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辛亥革命 课堂同步特训(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辛亥革命 课堂同步特训(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11 20:18: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课堂同步特训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9课 辛亥革命
一、选择题
1.“这是一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起义’,起义消息泄露,敌众我寡,但起义总指挥黄兴毅然决心发动起义,因为信仰在支撑他们!”材料高度赞扬的是( )
A.萍浏醴起义 B.安庆起义 C.镇南关起义 D.黄花岗起义
2.1905年,孙中山联合其他革命团体,建立了中国同盟会。此后,同盟会会员刘道一、徐锡麟、黄兴等人陆续发动了萍浏醴起义、浙皖起义、黄花岗起义等。这反映出同盟会的建立( )
A.使近代化探索由变法转为革命
B.大大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C.彻底终结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D.使三民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
3.如图所示史实发生在( )
A.江西省 B.湖南省 C.湖北省 D.江苏省
4.从1911年10月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湖北、湖南、广西、四川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这是响应( )
A.黄花岗起义的爆发 B.北伐战争的进行
C.武昌起义的胜利 D.护国战争的发动
5.武昌起义胜利不到两个月,内地18个省中便有14个省脱离清政府,天空飘扬五色旗,象征清政府的龙旗纷纷落下,清政府的统治面临土崩瓦解的局面,这说明了( )
A.清朝统治的结束 B.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C.革命势头迅猛 D.革命彻底胜利
6.下图为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图,据此可知( )
A.民主共和制度建立 B.洪宪帝制受到抵制
C.军阀割据局面形成 D.清朝统治大势已去
7.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前无古人的变化”指的是( )
A.解决了近代中国社会根本矛盾
B.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任务
C.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D.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
8.如图是中国近代史中主题为“近代化的起步”的知识结构图。下列与图中数字编号②③相关的历史事件,对应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D.辛亥革命、洋务运动
9.20世纪初,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更是“舟楫之辐辏,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其余则尚未能比类也”。武汉的这一状况( )
A.壮大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 B.动摇了当地封建礼教统治地位
C.全赖于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 D.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创造条件
10.辛亥革命前,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国家大事只能由他做决断;辛亥革命后,一些民众开始觉得自已有权对国家的事情发表意见。由此可见辛亥革命( )
A.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B.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
C.使中国彻底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
D.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11.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由此可见,辛亥革命( )
A.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 .避免了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C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2.《辛亥革命时的乡居记闻》中写道:“最滑稽的是,我们这穷乡僻壤里也闹什么民主党、共和党。许多秀才、举人、绅士老爷、乡下的读书人又找到新的出路了,有的参加民主党,有的参加共和党,还有的来了个双保险,民主党共和党都加了。”材料说明了( )
A.辛亥革命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
B.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民心
C.辛亥革命依然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D.秀才、举人、绅士老爷、乡下的读书人是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
13.没有中国最广大的农民参加和支持,在强大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面前就觉得自己势单力孤而易于妥协。材料旨在强调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 )
A.没有发动人民群众 B.封建势力根深蒂固
C.帝国主义力量强大 D.资产阶级妥协退让
14.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为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他从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就开始从事武装反清斗争,屡败屡起,百折不挠。先生的活动包括( )
①建立兴中会 ②建立同盟会 ③提出“三民主义” ④建立保国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晚清时期出现“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实业救国”“维新思想”“民主共和”等思想主张。这反映出的时代主题是( )
A.民主自由 B.救亡图存 C.发展经济 D.文化交融
二、填空题
16.1911年4月,黄兴亲率一百余名革命党人攻入两广总督衙门,但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历史上称这次起义为“_________①__________”。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成功发动了_______②______,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17.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___③_____的终结。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_______④_____的序幕,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______⑤______,打开了进步潮流的闸门。
三、综合题
18.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社会巨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戊戌政变后数年,革命之论渐昌。1903年,章炳麟著《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著《革命军》,革命之焰益炽。初炳麟与徐锡麟等设光复会于上海,黄兴、宋教仁等亦立华兴会于湖南。是岁,黄兴、宋教仁举事柳州,败后,二人走日本,刊杂志《二十世纪之新支那》,以鼓吹革命,1905年,孙文至日本,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立中国同盟会,确定政治纲领,并在《民报》上阐发为“三民主义”。1906年,萍浏醴起义,失败。1907年孙文领导惠州起义,不克。同年,锡麟、秋瑾举事,不克。同期,保皇派的《新民丛报》主张君主立宪,与《民报》相对峙,公开论战……至1911年武昌起义止,革命派先后发动了十余次反清武装起义。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近代史》《新编中国史·中国近代史——危局与变革》等
材料二: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省份示意图
——据《新编中国史·中国近代史——危局与变革》
材料三:初中历史教科书对辛亥革命的评价(部分)
北洋政府时期 辛亥革命后“专制政体于此告终,共和政体于此开幕矣”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辛亥革命后“帝制告终,民治开始”
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制度,产生了中华民国,制定了‘临时约法’”
——均摘编自李侃主编《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武昌起义爆发前革命党人为实现民主共和进行的努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革命形势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不同时期初中历史教科书对辛亥革命评价的共同之处。并结合你对辛亥革命的理解,续写一项辛亥革命的其他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及精析】
一、选择题
1.【答案】D
【精析】据材料“这是一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起义’,起义消息泄露,敌众我寡,但起义总指挥黄兴毅然决心发动起义,因为信仰在支撑他们!”可知,材料反映的黄兴领导的广州黄花岗起义,起义军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而不幸失败,故选D项;萍浏醴起义是1906年中国同盟会会员刘道一领导下的江西萍乡、湖南浏阳、醴陵地区会党和矿工发动的反清武装起义,是中国同盟会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排除A项;1907年光复会成员徐锡麟,在安庆策划、组织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并率领学生军起义,起义失败,徐锡麟等被捕,慷慨就义,排除B项;1907年初中国同盟会的领导人、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和黄兴等人先后抵达河内,策划在广西镇南关发动的武装起义,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B
【精析】根据所学和材料“同盟会会员刘道一、徐锡麟、黄兴等人陆续发动了萍浏醴起义、浙皖起义、黄花岗起义等”可知,同盟会会员发动一系列起义,这说明,同盟会的建立大大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B项正确;同盟会是革命组织,它体现的是革命,不能体现由变法转为革命,排除A项;辛亥革命彻底终结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排除C项;三民主义不能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不能由理想变为现实,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C
【精析】根据“武昌起义”结合所学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武昌位于湖北省,C项正确;武昌位于湖北,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A BD项。故选C项。
4.【答案】C
【精析】依据题干“从1911年10月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湖北、湖南、广西、四川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和所学知识可知与武昌有关,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革命士兵发动武昌起义取得胜利,武汉三镇光复,从而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此后短短一个月内,全国十多个省份相继宣布独立,清朝统治走向土崩瓦解,C项正确;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爆发,但起义迅速归于失败,时间也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1926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北伐战争,排除B项;1915年,蔡锷等人发动护国战争,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C
【精析】根据所学和材料“不到两个月、统治面临土崩瓦解的局面”可知,不到两个月,统治就瓦解了,这体现出革命势头迅猛,C项正确;统治面临土崩瓦解的局面,这说明统治还没有结束,排除A 项;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是在1912年,排除B 项;辛亥革命没有彻底胜利,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D
【精析】由图可知,清朝统治者大势已去。结合所学可知,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清朝统治大势已去,D项正确;题干不能体现民主共和制度建立,排除A项;洪宪帝制受到抵制是在1916年,与题干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图的时间不符合,排除B 项;军阀割据局面形成是在袁世凯去世后,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D
【精析】根据材料“‘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和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D项正确;辛亥革命未推翻封建制度,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根本矛盾,排除A项;新中国的成立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任务,排除B项;辛亥革命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不属于“前无古人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B
【精析】根据所学可知,在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器物层次的事件是洋务运动;制度层次的事件包括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戊戌变法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文化层次的事件是新文化运动。故与图中数字编号②③相关的历史事件,对应的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B项正确;洋务运动是器物层次,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是文化层次,排除C项;洋务运动是器物层次,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D
【精析】根据材料“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更是‘舟楫之辐辏,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其余则尚未能比类也’”可知,20世纪初,武汉三镇尤其汉口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工商业较发达,结合史实武汉工业基础较好,资本主义发展较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了条件,D项正确;材料主旨反映武汉三镇发展状况,没有壮大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封建礼教问题,排除B项;材料主旨反映武汉三镇发展状况,没有体现全赖于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排除C项。故选D项。
10.【答案】A
【精析】据题干“辛亥革命前,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国家大事只能由他做决断;辛亥革命后,一些民众开始觉得自已有权对国家的事情发表意见。”可知,辛亥革命后,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开始关心国家事务。这说明辛亥改革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A项正确;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排除B项;使中国彻底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从题干中无法的得出,排除D项。故选A项。
11.【答案】C
【精析】根据“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可知,虽然辛亥革命没有使中国结束被奴役的历史,但是也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想要短时间内完全奴役中国是不可能的,C项正确;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排除A项;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项;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说法本身正确,但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2.【答案】C
【精析】根据“我们这穷乡僻壤里也闹什么民主党、共和党。许多秀才、举人、绅士老爷、乡下的读书人又找到新的出路了,有的参加民主党,有的参加共和党,还有的来了个双保险,民主党共和党都加了。”可以看出,辛亥革命的社会基础较为薄弱,没有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必然失败,表明辛亥革命依然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C项正确;辛亥革命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与材料不符,排除 A 项;材料没有体现革命的影响,排除B项;秀才、举人、地方乡绅并不是中间力量,也没有广泛参与,排除D项;故选C 项。
13.【答案】A
【精析】根据材料信息“没有中国最广大的农民参加和支持,在强大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面前就觉得自己势单力孤而易于妥协”可知,材料强调辛亥革命没有反动人民群众导致革命失败, 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辛亥革命“没有中国最广大的农民参加和支持”,没有反映“封建势力根深蒂固”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辛亥革命“没有中国最广大的农民参加和支持”,而不是帝国主义力量强大,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辛亥革命因为“没有中国最广大的农民参加和支持,在强大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面前就觉得自己势单力孤而易于妥协”,没有体现资产阶级的妥协退让,排除D项。故选A项。
14.【答案】A
【精析】依据题干的限定时间是甲午中日战争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1905年8月,孙中山等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确立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即三民主义,①②③正确,A项正确;保国会是戊戌变法时期的政治团体,与孙中山无关,④不符合题意,排除含有④的B C D项。故选A项。
15.【答案】B
【精析】根据题干“晚清时期出现‘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实业救国’‘维新思想’‘民主共和’等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首先学习的是西方的科学技术,其次学习的是西方的政治制度,最后学习的是西方的思想文化,其目的是为了救亡图存,B项符合题意,B项正确;民主自由和发展经济只是题干材料反映中的一点,A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AC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文化交融,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6.【答案】
①黄花岗起义;②武昌起义
【精析】根据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可知,1911年4月,黄兴亲率一百余名革命党人攻入两广总督衙门,但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历史上称这次起义为黄花岗起义。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成功发动武昌起义,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17.【答案】
③君主专制制度;④近代民族民主革命;⑤思想解放
【精析】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进步潮流的闸门。
18.【答案】
(1)发表革命著作和言论(或创办革命报刊);建立兴中会、光复会等革命组织;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发动反清武装起义;提出革命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党派进行论战。(任3点)
(2)短时间内各省纷纷响应;省份多,范围广;革命党、原新军、立宪派、原清朝地方官员合力支持革命;革命形势发展迅速;清统治瓦解迅速。(任2点)
(3)共同之处:都是正面积极评价;注重辛亥革命的政治影响(结束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传播民主共和思想)。其他积极作用: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变化等合理1点。
【精析】
(1)根据材料一“1903年,章炳麟著《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著《革命军》,革命之焰益炽”可知,武昌起义爆发前革命党人为实现民主共和进行的努力有创办革命报刊。根据材料一“1905年,孙文至日本,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立中国同盟会,确定政治纲领,并在《民报》上阐发为“三民主义”可知,武昌起义爆发前革命党人为实现民主共和进行的努力有建立革命组织,提出革命思想。根据材料一“1906年,萍浏醴起义,失败。1907年孙文领导惠州起义”,“至1911年武昌起义止,革命派先后发动了十余次反清武装起义”可知,武昌起义爆发前革命党人为实现民主共和进行的努力有举行武装起义等。
(2)根据材料二“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省份示意图”可知,从地方看,短时间各省纷纷相应,省份多,范围广;从人员上看,有革命党、原新军、立宪派、原清朝地方官员合力支持革命;从结果看,当时革命形势发展迅速发展,清政府统治迅速土崩瓦解。
(3)根据材料三“专制政体于此告终共和政体于此开幕矣”“帝制告终,民治开始’“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同时期初中历史教科书对辛亥革命评价的共同之处是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传播了民主共和思想。根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的其他积极作用有极大的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间门;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