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表里的生物》表格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6.《表里的生物》表格式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11 16:40: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表里的生物》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表里的生物》
难点名称 能从《表里的生物》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重点: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印证自己的观点,学会有目的地阅读。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朗诵和课件及图片欣赏,倾听动物声音,感悟生物都是活的。 2.通过讨论及问题探究,明白“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激发学生从小培养自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大自然中的生物吗?老师请同学们欣赏地球各种各样的生物教师播放一组自然界中生物的图片。(如鲸鱼、海参、海豹等)(2)讨论:除了这些有生命的生物外,有没有能发出声音的无生命的东西?(3)(出示旧式机械手表)这块手表能够发出声音,里面有生物吗?板书课题:《表里的生物》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一、初读感知1、大致了解作者信息。(作者是冯志。冯志,河北涿县人,原名冯承植。现代诗人,翻译家,教授。发表了许多诗与散文。主要作品有诗集《昨日之歌》《十四行集》等,鲁迅评价他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2、听课文朗读,完成任务。(1)圈一圈你不懂的生字,词语。(2)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3)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3.汇报交流。(1)认识生字(分组竞赛)(2)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蒙层】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表里有个小蝎子的说法。探索新知思考:小时候的“我”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我”用了哪些具体的事例来说明“我”的观点是正确的?(1)同桌讨论,指名回答(2)教师点评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1、请同学们阅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作者这样写表现了作者的什么品质呢?(表现了作者小时候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2、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父亲的表不是活的生物却能发出声音,听到表声后“我”有什么反应?从这一系列的反应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听到表声后,“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同时也证明了“我”是个好奇心强的孩子。)3、请同学们品读:“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这句话表达了“我”是一个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是那样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天真可爱的孩子。 4、结合课文,说说“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我”是一个天真幼稚、富有幻想、充满好奇的孩子。)师进行点拨并板书出主要内容。三、研读对话,回顾拓展1.研读对话,角色朗读。(1)导语:同学们,文中的对话也很精彩,我们来读一读吧!学生齐读对话。(2)小组合作,分角色读。课件出示: 可是父亲怀里的表有时放在桌子上,不但它的秒针会自己走动,而且它坚硬的表盖里还会发出清脆的声音:嘀嗒,嘀嗒……没有一刻的休息,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一天,我对父亲说:“我爱听这表的声音。”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父亲立刻把我的手拦住了,他说:“只许听,不许动。”停了一会儿,他又添上一句:“小孩儿不许动表。” 此后我就常常请求父亲把他的表打开给我看,有时父亲答应我,有时也拒绝我,这要看他高兴不高兴。有一回,父亲又把表打开了,我问:“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这就是叫你只许看,不许动。”父亲回答。“为什么呢?”我又问。“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蜇你。”(3)指导朗读。(4)小组推荐几个同学,在班上表演分角色朗读课文。(5)评价朗读。
小结 作者回忆了童年的发现,虽然这个发现或许是那样的可笑,却是作者记忆中的珍宝。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写写童年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