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5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考点目录
考点26 北宋的政治
考点27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考点28 金与南宋的对峙
考点29 宋代经济的发展
考点30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考点31 元朝的统治
考点32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考点33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考点26 北宋的政治
1.(2023年广东省深圳市)了解宋代政治,下列哪一史料最合适( )
A.《梦溪笔谈》 B.《宋史·职官志》
C.《清明上河图》 D.《马可·波罗行纪》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史 职官志》是研究宋代职官制度的案头必备参考书,B项正确;《梦溪笔谈》是北宋沈括的科学著作,排除A项;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东京汴河沿岸的商贸往来,排除C项;《马可 波罗行纪》描述元朝大都的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3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体现了北宋的政治特点是( )
A.藩镇割据 B.宦官专权 C.重文轻武 D.外戚干政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和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科举制度的发展,对未朝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因此,北宋的政治特点是重文轻武,C项正确;藩镇割据是五代十国的政治特点,排除A项;题意中未体现宦官专权,排除B项;外戚干政也未体现在题意之中,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3年湖北省武汉市)宋朝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关注民生的政策,设立了专门的社会福利机构,救济的对象包括孤寡老人、贫困人口等诸多无法自立的群体。专业的消防队伍、巡夜队伍也在京城建立(见下图)。可见,宋朝( )
A.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南移完成 B.儒家学说和传统节日备受欢迎
C.城市管理和社会保障受到重视 D.民族交融和科举取士范围扩大
【答案】C
【详解】根据图片和材料“设立了专门的社会福利机构,救济的对象包括孤寡老人、贫困人口等诸多无法自立的群体。”得出宋朝有社会福利制度,根据图片和材料“专业的消防队伍、巡夜队伍也在京城建立”得出宋朝社会管理得到重视,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的南移,排除A项;儒家学说和传统节日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内容是社会保障和城市管理,与民族交融和科举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4.(2023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长安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
【答案】错误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960年,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所以题干的说法错误。
考点27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1.(2023年山东省东营市)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
A.契丹族—阿骨打—辽 B.女真族—阿保机—金
C.党项族—元昊—西夏 D.蒙古族—铁木真—元
【答案】C
【详解】据所学可知,党项族是羌族的一支,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后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11世纪前期,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C项正确;契丹族的阿保机建立了辽,女真族的阿骨打建立了金,排除AB项;蒙古族的忽必烈建立了元,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3年湖南省邵阳市)哈佛大学教授艾利森说,我也从中国智慧中学到很多经验,比如1005年的澶渊之盟,交战双方提出,我们不能够打败对方,但可以商讨一个条约,形成对抗的伙伴关系,在一些领域里激烈敌对,但在另外一些领域内结为伙伴。艾利森对澶渊之盟的叙述( )
A.比较符合历史史实 B.完全违背历史真相
C.是研究澶渊之盟的重要史料 D.属于恶意诋毁中国的言论
【答案】A
【详解】据题干“比如1005年的澶渊之盟,交战双方提出,我们不能够打败对方,但可以商讨一个条约,形成对抗的伙伴关系,在一些领域里激烈敌对,但在另外一些领域内结为伙伴。”可知,艾利森认为军事上对抗可以转变为其它领域的合作。结合所学可知,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保持了长久的和平,边境贸易兴盛。因此,艾利森的观点比较符合历史史实,A项正确;“完全违背历史真相”表述错误,排除B项;对历史史实看法,不能成为研究历史的资料,排除C项;属于恶意诋毁中国的言论,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考点28 金与南宋的对峙
暂无
考点29 宋代经济的发展
1.(2023年四川省内江市)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在成都由京官担任监官,政府主持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它比西方国家早六七百年。这一伟大成就是( )
A.司南 B.瓦子 C.勾栏 D.交子
【答案】D
【详解】根据“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D项正确;司南是战国时期发明的指南针,排除A项;瓦子、勾栏是娱乐场所,排除BC项。故选D项。
2.(2023年四川省乐山市)泱泱巴蜀,巍巍天府。以下是部分先贤治蜀的事迹,将其按时代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序号 人物 朝代 官职 政绩
① 李冰 秦国 蜀郡郡守 主持修建都江堰,此后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② 文翁 西汉 蜀郡太守 创办郡学石室,发展教育,自此“蜀学比于齐鲁”
③ 诸葛亮 蜀汉 丞相 励精图治,注重农桑,鞠躬尽瘁,公忠体国
④ 范成大 南宋 四川置制使 表彰名士,善于教化,政绩斐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①④②③ D.④③②①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李冰秦国”、“文翁西汉”、“诸葛亮蜀汉”、“范成大南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冰是战国时期秦国的蜀郡郡守;西汉是继秦朝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的朝代;蜀汉是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南宋是宋朝第二个时期,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所以按照时代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②③④,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3.(2023年四川省乐山市)文化发展与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下图中南北方人才比重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明清社会文化繁荣 B.科举考试快速发展
C.南方政局更加稳定 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中国古代南北方人才比重”可以看出,在北宋之前北方人才比重超过南方,南方人才在北宋之后开始超过北方。根据题干“文化发展与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宋代南方经济发展逐渐超过北方,所以说南北方人才比重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项正确;根据题干可知,在北宋南北方人才比重发生变化,与明清无关,排除A项;科举考试快速发展不是南北方人才比重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排除B项;南方政局更加稳定是重要原因,不是南北方人才比重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4.(2023年湖南省张家界市)某同学在复习中国历史时,制作了如图知识卡片。该同学复习的主题是( )
★742年,北方与南方人口比例为3:2:1080年比例为2:5 ★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A.海外贸易繁盛 B.水稻产量增加
C.经济重心南移 D.都市经济繁荣
【答案】C
【详解】据题干卡片内容“1080年比例为2:5;‘苏湖熟,天下足’;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可知,宋朝时期,南方人口超过了北人,南方成为农业、手工业等的中心,这些都说明经济重心南移,C项正确;题干未涉及海外贸易,排除A项;“苏湖熟,天下足”并不能说明水稻产量增加,排除B项;都市经济繁荣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5.(2023年内蒙古通辽市)货币从古至今在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图1和图2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货币,其形制变化主要反映了( )
A.农业经济的发展 B.对外贸易的繁荣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铸币技术的进步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由于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北宋出现了纸币,这样,方便了商品流通,反过来又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纸币的出现是为了交换方便,这是直接为商业服务的,不能体现农业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市舶司的设立体现了对外贸易的繁荣,排除B项;金属货币需要铸币技术的进步,纸币需要印刷术的进步,排除D项。故选C项。
6.(2023年四川省巴中市)史书中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完成南移,这发生在( )
A.魏晋南北朝时期 B.唐朝时期 C.南宋时期 D.明清时期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和所学知识可知,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那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C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出现人口南迁现象,经济重心还在北方,排除A项;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排除B项;明清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在南方,排除D项。故选C项。
7.(2023年江苏省宿迁市)“宋代初年年平均铸币量为13万至31万贯,到了11世纪则高达183万贯,但仍是供不应求,这时出现了一种有趣的解决办法,即发行纸币。”这反映出宋代( )
A.商贸的繁荣 B.手工业的兴盛
C.农业的发展 D.铸币业的发达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宋代初年年平均铸币量为13万至31万贯,到了11世纪则高达183万贯,但仍是供不应求”表明北宋商业的繁荣,促进了纸币的出现,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北宋的手工业,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北宋的商业,与农业无关,排除C项;铸币业的发达从材料看不出,排除D项。故选A项。
8.(202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某兴趣小组探究“宋代工商业发展”,有下列资料可以参考,其中史料价值最高的是( )
A.元朝脱脱等人所撰《宋史》 B.南宋古沉船“南海Ⅰ号”的文物
C.元末明初施耐庵著《水浒传》 D.大型历史主题纪录片《大宋王朝》
【答案】B
【详解】依据题干“宋代工商业发展”和所学知识可知,资料中史料价值最高的是南宋古沉船“南海Ⅰ号”的文物,这些文物属于宋代的实物史料,具有一手史料的价值,B项正确;元朝人所著《宋史》毕竟不是与当事人、亲历者直接相关的史料,不具有一手史料的价值,排除A项;施耐庵所著的《水浒传》是宋代以后的人所写的文学作品,带有主观色彩,显然也不具有一手史料的价值,排除C项;大型历史主题纪录片《大宋王朝》是现代人根据史料整理而成的纪录片,显然也不具有一手史料价值,排除D项。故选B项。
9.(2023年北京市)下侧柱状图说明两宋时期( )
A.宰相权力的削弱 B.纸币的大量发行
C.海外贸易的发展 D.商标广告的出现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两宋市舶司收入”结合所学可知,市舶司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官府,因此图示反映的是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发展,与宰相权力无关,排除A项; 纸币的大量发行与市舶司收入无关,排除B项;商标广告的出现体现的是宋代商业的发展,不能反映市舶司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10.(2023年山东省东营市)宋朝在主要港口设立的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 )
A.市舶司 B.枢密院 C.澎湖巡检司 D.布政使司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著名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岸。朝廷为了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A项正确;枢密院是元朝在中央设置的负责全国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的机构,排除B项;澎湖巡检司是元朝在澎湖岛设置的管辖澎湖和琉球的机构,排除C项;布政使司是明朝开始设立的地方行政机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1.(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从《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的“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到南宋时流传的“苏湖熟,天下足”,这表明了江南地区( )
A.商业贸易发展超过前代 B.自然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C.土地面积广大人口稀少 D.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答案】D
【详解】据题干“《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的‘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到南宋时流传的‘苏湖熟,天下足’”可知,西汉时期,江南地区地广人稀,而南宋时期,江南地区生产的粮食可供养天下,说明江南地区的农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农业的发展,与商业无关,排除A项;题干为反映自然条件的改善,排除B项;土地面积广大人口稀少反映的是《史记》的记载内容,不全面,排除C项。故选D项。
12.(2023年湖南省常德市)下图所示内容的变化反映了( )
唐(750)人口占比分布 北宋初期(1078年)人口占比分布
A.土地兼并空前严重 B.财政收入得到提高
C.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D.耕地面积逐渐增加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750年人口分布黄河流域多,到1078年人口分布长江流域多,说法当时经济重心不断南移。安史之乱后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因此从唐朝中期开始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起来,人口逐渐超过北方,因此出现材料中长江流域人口超过黄河流域人口,C项正确;材料强调南北人口分布变化,不能体现土地兼并空前严重,排除A项;材料无法反映财政收入,排除B项;耕地面积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3.(2023年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北宋后期,东南户数已占到全国一半,加上西南则超出三分之二。至“靖康之难”,北方再遭战火蹂躏,大批人口南渡,则又一次促使南北经济差异扩大。材料旨在说明( )
A.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B.江南地区初步开发
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D.全国经济重心南移
【答案】D
【详解】由材料“北宋后期,东南户数已占到全国一半,加上西南则超出三分之二。”“又一次促使南北经济差异扩大。”可知,材料旨在说明,全国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D项正确;宋金对峙局面形成是在南宋,题干没有涉及,排除A项;江南地区初步开发是在东晋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题干不能反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排除C项。故选D项。
14.(2023年山东省济宁市)北宋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经营商业的“瓦子”,市民“终日居此,不觉抵暮”。上述现象出现的社会根源在于( )
A.中央集权松弛 B.城市人口增加
C.文学艺术繁荣 D.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商品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市民文化生活的丰富,东京城内出现了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D项正确;宋朝时期中央集权加强,排除A项;城市人口增加、文学艺术繁荣不是娱乐场所出现的根本原因,排除BC项。故选D项。
15.(2023年内蒙古包头市)宋高宗看到楼璹(shú)绘制的《耕织图》,对此题材大为赞赏,专门召见了他,并将《耕织图》宣示后宫,一时朝野传颂。这表明南宋统治者( )
A.重用贤能 B.劝课农桑 C.发展文教 D.勤于政事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宋高宗对此题材大为赞赏,专门召见了他,并将《耕织图》宣示后宫”分析可知南宋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劝课农桑,B项正确;重用贤能,与材料反映的统治者重视农业无关,排除A项;发展文教,与材料反映的统治者重视农业无关,排除C项;勤于政事,与材料反映的统治者重视农业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6.(2023年广东省)宋代农书所述土壤改良方法比较系统、全面,除水利改良(修筑陂塘等)、生物改良(秸秆还田等)、耕作改良(薄耘、轮作等)外,还强调“用粪犹用药”,以使地力“常新壮”。这表明,宋代( )
A.变法成效显著 B.人力严重不足
C.农业技术先进 D.耕地面积扩大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宋代农书所述土壤改良方法比较系统、全面,除水利改良(修筑陂塘等)、生物改良(秸秆还田等)、耕作改良(薄耘、轮作等)外,还强调‘用粪犹用药’,以使地力‘常新壮’。”可知,材料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比较多,讲究生产效果,说明当时农业技术先进,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强调农业技术先进,没有涉及变法,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强调农业技术先进,材料没有体现人力严重不足,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强调农业技术先进,材料没有体现耕地面积扩大,排除D项。故选C项。
17.(2023年河南省)宋朝在泉州、广州等地都设有“蕃市”“蕃坊”“蕃学”。这是由于当时( )
A.市民阶层壮大 B.海外贸易兴盛
C.民族交往频繁 D.文化教育发展
【答案】B
【详解】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泉州、广州等地都设有“蕃市”专卖外国商品,“蕃坊”供外国人居住,“蕃学”供外商子女接受教育,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市民阶层壮大,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海外贸易兴盛,不是民族交往频繁,排除C项;题干和文化教育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8.(2023年甘肃省金昌市)据记载,北宋后期全国镇市1900有余,草市作为乡村定期集市更加普遍,初步形成了江南、川陕、北方、西北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这反映出宋代( )
A.农业进步 B.文教昌盛 C.手工业发达 D.商业繁荣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宋代商业繁荣:打破了唐以来的坊市制度,出现了早市和夜市,出现了草市、市镇等各类商贸区,D项正确;农业进步,与材料反映的商业繁荣无关,排除A项;文教昌盛,与材料反映的商业繁荣无关,排除B项;手工业发达,与材料反映的商业繁荣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9.(2023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宋代时期商贸的繁荣促进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北宋前期,我国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 )
A.刀币 B.五铢钱 C.“交子 D.“会子”
【答案】C
【详解】北宋时期商贸的繁荣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由此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C项正确;刀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铸币之一,排除A项;五铢钱是汉武帝时期统一铸造的货币,排除B项;“会子”是是南宋由政府官办、户部发行的货币,仿照四川发行钱引的办法发行,排除D项。故选C项。
20.(202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宋朝时期,江南普遍种植双季稻或采用冬麦、晚稻轮作两熟制。这有利于( )
A.耕地面积扩大 B.生产工具改进
C.粮食产量增加 D.水利设施完善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普遍种植双季稻或采用冬麦、晚稻轮作两熟制”可知,江南地区种植双季稻,轮作冬麦、晚稻,实现了一年两熟,有利于增加粮食产量,C项正确;种植双季稻或者轮作,并没有增加耕地面积,只是提高了耕地的利用效率,排除A项;材料只提及了双季稻和轮作,没有涉及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水利设施的完善,排除BD两项。故选C项。
21.(2023年湖北省荆州市)到了宋代,城市商业活动不再局限在官方设立的市内进行,而是随时随地都可进行。人们在城内任何地方都可建立商店,开设作坊店铺,还可以推车挑担沿街叫卖。由此可知,宋代(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商业完全脱离政府的管辖
C.重农抑商政策解体 D.商业发展打破了坊市界限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宋代,商业活动不再局限于官府设立的市内进行……还可以推车挑担沿街叫卖”可知,宋代商业活动突破了空间限制,坊、市界限已经打破。宋代商业繁荣超过了前代,城市重店铺不断增加,街道及宅巷之内随处可以开设店铺;经商时间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D项正确;经济中心南移在南宋最终完成,题干没有涉及,排除A项;商业完全脱离政府的管辖,表述错误,排除B项;重农抑商政策一直都是中国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22.(2023年黑龙江省绥化市)(判断题)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五铢钱。( )
【答案】错误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故本题说法错误。
23.(2023年湖北省黄冈市孝感市咸宁市节选)【中国古代的经济】
材料一 宋室南渡以后,南宋政府不断功谕农民广种春差,或频下功种麦的诏今,自东汉末年开始到南宋,南迁的北方人带看先进的耕作技术和工具来到南方,推动了农业发展,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唐朝时期,南方的教育水平开始有明显的提升,科举录取人数上,南方渐新超过北方。
——摘编自周方高,宋患聪《咯论宋代农业技术推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南迁的作用。
【答案】
(1)带去先进的耕作技术和生产工具,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南方教育水平的提升。
【详解】
(1)作用:根据材料一“自东汉末年开始到南宋,南迁的北方人带看先进的耕作技术和工具来到南方,推动了农业发展,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唐朝时期,南方的教育水平开始有明显的提升,科举录取人数上,南方渐新超过北方”联系所学可知,中国古代人口南迁带去先进的耕作技术和生产工具,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南方教育水平的提升。
24.(2023年贵州省铜仁市节选)历史研究需要运用大量史料,甄别和使用不同类型史料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考古探史】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船作为考古史料可用来研究南宋经济领域的哪些现象。
【答案】
(3)现象:南宋时期时期造船技术发达、商业繁荣、海外贸易发达。
【详解】
(3)现象:由材料“船身残长24.2米,宽9.15米。……舱与舱之间用木木板隔开,缝隙处用桐油灰和麻丝腻密,形成成一道不透水的隔壁。”可知,体现了南宋时期造船技术发达。由材料“海船出土时,舱内遗物非常丰富,有香料、药材、木牌、铜钱、陶瓷器、竹木器等。”可知,体现了南宋时期商业繁荣、海外贸易发达。
考点30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1.(2023年贵州省贵阳市)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是( )
A.汉朝 B.隋朝 C.元朝 D.清朝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C项正确;汉朝、隋朝都是有汉族建立的全国性统一王朝,排除AB项;清朝不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3年湖南省常德市)下列是中国古代主要朝代(时期)沿革示意图(部分),在相应的空格内依次填入秦→□→东汉→三国→西晋→……□→唐→……→□→明→清( )
A.西汉、宋、元 B.汉、东晋、元
C.西汉、隋、元 D.汉、五代、宋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西汉灭亡以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建立政权,定都洛阳,史称东汉。隋朝灭亡后,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随后明军占领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综上所述西汉后的主要朝代是东汉、隋朝后的主要朝代是唐、明朝前面的朝代是元,C项正确;北宋位于五代十国以后,南宋被元所灭,排除A项;汉朝分为西汉、东汉,题干示意图已有西汉,排除B项;五代是在唐朝灭亡后,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3年四川省内江市)10-13世纪,经过300多年的分裂和对峙,中华大地逐渐走向大统一。这一历史进程中,下列重大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蒙古灭西夏和金朝
②元灭南宋,完成了全国统一
③宋太祖和其后继者结束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④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
A.①②④③ B.③④①② C.②③①④ D.④②③①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1227年,蒙古军队灭西夏;1234年,蒙古军队灭金;②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统一全国;③960年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及其后继者依照先北后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各地的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原和南方的广大地区,实现了局部统一;④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被推举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所以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是③④①②,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考点31 元朝的统治
1.(2023年湖南省长沙市)在历史故事分享会上,同学们讲述了唐朝文成公主入藏、辽宋澶渊之盟、元朝回族的形成等故事。这场故事会最恰当的主题是( )
A.政治互鉴 B.中外交流 C.政权并立 D.民族交融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反映的是唐朝与吐蕃的民族关系,“辽宋澶渊之盟”反映的是宋辽之间的和平交往,“元朝回族的形成”反映的是元朝民族融合,因此最恰当的主题是民族交融,D项正确;材料的内容与政治互鉴无关,排除A项;材料属于民族交往不是中外交流,排除B项;“元朝回族的形成”与政权并立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2023年江苏省宿迁市)地方政区的设置标定行政疆域的划分,将自然、人文及历史传承熔铸其中,塑造着每个中国人的心灵故乡。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 ( )
A.宣政院 B.澎湖巡检司 C.驻藏大臣 D.台湾府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B项正确;宣政院是管理西藏的机构,A不符合题意;驻藏大臣和台湾府都是清朝设立的机构,分别管辖西藏和台湾,C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
3.(2023年四川省遂宁市)李老师要求同学们根据以下四幅图片提炼主题,其答案最恰当的应该是( )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雕塑 鲜卑族改用汉姓
唐代胡汉乐舞交织壁画 回族的形成
A.君权的强化 B.经济的活跃
C.文学的繁荣 D.民族的交融
【答案】D
【详解】据所学可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说明汉族学习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鲜卑族改用汉姓说明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唐代胡汉乐舞交织壁画反映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回族的形成是民族交融的结果。故四幅图片反映的都是民族融合,D项正确;符合题意;图片反映的是民族交融,与君权强化、经济活跃、文学繁荣无关,排除 ABC项。故选D项。
4.(2023年甘肃省兰州市)《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认为:“元代以前各朝代的地方行政体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元代利于解决这一“缺陷”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设“三司”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元代以前各朝代的地方行政体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结合所学可知,元代利于解决这一“缺陷”的制度是行省制,C项正确;西周实行的分封制,排除A项;秦朝实行的郡县制,排除B项;明朝时,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排除D项。故选C项。
5.(2023年广东省)元朝时,运粮船每年二月由长江口之刘家港入海,取直线北行,绕胶东半岛入渤海,抵直沽(今天津)。这( )
A.提高了全国粮食产量 B.沟通了五大水系
C.加强了南北经济联系 D.促进了民族交融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运粮船每年二月由长江口之刘家港入海,取直线北行,绕胶东半岛入渤海,抵直沽(今天津)”可知,南方的粮食运输到北方,加强了南北经济联系,C项正确;运输粮食不会增加粮食产量,排除A项;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运输粮食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6.(2023年河南省)秦汉至唐主要依据自然界限来划分行政区划,而元代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为地造成区划边界处于犬牙交错的格局,使地方丧失扼险而守的地理条件。这种“打破”是为了( )
A.保护自然环境 B.方便信息传递
C.加强中央集权 D.开发江南地区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元代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为地造成区划边界处于犬牙交错的格局,使地方丧失扼险而守的地理条件”可知,描述的是元朝的行省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度,元朝设立了行省制,C项正确;行省制的设立不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排除A项;方便信息传递与行省制无关,排除B项;行省制的设立不是为了开发江南地区,排除D项。故选C项。
7.(2023年黑龙江省绥化市)元朝时,管辖西藏的机构是( )
A.市舶司 B.宣政院 C.南书房 D.军机处
【答案】B
【详解】据所学可知,元朝建立后,对西藏行使行政管理权,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军民事务。设置地方机构,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充分而有效的管理。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B项正确;市舶司是宋朝设立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排除A项;清朝康熙时期设立南书房,排除C项;清朝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排除D项。故选B项。
8.(2023年湖北省黄冈市孝感市咸宁市)元朝的行省起初是中央的派出机构,后来逐渐演变为常设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各行省在中央统一领导之下,独立处理本省的军政事务,由此可知,行省制度( )
A.极大地增强了地方独立性 B.固化了后世地方管理体系
C.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削弱了地方社会治理水平
【答案】C
【详解】从“各行省在中央统一领导之下,独立处理本省的军政事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行省制度下,各行省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之下,可以独立处理本省的军政事务,这便调整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C项正确;各行省独立处理本省军政事务的前提是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之下,因此,行省制度并非极大地增强了地方的独立性,排除A项;从题干所给材料中,并无法直接说明元朝的行省制度固化了后世地方管理体系,排除B项;在中央统一领导之下,各行省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可以独立处理本省的军政事务,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地方社会治理水平,而不是削弱了地方社会治理水平,且题干材料也没有相关内容能表明行省制度削弱了地方社会治理水平,排除D项。故选C项。
9.(2023年贵州省铜仁市)【制度创新】元朝疆域辽阔,为了便于地方管理,推行_______________制度,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沿用至今。
【答案】行省
【详解】根据行省制度的内容可知,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为加强管辖,元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元朝把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其他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了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这一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被称为“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10.(2023年湖南省株洲市节选)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一个鲜明特征,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 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汉梗于北狄,隋不能服东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元史》
请回答: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在元朝得到发展的原因。
【答案】
(2)元朝完成了国家统一(天下为一),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幅员之广)。
【详解】
(2)原因:根据材料“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及所学可知,元朝完成了国家统一(天下为一),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幅员之广)。
11.(2023年湖南省常德市节选)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宋代 元代
政治 太宗一朝,文臣成为政事堂和枢密长官的主要人选,先后任命的宰相9人,全部为文官……两宋共有枢密使、副枢密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约占百分之九十一。——摘自《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两宋卷》 元朝疆域图(局部)
民族关系 元朝时,很多蒙古人迁入中原,同汉族杂居相处。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元在政治、民族关系方面的特点(或举措)。
【答案】
(2)政治:宋朝:重文轻武;元朝:行省制度。
民族关系:宋朝:民族政权并立;元朝:民族交融、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详解】
(2)政治:宋朝: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太宗一朝,文臣成为政事堂和枢密长官的主要人选,先后任命的宰相9人,全部为文官……两宋共有枢密使、副枢密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约占百分之九十一”可知,这体现的是,重文轻武;元朝: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元朝疆域图(局部)”可知,这体现的是行省制度。
民族关系:宋朝:根据所学和材料二民族政权并立图片可知,这体现的是民族政权并立;元朝: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元朝时,很多蒙古人迁入中原,同汉族杂居相处。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族”可知,这体现的是,民族交融,形成回族。
考点32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1.(2023年湖北省鄂州市)历史图片是浓缩的历史,是对历史直观、简明的反映。一位同学在自主历史学习中搜集到以下图片(图1-图4)。下列对图片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
A.图1司母戊鼎是研究殷墟甲骨文的重要资料
B.图2农业工具的发明有利于灌溉农业的发展
C.图3高僧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D.图4再现了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都市的繁荣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北宋商品经济发达,城市繁荣,图片4体现了这一点,D项正确;图1司母戊鼎是研究商朝青铜器的重要资料,图2农业工具的发明有利于耕作农业的发展,图3高僧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2.(2023年福建省)以图证史是通达史识的一种重要方法。( )
A.是研究北宋城市生活的一手史料 B.完整再现了北宋社会的繁荣景象
C.说明北宋东京城内尚未出现夜市 D.应与考古材料印证才有史料价值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写了北宋首都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北宋都城开封,是当时著名的商业中心,《清明上河图》,代表了宋代社会风俗画的最高成就,“正居”室当时的灯箱广告,反映了展示了当时丰富多彩的市民物质和文化生活,A项正确;《清明上河图》是当时人对北宋都城的描绘,排除B项;宋代时期城市的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的限制,夜市比较活跃,排除C项;《清明上河图》是文献史料,无需与考古材料印证就有史料价值,排除D项。故选A项。
3.(2023年湖南省张家界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岳飞、辛弃疾在各自的词中表达的共同情感是( )
A.豪迈的报国之情 B.浓郁的思乡之情
C.飘逸的山水之情 D.凄婉的惜别之情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岳飞、辛弃疾的词中,都表达了豪迈的报国之情,A项正确;浓郁的思乡之情、 飘逸的山水之情、 凄婉的惜别之情,都与岳飞、辛弃疾在各自的词中表达的共同情感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4.(2023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精彩纷呈,下列组合搭配正确的是( )
A.《兰亭集序》——柳公权 B.《窦娥冤》——关汉卿
C.《史记》——司马光 D.《红楼梦》——罗贯中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元曲《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作品,B项正确;《兰亭集序》的作者是王羲之,排除A项;《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排除C项;《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3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诗词作为民族文化精粹,是中华文化极具韵味的精神和情感表达。对词的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北宋文学家是( )
A.李白 B.苏轼 C.辛弃疾 D.关汉卿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宋词是宋代文化的象征,北宋的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B项正确;李白是唐朝伟大诗人,排除A项;辛弃疾是南宋词人,排除C项;关汉卿是“元曲四大家”之一,排除D项。故选B项。
考点33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1.(2023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某学生拟办一份历史手抄报,准备了下面的素材。据此推断这份手抄报的主题是( )
北宋时的匠人毕异发明活字印刷术 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A.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B.民族关系的不断发展
C.宋元时期科学技术的成就 D.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C
【详解】根据“北宋时匠人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可知印刷术、指南针、火药都属于科技发展,因此材料反映的是宋元时期科学技术的进步,C项正确;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是秦汉时期,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3年甘肃省兰州市)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记载:“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该记载描述的是( )
A.造纸术 B.火药 C.印刷术 D.指南针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泥活字),C项正确;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植物纤维纸,与题干内容“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不符,排除A项;唐朝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与题干内容“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不符,排除B项;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事业,与题干内容“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3年黑龙江省绥化市)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发展的科技发明是( )
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答案】D
【详解】据所学可知,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D项正确;造纸术、活字印刷术有利于文化的传播,排除AB项;火药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排除C项。故选D项。
4.(2023年四川省内江市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唐中期后,吐蕃和陇右势力崛起,陆上丝绸之路阻断。北宋建立后,海路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选择,政府重视海外贸易,建立市舶司,鼓励中外商人贸易往来: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广泛运用,促进了航运业发展,与宋朝海上贸易的国家达50多个,开启了一段活跃繁荣的对外贸易历史。
——摘编自《论宋代的对外贸易》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建立于哪一年?概括宋代海路贸易繁荣的原因。
【答案】
(2)时间:960年;原因:陆上丝绸之路阻断;北宋重视海外贸易,海外贸易繁荣;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广泛运用。
【详解】
(2)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汉族)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原因:根据材料二“唐中期后,吐蕃和陇右势力崛起,陆上丝绸之路阻断。”可归纳出陆上丝绸之路阻断;根据“北宋建立后,海路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选择,政府重视海外贸易,建立市舶司,鼓励中外商人贸易往来”可归纳出北宋重视海外贸易,海外贸易繁荣;根据“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广泛运用,促进了航运业发展,与宋朝海上贸易的国家达50多个,开启了一段活跃繁荣的对外贸易历史。”可归纳出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广泛运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5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考点目录
考点26 北宋的政治
考点27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考点28 金与南宋的对峙
考点29 宋代经济的发展
考点30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考点31 元朝的统治
考点32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考点33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考点26 北宋的政治
1.(2023年广东省深圳市)了解宋代政治,下列哪一史料最合适( )
A.《梦溪笔谈》 B.《宋史·职官志》
C.《清明上河图》 D.《马可·波罗行纪》
2.(2023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体现了北宋的政治特点是( )
A.藩镇割据 B.宦官专权 C.重文轻武 D.外戚干政
3.(2023年湖北省武汉市)宋朝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关注民生的政策,设立了专门的社会福利机构,救济的对象包括孤寡老人、贫困人口等诸多无法自立的群体。专业的消防队伍、巡夜队伍也在京城建立(见下图)。可见,宋朝( )
A.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南移完成 B.儒家学说和传统节日备受欢迎
C.城市管理和社会保障受到重视 D.民族交融和科举取士范围扩大
4.(2023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长安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
考点27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1.(2023年山东省东营市)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
A.契丹族—阿骨打—辽 B.女真族—阿保机—金
C.党项族—元昊—西夏 D.蒙古族—铁木真—元
2.(2023年湖南省邵阳市)哈佛大学教授艾利森说,我也从中国智慧中学到很多经验,比如1005年的澶渊之盟,交战双方提出,我们不能够打败对方,但可以商讨一个条约,形成对抗的伙伴关系,在一些领域里激烈敌对,但在另外一些领域内结为伙伴。艾利森对澶渊之盟的叙述( )
A.比较符合历史史实 B.完全违背历史真相
C.是研究澶渊之盟的重要史料 D.属于恶意诋毁中国的言论
考点28 金与南宋的对峙
暂无
考点29 宋代经济的发展
1.(2023年四川省内江市)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在成都由京官担任监官,政府主持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它比西方国家早六七百年。这一伟大成就是( )
A.司南 B.瓦子 C.勾栏 D.交子
2.(2023年四川省乐山市)泱泱巴蜀,巍巍天府。以下是部分先贤治蜀的事迹,将其按时代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序号 人物 朝代 官职 政绩
① 李冰 秦国 蜀郡郡守 主持修建都江堰,此后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② 文翁 西汉 蜀郡太守 创办郡学石室,发展教育,自此“蜀学比于齐鲁”
③ 诸葛亮 蜀汉 丞相 励精图治,注重农桑,鞠躬尽瘁,公忠体国
④ 范成大 南宋 四川置制使 表彰名士,善于教化,政绩斐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①④②③ D.④③②①
3.(2023年四川省乐山市)文化发展与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下图中南北方人才比重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明清社会文化繁荣 B.科举考试快速发展
C.南方政局更加稳定 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4.(2023年湖南省张家界市)某同学在复习中国历史时,制作了如图知识卡片。该同学复习的主题是( )
★742年,北方与南方人口比例为3:2:1080年比例为2:5 ★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A.海外贸易繁盛 B.水稻产量增加
C.经济重心南移 D.都市经济繁荣
5.(2023年内蒙古通辽市)货币从古至今在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图1和图2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货币,其形制变化主要反映了( )
A.农业经济的发展 B.对外贸易的繁荣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铸币技术的进步
6.(2023年四川省巴中市)史书中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完成南移,这发生在( )
A.魏晋南北朝时期 B.唐朝时期 C.南宋时期 D.明清时期
7.(2023年江苏省宿迁市)“宋代初年年平均铸币量为13万至31万贯,到了11世纪则高达183万贯,但仍是供不应求,这时出现了一种有趣的解决办法,即发行纸币。”这反映出宋代( )
A.商贸的繁荣 B.手工业的兴盛
C.农业的发展 D.铸币业的发达
8.(202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某兴趣小组探究“宋代工商业发展”,有下列资料可以参考,其中史料价值最高的是( )
A.元朝脱脱等人所撰《宋史》 B.南宋古沉船“南海Ⅰ号”的文物
C.元末明初施耐庵著《水浒传》 D.大型历史主题纪录片《大宋王朝》
9.(2023年北京市)下侧柱状图说明两宋时期( )
A.宰相权力的削弱 B.纸币的大量发行
C.海外贸易的发展 D.商标广告的出现
10.(2023年山东省东营市)宋朝在主要港口设立的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 )
A.市舶司 B.枢密院 C.澎湖巡检司 D.布政使司
11.(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从《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的“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到南宋时流传的“苏湖熟,天下足”,这表明了江南地区( )
A.商业贸易发展超过前代 B.自然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C.土地面积广大人口稀少 D.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12.(2023年湖南省常德市)下图所示内容的变化反映了( )
唐(750)人口占比分布 北宋初期(1078年)人口占比分布
A.土地兼并空前严重 B.财政收入得到提高
C.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D.耕地面积逐渐增加
13.(2023年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北宋后期,东南户数已占到全国一半,加上西南则超出三分之二。至“靖康之难”,北方再遭战火蹂躏,大批人口南渡,则又一次促使南北经济差异扩大。材料旨在说明( )
A.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B.江南地区初步开发
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D.全国经济重心南移
14.(2023年山东省济宁市)北宋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经营商业的“瓦子”,市民“终日居此,不觉抵暮”。上述现象出现的社会根源在于( )
A.中央集权松弛 B.城市人口增加
C.文学艺术繁荣 D.商品经济发展
15.(2023年内蒙古包头市)宋高宗看到楼璹(shú)绘制的《耕织图》,对此题材大为赞赏,专门召见了他,并将《耕织图》宣示后宫,一时朝野传颂。这表明南宋统治者( )
A.重用贤能 B.劝课农桑 C.发展文教 D.勤于政事
16.(2023年广东省)宋代农书所述土壤改良方法比较系统、全面,除水利改良(修筑陂塘等)、生物改良(秸秆还田等)、耕作改良(薄耘、轮作等)外,还强调“用粪犹用药”,以使地力“常新壮”。这表明,宋代( )
A.变法成效显著 B.人力严重不足
C.农业技术先进 D.耕地面积扩大
17.(2023年河南省)宋朝在泉州、广州等地都设有“蕃市”“蕃坊”“蕃学”。这是由于当时( )
A.市民阶层壮大 B.海外贸易兴盛
C.民族交往频繁 D.文化教育发展
18.(2023年甘肃省金昌市)据记载,北宋后期全国镇市1900有余,草市作为乡村定期集市更加普遍,初步形成了江南、川陕、北方、西北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这反映出宋代( )
A.农业进步 B.文教昌盛 C.手工业发达 D.商业繁荣
19.(2023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宋代时期商贸的繁荣促进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北宋前期,我国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 )
A.刀币 B.五铢钱 C.“交子 D.“会子”
20.(202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宋朝时期,江南普遍种植双季稻或采用冬麦、晚稻轮作两熟制。这有利于( )
A.耕地面积扩大 B.生产工具改进
C.粮食产量增加 D.水利设施完善
21.(2023年湖北省荆州市)到了宋代,城市商业活动不再局限在官方设立的市内进行,而是随时随地都可进行。人们在城内任何地方都可建立商店,开设作坊店铺,还可以推车挑担沿街叫卖。由此可知,宋代(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商业完全脱离政府的管辖
C.重农抑商政策解体 D.商业发展打破了坊市界限
22.(2023年黑龙江省绥化市)(判断题)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五铢钱。( )
23.(2023年湖北省黄冈市孝感市咸宁市节选)【中国古代的经济】
材料一 宋室南渡以后,南宋政府不断功谕农民广种春差,或频下功种麦的诏今,自东汉末年开始到南宋,南迁的北方人带看先进的耕作技术和工具来到南方,推动了农业发展,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唐朝时期,南方的教育水平开始有明显的提升,科举录取人数上,南方渐新超过北方。
——摘编自周方高,宋患聪《咯论宋代农业技术推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南迁的作用。
24.(2023年贵州省铜仁市节选)历史研究需要运用大量史料,甄别和使用不同类型史料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考古探史】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船作为考古史料可用来研究南宋经济领域的哪些现象。
考点30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1.(2023年贵州省贵阳市)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是( )
A.汉朝 B.隋朝 C.元朝 D.清朝
2.(2023年湖南省常德市)下列是中国古代主要朝代(时期)沿革示意图(部分),在相应的空格内依次填入秦→□→东汉→三国→西晋→……□→唐→……→□→明→清( )
A.西汉、宋、元 B.汉、东晋、元
C.西汉、隋、元 D.汉、五代、宋
3.(2023年四川省内江市)10-13世纪,经过300多年的分裂和对峙,中华大地逐渐走向大统一。这一历史进程中,下列重大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蒙古灭西夏和金朝
②元灭南宋,完成了全国统一
③宋太祖和其后继者结束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④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
A.①②④③ B.③④①② C.②③①④ D.④②③①
考点31 元朝的统治
1.(2023年湖南省长沙市)在历史故事分享会上,同学们讲述了唐朝文成公主入藏、辽宋澶渊之盟、元朝回族的形成等故事。这场故事会最恰当的主题是( )
A.政治互鉴 B.中外交流 C.政权并立 D.民族交融
2.(2023年江苏省宿迁市)地方政区的设置标定行政疆域的划分,将自然、人文及历史传承熔铸其中,塑造着每个中国人的心灵故乡。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 ( )
A.宣政院 B.澎湖巡检司 C.驻藏大臣 D.台湾府
3.(2023年四川省遂宁市)李老师要求同学们根据以下四幅图片提炼主题,其答案最恰当的应该是( )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雕塑 鲜卑族改用汉姓
唐代胡汉乐舞交织壁画 回族的形成
A.君权的强化 B.经济的活跃
C.文学的繁荣 D.民族的交融
4.(2023年甘肃省兰州市)《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认为:“元代以前各朝代的地方行政体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元代利于解决这一“缺陷”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设“三司”
5.(2023年广东省)元朝时,运粮船每年二月由长江口之刘家港入海,取直线北行,绕胶东半岛入渤海,抵直沽(今天津)。这( )
A.提高了全国粮食产量 B.沟通了五大水系
C.加强了南北经济联系 D.促进了民族交融
6.(2023年河南省)秦汉至唐主要依据自然界限来划分行政区划,而元代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为地造成区划边界处于犬牙交错的格局,使地方丧失扼险而守的地理条件。这种“打破”是为了( )
A.保护自然环境 B.方便信息传递
C.加强中央集权 D.开发江南地区
7.(2023年黑龙江省绥化市)元朝时,管辖西藏的机构是( )
A.市舶司 B.宣政院 C.南书房 D.军机处
8.(2023年湖北省黄冈市孝感市咸宁市)元朝的行省起初是中央的派出机构,后来逐渐演变为常设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各行省在中央统一领导之下,独立处理本省的军政事务,由此可知,行省制度( )
A.极大地增强了地方独立性 B.固化了后世地方管理体系
C.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削弱了地方社会治理水平
9.(2023年贵州省铜仁市)【制度创新】元朝疆域辽阔,为了便于地方管理,推行_______________制度,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沿用至今。
10.(2023年湖南省株洲市节选)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一个鲜明特征,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 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汉梗于北狄,隋不能服东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元史》
请回答: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在元朝得到发展的原因。
11.(2023年湖南省常德市节选)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宋代 元代
政治 太宗一朝,文臣成为政事堂和枢密长官的主要人选,先后任命的宰相9人,全部为文官……两宋共有枢密使、副枢密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约占百分之九十一。——摘自《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两宋卷》 元朝疆域图(局部)
民族关系 元朝时,很多蒙古人迁入中原,同汉族杂居相处。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元在政治、民族关系方面的特点(或举措)。
考点32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1.(2023年湖北省鄂州市)历史图片是浓缩的历史,是对历史直观、简明的反映。一位同学在自主历史学习中搜集到以下图片(图1-图4)。下列对图片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
A.图1司母戊鼎是研究殷墟甲骨文的重要资料
B.图2农业工具的发明有利于灌溉农业的发展
C.图3高僧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D.图4再现了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都市的繁荣
2.(2023年福建省)以图证史是通达史识的一种重要方法。( )
A.是研究北宋城市生活的一手史料 B.完整再现了北宋社会的繁荣景象
C.说明北宋东京城内尚未出现夜市 D.应与考古材料印证才有史料价值
3.(2023年湖南省张家界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岳飞、辛弃疾在各自的词中表达的共同情感是( )
A.豪迈的报国之情 B.浓郁的思乡之情
C.飘逸的山水之情 D.凄婉的惜别之情
4.(2023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精彩纷呈,下列组合搭配正确的是( )
A.《兰亭集序》——柳公权 B.《窦娥冤》——关汉卿
C.《史记》——司马光 D.《红楼梦》——罗贯中
5.(2023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诗词作为民族文化精粹,是中华文化极具韵味的精神和情感表达。对词的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北宋文学家是( )
A.李白 B.苏轼 C.辛弃疾 D.关汉卿
考点33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1.(2023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某学生拟办一份历史手抄报,准备了下面的素材。据此推断这份手抄报的主题是( )
北宋时的匠人毕异发明活字印刷术 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A.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B.民族关系的不断发展
C.宋元时期科学技术的成就 D.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2.(2023年甘肃省兰州市)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记载:“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该记载描述的是( )
A.造纸术 B.火药 C.印刷术 D.指南针
3.(2023年黑龙江省绥化市)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发展的科技发明是( )
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4.(2023年四川省内江市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唐中期后,吐蕃和陇右势力崛起,陆上丝绸之路阻断。北宋建立后,海路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选择,政府重视海外贸易,建立市舶司,鼓励中外商人贸易往来: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广泛运用,促进了航运业发展,与宋朝海上贸易的国家达50多个,开启了一段活跃繁荣的对外贸易历史。
——摘编自《论宋代的对外贸易》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建立于哪一年?概括宋代海路贸易繁荣的原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