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全国各地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中)】04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全国各地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中)】04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12 09:52:4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4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考点目录
考点21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考点22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考点23 盛唐气象
考点24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考点25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考点21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2023年四川省巴中市)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开通此运河的皇帝是( )
A.汉武帝 B.隋文帝 C.隋炀帝 D.宋太祖
2.(2023年湖南省长沙市)“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体现这一观点的工程是( )
A.都江堰 B.长城 C.大运河 D.紫禁城
3.(2023年四川省遂宁市)宋朝诗人汪洙《神童诗》有云:“少小需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一举登科日,双亲未老时……玉殿传金榜,君恩赐状头。”该诗句反映了中国古代某种制度下人们对读书的重视。这一制度是( )
A.分封制 B.丞相制 C.科举制 D.内阁制
4.(2023年湖北省鄂州市)读下图,能准确解读该图的一项是( )
A.民族大交融 B.从分裂到统一
C.分封制盛行 D.经济重心南移
5.(2023年湖南省常德市)秦朝和隋朝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耀眼的光芒,以下关于两个朝代说法正确的是( )
A.两朝都定都长安 B.都出现盛世局面
C.都实现制度创新 D.都推行科举制度
6.(2023年吉林省)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其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是( )
A.血缘 B.门第 C.才学 D.军功
7.(2023年山东省东营市)杜佑在《通典》中对一位皇帝做了这样的描述:“登极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筑长城东西千余里,皆征百万余人。”据此判断。这位皇帝是( )
A.秦始皇 B.隋文帝 C.隋炀帝 D.唐玄宗
8.(2023年甘肃省陇南市)有学者指出:“用考试来选拔人才,考试统一的课程,一律按照才学标准录取,录取和任用权完全掌握在吏部手中……”由此可知,科举制度的创立( )
A.确立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 B.扩大了政府官吏选拔的范围
C.促进了社会阶层的广泛流动 D.加强了皇帝选官用人的权力
9.(2023年黑龙江省龙东地区)有人说“这种考试制度对社会所有阶层的人都是公开和平等的”。该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世袭制
10.(2023年甘肃省金昌市)隋朝时,始开科举,科举不分门第,不论贵贱,唯才是举;科举士子读万卷书,方可有“鱼跃龙门”之巨变。这说明科举制度在选拔官吏时( )
A.依据家世门第 B.注重真才实学
C.重视道德品质 D.看重身份资历
11.(2023年湖北省黄冈市孝感市咸宁市)隋唐以前,中央只任命州、郡、县的主要官员,其余则由长官自己选用。隋唐以后,九品以上的官员一律改由中央任命,并将科举制作为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这一变化( )
A.降低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B.削弱了选官用人的严肃性
C.关闭了世家子弟入仕途径 D.加强了用人上的中央集权
12.(2023年湖北省武汉市)有人说,它仿佛一条巨龙盘踞在中华大地,一度承担着沟通南北的重担;它属于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沉淀了兴衰更迭的家国记忆,汇聚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与力量。以下体现该内容的是( )
A.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B.运河转漕达都京,策马春风堤上行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3.(2023年北京市)某班进行“小钱币,大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一位同学推测下面这枚吉语花钱(铸有吉祥词语,不流通)的出现不早于隋唐时期。以下可作为依据的是( )
A.工匠开始掌握青铜冶炼技术 B.这枚钱币采用圆形方孔形制
C.中央政府统一铸造了五铢钱 D.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科举制
14.(2023年山东省济宁市节选)封建王朝或盛或衰,与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有密切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就在开皇中废除了。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试选士的科举制度。开皇三年正月,“诏举贤良”。开皇十八年,“诏……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
(2)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中“开皇”所指的统治者,并简要说明其统治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变化。
15.(2023年黑龙江省绥化市节选)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二:大运河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贯通南北,全长2700多千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材料二中,“大运河”是哪一朝开通的?“大运河”的中心是哪里?
考点22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根据《唐朝人口统计表》,分析人口数变化的主要原因,以下正确的是( )
时间 人口数
649年(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 1900万人
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 4141万人
741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 4531万人
A.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 B.唐玄宗重视文教事业
C.唐朝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 D.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2.(202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唐太宗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唐朝的革新措施与这一理念吻合的是( )
A.进一步完善中央机构 B.严格考察官吏政绩
C.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D.减轻人民劳役负担
3.(2023年广东省深圳市)唐朝政府中,中央和地方都有外国人担任各类官职。据统计,总数不下3000人,有一些还身居高位。这说明唐朝( )
A.开放包容 B.经济繁荣 C.文化昌盛 D.政治腐败
4.(202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元680年,唐高宗颁布诏令,确认进士科考词科,将诗歌创作引入科举考试,从此,诗赋成为衡量才华的重要标准,更多的流行体裁,尤其是七言律诗,在宫廷受人瞩目。由此可见( )
A.制度创新推动文化繁荣 B.经济繁荣促进风气开放
C.文教发展促成“重文轻武” D.京剧创作丰富民众生活
5.(2023年贵州省贵阳市)【繁染开放·治世局面】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吕盛,历史上称之为“_________________”。
6.(2023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
7.(2023年黑龙江省绥化市节选)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三:他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唐朝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他为各族的“天可汗”,意即各族共同的君主。
(3)材料三中,“他”指的是谁?“他”统治期间出现的局面被称为什么?
考点23 盛唐气象
1.(2023年山东省东营市)“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材料描述的生产工具是( )
A.楼车 B.翻车 C.曲辕犁 D.筒车
2.(2023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据记载,筒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筒车的好处是( )
A.材质坚硬,利于深耕 B.沟通河道,利于水运
C.节省人力,提高效率 D.滑行自如,利于拔秧
3.(2023年湖北省天门市、潜江市、仙桃市、江汉油田)下列四个历史事件中,与其他三个性质不同的一项是( )
A.甘英出使大秦 B.鉴真东渡日本
C.玄奘西行天竺 D.文成公主入藏
4.(2023年山东省济宁市)下图为唐朝阎立本绘制的《步辇图》,该图反映的历史场景是( )
A.唐太宗问政于房玄龄 B.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
C.唐玄宗送别高僧玄奘 D.唐玄宗平定安史之乱
5.(2023年广东省)唐朝洛阳设有南市、北市和西市,尤以南市最盛,“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货贿山积”。这说明,当时洛阳( )
A.商业贸易繁荣 B.城市布局对称
C.市民文化兴盛 D.政治制度完备
6.(2023年河南省)唐三彩是盛唐气象的一个缩影,它延续了秦汉以来彩塑的写实风格,又创造性地运用了低温铅釉的绚丽、斑斓色彩和略带夸张的手法。这折射出唐朝注重( )
A.传承与创新 B.交流与传播
C.改进与推广 D.开放与互鉴
7.(2023年福建省)有学者认为:“大批中下层地主阶级士子以及自耕农出身的读书人,由科举考试入仕途,参与和掌握各级政权。”该学者意在强调科举制( )
A.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 B.造成了人们思想僵化
C.杜绝了藩镇割据的现象 D.强化了世家大族垄断
8.(2023年山西省)李华同学在学习“盛唐气象”这一内容时,绘制了下面的内容结构示意图。你认为①处可填写( )
A.北击匈奴 B.文成公主入藏
C.澶渊之盟 D.设置驻藏大臣
9.(2023年四川省乐山市)以下是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描述某时期的关键词:“李世民与武则天”“盛唐气象: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中心——长安”。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10.(2023年内蒙古通辽市)唐诗是唐朝文化繁荣的表现,其丰富的内容反映了唐朝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研究唐诗能够史诗互证,有利于探究唐朝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
紫毫粉壁题仙籍,柳色箫声拂御楼。
——刘沧《及第后宴曲江》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元稹《法曲》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李白《哭晁卿衡》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简述材料所反映出的唐朝史实及其影响。(要求:史实正确、条理清晰。)
11.(2023年吉林省节选)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4)如果“?”代表唐朝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它可能是什么?请写出两例。
(5)依据上述图文,总结生产工具变化的趋势。
12.(2023年湖南省株洲市节选)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一个鲜明特征,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1唐朝阎立本《步辇图》 图2莫高窟中唐时期壁画《反弹琵琶乐舞图》(摹本)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图1反映了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根据两幅图片分析唐朝民族交往的特点。
考点24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2023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 )
A.张骞 B.鉴真 C.玄奘 D.郑和
2.(2023年北京市)以下两件唐代文物共同反映了当时( )
鎏金双狐纹双桃形银盘,构图方式来自于中亚地区,双狐双桃是中国传统图案 鎏金双狮纹银碗,其纹饰既受到萨珊(今伊朗地区)艺术的影响,又有着本土化的狮型图案
A.政治制度完备 B.中外文化交流
C.诗歌创作繁荣 D.民族关系和睦
3.(2023年甘肃省兰州市)唐朝灿烂的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友好邻邦,使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渊源,下列史事中扩大了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是( )
A.玄奘西行 B.文成公主入藏
C.设置安西都护府 D.鉴真东渡
4.(2023年甘肃省金昌市)谢弗在《唐代的外来文明》中说:“在唐朝统治的万花筒般的三个世纪中,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下列能印证这一论述的史事是( )
A.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经 B.玄奘西行取经游历100多个国家
C.有70多个国家与唐朝有来往 D.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了17年
5.(2023年湖北省荆州市)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材料反映的史事是( )
A.鉴真东渡 B.玄奘西行 C.遣唐使访华 D.大食人来华
6.(2023年贵州省铜仁市节选)历史研究需要运用大量史料,甄别和使用不同类型史料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诗图佐史】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文化交流的特点。
考点25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2023年黑龙江省绥化市)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 )
A.巨鹿之战 B.八王之乱 C.安史之乱 D.天京事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4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考点目录
考点21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考点22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考点23 盛唐气象
考点24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考点25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考点21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2023年四川省巴中市)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开通此运河的皇帝是( )
A.汉武帝 B.隋文帝 C.隋炀帝 D.宋太祖
【答案】C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C项正确;大运河是隋朝开通的,不是汉武帝,排除A项;隋文帝统一了全国,没有开通大运河,排除B项;大运河是隋朝开通的,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3年湖南省长沙市)“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体现这一观点的工程是( )
A.都江堰 B.长城 C.大运河 D.紫禁城
【答案】C
【详解】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期开凿的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题干“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反映的是隋朝大运河的影响,C项正确;都江堰是战国时期修建的,排除A项;长城从西周开始修建,排除B项;紫禁城是明朝建造的,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3年四川省遂宁市)宋朝诗人汪洙《神童诗》有云:“少小需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一举登科日,双亲未老时……玉殿传金榜,君恩赐状头。”该诗句反映了中国古代某种制度下人们对读书的重视。这一制度是( )
A.分封制 B.丞相制 C.科举制 D.内阁制
【答案】C
【详解】据题干“少小需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一举登科日,双亲未老时……玉殿传金榜,君恩赐状头。”可知,材料与我国古代的科举制有关。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官员,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C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分封制在秦朝郡县制实行后被废除,排除A项;丞相制是中央官职,与科举制无关,排除B项;内阁制在明朝出现,排除D项。故选C项。
4.(2023年湖北省鄂州市)读下图,能准确解读该图的一项是( )
A.民族大交融 B.从分裂到统一
C.分封制盛行 D.经济重心南移
【答案】B
【详解】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图片反映了南北朝时期到隋朝的统一的历史进程,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段历史实现了从分裂到统一,B项正确;民族大交融,与材料反映的从分裂到统一的主题无关,排除A项;分封制在西周创立,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与材料反映的从分裂到统一的主题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3年湖南省常德市)秦朝和隋朝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耀眼的光芒,以下关于两个朝代说法正确的是( )
A.两朝都定都长安 B.都出现盛世局面
C.都实现制度创新 D.都推行科举制度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和隋朝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耀眼的光芒,秦朝实行郡县制,隋朝开创科举制,都实现制度创新,C项正确;秦朝定都咸阳,排除A项;秦朝没有出现盛世,隋朝出现了开皇之治,排除B项;秦朝没有实行科举制,排除D项。故选C项。
6.(2023年吉林省)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其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是( )
A.血缘 B.门第 C.才学 D.军功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C项正确;血缘不是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排除A项;门第不是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排除B项;军功不是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排除D项。故选C项。
7.(2023年山东省东营市)杜佑在《通典》中对一位皇帝做了这样的描述:“登极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筑长城东西千余里,皆征百万余人。”据此判断。这位皇帝是( )
A.秦始皇 B.隋文帝 C.隋炀帝 D.唐玄宗
【答案】C
【详解】根据“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大运河的开通。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或最北点)涿郡(今北京),南至(或最南点)余杭(今杭州),全长20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大运河按由北到南的顺序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从北到南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C项正确;秦始皇建立秦朝,与材料反映的开通大运河不符,排除A项;隋文帝建立隋朝,他在位时期没有开通大运河,排除B项;唐玄宗是唐朝的皇帝,在位时期出现“贞观之治”,材料没有反映,排除D项。故选C项。
8.(2023年甘肃省陇南市)有学者指出:“用考试来选拔人才,考试统一的课程,一律按照才学标准录取,录取和任用权完全掌握在吏部手中……”由此可知,科举制度的创立( )
A.确立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 B.扩大了政府官吏选拔的范围
C.促进了社会阶层的广泛流动 D.加强了皇帝选官用人的权力
【答案】D
【详解】根据“录取和任用权完全掌握在吏部手中”可知,利用科举制选拔官员,有利于选拔人才,中央掌握官员录取与任命权,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即加强了皇帝选官用人的权力,D项正确;早在西汉武帝时期就确立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排除A项;科举制的创立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故而扩大了政府官吏选拔的范围,由于科举制度具有相当的开放性和一定程度的竞争性,促进了社会阶层的广泛流动,有一些平民通过科举考试可以上升为统治阶层,科举制度推动了不同等级成员之间的流动,但这些都并非题干主旨,排除BC项。故选D项。
9.(2023年黑龙江省龙东地区)有人说“这种考试制度对社会所有阶层的人都是公开和平等的”。该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世袭制
【答案】C
【详解】依据题干“这种考试制度对社会所有阶层的人都是公开和平等的”可知,这种制度是科举制,隋朝时期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科举制度形成,科举制度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体现了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和扩大统治基础,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C项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夏朝建立后,禅让制被世袭制取代,排除A项;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分封诸侯、在各地设立诸侯国以拱卫周王室的制度,不属于选官制度,排除B项;世袭制是指中国古代王位、封号、地位、官职等世代相传的制度,强调的是家世门第,与题干“公开”“平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0.(2023年甘肃省金昌市)隋朝时,始开科举,科举不分门第,不论贵贱,唯才是举;科举士子读万卷书,方可有“鱼跃龙门”之巨变。这说明科举制度在选拔官吏时( )
A.依据家世门第 B.注重真才实学
C.重视道德品质 D.看重身份资历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唯才是举”可知,这是说真才实学,B项正确;不依据家世门第,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道德品质,排除C项;不看重身份资历,排除D项。故选B项。
11.(2023年湖北省黄冈市孝感市咸宁市)隋唐以前,中央只任命州、郡、县的主要官员,其余则由长官自己选用。隋唐以后,九品以上的官员一律改由中央任命,并将科举制作为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这一变化( )
A.降低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B.削弱了选官用人的严肃性
C.关闭了世家子弟入仕途径 D.加强了用人上的中央集权
【答案】D
【详解】据题干“隋唐以后,九品以上的官员一律改由中央任命,并将科举制作为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可知,科举制度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从而加强了用人上的中央集权,D项正确;科举制度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A项;科举制增强了选官用人的严肃性,排除B项;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并非唯一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2.(2023年湖北省武汉市)有人说,它仿佛一条巨龙盘踞在中华大地,一度承担着沟通南北的重担;它属于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沉淀了兴衰更迭的家国记忆,汇聚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与力量。以下体现该内容的是( )
A.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B.运河转漕达都京,策马春风堤上行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答案】B
【详解】由材料“它仿佛一条巨龙盘踞在中华大地,一度承担着沟通南北的重担;”可知,它指的是隋朝大运河。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由材料“它属于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沉淀了兴衰更迭的家国记忆,汇聚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与力量。”可知,2014年,隋朝大运河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隋朝大运河北达涿郡(北京)南至余杭,以洛阳为中心,运河转漕达都京,策马春风堤上行符合题意,B项正确;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反映的是民族交融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反映了范仲淹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反映的是文天祥的爱国主义精神,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3.(2023年北京市)某班进行“小钱币,大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一位同学推测下面这枚吉语花钱(铸有吉祥词语,不流通)的出现不早于隋唐时期。以下可作为依据的是( )
A.工匠开始掌握青铜冶炼技术 B.这枚钱币采用圆形方孔形制
C.中央政府统一铸造了五铢钱 D.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科举制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钱币的文字“状元及第”,结合所学可知,状元是科举考试中,殿试考取一甲(第一等)第一名的人,因此材料可作为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科举制,D项正确;工匠开始掌握青铜冶炼技术不是隋唐才开始的,排除A项;这用圆形方孔形制不能证明这是隋唐时期的钱币,从秦朝开始就是圆形方孔制了,排除B项;中央政府统一铸造了五铢钱是汉朝开始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4.(2023年山东省济宁市节选)封建王朝或盛或衰,与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有密切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就在开皇中废除了。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试选士的科举制度。开皇三年正月,“诏举贤良”。开皇十八年,“诏……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
(2)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中“开皇”所指的统治者,并简要说明其统治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变化。
【答案】
(2)统治者:隋文帝;变化:由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到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详解】
(2)统治者:依据材料二中信息“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就在开皇中废除了”,结合所学可知,隋文 帝杨坚在位时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拨人才。故“开皇”所指的统治者是隋文帝。
变化:据材料二“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就在开皇中废除了。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试选士的科举制度。”可知,由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到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15.(2023年黑龙江省绥化市节选)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二:大运河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贯通南北,全长2700多千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材料二中,“大运河”是哪一朝开通的?“大运河”的中心是哪里?
【答案】
(2)隋(隋朝) 洛阳
【详解】
(2)朝代: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大运河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贯通南北,全长2700多千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可知,“大运河”是隋朝开通的;
中心:根据所学可知,它的中心是洛阳。
考点22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根据《唐朝人口统计表》,分析人口数变化的主要原因,以下正确的是( )
时间 人口数
649年(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 1900万人
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 4141万人
741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 4531万人
A.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 B.唐玄宗重视文教事业
C.唐朝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 D.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答案】C
【详解】据题干“《唐朝人口统计表》”可知,649年至741年唐朝人口不断增加。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治世局面“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达到鼎盛时期。因此,唐朝前期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为人口的增长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人口的增长与社会风气无关,排除A项;唐玄宗重视文教事业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但与人口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发展,与人口增加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唐太宗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唐朝的革新措施与这一理念吻合的是( )
A.进一步完善中央机构 B.严格考察官吏政绩
C.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D.减轻人民劳役负担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先存百姓”,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在位期间注重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生产,这体现了他以民为本,“先存百姓”的理念,D项正确;进一步完善中央机构,严格考察官吏政绩,都是唐太宗的施政措施,但这些措施属于政治方面的内容,与“先存百姓”的理念关联不大,排除AB两项;注重文教,编修经籍是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的措施,与唐太宗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3.(2023年广东省深圳市)唐朝政府中,中央和地方都有外国人担任各类官职。据统计,总数不下3000人,有一些还身居高位。这说明唐朝( )
A.开放包容 B.经济繁荣 C.文化昌盛 D.政治腐败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中央和地方都有外国人担任各类官职”可知,外国人担任各类官职,这体现出唐朝的高度自信和高度开放,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政治,不能体现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排除BC二项;材料体现的政治清明,排除D项。故选A项。
4.(202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元680年,唐高宗颁布诏令,确认进士科考词科,将诗歌创作引入科举考试,从此,诗赋成为衡量才华的重要标准,更多的流行体裁,尤其是七言律诗,在宫廷受人瞩目。由此可见( )
A.制度创新推动文化繁荣 B.经济繁荣促进风气开放
C.文教发展促成“重文轻武” D.京剧创作丰富民众生活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唐高宗颁布诏令,确认进士科考词科,将诗歌创作引入科举考试。从此,诗赋成为衡量才华的重要标准,更多的流行体裁,尤其是七言律诗,在宫廷受人瞩目。”分析可知,将诗歌创作引入科举考试,促进了诗歌的发展,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经济繁荣促进风气开放,排除B项;宋朝“重文轻武”促成文教发展,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京剧,排除D项。故选A项。
5.(2023年贵州省贵阳市)【繁染开放·治世局面】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吕盛,历史上称之为“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贞观之治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农民占有一定土地,赋役负担减轻,有了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那时候,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文教昌盛,历史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故填:贞观之治。
6.(2023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
【答案】正确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本题正确。
7.(2023年黑龙江省绥化市节选)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三:他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唐朝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他为各族的“天可汗”,意即各族共同的君主。
(3)材料三中,“他”指的是谁?“他”统治期间出现的局面被称为什么?
【答案】
(3)唐太宗(李世民) 贞观之治
【详解】
(3)人物:根据所学和材料三“他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唐朝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他为各族的天可汗”可知,他就是唐太宗;
局面:根据所学可知,他开创了贞观之治。
考点23 盛唐气象
1.(2023年山东省东营市)“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材料描述的生产工具是( )
A.楼车 B.翻车 C.曲辕犁 D.筒车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唐代灌溉工具筒车,D项正确;楼车是西汉时期出现,是一种畜力条播机,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项;翻车是东汉时期出现,曹魏时,经过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材料没有反映,排除B项;曲辕犁是唐朝时期发明的耕地工具,材料没有反映,排除C项。故选D项。
2.(2023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据记载,筒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筒车的好处是( )
A.材质坚硬,利于深耕 B.沟通河道,利于水运
C.节省人力,提高效率 D.滑行自如,利于拔秧
【答案】C
【详解】根据“筒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的农民创造了新式的灌溉工具——筒车,这是利用湍急的水流,使安装在车轮上的水桶自动汲水,提上岸来进行灌溉,大大节省了人力,也提高了灌溉效率,C项正确;筒车不是翻土工具,排除A项;人造运河可以沟通河道,便利水运,而非筒车,排除B项;滑行自如,利于拔秧的是宋代农业工具秧马,而非唐朝的筒车,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3年湖北省天门市、潜江市、仙桃市、江汉油田)下列四个历史事件中,与其他三个性质不同的一项是( )
A.甘英出使大秦 B.鉴真东渡日本
C.玄奘西行天竺 D.文成公主入藏
【答案】D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据所学知识可知,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文成公主入藏反映的汉藏两族自古以来的友好交流,属于中华民族内部的民族交流,而甘英出使大秦、鉴真东渡日本和玄奘西行天竺都是中国使者前往外国进行交流的行为,属于中国与外国的中外交流,“文成公主入藏”与ABC三项中的性质不同,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ABC项都属于对外交流,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4.(2023年山东省济宁市)下图为唐朝阎立本绘制的《步辇图》,该图反映的历史场景是( )
A.唐太宗问政于房玄龄 B.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
C.唐玄宗送别高僧玄奘 D.唐玄宗平定安史之乱
【答案】B
【详解】据所学可知,《步辇图》反映的是唐太宗接见吐蕃求亲使者的场景,B项正确;唐太宗问政于房玄龄与题干图片内容不符,排除A项;玄奘生活于唐太宗时期,排除C项;平定安史之乱的是唐肃宗,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3年广东省)唐朝洛阳设有南市、北市和西市,尤以南市最盛,“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货贿山积”。这说明,当时洛阳( )
A.商业贸易繁荣 B.城市布局对称
C.市民文化兴盛 D.政治制度完备
【答案】A
【详解】据题干“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货贿山积”可知,洛阳商铺众多,货物堆积。说明洛阳商业贸易繁荣,A项正确;题干“南市、北市和西市”不能说明城市布局对称,排除B项;题干重在强调商业的繁荣,与市民文化、政治制度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
6.(2023年河南省)唐三彩是盛唐气象的一个缩影,它延续了秦汉以来彩塑的写实风格,又创造性地运用了低温铅釉的绚丽、斑斓色彩和略带夸张的手法。这折射出唐朝注重( )
A.传承与创新 B.交流与传播
C.改进与推广 D.开放与互鉴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它延续了秦汉以来彩塑的写实风格”可得出唐朝注重传承;根据题干材料“创造性地运用了低温铅釉的绚丽、斑斓色彩和略带夸张的手法”可得出唐朝注重创新。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唐朝的交流与传播,排除B项;材料既体现了传承也体现了创新,没有体现推广,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开放与互鉴,排除D项。故选A项。
7.(2023年福建省)有学者认为:“大批中下层地主阶级士子以及自耕农出身的读书人,由科举考试入仕途,参与和掌握各级政权。”该学者意在强调科举制( )
A.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 B.造成了人们思想僵化
C.杜绝了藩镇割据的现象 D.强化了世家大族垄断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大批中下层地主阶级士子以及自耕农出身的读书人,由科举考试入仕途,参与和掌握各级政权。”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A项正确;科举考试考八股文造成了人们思想僵化,排除B项;北宋分化事权、重文轻武解决了唐末的藩镇割据,排除C项;科举制弱化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排除D项。故选A项。
8.(2023年山西省)李华同学在学习“盛唐气象”这一内容时,绘制了下面的内容结构示意图。你认为①处可填写( )
A.北击匈奴 B.文成公主入藏
C.澶渊之盟 D.设置驻藏大臣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框架图“盛唐气象”,需要补充在民族交融方面的具体表现,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生产、完善制度的措施。他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并派专使护送文成公主远行。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松赞干布为了更好地学习中原文化,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还请求唐朝给予蚕种,派遣掌握各种专业技能的工匠。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B项正确;西汉,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排除A项;北宋,宋真宗时期北宋与辽达成澶渊之盟,排除C项;1727年,清朝雍正帝设置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排除D项。故选B项。
9.(2023年四川省乐山市)以下是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描述某时期的关键词:“李世民与武则天”“盛唐气象: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中心——长安”。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李世民与武则天”“盛唐气象: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中心——长安”可知,这一时期是唐朝时期。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所以说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B项正确;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的阶段特征,排除A项;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排除C项;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阶段特征,排除D项。故选B项。
10.(2023年内蒙古通辽市)唐诗是唐朝文化繁荣的表现,其丰富的内容反映了唐朝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研究唐诗能够史诗互证,有利于探究唐朝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
紫毫粉壁题仙籍,柳色箫声拂御楼。
——刘沧《及第后宴曲江》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元稹《法曲》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李白《哭晁卿衡》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简述材料所反映出的唐朝史实及其影响。(要求:史实正确、条理清晰。)
【答案】
(1)第一首诗,刘沧写的是中举后的喜悦,唐朝科举制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
(2)元稹的诗歌写的是汉人穿少数民族的衣服,学习少数民族的音乐,展现了唐朝民族交融的画面,说明了唐朝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
(3)李白悼念日本留学生晁卿衡的诗,表达了中日人民真挚的友谊,歌颂了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
(4)杜甫描写的是开元盛世,气势恢宏的大唐盛世跃然纸上。写出了国富民强,兵精粮足,国库充盈,家家富足的幸福生活场景。
【详解】
(1)史实和影响:根据所学和材料“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可知,这体现的是,中举后的喜悦,唐朝科举制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
(2)史实和影响:根据所学和材料“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可知,这体现出,汉人穿少数民族的衣服,学习少数民族的音乐,展现了唐朝民族交融的画面,说明了唐朝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
(3)史实和影响:根据所学和材料“日本晁卿辞帝都、明月不归沉碧海”可知,这体现出,李白悼念日本留学生晁卿衡的诗,表达了中日人民真挚的友谊,歌颂了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
(4)史实和影响:根据所学和材料“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可知,这体现出,杜甫描写的是开元盛世,气势恢宏的大唐盛世跃然纸上,写出了国富民强,兵精粮足,国库充盈,家家富足的幸福生活场景。
11.(2023年吉林省节选)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4)如果“?”代表唐朝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它可能是什么?请写出两例。
(5)依据上述图文,总结生产工具变化的趋势。
【答案】
(4)筒车、曲辕犁。
(5)农业生产工具变得更加先进。
【详解】
(4)结合所学知识,唐朝时出现新耕作工具——曲辕犁,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
(5)结合所学知识,从旧石器、新石器、铁制农具以及各类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反映了我国古代生产工具变得更加先进。
12.(2023年湖南省株洲市节选)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一个鲜明特征,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1唐朝阎立本《步辇图》 图2莫高窟中唐时期壁画《反弹琵琶乐舞图》(摹本)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图1反映了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根据两幅图片分析唐朝民族交往的特点。
【答案】
(1)开明的民族政策。(平等、包容)
特点:民族友好往来;民族关系和睦;民族交融等。(双向交流、双向学习、兼容并包、平等团结、和平交往等)
【详解】
(1)政策:根据材料《步辇图》《反弹琵琶乐舞图》及所学可知,《步辇图》是唐代画家阎立本的作品,内容反映的是吐蕃(今西藏)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事。它是汉藏兄弟民族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由此可见,图1反映了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根据图示及所学可知,两幅图片反映了唐朝民族交往的特点是民族友好往来;民族关系和睦;民族交融等(双向交流、双向学习、兼容并包、平等团结、和平交往等)。
考点24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2023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 )
A.张骞 B.鉴真 C.玄奘 D.郑和
【答案】B
【详解】根据“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鉴真仍矢志不渝,继续第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B项正确;西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排除A项;唐太宗时期玄奘前往印度求取佛教,排除C项;明成祖时期郑和七下西洋,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3年北京市)以下两件唐代文物共同反映了当时( )
鎏金双狐纹双桃形银盘,构图方式来自于中亚地区,双狐双桃是中国传统图案 鎏金双狮纹银碗,其纹饰既受到萨珊(今伊朗地区)艺术的影响,又有着本土化的狮型图案
A.政治制度完备 B.中外文化交流
C.诗歌创作繁荣 D.民族关系和睦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构图方式来自于中亚地区”“其纹饰既受到萨珊(今伊朗地区)艺术的影响”可知唐朝的文化受到中亚和伊朗的影响,反映了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B项正确;材料的图示与政治制度无关,排除A项;诗歌创作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外交流与民族关系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3年甘肃省兰州市)唐朝灿烂的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友好邻邦,使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渊源,下列史事中扩大了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是( )
A.玄奘西行 B.文成公主入藏
C.设置安西都护府 D.鉴真东渡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唐朝灿烂的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友好邻邦,使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渊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为日本设计唐招提寺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D项正确;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历尽艰辛,西游天竺学习佛法,与题干内容“唐朝灿烂的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友好邻邦,使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渊源”不符,排除A项;文成公主入藏,属于中华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与题干内容“唐朝灿烂的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友好邻邦,使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渊源”不符,排除B项;设置安西都护府,是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与题干内容“唐朝灿烂的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友好邻邦,使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渊源”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4.(2023年甘肃省金昌市)谢弗在《唐代的外来文明》中说:“在唐朝统治的万花筒般的三个世纪中,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下列能印证这一论述的史事是( )
A.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经 B.玄奘西行取经游历100多个国家
C.有70多个国家与唐朝有来往 D.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了17年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在唐朝统治的万花筒般的三个世纪中,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表明唐朝的中外交往频繁,C项能够印证这一论述,C项正确;鉴真东渡只能体现和日本的交流,不能体现频繁,排除A项;玄奘西行取经游历100多个国家与“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无关,排除B项;马可·波罗在元朝生活,排除D项。故选C项。
5.(2023年湖北省荆州市)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材料反映的史事是( )
A.鉴真东渡 B.玄奘西行 C.遣唐使访华 D.大食人来华
【答案】A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信息“大明寺的高僧”“东渡日本”“双目失明”,结合所学可知,唐朝高僧鉴真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最后终于成功,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贡献,A项正确;玄奘西行印度求取佛经,与“日本”无关,排除B项;遣唐使访华与题干材料“东渡日本”不符,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到大食人,排除D项。故选A项。
6.(2023年贵州省铜仁市节选)历史研究需要运用大量史料,甄别和使用不同类型史料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诗图佐史】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文化交流的特点。
【答案】
(2)特点:唐朝文化向外传播;内部相互学习,相互交融。
【详解】
(2)特点:根据材料“鉴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法,反映了唐朝文化向外传播。根据“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唐朝的民族交融,反映了唐朝文化的内部相互学习。
考点25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2023年黑龙江省绥化市)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 )
A.巨鹿之战 B.八王之乱 C.安史之乱 D.天京事变
【答案】C
【详解】据所学可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C项正确;巨鹿之战发生在秦朝末年,排除A项;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时期,排除B项;天京事变发生在太平天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