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全国各地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中)】01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全国各地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中)】01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12 09:49:5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1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考点目录
考点01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
考点02 原始农耕生活
考点03 远古的传说
考点04 夏商周的更替
考点05 青铜器与甲骨文
考点06 动荡的春秋时期
考点07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考点08 百家争鸣
考点01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
1.(2023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距今150万年的元谋人,A项正确;北京人距今30万年不是中国最早的人类,排除B项;半坡居民距今5000年,排除C项;河姆渡人距今6000年,排除D项。故选A项。
2.(2023年山东省东营市)下图是1959年古人类学家根据发掘出来的头骨化石复原的某原始人类头像。这一原始人类是( )
A.元谋人 B.蓝田人 C.北京人 D.山顶洞人
【答案】C
【详解】根据课本北京人的相关内容以及图片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北京人头部复原图。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手脚分工明显,但已经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北京人生活在约70--20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一带,属于直立人,会使用天然火,懂得保存火种,会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C项正确;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的云南元谋,图片没有涉及,排除A项;蓝田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到115万年,图片没有涉及,排除B项;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三万年,会人工取火,图片没有反映,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3年甘肃省兰州市)考古学者在云南省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这说明元谋人( )
A.能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B.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C.已经进入磨制石器时代 D.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可知,在元谋人遗址,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两颗门牙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炭屑、小块烧骨。证明元谋人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A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元谋人能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未体现从事农业生产,排除B项;元谋人属于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排除C项;我国在商周时期广泛使用青铜工具,排除D项。故选A项。
4.(2023年吉林省)下列选项中、研究北京人、山顶洞人等远古人类最可靠的证据是( )
A.传说 B.文献 C.化石 D.影像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始人类时期,没有文字,研究原始人类历史的主要依据的是化石和遗址。北京人、山顶洞人等早期人类的研究中,最重要的证据是化石,C项正确;传说属于后世的编造和艺术加工,不具有客观性,排除A项;原始人类时期,没有文字记录,排除B项;影像属于后世的艺术创作,不具有客观性,排除D项。故选C项。
5.(2023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下列古人类中,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使用打制石器和火的远古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马坝人 D.山顶洞人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测定,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他们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如尖状器、刮削器、石锤和石砧等,使用这种打制石器的时代,叫做“旧石器时代”。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因此,题干远古人类是指北京人,B项正确;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马坝人距今12.95万年至13.5万年,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均与题干“约70万—20万年”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6.(2023年湖南省邵阳市)比较“古猿头像”“北京人头部复原像”“现代人头像”图片可知,北京人( )

“古猿头像” “北京人头部复原像” “现代人头像”
A.仍然保留猿类特征 B.能够使用磨制石器
C.完全具备现代人特征 D.开始了原始农耕生活
【答案】A
【详解】据题干“古猿头像”“北京人头部复原像”“现代人头像”可知,北京人与现代人差别较大,与古猿的形态相似,A项正确;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排除B项;山顶洞人具备现代人的特征,排除C项;北京人未开始从事农业生产,排除D项。故选A项。
考点02 原始农耕生活
1.(2023年北京市)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以下材料可作为我国原始农业发展证据的是( )

A.北京人制作的石器 B.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C.农耕生活想象图 D.曲辕犁模型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我国原始农业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距今7000年的稻谷遗存,反映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B项正确;A项图片反映的是北京使用的石器,北京人会用石块、兽骨和鹿角等制作工具,采用各种不同的打制方法,排除A项;想象图不能作为证据,排除C项;曲辕犁反映的是唐朝农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3年甘肃省天水市)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天水秦安)是我国新石器时代重要的文化遗址之一。该遗址发掘房址241座,还采集到已碳化的黍和油菜籽。据此推断,大地湾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
A.集体群居 B.采集渔猎 C.农耕定居 D.铁犁牛耕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该遗址发掘房址241座”表明大地湾原始居民过着定居的生活,“还采集到已碳化的黍和油菜籽。”表明大地湾原始居民已经有原始农耕,C项正确;“该遗址发掘房址241座”不能说明是集体生活,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采集渔猎,排除B项;铁犁牛耕是春秋时期出现的,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3年甘肃省金昌市)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生活方式的转变
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工具的改进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和所学可知,制造和利用生产工具是人类进人文明时代的标志, 而生产工具的改进是原始人类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 从狩猎到饲养家畜这个演进过程的决定力量,D项正确;采集到种植等的转变和建筑技术的进步无关,排除A项;生活方式的转变有助于推动人类的演进,但不是主要因素,排除B项;饲养水平的提高与从采集到种植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4.(2023年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在河南东南部的淮河上游,有一处距今8000多年的舞阳贾湖遗址,那里出土了炭化稻粒和家猪骨骼。这证实贾湖居民( )
A.已经学会保存火种 B.会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C.过着原始农耕生活 D.会制作简单乐器骨哨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那里出土了炭化稻粒和家猪骨骼”分析可知,出土的炭化稻粒和家猪骨骼证明贾湖居民已经学会水稻种植和畜养,他们过着原始的农耕生活,C项正确;已经学会保存火种,与材料反映的从事原始农耕生活无关,排除A项;会建造半地穴式房屋,与材料反映的从事原始农耕生活无关,排除B项;会制作简单乐器骨哨,与材料反映的从事原始农耕生活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5.(2023年山东省济宁市)考古发现,河姆渡遗址中有大量稻谷、谷壳、稻秆和稻叶堆积,稻谷外形完整,颗粒大小接近现代的栽培稻。这可以证明河姆渡人( )
A.懂得人工取火 B.人工栽培水稻
C.饲养多种家畜 D.使用铁制农具
【答案】B
【详解】据题干“河姆渡遗址中有大量稻谷、谷壳、稻秆和稻叶堆积,稻谷外形完整,颗粒大小接近现代的栽培稻。”可知,河姆渡原始遗址出现大量的稻谷说明河姆渡人已经掌握人工栽培水稻的技术,B项正确;人工取火、家畜饲养与水稻种植无关,排除AC项;铁制农具最早使用是在春秋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6.(2023年湖南省常德市)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城址是湖南澧县的( )
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城头山遗址 D.河姆渡遗址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城头山古文化遗址,是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是中国南方史前大溪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时期的遗址,也是迄今中国唯一发现时代最早、文物最丰富、保护最完整的古城遗址,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城市,C项正确;北京人遗址、山顶洞人遗址均在北京,河姆渡遗址在浙江,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7.(2023年吉林省节选)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以上图示中,河姆渡人使用的生产工具的名称是什么?
【答案】
(1)骨耜。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河姆渡人生活在约7000年前,处于新石器时代,使用骨耜。
8.(2023年贵州省贵阳市)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时期的重要依据之一,历慎思同学开展了以下历史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共同完成。
活动一【探寻我国百万年人类史】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1)下图中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位于______________处;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位于_____________处。(填写图中字母即可)
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
活动二【探寻我国一万年文化史】
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遗址和遗物在我国各省各地都有发现,约有一万余处。
(2)将活动二中图1、图2、图3的考古发现与推论进行连线。
考古发现 推论
图① 推论1:出现了制陶业,改变了先民们的生活方式;先民们已经有了朴素的审美观念等
图② 推论2:先民们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建筑形式上的差异等
图③ 推论3: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原始农业出现等
活动三【探寻我国五千年文明史】
良渚古城遗址 陶寺都城遗址 二里头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杭州,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古城北面一个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及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礼器。 陶寺都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4300-4000年,遗址中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 城内有两处高等级墓地,大型墓葬中分布。大的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城内还出土小件青铜器和带有刻画符号的陶壶。 二里头遗址发现于河南偃师,距今约4100年左右,遗址中发现了宫殿建筑群。 在遗址中发现了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 和墓葬群,还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
(3)说出活动三中三处遗址的考古发现有哪些共同点,并概括这些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
(4)综上所述,请你为历慎思同学的历史探究活动拟定一个主题。
【答案】
(1) A B
(2)

(3)共同点:都出现了宫殿或宫城;都发现了墓葬;都发现了礼器等。
重要意义:距今约5000-4000年左右,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都出现了早期国家。
(4)主题: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探源等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位于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岗上,A处就是元谋人被发现地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遗址堆积层厚40多米。这处遗址最先于1921年被发现,后来人类学家根据遗址中发现的3颗牙齿化石,将活动在这里的古人类命名为“北京直立人”或“北京人”。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B处是北京人被发现地点。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1北京门头沟遗址出土的东西和河姆渡遗址出土稻谷和骨耜对比,可以得出推论3出当时已经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原始农业出现等。图2得出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和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干栏式建筑对比,可以推论2先民们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建筑形式上的差异等。根据图3半坡遗址的陶瓷和江西仙人洞的陶罐、河姆渡遗址的猪纹陶钵,可以得出推论1出现了制陶业,改变了先民们的生活方式;先民们已经有了朴素的审美观念等。
(3)共同点:根据材料三“良渚古城遗址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陶寺都城遗址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外”“二里头遗址发现了宫殿建筑群”可知,共同点是都出现了宫殿或宫城。根据材料三“良渚古城遗址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陶寺都城遗址城内有两处高等级墓地,大型墓葬中分布”“二里头遗址在遗址中发现了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可知,共同点是都发现了墓葬。根据材料三“良渚古城遗址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礼器”“陶寺都城遗址,大的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二里头遗址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可知,共同点是都发现了礼器等。
重要意义:根据材料三,良渚古城遗址、陶寺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证明在距今5000-4000年左右,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都出现了早期国家。
(4)主题:根据上述材料关于我国早期人类起源可拟定一个主题为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或中华文明探源等。
8.(2023年山东省东营市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我国先民对各类可食用植物的认识逐渐加深。……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中国历史》(第一册)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有哪些?
【答案】
(1)农作物:稻、粟、黍。
【详解】
(1)农作物:据材料一“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稻,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和黍。
考点03 远古的传说
1.(2023年湖南省株洲市)下图所示是首届株洲旅游发展大会的宣传标语。标语中的“神农”指的是( )
A.尧 B.黄帝 C.禹 D.炎帝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图片信息“神农福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炎帝是中国部落联盟时期的首领之一,号神农氏。传说他教民开荒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今湖南炎帝陵炎帝庙里仍供奉着炎帝像,与题干信息“神农福地”相符,D项正确;尧是中国部落联盟时期的首领之一,他鼓励人们开垦农田,发展历法,排除A项;黄帝与炎帝联合打败蚩尤,与炎帝一起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名轩辕,排除B项;禹全身心投入治水,被尊称为“大禹”,排除C项。故选D项。
2.(2023年湖南省张家界市)传说图中供奉的人物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交换物品。该人物是( )
A.黄帝 B.炎帝 C.大禹 D.蚩尤
【答案】B
【详解】据所学可知,传说中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制作乐器琴瑟,有最早的图文和历法知识,B项正确;传说中,黄帝教人们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教人炼铜,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排除A项;传说中,大禹用疏导的方法解决了黄河的水患,排除C项;蚩尤,是传说中制造兵器的人,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3年河南省)有学者说,在我国史前时期的各个文化区当中,中原有“居天下之中”的地理优势,扮演了中华文明大熔炉的角色。该学者肯定了中原文化区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 )
A.产生时间最早 B.居于核心地位
C.发展相对独立 D.体系最为完备
【答案】B
【详解】依据题干“中原有‘居天下之中’的地理优势,扮演了中华文明大熔炉的角色”的信息可知,题干材料表明中原文化地理位置优越,在中华文明中占据重要位置,起到了大熔炉的角色,居于核心地位,B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产生时间最早的问题,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发展相对独立的问题,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体系最为完备的问题,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考点04 夏商周的更替
1.(2023年湖南省常德市)据古文献记述,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都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这表明( )
A.夏、商、周均秉承“无为而治”理念 B.夏、商、周的祭祀活动十分频繁
C.推崇“君权神授”是先秦政治特点 D.中华民族同宗共祖意识源远流长
【答案】D
【详解】依据材料“据古文献记述,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都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分析可知,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已经形成拥有同一祖先,都是黄帝族后裔的认识,体现了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中华民族同宗共祖意识源远流长,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拥有共同的先祖,体现的是民族认同,并未体现“无为而治”,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同宗共祖意识,不能体现“夏、商、周的祭祀活动十分频繁”,排除B项;题干材料是夏商周时期的,不是先秦,排除C项。故选D项。
2.(2023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朝实行的社会等级制度是“郡县制”。( )
【答案】错误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本题错误。
考点05 青铜器与甲骨文
1.(2023年河南省)殷墟出土了大量的贝,商朝时期的一些文字都含“贝”字(如下表)。据此判断,贝在商朝应该是( )
甲骨文
对应汉字 贝 买 贯 宝
A.货币 B.礼器 C.食器 D.酒具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买”“贯”“宝”中都含有“贝”字,四字均与货物交易或流通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最早的货币是贝币, 起源于商朝,A项正确;商朝礼器以青铜器和玉器为主,排除B项;“贝”不适合用来作食器,排除C项;“贝”不是酒具,排除D项。故选A项。
2.(2023年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精美的历史文物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文物体现的是( )
利簋 四羊方尊 青铜面具
A.炎黄时期的创造发明 B.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
C.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提到的“利簋”、“四羊方尊”、“青铜面具”都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商周时期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器制造的鼎盛时期,所以题干中的青铜器是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B项正确;炎黄时期的创造发明主要是陶器、纺车、文字、音律等,排除A项;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排除C项;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经济上是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政局上是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连绵不断,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废除旧制度,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与青铜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3年广东省深圳市)博物馆参观展览是学习历史的方式。了解商周时期的历史,参观下列哪一展览( )
A.瓷器 清淡含蓄 故宫博物馆汝窑瓷器展
B.壁画 交流互鉴 敦煌石窟与河西走廊丝路艺术展
C.鼎 鼎盛千秋 上海博物馆铜器特展
D.陶 远古回声 半坡遗址与半坡文化展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商周时期,青铜制造业发达,鼎是这一时期中国文明的重要代表,C项正确;A项体现了宋代手工业高度发达,B项体现出西汉丝绸之路开通后的文明交流,D项体现出新石器时代原始手工业的发展程度,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4.(2023年湖南省长沙市)商周是我国青铜文明的繁荣时期。能为此提供佐证的文物是( )
A.人面鱼纹彩陶盆 B.二里头铜鼎 C.司母戊鼎 D.开元通宝
【答案】C
【详解】根据“青铜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出土于黄河流域的河南安阳,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C项正确;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半坡居民时期使用的陶器,不是青铜器,排除A项;二里头铜鼎是夏朝时期的文物,排除B项;开元通宝是唐玄宗时期使用的货币,排除D项。故选C项。
5.(2023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节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仔细观察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刻写在图一文物上的文字被称为什么?由此文物可以推断,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哪个朝代开始?
(2)2002年1月18日,图二作为一级文物,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请写出此文物的名称,并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为什么此文物会被列人该名录?
【答案】
(1)甲骨文;商朝。
(2)司母戊鼎;原因:文物的历史价值——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文物的艺术价值——司母戊鼎体现了商代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文物的精神价值——司母戊鼎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文物的运输保障及安全保障。
【详解】
(1)文字:根据图示结合所学可知,图一文物上的文字被称甲骨文,是写在龟的腹甲和兽骨上面的。朝代:甲骨文是商代晚期最主要的文字,因此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名称:根据图示重“832.84千克”结合所学可知,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是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原因:结合所学,从文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精神价值进行分析,如文物的历史价值——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文物的艺术价值——司母戊鼎体现了商代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文物的精神价值——司母戊鼎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文物的运输保障及安全保障。
考点06 动荡的春秋时期
1.(2023年甘肃省兰州市)下列史料中,最能直接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是( )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钵 春秋时期铁制农具

北宋纸币铜版拓片 清代开荒执照
A.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钵 B.春秋时期铁制农具
C.北宋纸币铜版拓片 D.清代开荒执照
【答案】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的铁制农具的出现,提高了生产效率,减轻了农民劳动负担,节约了一定的劳动时间,使得农业生产规模扩大并繁荣,B项正确;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钵是手工产品,排除A项;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反映的是商业,排除C项;清代的开荒执照体现的是清政府推行的垦荒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3年广东省)《管子·地图》载:“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孙子兵法·地形篇》载:“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据此可知,当时地理知识的运用适应了( )
A.水利兴修 B.诸侯征战 C.儒学兴起 D.私学发展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夫地形者,兵之助也”表明地形对军事的重要性,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诸侯征战频繁,因此地理知识的运用适应了诸侯征战,B项正确;“兵法”的应用与水利无关,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不止儒学,排除C项;私学发展与地理知识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3年吉林省节选)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2)铸造“青铜斧”的工艺繁荣于哪个历史时期?
(3)“铁农具”出现于春秋后期,它的出现有什么意义?请写出一点。
【答案】
(2)商朝。
(3)促进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
【详解】
(2)结合所学知识,商朝时青铜器制作工艺走向鼎盛。
(3)结合所学知识,铁制农具的出现标志着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
考点07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2023年北京市)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开垦者缴纳赋税,田地所有权就可以得到国家承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同时,铁制工具在开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以上材料说明( )
A.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B.铁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
C.各国变法带来生产工具的改进 D.水利工程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铁制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表明农具促进农业生产,材料“开垦者缴纳赋税,田地所有权就可以得到国家承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表明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新兴阶级的出现,根据材料“铁制工具在开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可知,生产工具的进步有利于水利工程的发展,这些都说明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A项正确;铁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在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生产工具改进的原因,排除C项;水利工程只是材料的一部分,与材料意思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2023年河南省)考古发现的战国中后期的铁器,出土范围遍及秦、齐、燕、楚等七国境内,器类包括农具、手工业工具、兵器和杂器。这表明当时铁器( )
A.象征贵族身份 B.制作工艺精良
C.实行官营专卖 D.得到广泛使用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考古发现的战国中后期的铁器,……器类包括农具、手工业工具、兵器和杂器”可知,当时的铁器得到广泛使用,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铁器是象征贵族身份,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制作工艺,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铁器官营专卖,排除C项。故选D项。
3.(2023年湖南省株洲市)李冰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既免除了岷江泛滥的水灾,又便利了航运和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这一工程是( )
A.长城 B.大运河 C.都江堰 D.灵渠
【答案】C
【详解】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建成之后,既免除了岷江泛滥的水灾,又便利了航运和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根据题意,C项正确;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排除A项;隋炀帝时,开凿了贯穿南北的大运河,排除B项;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江河漓江,排除D项。故选C项。
4.(2023年山东省东营市)下面材料内容反映的是( )
政治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答案】B
【详解】根据“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等内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为富国强兵,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商鞅变法的内容是:在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战,统一度量衡。在政治上,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授爵制;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推行县制,制定秦律,明法令。商鞅变法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使秦国出现了“家给人足”的繁荣景象,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为以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B项正确;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与“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等内容不符,排除A项;北魏孝文帝改革进行汉化措施,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北宋时期进行王安石变法,与“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下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目录中第三章的子目名称
第三章
第一节
1.王室衰微大国争霸
2.铁犁牛耕的出现井田制的逐渐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工商业的发展
3.老子孔子
第二节
1.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封建集权制度的初步形成
2.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商业的活跃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
3.合纵连横的斗争长平之战与赵的削弱
4.诸子百家
——摘编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史(上)》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第三章”所述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变化。
(2)请你为“第三章”确定一个主题名称。
【答案】
(1)经济方面:生产力水平提高,封建生产关系出现并形成。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诸侯进行争霸兼并战争,各国变法,中央集权初步形成。思想文化方面:各种学说兴起,形成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
(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详解】
(1)主要变化: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三章”所述历史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变化有经济方面,生产力水平提高,封建生产关系出现并形成,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诸侯进行争霸兼并战争,各国变法,中央集权初步形成,思想文化方面,各种学说兴起,形成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
(2)名称: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主要变化,据此,可确定主题名称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6.(2023年贵州省铜仁市节选)历史研究需要运用大量史料,甄别和使用不同类型史料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遗迹寻史】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都江堰由谁主持修建并分析修建都江堰的意义。
【答案】
(1)修建:李冰;作用: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详解】(1)修建:根据“都江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意义: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考点08 百家争鸣
1.(2023年湖南省长沙市)下列文学作品,采用“楚辞”体创作的是( )
A.《离骚》 B.《吊屈原赋》 C.《警世钟》 D.《暴风骤雨》
【答案】A
【详解】根据“‘楚辞’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属于楚辞风格,A项正确;《吊屈原赋》是汉代文学家贾谊的辞赋作品,不属于“楚辞”体,排除B项;《警世钟》是辛亥革命时期宣传革命的书籍,不属于“楚辞”体,排除C项;《暴风骤雨》是小说,不属于“楚辞”体,排除D项。故选A项。
2.(2023年北京市)以下示意图表现的是中国古代某一思想家的主张,这位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位思想家是孔子,孔子是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在国家治理方面主张统治者为政以德,施行德政,在道德规范方面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项正确;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倡无为而治,排除A项;墨子是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兼爱非攻等,排除C项;韩非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主张依法治国等,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3年福建省)
人物 主张
孔子 统治者不能忽视民众的切身利益
墨子 统治者厉行节约,以此减轻人民负担,才能实现“民富国治”
上表人物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
A.无为而治 B.以法治国 C.关注民生 D.尊崇儒术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孔子主张统治者不能忽视民众的切身利益。”可知,孔子强调重视人民利益,关注民生。根据题干材料“墨子统治者厉行节约,以此减轻人民负担,才能实现民富国治。”可知,墨子主张厉行节俭,减轻人民负担,积极关注民生。故孔子和墨子主张的共同之处是关注民生;C项正确;道家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排除A项;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排除B项;西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排除D项。故选C项。
4.(2023年甘肃省兰州市)《论语》有云:“仲尼,日月也。”法国学者格扎维埃·瓦尔特评价他正是中华之“华”的源泉,只要借助他,这道“光华”就将“永恒”!这道“光华”就能超越国家的疆界,肩负启迪人类的神圣使命,据此判断“他”是(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韩非子
【答案】B
【详解】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结合材料信息“《论语》有云:‘仲尼,日月也’。”可知,材料里的“他”是孔子,B项正确;老子姓李名耳,又名老聃,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集中在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排除A项;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排除C项;韩非,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韩非的言论著作收录于《韩非子》一书,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3年甘肃省金昌市)这一学派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政治理想是“无为而治”。这一学派是( )
A.儒家学派 B.道家学派 C.法家学派 D.墨家学派
【答案】B
【详解】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B项正确;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仁”,排除A项;法家学派强调依法治国,排除C项;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排除D项。故选B项。
6.(2023年湖南省张家界市)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其中属于儒家思想的是( )
A.“无为而治” B.“兼爱”“非攻”
C.“以法治国” D.“仁”“为政以德”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政治上提倡以德治国,主张“为政以德”,D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政治主张,“兼爱”“非攻”是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的主张,“以法治国”是法家学派集大成者韩非子的主张,均不属于儒家思想,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7.(2023年湖北省鄂州市)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异常活跃,极富创造力,被公认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辉煌灿烂的时代。有一学派认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该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分析可知,该学派主张以礼治国,结合所学知识,儒家学派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 ,以礼教化人民,反对苛政,A项正确;道家主张无为、顺其自然,排除B项;法家主张强调以法治国 ,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排除C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D项。故选A项。
8.(2023年广东省深圳市)颜渊曾说,学了满身本领,但是如果违背了道德,宁肯藏而不用。这体现了( )
A.尊崇自然 B.仁德为先 C.学以致用 D.以法治国
【答案】B
【详解】据题干“颜渊曾说,学了满身本领,但是如果违背了道德,宁肯藏而不用。”可知,颜渊认为道德比知识更重要,即仁德为先,B项正确;尊崇自然是道家思想,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学以致用”的说法与题干“但是如果违背了道德,宁肯藏而不用”不符,排除C项;以法治国是法家思想,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9.(2023年辽宁省营口市)儒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
【答案】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他于春秋时期创立儒家学派,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A项正确;老子是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排除B项;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排除C项;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排除D项。故选A项。
10.(2023年内蒙古包头市)春秋战国时期,众多思想家关注和担忧社会发展方向,纷纷提出救世之策。各学派之间相互论辩,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是当时( )
A.王室日渐衰微的表现 B.诸侯争霸战争的结果
C.政治经济变革的反映 D.分封制度确立的影响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众多思想家关注和担忧社会发展方向,纷纷提出救世之策”和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C项正确;王室日渐衰微的表现,与材料反映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无关,排除A项;诸侯争霸战争的结果,与材料反映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无关,排除B项;分封制度确立的影响,与材料反映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1.(2023年山西省)《史记·刺客列传》描写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五位刺客。司马迁对其评价:“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下列选项与这一记载体现的精神内涵相符的是(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C.富贵不能浮,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D.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答案】C
【详解】题干中“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的意思是:从曹沫到荆轲五个人,他们的侠义之举有的成功,有的不成功,但他们的志向意图都很清楚明朗,都没有违背自己的良心,名声流传到后代,体现的精神内涵是忠义与气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反映的思想与材料相符,C项正确;“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民本思想,排除A项;“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体现了法治的思想,排除B项;“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体现了德治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12.(2023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十分活跃。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 )
A.“无为而治” B.“仁” C.“兼爱”“非攻” D.以法治国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晚期鲁国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B项正确;“无为而治”是老子的思想,排除A项;“兼爱”“非攻”是墨子的思想,排除C项;以法治国是法家韩非子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
13.(2023年内蒙古通辽市)“孔子成长的时代,鲁国政乱……‘陪臣执国命’成为当时各国的普遍态势。孔子认为,正是因为内心道德秩序观念的缺失才导致社会秩序的崩坏,要想修复礼乐秩序,必须从人心入手。因此,既然无望入朝执政扭转乾坤,那么退而育化人心也可以从根本上培育社会的元气。”据此可知,孔子从事教育的目的是( )
A.教化民众,匡正社会秩序 B.以法为教,建立法治社会
C.有教无类,发展私塾教育 D.著书立说,宣扬儒家思想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孔子认为,正是因为内心道德秩序观念的缺失才导致社会秩序的崩坏,要想修复礼乐秩序,必须从人心入手。因此,既然无望入朝执政扭转乾坤,那么退而育化人心也可以从根本上培育社会的元气”可知,孔子从事教育的目的是教化民众,匡正社会秩序,A项正确;“以法为教,建立法治社会”是法家的主张,排除B项;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主张,排除C项;题干信息没涉及宣扬儒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
14.(2023年四川省乐山市)典籍承载中华文脉,思想塑造轴心文明。下图所示典籍记录了中国古代一位教育家的思想。这位教育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图中的信息“论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所以这位教育家是孔子,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15.(2023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节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仔细观察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3)概括图三中人物的政治主张。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答案】
(3)以德治国。
(4)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作为中学生,应该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通过多种途径的实践活动,提高对文物的鉴赏能力,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
【详解】
(3)政治主张:根据图三文字“为政以德,譬如北辰”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孔子的思想,在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
(4)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文化、社会主义发展、中华民族精神文明上,以及中学生加强传统文化学习的重要性等角度进行分析,如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作为中学生,应该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通过多种途径的实践活动,提高对文物的鉴赏能力,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1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考点目录
考点01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
考点02 原始农耕生活
考点03 远古的传说
考点04 夏商周的更替
考点05 青铜器与甲骨文
考点06 动荡的春秋时期
考点07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考点08 百家争鸣
考点01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
1.(2023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2.(2023年山东省东营市)下图是1959年古人类学家根据发掘出来的头骨化石复原的某原始人类头像。这一原始人类是( )
A.元谋人 B.蓝田人 C.北京人 D.山顶洞人
3.(2023年甘肃省兰州市)考古学者在云南省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这说明元谋人( )
A.能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B.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C.已经进入磨制石器时代 D.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4.(2023年吉林省)下列选项中、研究北京人、山顶洞人等远古人类最可靠的证据是( )
A.传说 B.文献 C.化石 D.影像
5.(2023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下列古人类中,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使用打制石器和火的远古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马坝人 D.山顶洞人
6.(2023年湖南省邵阳市)比较“古猿头像”“北京人头部复原像”“现代人头像”图片可知,北京人( )

“古猿头像” “北京人头部复原像” “现代人头像”
A.仍然保留猿类特征 B.能够使用磨制石器
C.完全具备现代人特征 D.开始了原始农耕生活
考点02 原始农耕生活
1.(2023年北京市)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以下材料可作为我国原始农业发展证据的是( )

A.北京人制作的石器 B.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C.农耕生活想象图 D.曲辕犁模型
2.(2023年甘肃省天水市)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天水秦安)是我国新石器时代重要的文化遗址之一。该遗址发掘房址241座,还采集到已碳化的黍和油菜籽。据此推断,大地湾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
A.集体群居 B.采集渔猎 C.农耕定居 D.铁犁牛耕
3.(2023年甘肃省金昌市)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生活方式的转变
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工具的改进
4.(2023年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在河南东南部的淮河上游,有一处距今8000多年的舞阳贾湖遗址,那里出土了炭化稻粒和家猪骨骼。这证实贾湖居民( )
A.已经学会保存火种 B.会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C.过着原始农耕生活 D.会制作简单乐器骨哨
5.(2023年山东省济宁市)考古发现,河姆渡遗址中有大量稻谷、谷壳、稻秆和稻叶堆积,稻谷外形完整,颗粒大小接近现代的栽培稻。这可以证明河姆渡人( )
A.懂得人工取火 B.人工栽培水稻
C.饲养多种家畜 D.使用铁制农具
6.(2023年湖南省常德市)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城址是湖南澧县的( )
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城头山遗址 D.河姆渡遗址
7.(2023年吉林省节选)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以上图示中,河姆渡人使用的生产工具的名称是什么?
8.(2023年贵州省贵阳市)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时期的重要依据之一,历慎思同学开展了以下历史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共同完成。
活动一【探寻我国百万年人类史】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1)下图中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位于______________处;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位于_____________处。(填写图中字母即可)
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
活动二【探寻我国一万年文化史】
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遗址和遗物在我国各省各地都有发现,约有一万余处。
(2)将活动二中图1、图2、图3的考古发现与推论进行连线。
考古发现 推论
图① 推论1:出现了制陶业,改变了先民们的生活方式;先民们已经有了朴素的审美观念等
图② 推论2:先民们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建筑形式上的差异等
图③ 推论3: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原始农业出现等
活动三【探寻我国五千年文明史】
良渚古城遗址 陶寺都城遗址 二里头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杭州,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古城北面一个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及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礼器。 陶寺都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4300-4000年,遗址中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 城内有两处高等级墓地,大型墓葬中分布。大的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城内还出土小件青铜器和带有刻画符号的陶壶。 二里头遗址发现于河南偃师,距今约4100年左右,遗址中发现了宫殿建筑群。 在遗址中发现了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 和墓葬群,还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
(3)说出活动三中三处遗址的考古发现有哪些共同点,并概括这些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
(4)综上所述,请你为历慎思同学的历史探究活动拟定一个主题。
8.(2023年山东省东营市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我国先民对各类可食用植物的认识逐渐加深。……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中国历史》(第一册)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有哪些?
考点03 远古的传说
1.(2023年湖南省株洲市)下图所示是首届株洲旅游发展大会的宣传标语。标语中的“神农”指的是( )
A.尧 B.黄帝 C.禹 D.炎帝
2.(2023年湖南省张家界市)传说图中供奉的人物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交换物品。该人物是( )
A.黄帝 B.炎帝 C.大禹 D.蚩尤
3.(2023年河南省)有学者说,在我国史前时期的各个文化区当中,中原有“居天下之中”的地理优势,扮演了中华文明大熔炉的角色。该学者肯定了中原文化区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 )
A.产生时间最早 B.居于核心地位
C.发展相对独立 D.体系最为完备
考点04 夏商周的更替
1.(2023年湖南省常德市)据古文献记述,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都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这表明( )
A.夏、商、周均秉承“无为而治”理念 B.夏、商、周的祭祀活动十分频繁
C.推崇“君权神授”是先秦政治特点 D.中华民族同宗共祖意识源远流长
2.(2023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朝实行的社会等级制度是“郡县制”。( )
考点05 青铜器与甲骨文
1.(2023年河南省)殷墟出土了大量的贝,商朝时期的一些文字都含“贝”字(如下表)。据此判断,贝在商朝应该是( )
甲骨文
对应汉字 贝 买 贯 宝
A.货币 B.礼器 C.食器 D.酒具
2.(2023年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精美的历史文物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文物体现的是( )
利簋 四羊方尊 青铜面具
A.炎黄时期的创造发明 B.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
C.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3.(2023年广东省深圳市)博物馆参观展览是学习历史的方式。了解商周时期的历史,参观下列哪一展览( )
A.瓷器 清淡含蓄 故宫博物馆汝窑瓷器展
B.壁画 交流互鉴 敦煌石窟与河西走廊丝路艺术展
C.鼎 鼎盛千秋 上海博物馆铜器特展
D.陶 远古回声 半坡遗址与半坡文化展
4.(2023年湖南省长沙市)商周是我国青铜文明的繁荣时期。能为此提供佐证的文物是( )
A.人面鱼纹彩陶盆 B.二里头铜鼎 C.司母戊鼎 D.开元通宝
5.(2023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节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仔细观察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刻写在图一文物上的文字被称为什么?由此文物可以推断,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哪个朝代开始?
(2)2002年1月18日,图二作为一级文物,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请写出此文物的名称,并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为什么此文物会被列人该名录?
考点06 动荡的春秋时期
1.(2023年甘肃省兰州市)下列史料中,最能直接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是( )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钵 春秋时期铁制农具

北宋纸币铜版拓片 清代开荒执照
A.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钵 B.春秋时期铁制农具
C.北宋纸币铜版拓片 D.清代开荒执照
2.(2023年广东省)《管子·地图》载:“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孙子兵法·地形篇》载:“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据此可知,当时地理知识的运用适应了( )
A.水利兴修 B.诸侯征战 C.儒学兴起 D.私学发展
3.(2023年吉林省节选)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2)铸造“青铜斧”的工艺繁荣于哪个历史时期?
(3)“铁农具”出现于春秋后期,它的出现有什么意义?请写出一点。
考点07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2023年北京市)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开垦者缴纳赋税,田地所有权就可以得到国家承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同时,铁制工具在开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以上材料说明( )
A.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B.铁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
C.各国变法带来生产工具的改进 D.水利工程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
2.(2023年河南省)考古发现的战国中后期的铁器,出土范围遍及秦、齐、燕、楚等七国境内,器类包括农具、手工业工具、兵器和杂器。这表明当时铁器( )
A.象征贵族身份 B.制作工艺精良
C.实行官营专卖 D.得到广泛使用
3.(2023年湖南省株洲市)李冰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既免除了岷江泛滥的水灾,又便利了航运和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这一工程是( )
A.长城 B.大运河 C.都江堰 D.灵渠
4.(2023年山东省东营市)下面材料内容反映的是( )
政治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5.(202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下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目录中第三章的子目名称
第三章
第一节
1.王室衰微大国争霸
2.铁犁牛耕的出现井田制的逐渐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工商业的发展
3.老子孔子
第二节
1.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封建集权制度的初步形成
2.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商业的活跃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
3.合纵连横的斗争长平之战与赵的削弱
4.诸子百家
——摘编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史(上)》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第三章”所述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变化。
(2)请你为“第三章”确定一个主题名称。
6.(2023年贵州省铜仁市节选)历史研究需要运用大量史料,甄别和使用不同类型史料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遗迹寻史】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都江堰由谁主持修建并分析修建都江堰的意义。
考点08 百家争鸣
1.(2023年湖南省长沙市)下列文学作品,采用“楚辞”体创作的是( )
A.《离骚》 B.《吊屈原赋》 C.《警世钟》 D.《暴风骤雨》
2.(2023年北京市)以下示意图表现的是中国古代某一思想家的主张,这位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3.(2023年福建省)
人物 主张
孔子 统治者不能忽视民众的切身利益
墨子 统治者厉行节约,以此减轻人民负担,才能实现“民富国治”
上表人物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
A.无为而治 B.以法治国 C.关注民生 D.尊崇儒术
4.(2023年甘肃省兰州市)《论语》有云:“仲尼,日月也。”法国学者格扎维埃·瓦尔特评价他正是中华之“华”的源泉,只要借助他,这道“光华”就将“永恒”!这道“光华”就能超越国家的疆界,肩负启迪人类的神圣使命,据此判断“他”是(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韩非子
5.(2023年甘肃省金昌市)这一学派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政治理想是“无为而治”。这一学派是( )
A.儒家学派 B.道家学派 C.法家学派 D.墨家学派
6.(2023年湖南省张家界市)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其中属于儒家思想的是( )
A.“无为而治” B.“兼爱”“非攻”
C.“以法治国” D.“仁”“为政以德”
7.(2023年湖北省鄂州市)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异常活跃,极富创造力,被公认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辉煌灿烂的时代。有一学派认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该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8.(2023年广东省深圳市)颜渊曾说,学了满身本领,但是如果违背了道德,宁肯藏而不用。这体现了( )
A.尊崇自然 B.仁德为先 C.学以致用 D.以法治国
9.(2023年辽宁省营口市)儒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
10.(2023年内蒙古包头市)春秋战国时期,众多思想家关注和担忧社会发展方向,纷纷提出救世之策。各学派之间相互论辩,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是当时( )
A.王室日渐衰微的表现 B.诸侯争霸战争的结果
C.政治经济变革的反映 D.分封制度确立的影响
11.(2023年山西省)《史记·刺客列传》描写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五位刺客。司马迁对其评价:“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下列选项与这一记载体现的精神内涵相符的是(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C.富贵不能浮,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D.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12.(2023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十分活跃。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 )
A.“无为而治” B.“仁” C.“兼爱”“非攻” D.以法治国
13.(2023年内蒙古通辽市)“孔子成长的时代,鲁国政乱……‘陪臣执国命’成为当时各国的普遍态势。孔子认为,正是因为内心道德秩序观念的缺失才导致社会秩序的崩坏,要想修复礼乐秩序,必须从人心入手。因此,既然无望入朝执政扭转乾坤,那么退而育化人心也可以从根本上培育社会的元气。”据此可知,孔子从事教育的目的是( )
A.教化民众,匡正社会秩序 B.以法为教,建立法治社会
C.有教无类,发展私塾教育 D.著书立说,宣扬儒家思想
14.(2023年四川省乐山市)典籍承载中华文脉,思想塑造轴心文明。下图所示典籍记录了中国古代一位教育家的思想。这位教育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15.(2023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节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仔细观察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3)概括图三中人物的政治主张。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