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全国各地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中)】06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全国各地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中)】06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12 09:57:2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6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考点目录
考点34 明朝的统治
考点35 明朝的对外关系
考点36 明朝的灭亡
考点37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考点38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考点39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考点40 明清时期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
考点34 明朝的统治
1.(2023年广东省深圳市)朱元璋认为明朝的刑法难以达到明刑弼教的目的,又制定《大诰》。《大诰》拟罪唯朱元璋一人,官员拟罪须以《大诰》为依据,降一级。此措施体现了( )
A.追求法律平等 B.加强思想禁锢
C.维护官员利益 D.强化君主专制
2.(2023年江苏省泰州市)为缓解因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压力,明清时期从美洲引进并推广了高产农作物。主要有( )
①马铃薯 ②占城稻 ③玉米 ④胡豆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3.(2023年山东省济宁市节选)封建王朝或盛或衰,与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有密切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下诏设科取士……规定以入股文取士,以“四书”、“五经”为题,行文必须根据古人的思想来阐释,不许有自己的见解。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
(3)根据材料,指出朱元璋统治时期选官制度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上述统治者变革选官制度的共同目的。
4.(2023年山东省东营市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明代中后期,从外国传进的甘薯和玉米也在各地栽种。沿海地区的甘薯种植相当普遍,“闽广人赖以救济,其利甚大”。这些作物为山地、瘠壤地区农业发展提供了条件,粮食总产量也因此提高。
——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
(3)根据材料三,指出甘薯和玉米的传入、栽种所产生的影响。
考点35 明朝的对外关系
1.(2023年山东省济南市)“1561年4月的一天,倭寇即将袭击台州。突然,一杆‘戚’字旗树起。随即,一声号令:‘布好鸳鸯阵!’直打得倭寇四处逃窜。”《中华军事五千年》这段材料,描述的是( )
A.戚继光抗倭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雅克萨之战 D.三元里人民抗英
2.(2023年辽宁省营口市)“15世纪初,一位航海家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项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材料中提到的远洋航海( )
A.开辟了通往地中海的海上航线 B.单纯追逐贸易交换
C.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 D.宣扬国威,使国家富强
3.(2023年吉林省)如果让你讲述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小故事,可以选择的内容是( )
A.卫青北击匈奴 B.岳飞抗金
C.文天祥抗元 D.戚继光抗倭
4.(2023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有一些地名是以“三宝”命名的,如马来西亚有“三宝山”,印度尼西亚有“三宝井”“三宝洞”。这些地名的由来都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与这些地名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张骞出使西域 B.玄奘西行天竺
C.鉴真东渡日本 D.郑和七次远航
4.(2023年山东省济宁市)据记载,郑和第三次返航时“附古里(今印度地区)等十九国贡使来朝”;第五次出航“送摩骨都束(今非洲地区)等十五国贡使返国”。由此可见郑和远航( )
A.目的是接送外国使臣 B.到达了西欧的国家
C.增加了明朝财政收入 D.密切了与海外联系
5.(2023年湖南省邵阳市)康熙年间的《江宁县志·墓园》载:“……墓,在牛首山之西麓。永乐中命下西洋有奇功……宣德中复命入西洋,卒于古里国,此则赐葬衣冠之处也。”这座墓葬主人是( )
A.张骞 B.玄奘 C.鉴真 D.郑和
6.(2023年湖北省武汉市)阅读下列图表,促成来华使节次数变化和技术交流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1369~1398年(洪武时期) 1403~1424年(永乐时期)
来华使节 平均每年次数 约6次 约15次
总次数 183次 318次
A.张骞通西域 B.郑和下西洋
C.戚继光抗倭 D.哥伦布远航
考点36 明朝的灭亡
1.(2023年青海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回顾中国古代历史,每当政治腐败,百姓生活困苦之时,往往会引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以下农民起义爆发的先后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
①黄巾起义 ②大泽乡起义 ③黄巢起义 ④李自成起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②①③④ D.②④①③
考点37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2023年贵州省铜仁市)“康乾盛世”时期,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巩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管理取得了突出成就。为了加强对新疆的管理,乾隆设置了( )
A.驻藏大臣 B.伊犁将军 C.安西都护府 D.西域都护府
2.(2023年湖北省黄冈市孝感市咸宁市)乾隆时,英殖民者遣使入藏,试图与西藏地方建立直接联系,六世班禅不为所动,并明确表示:整个西藏都在中国主权管辖范围之内,西藏一切无不听命于朝廷,这表明( )
A.清驻藏大臣不掌管外交等事务 B.清廷实现了对西藏的有效管辖
C.中央开始对西藏行使行政管辖 D.清朝政治体制挫败了英国图谋
3.(2023年辽宁省锦州市)从元至清。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下面的示意图展示的是这一时期,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加强管辖的历史脉络,其中____________处应是( )
A.西域都护 B.澎湖巡检司 C.伊犁将军 D.驻藏大臣
4(2023年北京市)对以下示意图理解正确的是( )
A.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B.清政府推行垦荒政策,开发西南地区
C.清政府设置伊犁将军,巩固西北边疆 D.中央政府不断加强对台湾的有效管辖
5.(2023年内蒙古通辽市)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两国东段边界;1727年,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1762年,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上述历史事件反映的主题是( )
A.清朝前期的民族关系 B.清朝前期的对外关系
C.政治上的成熟与创新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6.(2023年辽宁省营口市)在中国古代史上,清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下面卡片内容,判断这是清朝对哪一地区采取的治理措施( )
册封达赖、班禅 设置驻藏大臣 实行金瓶掣签 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A.台湾 B.西藏 C.新疆 D.东北
7.(2023年辽宁省营口市)“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材料中的“余”是( )
A.郑成功 B.郑和 C.陈化成 D.林则徐
8.(2023年广东省深圳市)1691年,康熙帝把蒙古的所有王公、新疆的部分王公和西藏的喇嘛请到多伦诺尔兵营,在这里阅兵和会盟。之后,清廷把漠北地区纳入直接管辖。凭借着喀尔喀部落在北部边疆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这次会盟( )
A.加强了东南海防 B.促进了中外联系
C.巩固了清朝疆域 D.激化了社会矛盾
9.(2023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制作了如下示意图,其中空白处应填入(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君主专制建立与强化
C.兼容并包的社会新风貌 D.西北边疆的巩固措施
10.(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某同学自主学习七年级下册第18课后,在地图上填充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发现缺少一个恰当的主题,他可能提炼的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B.清朝前期的边疆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C.清朝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强化 D.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11.(2023年甘肃省兰州市)下面是某校学生小组探究活动记录卡,他们探究的主题应该是( )
小组探究主题: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史料:康熙帝平定准噶尔部叛乱、组织雅克萨反击战;雍正帝设驻藏大臣;乾隆帝设伊犁将军、迎接土尔扈特部回归等。
A.统一多民族国家走向分裂 B.清朝平定边疆地区的叛乱
C.清朝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2.(2023年甘肃省兰州市)在厦门鼓浪屿,有一座高大雄伟的郑成功雕像。郑成功之所以备受人们敬仰,是由于( )
A.抗击倭寇 B.收复台湾 C.抗击沙俄 D.收复新疆
13.(2023年广东省)在竞争激烈的科举考试中,边远地区往往处于劣势,清代科举实行按各省分配定额录取的制度,以体现对边远地区的照顾。这一举措( )
A.导致了科举僵化 B.有利于巩固统一
C.加速了人口增长 D.造成了冗官现象
14.(2023年甘肃省金昌市)下表是清朝治理边疆的部分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 )
1684年 1686年 1727年 1762年
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清军取得雅克萨反击战的胜利 清朝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清朝设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
A.导致了国家官僚机构的臃肿 B.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C.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D.规范了地方行政体制
15.(2023年湖南省株洲市节选)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一个鲜明特征,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三 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渐趋稳定。……清朝通过大规模的改土归流以及盟旗制度、册封制度、驻藏大臣等措施,有效维护了国家统一,增强了各族人民的政治认同,进一步夯实了中华民族认同的政治基础。
——人民出版社《民族大团结》
请回答: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清朝维护国家统一的史实。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识。
16.(2023年湖南省常德市节选)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统一全国后,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唐朝时期,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南诏首领为云南王。元朝建立后,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清政府平定噶尔丹叛乱和大、小和卓叛乱,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稳定和巩固边疆地区,进一步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大一统”的主要内容。你认为古代“大一统”有哪些积极作用?
材料三 台湾的居民大都来自闵、粤两省。随着移民的大量入台,清朝前期,台湾逐步走向与大陆相似的“文治社会”。随着台湾各地的开发,书院设置逐渐增加,乾隆至道光年间,共新设26所书院。台湾书院的祭祀、学规、讲学内容等都和福建相似。
——摘编自陈孔立《台湾历史纲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时期台湾书院发展的原因。
考点38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1.(2023年福建省)明末清初,广东的佛山镇以冶铁业发迹,江西的景德镇以陶瓷业扬名,河南的朱仙镇以集商贾繁兴。这表明当时( )
A.水陆交通发达 B.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C.商帮资本雄厚 D.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
2.(2023年湖北省黄冈市孝感市咸宁市节选)【中国古代的经济】
材料二 清朝前期商业发达,各地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成为地区贸易网络中心;同时,长论贸易和大宗贸易活动异常活跃,拥有雄厚商业资本的商帮,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
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文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国通过陆,海两条对外贸易果道,引进了国外的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香料等,而中国的说器、茶叶等也流行于亚、欧、非三洲。
——摘编自人民教有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和《经济与社会生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朝前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并简要说明商贸兴盛的影响。
3.(2023年贵州省铜仁市节选)历史研究需要运用大量史料,甄别和使用不同类型史料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图像证史】
材料四
——以上文献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经济发展的因素。
考点39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1.(2023年江苏省泰州市)“它设立于雍正年间,为清代所独创,它直接听命于皇帝,随时承旨,随时草诏办理。”材料反映了清朝( )
A.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B.军机处拥有最高决定权
C.雍正弱化了君主权力 D.对外实行“闭关锁国”
2.(2023年山东省济南市)“清朝前期,中国采取了逆时代大潮的国策,完全堵塞了可能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文中的“国策”是( )
A.休养生息政策 B.开明民族政策
C.重文轻武政策 D.闭关锁国政策
3.(2023年黑龙江省绥化市节选)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四: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同时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于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1757年,清朝下令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4)材料四中,清朝为了“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实行了哪一政策?“只开放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该口岸是哪里?
考点40 明清时期科技、建筑与文学
1.(2023年湖南省张家界市)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其科技成就主要集中在农学、天文学、医学、数学等领域。这反映出我国古代科技的重要特点是( )
A.开放性 B.实用性 C.理论性 D.实验性
2.(2023年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明朝中晚期科技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不仅在于对传统技术的总结,而且蕴含着某些带有近代意味的科学精神。下列著作中,能体现这一特点的农业科学巨著是( )
A.《农政全书》 B.《本草纲目》 C.《齐民要术》 D.《天工开物》
3.(2023年黑龙江省绥化市)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明朝科技巨著是( )
A.《齐民要术》 B.《资治通鉴》 C.《天工开物》 D.《四书集注》
4.(202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志愿者小明参与了市博物馆一个展区的布展。根据下列图片推断这一展区的主题是( )
A.泽被天下的农业 B.灿若星辰的文坛
C.四通八达的交通 D.光耀千古的科技
5.(2023年湖北省荆州市)某书序言写道:“予开卷细玩,每药标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正始也。……李君用心,加惠何勤哉。”据此判断,该书是( )
A.《唐本草》 B.《千金方》 C.《农政全书》 D.《本草纲目》
6.(2023年江苏省宿迁市)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下列图片共同体现了( )
A.早期文明的产生 B.青铜文明的辉煌
C.中外文明的交流 D.中华文明的灿烂
7.(2023年内蒙古包头市)明朝营建北京城,内城北缩南扩,更为突出中轴线,从外城的永定门到内城的钟鼓楼长达8公里的沿线上有宫殿坛庙等宏大建筑,气势极显庄重。这一布局( )
A.烘托了帝王至上的威严 B.彰显了传统科技的创新
C.体现了都市文化的繁荣 D.助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8.(2023年湖南省株洲市)《同光十三绝》是晚清画师沈蓉圃绘制于清光绪年间的工笔写生戏画像。画中13位著名戏剧演员所演唱的剧种是带有北京地方特色的“皮黄戏”,也被称为( )
A.花鼓戏 B.京剧 C.黄梅戏 D.昆曲
9.(2023年山东省东营市)中国的戏曲艺术发展到清代,进入了一个更为繁荣的时期。下列属于清代戏曲艺术代表作品的是( )
A.《窦娥冤》 B.《牡丹亭》 C.《红楼梦》 D.《桃花扇》
10.(2023年四川省乐山市)国学大师王国维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明清时期的“一代之文学”是( )
A.杂剧 B.散文 C.小说 D.戏曲
11.(2023年甘肃省兰州市)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小说创作的黄金时期,产生了许多不朽的传世名著。毛泽东曾称某部小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这部小说是( )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12.(2023年河南省)曹雪芹把诗赋、书法、戏文、对联、礼节、饮食、服装等元素以及各种风俗习惯,几乎全部安插在《红楼梦》里。这强调了《红楼梦》( )
A.语言精练生动 B.内容通俗易懂
C.线索清晰完整 D.汇聚传统文化
13.(2023年山东省枣庄市)清代的小说创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的一部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该小说思想性强、艺术性高,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这部小说是( )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46.(2023年福建省)图1至图3是张明同学搜集的研究性学习材料。据此可知,其研究的主题是( )

图1:元代戏曲演出壁画图 2:清代《红楼梦》插图
图3:京剧角色示意图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传统节日的起源
C.行省制度的创立 D.文学艺术的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6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考点目录
考点34 明朝的统治
考点35 明朝的对外关系
考点36 明朝的灭亡
考点37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考点38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考点39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考点40 明清时期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
考点34 明朝的统治
1.(2023年广东省深圳市)朱元璋认为明朝的刑法难以达到明刑弼教的目的,又制定《大诰》。《大诰》拟罪唯朱元璋一人,官员拟罪须以《大诰》为依据,降一级。此措施体现了( )
A.追求法律平等 B.加强思想禁锢
C.维护官员利益 D.强化君主专制
【答案】D
【详解】从“朱元璋认为明朝的刑法难以达到明刑弼教的目的,又制定《大诰》。《大诰》拟罪唯朱元璋一人,官员拟罪须以《大诰》为依据”可知,朱元璋在明朝的刑法之外,又制定了《大诰》,且拟罪唯朱元璋一人,官员拟罪须以《大诰》为依据,这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D项正确;从题干所给材料中,并无法体现出明朝追求法律平等、维护官员利益,排除AC项;明朝加强对人们思想禁锢的主要措施是实行八股取士,《大诰》具有法律性质,与加强思想禁锢无直接联系,排除B项。故选D项。
2.(2023年江苏省泰州市)为缓解因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压力,明清时期从美洲引进并推广了高产农作物。主要有( )
①马铃薯 ②占城稻 ③玉米 ④胡豆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答案】D
【详解】据所学可知,明代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高产作物,缓解了粮食压力,①③符合题意,D项正确; ②占城稻引进是在宋朝时期,排除含 ②的AB项;④胡豆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期传入中国,排除含④的C项。故选D项。
3.(2023年山东省济宁市节选)封建王朝或盛或衰,与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有密切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下诏设科取士……规定以入股文取士,以“四书”、“五经”为题,行文必须根据古人的思想来阐释,不许有自己的见解。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
(3)根据材料,指出朱元璋统治时期选官制度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上述统治者变革选官制度的共同目的。
【答案】
(3)弊端: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被录取后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阻碍文化发展。
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详解】
(3)弊端:据材料三“规定以入股文取士,以“四书”、“五经”为题,行文必须根据古人的思想来阐释,不许有自己的见解。”可知,明朝的八股取士,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作答必须根据古人的思想来阐释,不许有自己的见解,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被录取后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阻碍文化发展。
目的:材料一反映的汉武帝尊崇儒术,材料二隋文帝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朱元璋通过八股取士选拔人才,不管那种取士方式,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4.(2023年山东省东营市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明代中后期,从外国传进的甘薯和玉米也在各地栽种。沿海地区的甘薯种植相当普遍,“闽广人赖以救济,其利甚大”。这些作物为山地、瘠壤地区农业发展提供了条件,粮食总产量也因此提高。
——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
(3)根据材料三,指出甘薯和玉米的传入、栽种所产生的影响。
【答案】
(3)影响:为粮食的增产开辟了新的途径,大大丰富了中国人的食物品种,提高了粮食总量,有利于解决温饱问题。
【详解】
(3)影响:根据材料三“这些作物为山地、瘠壤地区农业发展提供了条件,粮食总产量也因此提高。”结合所学知识,甘薯、玉米等作物传入中国为粮食的增产开辟了新的途径,大大丰富了中国人的食物品种,提高了粮食总量,有利于解决温饱问题。
考点35 明朝的对外关系
1.(2023年山东省济南市)“1561年4月的一天,倭寇即将袭击台州。突然,一杆‘戚’字旗树起。随即,一声号令:‘布好鸳鸯阵!’直打得倭寇四处逃窜。”《中华军事五千年》这段材料,描述的是( )
A.戚继光抗倭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雅克萨之战 D.三元里人民抗英
【答案】A
【详解】由材料“1561年4月的一天,倭寇即将袭击台州。突然,一杆‘戚’字旗树起。随即,一声号令:‘布好鸳鸯阵!’直打得倭寇四处逃窜。”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段材料,描述的是戚继光抗倭。在东南倭寇最猖獗的时候,明王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他领导的军队,由于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被人们誉为”戚家军“。戚继光针对倭寇的作战特点和江南的地理情况,创造了”鸳鸯阵“,战斗力大为增强,A项正确;郑成功收复台湾在1662年,排除B项;雅克萨之战发生在1685年和1686年,排除C项;三元里人民抗英发生在鸦片战争期间,排除D项。故选A项。
2.(2023年辽宁省营口市)“15世纪初,一位航海家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项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材料中提到的远洋航海( )
A.开辟了通往地中海的海上航线 B.单纯追逐贸易交换
C.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 D.宣扬国威,使国家富强
【答案】C
【详解】据题干“15世纪初,一位航海家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项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结合所学可知,郑和七下西洋,用和平的方式加强了与亚非各国的联系,C项正确;郑和下西洋未到达地中海,排除A项;单纯追逐贸易交换只是是目的之一,不全面,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耗费了大量财力,。没有使国家富强,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3年吉林省)如果让你讲述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小故事,可以选择的内容是( )
A.卫青北击匈奴 B.岳飞抗金
C.文天祥抗元 D.戚继光抗倭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明朝中期,倭寇猖獗。戚继光统领的军队,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被人们称为“戚家军”。1561年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先后歼灭倭寇10000多人,平定了浙东的倭患;此后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与倭寇激战,先后消灭了两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D项正确;西汉时卫青北击匈奴,是中华民族内部的斗争,排除A项;岳飞抗金对中华民族政权间的斗争,排除B项;文天祥抗元是中华民族政权间的斗争,排除C项。故选D项。
4.(2023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有一些地名是以“三宝”命名的,如马来西亚有“三宝山”,印度尼西亚有“三宝井”“三宝洞”。这些地名的由来都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与这些地名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张骞出使西域 B.玄奘西行天竺
C.鉴真东渡日本 D.郑和七次远航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有一些地名是以‘三宝’命名的,如马来西亚有‘三宝山’,印度尼西亚有‘三宝井’‘三宝洞’”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是明朝太监,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对途经地区影响重大,D项正确;张骞出使西域,广义的西域包括中亚细亚、西亚、印度、高加索、黑海沿岸等地,甚至到达东欧和南欧,排除A项;玄奘西行天竺是到达今天的印度,排除B项;鉴真东渡日本,与东南亚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4.(2023年山东省济宁市)据记载,郑和第三次返航时“附古里(今印度地区)等十九国贡使来朝”;第五次出航“送摩骨都束(今非洲地区)等十五国贡使返国”。由此可见郑和远航( )
A.目的是接送外国使臣 B.到达了西欧的国家
C.增加了明朝财政收入 D.密切了与海外联系
【答案】D
【详解】据题干“附古里(今印度地区)等十九国贡使来朝”“送摩骨都束(今非洲地区)等十五国贡使返国”可知,郑和下西洋时期,多国贡使与明朝来往,体现了郑和下西洋密切了与海外各国的联系,D项正确;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用中国的货物换取海外的奇珍,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海和非洲东海岸,题干材料并没有反映郑和远航到达了西欧的国家,排除B项;题干未反映郑和下西洋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排除C项。故选D项。
5.(2023年湖南省邵阳市)康熙年间的《江宁县志·墓园》载:“……墓,在牛首山之西麓。永乐中命下西洋有奇功……宣德中复命入西洋,卒于古里国,此则赐葬衣冠之处也。”这座墓葬主人是( )
A.张骞 B.玄奘 C.鉴真 D.郑和
【答案】D
【详解】依据题干“永乐中命下西洋有奇功……”,永乐是明成祖朱棣的年号,结合所学知识,明成祖时期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中国的联系,派遣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地区的友好交往,D项正确;西汉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为沟通丝绸之路奠定基础,排除A项;唐朝时期玄奘西行天竺加强了中印文化交流,鉴真东渡日本加强了中日文化交流,排除BC项。故选D项。
6.(2023年湖北省武汉市)阅读下列图表,促成来华使节次数变化和技术交流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1369~1398年(洪武时期) 1403~1424年(永乐时期)
来华使节 平均每年次数 约6次 约15次
总次数 183次 318次
A.张骞通西域 B.郑和下西洋
C.戚继光抗倭 D.哥伦布远航
【答案】B
【详解】1405年——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根据材料中显示的时间1403~1424年(永乐时期),与郑和下西洋的时间相吻合,由此可知,促成来华使节次数变化和技术交流的主要原因是郑和下西洋,B项正确;张骞两次通西域,时间分别是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戚继光抗倭是1561年,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这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考点36 明朝的灭亡
1.(2023年青海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回顾中国古代历史,每当政治腐败,百姓生活困苦之时,往往会引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以下农民起义爆发的先后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
①黄巾起义 ②大泽乡起义 ③黄巢起义 ④李自成起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②①③④ D.②④①③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末年,大泽乡起义发生在秦朝末年,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末年,李自成起义发生在明朝末年,按照农民起义爆发的先后顺序,排序正确的是②①③④,故C符合题意;ABD排序不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37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2023年贵州省铜仁市)“康乾盛世”时期,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巩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管理取得了突出成就。为了加强对新疆的管理,乾隆设置了( )
A.驻藏大臣 B.伊犁将军 C.安西都护府 D.西域都护府
【答案】B
【详解】清朝前期,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巩固了我国的西北边疆。清乾隆时期,我国为加强管理,在新疆地区设置伊犁将军,B项正确;驻藏大臣指的是清代中央政府派驻西藏并参与西藏和清政府中央交流的驻扎大臣,排除A项;安西都护府是唐太宗在西域设立的,排除C项;西域都护府是汉朝时期在西域(今新疆)设置的管辖机构,与题中朝代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3年湖北省黄冈市孝感市咸宁市)乾隆时,英殖民者遣使入藏,试图与西藏地方建立直接联系,六世班禅不为所动,并明确表示:整个西藏都在中国主权管辖范围之内,西藏一切无不听命于朝廷,这表明( )
A.清驻藏大臣不掌管外交等事务 B.清廷实现了对西藏的有效管辖
C.中央开始对西藏行使行政管辖 D.清朝政治体制挫败了英国图谋
【答案】B
【详解】据题干“整个西藏都在中国主权管辖范围之内,西藏一切无不听命于朝廷”可知,清政府对西藏地区实行有效的管理,得到地方宗教首领的认可,B项正确;题干未涉及驻藏大臣,排除A项;中央开始对西藏行使行政管辖是在元朝时期,排除C项;题干内容与清朝的政治体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3年辽宁省锦州市)从元至清。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下面的示意图展示的是这一时期,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加强管辖的历史脉络,其中____________处应是( )
A.西域都护 B.澎湖巡检司 C.伊犁将军 D.驻藏大臣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示意图“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和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设置宣政院,顺治时期册封“达赖喇嘛”和清康熙时期册封“班禅额尔德尼”可知,该地区为西藏地区,清朝雍正时期,为了加强对西藏管辖,设置了“驻藏大臣”,参与西藏日常管理,D项正确;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排除A项;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排除B项;伊犁将军是清朝乾隆帝平定准部和回部之后设立的新疆地区名义上的最高军政长官,排除C项。故选D项。
4(2023年北京市)对以下示意图理解正确的是( )
A.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B.清政府推行垦荒政策,开发西南地区
C.清政府设置伊犁将军,巩固西北边疆 D.中央政府不断加强对台湾的有效管辖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涉及的内容,反映出元朝、清朝对台湾地区的管辖,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这是中央政府管理台湾和彭州最早的行政机构。到台湾正式建省,说明中央政府不断加强对台湾的有效管辖,D项正确;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对台湾地区的管理与垦荒政策无关,排除B项;清政府设置伊犁将军是对新疆的管辖,排除C项。故选D项。
5.(2023年内蒙古通辽市)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两国东段边界;1727年,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1762年,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上述历史事件反映的主题是( )
A.清朝前期的民族关系 B.清朝前期的对外关系
C.政治上的成熟与创新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涉及的事件有清朝对台湾的管辖,中俄签订 《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两国东段边界,清朝派驻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加强了对西藏的控制,清朝设立伊犁将军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控制,四个事件都反映了国家的巩固和统一,D项正确;“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两国东段边界”不能反映民族关系,排除A项;“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727年,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1762年,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不能反映对外交往,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创新,排除C项。故选D项。
6.(2023年辽宁省营口市)在中国古代史上,清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下面卡片内容,判断这是清朝对哪一地区采取的治理措施( )
册封达赖、班禅 设置驻藏大臣 实行金瓶掣签 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A.台湾 B.西藏 C.新疆 D.东北
【答案】B
【详解】据题干“册封达赖、班禅,设置驻藏大臣,实行金瓶掣签,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结合所学可知,顺治帝接见五世达赖喇嘛并正式赐予金册、金印、“达赖喇嘛 ”的封号,还拨专款重修布达拉宫。康熙帝册封另一位西藏宗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中央政府的册封。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1751年设立噶厦,授达赖喇嘛和驻藏大臣管理政教事务。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标志着中央政权对西藏地方行使主权达到制度化、法律化的程度。规定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政治地位平等,共同管理西藏事务;驻藏大臣还掌管地方军事、外交等事务;达赖与班禅的继承经金瓶掣签后报请朝廷批准,C项正确;台湾设立台湾府,排除A项;新疆设伊犁将军,排除C项;西藏属于西部地区,排除D项。故选B项。
7.(2023年辽宁省营口市)“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材料中的“余”是( )
A.郑成功 B.郑和 C.陈化成 D.林则徐
【答案】A
【详解】据题干“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的史实,“余”指的是郑成功,A项正确;郑和七下西洋,排除B项;陈化成在虎门战役中牺牲,排除C项;林则徐的贡献是虎门销烟,排除D项。故选A项。
8.(2023年广东省深圳市)1691年,康熙帝把蒙古的所有王公、新疆的部分王公和西藏的喇嘛请到多伦诺尔兵营,在这里阅兵和会盟。之后,清廷把漠北地区纳入直接管辖。凭借着喀尔喀部落在北部边疆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这次会盟( )
A.加强了东南海防 B.促进了中外联系
C.巩固了清朝疆域 D.激化了社会矛盾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可知,1691年康熙帝通过阅兵和会盟,清廷把漠北地区纳入直接管辖,属于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C项正确;漠北地区不属于东南地区,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康熙帝时清朝与蒙古族之间的民族交往,不属于对外关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没有提及激化了社会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
9.(2023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制作了如下示意图,其中空白处应填入(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君主专制建立与强化
C.兼容并包的社会新风貌 D.西北边疆的巩固措施
【答案】A
【详解】根据示意图,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元朝设宣政院统辖西藏”从此,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清朝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加强了对北部和西北部边疆的统治,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清朝在台湾设置台湾府”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因此上述事件都是中央政权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建立与强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风貌,排除C项;台湾地区不属于西北,排除D项。故选A项。
10.(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某同学自主学习七年级下册第18课后,在地图上填充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发现缺少一个恰当的主题,他可能提炼的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B.清朝前期的边疆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C.清朝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强化 D.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解读图片可知,伊犁将军和驻藏大臣的设置加强了中央对新疆和西藏的管辖,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成,雅克萨之战击退了沙俄入侵,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由此可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为主题最恰当,A项正确;图片中这些重要历史事件的反映了中央对边疆的维护和管辖,没有涉及经济发展的内容,排除B项;清朝君主的强化与军机处的设立、大兴文字狱等历史有关,与图片内容不符,排除C项;图片中不仅有中央政府对西北地区的管辖,还涉及了西南、东南、东北等地区,D项表述过于片面,不适合做主题,排除D项。故选A项。
11.(2023年甘肃省兰州市)下面是某校学生小组探究活动记录卡,他们探究的主题应该是( )
小组探究主题: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史料:康熙帝平定准噶尔部叛乱、组织雅克萨反击战;雍正帝设驻藏大臣;乾隆帝设伊犁将军、迎接土尔扈特部回归等。
A.统一多民族国家走向分裂 B.清朝平定边疆地区的叛乱
C.清朝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答案】D
【详解】据题干“康熙帝平定准噶尔部叛乱、组织雅克萨反击战;雍正帝设驻藏大臣;乾隆帝设伊犁将军、迎接土尔扈特部回归等。”结合所学可知,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统一的清王朝巩固边疆地区的措施。因此,题干的主题可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史实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排除A项;清朝平定边疆地区的叛乱仅仅是题干材料的一部分,不全面,排除B项;题干材料中只有雅克萨反击战属于抗击外来侵略,排除C项。故选D项。
12.(2023年甘肃省兰州市)在厦门鼓浪屿,有一座高大雄伟的郑成功雕像。郑成功之所以备受人们敬仰,是由于( )
A.抗击倭寇 B.收复台湾 C.抗击沙俄 D.收复新疆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郑成功之所以备受人们敬仰。”可知,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1661年,在东南沿海一带坚持抗清的郑成功率领战舰数百艘,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到达台湾西海岸,在当地人民支持下,经过激烈战斗,终于在1662年初打败了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B项正确;戚继光抗击倭寇,排除A项;康熙帝时期清军抗击沙俄侵略,排除C项;清末左宗棠收复新疆,排除D项。故选B项。
13.(2023年广东省)在竞争激烈的科举考试中,边远地区往往处于劣势,清代科举实行按各省分配定额录取的制度,以体现对边远地区的照顾。这一举措( )
A.导致了科举僵化 B.有利于巩固统一
C.加速了人口增长 D.造成了冗官现象
【答案】B
【详解】据题干“边远地区往往处于劣势,清代科举实行按各省分配定额录取的制度,以体现对边远地区的照顾。”可知,清代照顾边缘地区省份,分配科举名额,这有利于促进边疆地区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巩固统一,B项正确;各省分配定额并不会导致科举制度僵化,排除A项;科举制度与人口增长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冗官现象不是题干措施造成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4.(2023年甘肃省金昌市)下表是清朝治理边疆的部分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 )
1684年 1686年 1727年 1762年
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清军取得雅克萨反击战的胜利 清朝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清朝设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
A.导致了国家官僚机构的臃肿 B.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C.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D.规范了地方行政体制
【答案】C
【详解】清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安定边疆,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686年,清军取得雅克萨反击战的胜利;1727年,清朝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1762年,清朝设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这些政策措施,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C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国家官僚机构的臃肿,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巩固边疆的措施与强化君主专制制度无关,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不是地方行政体制的规范,排除D项。故选C项。
15.(2023年湖南省株洲市节选)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一个鲜明特征,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三 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渐趋稳定。……清朝通过大规模的改土归流以及盟旗制度、册封制度、驻藏大臣等措施,有效维护了国家统一,增强了各族人民的政治认同,进一步夯实了中华民族认同的政治基础。
——人民出版社《民族大团结》
请回答: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清朝维护国家统一的史实。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识。
【答案】
(3)顺治帝册封达赖;康熙帝册封班禅;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在西藏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建立金瓶掣签制度;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左宗棠收复新疆;在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在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康熙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等。
(4)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一个鲜明特征,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优势,使中华民族成为具有强大包容性、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伟大民族等。
【详解】
(3)史实:根据材料“清朝通过大规模的改土归流以及盟旗制度、册封制度、驻藏大臣等措施,有效维护了国家统一”及所学可知,清朝维护国家统一的史实包括:顺治帝册封达赖;康熙帝册封班禅;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在西藏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建立金瓶掣签制度;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左宗棠收复新疆;在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在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康熙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等。
(4)认识:根据材料“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渐趋稳定。……有效维护了国家统一,增强了各族人民的政治认同,进一步夯实了中华民族认同的政治基础。”及所学可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一个鲜明特征,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优势,使中华民族成为具有强大包容性、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伟大民族等。
16.(2023年湖南省常德市节选)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统一全国后,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唐朝时期,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南诏首领为云南王。元朝建立后,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清政府平定噶尔丹叛乱和大、小和卓叛乱,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稳定和巩固边疆地区,进一步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大一统”的主要内容。你认为古代“大一统”有哪些积极作用?
材料三 台湾的居民大都来自闵、粤两省。随着移民的大量入台,清朝前期,台湾逐步走向与大陆相似的“文治社会”。随着台湾各地的开发,书院设置逐渐增加,乾隆至道光年间,共新设26所书院。台湾书院的祭祀、学规、讲学内容等都和福建相似。
——摘编自陈孔立《台湾历史纲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时期台湾书院发展的原因。
【答案】
(1)内容:中央集权制度;皇权至高无上;中央对地方有绝对控制权;中央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民族关系融洽。
积极作用:人民生活安定;各地区经济文化联系加强;有利于国家长期统一;经济文化高度发展;有效抵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独立。
(3)原因: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台湾归入清朝版图;1684年设台湾府,清政府加强对台湾的管辖;大陆的大量移民入台;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深受大陆传统文化的影响。(任答其中3点即可)
【详解】
(1)内容:根据所学和材料一“秦统一全国后,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可知,这体现的是,中央集权制度,皇权至高无上,中央对地方有绝对控制权;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元朝建立后,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清政府平定噶尔丹叛乱和大、小和卓叛乱,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稳定和巩固边疆地区,进一步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唐朝时期,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南诏首领为云南王”可知,这体现的是,中央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民族关系融洽。
积极作用:根据所学可知,这些措施,使人民生活安定,各地区经济文化联系加强,有利于国家长期统一,经济文化高度发展,有效抵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独立。
(3)原因:根据所学可知,清朝时期台湾书院发展,这是因为,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台湾归入清朝版图,1684年设台湾府,清政府加强对台湾的管辖。根据所学和材料三“台湾的居民大都来自闵、粤两省。随着移民的大量入台,清朝前期,台湾逐步走向与大陆相似的’文治社会’……台湾书院的祭祀、学规、讲学内容等都和福建相似”可知,这体现的原因是,大陆的大量移民入台,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深受大陆传统文化的影响。
考点38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1.(2023年福建省)明末清初,广东的佛山镇以冶铁业发迹,江西的景德镇以陶瓷业扬名,河南的朱仙镇以集商贾繁兴。这表明当时( )
A.水陆交通发达 B.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C.商帮资本雄厚 D.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明末清初,广东的佛山镇以冶铁业发迹,江西的景德镇以陶瓷业扬名,河南的朱仙镇以集商贾繁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市镇有各自的经济特色,因工商业的发展而兴起,材料表明当时工商业市镇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表明当时工商业市镇的发展,没有涉及水陆交通,排除A项;把以血缘姻亲和地缘乡谊为纽带连接而成的商业集团,称为商帮,材料没有涉及商帮,排除C项;明末清初,这些市镇有各自的经济特色,体现不出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3年湖北省黄冈市孝感市咸宁市节选)【中国古代的经济】
材料二 清朝前期商业发达,各地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成为地区贸易网络中心;同时,长论贸易和大宗贸易活动异常活跃,拥有雄厚商业资本的商帮,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
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文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国通过陆,海两条对外贸易果道,引进了国外的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香料等,而中国的说器、茶叶等也流行于亚、欧、非三洲。
——摘编自人民教有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和《经济与社会生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朝前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并简要说明商贸兴盛的影响。
【答案】
(2)特点:商业贸易发达,形成商业网和商帮。 影响:促进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详解】
(2)特点:根据材料“清朝前期商业发达,各地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成为地区贸易网络中心;同时,长论贸易和大宗贸易活动异常活跃,拥有堆厚商业责本的商帮,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联系所学可知,清朝前期商业发展的特点是商业贸易发达,形成商业网和商帮。影响:根据材料“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文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国通过陆,海两条对外贸易果道,引进了国外的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香料等,而中国的说器、茶叶等也流行于亚、欧、非三洲”联系所学可知,商贸兴盛促进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3.(2023年贵州省铜仁市节选)历史研究需要运用大量史料,甄别和使用不同类型史料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图像证史】
材料四
——以上文献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经济发展的因素。
【答案】
(4)因素:引进高产粮食作物;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统治者的重视;商业的繁荣等。
【详解】
(4)因素:根据“原产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甘薯,自明中期经菲律宾传入中国后,先在广东、福建种植,其后传入周边省份。”可归纳出引进高产粮食作物;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统治者的重视;商业的繁荣等。
考点39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1.(2023年江苏省泰州市)“它设立于雍正年间,为清代所独创,它直接听命于皇帝,随时承旨,随时草诏办理。”材料反映了清朝( )
A.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B.军机处拥有最高决定权
C.雍正弱化了君主权力 D.对外实行“闭关锁国”
【答案】A
【详解】据题干“它设立于雍正年间,为清代所独创,它直接听命于皇帝,随时承旨,随时草诏办理”结合所学可知,题干反映的是清朝雍正时期设立的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置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达到顶峰,A项正确;拥有最高决定权的是皇帝,排除B项;雍正通过设立军机处强化了君主权力,排除C项;闭关锁国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2023年山东省济南市)“清朝前期,中国采取了逆时代大潮的国策,完全堵塞了可能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文中的“国策”是( )
A.休养生息政策 B.开明民族政策
C.重文轻武政策 D.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外国人来华经商活动,使中国与世隔绝,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使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由材料“清朝前期,中国采取了逆时代大潮的国策,完全堵塞了可能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可知指闭关锁国政策,D项正确;西汉初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通过宽刑薄赋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排除A项;唐朝实行开明民族政策,因地制宜处理民族关系,排除B项;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重视文臣,压制武职,排除C项。故选D项。
3.(2023年黑龙江省绥化市节选)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四: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同时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于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1757年,清朝下令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4)材料四中,清朝为了“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实行了哪一政策?“只开放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该口岸是哪里?
【答案】
(4)闭关锁国(闭关锁国政策) 广州
【详解】
(4)政策:根据所学和材料四“1757年,清朝下令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可知,这就是闭关锁国;
港口:根据所学和材料四“1757年,清朝下令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可知,这一口岸就是广州。
考点40 明清时期科技、建筑与文学
1.(2023年湖南省张家界市)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其科技成就主要集中在农学、天文学、医学、数学等领域。这反映出我国古代科技的重要特点是( )
A.开放性 B.实用性 C.理论性 D.实验性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是农业文明,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产生了农学、天文学、医学、数学,这体现出我国古代科技的重要特点是实用性,B项正确;中国古代科技是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的,不能体现开放性,排除A项;中国古代科技以技术为主,没有产生系统的理论,排除C项;中国古代科技以生产为基础产生,不是以实验为基础产生,不能体现实验性,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3年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明朝中晚期科技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不仅在于对传统技术的总结,而且蕴含着某些带有近代意味的科学精神。下列著作中,能体现这一特点的农业科学巨著是( )
A.《农政全书》 B.《本草纲目》 C.《齐民要术》 D.《天工开物》
【答案】A
【详解】由材料“明朝中晚期科技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不仅在于对传统技术的总结,而且蕴含着某些带有近代意味的科学精神”“能体现这一特点的农业科学巨著”并结合所学可知,这部著作是《农政全书》。《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A项正确;《本草纲目》是一部总结性的药物学著作,排除B项;《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所著,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天工开物》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排除D项。故选A项。
3.(2023年黑龙江省绥化市)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明朝科技巨著是( )
A.《齐民要术》 B.《资治通鉴》 C.《天工开物》 D.《四书集注》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这部书后来传到国外,被译成日文、法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C项正确;《齐民要术》是北朝贾思勰所著的农书,排除A项;《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排除B项;《四书集注》是南宋朱熹所著的一部儒家理学的名著,排除D项。故选C项。
4.(202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志愿者小明参与了市博物馆一个展区的布展。根据下列图片推断这一展区的主题是( )
A.泽被天下的农业 B.灿若星辰的文坛
C.四通八达的交通 D.光耀千古的科技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活字印刷术是毕昇发明的,《天工开物》是明代宋应星创作的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科技,D项正确;材料中只有《齐民要术》与农业有关,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文学作品,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交通方面,排除C项。故选D项。
5.(2023年湖北省荆州市)某书序言写道:“予开卷细玩,每药标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正始也。……李君用心,加惠何勤哉。”据此判断,该书是( )
A.《唐本草》 B.《千金方》 C.《农政全书》 D.《本草纲目》
【答案】D
【详解】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编写出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结合材料“予开卷细玩,每药标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正始也。……李君用心,加惠何勤哉。”可以判断,该书是《本草纲目》,D项正确;唐朝政府编写颁布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排除A项;唐朝医学家孙思邈编著的《千金方》,是唐代以前医药学成就的系统总结,被誉为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排除B项;明代徐光启编著的《农政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农业百科全书,排除C项。故选D项。
6.(2023年江苏省宿迁市)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下列图片共同体现了( )
A.早期文明的产生 B.青铜文明的辉煌
C.中外文明的交流 D.中华文明的灿烂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从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青铜器到宋代发明活字印刷术,再到明代的医学名著《本草纲目》,这体现出,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说明中华文明的灿烂,D项正确;明代的医学名著《本草纲目》不能体现早期文明的产生、青铜文明的辉煌,排除A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外文明的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
7.(2023年内蒙古包头市)明朝营建北京城,内城北缩南扩,更为突出中轴线,从外城的永定门到内城的钟鼓楼长达8公里的沿线上有宫殿坛庙等宏大建筑,气势极显庄重。这一布局( )
A.烘托了帝王至上的威严 B.彰显了传统科技的创新
C.体现了都市文化的繁荣 D.助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沿线上有宫殿坛庙等宏大建筑,气势极显庄重”和结合所学知识,北京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突出中轴线烘托了帝王至上的威严,A项正确;彰显了传统科技的创新,与材料反映的中轴线烘托帝王威严无关,排除B项;体现了都市文化的繁荣,与材料反映的中轴线烘托帝王威严无关,排除C项;助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材料反映的中轴线烘托帝王威严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8.(2023年湖南省株洲市)《同光十三绝》是晚清画师沈蓉圃绘制于清光绪年间的工笔写生戏画像。画中13位著名戏剧演员所演唱的剧种是带有北京地方特色的“皮黄戏”,也被称为( )
A.花鼓戏 B.京剧 C.黄梅戏 D.昆曲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同光十三绝》是晚清画师沈蓉圃绘制于清光绪年间的工笔写生戏画像。画中13位著名戏剧演员所演唱的剧种是带有北京地方特色的皮黄戏。”可知,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等多以安徽籍艺人为主的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画中13位著名戏剧演员所演唱的剧种是带有北京地方特色的“皮黄戏”,称之京剧,B项正确;花鼓戏,中国地方戏曲剧种,是全国地方戏曲中同名最多的剧种,通常特指湖南花鼓戏,排除A项;黄梅戏是由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灯、花鼓调,先于农村,后入城市,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剧种,排除C项;昆曲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排除D项。故选B项。
9.(2023年山东省东营市)中国的戏曲艺术发展到清代,进入了一个更为繁荣的时期。下列属于清代戏曲艺术代表作品的是( )
A.《窦娥冤》 B.《牡丹亭》 C.《红楼梦》 D.《桃花扇》
【答案】D
【详解】根据“清代戏曲艺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到了清朝前期,昆曲艺术发展到顶峰,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这两部政治历史剧,内容感人,情节跌宕,词曲雅致,成为昆曲的传世之作,D项正确;《窦娥冤》是元曲的代表作,排除A项;《牡丹亭》是明朝时期的,排除B项;《红楼梦》是清朝的小说,排除C项。故选D项。
10.(2023年四川省乐山市)国学大师王国维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明清时期的“一代之文学”是( )
A.杂剧 B.散文 C.小说 D.戏曲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市民文化结合起来,小说等大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展,小说创作在明代处于黄金时期,清代的小说创作也取得了空前的成就,由此可知,明清时期的“一代之文学”是小说,C项正确;杂剧是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散文与戏曲也都是我国重要的文学形式,但明清时期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还是小说,诞生了诸如《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影响巨大的文学名著,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11.(2023年甘肃省兰州市)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小说创作的黄金时期,产生了许多不朽的传世名著。毛泽东曾称某部小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这部小说是( )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答案】D
【详解】据题干“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和所学知识可知,《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毛泽东称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还称赞它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D项正确;《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都不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排除ABC项。故选D项。
12.(2023年河南省)曹雪芹把诗赋、书法、戏文、对联、礼节、饮食、服装等元素以及各种风俗习惯,几乎全部安插在《红楼梦》里。这强调了《红楼梦》( )
A.语言精练生动 B.内容通俗易懂
C.线索清晰完整 D.汇聚传统文化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把诗赋、书法、戏文、对联、礼节、饮食、服装等元素以及各种风俗习惯,几乎全部安插在《红楼梦》里”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曹雪芹把各传统文化元素和风俗习惯安插在《红楼梦》里,因此强调了《红楼梦》汇聚传统文化,D项正确;题干未体现《红楼梦》语言精练生动,排除A项;《红楼梦》内容通俗易懂未涉及,排除B项;题干未涉及《红楼梦》线索清晰完整,排除C项。故选D项。
13.(2023年山东省枣庄市)清代的小说创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的一部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该小说思想性强、艺术性高,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这部小说是( )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答案】D
【详解】据题干“其中的一部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和所学知识可知,清代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以贵族青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盛衰为背景,揭露封建社会后期的罪恶与矛盾,进而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红楼梦》被视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在中外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D项正确;明代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排除A项;明代施耐庵所著的《水浒传》以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起义军为主要题材,暴露了北宋末年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残暴,揭露了当时尖锐对立的社会矛盾和“官逼民反”的残酷现实,排除B项;明代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反映了唐僧师徒西天取经、斩妖除魔的神话故事,排除C项。故选D项。
46.(2023年福建省)图1至图3是张明同学搜集的研究性学习材料。据此可知,其研究的主题是( )

图1:元代戏曲演出壁画图 2:清代《红楼梦》插图
图3:京剧角色示意图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传统节日的起源
C.行省制度的创立 D.文学艺术的发展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元朝戏曲空前发达,出现了元曲,包括杂剧、散曲和南戏等;《红楼梦》是清代曹雪芹创作的小说;京剧艺术兴起于清朝中后期,被誉为“国粹”,综上材料反映的是文学艺术的发展,属于其研究的主题是文学艺术的发展,D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已经完成,排除A项;元曲、京剧与传统节日无关,排除B项;京剧、《红楼梦》与行省制度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