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南省郑州市中牟重点中学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河南省郑州市中牟重点中学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11 22:00: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河南省郑州市中牟重点中学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1. 大约1万年前,从采集、渔猎到农业生产,人类逐渐由适应自然转向改造自然,在生产工具方面,各种金属工具的使用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此后才真正开始了人类社会的历史。由此可知(  )
A. 农业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分工 B. 农业是文明出现的最重要特征
C. 文明进步源于生产力的发展 D. 人类社会历史起源于阶级分化
2. 苏美尔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公元前3200年或者更早时期开始的。在它早期存在的1000年中,大约有900年是城邦并立时期,许多小城市同时存在,它们是一种早期的国家形态。记录当时苏美尔历史的文字是(  )
A. 阿拉伯文字 B. 甲骨文字 C. 八思巴文字 D. 楔形文字
3. “当他们分割普鲁沙时,……其口为婆罗门,由其双臂造成罗惹尼耶(刹帝利),其双腿变成吠舍,从其双脚生出首陀罗。”该神话故事发生于(  )
A. B.
C. D.
4. 古代埃及强大时,向西扩张,势力一度到达幼发拉底河;亚述曾征服了整个两河流域和埃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入侵并征服波斯帝国。据此可知,古代文明扩展的特点是()
A. 依靠军事征服 B. 以两河流域为中心 C. 英雄人物推动 D. 专制国家充当先锋
5. 制作知识卡片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面是高一某学生制作的某帝国的知识卡片,据此推断该帝国是(  )
●帝国建立于公元前
●地跨欧亚非三大洲
●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广泛推广希腊文化
A. 拜占庭帝国 B. 亚历山大帝国 C. 阿拉伯帝国 D. 波斯帝国
6. 巴格达城的市场上充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一千零一夜》中的几百个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这体现出阿拉伯帝国(  )
A. 促进各大洲商贸的发展 B. 吸收被征服地区的文化
C. 建立了稳定的统治秩序 D. 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桥梁
7. 拜占庭帝国的国内外贸易相当发达,拜占庭和其他国家商人奔走于欧亚各地,运销东方和西方的各种商品。中国的丝绸、印度的香料、埃及的粮食和纸草、叙利亚的织物和刺绣、斯拉夫的毛皮和蜂蜡等各种商品,都经过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其他大城市再转运至欧亚各地。材料反映了拜占庭帝国(  )
A. 疆域辽阔促进经济繁荣 B. 重现西罗马帝国的强大
C. 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D. 成为东西方的贸易枢纽
8. 如图中,箭头所指的黑色线框是中古印度一个王朝的统治区域,该王朝信仰的国教是(  )
A. 婆罗门教 B. 佛教 C. 印度教 D. 伊斯兰教
9. 日本古代有着长期军人干政的历史,军事强人以成为征夷大将军为志向,期望开设幕府,并且掌握政权。他们在形式上取得了天皇授权,实则以军事统治进行封建采邑,凌驾正规的文人中央集权政府机构。这说明日本的幕府统治属于(  )
A. 天皇权力至上 B. 资产阶级专政 C. 封建军事专政 D. 封建割据性质
10. 英国著名东非史学家马修回忆他20世纪50年代在东非的考古工作时说:“我认为所调查的一些遗址是沿海地区阿拉伯或波斯殖民遗物……但我逐渐发生了怀疑,因为它们是非洲式的。”据此可推知
A. 东非文明的发展深受周边民族文化影响 B. 阿拉伯或波斯殖民者的文化逐渐东非化
C. 东非文明遗址的存在说明东非外贸发达 D. 阿拉伯的伊斯兰教文明在东非广泛传播
11. 马丁 路德提出:“属灵的政权”与“属世的政权”是两种国度,应该“彼此划分清楚”。前者宣传上帝之道,端正社会伦理道德;后者“维持治安、防止恶行”,并为人民谋福利。据此可知,马丁 路德(  )
A. 强调放弃宗教信仰 B. 提倡民众思想统一 C. 肯定神职人员地位 D. 主张实行政教分离
12. 葡萄牙在15世纪末是航海领域的急先锋,这一时期的葡萄牙人可能经历(  )
①向本国参与发现“新大陆”的船员致敬
②在市场上大力购买从印度运过来的香料
③听见封建地主在抱怨生活越来越不容易
④听说并参与环球航行的船队的水手招募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13. 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核心精神的表述,准确的是(  )
A. 强调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 B. 反对宗教信仰,倡导天赋人权
C. 提倡人生而平等,主张民主政治 D. 强调科学精神,主张分权制衡
14. 15世纪前欧洲人仅把棉织品用作装饰品、桌布等,从16世纪开始,印度实用、舒适、色彩斑斓的棉纺织品源源不断运到欧洲。到17世纪中期,印度莫卧儿帝国生产了占世界的棉纺织出口品,年获利甚至达到数百万两白银。这可以用来佐证(  )
A. 海路贸易得到蓬勃发展 B. 印度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
C. 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精神 D. 欧洲产生价格革命的根源
15. 在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之后,欧洲又有大量的航海冒险家踏上了这一航程。16世纪,以为航海家在环球航行中到达了美洲南端的一个岬角,即合恩角。这位航海家是(  )
A. 法国人卡帝埃 B. 荷兰人巴伦支 C. 英国人卡伯特 D. 英国人德雷克
16.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1770-1831)认为,这“是世界用头立地的时代……自从太阳照耀在天空而行星围绕着太阳旋转的时候起,还从来没有看到人用头立地,即用思想立地并按照思想去构造现实。……这是一次壮丽的日出”。促进“壮丽的日出”的主要社会思潮是(  )
A. 蒙昧主义 B. 民族主义 C. 理性主义 D. 社会主义
17. 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1816年说:“在我的新纳克的工厂里,大约由2000个年轻人和成年人管理的机械动力和操作……现在完成的工作量,在60年前需要由苏格兰的全部工业人口来完成。”他意在阐明()
A. 技术进步的威力 B. 社会主义运动的必要性
C. 社会平等的重要 D. 工人阶级强大的改造力
18. 如图经济发展趋势与国家对应正确的是(  )
A. 英国 B. 德国 C. 美国 D. 中国
19.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  )
A. 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 B. 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
C. 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D. 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
20. 恩格斯曾说:“我们决不想把新的科学成就写成厚厚的书,只向学术界吐露。正相反,我们两人已经深入到政治运动中。”这说明马克思主义(  )
A. 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 B. 开创了新的学术流派
C. 重视与工人运动结合 D. 以论战形式广泛传播
21. 圣西门认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增加财富只有一个手段,那就是进行生产”。所以他认为一切人都要劳动,都要把自己看成是属于某一工场的工作者,他又说“尊重生产和生产者的原则,要比尊重财产和所有者的原则有益得多”。这反映了圣西门(  )
A. 已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B. 客观认识了资本主义社会
C. 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 D. 主张消灭资产阶级私有制
22.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许多西方著名学者表示,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指明的发展规律之中”。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  )
A. 得到了世界各个国家的认可 B. 提出了和平夺取政权的策略
C. 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D. 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3. 巴黎公社领导人瓦尔兰,原为装订工人,担任公社财政委员时依然身着简装,过着简朴的生活。当他发现爱德华将军定制了一套6000法郎的将军服时,立即在账单上批示:公社没有钱买这样贵重的衣服。瓦尔兰的行为反映了()
A. 人民公仆的精神气质 B. 巴黎公社陷入财政危机
C. 公社领导人出身低微 D. 无产阶级政党的革命性
24. 伊比利亚半岛殖民者犯了一些严重的错误,比如严格限制贸易往来、禁止殖民地与欧洲列强贸易、依赖缺乏效率的官僚体系等。而一百年后开始拓殖北美的英国人,采用的则是以法治为基础的精简、分权、宽容的制度。双方这种殖民方式的差异,主要源自于(  )
A. 南北关洲的自然人文差别 B. 当地原住民的反抗激烈程度
C. 殖民者的自身现代性差异 D. 英国成功吸取前述殖民教训
25. 1885年2月,美国、比利时等15个国家经过会谈达成了协定,协定中的共识包括:占领非洲沿海新地区的国家必须通知其他国家,同时保证其他国家的现有各项权利不受损害。这次会议(  )
A. 促进了非洲地区的发展 B. 消除了西方国家的矛盾
C. 加速了殖民体系的形成 D. 捍卫了自由贸易的原则
26. 某同学撰写的历史小论文关键词有“海地独立”“墨西哥资产阶级宪法”“伊朗立宪革命”“中国辛亥革命”“埃塞俄比亚独立”。据此推断,他研究的主题是(  )
A.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B. 拉美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
C. 动荡不安的国际局势 D. 列强加快瓜分非洲的进程
27. 列宁说“亚洲的觉醒和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斗争的开始,标志着20世纪初所开创的全世界历史的一个新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各国人民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的根本前提是(  )
A. 封建经济进一步崛起 B. 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C.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D.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28. 当代乌拉圭作家爱德华多 加来亚诺在《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一书中写到:“当年大西洋上开往欧洲大陆的船只装载的每一种货物,都为一个后来的拉美国家规定了命运。”对这句话的准确理解是( )
A. 殖民掠夺导致拉美国家经济结构畸形 B. 旧的国际经济秩序损害拉美政治独立
C. 西方国家通过资本渗透控制拉美经济 D. 殖民统治中断了美洲文明的发展进程
29. 这场革命最重要的功能并不在于提出了新的政治思想或政府理论,而在于将原来欧洲启蒙运动时期产生的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思想移植到新大陆,并把它从一种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现实政治的原则。材料中的“这场革命”(  )
A. 冲击了欧洲大陆的封建制度 B. 基本承认了黑人公民的政治权利
C. 通过自上而下改革得以实现 D. 实践了近代西方的政治思想理念
30. “1986年,遗址已经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这里也成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规模最大的石头城建筑群体,并因此闻名世界,让人惊叹不已。”该遗址是(  )
A. 大津巴布韦 B. 摩加迪沙 C. 阿克苏姆王国 D. 桑海帝国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0分)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公元前8世纪中期到公元前6世纪晚期,希腊人在地中海和黑海沿岸建立了400多处殖民地。从过程看,海外殖民通常先由某一城邦发起,它通常被称为母邦;母邦把部分公民迁移到海外某地另立家园,这一家国被称为子邦——殖民城邦。殖民城邦和母邦在政治经济关系上是平等的,所有子邦都是希腊世界的新成员,它们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和希腊本土诸邦类似。于是子邦和母邦、殖民地区和希腊本土之间展开频繁的经济往来,希腊的商业贸易受惠良多。广泛密切的贸易联系还进一步扩大了海外市场,构成了一个海洋与大陆交错、东方与西方联结的前所未有的地中海最大贸易圈和经济圈,这远远超过了公元前2千纪爱琴文明的规模。这个更广阔的活动天地在政治和文化方面对希腊城邦的影响也是很积极的。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等
材料二:英国都铎王朝初期的国王亨利七世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扩充王权。1486年初,他迎娶爱德华四世之女伊丽莎白为王后。玫瑰战争发生于1455-1485年,是英王爱德华三世(1327-1377年在位)的两支后裔: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的支持者为了争夺英格兰王位而发生的内战,内战中势不两立的两大家族联合起来,又增添了都铎王朝的合法性。而后又让后裔迎娶西班牙王室公主,旨在争取欧洲列强的承认和支持。亨利七世对觊觎王位的政敌采取铁血政策,同时,都铎王朝的君主们还不拘出身门第,努力罗致有才干的人作为政府的核心人物。亨利七世上台不久就获得了海关岁入、法庭罚金等封建经济、司法特权。在镇压贵族叛乱中又趁机没收了一些敌对分子的领地和财产,较大幅度地扩充了王室领地。同时亨利七世尽量减少对外战争,努力减少军事开支。雄厚的经济实力使国王不需要过于依靠议会拨款,因此也不经常召开议会。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人海外殖民的积极影响。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亨利七世加强王权的主要措施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荷兰人对香料贸易和香料市场的垄断行为威胁到英国商人的利益,他们渴望涉足亚洲香料贸易,开始“讨论到东印度航行的事宜”。1600年底,伊丽莎白颁发了为期15年的公司特许状,标志着英国东印度公司正式成立。公司成立后,积极与东印度从事直接商业活动,并与荷兰在南洋群岛的香料贸易方面展开了长期的竞争。到17世纪末,东印度公司已经在印度营建4个较大的据点,“它们的位置决定了18世纪英国海外活动的大部分进程与方向”。到亚洲的航行与到欧洲大陆及地中海地区的航行相比,对商船的要求更高。英国航海技术及造船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训练了大量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水手,这些都是潜在的海军力量,随时可以被国家所用。
—摘编自孟宪凤、王军《东印度公司与17世纪英国东印度贸易》材料二:荷兰东印度公司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竞争中,长期处于上风,然而在18世纪末它却轰然垮掉。据统计,1766年到1768年期间其用于支付雇员工资的开支,很可能占公司在亚洲总支出的94.7%。早在1620年,第一任巴达维亚总督科恩就提出,应当给予私人企业一定的自由贸易权,让公司摆脱各种不必要的管理费用,还能有效地遏制腐败行为,但建议最终没有被采纳。随着英国国内印染和纺织行业的迅速发展,英印公司将印度变成了棉织物的原料产地,原棉进口量迅猛增长。1770年之后,英国人在与印度的棉织品贸易中明显占据了上风,荷兰人只能为欧洲市场的低端消费者提供相对廉价的棉织物,市场份额逐渐缩小。1780年第四次英荷战争中,强大的英国海军摧毁了荷兰舰队,荷印公司的欧亚航线停摆,公司在亚洲的贸易地位江河日下,最终崩溃。
——摘编自郑海洋《荷兰东印度公司衰落原因再探》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的背景,并分析其贸易活动对英国发展的重要意义。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荷兰东印度公司衰亡的主要原因。
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法律上讲,18世纪中叶,南北美洲一半以上的地域都是由欧洲国家的殖民地构成的。这些殖民地主要是英国、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剩下的地域则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管辖之外。当然,在1780年代这个短暂的间歇期间,在拉丁美洲,没有什么事件发生,而美国也正在集中精力解决自己的困难。但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令人不安。事实上,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使圣多明各正在酝酿一个运动的进程,这便导致了在现代世界体系中第一个黑人共和国的出现。通过暴力斗争而诞生的海地,在南北美洲历史上,是比我们以往想象得要更为关键的一个因素,应赞誉它为加速和澄清世界其他地方殖民地独立的模式所做的贡献。到19世纪中叶,拉美那些殖民地实质上已经变成了独立的主权国家。此外,当时那些新独立的国家已经宣布在法律上拥有南北美大陆剩下的地域的权利。
——摘编自(美)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三卷》
材料二:到1900年,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可以提及“世界文明”。尽管所有国家在语言、文化和社会实践等方面还保持着重要的差异,但都不由自主地被拖入一个世界经济和世界市场之中。政治和经济的现代性的标志,如现代科学、现代战争武器、机械工业、快速交通、工业组织、有效率的税收和执法,以及公共健康、卫生和医学等,无论在何处都非常相似。但并非各个民族都能以平等关系参与这场全球性发展,欧洲人攫取了最大的利益。在其他地方,部落社会及固有的旧文化开始土崩瓦解。科学的思想到处改变着旧有的思想方法,就像当年在欧洲发生过的那样。在印度、中国或非洲,民族工业常常遭到打击,很多人发现,维持它们比以前更困难了。
——摘编自(美)乔 科尔顿/劳埃德 克莱默《现代世界史;1870年起》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拉美独立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的条件及影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材料“金属工具的使用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此后才直正开始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说明生产力发展推动文明出现,C项正确;
社会分工指的是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只有农业的生产和生产工具的进步,没有涉及社会分工问题,排除A项;
材料涉及农业的出现使人由适应自然到改造自然,改造自然不是文明出现的标志,文明出现的标志是文字、城市等,排除B项;
人类社会历史源于阶级分化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楔形文字是两河流域的古文字,苏美尔文明属于两河流域的古文明,记录当时苏美尔历史的文字应是楔形文字,故D正确;
A项是阿拉伯人的文字,B项是中国人的文字,C项是蒙古人的文字,均不符合。
故选:D。
本题考查历史文化常识。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苏美尔”。
本题主要通过历史文化常识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3.【答案】D
【解析】材料“当他们分割普鲁沙时,……其口为婆罗门,由其双臂造成罗惹尼耶(刹帝利),其双腿变成吠舍,从其双脚生出首陀罗”体现了印度的种姓制度,印度的两条河为印度河和恒河,D正确;
A为两河流域,B为埃及,C为中国,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印度文明,要求学生结合古印度文明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印度文明,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4.【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古代埃及强大时,向西扩张……”可以看出,古埃及、亚述和马其顿都采用武力扩张的方式,A项正确;
古埃及、亚述的扩张涉及到两河流域,马其顿没有,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英雄人物的推动,排除C项;
材料涉及的扩张的手段,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古代世界的帝国和文明交流,需要考生掌握古代文明发展和交流的特点。
本题考查古代世界的帝国和文明交流,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亚历山大率领希腊联军东征,以武力征服的方式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亚历山大帝国。为了巩固统治亚历山大帝国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推广希腊文化,B项正确;
拜占庭帝国建立于395年,排除A项;
阿拉伯帝国632年-1258年,是中古时期时阿拉伯人所建立的伊斯兰帝国,排除C项;
波斯帝国公元前550年-公元前330年,没有广泛推广希腊文化,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考生需要结合亚历山大远征的相关史实来回答。
本题主要通过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
6.【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一千零一夜》中的几百个故事吸收了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的文化,其中,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是阿拉伯帝国征服的地区,故B正确;
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不符合,故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
本题主要通过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中国的丝绸、印度的香料、埃及的粮食和纸草、叙利亚的织物和刺绣、斯拉夫的毛皮和蜂蜡等各种商品,都经过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其他大城市再转运至欧亚各地”信息可以得出,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帝国已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和贸易枢纽,D项正确;
材料并没有体现疆域辽阔与经济繁荣之间的因果关系,排除A项;
拜占庭帝国一直没能恢复西罗马帝国时期辽阔的疆域,排除B项;
C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了拜占庭帝国的兴衰与俄罗斯扩张,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拜占庭帝国的兴衰与俄罗斯扩张,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8.【答案】D
【解析】结合材料地图中的“德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地图中箭头所指的黑色线框是德里苏丹国,结合所学可知,德里苏丹国信仰伊斯兰教,故D项正确;
婆罗门教盛行于早期印度,佛教盛行于孔雀王朝和贵霜王朝,印度教在笈多帝国时期成为主要宗教,故排除ABC三项。
故选:D。
本题考查古印度文明,考生需要结合印度历史上宗教发展演变的史实来回答。
本题主要通过古印度文明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的能力和时空观念素养。
9.【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日本的幕府统治是封建统治,而掌握政权的是军事强人,他们以军事统治进行封建采邑,凌驾正规的文人中央集权政府机构,因此日本幕府统治属于封建军事专政,而非割据性质,故C正确,D错误;
军事强人掌握了政权,因此不是天皇权力至上,故A错误;
明治维新后日本才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故B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明治维新的背景,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日本幕府统治的特点和性质分析。
本题考查日本幕府统治的性质,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0.【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我认为所调查的一些遗址是沿海地区阿拉伯或波斯殖民遗物……但我逐渐发生了怀疑,因为它们是非洲式的”可知,马修通过考古发现东非的一些遗址中有阿拉伯或波斯殖民遗物。结合所学可知,由于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和伊斯兰教的传入,使东非国家深受阿拉伯或波斯文明的影响,因此东非的一些遗址中有阿拉伯或波斯殖民遗物,故A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东非文化受阿拉伯或波斯殖民者文化的影响,不是强调阿拉伯或波斯殖民者的文化逐渐东非化,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东非外贸发达,故C项错误;
材不能未体现伊斯兰教文明在东非广泛传播,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人类文明的交流,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我认为所调查的一些遗址是沿海地区阿拉伯或波斯殖民遗物……但我逐渐发生了怀疑,因为它们是非洲式的”的主旨,结合受阿拉伯或波斯文明的交流及其影响分析。
本题考查受阿拉伯或波斯文明的交流,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前者……端正社会伦理道德;后者……为人民谋福利”可知,马丁 路德认为“两种国度”即教会和世俗政权都有存在的必要,但必须“彼此划分清楚”,这是一种政教分离的思想,D项正确;
马丁 路德创建路德新教,并不反对宗教信仰,排除A项;
材料没有体现民众思想统一,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神职人员地位,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宗教改革,要求学生结合宗教改革的内容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宗教改革,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2.【答案】C
【解析】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受西班牙国王委托,率船队到达美洲巴哈马群岛,发现了“新大陆”,①错误;
15世纪末,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率船队绕过好望角到印度,②正确;
15世纪末开始的新航路的开辟促使欧洲出现了价格革命,大量贵金属不断流入欧洲,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依赖固定地租收入的封建领主经济地位下降,③正确;
1519年至1522年即16世纪初,西班牙王室支持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的环球航行,④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早期殖民扩张,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早期殖民扩张,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3.【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将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故A项正确;
文艺复兴并不反对宗教信仰,而且天赋人权、民主政治以及分权制衡是启蒙运动的内容,故BCD三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解答本题需要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的内容,并把握启蒙运动的内容。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14.【答案】A
【解析】据“15世纪前欧洲人仅把棉织品用作装饰品、桌布等,从16世纪开始,印度实用、舒适、色彩斑斓的棉纺织品源源不断运到欧洲。到17世纪中期,印度莫卧儿帝国生产了占世界的棉纺织出口品,年获利甚至达到数百万两白银”可知,欧洲在1500年前后,棉布的用途以及进口数量都出现巨大变化,而印度的棉纺织品销售数量一度大增,这体现了新航路开辟推动了商品的世界性流通,在流通过程中海路贸易的重要性更为凸显,A项正确;
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材料对人文主义解放追求有所体现,但是不能体现冒险精神,排除C项;
材料体现的是商业革命,而非价格革命,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需要结合新航路开辟的特征解答。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5.【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16世纪,以为航海家在环球航行中到达了美洲南端的一个岬角,即合恩角”,结合所学可知,1578年,英国人德雷克到达了美洲南端的一个岬角,即合恩角,故D正确;
法国人卡帝埃到达拉布拉多半岛,故A错误;
荷兰人巴伦支三次航行北冰洋,故B错误;
英国人卡伯特父子发现纽芬兰岛,故C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6世纪,以为航海家在环球航行中到达了美洲南端的一个岬角,即合恩角”,结合英国人德雷克开辟的新航路分析。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和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1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还从来没有看到人用头立地,即用思想立地并按照思想去构造现实”可知,黑格尔所说的“壮丽的日出”指的是启蒙运动,启蒙运动以理性主义为核心,C项正确;
蒙昧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均不是启蒙运动时期的主要社会思潮,排除AB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启蒙运动,需要结合启蒙运动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启蒙运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在我的新纳克的工厂里……由苏格兰的全部工业人口来完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提升了生产效率,完成的工作量远超之前,A项正确;
社会主义运动兴起于1848年之后,排除B项;
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平等,排除C项;
D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空想社会主义,需要结合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空想社会主义,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8.【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美国在19世纪上半期开始了工业革命,1865年通过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美国的科技发明众多,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20世纪初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因此,C项对应正确,C项正确;
英国18世纪中期率先开展工业革命,经济快速发展,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工厂,1750-1950年应该是上升曲线,排除A项;
1871年德国完成国家统一,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经济快速发展,20世纪初工业产值位居世界第二,B线与德国对应错误,排除B项;
中国在工业革命前经济位于世界第一,两次工业革命后,中国远远落后于应、美、德,D线与中国对应错误,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解答本题需要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准确判断的能力。
19.【答案】D
【解析】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这种“状态”指的是英国工业革命后,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但当时英国的政治制度不能满足工业资产阶级充分参政议政的要求。为了改变这种“状态”,英国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故D项符合题意。光荣革命发生于1688年、《权利法案》颁布于1689年、内阁制建立于18世纪中期,均早于工业革命爆发的时间“18世纪60年代”,故A、B、C项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1832年改革法案》是英国在1832年通过的关于扩大下议院选民基础的法案。该议案改变了下议院由保守派独占的状态,加入了中产阶级的势力,是英国议会史的一次重大改革。
本题以材料的材料的形式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解题的关键在于掌握1832年议会改革的背景是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的参政权与选举权。
20.【答案】C
【解析】根据“我们两人已经深入到政治运动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恩格斯重视与工人运动结合,C项正确;
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
开创了新的学术流派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论战的形式,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解答本题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知识。
本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1.【答案】B
【解析】根据“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增加财富只有一个手段,那就是进行生产”“尊重生产和生产者的原则,要比尊重财产和所有者的原则有益得多”可得出圣西门认识到劳动创造价值,以及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是处于被剥削的地位,反映出他对资本主义社会已经有了客观的认识,B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到马克思主义,排除A项;
材料没有体现公平正义,排除C项;
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马克思主义,要求学生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马克思主义,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2.【答案】D
【解析】A.人类社会生活在马克思指明的发展规律中,不能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各个国家都得到了认可,A选项错误;
B.和平夺权道路不是西方学者要探索的人类社会发展前景,B选项错误;
C.西方学者认可和人类社会遵循马克思所指明的发展规律,不仅仅是因为其指导了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C选项说法错误。
D.根据材料,西方学者认同,人类社会遵循马克思所制定的发展规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马克思主义阐明的社会发展规律是科学客观的,D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马克思主要的产生。解答本题需要根据材料并结合马克思主要的产生的意义分析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马克思主要的产生,考查学生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3.【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巴黎公社提倡节俭,限制公务人员的经济特权,体现了人民公仆的精神,故A正确;
巴黎公社提倡节俭,不能推断出巴黎公社陷入财政危机的结论,排除B;
材料只是说明巴黎公社领导人瓦尔兰出身低微,不能得出所有公社领导人出身低微的结论,排除C;
材料只是反映了瓦尔兰的个人行为,没有体现无产阶级政党的革命性,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巴黎公社,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公社没有钱买这样贵重的衣服”。
24.【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西班牙与葡萄牙人的殖民统治方式与英国的人殖民统治方式不一样,反映出殖民者的自身现代性差异,C正确;
材料与南美的自然人文差别无关,排除A;
反抗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
材料没有体现教训,排除D。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早期殖民扩张,要求学生结合列强早期殖民扩张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列强早期殖民扩张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25.【答案】C
【解析】据题意可知,材料反映的这个协定协调了列强在非洲的利益,有助于它们共同瓜分非洲,从而有利于加速殖民体系的形成,C项正确;
这次会议是为了促进列强对非洲的瓜分,并不能促进非洲地区的发展,排除A项;
这次会议是暂时缓和了西方国家的矛盾,而非消除,排除B项;
这次会议是为了瓜分非洲,并不是在捍卫自由贸易的原则,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考生需要结合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过程来回答。
本题主要通过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26.【答案】A
【解析】材料“海地独立”“墨西哥资产阶级宪法”“伊朗立宪革命”“中国辛亥革命”“埃塞俄比亚独立”体现了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A正确;
材料不只体现了拉美国家,排除B;
材料没有提到国际局势,排除C;
材料不只体现了非洲,排除D。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要求学生结合亚非拉反对殖民侵略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7.【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亚洲各国人民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的根本前提应该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C项正确;
此时封建经济已经趋向衰落,排除A项;
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是有利因素,排除B项;
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也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亚洲的觉醒,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亚洲的觉醒,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欧洲殖民者对拉美的掠夺,导致拉美贫穷落后和经济结构畸形,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欧洲殖民者对拉美的经济掠夺,导致后来拉美经济的畸形发展和落后,而未涉及其政治独立内容,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资本渗透控制拉美经济”,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中断了美洲文明的发展进程”,排除D项。
29.【答案】D
【解析】根据“将原来欧洲启蒙运动时期产生的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思想移植到新大陆,并把它从一种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现实政治的原则”可知,“这场革命”实践了近代西方的政治思想理念,D项正确;
结合材料“将原来欧洲启蒙运动时期产生的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思想移植到新大陆”可知这场革命是指美国独立战争,A项表述不符史实,排除A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直到独立战争结束后颁布的《1787年宪法》中都没有承认了黑人公民的政治权利,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
材料没有体现革命方式,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了启蒙运动,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启蒙运动,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0.【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规模最大的石头城建筑群体”,结合所学可知,大津巴布韦遗址地处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以石头城建筑群体著称,故A项正确。
B项位于东部非洲偏北的印度洋海岸,与材料“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规模最大的石头城建筑群体”不符,排除。
C项位于特里亚和埃塞俄比亚北部地区,与材料“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规模最大的石头城建筑群体”不符,排除。
D项位于西非地区,与材料“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规模最大的石头城建筑群体”不符,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非洲文明。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规模最大的石头城建筑群体”,结合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地理位置和特点解答。
31.【答案】【小题1】积极影响:有利于缓解城邦人口增长和资源短缺的矛盾;有利于巩固希腊城邦制度和公民团体的稳定;促进了希腊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希腊文明的繁荣发展;有利于加强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小题2】措施:通过联姻加强王权和国力;争取欧洲大陆强国的承认,减少对外战争;对政敌采取铁血政策进行镇压;不拘门第罗致人才;充实王朝的财政收入以摆脱议会的经费掣肘。
评价:扩大了英王室的统治基础;有利于增强英国的影响力;加强了君主权力,巩固封建统治;(答出两点即可)易激化封建贵族与资产阶级的矛盾,阻碍社会的近代转型。(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世纪欧洲、古希腊文明,第一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古希腊人海外殖民的积极影响作出回答;第二问结合亨利七世加强王权的主要措施分析。
本题考查了中世纪欧洲、古希腊文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2.【答案】【小题1】背景: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欧洲出现商业革命;英国与荷兰进行商业竞争;英国政府的支持。意义:促进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英国航海、造船技术的发展;为18世纪的英国海外扩张奠定基础。
【小题2】原因:工资支出庞大,运营成本高;垄断经营模式的弊端;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棉织品生产能力优于荷兰,在亚洲贸易中逐渐排挤荷兰;第四次英荷战争的打击。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早期殖民扩展。第一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的背景及其贸易活动对英国发展的重要意义;第二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荷兰东印度公司衰亡的主要原因。
本题考查的是早期殖民扩展,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33.【答案】【小题1】欧洲殖民者的长期压迫和剥削;拉美民族经济的发展;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拉美民族民主意识的增长;法国大革命动摇了欧洲在拉美的殖民统治:美国独立的鼓舞。
【小题2】条件:殖民扩张的推动: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世界市场的形成;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出现。
影响:①对欧美: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商品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资本输出场所,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繁荣与发展。②对亚、非、拉:给亚非拉地区和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加剧了当地的贫困和落后,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但也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冲击了当地落后的政治经济体制。③对世界:有利于世界贸易总额的提高和世界经济的增长;促进了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推动了各地区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解析】本题考查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第一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第二问结合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的条件及影响分析。
本题考查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