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11 21:41: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同步练习题
积累与运用(25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3分)
A. 轻捷(jié) 争执(zhí) 珊瑚(shuān) 俯视fǔ
B. 倘若(tǎng) 蝉蜕(duì) 惭愧(kuì) 枉然wǎng)
C. 鉴赏(jiàn) 悔恨(huǐ) 尴尬(ɡān) 和蔼(ǎi)
D. 恭敬(gōng) 书塾(shǔ) 企盼(qǐ) 诅咒(zǔ)
2.下面各组所列出的四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词语里面含有不正确的字,找出来画 上横线,改正在后面的括号里。(4分)
(1)云霄 弹簧 书孰 惭愧 ( )
(2)截然 感概 激荡 争执 ( )
(3)奥秘 踉跄 难堪 阻咒 ( )
(4)畅销 和蔼 渊搏 倘若 ( )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考前复习功课,贵在温故知新,查缺补漏。
B.台上的主持人说:“下面我宣布本次比赛的结果,请大家洗耳恭听。”
C.更为蹊跷的是,整条街道上鸦雀无声,寂静异常。
D.机敏的办案警察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很快找到了破案的线索。[]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 通过这次灾后重建,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重要性。
B. 一个卫生城市的标志不仅在于环境的洁净,更是在于广大市民卫生素养、文明意识。
C. 在几千年的沧桑岁月中,中华大地上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博学睿智的科学家不断涌现。
D. 这篇报道列举大量事实,控诉了人类破坏自然、滥杀动物
5.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3分)
A. 风来了,荷叶为什么就不能迎风招展?谁规定了它的下场非得是宁折不弯?风让它欢欣、雨也让它喜悦,荷盘中的一汪水,被荷叶摇成一颗亮晶晶的玉珠。
B. 在育才中学举行的“5.12”防震疏散演练中,九(2)班落实任务最好的是三、四组。
C. 罗丹用石头雕塑了一只鹰,鹰雕塑得栩栩如生,好像真在天空中展翅高飞一样。有人问他:“你是怎样把石头雕塑得飞起来的?罗丹大师。”
D. 东六宫大都作为古代艺术品的陈列专馆,展出宫内收藏的青铜器、绘画、陶瓷……等。
6.默写。(6分)
(1) ,影入平羌江水流。
(2)正是江南好风景, 。
(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表达诗人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之情的名句是: , 。
(4)《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用两个生动的比喻营造了边塞荒凉、凄冷的氛围的句子是: , 。
7.走近名著。(3分)
《朝花夕拾》原名是《旧事重提》,是①    所写的一部②        集。《朝花夕拾》善于选取富有个性的细节表现人物性格,如《藤野先生》中藤野先生添改作者的讲义、③ 等细节,表现了藤野先生严谨、正直、热诚的思想性格,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
阅读理解(4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15分)
论语(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8.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不亦说乎( )
(2)人不知而不愠( )
(3)吾日三省吾身( )
(4)不逾矩( )
9. 将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师矣。
10. “吾日三省吾身”句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个人的修养?(4分)
11. 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中选择一则,结合实际谈谈对你的启发。(3分)
(二)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15分)
①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②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③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 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12. 选文第①段写了“我”在百草园中的哪些趣事 (3分)
13. 选文第②段在结构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试简要分析。(2分)
14. 下面两句话中的加点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 为什么 (4分)
(1)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
(2)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15、“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这句话有何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2分)
16、选文引用“美女蛇”的故事属于什么记叙顺序 有何作用 (2分)
17、.下面对第①段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写景调动了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如“光滑”就是从触觉角度来写的。
B.作者写景注重详略,略写了整个百草园之景,详写了泥墙根一带。
C.作者写景注重顺序,前一个“不必说”写静物由高到低,后一个“也不必说”写动物由低到高。
D.拔何首乌一事体现了儿童天真的好奇心,“又酸又甜”则表明作者亲自品尝过覆盆子。
(三)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15分)
你并不是个坏孩子
一个自称叫陈小卫的人打电话给我,电话那头,他满怀激动地说,丁老师,我终于找到你了。
他说他是我十年前的学生。我脑子迅速翻转着,十来年的教学生涯,我换过几所学校,教过无数的学生,实在记不起这个叫陈小卫的学生来。
他提醒我,那年你教我们初三,你穿红格子风衣,刚分配到我们学校不久。
印象里,我有一件红格子风衣。那是青春好时光,我穿着它,蹦跳着走进一群孩子中间,微笑着对他们说,以后,我就是你们的老师了。我看到孩子们的脸仰向我,饱满、热情,如阳光下的葵。
我当时就坐在教室最北边的一排啊,靠近窗口,很调皮的那一个,经常打架,曾因打破一块窗玻璃,被你找到办公室谈话。老师,你想起来没有?他继续提醒我。
是你啊!我笑。记忆里,浮现出一个男孩子的身影来,隐约着,模糊着。他个子不高,眼睛总是半睨着看人,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经常迟到,作业不交,打架,甚至还偷偷学会抽烟。刚接他们班时,前任班主任特意对我着重谈了他的情况:父母早亡,跟着姨妈过,姨妈家孩子多,只能勉强管他吃穿。所以少教养,调皮捣蛋,无所不能。所有的老师一提到他,都头疼不已。
老师,你记得那次玻璃事件吗?他在电话里问。
当然记得。那是我接手他们班才一个星期,他就惹出一件事来,与同桌打架,打破窗玻璃,碎玻璃划破他的手,鲜血直流。
你把我找去,我以为,你也和其他老师一样,会把我痛骂一顿,然后勒令我写检查,把我姨妈找来,赔玻璃。但你没有,你把我找去,先送我去医务室包扎伤口,还问我疼不疼。后来,你找我谈话,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以后不要再打架了,你打了人,也会让自己受伤的,对不对?那块玻璃你也没要我赔,是你掏钱买了一块安上的。他沉浸在回忆里。
我有些恍惚,旧日时光,飞花一般。隔了岁月的河流望过去,昔日的琐碎,都成了可爱。他突然说,老师,你做的这些,我很感动,但真正震撼我的,却是你当时说的一句话。
这令我惊奇。他让我猜是哪句话,我猜不出。
他开心地在电话那头笑,说,老师,你对我说的是,你并不是个坏孩子哦。
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却让他记住了十来年。他说他现在也是一所学校的老师,他也常找调皮的孩子谈话,然后笑着轻拍一下他们的头,对他们说一句,你并不是坏孩子哦。
一句话,对于说的人来说,或许如行云掠过。但对于听的人来说,有时,却能温暖其一生。
(选自《课外阅读》)
18.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练的语句概括。(3分)
19.结合具体语境,揣摩下面句子的妙处。(3分)
我看到孩子们的脸仰向我,饱满、热情,如阳光下的葵。
20.“这令我惊奇。他让我猜是哪句话,我猜不出。”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3分)
21.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3分)
读完全文,你可以感受到学生对老师的 之情,同时,也体会到老师对学生的 之心。(3分)
三、写作(5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是传播先进思想与科学知识的工具,它能引导我们走进人类知识的广阔领域。莎士比亚把书籍比作“全世界的营养品”,高尔基把书籍比作“人类进步的阶梯”,培根把书籍比作“横渡时间大海的航船”。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
请以“书海初航”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
要求:①除诗歌外,其他体裁不限;②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③书写规范工整。
答案
C 2.(1)孰—熟(2)概—慨(3)阻—诅(4)搏—博 3.B 4.C 5.B
6.(1)峨眉山月半轮秋(2)落花时节又逢君
(3)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4)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7.①鲁迅 ②散文(或“回忆散文”) ③示例 纠正作者的解剖图、关注作者的解剖实习
8. (1)说:通“悦”,愉快 (2)而:可是、却 (3)省:自我检查、反省 (4)逾:越过,超过
9. (1)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
(2)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10. 从“做事情是否尽心力”、“与朋友交往是否真诚”、“是否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三个方面反思。
11. 示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说明人各有所长,大家都应该学习其长处,所以每个人都要保持谦虚的态度。
12、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根、摘覆盆子。
13、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长的草里是不去的”承接上文写的百草园,“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引出下文对美女蛇故事的讲述。
14、 不能。(1)句中“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停”字不能表现出这种效果;(2)句中“窜”字表示速度快,又来得突然,用“飞”字则没有这种效果。
15、内容上,以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趣味无穷,反衬了百草园里的趣味之多。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16、 插叙。“美女蛇”的故事满足了“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更能说明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17、C
18.老师的一句话对学生产生了深远影响。
19.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学生们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20.承上启下,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21.总结全文,点明主题。
22.感激 关爱
23、参考例文

在我们这个小村子里,我们家唯一值得自豪的东西是书。家里的藏书甚多,堪称全村之最。自然,一家人已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爸爸和书
爸爸和书的缘分最深。他常说,这世上如果没有书,他就没法活了。真的,爸爸和妈妈结婚13年了,他自己从没买过一件好衣服。妈妈要给他买衣服,他总是一推再推,可是买书时他很慷慨。每次上街,他最愿去的地方就是书店。回到家,手上一定少不了新书。这些书,少则几十元,多则上百元。近处的书店不能满足他的需求,他就邮购。武汉、北京、上海……总之,只要有好书,他都会想方设法买回来。
书买来了,爸爸当然要看。不论春夏秋冬,爸爸总愿与书做伴。夜深人静的时候,是他伴着灯光静静读书的时候。
我和书
也许是受爸爸的影响,我也爱上了书。
每个星期天,我都会钻进爸爸的书房,一看就是一整天。吃饭时,妈妈三请四催,我也舍不得放下手中的书。为此,妈妈没少说我。睡午觉时,我也会捧着书贪婪地读,瞌睡虫早被书赶跑了。晚上,也要读上几页。即使妈妈强行关灯,我也会在黑暗中摸摸书的封面,闻闻书的纸香,然后才安然入睡。
妈妈和书
妈妈与书的缘分最浅。她虽读过几天初中,但她识过的字大多还给老师了。可能也是受爸爸的影响,她也偶尔拿起书读一读,只是读得结结巴巴,洋相百出。比如把“衷心”读成“哀心”,把“轶事”读成“铁事”……惹得我们哈哈大笑。
涉及书的话题的时候,妈妈几乎都是埋怨爸爸买书太多。爸爸买书回来,常会得到妈妈的一顿唠叨。
也许爸爸意识到买书太多,妈妈会心疼,所以每当买了贵书,他便变成了“地下工作者”,一到家就赶紧把书悄悄塞进书柜。
其实,爸爸的“雕虫小技”瞒不过妈妈的眼睛。妈妈理解嗜书如命的爸爸,也理解我这个跟爸爸一起啃书的儿子,她也希望我多读书,早成才。
书啊,是你给我们家带来了欢乐,带来了温馨,我们愿意与你永远结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