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第二十三章旋转
姓名: 得分: 日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8 小题)
1、如图, 中, ,将 绕点C旋转得到 ,连接AD,当点A恰好在线段EC上时,
A.100° B.110° C.120° D.130°
2、点P (2,5)经过某种图形变化后得到点Q(-2,5),这种图形变化可以是( )
A.关于x轴对称 B.关于y轴对称 C.关于原点对称 D.上下平移
3、如图,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是2,M是高CH所在直线上的一个动点,连接MB,将线段BM绕点B逆时针旋转60°得到BN,连接MN,则在点M运动过程中,线段MN长度的最小值是( )
A. B.1 C. D.
4、下列四个图案中,不是中心对称图案的是( )
A. B. C. D.
5、如图,将△ABC绕点C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得△A′B′C,且A′点在AB上,A′B′交CB于点D,若∠BCB′=α,则∠CA′B′的度数为( )
A.180°-α B.90° C.180° D.90°
6、如图,△ABC绕点A旋转一定角度后得到△ADE,若BC=4,AC=3,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DE=3 B.AE=4 C.∠ACB是旋转角 D.∠CAE是旋转角
7、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3,如果将线段BD绕着点B旋转后,点D落在CB的延长线上的D′处,那么AD′为( )
A.6 B.3 C.18 D.3
8、如图,C为线段AE上一动点(不与点A,E重台),在AE同侧分别作等边△ABC和等边△CDE,AD与BE交于点O,AD与BC交于点P,BE与CD交于点Q,连接FQ.以下五个结论:①AD=BE;②PQ∥AE;③AP=BQ;④DE=DP;⑤∠DOE=60°,其中正确的结论的个数是(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7 小题)
9、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原点为对称中心,把点A(3,4)逆时针旋转90°,得到点B,则点B的坐标为______.
10、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一点P(-2,3)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是 .
11、如图,点O是 ABCD的对称中心,AD>AB,E、F是AB边上的点,且EF= AB;G、H是BC边上的点,且GH= BC,若S1,S2分别表示△EOF和△GOH的面积,则S1与S2之间的等量关系是______.
12、将菱形ABCD以点E为中心,按顺时针方向分别旋转90°,180°,270°后形成如图所示的图形,若∠BCD=120°,AB=2,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______.
13、在Rt△ABC中,∠C=90°,AC=6,BC=8(如图),点D是边AB上一点,把△ABC绕着点D旋转90°得到△A'B'C',边B'C'与边AB相交于点E,如果AD=BE,那么AD长为______.
14、如图, 是由 绕A点旋转 后得到的,那么 与 关于A点 对称,A点叫做 .
15、如图:已知Rt△ABC,对应的坐标如图,请利用学过的变换(平移、旋转、轴对称)知识经过若干次图形变化,使得点A与点E重合、点B与点D重合,写出一种变化的过程______.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 4 小题)
16、如图,在△ABC中,AB=AC,∠BAC=30°,将△ABC绕点A逆时针旋转α度(30<α<150)得到△AB′C′,B、C两点的对应点分别为点B′、C′,连接BC′,BC与AC、AB′相交于点E、F.
(1)当α=70时,∠ABC′= °,∠ACB′= °.
(2)求证:BC′∥CB′.
17、如图,点A的坐标为(0,2),点B的坐标为(-3,2)。点C的坐标为(-3,-1)。
(1)请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 绕着点A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 ;
(2)只写写出:点B'的坐标 ,点C'的坐标
18、如图,点O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点A在x轴的正半轴上,正方形OABC的边长是3,点D在AB上,且AD=1.将△OAD绕着点O逆时针旋转得到△OCE.
(1)求证:OE⊥OD;
(2)在x轴上找一点P,使得PD+PE的值最小,求出点P的坐标.
19、如图,△ABC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1,1),B(4,2),C(3,4).
(1)请画出△ABC向左平移5个单位后得到的△A1B1C1;
(2)请画出△ABC以点O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A2B2C2;
(3)在x轴上求作一点P,使△PAB的周长最小,请画出△PAB,并直接写出点P的坐标.
答案解析
【 第 1 题 】
【 答 案 】
B
【解析】
本题考查旋转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将 绕点C旋转得到 ,
故选B
【 第 2 题 】
【 答 案 】
B
【解析】
解:∵点P (2,5)经过某种图形变化后得到点Q(-2,5),
∴这种图形变化可以是关于y轴对称.
故选:B.
直接利用利用关于y轴对称点的性质得出答案.
此题主要考查了关于y轴对称点的性质,正确记忆横纵坐标的关系是解题关键.
【 第 3 题 】
【 答 案 】
B
【解析】
解:由旋转的特性可知,BM=BN,
又∵∠MBN=60°,
∴△BMN为等边三角形.
∴MN=BM,
∵点M是高CH所在直线上的一个动点,
∴当BM⊥CH时,MN最短(到直线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又∵△ABC为等边三角形,且AB=BC=CA=2,
∴当点M和点H重合时,MN最短,且有MN=BM=BH= AB=1.
故选:B.
由旋转的特性以及∠MBN=60°,可知△BMN是等边三角形,从而得出MN=BN,再由点到直线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可得出结论.
本题考查了旋转的特性、垂线段最短理论以及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题的关键是:由旋转的特性以及∠MBN=60°,可知△BMN是等边三角形,从而得出MN=BN,再结合点到直线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即可得出结论.
【 第 4 题 】
【 答 案 】
C
【解析】
解:A、B、D是中心对称图形,C不是中心对称图形,
故选:C.
根据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求解.
本题考查了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中心对称图形是要寻找对称中心,旋转180度后与原图重合.
【 第 5 题 】
【 答 案 】
B
【解析】
解:∵将△ABC绕点C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得△A′B′C,
∴AC=A'C,∠A=∠CA'B',∠ACA'=∠BCB'=α,
∴∠A=∠CA'B'= =90°-
故选:B.
由旋转的性质可得AC=A'C,∠A=∠CA'B',∠ACA'=∠BCB'=α,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求解.
本题考查了旋转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熟练运用旋转的性质是本题的关键.
【 第 6 题 】
【 答 案 】
D
【解析】
解:由旋转的性质得:DE=BC=4,故A不正确;AE=AC=3,故B不正确;旋转角是∠CAE,故D正确;∠ACB不是旋转角,故C不正确;
故选:D.
由旋转的意义可得,将△ABC绕点A逆时针旋转一个角度后得到△ADE,此时对应边为;AC=AE,AB=AD,CB=ED,旋转角为∠CAE或∠BAD,以此逐个进行判断,得出答案.
考查旋转的性质,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理解旋转角的意义等知识,掌握这些知识是前提和基础.
【 第 7 题 】
【 答 案 】
B
【解析】
解:∵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BC=CD=3,∠C=90°,
∴BD= = =3 ,
在Rt△ABD′中,BD′=BD=3 ,AB=3,∠ABD′=90°,
∴AD′= = =3 ,
故选:B.
在Rt△ABD′中,利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即可.
本题考查旋转的性质,勾股定理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属于中考常考题型.
【 第 8 题 】
【 答 案 】
C
【解析】
解:∵等边△ABC和等边△CDE,
∴AC=BC,CD=CE,∠ACB=∠DCE=60°,
∴∠ACB+∠BCD=∠DCE+∠BCD,即∠ACD=∠BCE,
在△ACD与△BCE中, ,
∴△ACD≌△BCE(SAS),
∴AD=BE,
∴①正确,
∵△ACD≌△BCE,
∴∠CBE=∠DAC,
又∵∠ACB=∠DCE=60°,
∴∠BCD=60°,即∠ACP=∠BCQ,
又∵AC=BC,
∴△CQB≌△CPA(ASA),
∴CP=CQ,
又∵∠PCQ=60°可知△PCQ为等边三角形,
∴∠PQC=∠DCE=60°,
∴PQ∥AE②正确,
∵△CQB≌△CPA,
∴AP=BQ③正确,
∵AD=BE,AP=BQ,
∴AD-AP=BE-BQ,
即DP=QE,
∵∠DQE=∠ECQ+∠CEQ=60°+∠CEQ,∠CDE=60°,
∴∠DQE≠∠CDE,故④错误;
∵BC∥DE,
∴∠CBE=∠BED,
∵∠CBE=∠DAE,
∴∠AOB=∠OAE+∠AEO=60°,
同理可得出∠AOE=120°,
∴∠DOE=60°,故⑤正确;
故选:C.
①由于△ABC和△CDE是等边三角形,可知AC=BC,CD=CE,∠ACB=∠DCE=60°,从而证出△ACD≌△BCE,可推知AD=BE;
②由△ACD≌△BCE得∠CBE=∠DAC,加之∠ACB=∠DCE=60°,AC=BC,得到△CQB≌△CPA(ASA),再根据∠PCQ=60°推出△PCQ为等边三角形,又由∠PQC=∠DCE,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可知②正确;
③根据②△CQB≌△CPA(ASA),可知③正确;
④根据∠DQE=∠ECQ+∠CEQ=60°+∠CEQ,∠CDE=60°,可知∠DQE≠∠CDE,可知④错误;
⑤由BC∥DE,得到∠CBE=∠BED,由∠CBE=∠DAE,得到∠AOB=∠OAE+∠AEO=60°,同理可得出∠AOE=120°,进而得出∠DOE=60°,故⑤正确.
本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利用旋转不变性,找到不变量,是解题的关键.
【 第 9 题 】
【 答 案 】
(-4,3)
【解析】
解:如图所示,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点B的坐标为(-4,3).
故答案为(-4,3)
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作出图形,然后根据图形写出点B的坐标即可.
本题考查了坐标与图形变化-旋转,作出图形,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求解更形象直观.
【 第 10 题 】
【 答 案 】
(2,-3)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关于原点对称的点坐标的关系,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意一点P(x,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是(-x,-y),从而可得出答案.
【解答】
解:根据中心对称的性质,得点P(-2,-3)关于原点对称点P′的坐标是(2,-3).
故答案为(2,-3).
【 第 11 题 】
【 答 案 】
=
【解析】
解:∵ = = , = = ,
∴S1= S△AOB,S2= S△BOC.
∵点O是 ABCD的对称中心,
∴S△AOB=S△BOC= S ABCD,
∴ = = .
即S1与S2之间的等量关系是 = .
故答案为 = .
根据同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底边之比得出 = = , = = ,再由点O是 ABCD的对称中心,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得S△AOB=S△BOC= S ABCD,从而得出S1与S2之间的等量关系.
本题考查了中心对称,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根据同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底边之比得出 = = , = = 是解题的关键.
【 第 12 题 】
【 答 案 】
12-4
【解析】
解:连接BD,AC交于点O,BE,DE
∵四边形ABCD是菱形,∠BCD=120°
∴BO=DO,AO=CO,AC⊥BD,∠CAD= ∠BCD=60°,且AB=AD=2
∴AO=CO=1,DO=BO= AO=
∴BD=2
∵将菱形ABCD以点O为中心按顺时针方向分别旋转90°,180°,270°后形成的图形
∴∠BED=90°,BE=DE
∴BE=DE=
∵S四边形DABE=S△DBE-S△ABD
∴S四边形DABE= - ×1=3-
∴∴S阴影部分=4(3- )=12-4
故答案为:12-4
由菱形性质可得AC,BD的长,可求S△ACD,AO的长.根据SAOCD=S△ACO-S△ADC.可求SAOCD,则可求阴影部分面积.
本题考查了旋转的性质,菱形的性质,求出四边形DABE的面积是本题的关键.
【 第 13 题 】
【 答 案 】
【解析】
解:∵AC=6,BC=8,
∴AB=10.
①当顺时针旋转时,如图1所示.
设DE=3x,则B′D=4x.
根据旋转的性质,可知:BD=B′D=4x,
∵AD=BE,
∴AE=BD=4x,
∴AB=AE+DE+BD=4x+3x+4x=10,
解得:x= ,
∴AD=4x+3x= ;
②当逆时针旋转时,如图2所示.
设DE=3x,则B′D=4x,
∴BE=B′D-DE=x,
∴AD=x,AB=AD+DE+B′E=x+3x+x=10,
解得:x=2,
∴DE=6,B′D=8,
∴B′E=10>B′C′,
∴该情况不存在.
故答案为: .
利用勾股定理可求出AB的长度,分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两种情况考虑:①当顺时针旋转时,设DE=3x,则B′D=4x,根据旋转的性质结合AD=BE可得出AE=BD=4x,再根据AB=10即可求出x值,代入AD=7x中即可求出AD的长;②当逆时针旋转时,设DE=3x,则B′D=4x,根据旋转的性质结合AD=BE可得出AE=BD=x,再根据AB=10即可求出x值,进而可得出DE=6、B′D的长,利用勾股定理可求出B′E=10>B′C′,此种情况不存在.综上即可得出结论.
本题考查了旋转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以及勾股定理,分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两种情况考虑是解题的关键.
【 第 14 题 】
【 答 案 】
中心 对称中心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对称中心的概念,中心对称的定义:把一个图绕着一个点旋转 ,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中心对称,这个点为对称中心,利用定义求解即可.
【解答】
解:由中心对称的定义可得,
是由 绕A点旋转 后得到的,
那么 与 关于A点中心对称,A点叫做对称中心.
故答案为中心;对称中心.
【 第 15 题 】
【 答 案 】
先将△ABC以点B为旋转中心顺时针旋转90,再将得到的图形向右平移2个单位向下平移2个单位
【解析】
解:先将△ABC以点B为旋转中心顺时针旋转90,再将得到的图形向右平移2个单位向下平移2个单位,
故答案为:先将△ABC以点B为旋转中心顺时针旋转90,再将得到的图形向右平移2个单位向下平移2个单位
根据旋转的性质,平移的性质即可解决问题;
考查了坐标与图形变化-旋转,平移,对称,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
【 第 16 题 】
【 答 案 】
解:(1)∵将△ABC绕点A逆时针旋转α度(α=70°)得到△AB′C′,且AB=AC,∠BAC=30°,
∴AB=AC=AB'=AC',∠CAC'=70°,∠B'AC'=∠BAC=30°,
∴∠BAC'=100°,
∵AB=AC',
,
∵∠CAB'=∠CAC'-∠B'AC'=40°,
∵AC=AB'
故答案为40,70
(2)∵将△ABC绕点A逆时针旋转α度得到△AB′C′,且AB=AC,∠BAC=30°,
∴AB=AC=AB'=AC',∠CAC'=α,∠B'AC'=∠BAC=30°,
∴∠BAC'=30°+α,∠CAB'=α-30°,
∵AB=AC=AB'=AC',
∵∠AEF=∠ABE+∠BAC
∴∠AEF=∠ACB',
∴BC'∥B'C
【解析】
本题考查了旋转的性质,平行线的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熟练运用旋转的性质解决问题是本题的关键.
(1)由旋转的性质可得AB=AC=AB'=AC',∠CAC'=70°,∠B'AC'=∠BAC=30°,故∠BAC'=100°,∠CAB'=40°,在等腰 中,已知顶角即可求出底角;
(2)由旋转的性质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 ,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可得 ,即可得BC'∥CB'.
【 第 17 题 】
【 答 案 】
解:(1)所求作 如图所示
(2)
【解析】
(1)根据旋转的性质按照顺时针作出 ,使得 连结B'C'即可.
(2)根据(1)中所作的图即可得到坐标.
【 第 18 题 】
【 答 案 】
(1)证明:∵将△OAD绕着点O逆时针旋转得到△OCE,
∴∠AOD=∠COE,
∵四边形OABC是正方形,
∴∠AOC=90°,
∴∠AOD+∠COD=∠COE+∠COD=90°,
∴OE⊥OD;
(2)解:∵OA=3,AD=1,
∴D(3,1),
作D关于x轴的对称点F连接EF交x轴于P,
则此时,PD+PE的值最小,
∵D(3,1),
∴F(3,-1),
∵将△OAD绕着点O逆时针旋转90°得到△OCE,
∴E(-1,3),
设直线EF的解析式为y=kx+b,
∴ ,
∴ ,
∴直线EF的解析式为y=-x+2,
当y=0时,x=2,
∴P(2,0).
【解析】
(1)根据旋转的性质得到∠AOD=∠COE,根据垂直的定义即可得到结论;
(2)作D关于x轴的对称点F连接EF交x轴于P,则此时,PD+PE的值最小,根据D(3,1),得到F(3,-1),得到直线EF的解析式即可得到结论.
本题考查了轴对称-最短路径问题,正方形的性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的解析式,解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
【 第 19 题 】
【 答 案 】
解:(1)如图所示,△A1B1C1即为所求;
(2)如图所示,△A2B2C2即为所求;
(3)如图所示,△PAB即为所求,点P的坐标为(2,0).
【解析】
(1)依据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即可得到△A1B1C1;
(2)依据中心对称,即可得到△A2B2C2;
(3)依据轴对称的性质,即可得到△PAB,进而写出点P的坐标.
本题主要考查了最短路线问题,凡是涉及最短距离的问题,一般要考虑线段的性质定理,结合轴对称变换来解决,多数情况要作点关于某直线的对称点.
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