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6课
课题:我是什么(第二课时)
内容分析:《我是什么》是一篇科学童话,兼具科普文的准确和童话的生动有趣的双 重特点。课文采用拟人手法,用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生动形象地介 绍了自然界中水的变化及其利与害。文中始终不点明“我”就是水,而是通 过描述水的种种变化、状态和与人类的关系,让读者去猜,更增强了文章的 趣味性。文中的科学知识清晰完整。讲述了“水”在不同条件下变换不同的 形态,在天地间永不停歇地旅行着。课后第一题“说说‘我’是什么,‘我’ 会变成些什么”,是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局部走向整体,体现了 阅读能力的渐次提升和发展。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通过对课文中“我”会变成什么的自主梳理和个性表达,培养学生提取与概括信息的能力,促进思维发展。 语言运用: 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水是会变的,知道雨、雪、冰雹是水变成的,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自然界的因果关系。 思维能力:理解水的变化与人类的关系。 审美创造: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爱,懂得水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重、难点:简单说出水的变化过程,体会“落、打、飘”用词的准确,并能仿照说 句子。
活动流程: 情境导入:复习字词,引入新课 环节一:关注语言,感受语言精准 环节二:水滴小剧场(了解水的不同状态) 环节三:课堂总结,布置课后任务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 复习字词,引入新课
一、复习字词,引入新课 二、提出疑问,引入新课。 回忆上节课内容,说一说:“我”是什么?“我”都变成什么了? 1.学生认读新词。 2.学生回答问题
活动意图:复习导入,清晰课文内容。
环节二: 关注语言,感受语言精准
一、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我是云的时候有几件衣服呢? 我会变。太阳一晒,我就变成汽。升到天空,我又变成无数极小极小的点儿,连成一片,在空中飘浮。有时候我穿着白衣服,有时候我穿着黑衣服,早晨和傍晚我又把红袍披在身上。人们叫我“云”。 二、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接下来云有怎样的变化呢? 我在空中越升越高,体温越来越低,变成了无数小水滴。小水滴聚在一起落下来,人们叫我“雨”。有时候我变成小硬球打下来,人们就管我叫“冰雹”。到了冬天,我变成小花朵飘下来,人们又叫我“雪”。 1.体会加点词的意思,再用它们各说一句话。 雨滴聚在一起落下来,人们叫我“雨”。 有时候我变成小硬球打下来,人们就叫我“冰雹”。 到了冬天,我变成小花朵飘下来,人们又叫我“雪”。 “落”要读出雨的自由自在,“打”要读出冰雹的力量大,“飘”语气要轻柔。 2.让学生试着用“落、打、飘”三个字各说一句话。 预设:秋天到了,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果子从树上打下来,落了一地。 小鸟的羽毛从半空中飘落下来。 三、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我在池子、小溪、江河以及海洋中分别做了什么? 平常我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 朗读指导:读“睡觉”时声音要轻柔,显得安静,睡得香甜。读“散步”时语速要慢一些,显得悠闲自在。 读“奔跑”时语速要快,声音要大,显得兴奋。读“跳舞,唱歌,开大会”时语速要慢慢减下来,每个字都清晰地读出来,读出欢快、热闹的感觉。 四、读第4自然段,想一想:我对人类做了什么呢? 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却很暴躁。我做过许多好事,灌溉田地,发动机器,帮助人们工作。我也做过许多坏事,淹没庄稼,冲毁房屋,给人们带来灾害。人们想出种种办法管住我,让我光做好事,不做坏事。 好事:灌溉田地,发动机器 坏事:淹没庄稼,冲毁房屋 1.读一读,填一填。 灌溉田地 发动机器 淹没庄稼 冲毁房屋 灌溉( ) 发动( ) 淹没( ) 冲毁( ) 2.你能说一个类似的句子吗? 有时候我穿着白衣服,有时候我穿着黑衣服。 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却很暴躁。 有时候教室很喧闹,有时候教室很安静。 学生读第一自然段,自主画出云的衣服。并且回答问题。 画出云的变化,并且体会三个动词的作用,学会用动词造句。 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我做了什么?并且朗读第三自然段。 4.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找出“我”做过的事情。
活动意图:了解水会变成的状态,理清课文内容。
环节三:水滴小剧场
选择你喜欢的场景,小组合作表演。 一、场景一:小水滴变变变 我会变。太阳一晒,我就变成汽。升到天空,我又变成无数极小极小的点儿,连成一片,在空中漂浮。
我在空中越升越高,体温越来越低,变成了无数小水滴。小水滴聚在一起落下来,人们叫我“雨”。有时候我变成小硬球打下来,人们就叫我“冰雹”。到了冬天,我变成小花朵飘下来,人们又叫我“雪”。 二、场景二:小水滴的日常 平常我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
活动意图:通过课本剧场,加深巩固对水的状态的认识。
环节四:课堂总结,布置课后任务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课文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始终不点明“我”就是水,而是通过描述自然界中水的种种变化、形态以及与人类的利害关系,让我们像猜谜语一样去寻求答案,集知识与趣味于一体。
教学设计:
教学简评:《我是什么》是一篇新编科普短文,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水的不同形态和对人的利弊关系。根据课文的结构特点,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进行设计。为了探究课文中的“我”是谁,我让同学们认真读,仔细思考,带着任务去读课文。读完课文后,许多同学有了答案,但是他们得到答案的地方不一样,有的是通过第四段的朗读指导“我是水”,有的是读了第三段知道了“我是水”,当然还有许多课外知识丰富的小朋友知道雨、雹子、雪都是水变成的。总之有了兴趣,他们的学习过程变得更积极,更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