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气象灾害——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课时分层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6.1气象灾害——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课时分层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9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8-11 20:52: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1气象灾害——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课时分层练
北疆阿尔泰山和准噶尔盆地以西山地的河流,常在4~6月发生洪水灾害,其特征为“一日一峰”,白天流量很大,夜晚消退。结合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此类洪水的直接补给水源为( )
A.季节性积雪融水 B.大气降水 C.冰川融水 D.湖泊决堤
2.“一日一峰”反映的当地环境特征是( )
A.降水变率大 B.自然灾害多 C.冰雪融化快 D.气候大陆性强
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山洪灾害次数年内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3.西南地区山洪灾害多发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4.导致该季节西南地区山洪灾害多发的主要因素是( )
A.气温 B.土壤 C.降水 D.光照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5.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干旱灾害最严重的地区是( )
A. 东北地区 B. 黄淮海平原 C. 云贵高原 D. 四川盆地
6.上述地区干旱表现为( )
A. 以伏旱为主 B. 全年干旱 C. 春旱和春夏连旱 D. 冬春连旱
7.关于我国各地干旱灾害的形成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
A. 降水量高于平均值就出现干旱
B. 北方降水少、耕地少易造成干旱
C. 降水年际变化小的地方发生干旱的概率大
D. 人口增长、工农业的发展,生活和生产用水量提高
新京报2018年4月8日快讯:记者今日从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了解到,今年我国沿海灾害性台风风暴潮发生次数将较2017年有所上升。据此完成1~3题。
8.我国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
A.沿海重,北方重 B.沿海重,南方重 C.沿海重,内陆重 D.内陆重,沿海轻
9.下列各组区域中,受台风影响最大的是( )
A.桂、滇、黔 B.粤、闽、浙 C.赣、鄂、湘 D.冀、晋、豫
10.台风导致人员死亡和房屋倒塌是因为( )
①特大暴雨引发洪涝、滑坡、泥石流 ②狂风刮倒建筑物,吹翻船只
③低温冷害 ④风暴潮引发洪水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图示自然灾害是( )
A.台风 B.洪涝 C.寒潮 D.干旱
12.上题中的自然灾害带来的良性影响可能有( )
A.阻碍交通 B.能源紧张 C.农业受损 D.减少病虫害
13.我国不受此种自然灾害侵袭的地方有( )
A.台湾岛 B.山东半岛 C.南岭 D.雅鲁藏布江谷地
2022年8月23日,欧洲干旱观测站(EDO)的研究显示,欧洲正面临至少50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该洲大陆近三分之二的地区处于预警和警戒状态,内河运输、粮食生产和能源供应整体堪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欧洲干旱观测站(EDO)监测干旱的指标来自( )
①对降水量的监测
②对土壤湿度的监测
③对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太阳辐射的测量
④对气温的监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造成欧洲多国极端高温和干旱天气发生的根本成因是( )
A.西风势力弱,降水减少
B.北大西洋暖流势力减弱,增湿作用不明显
C.受东北信风带影响,降水减少
D.副热带高气压带北移异常,盛行下沉气流
16.受极端干旱影响,下列国家内河航运量出现明显下降的是(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波兰
下图示意某天气系统2021年7月2日至7日的移动路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该天气系统( )
A.形成于赤道地区的海域 B.内部气流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C.移动路径受东南信风影响 D.气压最低处降水最多
18.受该天气系统影响( )
A.甲海域东部出现赤潮 B.乙国东南部有高温天气
C.a处风浪比b处大 D.丙国地质灾害风险增高
2019年第19号台风“海贝思”,10月12日早5点其中心位于日本东京南偏西方约540公里的日本以南洋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5级(48米/秒)。随即“海贝思”趋向日本东南部。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9.关于台风“海贝思”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成于西南太平洋热带洋面 B.导致日本南部灾情比北部更严重
C.登陆日本之后强度持续增强 D.台风常发生在秋冬季节
20.获得此图像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遥感技术 B.全球定位系统
C.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 D.北斗导航系统
21.关于本次台风“海贝思”的防灾和减灾措施合理的是( )
①日本多地要注意防范暴雨洪涝和大风灾害
②可能受台风影响的城市居民应提前加固门窗
③途经中国海域的货轮要全面停运
④台风经过的城市应引导民众向开阔地疏散
⑤朝鲜、蒙古等国需加固海岸堤坝以防范海啸侵袭
A.①② B.③④ C.①⑤ D.③⑤
表为2022年11月28日至30日北京市天气状况统计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日期 11月28日 11月29日 11月30日
白天天气 多云转晴 晴间多云 晴
夜间天气 晴间多云 晴 晴
风力 偏北风 5级 偏北风 5级转3、4级 北风 4级转2级
气温(℃) -5~13 -8~-3 -9~-1
22.2022年11月28日至30日,北京出现的气象灾害为( )
A.台风 B.寒潮 C.风潮暴 D.干旱
23.此类气象灾害严重影响当地农业生产的季节是( )
A.秋季和春季 B.夏季和冬季 C.秋季和冬季 D.夏季和春季
24.此次天气过程给北京地区带来的影响,正确的是( )
A.狂风暴雪,阻碍交通出行 B.冰雪融化,缓解农田旱情
C.大风吹拂,雾霾天气减少 D.疾风冻雨,破坏通信设施
25.读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各种气象灾害中,我国分布最为广泛的是_________。
(2)我国华南地区虽然纬度较低但有时也会受到低温冻害的影响,其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
(3)干旱是一个突出的世界性问题。我国华北地区的旱情以_________季最为突出,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4)台风是我国夏半年的主要气象灾害,但它在给我国带来灾害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有利的影响,台风的有利影响主要有哪些
(5)为减少上述各种气象灾害可能带来的损失,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多选)( )
A.修建水库和分洪工程 B.禁止在灾害多发区居住
C.建立灾情监测预报系统 D.建立健全保险救灾体系
26.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源于西北太平洋。读“西北太平洋台风移动的主要路径示意图”,回答问题。
(1)说出图示台风源地的地理位置。
(2)描述图中台风移动主要的路径。
(3)我国受台风灾害影响严重,说明理由。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该河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且在4-6月发生洪水灾害,其特征为“一日一峰”,白天流量很大,夜晚消退。故判断可能是受气温影响,而形成的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注意若为冰川融水补给,则7、8月补给量最大,洪水应发生于7、8月。A正确,C错误。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B错误。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多内流河、内流湖,湖泊不可能决堤,D错误。故选A。
2.答案:D
解析:“一日一峰”,白天流量很大,夜晚消退,反映了当地昼夜温差很大,白天气温高,流量大,夜晚气温低,洪峰消退。大陆性气候最显著的特征是气温年较差或气温日较差很大,D正确。受季风影响小,“一日一峰”不能反映降水变率大,A错误。“一日一峰”不能反映自然灾害多,B错误。“一日一峰”反映冰雪在白天气温高时融化快,C错误。故选D。
答案:3.B;4.C
解析:3.读图可知,西南地区山洪灾害多发的季节是在6~8月,为北半球的夏季。
4.山洪形成的条件是破碎的岩石和丰富的降水。我国西南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量大,易引发山洪灾害。
答案:5.B;6.C;7.D
解析:6.干旱频次越高的地区,干旱灾害越严重,从图中可以看出黄淮海平原地区的干旱灾害最严重。
6.黄淮海平原地区,由于降水变率大,特别是春季和初夏降水少,所以常出现春旱和春夏连旱。
7.降水量低于平均值才易出现干旱;北方降少水、耕地多易造成干旱;降水年际变化大的地方发生干旱的概率大。
答案:8.B;9.B;10.C
解析:8.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遭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主要来自西北太平洋,灾害的空间分布具有沿海重,南方重的特点。
9.东南沿海各省受台风影响最大,内陆地区较小。
10.台风灾害主要是由狂风、特大暴雨、风暴潮带来的损害。
答案:11.C;12.D;13.D
解析:11.由图可知,图中箭头从西北和北部长驱南下,可代表冷空气南下,带来寒潮天气,C正确;图示地区台风是从西北太平洋到陆地,A错误;洪涝和干旱主要发生在东部季风区,BD错误。故选C。
12.寒潮带来大风、降温、降雪等天气,可能会冻死害虫,减少病虫害,D正确;大雪阻碍交通,寒冷导致取暖耗能增多,农作物受冻害等,都是不利影响,ABC错误。故选D。
13.青藏高原海拔高,南下的冷空气不能到达,不受西北和北部来的冷空气影响,D正确;由图可知,台湾岛、山东半岛、南岭均能受冷空气影响出现寒潮,ABC错误。故选D。
14.答案:C
解析:干旱发生时,降水量少,光照充足,受太阳辐射影响,土壤湿度减小,气温升高,所以欧洲干旱观测站(EDO)监测干旱的指标来自对降水量的监测、对土壤湿度的监测、对气温的监测,①②④正确;对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太阳辐射的测量反映出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度,无法反映干旱程度,③错误,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5.答案:A
解析:欧洲西部主要受到西风带控制,西风势力减弱导致海洋的水汽较难运输到欧洲大陆,降水减少,A正确;北大西洋暖流势力减弱也能提供一定水汽,如果西风势力较强,能够缓解欧洲国家的极端高温、干旱天气,B错误;欧洲大部分地区纬度较高,受东北信风、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较小,CD错误。故选A。
16.答案:C
解析:英国、法国临近海洋,海运占据一定比例,且用于发展航运的河流较少,内河运输下降并不明显,AB错误;德国境内流经莱茵河、多瑙河等,河流航运发达,内河航运量大,受干旱天气影响,内河航运量出现明显下降,C正确;波兰最大的河流就是波德边境的奥得河,受干旱天气影响,会造成运量下降,德国也利用奥得河,运量也会下降,且总的来看,德国下降较波兰明显,D错误。故选C。
17.答案:B
解析:图示天气系统为北美洲东南部的飓风。飓风的形成需要合适的地转偏向力,赤道地区地转偏向力小,难以形成飓风,A错误;飓风是一种气旋,北半球气旋气流由四周流向中心,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B正确;东南信风盛行于南半球,C错误;飓风中心气压最低,为无雨区,D错误。
18.答案:D
解析:飓风会带来大风、暴雨天气,不利于赤潮的形成,A错误;飓风会使乙国东南部气温降低,B错误;受飓风影响时,a处风从陆地吹向海洋,b处风从海洋吹向陆地,b处风浪比a处大,C错误;飓风带来的暴雨会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D正确。
19.答案:B
解析:台风是产生于热带和副热带洋面上的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台风“海贝思”生成于西北太平洋,A错误。台风向日本东南部移动,受其影响导致日本南部灾情比北部严重,B正确。登陆日本后,受地表摩擦力作用,势力减弱,C错误。台风常发生在夏秋季节,D错误。故选B。
20.答案:A
解析:台风图像的获取借助于气象卫星,属于遥感技术的运用,A正确。对于台风位置的准确定位需要借助全球定位系统,但不能获取该图像,B错误。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和北斗导航系统均属于定位导航系统,CD错误。故选A。
21.答案:A
解析:台风带来狂风暴雨天气,所以海贝思过境前后,日本需要防范洪涝和大风灾害,对于可能受台风影响的居民提前加固门窗,①②正确。该台风位于日本东京南偏西方约540公里的日本以南洋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5级(48米/秒)。随即“海贝思”趋向日本东南部。对我国海域的影响较小,不需要停运,③错误。居民需要待在家中,不能向开阔地疏散,④错误。蒙古为内陆国,该台风对蒙古没有影响,不需要加固海岸堤防,⑤错误。故选A。
22.答案:B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1月28日至30日。北京市最高气温降低幅度达到8℃以上,且最低气温在4℃以下,为典型的寒潮天气,B正确,表格显示的信息主要为大幅度降温,并不是台风、风暴潮或干旱灾害。故选B。
23.答案:A
解析:寒潮主要发生在深秋到初春时节,所以对当地农作物危害最大的季节是秋季和春季,因为秋季为收获的季节,春节为农作物主要播种的季节,故A正确。夏季寒潮较少,冬季农作物相对较少,危害较小,故BCD错误。故选:A。
24.答案:C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此次寒潮天气并没有带来大范围的暴风雪天气,所以不存在暴风雪阻碍交通出行、冰雪融化缓解农田旱情以及冰冻破坏通信设施等,故ABD错。受该次寒潮影响,风力等级相对较大,大风有利于污染物扩散,故C对。故选:C。
25.答案:(1)暴雨
(2)冷空气势力强(或春季阴雨天气多) 农事活动早
(3)春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强,而降水少;春季是农作物播种和生长时期,需水量大。
(4)带来丰沛降水,缓解旱情;降温解暑。
(5)ACD
解析:本题对我国各地区多发的商然灾害进行综合考查,考查学生对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特点和原因的掌握情况。
(1)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六大地区都有暴雨灾害。
(2)我国华南地区由于位于我国南部沿海,因此,农事活动较早,而一旦北方冷空气较强,就会使得我国华南地区的农作物受到影响。
(3)干旱在我国的分布较广,但各地出现的时间不同,华北地区的干旱主要出现在春季。
(4)夏秋季节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由于经常受到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容易形成高温少雨的天气,造成高温和干旱,而台风可以带来丰沛的降水,同时又可以降低温度,缓解夏季东南沿海地区的高温天气,因此,台风不仅给我国带来灾害,同时还可以带来一些有利的影响。
(5)减少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修建水库和分洪工程、建立灾情监测预报系统、建立健全保险救灾体系等。
26.答案:(1)大致在(12°N,142°E)附近;西北太平洋海域。
(2)图中台风主要有两条移动路径:一是自西北太平洋向西北方向移动,到达我国东南沿海和东南亚地区;二是自西北太平洋先向西北方向移动,在台湾岛以东转为向北或向东北方向移动,到达我国东部地区或日本海地区。
(3)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源于西北太平洋;我国同时受到两条台风移动路径的影响,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影响更加显著。
解析:本题主要以西北太平洋台风移动的主要路径为情境,突出读图获取信息的同时,考查我国台风灾害的主要分布地区等相关内容。第(1)题,基于文字、图像信息,描述图示台风源地的地理位置,强化地理方法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规范的文字表达能力。首先,地理位置有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根据文字和图像信息,本题可以描述台风源地的经纬度位置,大致在(12°N,142°E)附近;海陆位置是西北太平洋海域。第(2)题,在第(1)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由点到线继续读图获取信息,描述图示台风移动的主要路径。根据图示可知,台风移动的主要路径有两条:一是从源地形成,向西北方向移动,到达我国东南沿海和东南亚地区;二是自源地形成,先向西北方向移动,在台湾岛东部转为向北或向东北方向移动,最终到达我国东部地区或日本海地区。突出了分段描述地理事物的方法。第(3)题,在前面读图的基础上,转换设问的角度,分析台风源地和移动路径与我国台风灾害之间的关系,强化综合思维。答题时需注意两个信息的获取:台风灾害影响严重(程度),主要分布地区(空间:东南沿海地区和东部地区)。为此,回答问题时既要有“程度”的理由,还要有“空间”的理由。“程度”的理由: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而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源于西北太平洋;“空间”的理由:与台风的移动路径相关,即我国同时受到两条台风移动路径的影响,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影响更加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