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土壤——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课时分层练
下图为东北地区某地棕壤剖面的土层垂直序列图。完成下面小题。
1.各数码代表的土层名称,正确的是( )
A.①为腐殖质层 B.②为淀积层 C.③为母质层 D.④为淋溶层
2..与我国南方地区相比,影响该地土壤有机层肥力较高的因素主要是( )
A.成土母质 B.生物 C.气候 D.地形
下图是“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土层厚度、水热条件
B.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
C.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程度、矿物养分
D.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质地特征、肥力特征
4.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是因为( )
A.是岩石的作用 B.是气候的作用 C.是生物的作用 D.是地形的作用
秸秆还田是制约我国北方秸秆利用与耕地培肥的“卡脖子”技术,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近年来我国土壤耕作与种植制度团队在东北黑土区创新秸秆颗粒化安全还田及还田全程机械化技术,将作物秸秆就地制作成体积小、密度高的秸秆颗粒深埋还田,破解了传统秸秆还田后土壤培肥效果差和作物增产潜力低等难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我国北方地区传统的秸秆还田生产方式培肥效果差的主要原因是( )
A.秸秆分解快,有机物质积累少 B.夏季降水丰沛,养分淋失多
C.秸秆腐解慢,土壤消纳能力差 D.植物生长迅速,养分消耗多
6.秸秆颗粒化安全还田及还田全程机械化技术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 )
①解决了秸秆量多体大问题 ②改变了土壤“上肥下瘦”现象
③提升了黑土的有机质含量 ④改变了黑土的理化性质和结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除秸秆颗粒还田技术培肥外,为防止东北黑土肥力流失还应采取的合理耕作措施是( )
A.轮作换茬 B.地膜覆盖 C.深耕 D.免耕
黑土是在温带草甸草原植被条件下形成的肥沃土壤,黑土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地区是世界黑土分布区之一,与其他黑土区不同的是,这里分布的是表面红色,下面黑色的“红化黑土”。分布范围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黑土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壤肥沃,复种指数高 B.土层深厚,分布面积广
C.有机质含量高,粮食单产高 D.面积小,流失严重
9.潘帕斯草原“红化黑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①多暴雨且地表起伏大,水土流失严重
②夏季气温较高,土壤氧化作用强
③植被是茂密的草原,土壤有机质来源丰富
④雨水的淋溶作用,表层土壤氧化铁含量增加,出现红化现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阿根廷大面积改牧为耕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包括:( )
A.造成草场退化,载畜量下降 B.红色荒漠化
C.黑土退化,肥力下降 D.生物多样性减少
森林和湿地都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对环境有重要影响。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1.雨林中土壤贫瘠的原因是( )
①养分主要储存在植物体内 ②土壤长期受到高温多雨的淋洗
③热带雨林常绿,无枯枝落叶 ④养分再循环的速度缓慢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湿地遭到破坏后,对当地气候的影响是( )
A.气温变高,湿度变小 B.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变大,气候变干
C.气温变低,湿度变小 D.气温年较差变大,日较差变小,气候变干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科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研究站(37°37′N,101°19′E,海拔3200m,下称海北站)地处祁连山东段南麓。一年仅有冷暖两季,冷季漫长寒冷,暖季草类植被茂盛,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小于600mm。土壤CO2的释放是大气温室气体的重要地表生态源之一,是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物质分解作用的结果,某研学小组在专家的指导下,观测了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的日变化(下图)。
(1)研学小组采集土壤标本运用相关器材分析土壤成分,发现海北站土坡有机质含量特别丰富。联系该地气候条件,分析成因。
(2)研学小组观测了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气温及地温,发现其日变化明显。分析该现象的成因。
1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地质历史冰期时代,沙漠的分布较为广泛,许多今日的海洋曾经是古代的沙漠。随着气候的变化和海面的升降波动,辽东半岛形成了多级不同高度的成层地貌面,堆积了不同时期的黄土。黄土主要分布在辽东半岛的西侧和西北侧,自坡麓向上黄土逐渐变薄乃至消失。在风力作用的黄土中,既有来自内陆地区的粉尘,又有来自附近海底平原的粉尘。下图为大连周家沟黄土地层剖面示意图,黄土层下部发育有较厚的红土层(石灰岩在湿热的气候下长期风化形成了红土风化壳)。
(1)简述辽东半岛黄土厚度自坡麓向上逐渐变薄乃至消失的原因。
(2)分析周家沟黄土层下部发育较厚红土层的地质过程。
(3)说明渤海海底沉积物成为辽东半岛黄土物质来源的必要条件。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①是腐殖层,A正确。②是淋溶层,B错误。③为淀积层,B错。④为母质层,D错误。故选A。
2.答案:C
解析:与我国南方地区相比,影响东北土壤有机层肥力较高的因素主要是气候,东北冬季气候寒冷,有多年冻土层,东北黑土昰地表植被经过长期腐蚀形成腐殖质后演化而成的土壤。在寒冷的气候下形成的黑土,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土质硫松,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答案:B
解析:成土因素的作用各不相同,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矿物成分。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有机质来源,但不能影响矿物养分。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过程。故选B。
4.答案:C
解析: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是因为生物循环作用。故选C。
5.答案:C
解析:北方地区温度较低,分解速度较慢,A错误;北方地区降水较少,淋溶作用较弱,B错误;北方地区温度较低,秸秆腐解分化作用较差,C正确;北方地区温度较低,植物生长较慢,D错误。故选C。
6.答案:A
解析:结合材料“将作物秸秆就地制作成体积小、密度高的秸秆颗粒深埋还田”可知,该技术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解决了秸秆量多体大的问题,且深埋方式改变了土壤“上肥下瘦”现象,从而提升了黑土的有机质含量,故①②③正确;土壤的理化性质是由成土母质决定的,而不是秸秆还田造成的,故④错误。故选A。
7.答案:D
解析:免耕是一种保护性耕作制度,不翻动表土,可防止土壤侵蚀,有效防止黑土肥力流失,D正确;轮作换茬对于土壤肥力的影响不大,A错误;地膜覆盖可以改善热量条件,但对于土壤肥力影响不大,B错误;深耕会破坏土壤结构,会造成肥力流失,C错误。故选D。
8.答案:D
解析:大熊猫数量少,且上世纪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栖息地破碎化,濒临灭绝,故黑土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的主要原因是面积小,且水土流失严重,导致黑土层变薄,肥力下降,D正确;黑土土层深厚、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均不是其被誉为耕地中的“大舰猫”的主要原因,ABC错误。故选D。
9.答案:C
解析:潘中帕斯草原地区地形平坦,水土流失不严重,①错误;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澄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夏季气温较高,土壤氧化作用强,②正确;水热条件好,植被是茂密的草原,土塘有机质来源丰富,③正确;夏季降水多,雨水的淋溶作用,表层土壤氧化铁含量增加,出现红化现象,④正确。故选C。
10.答案:B
解析:阿根廷大面积改牧为耕,使草原遭到破坏,造成草场退化,载畜量下降,黑土退化,肥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ACD不符合题意;红色荒漠化是红壤大量流失,该地区水土流失不严重,不易出现红色荒漠化,B符合题意。故选B。
11.答案:A
解析: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植被连续不间断的生长,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都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而土壤自身很少养分积累和补充,再加上气候高温多雨,地表径流和淋溶作用带走养分,使得土壤中营养成分很少,而成为贫瘠的土壤,故答案选A。
1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湿地对气候的影响。正确的是B项。
13.答案:(1)暖季气温较高,光照充足,草类茂盛,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多;冷季漫长,气温低,土壤微生物活动较弱,有机质分解缓慢;降水较少,淋溶作用弱,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2)日出后随着太阳辐射增强,表层地温升高,地面辐射增强,气温逐渐升高,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增强,CO2释放速率增大;太阳辐射减弱后,地温气温均降低,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减弱,CO2释放速率逐渐降低。
解析:(1)由材料可知,海北站“一年仅有冷暖两季,冷季漫长寒冷,暖季草类植被茂盛,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小于600mm”。而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与生物量及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关系密切。由于暖季草类茂盛,有机质多。而冬季漫长寒冷,微生物分解速度慢,使得有机质容易积累。同时,年降水量小于600mm,淋溶作用弱,表层有机质集中,所以海北站土坡有机质含量丰富。
(2)由于“土壤CO2的释放是大气温室气体的重要地表生态源之一,是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物质分解作用的结果”,所以气温高,微生物分解作用强,释放速率就高,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来自于地面,所以地温与气温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日出后,随着太阳辐射增强,地温增高,近地面大气的温度随之增高,在下午14点左右达到最高,此时土壤微生物对有机质分解作用强,而太阳辐射减弱后,地温与气温也相应降低,微生物分解作用弱,二氧化碳释放速率也降低,从而使得地温、气温和二氧化碳释放速率三者之间有明显的日变化。
14.答案:
(1)自坡麓向上风力沉积减弱,粉尘沉积减少;气候湿润期流水作用强烈,坡上黄土不断被侵蚀,搬运至坡下沉积。
(2)(间冰期气候湿润,化学风化、淋溶作用和流水作用强烈)石灰岩在湿热气候条件下不断风化形成红土风化壳;受地壳不断隆起抬升的影响,流水不断侵蚀,大量红土风化物被搬运至坡下沉积;后气候趋于干冷(冰期),风力作用旺盛,黄土沉积并覆盖于红土层之上,红土层存于黄土层之下。
(3)渤海海域封闭,陆地环绕,四周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泥沙,海底平原沉积有大量的沙质沉积物;渤海海域水深较浅,冰盛期海平面下降,大陆架裸露,渤海(北部浅海)成为陆地(或冰期气候干旱形成沙漠);冰期冬季环流(偏西风)势力强劲(侵蚀和搬运能力强),在风力的作用下向东搬运,沉降在辽东半岛。
解析:
(1)由材料“黄土主要分布在辽东半岛的西侧和西北侧,自坡麓向上黄土逐渐变薄乃至消失,在风力作用的黄土中”“可知,该黄土堆积是风力作用形成的,结合所学知识,来自内陆地区的粉尘和有来自附近海底平原的粉尘在风力侵蚀作用下带到此地并沿着山坡爬升,随着自坡麓向上风力沉积减弱,风力携带粉尘的能力下降,粉尘沉积逐渐向上减少,气候湿润期时降水较多,地表径流较多,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坡上黄土不断被侵蚀、搬运至坡下沉积,形成了黄土厚度自坡麓向上逐渐变薄乃至消失的现象。
(2)本题主要从红土层,较厚和覆盖于黄土展之下三个角度进行分析。根据材料“黄土层下部发育有较厚的红土层(石灰岩在温热的气候下长期风化形成了红土风化壳)“可知,红土层是在湿润环境下形成的。结合材料可知,间冰期该地气候湿润,化学风化、淋溶作用和流水作用强烈,石灰岩在湿热气候条件下不断风化形成红土风化壳。后受地壳不断隆起抬升的影响,流水不断侵蚀,大量红土风化物被搬运至坡下沉积,形成了较厚的黄土风化物。后气候趋于干冷(冰期),风力作用旺盛,大量的黄土被风力作用带至该地沉积并覆盖于红土展之上,使得红土层存于黄土层之下,最终形成了黄土层下部发育较厚红土层的现象。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渤海位于辽东半岛的西南部,该海域地形封闭,陆地环绕,较多的河流从四周流入渤海,入海的河流带来丰富的泥沙,在海底平原沉积,因而海底有大量的沙质沉积物。渤海海域以大陆架为主,泥沙较厚,水深较浅,冰盛期海平面下降,水位较低,大陆架裸露,渤海地势较高处(北部浅海)成为陆地,海底泥沙裸露,成为辽东半岛黄土的物质来源(或冰期气候干旱,蒸发旺盛,泥沙的水分被蒸发掉,水分较少,泥沙疏松形成沙漠)。冰期时气候干旱,冬季疏松的泥沙在势力强劲的冬季风(偏西风)的侵蚀和搬运下向东搬运,遇到丘陵的阻挡,风力减弱,泥沙沉降在辽东半岛,成为辽东半岛黄土的物质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