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日本是亚洲东部的文明古国。5世纪,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7世纪中期,日本通过大化改新,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进入了封建社会。
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立了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的传播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和阿拉伯国家的建立。穆罕默德去世后,他的继承人完成了统一事业,并不断向外扩张,建立了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阿拉伯人不但创造了独特的伊斯兰文化,还为保存和传播古代文化、沟通东西方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 11 课 古 代 日 本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日本最古老的寺庙,东京浅草寺,被称为日本的门脸。
1.了解6世纪前日本的社会状况;
2.掌握大化改新的背景、时间、内容及其影响,理解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3.掌握武士集团与幕府统治形成的背景及其发展历程,弄清幕府与天皇朝廷之间的关系,认识武士道的实质。
4.认识到改革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标志,理解日本的大化改新是学习他国长处来发展自己的明智之举,认识到一个国家应该善于借鉴与学习。
学习目标
1.日本的地理位置:
一、6世纪前的日本
2.地理环境特点:
3.地理环境影响:
岛国,岛屿众多、山地众多,平原少、多火山地震,资源匮乏。
便于发展渔业、航海业,便于畜牧业发展,灾害频繁,忧患意识较强。
①东方大海中
②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海岛及附近小岛组成
《日本书记》日本留传最早的正史
天照大神
神武天皇
①兴起: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汉朝时与中国已有交往,与中国有“通使”关系。
一.6世纪前的日本
4.古代日本的发展历程
③实现统一:5世纪,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
②大和出现:3世纪中叶,奴隶制国家“大和国”出现。
5.大和政权的统治
①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 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
②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从事农业的称为“田部”,从事海洋捕捞的称为“海部”等等。来自中国、朝鲜的移民也依其特长分别被编入锦织部、锻治部等。
③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部民制是日本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
最高统治者:“大王”
王室
贵族
部民:地位近似奴隶
部民制
实质:奴隶主贵族统治
一.6世纪前的日本
日本,意为“日出之国”,最早称“和”或“倭”。公元607年,倭国使者向隋朝上表文书。希望中国改称倭国为日本,信的开头是,日出处天子,致日没处天子无恙。这让认为天下只有自己是唯一天子的隋炀帝大为恼火。对倭国的要求不做理睬。
一.6世纪前的日本
6.经济结构:
田部
海部
织锦部
农业
海洋捕捞
中国、朝鲜移民
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从事农业的称为“田部”,从事海洋捕捞的称为“海部”等等。来自中国、朝鲜的移民也依其特长分别被编入锦织部、锻治部等。
一.6世纪前的日本
7.大和国管理:
①最高统治者称“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
②王室和贵族各自有自已的领地,领地上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
③来自中国、朝鲜依特长分锦织部、锻治部
④部民是贵族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由于土地和财富不断集中,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奴隶、部民和平民纷纷造反逃亡。社会陷入混乱。统治阶级不得不考虑寻找新的出路,于是,一场改变日本命运的改革开始酝酿。
二.大化改新
1.原因:
4世纪之后,日本天皇制度确立起来,大和国打下了大片的领土,日本掌权者是苏我氏为首的几大氏族。氏族的统治加剧了土地兼并之风,底层百姓生活日趋困苦。
7世纪时,日本依然处于奴隶社会,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以及部民,权势很大。中央贵族之间争权夺势,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部民不堪遭受压迫,反抗不断。
中大兄皇子联合中臣镰足发动政变,刺杀权臣苏我入鹿,随后孝德天皇继位,改年号为“大化” 效仿中国定年号为“大化” 迁都难波京(今大阪市)。
①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政局混乱。(根本)
②国际:中国隋唐的制度先进,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
③日本派遣遣唐使,全面学习中国,进行“推古改革”,为大化改新准备了条件。
孝德天皇
2.时间、人物:646年 孝德天皇
二.大化改新
3.学习对像:仿效中国唐朝的典章制度(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称日本国)
孝德天皇
皇极天皇
中大兄皇子
中臣镰足
苏我入鹿
中臣镰足
大化改新后“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国近日所出,以为名。”
乙巳之变:大化改新前,苏我氏等大贵族控制政权。645年6月12日,由中大兄皇子、中臣镰足等人谋划实施了暗杀权臣苏我入鹿的宫廷政变。最终权倾朝野的苏我氏宗家灭亡。皇室夺回政权。中大兄皇子等拥立轻太子为孝德天皇(36代)。孝德天皇即位后,宣布模仿中国建立年号,定年号为大化,7世纪中期(公元646年),日本孝德天皇参照起源于日本本土的政治经济制度,又吸收了中国唐朝的政治经济制度,发布《改新之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和正式改称日本国(日出之处的国家)。
3.内容
①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二.大化改新
孝德天皇
②大化改新内容:经济上
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 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
国家每隔六年按人口分土地给人民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
统一赋税;
封建土地国有制
班田收授法/班田制
(削弱了旧贵族势力,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财政收入)
私地私民
贵族世袭
公田公民
国家任免
大化
改新
租(实物地租) 庸(力役及其代纳物)调(地方特产)
国家班田,部民变成农民(获得生产资料和提高社会地位)
农民向国家缴纳租庸调,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推动生产发展。
二.大化改新
结论:大化改新是以学习和模仿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大化改新与唐代制度的对比,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改革内容 日本大化改新 中国隋唐制度
政治 中央
地方
经济 土地制度
赋税制度
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
国、郡、里
班田收授法
统一赋税
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
郡县制
均田制
租庸调制
二.大化改新
二.大化改新
5.性质:自上而下政治改革
6.意义:
①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②日本发展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大化改新把氏族豪强改造成为律令国家服务的官僚,大大削弱了他们的传统特权,形成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限制了为争夺土地和人民而进行的无休止的斗争,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比较稳定的社会环境。
思考:日本这样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现在却已是世界经济大国,对于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有何启示?
改革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应积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国家或民族应该善于学习他国的长处,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吸收其优秀的文明成果。
标志着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你能举例说明日本文化当中还有哪些地方是学习中国的吗?
传
统
服
饰
建
筑
风
格
日本参照中国文字、货币创制了自己的文字与货币。
唐开元通宝与日本和同开珎
唐装
和服
从学习中国古代史经验来关照日本史,你认为其可能会出现哪些困境?
土地私有兼并盛行
政府承认垦田私有
贵族 豪强寺院
大量购买兼并
庄园形成
不输不入
特权
武士集团形成
保护
庄园主
武 士
性质
血缘关系
主从关系
天皇
将军
大名
武士
日本封建统治阶级
三.武士和武士集团
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
政府为增加耕地,鼓励开垦私田,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
贵族、豪门、寺院大量
垦荒、购买、兼并土地
建立庄园
地方失去控制,社会局势动荡。
不输不入
天
皇
傀
儡
源
氏
①土地私有、土地兼并盛行,封建庄园形成
②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特权,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
三.武士和武士集团
1.背景:
10世纪左右经过100多年土地私有化各地出现了不同规模的庄园
三.武士和武士集团
2.武士集团形成:
按照功劳、职位、地位等把土地分给所有国民收租
政府为增加耕地,鼓励开垦私田,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
贵族、豪门、寺院大量垦荒、购买、兼并土地
建立庄园
地方失去控制,社会局势动荡
武士
武士集团
不输不入
为保护庄园
为了刺激大家积极性天皇改变了想法,日本土地私有化开始
3.武士和武士集团:
②性质:武士集团是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
③集团代表:源氏武士集团、平氏武士集团
幕府本指将领的军帐,但在日本的特殊状况下,演变成曾一度凌驾于天皇之上的权力机构。常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来进行对国家统治,其最高权力者为征夷大将军,亦称幕府将军。
①目的:地方豪强为保护自己的庄园
武士集团之间不断进行争斗,最后形成了源氏和平氏两大武士集团。1185年,平氏政权灭亡。1192年,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的称号,镰仓幕府正式建立,开始了日本历史上武士专政的幕府统治时期。
1192
1378
1590
1868
镰仓幕府
室町幕府
德川幕府
三.武士和武士集团
三.武士和武士集团
4.武士集团性质:以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
5.职责:
①代表庄园利益地方政府对抗
②响应朝廷号召去征战
武士集团是在平安中期以来,拥有土地的地方豪族和有实力的名主在同族内以血缘关系结成的团体,为了对抗国司而维护自身利益将团体进一步武装化而初步形成的团体。
①形成:
武士集团长期统治逐渐形成武士道
②效忠对像:
主公而非国家
③武士精神形成要素:
①经济上依赖领主
②在社会上以武艺、战争为职业
③政治上以掌握政权为目的
④思想上以主从关系为道德准则
“武士道”一词在江户时代出现,它的思想在神道思想的天皇信仰中融合重塑而成。
强调“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它是日本武士阶级必须严格遵守的原则。武士道是基于一些美德如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克己的精神信仰。
只有通过履行这些美德,一个武士才能够保持其荣誉,丧失了荣誉的武士不得不进行切腹自杀。切腹是武士唯一谢罪的方法。
三.武士和武士集团
6武士道
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武士道
“花属樱花,人惟武士”—日本俗语
特点:武士效忠的对象是他的主公,不是国家。
佐贺锅岛藩第四代吉茂,年轻时非常粗暴,他的家臣中有不讨其喜欢的,即将此人之妻的坏话写在扇上,交给近侍说“你把此扇让他看,再将那家伙做何反应呈报”。此家臣看了扇之后,并不知道是谁写的,即把此扇撕破。近侍即将此呈报。吉茂公曰“将主人书写的东西撕裂,乃是无礼者。令他切腹。
武士道的实质就是以最大的勇敢和牺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实奴仆。
三.武士和武士集团
武士道实质:以最大的勇敢和牺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实奴仆
7.武士道精神的影响
积极:为理想而不屈的精神,是武士道精神的扩展。
消极:成为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成为日本右翼的文化土壤。
三.武士和武士集团
启示:①忽视文化素质供养。重武轻文风俗到近代未能消除
②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苏
武士集团最集中在源氏和平氏两大家庭之下,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镰仓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日本由此进入达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1.时间地点:12世纪晚期镰仓 源氏首领源赖朝
2.形成标志: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
四.幕府统治
当时谁掌控着国家的政权,幕府与天皇之间关系怎样?
幕府统治时期,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领导,“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实际上天皇大权帝落,成为一种摆设,国家大权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
3.幕府统治:
(2)事件:
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
(3)特点:
①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天皇实际上大权旁落;
③逐渐形成武士道(效忠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主公)。
②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
四.幕府统治
3.影响:
①幕府与天皇朝延并存,天皇大权旁落
②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
知识结构
古代日本
6世纪前
的日本
大化改新
庄园和
武士集团
幕府统治
5世纪大和政权统一
部民制
背景
中国文化影响;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等
开始
646年仿效唐朝典章制度进行一系列改革
内容
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班田制等
影响
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形成
原因;特权“不输不入”;影响
武士
集团
保护庄园;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并逐渐形成军事集团。
建立
特点
1192年源赖朝“征夷大将军”,设幕府于镰仓。幕府将军把持国家大权近700年。
武士道
武士效忠他的主公,而不是国家。
1.5世纪初,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它的最高统治者称为( )
A.天皇 B.国王 C.大王 D.将军
2.下列关于幕府与天皇朝廷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
A.天皇任命幕府首领,掌握实权 B.天皇成为礼仪性的摆设
C.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 D.国家政权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
3.幕府制度是日本封建时代的一种军事集权政治制度。在这一制度下,统治大权归封建武士首领“将军”,天皇形同虚设。日本进入武士专权的幕府始于( )
A.德川幕府 B.镰仓幕府 C.室盯幕府 D.江户幕府
4.下列关于日本大化改新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仿效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B.是一次封建性质的改革
D.倡导文明开化,大力发展教育 C.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
A
C
B
B
课堂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