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二、知人论世
闻一多(1899-1946),
1 本名闻家骅,湖北黄冈人。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2 作品: 《七子之歌》《最后的一次演讲》
诗集《红烛》
3 艺术主张:诗应当有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
筑美),要“理性节制情感”,带着
“镣铐”来“跳舞”
一作者介绍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23 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其时,诗人身在远离祖国的大洋彼岸,这个被五四运动的洪流冲激过的、从“世家望族、书香门第”里挣脱的书生,与当时千千万万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样,面临历史的选择,思考着人生和自我的价值。
读准字音
读准节奏
体会情感
三 大声朗读 感知作品
问题1:自读第1节,(1)写了红烛的什么?(2)用了什么方法?(3)作者想表达什么?
红烛的红,类比为红心的红。
红心的红:赤诚、热烈、忠诚;
根据作者的类比,同理推之:
红烛的红色也是代表:赤诚、热烈、忠诚。
(2)类比
(1)写了红烛的色
(3)赞美红烛的赤诚、热烈、忠诚
四 阅读思考
这两节诗,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
“不误,不误”采用反复的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包含着诗人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也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表现了诗人对“红烛”精神的敬仰。
问题2:自读2、3节,诗中的“误”是何意?
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
误不误”是不是矛盾?
“误”是误解的意思
这样的身躯、这样的灵魂为何要燃烧,要在火光中毁灭自己的身躯?诗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矛盾!冲突!在曾有的矛盾冲突中诗人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因为,诗人坚定地说:“不误!不误”。诗人已经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
问题3:自读第4节,怎样理解“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有如身陷囵圄受着禁锢。
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
问题4:自读第6节,如何理解“红烛急得流泪!
用“着急流泪”表现出红烛一心为人世间创造光明,唯恐不能为人世间创造光明,以无私奉献为天职的灵魂。
问题5:自读第9节,怎样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诗人呼唤红烛,其实是劝勉自己:为社会彻底奉献自己。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
问题6:为什么在开头要引用李商隐的诗句
诗人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统领全篇,不仅引出了诗歌的言说对象,也概括了诗歌的主旨,是诗歌的主题所在、中心所在,全诗以这句诗为线索来赞美红烛。
问题7:结合全诗分析,“红烛”象征什么?
红烛的“红”象征:赤诚、热烈、忠诚。
红烛的“光”象征:红烛牺牲自我,拯救世人的理想信念。
红烛的“泪”象征:因拯救祖国、拯救世人的理想受到阻碍而产生的着急焦虑之情。
“红烛”象征:为了拯救世人而主动牺牲自我的理想人格的化身。
五 分析作品内容
蜡炬成灰泪始干
红烛的“灰”
红烛的“泪”
(2-4)
(5-7)
问
答
赞颂
自我牺牲
拯救世人的精神
问
答
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红烛的“色”
赤诚、热烈、忠诚
(1)
总结红烛精神
彻底的奉献
“泪”表达的是因拯救祖国、拯救世人的理想受到阻碍而产生的着急焦虑之情。
(8-9)
特点
自焚
流泪
红色
借赞颂红烛表达自己甘愿为祖国自我牺牲彻底奉献的情感
情感
六 分析诗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四 扬 三 抑
第1节:赞叹红烛的“红”——扬
第2节:困惑于红烛的自焚——抑
第3节: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扬
第4节: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抑
第5-7节:欣喜于红烛的伟绩——扬
第8节:掂量灰心与创造的份量——抑
第9节:红烛精神的总结——扬
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惊叹赞美,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
1.诵读这首诗。
2.课外阅读闻一多《死水》等诗。
六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