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的认识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的认识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4-11-27 13:57: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比的意义
主备教师
授课教师
分 课 时
第1 课时
累计课时
总第 课时




知识与技能
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法和写法,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能运用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独立思考和大胆质疑的良好习惯。
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 
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 
教学过程
教 学 预 设
个 性 修 改
目标导学
复习激趣目标导学自主合作汇报交流变式训练
创境激疑
一、复习铺垫。  
1、填空。 速度=( )÷( ) 单价=( )÷( ) 工作效率=( )÷( )   
2、除不尽的用分数表示。  
3÷4=( ) 5÷9=( ) 10.2÷21=( ) 5÷13=( )  
合作探究
情境导入。(出示第一张幻灯片)
出示课件:
 



同学们,在2008年9月25这天,我国第三次载人航天飞船“神州七号”顺利升空,这是继中国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后又一盛事。看这是宇航员杨利伟手舞国旗在太空行走的照片。 
 出示课件:(出示第二张幻灯片)





这面国旗长15厘米,宽10厘米,想想回答下面问题:
(1)长是宽的几倍? (2)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小结:长和宽之间的倍数关系,除了用除法表示之外,还有一种表示方法,就是今天学习的比,我们来一起研究“比的意义”。  
 三、探究新知。  
1、比的意义  
(1)同类量的比  
用15÷10表示长是宽的几倍,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3比2;  
用10÷15表示宽是长的几分之几,可以说成宽和长的比是2比3;  
汇报:这里的3分米和2分米都表示长度,相比的两个量是同类量的比。  
练习:用手表示白球和红球,说出它们的个数比。说出班里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  
(2)不同类量的比  (出示第三张幻灯片)
课件出示: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了100千米,每小时行使多少千米?  
①题目中有哪几个量?求什么?怎样求?  
②这两个量间的关系用比怎样表示?  
(3)讨论思考题:  
师:路程和时间的关系用比来表示怎么说?  
生:汽车所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100比2。  
师:这里的两个量的比是不同类量的比,不同类量的比可以表示一个新的量。  
注意:引导学生弄清谁与谁比,比的结果、意义不同。  
(4)归纳总结,揭示概念  
引导学生观察板书,讨论什么叫比?  
教师板书: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让学生在课本中找到比的意义,用波浪线画出来,齐读两遍。
2、阅读自学  (出示第六张幻灯片)
学生先阅读课本的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①比的读法和写法。  
②比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③怎样求一个比的比值?  
先自行阅读,然后小组内对以上问题进行交流。  
3、自学汇报  
①比的一般形式  
如:15比10 记作:15 :10  
②比的分数形式  
如:15比10 记作:15 :10 仍读作15比10  
③比的各部分名称  
让学生举例找出比的各部分名称,老师板书。  
④怎样求比值?  
汇报: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就是比值。  
⑤练习求比的比值。 (出示第七张幻灯片) 
汇报: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整数或小数表示。  
拓展应用
人的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是1:1;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的长度的比大约是1:1;人的脚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身高与胸围长度的比大约是2:1;人的体重与血液重量之比大约为13∶1。  
先自读,后同桌互读,理解内在含义。 
总 结
请同学们想想着节课有什么收获?把你的收获说给你的同桌听,如果还有什么疑问,告诉老师,我们一起来解决。
作业布置
做一做1、2题
板书设计
比的意义
同类量的比: 不同类量的比:
长于宽的比 15 :10 路程与时间的比 100:2
两个数相除就叫做两个数的比
15 : 10 = 15 ÷ 10 =
前项 比号 后项 前项 除号 后项 比值
教学札记
课题
比的基本性质
主备教师
授课教师
分 课 时
第2 课时
累计课时
总第 课时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能正确地把一个比化成最简整数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迁移类推,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认识事物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意识,并能与他人互相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重点
掌握化简比的方法,能正确地把一个比化成最简整数比。
难点
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教 学 预 设
个 性 修 改
目标导学
复习激趣目标导学自主合作汇报交流变式训练
创境激疑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什么叫做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2、比与除法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3、除法中的商不变规律是什么?举例:
12÷4=3 (12÷2)÷(4÷2)=3
12÷4=3 (12×2)÷(4×2)=3
合作探究
二、探究新知
1、谈话导入,大胆猜想。
比的基本性质
1、类比猜测:除法有“商不变性质”,分数也有“分数的基本性质”,根据比与除法和分数的关系,同学们猜想看看,比也有这样的一条性质吗?如果有,这条性质的内容是什么?
学生猜测比的性质是什么?
2、验证猜测的性质能否成立:学生和老师一起讨论研究。
6÷8=(6×2)÷(8×2)=12÷16
6:8=(6×2)∶(8×2)=12:16
6:8=(6÷2)∶(8÷2)=3:4
6÷8=(6÷2)÷(8÷2)=3÷4
3、 小组派代表说明验证过程,其他同学补充说明。
正式得出“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板书)
4、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师:你认为比的基本性质里哪些词语很重要?为什么“0除外?”
观察讨论:你们是怎样理解“最简单的整数比”这个概念的?
5、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⑴课件出示例1(1):“神州”五号搭载了两面联合国旗,一面长15cm,宽10cm,另一面长180cm,宽120cm(见右图)。这两面联合
国旗长和宽的最简单的整数比分别是多少?
⑵生读题,然后写出一大一小两面旗联合国旗长和宽的比:
15:10 180:120
师问:这两个比,数据大小悬殊,很难看出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问:这两个比,是不是最简单的整数比呢?如何才能把它们化成最简整数比呢?生自己尝试化简。
⑶观察这两个比的结果,两面旗的长宽不同,化简结果相同,说明了什么?
生:交流,体会两面旗的大小不同,形状相同。从中进一步了解化简比的必要性。
⑷课件出示例1(2):
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0.75:2 :
师:如何把它们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呢?
生:讨论交流,先化成整数比,再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尝试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6、小结:化简比的方法。
拓展应用
1、看谁的眼睛看得准?(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各题)
(1)4:15=(4×3):(15÷3)=12:5……(×)
(2) :=( ×6):( ×6)=2:3……(√)
(3)10:15=(10÷5):(15÷3)……………(×)
总 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习了哪些知识?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如何把整数比、分数比、小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作业布置
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14:21 (2): (3)1.25:2
板书设计
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化简比
15:10 180:120
=(15÷5):(10÷5) =3:2
= 3:2
教学札记
课题
比的应用
主备教师
授课教师
分 课 时
第1 课时
累计课时
总第 课时




知识与技能
理解按一定比来分配一个数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
重点
理解按一定比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
难点
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学过程
教 学 预 设
个 性 修 改
目标导学
复习激趣目标导学自主合作汇报交流变式训练
创境激疑
一、旧知铺垫
(出示课件)
1、只列式不计算。
(1)甲数是200,乙数是甲数的 ,乙数是多少?
(2)苹果有60箱,梨的箱数是苹果的 ,梨有多少箱?
(3)男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 ,全班有44人,男生有多少人?
过程要求:
①逐一出示题目,学生口答列式。
②说一说以上3道题的数量关系和问题结构。
一个数(单位“1”)×??? ?=? 具体量
??? (已知)??????? (已知)(未知)
2、某校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8:7。
师:从这句话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生:(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
(3)男生人数占全校学生人数的 ;
(4)女生人数占全校人数的 ;等等。
其他的不做要求,不一一列出。
合作探究
二、探索新知
1、看来大家对比的认识还是相当清楚的。那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这路道题——(纸条贴出例2题目):某种清洁剂浓缩液和水按1:4的比可以配制成稀释液,如果配制500ml的稀释液,其中浓缩液和水各有多少毫升?
(1)学生认真读题,弄清题意。
(2)说一说1:4表示什么?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①水的体积是浓缩液的4倍;
②浓缩液的体积是水的 ;
③水的体积占稀释液的 ;
(引导提问:稀释液是几份的数?“5”是怎样得出的?)
④浓缩液的体积占稀释液的 。
(3)解决问题需要哪些信息?你想怎样列算式表示?
①小组讨论,交流一下你的想法,有不同的方法都可以写下来。师巡视辅导
②请不同做法的学生上台板演,交流汇报(请板演的学生):“你先介绍一下你是怎么想的吧。”等学生汇报后,问:“这个结果,大家同意吗?”再请其他同学复述:“还有谁也是这种做法的,你也来说说。”
学生可能的解答方法是:
方法一:每份是:500÷(1+4)=100(ml)
??????? 浓缩液:100×1=100(ml)
??????????? 水:100×4=400(ml)
追问:为什么要“÷(1+4)”?
方法二:稀释液的份数:1+4=5
??????? 浓缩液:500× =100(ml)
??????????? 水:500× =400 (ml)
答:略。
2、引导小结:好,还有其他做法吗?这些方法都可以,但在这么多方法中,你比较喜欢哪种呢?我个人觉得这两种方法各有千秋,都不错,建议大家都掌握。(以方法2为例讲解)这种方法是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看看每种物体各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再用分数的知识来解答;(以方法1为例讲解)这种方法是根据比的意义,看看一共分成几份,先平均分求出每份的具体数量,再各取所需,乘各自分得的份数。像这种把数量按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的,我们通常把这种分配方法叫做按比例分配。板书课题:比的应用
3、问:在按比例分配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拓展应用
师:(边说边贴题)一般情况下,1克的盐要搭配20克的水。问题是,“如果我现在要配制一杯210克的盐水,你能告诉我需要盐和水各多少克吗?”好,请你用心帮我搭配。
独立完成,请学生口头说,教师板演,并说清“比”是怎么得来的。
总 结
同学们,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作业布置
练习十二6、7题
板书设计
比的应用
方法一:每份是:500÷(1+4)=100(ml)
浓缩液:100×1=100(ml)
水:100×4=400(ml)
追问:为什么要“÷(1+4)”?
方法二:稀释液的份数:1+4=5
浓缩液:500× =100(ml)
水:500× =400 (ml)
答:略。
教学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