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育新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杭州市育新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25 20:40: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共54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妄自菲薄是条毒蛇,啮(niè)噬着我们的心灵,吮(shǔn)吸着其中滋润生命的血液。
B.有些品种,肉的内壁有褐(hè)色层,果脐(jī)处即接近果蒂处,色更浓而质硬。
C.夜宿溪头,树香沁(qìn)鼻,枕着苍苍交叠的山影和万籁都歇的岑(qīn)寂,仙人一样睡去。
D.他蜷(juǎn)缩在绳绑里,一阵惊惶和痛苦的抽搐(chù)散布到他脸上每一根筋络。
2.下列词语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 )
A.搪瓷 瞭望 神态安祥 侯门似海
B.颠簸 痉孪 悬而未决 粉妆玉琢
C.攻讦 思辩 以偏盖全 有条不紊
D.瑕疵 麇集 美轮美奂 令人晕眩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⑴虎一般单独生活,而它捕食的动物几乎都群居,让人不禁 “团结就是力量”的概括。
⑵有关部门传出信息,将 养老金的跨省份支付办法,实现全国“社会保障一卡通”。
⑶他 实地拍摄的图片,揭示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集科学和美学于一体的设计法则。
A.置疑 制订 经过 B.质疑 制定 经过
C.质疑 制订 通过 D.置疑 制定 通过
4.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手机的单款产品往往昙花一现,还没有一家长期以系列产品支撑手机品牌差异化。
B.古籍保护人才正处于青出于蓝的阶段,老一辈逐渐退离了工作岗位,而年轻一代则需要更多时间锻炼。
C.可以相信,我国有的企业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世界级的企业。
D.在经济发展最快的广州和深圳,诞生了与“学雷锋”一脉相承且有创新发展的志愿服务。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唐代传奇不仅产生了符合现代小说观念的作品,而且出现了一批可以堪称一流的作品。
B.据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的调查,淘宝网每天的用户流量将近900多万人。
C.大众汽车公司计划在美国建造汽车制造厂,以帮助欧元对美元升值对其汽车出口的冲击。
D.用户对可视通话、高速上网等强大手机数据功能的需求是3G在中国赖以发展的基础。
6.下列句子的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在那边,在他们的后面,在林子的上空,还有雷雨。
②丹柯和所有的人都浸在雨水洗干净了的新鲜空气和阳光的海洋里。
③草叶上带着一颗一颗钻一样的雨珠在闪亮。
④可是在这儿,太阳发出了灿烂的光辉,草原一起一伏,好象在呼吸一样。
A.①③④② B.②③①④ C.①②③④ D.②①④③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创作了《离骚》、《天问》、《九歌》等诗歌。
B.《六国论》《五人墓碑记》的作者分别是宋代作家苏洵、明代作家张溥。
C.古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其用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故称为“律诗”。
D.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对下列句子解说有误的一项:( ) A.圆满的人格就像一个鼎,真、善、美是这个鼎的三足。(既有明喻,又有暗喻) B.读一首真正的好诗,就如同在春天的早晨观赏含苞欲放的花,使你赏心悦目,获得为之动情的美的享受。(明喻,本体是"诗",喻体是"花") C.这是北方的雪,下得很大,寿命很长,长得像长白山的梦,长得让兴安岭的大森林开几个月的梨花。("梨花"比喻雪花) D.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用了拟人和比喻两种修辞方法;"翡翠"是喻体)
下面划线词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选出划线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拜臣郎中 谨拜表以闻
犹蒙矜育 不矜名节
未曾废离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慈父见背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11、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笃:沉重
B.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 恨:怨恨
C.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期:期望
D.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辩:同“辨”,

12.对《长亭送别》中【一煞】这支曲子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A.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和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
B.莺莺目送张生于烟霭残照中远去,这一怅然痴立的形象,生动地传达出凄怆悲苦的眷恋之情。
C.“来时甚急,去后何迟”一句,直抒胸臆,表现莺莺留恋美景、留恋情人的情怀。
D.“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一句,看似平淡,实际上表现了莺莺的惆怅和依依不舍
13.下列对古诗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声声慢》)
A.“寻寻觅觅”写神态,“冷冷清清”写环境,“凄凄惨惨戚戚”写心情,三句叠词各有侧重。
B.“乍暖还寒时候”描写刚觉得有点儿暖和却又变冷了的感觉,这正是春天的时令特征。
C.“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此处的雁使人顿生物是人非、寄思怀乡之感。
D.“淡酒”不敌“风急”,词人如此行文,比借酒浇愁的传统说法更为精妙。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5题 何谓"书籍之路"?这要从"丝绸之路"谈起。"丝绸之路"的说法由德国人李希霍芬提出,用以指称两汉之际中国与中亚地区以及印度之间的贸易通道。进入20世纪中期,好事者不断为之添枝加叶,遂使"丝绸之路"四通八达,无地不至。而东亚文化交流的模式,我曾提出当是海上的"书籍之路"。当西方人坚信丝绸是从"羊毛树"上采集而来时,日本列岛的先民已经开始养蚕植桑,生产丝绸了,追溯中日古代历史,持续性、大批量的丝绸交易未曾出现,其影响甚至不及陶瓷。 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缘,日本公私珍藏唐代典籍颇富。据大阪市立美术馆编撰的《唐钞本》,仅日藏唐代写本就有《唐诗卷》等43种,其中不乏中国散佚、日本仅存的"佚存书"。唐末五代,中原动乱,典籍散毁严重,吴越国王遣使日本,赍重金请抄天台遗书。日本遣日延为"缮写法门度送之使",以至"一宗教文,复还中国"。由此可知,"书籍之路"并非自西往东的单通道,而呈往返环流之状。尤其是清代黎庶昌、杨守敬等掀起的东瀛访书热,使大量域内失传已久的珍籍完璧西归。"书籍之路"以"佚书回归"的形式,有效地拓展和延伸了汉文书籍的生存时空。 沙漠,驼队,西方,夕阳西下,背负的是鲜艳的丝绸,这是古代的丝绸之路;大海,船队、东方,旭日东升,运载的是飘香的书籍,这是古代的书籍之路。但是,古代输往西域的丝绸,现在即便从深埋沙漠的遗存中出土,也已经腐朽而不堪穿用;而当年遣隋唐使携归的书籍,直到今天依然是人们智慧的源泉。这些书籍是文明的种子。如果说丝绸是中华物质文明的象征,那么书籍则凝聚着更多的中华文明的精神创意,因而具有强大的再生机能,可以超越时空惠及后代。遣隋唐使携归的书籍,经过传抄、翻刻而流布世间。再经阐释、翻译而深入人心,对日本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14.下列对"书籍之路"的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A."书籍之路"是日本为加速文明进程,派遣隋唐使买求"文书宝物"泛海而还之路。 B."书籍之路"是始于隋延至清,惠及日中双方文明发展的汉文书籍海上往返之路。
C."书籍之路"是有效地拓展和延伸汉文书籍生存时空的"佚书回归"之路。 D."书籍之路"是隋唐时期往返于日本和中国之间的海上运载书籍之路。 15.对于"书籍之路"与"丝绸之路"的区别,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由中国通往中亚地区以及印度,"书籍之路"仅限于中国与日本之间的交流。 B."丝绸之路"输送的丝绸早已失去使用价值,"书籍之路"输送的书籍却可以惠及后代。 C."丝绸之路"使中西方在贸易交往中互惠互利,"书籍之路"则从根本上影响中日文明进程。 D."丝绸之路"已成定论,被国际上广泛接受;"书籍之路"则是作者提出的新见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8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苟欲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门衰:家门衰微 祚薄:福薄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功,指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人。这些都是同族关系较近的人
茕茕孑立:无依无靠,孤孤单单。茕:孤单无援的样子。孑立:孤立无依
形影相吊 吊: 悼念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夙 夙遭闵凶夙兴以求,夜寐以思
B.区区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C.见 慈父见背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D.薄 但以刘日薄西山 薄田五十顷
18.指出表述有误的一项() A.晋武帝征诏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 B.本文开篇就提出不愿应诏,接着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致使君王收回成命。 C.本文叙述委婉,辞意恳切,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与强烈的感染力。 D.文章始终围绕“愿乞终养,辞不赴命”八个字展开,在简洁的笔墨中寄寓了深深的情感。
二、(共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如果一个自然学者,对于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它们地理的分布、地质上的连续以及其他的此类事实加以思考,就可能得到如下的结论: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像变种一样,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然而这样的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也还是不充分的,除非等到能够说明世界上无数的物种曾经是怎样变化以获得如此完善地正当地引起了我们赞叹的构造和相互适应。自然学者们常常把变异的惟一可能原因归之于如气候、食物等等外界条件,从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是正确的,我们以后会论述到;但是要把像啄木鸟那样的构造,它的脚、尾、嘴及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捉取树皮里面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又如槲寄生的情形,它从某几种树木上吸取养料,它的种子必须由某几种鸟为它传播,它的花雌雄分开,绝对需要借助某几种昆虫的帮助,把花粉从一朵花带到另一朵花上。如果说这种寄生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他数种不同生物的关系,是外界条件或植物的习性导致的结果,也同样是不合理的。
所以,洞察变化和相互适应的方法是极其重要的。我开始观察的时候,便觉得细心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会给了解这个难解的问题提供良好的机会。结果没有使我失望,我经常获得在状况下的变异的知识,虽然不完备,却能给研究提供最良好的和最安全的指导。此项研究虽然通常为自然学者们所忽略,我却要冒昧地表示我对于它的高度价值的确信。 选自《〈物种起源〉绪论》
19、这段文字介绍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20根据这段文字筛选下列信息(4分)
研究物种起源所凭借的事实基础是什么?(2分)
研究物种起源的方法是什么?(1分)
(3)作者批判了什么错误学说?(1分)
21、作者举槲寄生为例是为了说明什么观点?(2分)
三、(共8分)
22、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4分)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
(2) ,其翼若垂天之云。
(3) ,怨归去得急。
(4)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23、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4分)
(1)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2)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四、(共30分)
24、作文。
生命因你而美丽
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