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同步练习题
积累与运用(25分)
1. 选出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2分)
A. 分歧(qí) 憔悴(jiāo) 寒颤(chàn) 匿笑(nì)
B. 菡萏(dàn) 攥着(zuàn) 瘫痪(tān) 霎时(shà)
C 嫩芽(nènɡ) 诀别(jué) 攲斜(qī) 树杈(chā)
D. 粼粼(nín) 淡雅(yǎ) 徘徊(fēi) 反悔(huǐ)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 众多市民纷纷呼朋引伴,上山赏雪。
B. 春华秋实,没有那温暖的春风,又那里会有这满野秋色和大好收成呢?
C. 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D. 他得罪了我,当我说要告诉老师时,他变得暴怒无常,开始向我求情。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小林的篮球职业生涯正在刚刚开始,就以神奇的表现征服了亿万观众。
修改:删除“正在”。
B.在上海家电博览会上,海尔推出了全球可去除PM2.5的首台空调。
修改:应把“首台”移到“可去除”之前。
C.春天的城市各大公园绽露出自然的清新和灵秀,成为人们春游的好时机。
修改:把“成为”改为“是”。
D.通过持续摄入含有1073R-1乳酸菌的酸奶饮料,会使学生患流感的概率有效降低。
修改:删除“通过”。
4.下面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B.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C.“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D.是亲情给了我们站起来的勇气,是亲情把我们送进了校园,是亲情让我们在成功时更快乐……
5. 下列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
②“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
③一提到雨,也就必然要想到雪。
④借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比我的文字直截了当,美丽得多?
⑤“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
⑥“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撩逗酒姑娘了。
③①⑥②⑤④ B. ③⑤②⑥①④ C. ③⑥①②⑤④ D. ③②①⑥⑤④
6. 按要求默写句子。 (10分)
(1)《观沧海》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设宏伟意境,表现了诗人吞吐日月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表明对朋友未来担忧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次北固山下》中借时序的交替来写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名著阅读。(5分)
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1)这首诗的作者是 ,诗中主要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2分)
(2)“心中的风雨”指的是什么?(3分)
阅读理解(45分)
(一)、阅读《咏雪》回答问题:(9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8. 解释词语。 (3分)
①内集
②讲论文义
③何所似
9. 翻译句子 (2分)
撒盐空中差可拟
10. 文章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2分)
为什么样“公大笑乐”?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2分)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10分)
《散步》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顺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2. 在散步时,家庭中发生的分歧是什么?“我”的决定是什么?“我”为什么作这样的决定?(2分)
13.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高大的父亲”这句话里的“早已”与“还”、“强壮”与“高大”能否互相调换?为什么?(2分)
14.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2分)
15. 第二段中对“我”采用的描写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6. 读了这篇文章,你对“责任”有哪些认识?(2分)
(三)、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8分)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7.作者以 为线索,叙述病入膏肓的母亲忍受着巨大的病痛,隐瞒起病情,忘我地 把全身心投入到不幸的儿子身上,直至自己生命最后一息的事,表现了她对儿子的 . 和“我”对母爱的感激。(2分)
18.赏析词句。(4分)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赏析加点词句)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19.第二段文字能不能删掉?为什么?(2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7分)
母亲养蜗牛
梁晓声
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京跟我住。我忙于写作,实在抽不出空陪她。母亲被寂寞所困的情形,令人感到凄楚。
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儿大,粉红色,半透明,可爱极了。
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儿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细沙。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她经常将那小铁盒儿放在窗台上,盒盖儿敞开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了。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儿内。
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情。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有时,为了讨母亲欢心,我也停止写作,与母亲共同观赏。
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奶奶,它们能长多大啊 ”
“能长到你的拳头那么大呢!”
“奶奶,你吃过蜗牛吗 ”
“吃 ……”
“奶奶,我想吃蜗牛!我还想喝蜗牛汤!我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
“可……它们现在还小啊……”
“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牛吃了。奶奶你说是不是 ”
母亲愕然。
我阻止他:“不许存这份念头!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儿子眨巴眨巴眼睛,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
母亲便说:“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
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
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后来是,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一些,而是长大了许多。而母亲总是摇头——根本就没长。
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着,壳儿开始变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屋”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了。
母亲将它们移入一个大一些的更漂亮的盒子。
“奶奶,它们就是长大了吧 它们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吧 ”
“不行。得长到和你拳头一般儿大。你不是说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之后再吃吗 ”
“奶奶,我不想等了,现在就要吃,只吃一次,尝尝什么味儿就行了。”
母亲默不作答。
我认为有必要和儿子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了。趁母亲不在家,我将儿子拉至跟前,对他讲奶奶一生多么地不容易;讲自爷爷去世后,奶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讲那些小蜗牛对于奶奶的意义……儿子低下头说:“爸爸,我明白了,如果我吃了蜗牛,便是吃了奶奶的那一点儿欢悦。”从此,儿子再不盼着吃蜗牛了。
一天晚饭时,母亲端上一盆儿汤,对儿子说:“你不是要喝蜗牛汤吗 我给你做了,快喝吧。”我狠狠瞪儿子一眼。儿子辩白:“不是我让奶奶做的!”母亲朝我使了个眼色。我困惑地慢呷一口,鲜极了!但那不是蜗牛汤,而是蛤蜊汤。
其实母亲是把那些能够独立生活的蜗牛放了,放于楼下花园里的一棵老树下。她依然每日将菜蔬之最鲜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于那棵树下……
一天,母亲说:“我又看到它们了!它们好像认识我似的,往我手上爬。”我望着母亲,见母亲满面异彩。那一刻,我觉得老人们心灵深处情感交流的渴望,令我肃然,令我震颤,令我沉思……
(有删改)
20.“母亲养蜗牛”的故事可谓波澜起伏。请将相关情节填写在下面横线处。(4分)
(1)① ,波澜顿起。
(2)蜗牛逐渐长大,母亲刚将蜗牛移入新居,孙子就说要吃蜗牛,波澜再起。
(3)② ,波澜又起。
21.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第3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22.细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的。(4分)
23.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请写出两个方面,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5分)
三、写作。(50分)
24.父母的一言一行如阳光洒遍我们成长的道路;老师的一言一行似春雨滋润我们干涸的心田;朋友的一言一行像炉火温暖我们如歌的岁月……因为,在这一言一行中,有浓浓的关爱,有谆谆的教诲,有善意的提醒,有真诚的帮助……
请以“一言一行总关情”为题,写一篇文章。
答案
B 2.D 3.C 4.A 5.A
6、 (1)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2)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3)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4)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7、(1)比喻 (2)精神上受到的打击、挫折等。
8. ①家庭聚会②谈论诗文③像什么
9. 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10. 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处。
11. “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想像力。
12.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因为“我”伴同儿子的时日还长。
13. 不能。因为与母亲病弱的身体比较,我的身体是“强壮”的,与儿子幼小的身体比,“我”是高大的;母亲基于对儿子的信任,早就开始听从儿子,而“我”的儿子还未长大,长大后也许会有自己的主张,就目前来看,用“还”字比较恰当。
14. 母亲给我们以生命,儿子是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
15. ①. 心理描写 ②. 语言描写
16. 符合题意即可
17、去北海看菊花 无微不至的关爱
18、(1) 母亲“悄悄地躲出去”,是想让“我”将心中的怨气充分地发泄出来,因为这比憋在心里强。母亲虽然出去了,但在外面“偷偷地听”“我”在屋里的动静,是因为她不放心“我”。等屋里一切消停了,她“悄悄地进来”,她进来不说话,是尊重“我”的情绪。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母亲的善解人意、体贴与宽容。
(2) 一个“扑”,一个“抓”,都表现了母亲对“我”的心疼与关心。后面的语言描写更是表现了母亲对“我”的鼓励与关心。
19、 不能。第二段插入介绍妹妹的转告,提及母亲病得极重,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睡不了觉。母亲在这种身体情况下还极力地照顾“我”的暴躁情绪,全身心地来照顾“我”,就更能表现母亲对“我”深深的爱。
20.①蜗牛尚小,母亲精心照料,孙子却说要吃蜗牛 ②蜗牛长大了,孙子已放弃吃蜗牛的念头,母亲却突然端出一盆“蜗牛汤”
21.(1)突出了母亲对蜗牛照料的精心,表现出母亲对蜗牛的喜爱;(2)为下文写母亲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等情节做铺垫。
22.示例 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现人物的心理。从儿子的话语中,表现出儿子想吃蜗牛的急切心理;从母亲看似矛盾的话语中,表现出母亲为蜗牛长大感到的自豪和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②用人物说话的语气变化表现人物心理。儿子先疑惑后确定的语气变化,表现了他想吃蜗牛的急切心理。母亲先肯定后否定的语气变化,显示了她为蜗牛长大感到的自豪和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③选取能突出人物心理的词语表现人物心理。写母亲时,先用“肯定”“分明”来突出她看到蜗牛长大时的自豪,后用“总是”“根本”表现她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写儿子时,用“确定”“已经”“许多”突出他想要吃蜗牛的急切心理。
23.(1)表现老人们对情感交流的渴望,希望引起人们关注。文章开头点出母亲寂寞;中间写母亲精心照料蜗牛,和蜗牛进行心灵的交流;结尾提醒人们给予关注。(2)表现浓浓的亲情。母亲爱孙儿,虽然舍不得蜗牛,却从未回绝孙儿吃蜗牛的请求,最后用巧妙的办法满足了孙儿的要求。孙儿爱奶奶,当明白自己的要求会剥夺奶奶的欢乐时,就再也不提吃蜗牛了。“我”爱母亲,能体察到母亲的寂寞和欢乐,常停止写作陪母亲观赏蜗牛,并说服儿子不再想要吃蜗牛。(3)表现对小生命的爱。母亲像呵护儿女一样养蜗牛,舍不得伤害蜗牛,最后将能独立生活的蜗牛放生并继续照料它们。(答出任意两个方面,分析合理即可)
24、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