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大气受热过程——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课时分层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3.2大气受热过程——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课时分层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1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8-11 21:08: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2大气受热过程——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课时分层练
【夯实基础】
知识点1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下图为“大气热力作用示意图”和温室大棚图,完成下列各题。
1.决定④强弱的直接影响因素是( )
A.云层厚度 B.海拔 C.下垫面 D.季节
2.温室大棚保温的原因是( )
A.②可穿过大棚塑料薄膜,④无法穿过大棚塑料薄膜
B.③可穿过大棚塑料薄膜,④无法穿过大棚塑料薄膜
C.②可穿过大棚塑料薄膜,③无法穿过大棚塑料薄膜
D.①可穿过大棚塑料薄膜,②无法穿过大棚塑料薄膜
知识点2 大气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
2019年12月10日—13日,哈尔滨出现今冬首个连续雾霾天气。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3.雾霾天气会使图中的(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增强 D.④增强
4.雾霾天气的夜间气温较高的原因是( )
A.②减弱 B.③增强 C.④减弱 D.⑤增强
知识点3 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
受南下冷空气影响,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蚌埠市平均气温下降8℃左右,部分地区迎来了冬季的第一场雨雪,17日雨雪停止,天气转晴。下图为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与前两天相比,蚌埠地区12月17日( )
A.a增强,c减弱 B.a增强,b减弱 C.b减弱,c增强 D.a减弱,d增强
6.深秋时节,农民有时会在农田里燃烧秸秆制造烟雾,目的是( )
A.减弱a B.减弱b C.增强c D.增强d
7.冬季地表积雪利于农作物越冬的原因是积雪使( )
A.a增强,地面吸收热量多 B.b减少,地面散失热量少
C.c增强,地面吸收热量多 D.d减少,大气反射热量少
【提升能力】
2023年春季最大规模沙尘在我国北方地区肆虐。3月22日,北京出现沙尘天气,城市上空出现罕见的“蓝太阳”。图1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2为北京3月21、22日天气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北京城市上空出现罕见的“蓝太阳”,主要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
A.反射作用 B.散射作用 C.吸收作用 D.折射作用
9.与21日相比,22日昼夜温差较小的原因是( )
A.①减弱,④增强 B.①增强,③减弱
C.②减弱,③增强 D.②增强,④增强
表为我国华北某地某年两日的天气资料。读图“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日期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天气状况
11月10日 18℃ 5℃ 晴
11月11日 16℃ 6℃ 多云
10.图中序号含义正确的是( )
A.①—地面辐射 B.②—大气辐射 C.③—太阳辐射 D.④—大气逆辐射
11.表中11日比10日气温日较差小的主要原因是( )
A.①增强,②减弱 B.②减弱,③增强 C.①减弱,④增强 D.③增强,④减弱
下图为某日乌鲁木齐大气热力作用中的三种辐射变化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12.依次代表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①② D.③②①
13.该日是( )
A.夏季睛天 B.夏季雨天 C.冬季睛天 D.冬季雨天
【综合素养】
1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7年2月18日《解放军报》报道西藏军区海拔4500米以上哨所全部建成“阳光保暖房”。住上这种新式营房,官兵再不用“四季穿棉袄”了。
注:图中e、f表示不同作用,a、b、c、d表示不同辐射。
(1)地球上(地面和大气)的根本能量来源是____(填字母)近地面大气(对流层)的主要直接热源是____(填字母)表示保温作用的是____(填字母)
(2)下列地理现象和“阳光保暖房”保温作用一致的是( )
A.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仍然明亮
B.早春和晚秋多云的夜晚不会有霜冻
C.朝霞和晚霞呈现红橙色
D.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3)晴天和阴天相比,昼夜温差较大的是____,并分析原因____。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氢作为清洁、高效、可持续的能源载体,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抓手之一。而利用可再生电力电解水产生的绿色氢气,更是真正做到在生产和消耗过程的二氧化碳零产生、零排放。下图为某公司去碳化的解决方案。
(1)说明来自电力、工业烟气中的二氧化碳对大气受热过程产生的影响。
(2)指出该公司的主要去碳措施。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学习地理,热爱地理,把所学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为减少春季寒潮对果树的影响,华北地区某中学的小明帮果农在果园里设计了保温的炉灶(如下列左图)。每当寒潮来临时,果农点燃炉灶,炉灶所冒浓烟可起到去除寒潮、保护果树的作用。下列右图为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
(1)寒潮来临时,点燃炉灶后,白天将会导致B环节______(填“增多”或“减少”,下同),夜晚将会导致H环节______,果园昼夜温差将______。(填“增大”或“减小”).
(2)结合右图,从大气受热过程角度分析,炉灶点燃后去除寒潮的过程。
(3)结合生活实际,说出与炉灶去除寒潮原理一致的生产、生活现象。
答案以及解析
答案:1.A;2.C
解析:1.本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的相关知识。④属于大气逆辐射,云层越厚,水汽含量越多,吸收的地面辐射越多,大气逆辐射越强,反之越少,所以④强弱的直接影响因素是云层厚度。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2.本题考查太阳辐射的相关知识。读图可知,①为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为射向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可以穿过塑料大棚薄膜,但是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属于长波辐射,无法穿过大棚塑料薄膜,使温室大棚具有保温作用。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的相关知识。读图分析,①是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是大气的削弱作用,③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④是地面辐射,⑤是大气逆辐射,根据所学知识,雾霾天会使大气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相关知识。读图分析,①是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是大气的削弱作用,③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④是地面辐射,⑤是大气逆辐射,根据所学知识,雾霾天夜间由于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较多,大气逆辐射增强,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夜间气温上升。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5.答案:A
解析:读图可知,a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b是地面辐射、c是大气逆辐射、d是大气辐射。据材料可知,15、16日蚌埠为雨雪天气,17日天气转晴,故与前两天相比,蚌埠地区12月17日,云量减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强,即a增强;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多,地面辐射增强,即b增强;夜晚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减少,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均减弱,即c、d减弱,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6.答案:C
解析:深秋时节,农民有时会在农田里燃烧秸秆制造烟雾,目的是增强大气逆辐射(增强c),对地面起保温作用,C正确,ABD错误。故选C。
7.答案:B
解析:冬季地表积雪利于农作物越冬的原因是积雪覆盖地面,使地面散失的热量减少,即b减少,B正确;地面积雪对太阳辐射没有影响,a不变,A错误;地面积雪时,云量的多少是不确定的,故大气逆辐射c、大气辐射d变化不确定,CD错误。故选B。
8.答案:B
解析:北京城市上空出现罕见的“蓝太阳”,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北京出现沙尘天气,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易被空气中的沙尘散射,因此天空出现“蓝太阳”,B正确;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主要是天空中的云层参与,对太阳辐射不具有选择性,不会使城市上空出现罕见的“蓝太阳”,A错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主要表现在大气中的臭氧、水汽和二氧化碳对紫外线、红外线的吸收,c错误;折射是指光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与城市上空出现罕见的“蓝太阳”无关,D错误;故选B。
9.答案:D
解析:据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可知:①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据天气变化图可知:与21日晴朗天气相比,22日白天和夜晚大气中的云量均较多,所以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气温较低;夜晚,大气逆辐射作用增强,气温较高,昼夜温差小,D正确,C错误;①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同在北京,且日期相邻,与21日相比,22日①变化较小,AB错误;故选D。
10.答案:D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①是被大气削弱后的太阳辐射,A错误。②是被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B错误。③来自于地面,是地面辐射,C错误。④来自于大气,是大气逆辐射,D正确。故选D。
11.答案:C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11日是多云天气,而10日是晴天,多云天气太阳削弱作用较强,所以白天气温较低,而夜晚由于云层较厚,所以大气逆辐射较强,所以夜晚气温相对较高,因此气温日较差较小,由于①是被大气削弱后的太阳辐射,②是被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③来自于地面,是地面辐射,④来自于大气,是大气逆辐射,所以①减弱,②增强,④增强,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2.答案:D
解析:据图可知,③曲线代表的辐射仅在7时到22时辐射通量大于0,应为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①曲线代表的辐射的辐射通量总体高于②曲线,地面长波辐射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在能量传递过程中,地而辐射的能量高于大气逆辐射,故①曲线代表地面辐射,②曲线代表大气逆辐射,选D。
13.答案:B
解析:根据上题分析可知,③曲线代表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7时到22时为白昼,昼长大于12小时,故此时应为北半球夏季;①曲线代表的辐射的辐射通量总体高于②曲线,但两者之间的差距较小,说明大气逆辐射较强,雨天的大气逆辐射较晴天强。故选B。
14.答案:(1)a;b;e
(2)B
(3)晴天;白天晴朗(云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白天气温高。夜晚晴朗(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或保温作用差,夜晚气温低。所以昼夜温差大。
解析:(1)地面和大气的根本能量来源来自于太阳辐射,即a;近地面对流层大气主要通过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其主要和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即b;大气逆辐射具有保温作用,根据材料信息可知,e、f表示不同作用,e表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f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阳光保暖房中,太阳辐射可透过屋顶的玻璃照射入室内,室内的长波辐射不易散出,且建筑材料能够有效隔绝屋内外热量的交换,室内保温作用较强。早春和晚秋多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较强,地面降温幅度相对较小,不会有霜冻,与阳光保暖房的保温作用一致,B正确。“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仍然明亮”、“朝霞和晚霞呈现红橙色”、“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均是大气对太阳辐射散射的结果,与阳光保暖房的保暖作用不一致。故选B。
(3)晴天和阴天相比,晴天的昼夜温差更大,其原因在于晴天云层较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强,白天气温较高。夜晚,云层少,大气逆辐射较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较弱,夜晚气温低,昼夜温差较大。
15.答案:
(1)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吸收地面长波辐射量增加;大气逆辐射作用增强,温室效应增强;近地面气温增高。
(2)使用风能、太阳能和水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取氢;进一步电制氢能取代化石能源;使用先进科技捕获碳;电制甲烷、甲醇等产品。
解析:(1)对流层大气,对太阳辐射影响较小,让绝大部分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使地面温度升高并向外辐射能量,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并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还热量给地面,从而维持地面温度。电力、工业然烧化石然料,将固定在地球内部的碳成分释放到大气中,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地面辐射吸收增强,大气温度提高,大气逆辐射作用增强,还给地面的热量增加,使地面温度升高,再进一步增强大气温度,增强大气逆辐射,从而使温室效应增强;近地面气温升高。
(2)根据流程图可知,该公司使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进行能源再生产,以减少矿产资源的消耗;由材料“利用可再生电力电解水产生的绿色氢气”可知,然后用电能电解水制取氢获取新的清洁能源;由图可知,公司利用氢气可捕捉来自烟气或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电制甲烷甲醇,替代化石能源。该过程始终没有产生新的二氧化碳,所以达到了去碳效果。
16.(1)答案:减少 减少 减小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B环节为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H环节为投射到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白天点燃炉灶后所产生的烟雾会增加大气的成分,从而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导致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减少(B环节减少),地面辐射减弱,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夜晚,烟雾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得大气从地面获得的热量大部分返还给地面,导致投射到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减少(H环节减少);由于大气逆辐射增强,地面及近地面大气的热量散失较少,使得夜晚气温不会太低,因此果园昼夜温差将减小。
(2)答案:炉灶燃烧的浓烟,使大气中的灰尘、烟雾增多;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强,果园夜晚地面增温,热量散失少,起到保温作用。
解析:寒潮对农业生产最主要的影响为强烈降温造成的作物冻害,因此从大气受热过程角度,炉灶点燃后去除寒潮主要体现了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炉灶燃烧产生的浓烟,使大气中的灰尘、烟雾增多,增强了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能力;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夜晚释放的大气逆辐射较强,将大量热量返还给地面,使果园地面增温,热量散失少且慢,起到保温作用。
(3)答案:温室大棚;地膜覆盖保温。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