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物质的溶解(1)讲义----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5 物质的溶解(1)讲义----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8-12 18:23:02

文档简介

1.5 物质的溶解(1)
目录
模块一 知己知彼 1
模块二 知识掌握 1
知识点一、物质的溶解性 1
知识点二、饱和溶液 4
模块三 巩固提高 8
模块一 知己知彼
学习目标 目标解读
1.了解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溶解性。 2. 知道物质溶解时既可能放出热量,也可能吸收热量。 3. 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关系。 解读1:区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列出影响物质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了解温度对物质的溶解度的影响-直是中考的重点,难度较小,常见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等。
模块二 知识掌握
知识点一、物质的溶解性
溶液是由 组成的,不同的溶质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一种溶质在不同种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一)溶解性
(1)定义: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
(2)影响因素:对于固体物质,溶解性与 及 有关。对于气体,溶解性还受 影响。
(3)举例:食盐易溶于水而不溶于汽油;相同质量的水中,蔗糖在热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在冷水中强得多;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的物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是不一样的。如食盐的溶解能力比氢氧化钙强得多。
(二)物质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物质溶解时,是从外界吸收热量,还是向外界释放热量呢
实验表明:有的物质溶解时,会 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浓硫酸等
有的物质溶解时,会 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如硝酸铵;
也有许多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没有明显变化,如氯化钠等。
【能力拓展】
固体物质溶解性与温度有关,与溶质和溶剂的种类也有关,搅拌能加快溶解但不能改变溶解度
气体溶解性与温度和压强有关,与溶质和溶剂的种类也有关
(2021秋 温州期中)为了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设计了如表所示的实验方案,该实验无法探究的因素是(  )
实验序号 溶质 溶剂 温度
1 蔗糖 水 20℃
2 蔗糖 水 40℃
3 食盐 水 40℃
4 食盐 植物油 40℃
A.溶质种类 B.溶剂种类 C.溶液温度 D.颗粒粗细
(2021秋 义乌市月考)小明想要尽快得到一杯蔗糖水,下列方法可以采取的是(  )
①冷水中溶解蔗糖
②热水中溶解蔗糖
③将蔗糖研碎
④搅拌
A.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0秋 拱墅区期末)若要研究温度对蔗糖溶解快慢的影响,应对比(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甲和丙 D.丙和丁
(2021秋 拱墅区月考)为了探究溶质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影响因素,某学习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对比实验①和②,可探究水的温度对溶质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影响
B.对比实验②和③,可探究水的温度对溶质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影响
C.对比实验②和③,可探究固体溶质的颗粒大小对溶质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影响
D.对比实验①和③,可探究固体溶质的颗粒大小对溶质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影响
(2020秋 嵊州市期末)仔细阅读下面的探究实验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目的】探究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
(1)物质溶于水的过程包括吸收热量(Q吸)的扩散过程和放出热量(Q放)的水合过程。
(2)通常状况下,水的凝固点为0℃、沸点为100℃。
【提出猜想】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可能升高或降低或不变。
【实验探究】某探究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1、2所示的两种实验方案.图2所示的实验方案中,每次加入物质b之前,均使用温度计控制热水温度,使之保持在99℃。
【实验结论】小科同学得出的以下实验结论正确的有 。
A.若图1所示实验中玻璃片与烧杯底部之间的水结冰,说明溶液温度降低。
B.若图1所示实验中玻璃片与烧杯底部之间的水结冰,说明溶液温度升高。
C.若图2所示实验中加入物质b后,热水会突然沸腾,说明溶液温度升高。
D.若图2所示实验中加入物质b后,热水会突然沸腾,说明溶液温度降低。
【拓展实验】按照图3所示进行实验。当加入的物质c为氢氧化钠时,U型管内的左边液面会 (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变”)。
【反思交流】
(1)该小组的同学进一步就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变化的原因展开讨论,分析得出:若 Q吸 Q放,(选填“<”或“>”)则溶液温度升高;反之则溶液温度降低。若Q吸=Q放,则溶液温度不变。
(2)在图2所示实验中,小科同学对实验现象很感兴趣,他继续向热水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又看到沸腾现象,至烧杯中出现固体物质后,再继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就看不到沸腾现象。请解释不再产生沸腾现象的原因 。
知识点二、饱和溶液
(一)定义(难点)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 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 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时,应注意:
①溶液是否饱和具有条件性和暂时性:要求“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才有确定意义,因为条件(温度、压强、溶质及溶剂的量)改变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
②溶液是否饱和具有相对性:是这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不一定是另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例如,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食盐的溶液,可继续溶解蔗糖,此时的溶液是食盐的饱和溶液,对蔗糖来说就是不饱和溶液了。
③饱和溶液概念 中的“不能”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解该物质的量达到了最大限度;不饱和溶液概念中的“能”则指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解该物质的量还没有达到最大限度。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重点)
在判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时,我们强调“在一定温度下”和“在一定量的溶剂里”的条件,所以改变温度或者溶剂的量,能实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1)一般规律:
A. B.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A. B. C.
(2)特殊情况(如氢氧化钙):
A. B.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A. B. C.
说明:
①一般规律对大多数固体物质来说是适用的,因为大多数固体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最大量(即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②熟石灰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最大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若把熟石灰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在改变温度时应是升高温度,若把其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在改变温度时应是降低温度。
(三)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难点)
判断的关键是看该溶液还能否继续溶解该溶质,若不能继续溶解,则这种溶液是饱和的,若能继续溶解,则这种溶液是不饱和的。具体的判断方法: 。
(四)浓溶液和稀溶液
为粗略地表示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多少,常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浓溶液和稀溶液是一组相对概念。在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溶质的量相对较多的是浓溶液,含溶质的量相对较少的是稀溶液。
(五)饱和、不饱和溶液与浓、稀溶液的区别与联系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浓溶液与稀溶液
区别 含义不同 溶液是否饱和取决于溶质的量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是否达到最大限度 溶液的浓与稀取决于溶质在不同定量的溶液里含量的多少
温度影响 受温度影响, 必须指明温度 与温度无关
联系 ①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的浓和稀没有必然联系 ②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③对于同种溶质,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要比不饱和溶液浓
方法技巧
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是 ,那么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如果 ,那么溶液是饱和溶液。
【能力拓展】
①物质的溶解能力与溶解速度不同,溶解能力反映的是物质能完全溶解的数量的多少,而溶解速度是指物质溶解的快慢。
②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内在因素是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物质的颗粒大小和搅拌与否是影响溶解快慢的外在因素。
③保持两瓶溶液的温度不变,分别向其中加入少量的同种溶质,如果加入的溶质能继续溶解,则这瓶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如果加入的溶质不能继续溶解,则这瓶溶液是饱和溶液。
④将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化成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可采用如下三种方法:
A:保持温度不变,向该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继续加入硝酸钾,直至加入的硝酸钾不再继续溶解。
B:保持温度不变,将该不饱和硝酸钾溶液蒸发水分。
C:将该不饱和硝酸钾溶液降低温度。
(2023春 慈溪市期中)某温度下,将3gA物质放入20g水中,得到22g溶液,该溶液是(  )
A.饱和溶液 B.不饱和溶液 C.浓溶液 D.无法确定
(2023 南浔区一模)20℃时,将20克的食盐加入到50克水中,充分溶解后静置,观察到如图现象。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静置后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B.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C.水是溶质,食盐是溶剂
D.形成的溶液质量为70克
(2022秋 滨江区校级期中)要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溶液,小明选择了如下方法。其中可行的是(  )
①蒸发水分;②加入熟石灰;③升高温度;④降低温度。
A.②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022 慈溪市模拟)一木块漂浮于5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某一条件改变时,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随时间发生了如图所示的变化,下列条件可以达到目的是(  )
①增加溶质
②蒸发溶剂
③增加溶剂
④升高温度
⑤降低温度
A.②④ B.①④ C.②③ D.③⑤
(2021 金华模拟)将45g甲物质分成三等分,分别加入各盛有100mL水的三只烧杯中,形成t1℃时甲的不饱和溶液。如图所示,再分别通过蒸发溶剂、增加溶质和降低温度三种方法中的一种,将它们都变成甲的饱和溶液。此时,烧杯②中溶质质量最大,烧杯③中的溶液质量最小。则方法一是 。若向烧杯②饱和溶液中再加入少量的甲物质,溶液质量 (填“不变”、“增大”或“无法确定”)
模块三 巩固提高
(2020秋 温州校级期中)某油漆在不同液体中溶解能力不同(见下表),则20℃时,在相同条件下清洗该油漆污渍,效果最好的是(  )
液体种类 水 乙醇 乙醛 汽油
溶解度(20)℃ 不溶 可溶 可溶 易溶
A.水 B.乙醇 C.乙醛 D.汽油
(2020秋 苍南县校级月考)在溶解固体物质与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分别是(  )
①搅拌溶液,加速其溶解②搅拌溶液,增大其溶解
③使液体沿玻璃棒缓缓流入④用玻璃棒起固定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020秋 新昌县期中)中学生所穿的校服都是用化纤面料做成的,如果不小心沾上了油漆,在不弄坏衣服的前提下把衣服洗干净,请你根据下表中的知识选用一种溶剂来进行洗涤(  )
溶剂 对油漆 对化纤
A 能溶解 能溶解
B 能溶解 不能溶解
C 不能溶解 能溶解
D 不能溶解 不能溶解
(2022秋 绍兴期中)盛有硝酸钾的饱和溶液,瓶底有未溶解的硝酸钾固体,木块漂浮在硝酸钾溶液中。当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铵固体时,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A.木块上浮 B.硝酸钾溶液温度上升
C.U形管的左侧液面下降 D.瓶底的硝酸钾固体增多
(2022秋 鹿城区校级期中)将一定量的硝酸铵晶体加入水中,能说明溶液达到饱和状态的现象是(  )
A.溶液澄清透明 B.烧杯底部有固体剩余
C.溶液温度下降 D.烧杯内物质总质量不变
(2021秋 拱墅区校级月考)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要想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具体措施有:
①加入氢氧化钙;②升高温度;③降低温度;④加入水;⑤恒温蒸发水。其中措施正确的是(  )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⑤
(2021秋 金东区校级月考)物质在溶解时速率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以硫酸铜为例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假设】
假设一:温度因素;温度越高,硫酸铜晶体溶解速率越快;
假设二:搅拌因素;搅拌能加大硫酸铜晶体溶解速率;
假设三:颗粒大小因素;颗粒越小溶解速率越快。
【进行实验】设计实验证假设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在2个大小相同的烧杯中,分别注入温度相同的100mL水,再同时向烧杯中各加入一药匙颗粒大小相同的硫酸铜晶体,用玻璃棒搅拌其中一个烧杯 在搅拌的情况下,硫酸铜晶体溶解得快 假设二 正确
【反思评价】
(1)在上述因素中,能改变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是
(2)用分子观点解释温度的影响
(3)要使试管里的固体加速溶解,常采用的方法是
(2022秋 余杭区校级期中)小红在学习了物质的溶解这一专题后,对“气体在液体中溶解能力强弱与气压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用20 mL一次性注射器吸取10 mL某碳酸饮料(饮料中溶解有二氧化碳气体),并用胶头封闭注射器针孔。在图Ⅰ中,小红用力向外拉动注射器,管中出现许多小气泡;图Ⅱ中,用力向里推注射器,小气泡减少。
(1)图Ⅰ中,小红向外拉注射器活塞的目的?
(2)请尝试分析,图Ⅱ中小红用力向里推动注射器后小气泡减少的原因 。
(3)气体的溶解度还受温度等因素的影响,请解释“一些工厂向河里排放热水,会造成河里的鱼因缺氧而死亡”: 。
(2020秋 黄岩区校级期中)小科发现很多物质都能在水中溶解,但溶解的速度有快有慢,她想:影响同种物质溶解速度的因素有哪些呢?小科根据生活经验以冰糖为例,提出了她的一些猜想:
A.与水的温度有关
B.与冰糖颗粒的大小有关
C.与是否搅拌有关
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她设计了实验方案(实验中的烧杯完全相同),并进行了探究。如表是她在探究过程中记录的实验数据。
实验次数 颗粒大小 水的温度 实验现象
① 5克块状冰糖 100毫升、10℃的水 缓慢溶解
② 5克块状冰糖 100毫升、80℃的水 较快溶解
③ 5克粉末状冰糖 100毫升、80℃的水 快速溶解
(1)要验证猜想A,可以用哪两组实验进行比较? 。
(2)通过对比实验②和实验③的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是:当水温等其他条件一定时 。
(3)为了验证猜想C,请你设计实验证明 (要求写出实验材料仪器、步骤和观察对象)。
(2020秋 瑞安市期中)小科发现很多物质都能在水中溶解,但溶解的速度有快有慢,她想:影响同种物
质溶解速度的因素有哪些呢?小科根据生活经验以冰糖为例,提出了她的一些猜想:A.与水的温度有关B.与冰糖颗粒的大小有关C.与是否搅拌有关
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她设计了实验方案(实验中的烧杯完全相同),并进行了探究。 下表是她在探究过程中记录的实验数据。
实验次数 颗粒大小 水的温度 实验现象
① 5 克块状冰糖 100 毫升、10℃的水 缓慢溶解
② 5 克块状冰糖 100 毫升、80℃的水 较快溶解
③ 5 克粉末状冰糖 100 毫升、80℃的水 快速溶解
(1)通过对比实验①和实验②的实验现象,可验证猜想 (填字母)。
(2)通过对比实验②和实验③的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是:当水温等其他条件一定时, 。
(3)为了验证猜想 C,小科设计如下实验:在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中, ,观察 两杯中冰糖溶解的速度。
(2011 平阳县模拟)在日常洗涤中,普通洗衣粉已经逐渐被加酶洗衣粉所代替,加酶洗衣粉中的碱性蛋白酶、纤维素酶、脂肪酶、淀粉酶等可以将粘附在衣物上的奶渍、汗渍、血渍等快速、彻底地清除掉,因此非常受人们的欢迎.下表是小明同学选用了含不同污染物的衣物作为实验材料,探究某种复合加酶洗衣粉所获得的实验数据.
除去污渍所需的时间(t)
污染物\用时\水温℃ 5 15 25 35 45 55 65 75 85
植物油 225 110 98 78 49 35 22 46 109
牛奶 200 103 70 42 11 34 49 91 100
浆湖 143 99 65 31 21 6 34 97 148
(1)该同学所探究的问题是: .
(2)在实验中,哪些量要控制为相同? .
(3)由上表可知,在洗涤不同污染物的衣服时要 .要快速洗涤被牛奶污染的衣物时,使用水温应为 ℃左右.1.5 物质的溶解(1)
目录
模块一 知己知彼 1
模块二 知识掌握 1
知识点一、物质的溶解性 1
知识点二、饱和溶液 6
模块三 巩固提高 11
模块一 知己知彼
学习目标 目标解读
1.了解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溶解性。 2. 知道物质溶解时既可能放出热量,也可能吸收热量。 3. 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关系。 解读1:区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列出影响物质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了解温度对物质的溶解度的影响-直是中考的重点,难度较小,常见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等。
模块二 知识掌握
知识点一、物质的溶解性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不同的溶质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一种溶质在不同种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一)溶解性
(1)定义: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
(2)影响因素:对于固体物质,溶解性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及温度有关。对于气体,溶解性还受压强影响。
(3)举例:食盐易溶于水而不溶于汽油;相同质量的水中,蔗糖在热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在冷水中强得多;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的物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是不一样的。如食盐的溶解能力比氢氧化钙强得多。
(二)物质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物质溶解时,是从外界吸收热量,还是向外界释放热量呢
实验表明:有的物质溶解时,会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浓硫酸等
有的物质溶解时,会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如硝酸铵;
也有许多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没有明显变化,如氯化钠等。
【能力拓展】
固体物质溶解性与温度有关,与溶质和溶剂的种类也有关,搅拌能加快溶解但不能改变溶解度
气体溶解性与温度和压强有关,与溶质和溶剂的种类也有关
(2021秋 温州期中)为了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设计了如表所示的实验方案,该实验无法探究的因素是(  )
实验序号 溶质 溶剂 温度
1 蔗糖 水 20℃
2 蔗糖 水 40℃
3 食盐 水 40℃
4 食盐 植物油 40℃
A.溶质种类 B.溶剂种类 C.溶液温度 D.颗粒粗细
【解答】解:A.实验2和实验3对比可知,温度相同、溶剂的种类相同,只有溶质的种类不同,在溶剂的量相同的条件下,可以探究溶质的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不合题意;
B.实验3和实验4对比可知,温度相同、溶质的种类相同,只有溶剂的种类不同,在溶剂的量相同的条件下,可以探究溶剂的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不合题意;
C.实验1和实验2对比可知,溶质的种类相同、溶剂的种类相同,只有温度不同,在溶剂的量相同的条件下,可以探究温度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不合题意;
D.在这四组实验中,没有设计到同种溶质、同种溶剂、相同的温度,只有溶质颗粒大小不同的情况,所以无法探究溶质颗粒粗细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符合题意。
故选:D。
(2021秋 义乌市月考)小明想要尽快得到一杯蔗糖水,下列方法可以采取的是(  )
①冷水中溶解蔗糖
②热水中溶解蔗糖
③将蔗糖研碎
④搅拌
A.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答】解:①冷水中溶解蔗糖,溶解速率慢。
②热水中溶解蔗糖,升高温度能加快分子运动速度,能加快蔗糖与水的接触机会,从而加快了蔗糖的溶解速率。
③将蔗糖研碎,增加了蔗糖与水的接触面积,加快了蔗糖的溶解速率。
④搅拌,增加了蔗糖与水的接触面积,加快了蔗糖的溶解速率。
故②③④能加快蔗糖的溶解速率。
故选:D。
(2020秋 拱墅区期末)若要研究温度对蔗糖溶解快慢的影响,应对比(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甲和丙 D.丙和丁
【解答】解:若要研究温度对蔗糖溶解快慢的影响,除了水量保持一致外,每组实验中使用的蔗糖的质量也应该相等,只有温度这一变量不同;故若要研究温度对蔗糖溶解快慢的影响,应对比甲和丙;故选:C。
(2021秋 拱墅区月考)为了探究溶质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影响因素,某学习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对比实验①和②,可探究水的温度对溶质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影响
B.对比实验②和③,可探究水的温度对溶质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影响
C.对比实验②和③,可探究固体溶质的颗粒大小对溶质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影响
D.对比实验①和③,可探究固体溶质的颗粒大小对溶质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影响
【解答】解:A、对比实验①和②,只有温度不同,可探究水的温度对溶质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影响,正确;
B、对比实验②和③,变量有水的体积、温度以及颗粒的大小,不可探究水的温度对溶质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影响,错误;
C、对比实验②和③,变量有水的体积、温度以及颗粒的大小,不可探究固体溶质的颗粒大小对溶质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影响,错误;
D、对比实验①和③,变量有水的体积和颗粒的大小,不可探究固体溶质的颗粒大小对溶质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影响,错误;
故选:A。
(2020秋 嵊州市期末)仔细阅读下面的探究实验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目的】探究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
(1)物质溶于水的过程包括吸收热量(Q吸)的扩散过程和放出热量(Q放)的水合过程。
(2)通常状况下,水的凝固点为0℃、沸点为100℃。
【提出猜想】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可能升高或降低或不变。
【实验探究】某探究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1、2所示的两种实验方案.图2所示的实验方案中,每次加入物质b之前,均使用温度计控制热水温度,使之保持在99℃。
【实验结论】小科同学得出的以下实验结论正确的有  AC 。
A.若图1所示实验中玻璃片与烧杯底部之间的水结冰,说明溶液温度降低。
B.若图1所示实验中玻璃片与烧杯底部之间的水结冰,说明溶液温度升高。
C.若图2所示实验中加入物质b后,热水会突然沸腾,说明溶液温度升高。
D.若图2所示实验中加入物质b后,热水会突然沸腾,说明溶液温度降低。
【拓展实验】按照图3所示进行实验。当加入的物质c为氢氧化钠时,U型管内的左边液面会  下降  (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变”)。
【反思交流】
(1)该小组的同学进一步就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变化的原因展开讨论,分析得出:若 Q吸 < Q放,(选填“<”或“>”)则溶液温度升高;反之则溶液温度降低。若Q吸=Q放,则溶液温度不变。
(2)在图2所示实验中,小科同学对实验现象很感兴趣,他继续向热水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又看到沸腾现象,至烧杯中出现固体物质后,再继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就看不到沸腾现象。请解释不再产生沸腾现象的原因  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再继续加入相同质量的b,不再溶解放热 。
【解答】【实验结论】若图1所示若加入a物质,玻璃片与烧杯底部之间的水结冰,说明溶液温度降低;若图2所示实验中加入物质b后,热水会突然沸腾,说明溶液温度升高,故选:AC;
【拓展实验】按照图3所示进行实验。当加入的物质c为氢氧化钠时,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升高,U型管内的左边液面会下降;
【反思交流】(1)物质溶解过程中如果 Q吸<Q放则温度升高,反之,温度下降,Q吸=Q放则温度不变;
(2)在图2所示实验中,继续向热水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又看到沸腾现象,至后,再继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就看不到沸腾现象是因为烧杯中出现固体物质后,说明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再继续加入相同质量的b,不再溶解放热,不再产生沸腾现象。
知识点二、饱和溶液
(一)定义(难点)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时,应注意:
①溶液是否饱和具有条件性和暂时性:要求“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才有确定意义,因为条件(温度、压强、溶质及溶剂的量)改变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
②溶液是否饱和具有相对性:是这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不一定是另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例如,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食盐的溶液,可继续溶解蔗糖,此时的溶液是食盐的饱和溶液,对蔗糖来说就是不饱和溶液了。
③饱和溶液概念 中的“不能”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解该物质的量达到了最大限度;不饱和溶液概念中的“能”则指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解该物质的量还没有达到最大限度。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重点)
在判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时,我们强调“在一定温度下”和“在一定量的溶剂里”的条件,所以改变温度或者溶剂的量,能实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1)一般规律:
A.加溶剂 B.升温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A.蒸发溶剂B.降温C.加溶质
(2)特殊情况(如氢氧化钙):
A.加溶剂 B.降温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A.蒸发溶剂B.升温C.加溶质
说明:
①一般规律对大多数固体物质来说是适用的,因为大多数固体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最大量(即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②熟石灰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最大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若把熟石灰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在改变温度时应是升高温度,若把其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在改变温度时应是降低温度。
(三)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难点)
判断的关键是看该溶液还能否继续溶解该溶质,若不能继续溶解,则这种溶液是饱和的,若能继续溶解,则这种溶液是不饱和的。具体的判断方法:保持温度不变,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的同种溶质,看是否溶解,若不再溶解,说明该溶液饱和,反之,该溶液不饱和。
(四)浓溶液和稀溶液
为粗略地表示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多少,常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浓溶液和稀溶液是一组相对概念。在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溶质的量相对较多的是浓溶液,含溶质的量相对较少的是稀溶液。
(五)饱和、不饱和溶液与浓、稀溶液的区别与联系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浓溶液与稀溶液
区别 含义不同 溶液是否饱和取决于溶质的量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是否达到最大限度 溶液的浓与稀取决于溶质在不同定量的溶液里含量的多少
温度影响 受温度影响, 必须指明温度 与温度无关
联系 ①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的浓和稀没有必然联系 ②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③对于同种溶质,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要比不饱和溶液浓
方法技巧
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是继续加入该种溶质,如果该物质的质量减少,那么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如果该物质的质量不变,那么溶液是饱和溶液。
【能力拓展】
①物质的溶解能力与溶解速度不同,溶解能力反映的是物质能完全溶解的数量的多少,而溶解速度是指物质溶解的快慢。
②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内在因素是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物质的颗粒大小和搅拌与否是影响溶解快慢的外在因素。
③保持两瓶溶液的温度不变,分别向其中加入少量的同种溶质,如果加入的溶质能继续溶解,则这瓶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如果加入的溶质不能继续溶解,则这瓶溶液是饱和溶液。
④将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化成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可采用如下三种方法:
A:保持温度不变,向该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继续加入硝酸钾,直至加入的硝酸钾不再继续溶解。
B:保持温度不变,将该不饱和硝酸钾溶液蒸发水分。
C:将该不饱和硝酸钾溶液降低温度。
(2023春 慈溪市期中)某温度下,将3gA物质放入20g水中,得到22g溶液,该溶液是(  )
A.饱和溶液 B.不饱和溶液 C.浓溶液 D.无法确定
【解答】解:某温度下,将3gA物质放入20g水中,得到22g溶液,A物质没有全部溶解,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A物质的饱和溶液。溶液的浓稀是指含溶质的多少而言,并没有具体的界限。溶液的“浓”、“稀”是相对的,如35%的硫酸溶液被认为是稀硫酸,而35%的盐酸则被认为是浓盐酸,所以该溶液的浓稀无法确定。
故选:A。
(2023 南浔区一模)20℃时,将20克的食盐加入到50克水中,充分溶解后静置,观察到如图现象。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静置后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B.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C.水是溶质,食盐是溶剂
D.形成的溶液质量为70克
【解答】解:A、20℃时,将20克的食盐加入到50克水中,充分溶解后静置,有不能继续溶解的食盐存在,则静置后的溶液是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B、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C、食盐是溶质,水是溶剂,故选项说法错误。
D、20℃时,将20克的食盐加入到50克水中,充分溶解后静置,有不能继续溶解的食盐存在,则形成的溶液质量小于70克,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2022秋 滨江区校级期中)要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溶液,小明选择了如下方法。其中可行的是(  )
①蒸发水分;②加入熟石灰;③升高温度;④降低温度。
A.②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解答】解:向接近饱和的溶液中增加溶质或蒸发水分都可以使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①蒸发水分、②加入熟石灰,能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溶液。
由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升高温度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变小,故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
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降低温度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变大,石灰水仍为不饱和溶液。
故①②③符合题意。
故选:C。
(2022 慈溪市模拟)一木块漂浮于5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某一条件改变时,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随时间发生了如图所示的变化,下列条件可以达到目的是(  )
①增加溶质
②蒸发溶剂
③增加溶剂
④升高温度
⑤降低温度
A.②④ B.①④ C.②③ D.③⑤
【解答】解:观察图象可知,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增大,由F=ρgV排,则液体的密度减小。
①增加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溶液的密度不变,不符合要求。
②蒸发溶剂,有硝酸钾晶体析出,溶液仍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液的密度不变,不符合要求。
③增加溶剂,溶液的密度变小,符合要求。
④升高温度,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但溶液的组成没有发生改变,不符合要求。
⑤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温度降低,有硝酸钾晶体析出,溶液的密度变小,可采用降低温度的方法。
故③⑤符合题意。
故选:D。
(2021 金华模拟)将45g甲物质分成三等分,分别加入各盛有100mL水的三只烧杯中,形成t1℃时甲的不饱和溶液。如图所示,再分别通过蒸发溶剂、增加溶质和降低温度三种方法中的一种,将它们都变成甲的饱和溶液。此时,烧杯②中溶质质量最大,烧杯③中的溶液质量最小。则方法一是  降低温度 。若向烧杯②饱和溶液中再加入少量的甲物质,溶液质量  不变 (填“不变”、“增大”或“无法确定”)
【解答】解:分别通过蒸发溶剂、增加溶质和降低温度三种方法中的一种,能变成甲的饱和溶液,烧杯②中溶质质量最大,说明采用的是增加溶质的方法;烧杯③中的溶液质量最小,说明采用的是蒸发溶剂的方法;则方法一是降低温度。
若向烧杯②饱和溶液中再加入少量的甲物质,不能继续溶解,溶液质量不变。
故答案为:
降低温度;不变。
模块三 巩固提高
(2020秋 温州校级期中)某油漆在不同液体中溶解能力不同(见下表),则20℃时,在相同条件下清洗该油漆污渍,效果最好的是(  )
液体种类 水 乙醇 乙醛 汽油
溶解度(20)℃ 不溶 可溶 可溶 易溶
A.水 B.乙醇 C.乙醛 D.汽油
【解答】解:由题干信息可知,在20℃时,该油漆易溶于汽油中,所以在相同条件下清洗该油漆污渍效果最好的是汽油。
故选:D。
(2020秋 苍南县校级月考)在溶解固体物质与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分别是(  )
①搅拌溶液,加速其溶解②搅拌溶液,增大其溶解
③使液体沿玻璃棒缓缓流入④用玻璃棒起固定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答】解:溶解固体物质的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快物质的溶解;过滤的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故选:C。
(2020秋 新昌县期中)中学生所穿的校服都是用化纤面料做成的,如果不小心沾上了油漆,在不弄坏衣服的前提下把衣服洗干净,请你根据下表中的知识选用一种溶剂来进行洗涤(  )
溶剂 对油漆 对化纤
A 能溶解 能溶解
B 能溶解 不能溶解
C 不能溶解 能溶解
D 不能溶解 不能溶解
【解答】解:中学生所穿的校服都是用化纤面料做成的,如果不小心沾上了油漆,在不弄坏衣服的前提下把衣服洗干净,可利用溶解原理,将油漆溶解掉,又不能损坏化纤面料,B中溶剂能溶解油漆,不能溶解化纤,符合要求。
故选:B。
(2022秋 绍兴期中)盛有硝酸钾的饱和溶液,瓶底有未溶解的硝酸钾固体,木块漂浮在硝酸钾溶液中。当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铵固体时,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A.木块上浮 B.硝酸钾溶液温度上升
C.U形管的左侧液面下降 D.瓶底的硝酸钾固体增多
【解答】解:A、当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铵固体时,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有硝酸钾晶体析出,溶液的密度变小,排开液体的体积增大,木块下沉,故选项说法错误。
B、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硝酸钾溶液温度降低,故选项说法错误。
C、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U形管的左侧液面上升,故选项说法错误。
D、当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铵固体时,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有硝酸钾晶体析出,瓶底的硝酸钾固体增多,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2022秋 鹿城区校级期中)将一定量的硝酸铵晶体加入水中,能说明溶液达到饱和状态的现象是(  )
A.溶液澄清透明 B.烧杯底部有固体剩余
C.溶液温度下降 D.烧杯内物质总质量不变
【解答】解:A、溶液无色透明,不能作为判断溶液达到饱和状态的依据,故选项错误。
B、烧杯底部有固体剩余,说明不能在继续溶解硝酸铵,能作为溶液达到饱和状态的依据,故选项正确。
C、溶液温度下降,只说明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不能作为判断溶液达到饱和状态的依据,故选项错误。
D、无论是否饱和,烧杯内物质总质量都不变,所以不能作为判断溶液达到饱和状态的依据,故选项错误。
故选:B。
(2021秋 拱墅区校级月考)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要想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具体措施有:
①加入氢氧化钙;②升高温度;③降低温度;④加入水;⑤恒温蒸发水。其中措施正确的是(  )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⑤
【解答】解:向接近饱和的溶液中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都可以使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可以采取:①加入氢氧化钙、⑤恒温蒸发水的方法;
由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升高温度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变小,故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还可以采取②升高温度的方法。
④加入水,接近饱和的石灰水,能继续溶解氢氧化钙,仍为不饱和溶液。
故①②⑤符合题意。
故选:D。
(2021秋 金东区校级月考)物质在溶解时速率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以硫酸铜为例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假设】
假设一:温度因素;温度越高,硫酸铜晶体溶解速率越快;
假设二:搅拌因素;搅拌能加大硫酸铜晶体溶解速率;
假设三:颗粒大小因素;颗粒越小溶解速率越快。
【进行实验】设计实验证假设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在2个大小相同的烧杯中,分别注入温度相同的100mL水,再同时向烧杯中各加入一药匙颗粒大小相同的硫酸铜晶体,用玻璃棒搅拌其中一个烧杯 在搅拌的情况下,硫酸铜晶体溶解得快 假设二 正确
【反思评价】
(1)在上述因素中,能改变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是  温度 
(2)用分子观点解释温度的影响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增大 
(3)要使试管里的固体加速溶解,常采用的方法是  振荡试管 
【解答】解:【反思评价】(1)溶解度只受温度的影响,所以在上述因素中,能改变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
(2)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增大,所以温度越高,硫酸铜晶体溶解速率越快;
(3)要使试管里的固体加速溶解,常采用的方法是振荡试管。
答案为:
【反思评价】
(1)温度;(2)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增大;(3)振荡试管。
(2022秋 余杭区校级期中)小红在学习了物质的溶解这一专题后,对“气体在液体中溶解能力强弱与气压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用20 mL一次性注射器吸取10 mL某碳酸饮料(饮料中溶解有二氧化碳气体),并用胶头封闭注射器针孔。在图Ⅰ中,小红用力向外拉动注射器,管中出现许多小气泡;图Ⅱ中,用力向里推注射器,小气泡减少。
(1)图Ⅰ中,小红向外拉注射器活塞的目的? 减小压强 
(2)请尝试分析,图Ⅱ中小红用力向里推动注射器后小气泡减少的原因  压强增大,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大 。
(3)气体的溶解度还受温度等因素的影响,请解释“一些工厂向河里排放热水,会造成河里的鱼因缺氧而死亡”: 河水温度升高,氧气在水中的溶解量减少 。
【解答】解:(1)用力向外拉动注射器时压强变小,气体的溶解度变小,会出现气泡,故填:减小压强;
(2)用力向里推注射器,压强增大,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应该增大,故填:压强增大,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大;
(3)工厂向河里排放热水,造成河水温度升高,氧气在水中的溶解量减少,造成河里的鱼因缺氧而死亡;故填:河水温度升高,氧气在水中的溶解量减少。
(2020秋 黄岩区校级期中)小科发现很多物质都能在水中溶解,但溶解的速度有快有慢,她想:影响同种物质溶解速度的因素有哪些呢?小科根据生活经验以冰糖为例,提出了她的一些猜想:
A.与水的温度有关
B.与冰糖颗粒的大小有关
C.与是否搅拌有关
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她设计了实验方案(实验中的烧杯完全相同),并进行了探究。如表是她在探究过程中记录的实验数据。
实验次数 颗粒大小 水的温度 实验现象
① 5克块状冰糖 100毫升、10℃的水 缓慢溶解
② 5克块状冰糖 100毫升、80℃的水 较快溶解
③ 5克粉末状冰糖 100毫升、80℃的水 快速溶解
(1)要验证猜想A,可以用哪两组实验进行比较? ①② 。
(2)通过对比实验②和实验③的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是:当水温等其他条件一定时  粉末状冰糖溶解快 。
(3)为了验证猜想C,请你设计实验证明  分别在两个相同烧杯中加入100mL相同温度的水,再同时向烧杯中各加入5g块状冰糖(颗粒大小相同),用玻璃棒搅拌其中一个烧杯内的水,观察两个烧杯中冰糖的溶解情况 (要求写出实验材料仪器、步骤和观察对象)。
【解答】解:(1)验证与水的温度有关,应控制其它条件相同,由此通过对比实验①和实验②的实验现象,可知温度高的溶解快;故答案为:①②;
(2)通过对比实验②和实验③的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是:当水温等其他条件一定时,粉末状冰糖溶解快,所以与冰糖颗粒的大小有关;故答案为:粉末状冰糖溶解快;
(3)为了验证猜想 C,小科设计如下实验:在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中,分别加入100mL相同温度的水,再同时向烧杯中各加入5g块状冰糖(颗粒大小相同);用玻璃棒搅拌其中一个烧杯内的水,观察两个烧杯中冰糖溶解的速度;故答案为:分别在两个相同烧杯中加入100mL相同温度的水,再同时向烧杯中各加入5g块状冰糖(颗粒大小相同),用玻璃棒搅拌其中一个烧杯内的水,观察两个烧杯中冰糖的溶解情况。
(2020秋 瑞安市期中)小科发现很多物质都能在水中溶解,但溶解的速度有快有慢,她想:影响同种物
质溶解速度的因素有哪些呢?小科根据生活经验以冰糖为例,提出了她的一些猜想:A.与水的温度有关B.与冰糖颗粒的大小有关C.与是否搅拌有关
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她设计了实验方案(实验中的烧杯完全相同),并进行了探究。 下表是她在探究过程中记录的实验数据。
实验次数 颗粒大小 水的温度 实验现象
① 5 克块状冰糖 100 毫升、10℃的水 缓慢溶解
② 5 克块状冰糖 100 毫升、80℃的水 较快溶解
③ 5 克粉末状冰糖 100 毫升、80℃的水 快速溶解
(1)通过对比实验①和实验②的实验现象,可验证猜想 A (填字母)。
(2)通过对比实验②和实验③的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是:当水温等其他条件一定时, 粉末状冰糖溶解快 。
(3)为了验证猜想 C,小科设计如下实验:在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中, 分别加入100mL相同温度的水,再同时向烧杯中各加入一药匙块状冰糖(颗粒大小相同);用玻璃棒搅拌其中一个烧杯内的水 ,观察 两杯中冰糖溶解的速度。
【解答】解:(1)通过对比实验①和实验②的实验现象,温度高的溶解快,所以可验证猜想 与水的温度有关;故填:A;
(2)通过对比实验②和实验③的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是:当水温等其他条件一定时,粉末状冰糖溶解快,所以与冰糖颗粒的大小有关;故填:粉末状冰糖溶解快;
(3)为了验证猜想 C,小科设计如下实验:在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中,分别加入100mL相同温度的水,再同时向烧杯中各加入一药匙块状冰糖(颗粒大小相同);用玻璃棒搅拌其中一个烧杯内的水,观察 两杯中冰糖溶解的速度。故填:分别加入100mL相同温度的水,再同时向烧杯中各加入一药匙块状冰糖(颗粒大小相同);用玻璃棒搅拌其中一个烧杯内的水。
(2011 平阳县模拟)在日常洗涤中,普通洗衣粉已经逐渐被加酶洗衣粉所代替,加酶洗衣粉中的碱性蛋白酶、纤维素酶、脂肪酶、淀粉酶等可以将粘附在衣物上的奶渍、汗渍、血渍等快速、彻底地清除掉,因此非常受人们的欢迎.下表是小明同学选用了含不同污染物的衣物作为实验材料,探究某种复合加酶洗衣粉所获得的实验数据.
除去污渍所需的时间(t)
污染物\用时\水温℃ 5 15 25 35 45 55 65 75 85
植物油 225 110 98 78 49 35 22 46 109
牛奶 200 103 70 42 11 34 49 91 100
浆湖 143 99 65 31 21 6 34 97 148
(1)该同学所探究的问题是: 温度对复合加酶洗衣粉去污效果是否有影响 .
(2)在实验中,哪些量要控制为相同? 污渍的量、加入复合加酶洗衣粉的量和衣物材料与大小 .
(3)由上表可知,在洗涤不同污染物的衣服时要  选择不同的洗衣水温 .要快速洗涤被牛奶污染的衣物时,使用水温应为  45 ℃左右.
【解答】解:(1)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可以看出,实验中的变量温度,因此探究温度对对复合加酶洗衣粉去污效果的影响;
故答案为:温度对复合加酶洗衣粉去污效果是否有影响。
(2)实验变量只有温度,因此其他实验条件相同,所以保证污渍的量、加入复合加酶洗衣粉的量和衣物材料与大小等相同;
故答案为:污渍的量、加入复合加酶洗衣粉的量和衣物材料与大小。
(3)根据实验数据,不同污渍去除效果的最佳温度不同,因此要选择合适的洗衣水温;根据实验数据可以看到温度为45℃去除牛奶的时间最短;
故答案为:选择不同的洗衣水温;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