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地质灾害——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课时分层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6.2地质灾害——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课时分层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8-11 20:53: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2地质灾害——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课时分层练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20年11月16日23时54分在重庆万州区发生3.2级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完成下列各题。
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本次地震属于浅源地震 B.本次地震发生地位于莫霍面以上
C.重庆的地带性植被以落叶阔叶为主 D.紫色土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肥力较高
2017年8月8日,在我国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但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此次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壳 B.地幔 C.内核 D.外核
4.根据所学知识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 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桩林坝是安装在沟谷中,由混凝土梁、支墩和连接在支墩上的废旧钢管等形成的桩林坝体,以及坝体左右的实体护翼组成的防灾减灾工程(如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桩林坝主要用来防御的自然灾害是( )
A.洪涝 B.台风 C.滑坡 D.泥石流
6.遇到该桩林坝防御的自然灾害时,正确的逃生方式是( )
A.抓住漂浮物漂浮 B.就地寻找掩体躲藏
C.沿沟谷延伸方向往低处跑 D.沿沟谷垂直方向往高处跑
下图是某不稳定地区的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7.该地最容易出现的地质灾害是( )
A.泥石流 B.洪水 C.地震 D.滑坡
8.对该地区的开发活动中,最不易造成负面影响的是( )
A.发展林业 B.房屋附近修建鱼塘或小水库
C.开采山坡上的矿藏 D.山坡处的房地产开发
某年5月22日0时05分,山东省威海市(36.9°N,121.9°E)发生4.6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关于此次地震的等震线图(部分)。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9.若甲地为震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震级a>b>c
B.②处受到的破坏程度一定比①③处大
C.通常情况下,在②处比在①处先感觉到地震
D.通常情况下,甲地为地震烈度最大区
10.下图中,能正确反映震中距与地震震级及烈度关系的是( )
A. B.
C. D.
凉山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凉山州)地处横断山脉纵谷地带,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该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花卉和水果种植基地。2022年,凉山州号召群众节约能源资源,践行绿色消费,参加环保实践,共建清洁美丽新凉山。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局部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下列关于凉山州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
A.植被覆盖率低 B.地势起伏大
C.全年降水丰富 D.位于板块生长边界,多地震
12.该地河谷地区种植花卉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
A.冬季多雨 B.夏季少雨 C.冬季温暖 D.夏季凉爽
下面图1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图2为该地发生泥石流时泥石流的行进路线图(实线为等高线,虚线为行进路线)。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3.从地形要素看,图1中最容易发生泥石流灾害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14.若此时游客正好位于图2中O点,则其正确的逃生路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帕隆藏布江流域位于藏东南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北部,是雅鲁藏布江下游主要支流。古乡沟属于帕隆藏布江支流,沟谷表面原先覆盖着较厚的松散物质。近年来,流域内气候发生明显变化,泥石流灾害多发,例如1953年古乡沟出现特大泥石流,强烈改变着沟谷乃至整个流域的地貌。图1为帕隆藏布江流域示意图,图2为古乡沟下切展宽过程图,图3为帕隆藏布江干流台阶状河床纵剖面图。
(1)说出诱发泥石流的气候因素。
(2)描述1950—1994年古乡沟下切速度的变化特点并解释原因。
(3)说明帕隆藏布江台阶状河床纵剖面的形成过程。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北京时间2013年9月28日15时34分,巴基斯坦发生7.2级地震(如图1),震中位于北纬27.3°,东经65.6°,震源深度20千米。该地9月24日刚刚发生了7.8级地震(如图2)。
材料二:下图为巴基斯坦地震位置示意图。
(1)简析巴基斯坦地震频发的原因。
(2)地震烈度表示地面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指出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
(3)地震发生后在学校应如何避震自救
答案以及解析
答案:1.A;2.C
解析:1.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此次地震震源约8千米,所以是地壳。
2.震源深度小于60千米的属于浅源地震,莫霍界面在大陆的深度约为20-70千米。重庆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所以植被应该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四川盆地主要是紫色土。
答案:3.A;4.C
解析:3.本题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的相关知识。A项,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厚薄不一,陆壳较厚,平均厚度约为33千米,洋壳较薄,平均厚度为6千米。此次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同时位于陆壳处,说明此次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故A项正确。B项、C项、D项,地幔位于莫霍界面之下,即地面33千米之下,地核位于地面2900千米以下,分为内核和外核。故B项、C项、D项均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4.本题考查地震与火山的相关知识。地震发生后,通过地震波传递能量,横波传播速度慢,但破坏力强,纵波传播速度快,但破坏力弱。因为两者传播速度的不同,人们在地震发生后先感受到纵波,后感受到破坏力强的横波,中间的时差就是“黄金十二秒”。
5.答案:D
解析:根据“桩林坝安装在沟谷中”可知,桩林坝主要用来防御的自然灾害主要发生地在沟谷,而台风、滑坡不一定发生在沟谷中,BC错误;根据图中桩林坝的构成形态可知,无法防御洪涝灾害,A错误;该工程位于沟谷中,图示沟谷植被覆盖率低,含有大量松散沉积物,易发生泥石流,这些松散物质经过桩林坝后被拦截下来,所以图中桩林坝主要用来防御的自然灾害是泥石流,D正确,故选D。
6.答案:D
解析:泥石流发生时,洪流内包含泥沙、石块、巨大砾石等,且突发性强,速度快,危害大,所以野外遇到该自然灾害时,正确的逃生方式是沿沟谷垂直方向向高处跑,而不是沿沟谷延伸方向往低处跑,也不能就地寻找掩体躲藏(该措施多为地震发生时的应急措施),D正确,BC错误;“抓住漂浮物漂浮”应是洪灾发生时不得已采取的逃生措施,A错误。故选D。
答案:7.D;8.A
解析:7.由图可知,该地区破坏面之上土体不稳定。容易出现滑坡灾害。故选D。
8.在该地区对不稳定的土体的基建和开采都会加剧不稳定,所以A正确。
9.答案:D
解析: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等震线是烈度相同的点连成的封闭曲线,一般情况下,离震中越远,烈度越小,感受到地震的时间越晚,故选D项。
10.答案:D
解析:震级表示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一般情况下,离震中越远,烈度越小,故选D项。
11.答案:B
解析:结合材料“凉山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凉山州)地处横断山脉纵谷地带”,可知凉山州的地势起伏较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势起伏较大是滑坡、泥石流多发的条件之一,B正确。结合所学知识,西南横断山区是我国三大林区之一,结合材料“2022年,凉山州号召群众节约能源资源,践行绿色消费,参加环保实践,共建清洁美丽新凉山”,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较强,材料无线索指明当地植被覆盖率被破坏或者覆盖率较低,A错误。凉山州地处四川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并非全年降水丰富,C错误。凉山州位于横断山脉纵谷地带,受到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碰撞挤压,岩层多断裂,地质状况不稳定,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但此地并不位于生长边界,而是消亡边界,D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2.答案:C
解析:西昌是凉山州的州府,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凉山州周围山地广布,山高谷深,结合当地纬度27-30°N,纬度较低,且北部有山脉阻挡冷空气,因此当地冬季温度较高,适宜鲜花的生长,C正确。结合当地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降水少,夏季相对降水丰富,A、B错误。由于凉山州地处横断山区,海拔较高,夏季相对凉爽,对人类而言生活舒适,对于种植花卉而言并非优势自然条件,热量条件优越,花卉生长速度快,可种植的品种多样,D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3.答案:B
解析:泥石流多发生在地势起伏大、植被覆盖率低、岩石破碎、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方。从地形要素看,乙地位于山谷,易发育河流,且等高线较密集,最容易发生泥石流;丙地为陡崖,丁地为山坡,两地地势虽陡,但不易发育河流;甲处地势平缓。
14.答案:C
解析:因泥石流顺着地势从高处往低处流,所以逃生时应向泥石流前进方向的山坡上方转移。由图可知,③最符合,②穿越了泥石流,不符合,故选择C项。
15.答案:
(1)气温升高;降水增多。
(2)变化:1950年至1965年下切速度很快;1965年后下切速度减慢。原因:1953年古乡沟泥石流规模大,侵蚀能力强;沟谷表面之前物质松散,容易受到侵蚀,下切速度快,后因下切到基岩处,岩石坚硬,抗侵蚀能力强,下切速度变慢;原先沟谷落差大,流速快,下切速度快,沟谷下切到一定深度后,落差减小,流速减慢,下切速度变慢。
(3)滑坡、泥石流等将大量物质带入帕隆藏布江干流,形成堰塞体;堰塞体堵住河道,在上游形成湖泊,大量泥沙在湖泊沉积,使得堰塞体上游湖区纵剖面趋于平缓;堰塞体下游落差变大,以下切侵蚀为主,纵剖面变陡;不同河段多个堰塞体使得河床纵剖面出现平缓与陡峭交错分布,呈现台阶状河床纵剖面。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气候因素主要包括气温和降水两方面,气温升高会使冰雪融化,冰碛物出露,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水源和物质来源;降水增多,特别是强降水过程,也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水源条件。
(2)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下切速度变化的原因分析是难点。结合文字材料给的信息,1953年泥石流的规模大,对地表的侵蚀能力很强,导致沟谷迅速下切;沟谷里面原先有松散的物质,容易被侵蚀,后来基岩出露,抗侵蚀能力增强,使下切速度变慢;原先沟谷的落差较大,流速较快,后来随着下切侵蚀,沟谷的落差减小,流速减慢,下切速度也随之减慢。
(3)本题考查学生对地理事物形成过程的描述。图3中的堰塞体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单个堰塞体上游会形成湖泊,导致泥沙在湖区沉积,减缓河床纵剖面,下游落差变大,以侵蚀为主,纵剖面变陡。最后多个堰塞体形成台阶状河床纵剖面。
16.答案:(1)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2)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地面建筑。
(3)若在教室外,可用双手保护头部,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若在教室内,应躲在较结实的课桌旁边或墙角处。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不要到阳台上去。
解析:(1)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震成因,地震一般发生在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据图可知,巴基斯坦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地震频发。
(2)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可概括为“三震两地”,“三震”即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两地”即地质构造、地面建筑。
(3)从室内和室外两个角度阐述自救措施。若在教室外,可用双手保护头部,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最好跑到空旷的操场上。若在教室内,应躲在较结实的课桌下面或墙角处,或者躲到卫生间,震后应当有组织地快速撤离到室外,不要到阳台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