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课内文言文挖空训练知识梳理过关训练(统编版)(含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阿房宫赋》-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课内文言文挖空训练知识梳理过关训练(统编版)(含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11 21:34:45

文档简介

《阿房宫赋》-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课内文言文挖空训练+知识梳理+过关训练(统编版)
专题15 阿房宫赋
第1段六王毕(  ),四海一,蜀山兀(  ),阿房出。覆压(  )三百余里,隔离(  )天日。骊山北构(  )而西折,直走(  )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  )回(  ),檐牙高啄;各抱(  )地势,钩心(  )斗角(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  )何虹?高低冥迷(  ),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第2段①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  )惊(  ),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  )不知其所之(  )也。一肌一容,尽态(  )极妍(  ),缦立(  )远视,而望幸(  )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  )掠其人,倚叠(  )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②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第3段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  ),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  )之粟粒;瓦缝参差(  ),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  )之城郭;管弦呕哑(  ),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  )之心,日益骄固(  )。戍卒叫,函谷举(  ),楚人一炬,可怜(  )焦土!
第4段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  )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  )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  )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③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答案】 
第一段 ①完结,指为秦国所灭 ②光秃。这里形容山上树木已被砍伐殆尽 ③覆盖 ④遮蔽 ⑤架房建屋 ⑥通达 ⑦萦绕 ⑧曲折 ⑨随 ⑩指各种建筑物都与中心区相连  指屋角相对,好像兵戈相斗  雨后转晴  分辨不清
第二段 ①忽然 ②震响 ③远得踪迹全无 ④去 ⑤姿态美好 ⑥美丽 ⑦久立 ⑧皇帝到某处 ⑨抢劫,掠夺 ⑩堆叠
第三段 ①繁华奢侈 ②谷仓 ③长短、高低不一 ④九州 ⑤声音杂乱 ⑥残暴无道、失去人心的统治者。这里指秦始皇 ⑦骄横顽固 ⑧攻占 ⑨可惜
第四段 ①灭族 ②假使 ③依次传递
翻译画线句
①六国王侯的宫妃、女儿、孙女,辞别(六国的)楼阁宫殿,乘辇车来到秦国。早晚吟唱弹奏,成为秦国的宫人。(得分点:辇,“辞楼下殿”“朝歌夜弦”互文的翻译)
②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扔得到处都是,秦人看着,也不觉得可惜。(得分点:鼎、玉、金、珠、逦迤)
③秦国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哀叹,却使后代人为他们哀叹;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镜子来吸取教训,也只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啊。
一、古今异义
1、钩心斗角
古: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2、明星
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了名的人。
3、经营
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筹划管理或组织(企业、活动)。
4、精英
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优秀人才。
5、可怜
古:可惜;今:怜悯,同情。
6、隔离
古义:遮断,遮蔽 今义:不让聚在一起,避免接触
7、直走
古义:趋向 今义:行走
8、气候
古义:文中是指情绪气氛之意 今义:是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二、常见实词归类
1、一
①六王毕,四海一 (统一)
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数词)
③黄鹤一去不复返 (一旦)
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专一)
⑤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一体)
2、爱
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喜爱)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爱护)
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吝惜)
3、取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夺取)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
4、族
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灭族)
②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类)
5、缦
廊腰缦回(名词,无花纹的帛,这里名词作状语)
缦立远视(形容词,通“曼”,久长)
6、尽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副词,达到顶点)
奈何取之尽锱铢(动词,取尽)
7、使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动词,让)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连词,假使)
8、为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动词,成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动词,做,当)
三、文言虚词
1.焉
(1)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盘盘焉,囷囷焉
(2) 句末语气词。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而
(1) 连词,表承接。 骊山北构而西折/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2) 连词,表转折。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3.其
(1) 代词。 杳不知其所之也(指宫车)/ 几世几年,摞掠其人,倚叠如山(代六国)/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代秦国)
(2) 代词,自己的,作定语。 使六国各爱其人
4.于
(1) 介词,到。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2) 介词,表比较。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5.之
(1) 动词,往,去。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2) 助词,的。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3) 代词。 奈何取之尽锱铢(代财物)/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代秦人)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用作动词
1、朝歌夜弦 (奏乐)
2、鼎铛玉石 (把鼎当做;把玉当做)
3、金块珠砾 (把金当做;把珠当做)
4、楚人一炬 (放火)
5、族秦者秦也 (灭族,杀死一族的人)
(二)名词用作状语
骊山北构而西折 (向北;向西)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像绸带一样)
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像蜂房,像水涡)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乘辇车)
(三)数词用作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四)动词作名词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指金玉珠宝之物)
(五)动词意动用法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为鉴)
五、文言句式
判断句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疑问句
(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疑问代词“何”表疑问)
(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代词“奈何”表疑问)
(3)谁得而族灭也(疑问代词“谁”与“也”表疑问)
省略句
(1)五步(有)一楼,十步(有)一阁(省谓语“有”)
(2)长桥卧(于)波,未云何龙(省介词“于”)
(3)几世几年,摞掠(于)其人(省介词“于”)
(4)谁得而族灭(秦国)也(省宾语“秦国”)
倒装句
(1)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于南亩之农夫多,介宾短语后置)
(2)秦人不暇自哀(哀自,宾语前置)
被动句
戍卒叫,函谷举。
一、选择题
1.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 )
A.六王毕,四海一
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C.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D.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答案】D
【详解】A项,一:数词活用为动词,统一;B项,收藏:动词活用为名词,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C.项,名词作状语,像水涡。
2.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为( )
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B.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C.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D.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答案】C
【详解】A项,古义: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义:指人各用心机,互相排挤。B项,古义:金玉珍宝等物;今义:筹划并管理、计划或组织。D项,古义:天气冷暖;今义:一个地区的气象情况。
3.下列加横线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戍卒叫,函谷举举孝廉不行
B.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奈何取之尽锱铢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
D.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答案】C
【详解】C项,两个“取”都是动词,可译为“拿”。A项,动词,拔,攻占/推荐,选用;B项,喜欢/吝啬,吝惜;D项,名词,家族/动词,灭族。
4.下列语句都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方式的一项是( )
①檐牙高啄 ②蜂房水涡 ③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④烟横雾斜,焚椒兰也 ⑤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⑥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⑦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⑧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A.①④⑥⑧ B.②③⑤⑦
C.②④⑤⑦ D.④⑤⑥⑧
【答案】D
【详解】此题考查掌握比喻修辞手法的能力。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分析可知,①②③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④⑤⑥⑧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故选D。
5.下面各句中加点字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B.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C.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D.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宫女。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字形的辨析能力。
D项书写有误,“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宫女”,“宫女”应为“工女”。
故选D。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终必不蒙见察 或见恕也
B.廊腰缦回 缦立远视
C.族秦者秦也 谁得而族灭也
D.举先王之政 函谷举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见:表被动/用在动词前,表示施动者对自己怎么样,翻译成“我”。
B.缦:萦绕/久,长时间(站立)。
C.族:名词作动词,灭族/名词作动词,灭族。
D.举:施行/攻占,这里指被攻占。
故选C。
7.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归类正确一项是( )
①廊腰缦回 ②朝歌夜弦 ③四海一 ④兴利除弊
⑤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⑥可怜焦土 ⑦辇来于秦
A.①②/⑤⑥⑦/③/④ B.①⑦/②⑤⑥/③/④
C.①②⑦/③/④/⑤⑥ D.①②⑦/③/④⑤⑥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腰:名词作状语,好像人的腰部;
②歌,名词作动词,唱歌;
③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④利:形容词作名词,有利的事情;
⑤事:名词作动词,做;
⑥焦土:名词作动词,化作焦土,变成焦土;
⑦辇:名词作状语,乘坐辇车。
①⑦名词作状语;②⑤⑥名词作动词;③数词作动词;④形容词作名词。
故选B。
8.下面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 ②南亩:泛指农田
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 ④呕哑:像声词,指管弦杂乱的声音。
⑤独夫:孤单的人; 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
⑦楚人:指刘邦; 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①④⑤⑦ B.②③⑥⑧
C.①③⑤⑧ D.②④⑥⑦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错误,“锱铢”,指很少的钱或很小的事情。
⑤“独夫:孤单的人”错误,“独夫”,失去人心而极端孤立的统治者。
⑦“楚人:指刘邦”错误,“楚人”,指项羽(楚将项燕的后代)。
故选B。
9.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王毕,四海一 一:统一
B.直走咸阳 走:通达
C.矗知其几千万落 矗:通“直”,简直
D.尽态极妍 妍:美丽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通‘直’,简直”错误,应该译为形容建筑物高高耸立的样子。句意:矗立着不知它们有几千万座。
故选C。
10.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⑥用之如泥沙 ⑦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⑧多于市人之言语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③⑤⑥⑧ D.②⑥⑦⑧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今异义词的能力。对古今异义词的词义的判定,主要采用如下方法:①因文定义。也就是依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根据其前后词语的含义,通过相关或相似联想拟用某一具体意义,最终通过比较其是否符合事理来确定其准确含义。②代入分析。在判断古今异义词时,还可以按照古汉语中以单音词为主的特点,对单个词语进行解释,然后放入语境进行分析。③课文迁移。一般情况下,在中学阶段要学近百篇传世佳作,从中也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这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一笔重要财富。
①“钩心斗角”,古义,指宫室建筑结构的交错和精巧;今义,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句意:各种建筑物都向中心区攒集,屋角互相对峙。
②“气候”,古义,指天气(雨雪阴晴);今义,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句意:一天之内,一宫之中,而天气竟会如此不同。
③“一旦”,古今含义相同,不确定的时间词,表示将来有一天。含有“万一”、“突然”、“如果”等预设意味;句意:一旦国家灭亡,珠宝都被运进阿房宫。
④“收藏”,古义,收藏的财宝,名词;今义,收集保藏,动词;“经营”,古义,收藏的金玉,名词;今义,动词,计划或管理;句意:燕、赵、韩、魏收藏的财宝,聚敛的金玉。
⑤“日益”,古今含义相同,一天比一天更加;句意:(可是)失尽人心的秦始皇,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
⑥“泥沙”,古今含义相同,泥土沙石;句意: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
⑦“可怜”,古义,可惜;今义,对他人的不幸表示怜悯;句意:楚人项羽放一把火,可惜(华丽的阿房宫)化为了一片焦土。
⑧“言语”,古今含义相同,指说出的话;句意:比市民的言语还多。
故选C。
11.对下列各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互文)
B.长桥卧波,未云何龙(比喻)
C.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对比)
D.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比喻)
【答案】D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D项,阿房宫占地三百多里,楼阁高耸,遮天蔽日。运用的是夸张的手法。
故选D。
12.下列有关“赋”的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
B.赋在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在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据现有资料考证,最早写赋的是战国后期赵国的荀子。
C.赋大体上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发展阶段。在唐宋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骈赋”,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意。
D.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学体裁,以至于后世有“汉赋”之称,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重要特征。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C项,“在唐宋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骈赋’”错误。古文运动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是文赋。赋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陚”;魏晋以后,赋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体,叫“律赋”;唐宋古文运动影响下,用散文的形式写赋,称“文赋”。“骈赋”的体制特点是:除了使用“发语”外,几乎通篇对联,技巧出新;炼词熔典,讲究一定声律;犹如对联串缀成文。《阿房宫赋》是文赋而非骈赋。
故选C。
二、情景默写
13.写出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宫室建筑的走势状态和结构的精巧工致的句子是“ , ”。
(2)杜牧《阿房宫赋》中“ , , ”具体描写了秦人对珍宝的态度,反映了秦朝统治者奢侈无度的状况。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警示后人应该以史为鉴,否则只会出现“ ”的悲剧。
【答案】 各抱地势 钩心斗角 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 弃掷逦迤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势”“钩”“鼎”“铛”“砾”“掷”“逦”“迤”“哀”。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极言阿房宫占地广阔,阁楼高耸的句子是“ , ”。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宫室建筑的走势状态和结构的精致工巧的句子是“ , ”。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秦的灭亡警醒当朝者不吸取教训就会重蹈覆辙的句子是“ , ”。
【答案】 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各抱地势 钩心斗角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覆”“钩”“鉴”。
15.文章内容理解,根据语境填写。
(1)不吸取教训就会重蹈覆辙。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秦的灭亡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是: , 。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占地之广、宫殿之高的句子是“ , ”。
(3)《阿房宫赋》中,“ , ”两句运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
(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绘了阿房宫楼阁众多、不计其数的情形,其中展示出“走廊”和“屋檐”的特点的两句是“ , ”。
(5)杜牧的《阿房宫赋》中“ , ”写复道横越空中,曲折绵延,极言其构筑精巧。
(6)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描写皇帝的车队仪仗远去的名句是“ , ”。
(7)《阿房宫赋》中将反问与对比融为一体,批判秦人挥霍他人点滴积累起来的财富的句子是: , ?
(8)杜牧《阿房宫赋》中的“ , ”两句描写了秦统治者把珍宝、美玉当作石头、土块一样不加珍惜的奢靡生活。
(9)《阿房宫赋》中,写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句子是: , , , !
【答案】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明星荧荧 开妆镜也 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 复道行空 不霁何虹 辘辘远听 杳不知其所之也 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 戍卒叫 函谷举 楚人一炬 可怜焦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和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鉴”“复”“覆压”“隔”“荧”“妆”“廊”“缦”“啄”“霁”“杳”“锱铢”“鼎铛”“珠砾”“戍”“怜”。
三、文言文阅读
(2023春·四川内江·高一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禹出见罪人,下车问而泣之。左右曰:“夫罪人不顺道,故使然焉;君王何为痛之甚至此也?”禹曰:“尧舜之人,皆以尧舜之心为心;今寡人为君也,百姓各自以其心为心,是以痛之也。”
(节选自《说苑·君道》)
材料二:
明主者有三惧:一曰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二曰得意而恐骄,三曰闻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何以识其然也?越王勾践与吴人战,大败之,兼有九夷。当是时也,南面而立,近臣三,远臣五,令群臣曰:“闻吾过而不告者其罪刑。”此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者也。昔者,晋文公与楚人战,大胜之,烧其军,火三日不灭,文公退而有忧色,侍者曰:“君大胜楚,今有忧色,何也?”文公曰:“吾闻能以战胜而安者其唯圣人乎若夫诈胜之徒未尝不危也吾是以忧此得意而恐骄者也。昔齐桓公得管仲、隰朋,辩其言,说其义,正月之朝,令具太牢,进之先祖。桓公西面而管仲、隰朋东面而立。桓公赞曰:“自吾得听二子之言,吾目加明,耳加聪,不敢独擅,愿荐之先祖。”此闻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者也。
(节选自《说苑·君道》)
材料三: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节选自《阿房宫赋》)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闻能以战胜而安者/其唯圣人乎/若夫诈胜之徒/未尝不危也/吾是以忧/此得意而恐骄者也
B.吾闻能以战胜而安者/其唯圣人乎若/夫诈胜之徒/未尝不危也/吾是以忧/此得意而恐骄者也
C.吾闻能以战胜而安者/其唯圣人乎若/夫诈胜之徒/未尝不危也/吾是以忧此/得意而恐骄者也
D.吾闻能以战胜而安者/其唯圣人乎/若夫诈胜之徒/未尝不危也/吾是以忧此/得意而恐骄者也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使然焉”的“然”与《赤壁赋》中“何为其然也”的“然”的意思相同。
B.“令具太牢”的“具”与《鸿门宴》中“具告以事”的“具”意思不相同。
C.“日益骄固”的“固”与《愚公移山》中“汝心之固”的“固”意思相同。
D.“函谷举”的“举”与《谏逐客书》中“举地千里”的“举”意思相同。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禹一次外出巡行,遇到一个犯了罪的人,禹问其缘由,才知道百姓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不与他同心同德,所以伤心哭起来。
B.越王勾践当时在南面称霸,召集了亲近大臣和远方大臣,对群臣下令说,知道君主的过失必须告知,否则将会给予严厉处罚。
C.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若六国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若秦爱护六国百姓,就可顺次传到万世都做皇帝。
D.“人亦念其家”说明人人都有爱家之心,“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则对秦统治者搜刮民脂只供自己享乐的行径进行了有力抨击。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吾得听二子之言,吾目加明,耳加聪,不敢独擅,愿荐之先祖。
(2)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20.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真正贤明的君主应当具备哪些品德。
【答案】16.A 17.D 18.B 19.(1)自从我能听到这两个人的忠言,我的眼睛更加明亮,听力更加敏锐,不敢独自占有这些忠言,愿将它们进献给先王祖宗。
(2)(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比谷仓里的谷物还多;长短不一的瓦缝,比全身的丝线还多。 20.①敢于承担责任(自我检讨、知错能改),②虚心纳谏,③戒奢戒骄。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听说以战术和力量得胜并能安顿民众的,恐怕是圣人吧!至于那些以阴谋诡计得胜的人,却很危险啊,所以我很担忧。”这就是怕在得意和顺利的时候骄傲的例子。
“其……乎”,是固定句式;“若夫”是发语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
“此……也”,是固定句式,表判断,单独成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A。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A.正确。“然”:这样。句意:所以造成这样的后果。/“然”:这样。句意:(箫声)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B.正确。“具”:准备。句意:便命令准备牛、羊、猪三牲。/“具”:详细。句意:详细地把事情告诉了他。
C.正确。“固”:顽固。句意: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固”:顽固。句意:你思想顽固。
D.“意思相同”错误。“举”:被攻占。句意:函谷关被攻下。/“举”:攻占。句意:攻占了上千里的土地。可见,两句的“举”意思不同。
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越王勾践当时在南面称霸”错误。原文“南面而立”,是说越王勾践是面向南面称霸。
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加”,更加,“擅”,据有,占有;“愿荐之(于)先祖”,省略句;“荐”,进献。
(2)“钉头磷磷”“瓦缝参差”,定语后置,“磷磷钉头”“参差瓦缝”;“多于在庾之粟粒”“多于周身之帛缕”,介词结构后置,“于在庾之粟粒多”“于周身之帛缕多”;“庾”谷仓;“帛缕”,丝线。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一“禹曰:‘尧舜之人,皆以尧舜之心为心;今寡人为君也,百姓各自以其心为心,是以痛之也。’”和材料二“越王勾践……令群臣曰:‘闻吾过而不告者其罪刑。’”可知,要敢于承担责任(自我检讨、知错能改);
从材料二“昔齐桓公得管仲、隰朋……此闻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者也”可知,要虚心纳谏;
从材料二“晋文公与楚人战,大胜之……文公曰:‘吾闻能以战胜而安者……’此得意而恐骄者也”和材料三“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可知,要戒奢戒骄。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大禹出巡遇见一个犯罪的人,便停下车来询问那个罪人并为他哭泣。左右的人说:“那罪人因为不走正路,所以造成这样的后果,君王您为什么要为他悲痛成这个样子呢?”大禹说:“尧、舜时候的人民,都能把尧、舜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现在我作为君王,百姓各自按自己的想法行事。因此我为他感到痛心。”
材料二:
英明的君主有三怕:一怕居高位不知道自己的过失,二怕得意时骄傲自满,三怕听到天下的至理名言又不能实行。凭什么知道他们会这样呢?越王勾践与吴国交战,将吴国打得大败,兼并了九夷。当时他面向南面称霸,召集了亲近大臣和远方大臣,对群臣下令说:“知道我的过错而不告知我的人,他的罪该被处死。”这就是身居高位而怕不知道自己过失的例子。从前,晋文公与楚国交战,大胜楚国,焚烧了楚军营垒,大火三天三夜没有熄灭,晋文公退朝之后,脸上带有忧虑的神色,侍者问他:“君王您大胜楚军现在却面有忧色,这是为什么呢?”晋文公说:“我听说以战术和力量得胜并能安顿民众的,恐怕是圣人吧!至于那些以阴谋诡计得胜的人,却很危险啊,所以我很担忧。”这就是怕在得意和顺利的时候骄傲的例子。从前齐桓公得到管仲、隰朋的辅佐,为他增长辩才,解说道义,到正月上朝,便命令准备牛、羊、猪三牲,供奉先王祖宗。齐桓公站东向西,管仲、照朋站西向东。齐桓公祭告说:“自从我能听到这两个人的忠言,我的眼睛更加明亮,听力更加敏锐,不敢独自占有这些忠言,愿将它们进献给先王祖宗。”这就是听到天下的至理名言而怕不能实行的实例。
材料三:
可叹呀!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秦皇如此奢侈浪费)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长短不一的瓦楞,比全身的丝缕还多;或直或横的栏杆,比九州的城郭还多;声音嘈杂的音乐,比市民的言语还多。使天下的人民,口里不敢说,心里却敢愤怒;(可是)失尽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结果)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楚项羽放一把火,可惜(华丽的阿房宫)化为了一片焦土。
唉!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啊。族灭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啊。可叹呀!假使六国各自爱护它的人民,就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来抵抗秦国。假使秦王朝又爱护六国的人民,那就顺次传到三世还可以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族灭它呢?(秦王朝灭亡得太迅速)秦人还没工夫哀悼自己,可是后人哀悼他;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镜子来吸取教训,也只会使更后来的人又来哀悼这些后人啊。
(2023春·吉林长春·高一长春外国语学校校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牧,字牧之,善属文。大和二年韦筹榜进士,初未第,来东都,时主司侍郎为崔郾,太学博士吴武陵进谒曰:“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君选才,仆敢不薄施尘露。向偶见文士十数辈,扬眉抵掌,共读一卷文书,览之,乃进士杜牧《阿房宫赋》。其人,王佐才也。” 是以复举贤良方正。刘从谏守泽路,何进滔据魏博,颇骄蹇不循法度。牧追咎长庆以来朝廷措置术,复失山东,钜封剧镇,所以系天下轻重不得承袭轻授皆国家大事嫌不当位而言实有罪故作《罪言》。宰相李德裕素奇其才。会昌中,黠戛斯破回鹘,回鹘种落溃入漠南,牧说德裕不如遵取之,以为:“两汉伐虏,常以秋冬,当匈奴劲弓折胶,重马免乳,与之相校,故败多胜少。今若以仲夏发幽、并突骑及酒泉兵,出其意外,一举无类矣。”德裕善之。会刘稹拒命,诏诸镇兵讨之,牧复移书于德裕,以“成德军世与昭义为敌,王元达思一雪以自奋,然不能长驱径捣上党,其必取者在西面。今若以忠式、武宁两军益青州精甲五千、宣润弩手二千,道绛而入,不数月必覆贼巢。”俄而泽潞平,略如牧策。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少与李甘、李中敏、宋邧善,其通古今,善处成败,甘等不及也。牧亦以疏直,时无右援者。卒,年五十。初,梦书“皎皎白驹”字,或曰“过隙也”。俄而炊甑裂,牧曰:“不祥也。”乃自为墓志,悉取所为文章焚之。牧于诗,情致豪迈,人号为“小杜”,以别杜甫云。
(节选自《新唐书·杜牧传》,有删减)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节选自杜牧《阿房宫赋》)
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所以系天下轻重/不得承袭/轻授皆国家大事/嫌不当位/而言实有罪/故作《罪言》
B.所以系天下轻重/不得承袭轻授/皆国家大事/嫌不当位而言/实有罪/故作《罪言》
C.所以/系天下轻重/不得承袭/轻授皆国家大事/嫌不当位/而言实有罪/故作《罪言》
D.所以/系天下轻重/不得承袭轻授/皆国家大事/嫌不当位而言/实有罪/故作《罪言》
2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隋朝始设进士科。元、明、清时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一甲为状元,二、三甲,分别为榜眼和探花。
B.贤良方正,是汉武帝时推选的一种举荐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唐宋沿用,设贤良方正科,指德才兼备的好人品。
C.锱铢,古代重量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的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
D.酒泉,西汉政府在河西走廊设置四郡,分别为张掖郡、酒泉郡、武威郡、敦煌郡,合称“河西四郡”,以酒泉郡设置最早。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牧专注于治乱,反对藩王世袭,认为朝廷长庆年间以来对藩镇处置不当,又失去了山东地区,不能把重镇交给藩王。
B.杜牧在军事上见解独到,黠戛斯打败回鹘之后,他认为朝廷要吸取汉军常在秋冬攻击匈奴而败多胜少的教训,应在仲夏季节乘胜追击。
C.杜牧对作战形势判断准确,皇帝命令李德裕率兵征讨叛贼刘稹,杜牧对各方势力进行分析,判断不出几个月,一定会将刘稹剿灭。
D.杜牧临死之时,由梦境及甑裂之中感觉大限将至,自撰墓志铭,墓志铭写就,又拿出自己所撰的全部文章,对火焚之。
24.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其通古今,善处成败,甘等不及也。
25.根据甲文概括杜牧的品性特点。
【答案】21.B 22.A 23.C 24.(1)戍边士卒(陈胜、吴广率领的起义军)呐喊(起来),函谷关被攻取,楚国人放了一把火,可惜(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
(2)他通晓古今,善于决断成败,李甘等人比不上他。 25.①行为自由,不拘细节;
②刚直(正直)有奇节;
③有担当,敢议论国家大事,指陈利弊特别中肯;
④有奇才。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是关系到国家安危的地方,藩王不能世袭,朝廷不能轻率任命,这都是国家大计,(杜牧)嫌怪自己不在其位却发表言论,实在有罪,所以写了《罪言》。
前面讲“钜封剧镇”,为“系天下轻重”的主语,“系”是谓语,“所以”后面不能断开,如果断开,语句缺谓语,不能成为句子,排除CD。
“不得承袭轻授”包含“藩王不能世袭”“朝廷不能轻率任命”两件事,共同做“皆国家大事”的主语,如在“轻授”前断开,主语就变成“朝廷不能轻率任命”这一件事,排除A。
故选B。
2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一甲为状元,二、三甲,分别为榜眼和探花”错误。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一名字叫做状元,第二名叫做榜眼,第三名叫探花;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故选A。
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皇帝命令李德裕率兵征讨叛贼刘稹”错误。“会刘稹拒命,诏诸镇兵讨之”可知,原文中皇帝命众多节度使征讨刘稹,而非宰相李德裕。
故选C。
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举”,被攻占;“可怜”,可惜,遗憾;“焦土”,变成焦土,名词作动词。
(2)“通”,通晓;“善”,善于;“处”,决断;“不及”,比不上。
25.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结合“不为龊龊小谨”分析,不做谨小慎微的事,不拘细节。
结合“牧刚直有奇节”“牧亦以疏直”分析,杜牧性格刚直,有奇特的气节,正直坦率。
结合“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分析,敢议论国家大计方针,剖析利害关系特别切中要害,有担当。
结合“少与李甘、李中敏、宋邧善,其通古今,善处成败,甘等不及也。牧亦以疏直,时无右援者”分析,年轻时与李甘、李中敏、宋邧交好,他通晓古今,善于决断成败,李甘等人比不上他。可见其有奇才。
参考译文:
[甲文]
杜牧字牧之,善于写文章。考中进士。当初没有考取进士的时候,他来到东都洛阳(参加进士科考试)。当时任主考官的礼部侍郎是崔郾,太学博士吴武陵来拜见崔郾说:“您凭着崇高德行,巨大声望,为圣明的君王选举人才,我怎敢不略给予如微尘滴露般的微小帮助。以前我偶然见到十几个文士,情绪极其兴奋激昂,一起读一卷文章。我看了文卷,是进士杜牧的《阿房宫赋》。此人有辅佐君王的大才。”又选中贤良方正科。刘从谏镇守泽潞,何进滔占据魏博,非常骄纵傲慢,不遵守国家法律。杜牧追究责怪长庆年间以来朝廷的处置策略,又失去崤山以东地区,巨大重要的封镇是关系到国家安危的地方,藩王不能世袭,朝廷不能轻率任命,这都是国家大计,(杜牧)嫌怪自己不在其位却发表言论,实在有罪,所以写了《罪言》。宰相李德裕一向认为他是奇才。会昌年间,黠戛斯打败回鹘军,回鹘族部落溃退进大漠南部,杜牧劝说李德裕不如马上攻取,认为:“两汉进攻匈奴,常在秋冬两季,而秋冬时节匈奴兵力强盛,母马没有怀胎哺乳,与匈奴交战,所以败多胜少。现在如果在盛夏征调幽州并州的精锐骑兵和酒泉的士兵,出其不意,可一举全歼!”李德裕认为这策略很好。刘稹拒不执行朝廷的命令,皇帝命令各节度使率兵征讨他,杜牧又送信给李德裕,认为“成德军与昭义军是仇敌,王元达想报仇雪恨自然会奋勇作战,但不能长驱直入攻打上党,他攻击的对象一定会在西面。现在如果率领忠武军、武宁军加上青州五千精兵及宣润二州二千弓弩手,取道绛州进军,不出几个月,一定会毁灭叛贼刘稹的巢穴。”不久泽州、潞州被平定,大致按照杜牧的策略(实行)。杜牧性格刚直,有奇特的气节,不做谨小慎微的事,敢议论国家大计方针,剖析利害关系特别切中要害。年轻时与李甘、李中敏、宋邧交好,他通晓古今,善于决断成败,李甘等人比不上他。杜牧因为正直坦率,当时没有谁帮助他。堂兄杜悰历任将相,但杜牧官场受挫不能振作自己,心里很郁郁不平,逝世时年仅五十岁。当初杜牧梦中写道“皎皎白驹”四字,又写道“过隙也。”不久,蒸饭时饭甑破裂,杜牧说:“不吉祥。”因此自己写了墓志,把自己写的文章全部烧了。杜牧在诗歌方面的特点是情致豪迈,当时人们号称为“小杜”,来与杜甫区分开。
[乙文]
唉,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梁柱上的钉头光彩耀目,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瓦楞长短不一,比全身的丝缕还多;或直或横的栏杆,比九州的城郭还多;管弦的声音嘈杂,比市民的言语还多。使天下的人民,嘴上不敢说,心里却敢愤怒。可是失尽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结果戍边的陈胜、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楚兵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
唉!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啊。消灭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啊。可叹呀!假使六国各自爱护它的人民,就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来抵抗秦国。假使秦王朝又爱护六国的人民,那么皇位就可以传到三世还可以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族灭它呢?秦人来不及哀悼自己,而后人替他们哀伤;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鉴戒吸取教训,也只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啊。
(2023春·广东佛山·高一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上(唐敬宗)自即位以来,欲幸东都,宰相及朝臣谏者甚众,上皆不听,决意必行,已令度支员外郎卢贞按视,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会朱克融、王庭凑皆请以兵匠助修东都。三月丁亥,敕以修东都烦扰,罢之,召卢贞还。
先是,朝廷遣中使赐朱克融时服,克融以为疏恶,执留教使。又奏“当道今岁将士春衣不足,乞度支给三十万端匹”;又奏“欲将兵马及丁匠五千助修宫阙”。上患之,以问宰相,欲遣重臣宣慰,仍索敕使。裴度对曰:“克融无礼已甚,殆将毙矣!譬如猛兽,自于山林中咆哮跳踉,久当自困,必不敢辄离巢穴。愿陛下勿遣宣慰,亦勿索敕使,旬日之后,徐赐诏书云:‘闻中官至彼,稍失去就,俟还,朕自有处分。时服,有司制造不谨,朕甚欲知之,已令区处。其将士春衣,从来非朝廷征发,皆本道自备。朕不爱数十万匹物,但素无此例,不可独与范阳。’所称助修宫阙,皆是虚语,若欲直挫其奸,宜云‘丁匠宜速遣来,已令所在排比供拟。’彼得此诏,必苍黄失图。若且示含容,则云‘修宫阙事在有司,不假丁匠远来。’如是而已,不足劳圣虑也。”上悦,从之。
……
上游戏无度,狎昵群小,善击球,好手搏,禁军及诸道争献力士又以钱万缗付内园令召募力士昼夜不离侧又好深夜自捕狐狸。
性复褊急,力士或恃恩不逊,辄配流、籍没;宦官小过,动遭捶挞,皆怨且惧。
十二月,辛丑,上夜猎还宫,与宦官刘克明、田务澄、许文端及击球军将苏佐明、王嘉宪、石从宽、阎惟直等二十八人饮酒。上酒酣,入室更衣,殿上烛忽灭,苏佐明等弑上于室内。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九》)
文本二: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节选自《阿房宫赋》)
2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禁军A及诸道B争C献力士E又以钱F万缗G付H内园I令J召募K力士L昼夜不离侧M又好深夜N自捕狐狸
27.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衣”,指春季穿的衣服,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春服既成”的“春服”含义相同。
B.“旬”,指十五日,与《聊斋志异·促织》中“旬余,杖至百”的“旬”含义相同。
C.“假”,指借用,与《荀子·劝学》中“假舆马者,非利足也”的“假”含义相同。
D.“爱”,指爱惜,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的“爱”含义不同。
2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敬宗决意去东都洛阳巡行,因此他不肯听大臣们的劝阻,早已派度支员外郎卢贞前往做准备工作。
B.朱克融请求派遣兵士和工匠帮助修补洛阳宫阙,可能借修补之事有所图谋,但被唐敬宗和裴度察觉。
C.裴度根据自己对朱克融的认识和判断,提出了应对其无礼行为的具体策略,并得到了唐敬宗的认可。
D.唐敬宗喜好狩猎,常和身边的力士一起游玩,最终在夜猎还宫,酒后酣睡之时,被苏佐明等人杀害。
2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患之,以问宰相,欲遣重臣宣慰,仍索敕使。
(2)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30.“文章合为时而著”,请结合文本一分析杜牧为何创作《阿房宫赋》。
【答案】26.EML 27.C 28.B 29.(1)皇上很烦恼,就拿它问宰相,想派大臣去宣旨慰问,并要回中使。
(2)(结果)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楚项羽放一把火,可惜(华丽的阿房宫)化为了一片焦土。 30.借古讽今,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总结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即唐敬宗)耗费民力修筑东都、荒淫无道等行为发出了警告。
【解析】26.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
句意:禁军及各道争相进献大力士,皇帝又给内园一万贯钱教他们招募大力士,日夜不离身旁;又喜欢在深夜亲自捉狐狸。
“禁军及诸道”是句子的主语,“争献”为谓语动词,“力士”则是“争献”的宾语,句子成分完整,故应在E处断开;
“又以钱万缗付内园”“令召募力士”的主语进行了转换,变成省略主语“上”(即唐敬宗),前半句中,“以钱万缗”是状语,“付”是谓语动词,“内园”是宾语,后半句中,“令”是谓语动词,“召募力士”是宾语,其中省略宾语从句的主语“内园”,句子成分完整,故应在L处断开;
“昼夜不离侧”中,主语是“力士”,“不离侧”表示状态;而后文“又好深夜自捕狐狸”的主语是“上”,且所述事件与前文已发生转换,故应在中间断开,即M处。
27.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一词多义的能力。
A.说法正确。句意:本道今年将士的春衣不够/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
B.“旬”:十五日。句意:十五天以后/十几天里,成名被打了上百板子。
C.“假”:用,须/借助。句意:不用工匠远道而来/借助车马等交通工具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
D.“爱”:爱惜/吝惜。句意:假使六国各自爱护它的人民/老百姓都认为大王是吝啬一头牛。
故选C。
2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但被唐敬宗和裴度察觉”曲解文意。根据原文“欲遣重臣宣慰,仍索敕使”可知,皇帝只是对中使被扣一事感到烦恼,并没有察觉。
故选B。
29.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患”,烦恼;“遣”,派遣;“宣慰”,宣旨慰问;“索敕”,索要。
(2)“叫”,呼喊;“举”,攻下;“炬”,火;“可怜”,古今异义,句中意为可惜。
3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
文本一中,“上(唐敬宗)自即位以来,欲幸东都,宰相及朝臣谏者甚众,上皆不听,决意必行,已令度支员外郎卢贞按视,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上游戏无度,狎昵群小,善击球……”“性复褊急,力士或恃恩不逊,辄配流、籍没;宦官小过,动遭捶挞,皆怨且惧”等具体记述了唐敬宗耗费民力、荒淫无道的行为,而且结合“……皆是虚语,若欲直挫其奸”“苏佐明等弑上于室内”可知,唐敬宗的结局与文本二“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不谋而合。
而再结合文本二的具体写作背景了解: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藩镇跋扈,吐蕃、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奔溃的前夕。杜牧在这种形势下,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希望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上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穆宗李桓以沉溺声色丧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白地说:“宝历(敬宗的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更可以分析出杜牧是为了借古讽今,劝谏当朝统治者才写的《阿房宫赋》。
参考译文:
文本一:
皇上自从即位以来,想到东都去,宰相和朝廷的臣子劝谏的很多,皇上都不听,决意必定要去,已命令度支员外郎卢贞前去视察,修理东都的宫阙和路上的行宫。……适逢朱克融、王庭凑都请求派兵匠帮助修理东都。三月,丁亥日,下敕书以修理东都劳烦骚扰,命令停止,召卢贞回来。
起先是,朝廷派中使赐给朱克融当季的服装,克融认为粗恶,把中使强留下来;又上奏说“本道今年将士的春衣不够,请求度支给衣料三十万匹”;又奏“想带兵马和工匠五千人帮助修理宫阙”。皇上很烦恼,就拿它问宰相,想派大臣去宣旨慰问,并要回中使。裴度回答说:“克融太无礼,大概快要死了!臂如猛兽,自己在山林中咆哮跳跃,时间一久必定疲困,不敢随便离开巢穴。希望陛下不要派人去宣慰,也不要索回中使,十五天以后,慢慢赐给诏书说:‘听说宦官到那里,举止有违礼的地方,等他回来,我自有处分。当季的服装,有司制造不谨慎,我很想知道详情,已命令给予处分。将士的春衣,从来不是由朝廷征收而发给,都是各道自备。我并不爱惜几十万匹物资,但一向没有这个例子,不能只给范阳。’所说帮助修理宫阙,都是空话,如想直接打击他的奸谋,应该说:‘工匠应迅速派来,已命令各地安排供给的准备。’他收到这个诏书,在匆促中必定不知怎么办才好。如果姑且表示容忍之意,就说‘修理宫阙的事有司已计划妥当,不用工匠远道而来’。如此而已,不值得劳烦陛下忧虑。”皇上听了很高兴,依从了。
……
皇上游玩没有节制,和一群小人亲近,很会打球,喜欢角力,禁军及各道争相进献大力士,又给内园一万贯钱教他们招募大力士,日夜不离身旁;又喜欢在深夜亲自捉狐狸。
性情又狭隘急躁,有的大力士倚仗皇恩不恭敬,常被流放到远方,没收他的妻子;宦官犯了一点小过,动不动就遭到鞭打,都既怨恨又害怕。
十二月,辛丑日,皇上晚上打猎回宫,和宦官刘克明、田务澄、许文端及打球军将苏佐明、王嘉宪、石从宽、阎惟直等二十八人在一起喝酒。皇上酒醉了,进室内去换衣服,殿上的烛火忽然灭了,苏佐明等在室内杀了皇上。
文本二:
……使天下的人民,口里不敢说,心里却敢愤怒。(可是)失尽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结果)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楚项羽放一把火,可惜(华丽的阿房宫)化为了一片焦土。
唉!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啊。族灭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啊。可叹呀!假使六国各自爱护它的人民,就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来抵抗秦国。假使秦王朝又爱护六国的人民,那就顺次传到三世还可以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族灭它呢?(秦王朝灭亡得太迅速)秦人还没工夫哀悼自己,可是后人哀悼他;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镜子来吸取教训,也只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啊。《阿房宫赋》-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课内文言文挖空训练+知识梳理+过关训练(统编版)
专题15 阿房宫赋
第1段六王毕(  ),四海一,蜀山兀(  ),阿房出。覆压(  )三百余里,隔离(  )天日。骊山北构(  )而西折,直走(  )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  )回(  ),檐牙高啄;各抱(  )地势,钩心(  )斗角(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  )何虹?高低冥迷(  ),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第2段①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  )惊(  ),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  )不知其所之(  )也。一肌一容,尽态(  )极妍(  ),缦立(  )远视,而望幸(  )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  )掠其人,倚叠(  )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②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第3段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  ),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  )之粟粒;瓦缝参差(  ),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  )之城郭;管弦呕哑(  ),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  )之心,日益骄固(  )。戍卒叫,函谷举(  ),楚人一炬,可怜(  )焦土!
第4段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  )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  )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  )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③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一、古今异义
1、钩心斗角
古: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2、明星
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了名的人。
3、经营
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筹划管理或组织(企业、活动)。
4、精英
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优秀人才。
5、可怜
古:可惜;今:怜悯,同情。
6、隔离
古义:遮断,遮蔽 今义:不让聚在一起,避免接触
7、直走
古义:趋向 今义:行走
8、气候
古义:文中是指情绪气氛之意 今义:是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二、常见实词归类
1、一
①六王毕,四海一 (统一)
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数词)
③黄鹤一去不复返 (一旦)
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专一)
⑤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一体)
2、爱
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喜爱)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爱护)
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吝惜)
3、取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夺取)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
4、族
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灭族)
②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类)
5、缦
廊腰缦回(名词,无花纹的帛,这里名词作状语)
缦立远视(形容词,通“曼”,久长)
6、尽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副词,达到顶点)
奈何取之尽锱铢(动词,取尽)
7、使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动词,让)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连词,假使)
8、为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动词,成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动词,做,当)
三、文言虚词
1.焉
(1)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盘盘焉,囷囷焉
(2) 句末语气词。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而
(1) 连词,表承接。 骊山北构而西折/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2) 连词,表转折。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3.其
(1) 代词。 杳不知其所之也(指宫车)/ 几世几年,摞掠其人,倚叠如山(代六国)/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代秦国)
(2) 代词,自己的,作定语。 使六国各爱其人
4.于
(1) 介词,到。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2) 介词,表比较。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5.之
(1) 动词,往,去。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2) 助词,的。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3) 代词。 奈何取之尽锱铢(代财物)/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代秦人)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用作动词
1、朝歌夜弦 (奏乐)
2、鼎铛玉石 (把鼎当做;把玉当做)
3、金块珠砾 (把金当做;把珠当做)
4、楚人一炬 (放火)
5、族秦者秦也 (灭族,杀死一族的人)
(二)名词用作状语
骊山北构而西折 (向北;向西)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像绸带一样)
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像蜂房,像水涡)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乘辇车)
(三)数词用作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四)动词作名词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指金玉珠宝之物)
(五)动词意动用法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为鉴)
五、文言句式
判断句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疑问句
(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疑问代词“何”表疑问)
(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代词“奈何”表疑问)
(3)谁得而族灭也(疑问代词“谁”与“也”表疑问)
省略句
(1)五步(有)一楼,十步(有)一阁(省谓语“有”)
(2)长桥卧(于)波,未云何龙(省介词“于”)
(3)几世几年,摞掠(于)其人(省介词“于”)
(4)谁得而族灭(秦国)也(省宾语“秦国”)
倒装句
(1)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于南亩之农夫多,介宾短语后置)
(2)秦人不暇自哀(哀自,宾语前置)
被动句
戍卒叫,函谷举。
一、选择题
1.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 )
A.六王毕,四海一
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C.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D.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为( )
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B.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C.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D.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3.下列加横线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戍卒叫,函谷举举孝廉不行
B.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奈何取之尽锱铢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
D.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4.下列语句都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方式的一项是( )
①檐牙高啄 ②蜂房水涡 ③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④烟横雾斜,焚椒兰也 ⑤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⑥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⑦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⑧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A.①④⑥⑧ B.②③⑤⑦
C.②④⑤⑦ D.④⑤⑥⑧
5.下面各句中加点字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B.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C.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D.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宫女。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终必不蒙见察 或见恕也
B.廊腰缦回 缦立远视
C.族秦者秦也 谁得而族灭也
D.举先王之政 函谷举
7.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归类正确一项是( )
①廊腰缦回 ②朝歌夜弦 ③四海一 ④兴利除弊
⑤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⑥可怜焦土 ⑦辇来于秦
A.①②/⑤⑥⑦/③/④ B.①⑦/②⑤⑥/③/④
C.①②⑦/③/④/⑤⑥ D.①②⑦/③/④⑤⑥
8.下面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 ②南亩:泛指农田
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 ④呕哑:像声词,指管弦杂乱的声音。
⑤独夫:孤单的人; 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
⑦楚人:指刘邦; 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①④⑤⑦ B.②③⑥⑧
C.①③⑤⑧ D.②④⑥⑦
9.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王毕,四海一 一:统一
B.直走咸阳 走:通达
C.矗知其几千万落 矗:通“直”,简直
D.尽态极妍 妍:美丽
10.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⑥用之如泥沙 ⑦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⑧多于市人之言语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③⑤⑥⑧ D.②⑥⑦⑧
11.对下列各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互文)
B.长桥卧波,未云何龙(比喻)
C.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对比)
D.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比喻)
12.下列有关“赋”的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
B.赋在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在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据现有资料考证,最早写赋的是战国后期赵国的荀子。
C.赋大体上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发展阶段。在唐宋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骈赋”,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意。
D.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学体裁,以至于后世有“汉赋”之称,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重要特征。
二、情景默写
13.写出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宫室建筑的走势状态和结构的精巧工致的句子是“ , ”。
(2)杜牧《阿房宫赋》中“ , , ”具体描写了秦人对珍宝的态度,反映了秦朝统治者奢侈无度的状况。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警示后人应该以史为鉴,否则只会出现“ ”的悲剧。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极言阿房宫占地广阔,阁楼高耸的句子是“ , ”。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宫室建筑的走势状态和结构的精致工巧的句子是“ , ”。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秦的灭亡警醒当朝者不吸取教训就会重蹈覆辙的句子是“ , ”。
15.文章内容理解,根据语境填写。
(1)不吸取教训就会重蹈覆辙。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秦的灭亡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是: , 。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占地之广、宫殿之高的句子是“ , ”。
(3)《阿房宫赋》中,“ , ”两句运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
(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绘了阿房宫楼阁众多、不计其数的情形,其中展示出“走廊”和“屋檐”的特点的两句是“ , ”。
(5)杜牧的《阿房宫赋》中“ , ”写复道横越空中,曲折绵延,极言其构筑精巧。
(6)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描写皇帝的车队仪仗远去的名句是“ , ”。
(7)《阿房宫赋》中将反问与对比融为一体,批判秦人挥霍他人点滴积累起来的财富的句子是: , ?
(8)杜牧《阿房宫赋》中的“ , ”两句描写了秦统治者把珍宝、美玉当作石头、土块一样不加珍惜的奢靡生活。
(9)《阿房宫赋》中,写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句子是: , , , !
三、文言文阅读
(2023春·四川内江·高一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禹出见罪人,下车问而泣之。左右曰:“夫罪人不顺道,故使然焉;君王何为痛之甚至此也?”禹曰:“尧舜之人,皆以尧舜之心为心;今寡人为君也,百姓各自以其心为心,是以痛之也。”
(节选自《说苑·君道》)
材料二:
明主者有三惧:一曰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二曰得意而恐骄,三曰闻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何以识其然也?越王勾践与吴人战,大败之,兼有九夷。当是时也,南面而立,近臣三,远臣五,令群臣曰:“闻吾过而不告者其罪刑。”此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者也。昔者,晋文公与楚人战,大胜之,烧其军,火三日不灭,文公退而有忧色,侍者曰:“君大胜楚,今有忧色,何也?”文公曰:“吾闻能以战胜而安者其唯圣人乎若夫诈胜之徒未尝不危也吾是以忧此得意而恐骄者也。昔齐桓公得管仲、隰朋,辩其言,说其义,正月之朝,令具太牢,进之先祖。桓公西面而管仲、隰朋东面而立。桓公赞曰:“自吾得听二子之言,吾目加明,耳加聪,不敢独擅,愿荐之先祖。”此闻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者也。
(节选自《说苑·君道》)
材料三: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节选自《阿房宫赋》)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闻能以战胜而安者/其唯圣人乎/若夫诈胜之徒/未尝不危也/吾是以忧/此得意而恐骄者也
B.吾闻能以战胜而安者/其唯圣人乎若/夫诈胜之徒/未尝不危也/吾是以忧/此得意而恐骄者也
C.吾闻能以战胜而安者/其唯圣人乎若/夫诈胜之徒/未尝不危也/吾是以忧此/得意而恐骄者也
D.吾闻能以战胜而安者/其唯圣人乎/若夫诈胜之徒/未尝不危也/吾是以忧此/得意而恐骄者也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使然焉”的“然”与《赤壁赋》中“何为其然也”的“然”的意思相同。
B.“令具太牢”的“具”与《鸿门宴》中“具告以事”的“具”意思不相同。
C.“日益骄固”的“固”与《愚公移山》中“汝心之固”的“固”意思相同。
D.“函谷举”的“举”与《谏逐客书》中“举地千里”的“举”意思相同。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禹一次外出巡行,遇到一个犯了罪的人,禹问其缘由,才知道百姓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不与他同心同德,所以伤心哭起来。
B.越王勾践当时在南面称霸,召集了亲近大臣和远方大臣,对群臣下令说,知道君主的过失必须告知,否则将会给予严厉处罚。
C.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若六国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若秦爱护六国百姓,就可顺次传到万世都做皇帝。
D.“人亦念其家”说明人人都有爱家之心,“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则对秦统治者搜刮民脂只供自己享乐的行径进行了有力抨击。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吾得听二子之言,吾目加明,耳加聪,不敢独擅,愿荐之先祖。
(2)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20.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真正贤明的君主应当具备哪些品德。
(2023春·吉林长春·高一长春外国语学校校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牧,字牧之,善属文。大和二年韦筹榜进士,初未第,来东都,时主司侍郎为崔郾,太学博士吴武陵进谒曰:“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君选才,仆敢不薄施尘露。向偶见文士十数辈,扬眉抵掌,共读一卷文书,览之,乃进士杜牧《阿房宫赋》。其人,王佐才也。” 是以复举贤良方正。刘从谏守泽路,何进滔据魏博,颇骄蹇不循法度。牧追咎长庆以来朝廷措置术,复失山东,钜封剧镇,所以系天下轻重不得承袭轻授皆国家大事嫌不当位而言实有罪故作《罪言》。宰相李德裕素奇其才。会昌中,黠戛斯破回鹘,回鹘种落溃入漠南,牧说德裕不如遵取之,以为:“两汉伐虏,常以秋冬,当匈奴劲弓折胶,重马免乳,与之相校,故败多胜少。今若以仲夏发幽、并突骑及酒泉兵,出其意外,一举无类矣。”德裕善之。会刘稹拒命,诏诸镇兵讨之,牧复移书于德裕,以“成德军世与昭义为敌,王元达思一雪以自奋,然不能长驱径捣上党,其必取者在西面。今若以忠式、武宁两军益青州精甲五千、宣润弩手二千,道绛而入,不数月必覆贼巢。”俄而泽潞平,略如牧策。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少与李甘、李中敏、宋邧善,其通古今,善处成败,甘等不及也。牧亦以疏直,时无右援者。卒,年五十。初,梦书“皎皎白驹”字,或曰“过隙也”。俄而炊甑裂,牧曰:“不祥也。”乃自为墓志,悉取所为文章焚之。牧于诗,情致豪迈,人号为“小杜”,以别杜甫云。
(节选自《新唐书·杜牧传》,有删减)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节选自杜牧《阿房宫赋》)
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所以系天下轻重/不得承袭/轻授皆国家大事/嫌不当位/而言实有罪/故作《罪言》
B.所以系天下轻重/不得承袭轻授/皆国家大事/嫌不当位而言/实有罪/故作《罪言》
C.所以/系天下轻重/不得承袭/轻授皆国家大事/嫌不当位/而言实有罪/故作《罪言》
D.所以/系天下轻重/不得承袭轻授/皆国家大事/嫌不当位而言/实有罪/故作《罪言》
2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隋朝始设进士科。元、明、清时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一甲为状元,二、三甲,分别为榜眼和探花。
B.贤良方正,是汉武帝时推选的一种举荐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唐宋沿用,设贤良方正科,指德才兼备的好人品。
C.锱铢,古代重量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的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
D.酒泉,西汉政府在河西走廊设置四郡,分别为张掖郡、酒泉郡、武威郡、敦煌郡,合称“河西四郡”,以酒泉郡设置最早。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牧专注于治乱,反对藩王世袭,认为朝廷长庆年间以来对藩镇处置不当,又失去了山东地区,不能把重镇交给藩王。
B.杜牧在军事上见解独到,黠戛斯打败回鹘之后,他认为朝廷要吸取汉军常在秋冬攻击匈奴而败多胜少的教训,应在仲夏季节乘胜追击。
C.杜牧对作战形势判断准确,皇帝命令李德裕率兵征讨叛贼刘稹,杜牧对各方势力进行分析,判断不出几个月,一定会将刘稹剿灭。
D.杜牧临死之时,由梦境及甑裂之中感觉大限将至,自撰墓志铭,墓志铭写就,又拿出自己所撰的全部文章,对火焚之。
24.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其通古今,善处成败,甘等不及也。
25.根据甲文概括杜牧的品性特点。
(2023春·广东佛山·高一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上(唐敬宗)自即位以来,欲幸东都,宰相及朝臣谏者甚众,上皆不听,决意必行,已令度支员外郎卢贞按视,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会朱克融、王庭凑皆请以兵匠助修东都。三月丁亥,敕以修东都烦扰,罢之,召卢贞还。
先是,朝廷遣中使赐朱克融时服,克融以为疏恶,执留教使。又奏“当道今岁将士春衣不足,乞度支给三十万端匹”;又奏“欲将兵马及丁匠五千助修宫阙”。上患之,以问宰相,欲遣重臣宣慰,仍索敕使。裴度对曰:“克融无礼已甚,殆将毙矣!譬如猛兽,自于山林中咆哮跳踉,久当自困,必不敢辄离巢穴。愿陛下勿遣宣慰,亦勿索敕使,旬日之后,徐赐诏书云:‘闻中官至彼,稍失去就,俟还,朕自有处分。时服,有司制造不谨,朕甚欲知之,已令区处。其将士春衣,从来非朝廷征发,皆本道自备。朕不爱数十万匹物,但素无此例,不可独与范阳。’所称助修宫阙,皆是虚语,若欲直挫其奸,宜云‘丁匠宜速遣来,已令所在排比供拟。’彼得此诏,必苍黄失图。若且示含容,则云‘修宫阙事在有司,不假丁匠远来。’如是而已,不足劳圣虑也。”上悦,从之。
……
上游戏无度,狎昵群小,善击球,好手搏,禁军及诸道争献力士又以钱万缗付内园令召募力士昼夜不离侧又好深夜自捕狐狸。
性复褊急,力士或恃恩不逊,辄配流、籍没;宦官小过,动遭捶挞,皆怨且惧。
十二月,辛丑,上夜猎还宫,与宦官刘克明、田务澄、许文端及击球军将苏佐明、王嘉宪、石从宽、阎惟直等二十八人饮酒。上酒酣,入室更衣,殿上烛忽灭,苏佐明等弑上于室内。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九》)
文本二: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节选自《阿房宫赋》)
2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禁军A及诸道B争C献力士E又以钱F万缗G付H内园I令J召募K力士L昼夜不离侧M又好深夜N自捕狐狸
27.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衣”,指春季穿的衣服,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春服既成”的“春服”含义相同。
B.“旬”,指十五日,与《聊斋志异·促织》中“旬余,杖至百”的“旬”含义相同。
C.“假”,指借用,与《荀子·劝学》中“假舆马者,非利足也”的“假”含义相同。
D.“爱”,指爱惜,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的“爱”含义不同。
2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敬宗决意去东都洛阳巡行,因此他不肯听大臣们的劝阻,早已派度支员外郎卢贞前往做准备工作。
B.朱克融请求派遣兵士和工匠帮助修补洛阳宫阙,可能借修补之事有所图谋,但被唐敬宗和裴度察觉。
C.裴度根据自己对朱克融的认识和判断,提出了应对其无礼行为的具体策略,并得到了唐敬宗的认可。
D.唐敬宗喜好狩猎,常和身边的力士一起游玩,最终在夜猎还宫,酒后酣睡之时,被苏佐明等人杀害。
2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患之,以问宰相,欲遣重臣宣慰,仍索敕使。
(2)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30.“文章合为时而著”,请结合文本一分析杜牧为何创作《阿房宫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