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12 10:41: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10课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
课标要求:知道《查士丁尼法典》,初步了解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地位。
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知道拜占庭帝国建立、繁荣及灭亡的史实,理解认识拜占庭帝国的兴衰,立足家国情怀吸取拜占庭帝国衰亡的启示。
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从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的角度,了解掌握《罗马民法大全》的主要内容,分析其 实质并对其进行辩证客观评价。
历史解释
知道拜占庭文化的特色及其对东西方文化所产生的影响。



核心素养目标
罗马
帝国
东罗马
西罗马
文艺
复兴
约500年南北朝
约1500年明朝
395
483-565查士丁尼一世
866-1057马其顿王朝
1453
1096-1291十字军东征
帝国由来释义:东罗马帝国也称作拜占庭帝国。继承了横跨三大洲的罗马帝国东部版图,共历12个王朝及93位皇帝,延续时间超过千年,是古代和中世纪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首都为330年营建的君士坦丁堡,希腊旧名为拜占庭。
西罗马帝国
(天主教)
东罗马帝国
(东正教)
君士坦丁堡
一、一个屹立千年的帝国---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国就像一个身着铠甲、手持《圣经》和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特殊人物。
-----《盛世余辉:拜占庭文明探秘》
武夫?
学者?
or
思考:为什么拜占庭帝国能够延续一千多年?
材料一: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处于欧洲、亚洲、非洲的交汇点,自古以来就是世界各地商船汇集的地方,也是丝绸之路的终点,发达的国际贸易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额的财富。拜占庭出口物资有玻璃、马赛克镶嵌画、高级丝织品和锦缎、武器、葡萄酒、金银货币、珠宝首饰和工艺品。农业的稳定,城市的发展,工商业的繁荣,帝国的财富,增强了国力。
材料二:拜占庭在宗教上承袭基督教、文化上承袭古希腊,政府结构原则大致源于古罗马,法律和官僚是从罗马晚期直接演化而来。
——朱迪斯.M.本内特c.沃伦.霍利斯特《欧洲中世界史》
③农业、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荣;
④继承和保存古希腊、罗马文化;
①地理位置优越;
②东西文明交汇,互相影响;
走向繁荣原因:
⑤法律完善,国内政治相对稳定;
东哥特人
伦巴底人
汪达尔人
西哥特人
法兰克人
央格鲁
撒克逊人
波斯人
阿拉伯人
观察拜占庭帝国版图,用一个词来形容帝国的处境?
强敌 环伺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回答: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
材料一: “野蛮的西方靠侵略、掠夺、摧毁拜占庭帝国也变成了文明的西方”。 ——《帝国的灭亡》
材料二:“查士丁尼对外政策的目标是消灭西欧的日耳曼人诸王国……在东方,与波斯的战争连绵不断。 ——《世界中古史》
材料3:它于罗马帝国内诞生时就早已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它在过去的强权和光荣的阴影中成长,并试图维持和恢复这种权力和荣耀。 ——斯拉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外族的入侵,十字军的打击;
(2)长期的对外战争导致财政枯竭;
(3)封闭保守,导致其落后。
查士丁尼的胜利所获致的虚衔早已化为尘土,然而他作为立法者的名声却镌刻在一个公正而持久的纪念物之上。
——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吉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229页
这个“纪念物”是指什么?
《查士丁尼法典》
二、一部照耀古今的法典---《查士丁尼法典》
查士丁尼出生于马其顿托莱索的一个农民家庭,早年到君士坦丁堡投奔充当禁卫军首领的舅父查士丁,受到良好的教育。查士丁称帝后(518—527),将查士丁尼收为养子,并被指定为继位人。527年查士丁尼被授予“奥古斯都”尊号,与舅父共同执政。 同年,舅父去世,查士 丁尼成为唯一的君王。 查士丁尼野心勃勃,精力过人,在位38年的全部 施政方针的目的,在于复兴一个强盛的罗马帝国, 重振皇权的威势。为此,查士丁尼在内政、外交和 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拜占庭皇帝们始终缅怀罗马大帝国的荣光,特别是在拜占庭帝国早期,皇帝们无不以恢复和振兴罗马帝国昔日辉煌为己任。
思考;拜占庭帝国何以进入“黄金时代”?
1、查士丁尼的统治措施:
“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
——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法学阶梯》,张企泰译
(1)对外进行扩张(横跨欧、亚、非)
(2)对内编撰修缮法律《查士丁尼法典》
查士丁尼编撰修缮法律的目的是什么?
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
——《查士丁尼法典》序言
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罗马人那样心甘情愿、毫无怨言地躬身于神圣的法律旗帜之下。罗马人的文化史就是他的法律史。
——江平、米健:《罗马法基础》
目的:1、稳固社会秩序,保证皇帝专权
2、重视法律的社会传统
组建法典编纂委员会
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查士丁尼法典》
历代罗马法学家有关法律问题的论文和著作汇编为——《法学汇编》
指导学习法律文献——《法理概要》
自己执政时期的法令——《新法典》
阅读教材P48回答:《罗马民法大全》包涵哪几部法律文献?
假如你是罗马帝国的一名法学实习生,如何根据不同需要去查阅书籍呢?
父亲的罪名或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都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 ——《罗马民法大全》
基于合法婚姻出生的每一个后代,无论男女,都有进行法定继承的权利。
——《罗马民法大全》
与财产有关
法典的内容
如果一匹租来的马被人偷走,租马的人该负什么样的责任?
他必须赔偿这匹马的价钱给马主,因为他应该好好照顾这匹马……不过,如果这匹马是遭人以暴力夺走,租马的人就不必负责;他不必为了保护别人的马而陷自己于危境。但是,如果租马的人过了约定的时间没有归还而丢失了马,即使马是被人强行夺走,他也要负赔偿责任。
——[澳大利亚]约翰·赫斯特:《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
与买卖有关
一切债务,以应给付的物清偿,或经债权人同意以他物代为清偿……
——《罗马民法大全》
与债务有关
a .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关系做了明确规定;
与契约有关
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
奴隶不堪主人虐待的,官厅得强迫主人出卖之,无故杀戮奴隶的,按杀人罪处理。
上述材料体现《罗马民法大全》承认了什么制度的合理性?与之前相比有何进步性?
b .承认了奴隶制(局限性),但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进步性)。
材料2:法国是接受罗马法最早的国家之一。1804年《法国民法典》接受了罗马法学关于人和物划分的体系,沿袭了罗马法学。这部法典经过修改,至今认为法兰西共和国民法典。而且成为其他许多欧洲国家制定法典的基础。
德国历届皇帝都宣布罗马法的效力遍及全国,视罗马法为其帝国法。德国大学普遍设置罗马法教程,广输人才学习罗马法。精通罗马法的人才在具体的行政机构中任职。罗马法在德国司法中得以确认。
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是罗马法的集大成者(是罗马法最完备阶段)
思考;罗马法对世界有什么深远影响?
材料1: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
——[德]耶林《罗马法的精神》
习惯法执行过程中有很大随意性,平民贵族矛盾尖锐。
《十二铜表法》第一部成文法;遏制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
公民法涉及国家行政管理、诉讼程序、财产、婚姻家庭和继承等方面的内容。适用于罗马公民。
万民法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外邦人)。
核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标志着罗马法已发展到完备阶段,是世界史上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习惯法和成文法是从法律的表现形式上看
公民法和万民法是从法律的适用范围上看
罗马法体现出适应时代和形势需要而演变的特点
请依据所学概括罗马法发展进程。
特点:阶段性 连续性 趋向统一
罗马穹顶
四、余晖如虹:拜占庭帝国的文化
三、一种兼收并蓄的文化---拜占庭文化
希腊石柱
伊斯兰
洋葱头式屋顶
基督镶嵌画
1、观察图片,想一想拜占庭文化具有怎样的特点?
古希腊罗马文明
基督教文明
东方文明
兼收并蓄
“战乱迫使大批拜占庭学者和工匠逃离家园,移居到相对安定的西欧,推动了意大利崇尚古典文化的热潮…拜占庭古代手稿、书籍、文物带到意大利,激发了文艺复兴作家热潮…”
-—陈志强《盛世余晖:拜占庭文明探索》
(1)保存古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 神营养。
(2)对东欧文化影响巨大。
2、依据上诉材料,总结拜占庭文化具有怎样的影响?
拜占庭国徽
俄罗斯国徽
拜占庭文化
文艺复兴
承上
启下
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材料:拜占庭帝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 无视西欧城市出现后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拜占庭人认为,他们的职责仅在于保存祖先的遗产而不是创新,这种封闭保守的心态最终将盛极一时的拜占庭帝国湮灭于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之中。
———朱寰《世界中古史》
帝国兴衰中的启示:开放包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导致文明衰落。一个国家或者民族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时间上的桥梁作用
兼收并蓄
影响
承前
启后
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近代文艺复兴运动
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基督教文化
西亚北非等东方文化
拜占庭文化
空间上的桥梁作用
东欧文化
交流
传承
知识链接:
1095年11月,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为扩大罗马教会在东方的势力范围,接受了拜占庭皇帝的军事援助请求,号召西欧封建主组织军队进攻由阿拉伯人占领的耶路撒冷。1096—1270年,西欧封建主一共组织了8次东征,一度占领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地中海东岸地区,建立几个十字军国家。其中第4次东征,攻陷了君士坦丁堡,使拜占庭帝国暂时灭亡。十字军东征前后历时近200年,对穆斯林世界和拜占庭帝国造成了严重危害,但是,十字军东征在客观上扩大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往来,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