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历史
高中道德与法治(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生物
高中音乐
高中美术
高中体育
高中信息技术
高中通用技术
资源详情
高中地理
湘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第四章 陆地水与洋流
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
4.3海—气相互作用——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课时分层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4.3海—气相互作用——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课时分层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8-11 21:21:32
点击下载
图片预览
1
2
3
4
5
文档简介
4.3海—气相互作用——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课时分层练
【夯实基础】
知识点1 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
1.海水对大气温度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其结果是( )
A.冬暖夏凉,温差减小 B.冬暖夏凉,温差增大
C.冬冷夏热,温差增大 D.冬冷夏热,温差减小
下图为大西洋部分海区年平均每日从海洋输入大气的总热量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该等值线分布图反映的是____两者之间的热量补给关系( )
A.太阳和陆地 B.海洋和大气 C.太阳和大气 D.太阳和海洋
3.图中A处的值可能是____×0.484W/m2( )
A.230 B.180 C.110 D.90
4.图中A海区表层海水热量的直接来源是( )
A.太阳辐射 B.洋流 C.陆地 D.大气
知识点2 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平衡
读世界海陆分布图,完成各题。
5.①~④海区中,海-气间的水分交换最微弱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在地球上高低纬间的热量输送中,海洋输送热量超过大气输送热量的海区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知识点3 厄尔尼诺、拉尼娜及影响
国家气候中心监测表明,2018年9月进入厄尔尼诺状态,2019年1月达到厄尔尼诺事件标准。预计本次厄尔尼诺事件将持续到冬季,持续时间可能超过15个月,形成一次超长厄尔尼诺事件,强度为中等至偏强。下图为“厄尔尼诺发生时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现象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图中甲点为“4℃”,对其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
A.甲地海面水温为4℃ B.甲地海面水温比同纬度地区高4℃
C.甲地海面水温比海底高4℃ D.甲地海面比常年平均水温偏高4℃
8.据图判断,“≥5℃”的海区在赤道上延伸约( )
A.3500千米 B.4500千米 C.5000千米 D.5500千米
9.下列关于赤道附近A、B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A地降水增加,气候更加湿润
②B地气候由干燥少雨变为多雨
③A地上升气流较正常年份减弱
④B地下沉气流较正常年份增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冷暖异常的表现,这种海水温度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当这两种现象发生时,太平洋东、西岸的气温和降水都发生明显变化。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0.在厄尔尼诺年,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
A.秘鲁沿岸更加干旱 B.秘鲁渔场渔获量增加
C.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地区易发生火灾 D.澳大利亚东部发生洪灾
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表层海水运动方向决定着东南信风的强弱
B.厄尔尼诺年东太平洋海域海水异常降温
C.拉尼娜年西太平洋海域冷海水上泛增强
D.厄尔尼诺年赤道附近海水运动方向与拉尼娜年相反
知识点4 沃克环流
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水温异常下降的现象,一般会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发生,受其影响,赤道附近太平洋西侧温度偏高,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台风生成数发生明显变化。沃克环流是赤道附近海洋表面因水温的东西差异而产生的一种纬圈热力环流,下图为正常年份的沃克环流和南太平洋大洋环流系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拉尼娜现象发生期间( )
A.西北太平洋地区生成的台风数减少 B.②洋流减弱,冷海水上泛减少
C.沃克环流减弱,秘鲁沿岸降水增加 D.副热带高压增强,东南信风增强
13.南太平洋大洋环流系统( )
A.流向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B.②洋流对沿岸有降温减湿作用
C.①洋流沿岸多分布沙漠气候 D.③洋流的形成与极地东风有关
【提升能力】
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源源不断地从低纬度向高纬度输送热量。读北半球向北的热量输送随纬度变化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4.曲线①②③代表的热量输送分别是( )
A.大气输送、总热量输送、海洋输送 B.海洋输送、总热量输送、大气输送
C.大气输送、海洋输送、总热量输送 D.海洋输送、大气输送、总热量输送
15.引起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输送热量的根本原因是( )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海陆分布和地球运动
C.气压带的季节性移动 D.太阳辐射和地球运动
表层海水温度与大气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下图示意1950—1990年赤道南部东太平洋(0°—10°S,180°—90°W)表层海水温度与大气之间的相关性。表层海温距平是指该海域表层海水温度与多年平均值的差值。SOI值距平是指南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与赤道低气压之间的气压差与多年平均值的差值。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6.该海域表层海水温度与大气相互作用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
A.SOI值距平低时,副热带高气压弱,海面温度高
B.SOI值距平低时,副热带高气压强,海面温度低
C.SOI值距平高时,信风势力强,海面温度高
D.SOI值距平高时,信风势力弱,海面温度低
17.当SOI值距平为负值且数值较大时,南美秘鲁沿岸( )
A.寒流增强 B.渔获量增加 C.降水偏少 D.洪涝增加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是两种相反的海—气相互作用的异常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在厄尔尼诺年,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
A.秘鲁沿岸更加干旱 B.秘鲁渔场渔获量增加
C.印尼热带雨林地区易发生火灾 D.澳大利亚东部暴雨成灾
19.关于图中海—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叙述正确的是( )
A.表层海水运动方向决定着东南信风的强弱
B.厄尔尼诺年东太平洋海域海水异常降温
C.拉尼娜年西太平洋海域冷海水上泛增强
D.厄尔尼诺年洋流运动方向与拉尼娜年相反
【综合素养】
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类似,热带印度洋中也存在气候异常的现象,被称为印度洋偶极子(简称IOD)。它是指赤道印度洋西部海温距平与东部海温距平的差值变化(海温距平即某区海温与多年平均海温的差值)。下图示意正常年份北半球夏季赤道印度洋上空的大气环流。
(1)说出正常年份北半球夏季赤道印度洋海域东西部水温的差异,并从海—气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原因。
(2)当IOD指数为正数时,印度尼西亚可能出现森林大火。解释其合理性。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感热通量是指由于温度不同而引起的大气与下垫面之间发生的热交换。下图示意某年7月份北印度洋感热通量分布状况(单位:cal/cm2),正值代表热量由下向上传递,负值代表热量由上向下传递。
(1)据图说出7月北印度洋感热通量的分布特点。
(2)分析该季节北印度洋西部沿海地区感热通量为负值的原因。
(3)感热通量的分布会加强海面的风向,推测此时该海域加强的风向,并说明理由。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海水的比热容大,升降温度比较慢,故夏季温度偏低
而冬季温度偏高,温差小。
2.答案:B
解析:据题意可知,图中曲线表示的是海—气间热量传递关系的分布图,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答案:A
解析:A处于200×0.484W/m2闭合等值线区域内部,而200×0.484W/m2等值线两侧为150×0.484W/m2等值线,因此可判断A处的数值范围为200
4.答案:B
解析:由图中大陆轮廓可知,A位于北美大陆东部海域,A处海水温度明显高于两侧,是因为受到墨西哥湾暖流的影响。B正确,太阳辐射是间接来源,陆地与A处海水距离较远,大气的热量直接来自下垫面,且A处海面,CD错误,故选B。
5.答案:C
解析:海—气间的水分交换的活跃程度,与其温度呈正相关。③海区纬度较高且有寒流经过,水温低于其他海区。
6.答案:A
解析:在南北纬0°~30°的海区中,海洋输送热量超过大气输送热量。
7.答案:D
解析:从题干可知,此图中的温度值不是海域的实际水温,而是与正常水温的差值。
8.答案:B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5℃”海区东西跨经度约40度左右,再依据赤道上经差1度对应的球面距离是111公里,可算出答案。
9.答案:B
解析:发生厄尔尼诺时,对大洋两岸的影响是改变了沃克环流,导致西岸暖水减少,上升流减弱;而东岸水温升高,上升流增强,降水增多。
10.答案:C
解析:厄尔尼诺年,赤道东太平洋海水异常增温,可能引起秘鲁沿岸降水增加,气候湿润;水温升高,上升流减弱,减少下层海水中的无机盐类等营养成分涌向海面,导致当地的浮游生物和鱼类大量死亡,秘鲁渔场渔获量减少;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地区降水减少,气候干旱,易发生火灾;澳大利亚东部可能出现旱灾。故C项正确。
11.答案:D
解析:东南信风的强弱决定着表层海水运动的方向和速度;厄尔尼诺年东太平洋海域海水异常升温;拉尼娜年东太平洋海域冷海水上泛增强;厄尔尼诺年赤道附近海水运动方向与拉尼娜年相反。故D项正确。
12.答案:D
解析: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水温异常下降的现象,这主要是副热带高压增强,东南信风增强,赤道逆流减弱的结果,D符合题意;拉尼娜现象发生期间,赤道附近太平洋西侧温度偏高,海域上空更容易热扰动,容易出现热带气旋,因此西北太平洋地区生成的台风数有可能增多,排除A;拉尼娜现象发生期间,由于东南信风增强,则②洋流附近的离岸风增强,上升流增强,冷海水上泛增强,排除B;拉尼娜现象发生期间,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水温异常下降,太平洋东西部温差加大,则沃克环流增强,秘鲁沿岸下沉气流增强,降水可能减少,排除C。故选D。
13.答案:B
解析:南太平洋大洋环流系统由流向稳定的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秘鲁寒流构成,流向不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A错误;②洋流为秘鲁寒流,寒流对沿岸有降温减湿作用,B正确;①洋流为东澳大利亚暖流,对沿岸有增温增湿作用,沿岸无沙漠气候分布,C错误;③洋流为西风漂流,其形成与盛行西风密切相关,与极地东风没有直接关系,D错误。故选B。
14.答案:B
解析:据图可知,总热量输送值应最大,对应曲线②;由所学知识可知,大洋环流中,北半球低纬度的暖流输送热量多,而中高纬度多为寒流,输送热量少;大气环流中,北半球低纬度的东北信风由较高纬度吹向较低纬度,输送热量较少,而40°—60°的盛行西风由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输送热量较多。因此,在全球热量输送中,低纬地区以海洋输送为主,对应曲线①;中高纬地区以大气输送为主,对应曲线③。B项正确。
15.答案:D
解析: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引起地表冷热不均,产生大气环流;盛行风是大洋环流的动力。在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中,风和海水会受到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而改变方向。所以,引起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输送热量的根本原因是太阳辐射和地球运动,D项正确。
16.答案:A
解析:“SOI值距平是指南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与赤道低气压之间的气压差与多年平均值的差值”,由此可知,SOI值距平低时,南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与赤道低气压之间的气压差小,副热带高气压弱,东南信风势力弱,北上补充的冷海水减少,海面温度高,A项正确、B项错误。SOI值距平高时,南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与赤道低气压之间的气压差大,东南信风势力强,赤道太平洋东侧表层海水不断向西流动,深层冷海水不断上泛补充,海面温度低,C、D项错误。
17.答案:D
解析:当SOI值距平为负值且数值较大时,南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与赤道低气压之间的气压差达最小,信风势力最弱,表层海温距平较高,南太平洋东部海域水温上升,因此南美秘鲁沿岸的寒流减弱,渔获量减少,赤道附近东太平洋,由于空气对流运动增强,降水异常增多,洪涝增加。
18.答案:C
解析:在厄尔尼诺年,东太平洋海水异常增温,可能发生的现象是秘鲁沿岸降水增加,气候湿润,A错误;水温升高,表明上升流减弱,秘鲁渔场渔获量减少,B错误;图中显示,厄尔尼诺年,大洋西岸的印尼热带雨林地区降水减少,气候干旱,易发生火灾,C正确;厄尔尼诺年,大洋西岸的澳大利亚降水少,东部出现旱灾,D错误。故选C。
19.答案:D
解析:东南信风的强弱决定着表层海水运动方向和速度,A错误;厄尔尼诺年东太平洋海域海水异常增温,B错误;拉尼娜年东太平洋海域冷海水上泛增强,C错误;厄尔尼诺年洋流运动方向与拉尼娜年相反,D正确。故选D。
20.答案:(1)热带印度洋海域东部水温高于西部。北印度洋夏季盛行西南风,受其影响,印度洋上赤道暖流减弱,输往印度洋西部的暖海水较少,水温低;同时受索马里寒流(或沿岸上升流)影响,印度洋西部海域水温较低。印度洋东部受来自太平洋的赤道暖流影响,水温较高。
(2)当I0D指数为正数时,即印度洋西部海温高于东部海温。此时印度尼西亚温度低,气流下沉,降水少;持续干旱少雨,可燃物蒸发变干,易出现森林火灾。
解析:本题组以印度洋偶极子为背景材料,考查海一气相互作用下的水热平衡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等地理素养。
(1)海—气相互作用通过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驱使水分和热量在印度洋东西部海域传输,根据图9大气环流信息,可知东部水温高于西部。结合所学知识,北半球夏季受西南风影响,印度洋上赤道暖流减弱,输往印度洋西部的暖海水较少,同时在索马里寒流(或沿岸上升流)影响,印度洋西部海域水温较低。印度洋东部受来自太平洋的赤道暖流影响,水温较高。
(2)I0D是指赤道印度洋西部海温距平与东部海温距平的差值变化。当I0D指数为正数时,即印度洋西部海温高于东部海温。此时印度尼西亚气候出现异常,温度较西部海域低,气流下沉,降水减少;长时间的干旱少雨,导致可燃物蒸发变干,易出现森林火灾。
21.答案:(1)感热通量分布不均;东部地区以正值为主(或西部地区以负值为主或东高西低);东部分布较稀疏(或西部分布较密集);西部地区负值数值较大(或东部地区正值数值较小)。
(2)夏季,该地区受西南季风(离岸风)影响,底层冷水上泛,形成(沿岸)寒流,使该地区水温低于气温,热量由上向下传递,感热通量为负值。
(3)偏西风,7月份,北印度洋西部沿海感热通量为负值,水温低于气温,北印度洋西部海区形成高压,与东部(印度)低压气压梯度加强,故北印度洋海面的偏西风会进一步加强。
解析:(1)本小题主要从等值线组的数值范围、递变、疏密、弯曲、极值等角度进行分析。由图可知,7月北印度洋感热通量分布不均;东部地区以正值为主,西部地区以负值为主,感热通量东高西低;东部感热通量等值线分布较稀疏,感热通量区域变化较小;西部感热通量等值线分布较密集,感热通量区域变化较大;东部地区正值数值较小,西部地区负值数值较大。
(2)由材料可知,感热通量是指由于温度不同而引起的大气与下垫面之间发生的热交换,负值代表热量由上向下传递。北印度洋西部沿海地区感热通量为负值,说明气温高于水温(或水温低于气温)。由所学知识可知,水温除受太阳辐射影响外,还与洋流有关。7月份是夏季,该地区受西南季风(离岸风)影响,底层冷水上泛,形成(沿岸)寒流,使该地区水温低于气温,热量由上向下传递,感热通量为负值。
(3)感热通量是指由于温度不同而引起的大气与下垫面之间发生的热交换,夏季北印度洋海域大气温度差异很小,感热通量的正值或负值主要反映下垫面的海水水温。由题干“感热通量的分布会加强海面的风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下垫面的温度差异会引起热力环流。由材料“正值代表热量由下向上传递,负值代表热量由上向下传递”结合分布图可知,北印度洋西部感热通量值为负值,说明西部水温较低;北印度洋东部感热通量值为正值,说明东部水温较高。根据海一气相互作用和热力环流可知,北印度洋西部海水温度较低,大气冷却收缩下沉,形成高压;东侧海水温度较高,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压;在北印度洋东西两侧之间形成气压差,近海面气流由气压较高的西部流向气压较低的东部,增强了海面的偏西风。
点击下载
同课章节目录
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
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
第二节 地球的公转
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第一节 岩石圈物质循环
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三节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
第一节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
第二节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第三节 天气系统
第四章 陆地水与洋流
第一节 陆地水体间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 洋流
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点击下载
VI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