳州人以修建柳侯祠的方式来表达对柳宗元的纪念。至今,文慧桥、文慧路等路桥名称依然体现着人们对他的缅怀。
“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以八月之治而令江山易其姓,韩愈在潮州人心目中不仅是文化先驱,更成为神明一般的存在。到潮州后,韩愈驱除鳄鱼,奖劝农桑,兴办教育,大修水利,延选人才,传播中原先进文化,从而使当时的蛮荒之地潮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面对边远落后的蛮荒之地,来自中原政治文化中心的流寓文士们自觉承担起传播先进文化、先进生产方式的责任,他们不愧为岭南大地的文化拓荒者。
(取材于王广禄《唐宋流寓文士的岭南文化拓荒》)
14.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流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流寓”的本质是离开本土移居他乡。
B.“流寓”必须是“不得已”的客居他乡。
C.流寓既包括社会原因也含有个人原因。
D.流寓地不完全是远离京城的荒蛮之地。
15.下列文人的称呼与“流寓”有关的一项是( )
A.三闾大夫 B.东坡居士 C.范文正公 D.七绝圣手
16.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流寓文士“诗意地栖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流寓文士无视生存环境恶劣影响
B.借吟诗作文排遣胸中的抑郁之情
C.积极地描绘流寓之地的风情画卷
D.超然旷达地热爱与赞美流寓生活
17.下列对材料一、二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流放:“放”的第三笔是“横折钩”。
B.负书担橐:背着书箱,挑着行李。橐,口袋,引申为行李。
C.炽热:读作“zhì rè”,火热,热烈。
D.寥廓:读作“liáo kuò”,是“高远辽阔”的意思。
18.下列各句没有反映诗人流寓经历的一项是( )
A.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C.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诗经·关雎》
D.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白居易《琵琶行》
19.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流寓文士政治抱负一项是( )
A.重教兴学 B.养民安民 C.江山易姓 D.奖劝农桑
20.根据“材料三”,下列描述流寓文士给岭南大地带来深远影响有误的一项是( )
A.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不仅被广泛传扬并得到妥善保护。
B.岭南的医学、教育、生产方式甚至经济生活都发生了变化。
C.流寓文士积极为政和解决民生问题使百姓生活有显著变化。
D.流寓文士的诗文作品和文化传播丰富了岭南地区文化意蕴。
21.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说明韩愈、柳宗元、刘禹锡、苏轼等流寓文士具有的共同特征。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①“顺民心”是先秦诸子对于如何治理国家制定的一条重要的原则。但他们对于“民心”的理解又有所不同,只是将其作为一个理所当然的依据。对“民心”的不同理解,使他们对于如何治理国家产生了不同意见。
②在春秋战国时期,“民”的范围应是指“国人”——宗族之人(包括贵族),或者“庶人”——社会上所有的一般民众。《论语·子路》中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可见,孔子对于“民心”的理解,首先是“富”,其次是“礼”。“礼”是社会的秩序,是百姓遵守社会等级与统治者爱护百姓的一种约定。百姓对统治者与社会秩序的信心决定了他们是否愿意来到这个国家,所以有了“礼”的保障,百姓就会“既来之,则安之”。而同时,“富”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但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孔子出身贵族,希望生活在一个和谐有礼的文明社会当中。
③老子是史官,一向主张“无为”,他的论述时常是建立在君主的立场上;而百姓,在他看来就像“羊”一样是可以驾驭驱使的。百姓的心会被统治者所导向,所以统治者不能够使百姓生起异心。在老子的眼里,百姓的意志是会随着天下形势不断地变化的,而且并不能做出自我判断。百姓最舒服的政治姿态就是符合“道”运行的政治姿态,这是最自然的不被打扰的状态。百姓少税少役,少受指令的限制,君主不矜功好战,自然就会积累财富。同时君主还应对百姓一视同仁,百姓愿意生活在一个平等公正的社会当中。
④法家韩非子的思想主要是为君主服务,而非为百姓着想,由此与老子所言称之“以百姓心为心”的平等等之思想不同。韩非子认为百姓所希望的理想社会,是君主圣人能够公正审判是非,要公正平等,要治乱饬邪,制止淫荡泛滥。有明法严刑可以让百姓规范自己,杜绝恶的行为,杜绝僭越,使国家富强。韩非子是贵族出身,对于百姓的生活并未体贴过多,他所理解的民意,是从理论逻辑出发去推想的,把行法令、定是非、去奸邪放在第一位。
⑤墨子在论述当中经常用人民死亡来说明儒家过于注重礼、排场,以此来证明政教不可行。在其他诸子的论述当中,并没有一家有如此多的民众死亡事例。墨子深处人民大众之中,深知他们的难处,所以他提出节用、节葬,都是为了提供更多的物质需求,满足更多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墨子认为顺民心者,能够得到鬼神的祐助,并以此作为应该爱惜民意的依据。
(摘编自江咏《先秦诸子“民心”说内涵之差异》)
2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道家、墨家都将“顺民心”作为治理国家的依据,但他们对“民心”的理解有所不同。
B.使百姓富足并不是最终目的,使百姓知礼才是孔子所认为的接近理想的状态。
C.老子站在统治者的立场,建议统治者像驾驭驱使羊一样役使百姓,不使其生异心。
D.韩非子所认为的平等是法规上的平等,这与老子认为对百姓一视同仁的平等思想不同。
2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的民心思想是达到“富”与“礼”,文中冉有与孔子的对话就直接佐证了这一观点.
B.第③段侧重论述道家主张统治者要“无为”而治,顺“道”而为,同时兼顾公正。
C.法家的民心思想是法令公正,第④段侧重叙述韩非子的法治思想是为君主服务的。
D.第⑤段论述了墨家的“顺民心”思想,与儒家对民心思想的论述形成对比关系。
2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懦、道、墨三家因自身的社会地位不同,从而对“民心”的理解也产生了差异。
B.老子认为民心是不断变化的,统治者不需要去理会,只需一视同仁,顺其自然。
C.孔子的先“富”、老子的“少税少役”、墨子的“节用”都体现了对百姓的关注。
D.儒家、道家与墨家都认为君主爱惟民意、顺民心,百姓才会“既来之,则安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旮旯”一词探源
庄寿雨
“旮旯”是北方居民生活中一个常用的词,指屋子里或院子里的角落,或指一切角落。近年,北京人艺演出了话剧《旮旯胡同》,说的就是北京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巷子里发生的故事。
“旮旯”这个词应该是阿尔泰语系的语言音译过来的,它的原意是表示居住地。今天的蒙古族居住地还有很多这样的地名,它们是与旮旯一词发音类似的词,像阿尔本格勒镇等。“旮旯”“格勒”发音相似,写法不同,语源应该是相同的。汉语中使用“旮旯”一词的地区,正是我国长城沿线及华北、东北地区,是汉族与阿尔泰语系诸族长期相伴生活的地区,他们的语言影响了汉语是可想而知的。现在的北京方言中就有大量的蒙、满语词,如“窟窿”,即借用蒙古语“库伦”(蒙古语语意为围起来的地方)一词,都表示小的空间,汉语在词意上有所变化。
那么,汉族是怎样借用“旮旯”这个词的呢?又是怎样把它由表示重要的居住地的词,演变成一个表示边远小地方以至角落的词的呢?我想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词汇的演变过程推测出其演变的情况。例如,我们原本郑重地称来到中国的外国人为国际友人、外宾、外国人,后来,外国人越来越多,民间就称他们为“老外”了。“旮旯”一词的演变也应该符合这个规律。开始,阿尔泰语系某族人来到汉族聚集区,问他们从何处来,他们自然说某某格勒。后来,来的人多了,都说是来自某某格勒。时间长了,就演变为不发达的鲜为人知的边远、偏僻的地方,语音也打趣地变为“旮旯”。
汉语里借用“旮旯”一词,可以单称“旮旯”,也可以和汉语里原来的词结合,叫“犄角旮旯”,两个字不能拆开, 这是很多外来语词的共同特点,如葡萄、哨呐、珐琅等, 在阿尔泰语系中,“旮旯”表示宏大、雄伟、神圣的地方,从当初造字的字形上也能看出来。两个字都有“日”字。.汉语中“旮旯”的本意是太阳的故乡或太阳神的住地,保持了原意。阿尔泰语系诸族,普遍有崇拜太阳神的信仰。但“旮旯”这个词译过来后,又经过演变,词义由神圣变为世俗,所指的地方也由大变小,但字形却没有变。
(有删改)
25.有关“旮旯”一词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旮旯”是音译外来词语,与阿尔泰语系词语“格勒”发音相似,语源应相同。
B.按汉字造字法,“旮旯”两字的构成都有“日”字,字形上保留了原词意。
C.“旮旯”原表示居住地,汉语借用过来,演变至今,意思没有太大变化。
D.阿尔泰语系中,“旮旯”的意思与阿尔泰语系诸族崇拜太阳神的信仰有关。
26.对第三段中“这个规律”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某一外来词用的人多了,词义发生了变化,时间长了变化后的词义就固定下来了。
B.某一外来词其原始意义不被人接受,时间长了人们就自觉不自觉地改变了其意义。
C.某一外来词其原始意义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在交际中就改变了其意义。
D.某一外来词因为使用它的人多了,其词义不能固定下来,时间长了就发生了变化。
27.下列关于“旮旯”一词的用法和演变的解说,正确的—项是( )
A.原词为褒义,汉语音译过来之后指“不起眼的小巷子”,略含贬义,带有对某地轻蔑甚至歧视的意味,现仍如此。
B.原词为阿尔泰语系的词语,后来,该语系某族人来到汉族聚集区,在回答他们从何处来时,将此词传入,后被各地汉民族借用。
C.原词发音与“格勒”相似,汉语借用后语音被打趣地变为“旮旯”,“葡萄、唢呐、珐琅”等词的读音也以这种方式演变而来。
D.原词含神圣之意,汉语译过来后词义由神圣演变为世俗,所指地方也由大变小。
四、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一些个性十足的表达方式在网络上,折射出年轻网民活跃多样的思想观念,与他们求新求变的特点互为表里。但近来,“跪求体”“哭晕体”在一些网络媒体的正文、标题频频出现的表达形式,其浮夸的文风对不少读者感到不适。
“跪求”“哭晕”本是形容急切心态和忧伤情绪的网络语言,却成为少数网站、微信公众号的“口头禅”。一款“炫酷”的国产LED电风扇发售,“老外纷纷跪求购买链接”;央行公示百行征信的个人征信业务申请,“有人却哭晕在厕所”……如果说这样的内容只是,那么,某国遭遇金融风暴而“跪求中国伸出援手”等内容则纯属。
部分媒体行文浮夸,背后是“眼球情结”在作祟。修饰文辞,创新表达,但裁剪素材、哗众取宠,则少了一份真诚,也容易助推谣言肆虐。当网络流量与广告收益挂钩,“眼球情结”就与“营销心态”结成了同盟,( )长此以往,媒体记录历史、传播价值观的责任将无从谈起。
2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不一而足 言不尽意 子虚乌有 无可厚非
B.层出不穷 言不尽意 海市蜃楼 无可非议
C.不一而足 夸大其词 海市蜃楼 无可非议
D.层出不穷 夸大其词 子虚乌有 无可厚非
2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跪求体”“哭晕体”在一些网络媒体的正文、标题中频频出现,其浮夸的文风对不少读者感到不适。
B.“跪求体”“哭晕体”在一些网络媒体的标题、正文中频频出现,其浮夸的文风令不少读者感到不适。
C.“跪求体”“哭晕体”在一些网络媒体的正文、标题频频出现,不少读者对其浮夸的文风感到不适。
D.“跪求体”“哭晕体”在一些网络媒体的标题、正文中频频出现了新形式,不少读者对其浮夸的文风感到不适。
3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为了适应“买家”不断变化的口味,新闻信息产品要不断推陈出新
B.随着“买家”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一些新闻信息产品的价格越来越高
C.一些新闻信息产品就变成了待价而沽的商品,唯“买家”需求马首是瞻
D.新闻媒体早把自身的社会责任抛到九霄云外,唯“买家”需求马首是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5月15日晚,伴随着《命运共同体》的乐声,一场以“青春嘉年华,共圆亚洲梦”为主题的亚洲文化嘉年华拉开大幕。习主席指出:“亚洲各国都有古老灿烂的文化,既、各领风骚,又和谐共生、交相辉映。亚洲文明的多样性赋予了亚洲文化更为丰富的色彩、更加持久的生命力。”文明的魅力在于多姿多彩。数千年来,通过持续不断的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交往活动,( ),书写下灿烂辉煌的文明图谱。正如这场嘉年华所呈现的,来自不同国家的演员们为观众奉献了一场又交织融合的视听盛宴。通过绚丽的表演、多样的艺术,展示了亚洲各国艺术家携手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促进亚洲繁荣进步的美好心愿。
3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慷慨激昂 标新立异 波澜壮阔 风华绝代
B.激动人心 独树一帜 声势浩大 风情万种
C.慷慨激昂 独树一帜 波澜壮阔 风情万种
D.激动人心 标新立异 声势浩大 风华绝代
3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亚洲各国共同绘就了一幅文明融合互鉴、交流对话的瑰丽画卷
B.共同绘就了一幅亚洲各国文明交流对话、融合互鉴的瑰丽画卷
C.共同绘就了一幅亚洲各国文明融合互鉴、交流对话的瑰丽画卷
D.亚洲各国共同绘就了一幅文明交流对话、融合互鉴的瑰丽画卷
3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通过绚丽的表演、多样的艺术,表达了亚洲各国艺术家携手推动亚洲繁荣进步、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美好心愿。
B.绚丽的表演、多样的艺术,因而展示了亚洲各国艺术家携手推动亚洲繁荣进步、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美好心愿。
C.通过绚丽的表演、艺术的多样,展示了亚洲各国艺术家携手推动亚洲繁荣进步、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美好心愿。
D.绚丽的表演、多样的艺术,表达了亚洲各国艺术家携手推动亚洲繁荣进步、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美好心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婆退休在家,____________,度日如年。其同学赵君,知其意绪,广邀同学,在坊间相聚,为她解愁。也邀我,以增其兴致。无非是家常小菜,而且都是熟人,忆起同窗岁月,便话语稠密,一切如昨,兴高采烈。
因为都是男同学,她居其间,就如____________,都夸其容颜永驻,年轻貌美,不似退休模样。她居然找到了青春感觉,倾杯痛饮,让我____________。怕其醉,阻其少喝,她佯怒,笑着对我说,我的青春我做主,你不要嫉妒。
虽是老女人,只要被人夸年轻,立刻就心情荡漾,恭维也当真,疑如无知。就极尽酒兴,酒量竟不输于我,逸兴遄飞,满脸幸福。
她醉酒而归,大叫痛快,和衣而睡,鼾声如雷,如猛男进家,____________。
因横卧床上,脂粉脱落,披头散发,尽呈真实模样。皮色红黑,满脸皱褶,老而丑。我不禁心惊,( )。 以为她浑然不知,却看到两滴浊泪从她的眼角落下。俗话说,人不争岁月。不是不争,是无奈。这种无奈是天赐禅机,令人少生嫌隙,彼此珍惜。
3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百无聊赖 众星捧月 瞠目结舌 恣肆无拘
B.如坐针毡 众星捧月 目不暇接 恣肆无拘
C.百无聊赖 鹤立鸡群 目不暇接 放荡不羁
D.如坐针毡 鹤立鸡群 瞠目结舌 放荡不羁
3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何况都是熟人,便话语稠密,一如昨日,兴高采烈,忆起同窗岁月。
B.竟然都是熟人,忆起同窗,岁月一如昨日,兴高采烈,便话语稠密。
C.但都是熟人,忆起同窗岁月,一切如昨,便话语稠密,兴高采烈。
D.而且都是熟人,忆起一切如昨的同窗岁月,便话语稠密,兴高采烈。
36.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便心生悲悯,顿感时光无情,忧伤地抚摸,揽其头入怀
B.顿感时间无情,便心生悲悯,揽其头入怀,忧伤地抚摸
C.揽其头入怀,忧伤地抚摸,便心生悲悯,顿感时光无情
D.顿感时光无情,便心生悲悯,忧伤地抚摸,揽其头入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语言是交流信息的工具、表达思想的手段,影响着人们对自我和社会的认知。心理学 上有这样一个实验:六名专业提影师为同一个人拍摄肖像,拿到的却是不同的身份资料,为了“准确传达”这样的信息,六张肖像照最终。有时候,反作用于人的情绪和思想容易让人先入为主的是一个语言标签。从这个角度看,一个词汇的背后,往往涉及一系列的价值判断。
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网络流行语,只是热衷于简单粗暴地“贴标签”,传递极端的情绪、使用夸张的表达,渲染消极、焦虑的心态。( )比如,有人用“积极废人”指称那些爱给自己定目标但永远做不到的人,如果仅停留在揶揄或自嘲层面,奋斗的意义又该如 何安放?这些网络热词看似调侃,实际上却是用贴负面标签的方式传递着焦虑。
网络热词的生命力,不在于会不会吸引眼球、是不是引人发笑,而在于有没有创造出社会价值、能不能经历时间的沉淀,从“任性”一词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剑指权力使用乱象;到“APEC蓝”来之不易,成为环保重要目标……这些 的流行语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在于兼具了有效、有用、有趣的属性,既反映时代又推动时代的改变。而那些价值 导向负面的流行语,终难逃的命运,在之后被人遗忘。
37.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
A.哪怕只是一个语言标签,也容易反作用于人的情绪和思想,进而让人先人为主。
B.只要是一个语言标签,就会让人先入为主,进而反作用于人的情绪和思想。
C.哪怕只是一个语言标签,也容易让人先人为主,进而反作用于人的情绪和思想。
D.只要是一个语言标签,就容易反作用于人的情绪和思想,进而让人先入为主。
3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网络语汇如被滥用,难免给社会心态造成不良影响。
B.这样的语汇如被滥用,难免给社会心态造成不良影响。.
C.滥用网络词汇,一定会给社会心态带来恶果。
D.滥用这样的词汇,一定会给社会心态带来恶果。
3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迥然不同 经久不息 弹指之间 物竞天择
B.大相径庭 经久不衰 昙花一现 物竞天择
C.迥然不同 经久不衰 昙花一现 大浪淘沙
D.大相径庭 经久不息 弹指之间 大浪淘沙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蔓,某些植物的茎,它的特点是细长而不能直立。植物学家有“木本曰藤,草本曰蔓”的说法。“蔓延”中的“蔓”,指的是蔓草—— ① 。它们有顽强的生命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而且长势凶猛,只要下一场春雨过后,它们便把荒村野地当成自己的世界,一下子铺开了角角落落。所谓“蔓延”,就是像蔓草一样延伸、扩展。“漫”和水有关,本义为“大水貌”,引申为“浸淫、淹没”,《白蛇传》中便有“水漫金山”一折。由于白浪滔天给人( )的感觉,由此引申出“遍、满”等义,如“漫山遍野”“漫天皆白”。水性至柔,奔涌无形,不受拘束,故“漫”又可用来 ② ,如写文章可以“漫笔”,作报告可以“漫谈”。所谓“漫延”,是指像水一样( ),迅速渗透。可见,“蔓延”和“漫延”,同样说的是“延”,一个比之为草,一个比之为水,两者有( )之妙,在使用中各有千秋。但随着用词习惯的变化,它们已出现( )的趋势:“蔓延”是通用词,“漫延”是专用词。“蔓延”,既可用本义,如“杂草蔓延”,又可用引申义,如“火势蔓延”;既可用于具体的事物,如“一座座帐篷如莲花般在江滨蔓延盛开”,又可用于抽象的事物,如“消息像长了翅膀似的在县城蔓延传布”。“漫延”则专指因水满而向四周扩散,如“大水一下子漫延到了家门口”。
40.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望无际 无孔不入 异曲同工 分道扬镳
B.一马平川 无坚不摧 异曲同工 南辕北辙
C.一望无际 无孔不入 殊途同归 南辕北辙
D.一马平川 无坚不摧 殊途同归 分道扬镳
4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只要下一场春雨,它们便把荒村野地当成自己的世界,一下子铺开了角角落落
B.一场春雨过后,它们便把荒村野地当成自己的世界,一下子铺开了角角落落
C.一场春雨过后,它们便把荒村野地当成自己的世界,一下子铺满了角角落落
D.只要下一场春雨过后,它们便把荒村野地当成自己的世界,一下子铺满了角角落落
4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往往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来满足人们实际交际的需要。词义( )与社会发展有着紧密联系。
例如,人称“辞书之祖”的《尔雅》一书对六畜的解释非常( ),同一种动物,会根据它的毛色、大小、年龄、形状、雌雄等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之所以对六畜进行如此细致的分类,是因为在先秦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主要以农耕、渔猎、畜牧为主。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工业化高度发展的条件下,我们对动物没必要进行如此细致的区分了。因此,古代一些描写六畜的词已经( )了。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化,也引起了词义的变化。 古代人由于受认识水平的限制,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并不(),如《尔雅》里《释鸟》《释兽》中对鸟、兽的归类,就只是从①进行划分的,即“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二足而羽”的意思是有两只脚,有两扇羽翼并且能飞翔的就是鸟。《尔雅》把具有这种特点的动物都归入鸟类。基于此,与鸟类相类似的其他哺乳动物都被归入鸟类。如《释鸟》里收入“蝙蝠”这个词,就是因为它②。然而,随着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化,认识到不能仅从事物的外表形态进行分类,从而对“鸟”“哺乳动物”“蝙蝠”等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43.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演化详细消弭正确
B.演变仔细消失准确
C.演化仔细消弭正确
D.演变详细消失准确
4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工业化的高度发展,我们没必要再对动物进行如此细致的区分了。
B.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工业化高度发展的条件下,我们没必要再对动物进行如此细致的区分了。
C.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工业化的高度发展,我们对动物没必要再进行如此细致的区分了。
D.在工业化高度发展的条件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对动物没必要再进行如此细致的区分了。
45.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六、材料作文
4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作家史铁生曾写道:“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 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不把人 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 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
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任何灾难前面都可能再加上一个‘更’字。”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
1.B
2.B
3.D
4.C
5.C
6.D
7.B
8.A
9.C
10.D
11.C 12.C 13.①表达直接,而且情绪饱满。②双方立场敌对时,“怼”具有很强的攻击性,往往有非理性的成分。③双方不敌对时,“怼”的攻击性较小,甚至是轻松,友爱的互动。④作为维护正确价值观,明确底线、合理表达愤怒的姿态出现时,不失为一种个性的张扬。
14.B 15.B 16.A 17.C 18.C 19.C 20.A 21.他们遭贬谪或受排挤因此到僻远荒凉的地方为官;他们面临着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艰难的生存状态;他们能以积极的态度实践自己的政治抱负;他们有政声政绩,促进了流寓地区的文化发展;他们书写了大量的诗文作品来反映流寓生活;他们得到了流寓地人民的认可和纪念。
22.C 23.D 24.B
25.C 26.A 27.D
28.D 29.B 30.C
31.C 32.D 33.D
34.A 35.C 36.B
37.C 38.B 39.C
40.A 41.C 42.①细长而不能直立的野草;②形容放松、随意。
43.D 44.A 45.①动物的外表形态 ②满足“二足而羽”的特征
46.例文:
幸福的底线
“你幸福吗 ”
我用这句话去问所有熟悉的朋友和同事,他们的表现大同小异:先愣怔一下,接着紧锁眉头,沉思半晌,然后点头复摇头,最后未置可否地笑一笑,匆匆离去;也有的不答反问:“您幸福吗 ”
“我很幸福呀。”我女儿说,“我在学校有老师爱着,有书读着,在家里有爸妈疼着,有电脑玩儿着,所以我感到我很幸福。”
“你觉得爸爸幸福吗 ”
“您当然幸福了。您看,您有女儿宠着,有我妈守着,有班儿上着,有工资奖金发着,大名儿还能经常上一上报纸杂志,最重要的是还有那么多天南地北的朋友,您都幸福到天上去了……”
女儿掰着手指如数家珍,而我的思绪早已倏然飞散。
我想到了很小的时候听过的渔夫的故事。我想说的是,也许渔夫心中的幸福底线,仅仅是能满足现实的心理需求:我快乐,所以我幸福.就是这样.“知足者长乐”和“不知足者长乐”并无丝毫的相悖,只不过双方立论的幸福底线不同罢了。
我的父母至今仍生活在河南老家的偏远村庄里。虽然两位老人都年事已高,却不愿到儿女们生活的长沙、深圳、北京等大城市去,而且坚决不放弃名下的几亩田地,依然劳作不辍.他们的最大骄傲就是把生养的四个儿女都培养上了大学,有了“出息”,而到了需要儿女们赡养的年纪,他们却拒绝来自儿女的义务,继续用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对于他们来说,幸福的底线只有四个字:心里踏实。
在伊朗电影《天堂的孩子》里,主人公小阿里一心只想跑第三名,以拿到梦寐以求的奖品——那双并不漂亮的小鞋子,他想让妹妹每天穿着它,而不是光着脚去上学。
他被别人推倒了又爬起来再跑,情急之下竟然冲到了第一名。
当老师欣喜如狂地祝贺他,主办单位安排大官和他合影时,阿里竟然难过得流下了眼泪.虽然冠军能够得到更丰盛的奖品,却不是阿里最需要的,他不但没有得到原来想要的鞋子,而且连仅剩的一双鞋子也跑坏了.在那个百味杂陈的时刻,也许你会想,能够拥有你最急需的就是最幸福的。
当我们在茫茫红尘中奔走,陷在名与利的泥潭里不能自拔时,蓦然回首,才发现真正的幸福恰恰就在出发的原点,而当初我们却坚信它在更远的远方!
给自己的幸福画一条最浅的底线,我们才会从最平常的日子、最琐碎的事情里品尝到幸福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