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2张PPT)
观潮
四年级语文上册
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的涌潮,也叫“海宁潮”。每年农历8月18日在海宁市所见到的大潮最为壮观。因钱塘江口呈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潮波传播时受到约束而形成。涌潮袭来时,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十分壮观。
到过海边的人,都会看到这样的景象:有时候海水像野马,向岸边奔来;有时候海水又像逃兵,退到离岸很远的地方。海水这种有规律的涨落,叫做潮汐。
著名的钱塘江在每年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潮汐最大。
学习要求
1、借助拼音或其他方法读准字音,圈出
生字词;
2、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屹然不动
yì
屹
屹立
茅塞顿开
dùn
顿
顿时
沸腾
fèi
沸
人声鼎沸
声势浩大
hào
浩
浩浩荡荡
地震
震耳欲聋
zhèn
震
剩余
高兴之余
yú
余
潮
据
堤
阔
盼
滚
顿
堵
犹
崩
震
霎
余
渐
逐
我会写
观潮
cháo
据说
jù
大堤
dī
宽阔
kuò
笼罩
lǒng
笼罩
zhào
期盼
pàn
滚动
gǔn
顿时
dùn
逐渐
zhú
逐渐
jiàn
犹如
yóu
bēng
崩溃
震动
zhèn
余波
yú
薄:bó 薄雾
bò 薄荷
báo 薄饼
多音字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若隐若现:形容似有似无、不真切、不明朗。
人山人海: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
人声鼎沸: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浩浩荡荡:浩荡,广阔、壮大。本课形容潮势很大。
山崩地裂:崩,倒塌;裂,裂开。本课是用来形容声音很响。
词语解释
屹立——
笼罩——
顿时——
耸立
掩盖
立刻
近义词
鸦雀无声
风平浪静——
人山人海——
人声鼎沸——
波涛汹涌
寥寥无几
反义词
读课文想一想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中心句。一开头作者就把观潮后的感受写得清清楚楚。
“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不一样。“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按时间:
潮来时
潮来后
潮来前
同学们说一说全文是围绕哪个词来写的?
奇观。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描写了大潮的“奇”。
午后一点左右
过了一会儿
横贯江面
再近些,形成一堵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同学们说一说潮退后是什么景象?
江面恢复了平静,江水上涨了两丈来高
观潮
盛赞钱塘潮
钱塘潮——天下奇观
潮来前
江面宽阔
薄雾笼罩
壮美宁静
潮来时
万马齐奔
山崩地裂
气势雄伟
潮去时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余波汹涌
板书设计
本文记叙了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最后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奇特、雄伟、壮观的特点。
课文主题
运用好比喻手法
本课运用形象的比喻,生动地描绘了钱塘江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情状和声威。 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句话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浪潮浩荡的气势,令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如何写好比喻句呢,首先,要恰当使用好比喻词(如:好像、像、犹如、仿佛等),其次,比喻要形象贴切,富有新意,不落俗套。第三,本体和喻体之间要有相似性比喻要通俗易懂不能牵强附会。
知识拓展
( )
一、多音字组词。
薄
bó
báo
( )
( )
二、比一比,再组词。
称
chēng
chèn
( )
( )
称呼
对称
薄弱
薄饼
潮
( )
嘲
( )
潮水
嘲笑
堤
( )
提
堤岸
提醒
震
( )
振
( )
地震
振奋
随堂练
三、用恰当的词语代替画线的部分。
1.浪潮马上就要来了,顿时人声嘈杂、喧闹,像水在锅里沸腾那样。( )
2.浪潮水势非常大地飞奔而来。( )
浩浩荡荡
人声鼎沸
谢谢!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