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着的
物理 化学
变化 没有新物质产生,只有形态、状态的改变 有新物质的产生
实质 分子间的距离发生改变。如:标准大气压下,无色氧气在-183℃时变化为淡蓝色的液体,是物理变化 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性质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气味;软硬;物质的溶解性;液体的沸点;晶体的熔点 只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酸碱性;可燃性
二、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来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
物质变化的证据: 生成沉淀、颜色改变、气体产生、温度变化、性质变化、发光发热、PH变化、状态变化等。
2.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
――根据物质的变化规律,我们可以推测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如在鸡蛋清中加入硫酸铜溶液,鸡蛋清发生凝固。我们就能得出硫酸铜能使蛋白质变性。因此,能用这个性质,检验蛋白质的存在。
――寻找未知物质、探索物质变化规律等。
3.一些物质的化学变化引起的颜色变化:
a.白色硫酸铜粉末(CuSO4)和水发生化合反应生成蓝色 CuSO4·5H2O:CuSO4+5H2O=CuSO4·5H2O(物质中有水的检验)
蓝色硫酸铜晶体加热就分解成无水硫酸铜,化学方程式为:CuSO4·5H2O CuSO4+5H2O
b.无色透明的硝酸铅(Pb(NO3)2)与碘化钾(KI)反应生成黄色沉淀PbI2
c.黄色氯化铁溶液(FeCl3)与硫氰化钾(KSCN)溶液反应生血红色硫氰化铁(Fe(SCN)3 检验三价铁离子)
例1、金华酒传统酿造技艺、浦江剪纸、永康锡雕、东阳竹编等,是金华拥有的众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下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过程,主要利用化学变化的是( )
A.酿酒 B.剪纸 C.锡雕 D.竹编
例2、下列各项有关氯化亚铁及其溶液的变化,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氯化亚铁固体溶于水形成浅绿色溶液
B.锌粒加入溶液表面有银白色物质生成
C.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D.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会产生沉淀
例3、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是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图是某密闭容器中氢气燃烧的微观示意图(“●”表示氧原子,“O”表示氢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变化Ⅰ是化学变化,变化Ⅱ是物理变化
B.变化Ⅰ反应的基本类型为化合反应
C.变化Ⅰ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均不变
D.变化Ⅱ前后分子的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
例4、2022年9月20日,浙江义乌市“要求下架槟榔制品”一事引发关注。小德同学也很好奇,于是上网查阅了有关信息:
①槟榔为棕榈科植物,以种子、果皮及花入药。
②槟榔主要含槟榔碱及少量槟榔次碱、去甲基槟榔碱等物质,槟榔碱被定为2B类致癌物。
③槟榔碱为白色或淡黄色结晶性粉末,可与水、乙醚以任意比例混合。
请根据有用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槟榔碱可与水、乙醇或乙醚以任意比例混合,该性质属于 (选填“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
(2)从小德同学查阅到的信息中判断:槟榔与下列 (填字母)零食对应的植物亲缘关系最远。
例5、在化学晚会上,小林同学表演了一个化学小魔术“空瓶生烟”(如图所示),A瓶中充满氯化氢气体,B瓶中充满氨气,抽开毛玻璃片,瓶中充满浓浓的白烟。上述反应过程可用如图表示:
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以上微观模拟图,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条);
(2)如果这两个瓶子是质地较软的塑料瓶,我们将会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将A、B两瓶位置对调,能不能看到上述现象?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1.2021 年 12 月 9 日王亚平在太空授课时,邀请地面的同学一起演示将泡腾片放入水中的实验。甲图,学 生在地面将泡腾片放入水中,有许多气泡从水面逸出; 乙图,王亚平在空间站将同样的泡腾片放入水球中,产生的气泡大部分留在水球中。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泡腾片呈黄色是它的物理性质
B.将一片泡腾片分成两半,是物理变化
C.甲、乙两图中气泡运动情况不同,说明泡腾片从地面带到空间站发生了化学变化。
D.不管是在地面上还是在空间站里,同样的泡腾片在水里都发生反应生成气泡,体现了它的化学性质。
2.夹缬,是温州苍南印花染色的传统手工技艺。主要采用纹样对称的花版,紧夹丝织物,浸于蓝靛青染液,故专家称其为“蓝夹缬”。根据信息,回答问题。下列是“蓝夹缬”制作的几个工艺流程,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织布 B.雕版刻制
C.氧化制靛 D.晾晒
3.化学变化的结果是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把反应物看成是“旧物质”,下面对“新物质”和“旧物质”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新物质是指世界上没有的物质
B.新物质不会再变成其它物质
C.新物质和旧物质的性质及用途不可能完全相同
D.新物质的元素组成与旧物质的元素组成肯定不同
4.中国诗词、成语和谚语中有些蕴含着科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描述的是化学变化
B.“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具有熔点高的化学变化
C.“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釜底抽薪”体现的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或空气)
5.中国古代科学和科学工艺历史悠久、成就卓越,是劳动人民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
(1)东汉《神农本草经》曾记载石胆“能化铁为铜”。叙述的是用硫酸铜和铁反应制取铜,这是湿法炼铜的最早记载。用硫酸铜和铁反应制取铜的变化属于 变化。
(2)西晋《蜀都赋》中有“火井沈荧于幽谷,高焰飞煽于天垂。”描写的是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燃烧时的现象,甲烷能燃烧的性质属于 性质。
6.燃烧的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问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呢?有人提出了以下假设:
①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
②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
③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
【实验】
(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____(填序号),但是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__________________。
(3)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了,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是为假设____提供了证据。同时可以排除假设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022年10月12日天宫课堂第三课开播,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展示了一些在“神舟十四号”里的部分生活细节。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用吸管吸出密封袋里的水,密封袋变瘪
B.天宫二号里栽培的生菜进行光合作用
C.穿上镶有特制织物的衣服,吸附有异味的气体
D.压缩剩余的食物,使食物的体积变小
2.碳酸氢钠(NaHCO3)俗称小苏打,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也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以下关于碳酸氢钠性质的描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A.受热易分解
B.白色固体,易溶于水
C.水溶液呈碱性
D.能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
3.“变度为宝、资源循环、持续发展”是科学家在当今环境问题上的最新构想之一。例如:燃烧太阳能或生物能燃料①→燃烧产物②→燃料,这样既可以解决能源问题,又能消除污染。上述构想中的两个转化过程( )
A.均为物理变化 B.①为物理变化,②为化学变化
C.均为化学变化 D.①为化学变化,②为物理变化
4.①木炭是灰黑色的多孔性固体
②木炭能燃烧
③我国某些地方冬天有时用木炭来取暖
④将木炭粉碎
⑤取一小块木炭点燃,放入氧气瓶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上述描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属于用途的是 。
5.2020年11月24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搭载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成功发射并进入预定轨道。有望为我国探月工程第一阶段绕、落、回三步走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标志着我们已经进入了全新的太空探索时代。12月4日,国家航天局公布了嫦娥五号传回地面的国旗展示影像,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闪耀月球!
(1)在月球上竖起的这面国旗非常不容易,普通材质的五星红旗在月球上会立即褪色(颜色物质发生分解而失去颜色),甚至旗面分解。这面国旗凝聚了科学家的心血,在-150℃-150℃的环境下不褪色,不串色,这体现了构成这面新型红旗物质的________比较稳定。(填“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
(2)“长征五号”依靠的动力燃料,能实现无毒无污染发射,其携带的液氢温度非常低,达到-253℃,被形象地称为“冰箭”,会使周围空气极速降温,堵塞管道。表一为空气中某些气体的凝固点:
表一 表二
气体 凝固点(℃) 气体 凝固点(℃) 性质
氧气 -218 一氧化碳 -199 易燃易爆
氮气 -210 氢气 -259 易燃易爆
二氧化碳 -78.5 氦气 -272 化学性质稳定
水蒸气 0 氖气 -249 化学性质稳定
根据表一中数据可知,在“冰箭”周围空气中发生凝华的气体有:________。
(3)为避免影响火箭发射,火箭加注燃料时,需用气体吹除火箭周围的空气,通过表二中其他常见气体的有关性质,我们可以选用何种气体,说说你的理由________。
答案及解析
例1、A
【解析】A、酿酒是粮食中的糖类转化为酒精的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正确;
B、剪纸时,只是纸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
C、锡雕时,只是锡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
D、竹编只是竹子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故选A。
例2、A
解:A、氯化亚铁固体溶于水形成浅绿色溶液,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
B、锌粒加入溶液表面有银白色物质生成,银白色物质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C、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白色沉淀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D、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会产生沉淀,沉淀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A。
例3、D
【解析】A.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则变化Ⅰ是化学变化,变化Ⅱ是物理变化,此选项正确;
B. 变化Ⅰ是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化合反应,此选项正确;
C.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重新结合为新的分子,所以变化Ⅰ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均不变,此选项正确;
D. 变化Ⅱ是分子间隔变小,分子的种类不变,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变,此选项错误。
故选D。
例4、解:(1)槟榔碱可与水、乙醇或乙醚以任意比例混合,这反应了槟榔碱的溶解性,溶解性是物理性质;(2)槟榔属于被子植物,瓜子属于被子植物;松子属于裸子植物;花生属于被子植物;桃树属于被子植物;与槟榔植物亲缘关系最远是松子,故选B;
故答案为:(1)物理性质;(2)B。
例5、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的破裂,原子的重新组合 瓶子变瘪了 能,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详解】
(1)由反应的过程可知,该反应是氨气与氯化氢反应生成了氯化铵,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的破裂,原子的重新组合等。
(2)氨气和氯化氢两种气体反应生成了氯化铵固体,造成瓶内压强减小,如果这两个瓶子是质地较软的塑料瓶,将会观察到塑料瓶变瘪了。
(3)如果将A. B两瓶位置对调,能看到上述现象,原因是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1.C
【解析】
A、泡腾片呈黄色,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为物理性质,故A正确;
B、将一片泡腾片分成两半,只是它的形状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为物理变化,故B正确;
C、甲和乙两图中气泡的运动情况不同,是因为它们不受重力,并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故C错误;
D、泡腾片产生气泡,是只有与水发生化学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为化学性质,故D正确。
2.C
解:A、织布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雕版刻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氧化制靛,氧化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D、晾晒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C。
3.C
解:A、新物质是不同于任何反应物的其它物质,不是指世界上没有的物质,例如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水是世界上存在的物质,但水属于该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故说法错误;
B、一个反应中的新物质,可能在其它反应中变成其它物质,例如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水属于该反应生成的新物质,但水通过电解又可以生成氢气和氧气,故说法错误;
C、化学变化中生成的新物质是相对于反应物来说的,即生成了与反应物在组成及用途上不可能完全相同的物质,故说法正确;
D、元素相同也可能是新物质,例如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过氧化氢和水的组成元素相同,但是它们属于不同的物质,故说法错误。
故选:C。
4.C
【解析】A.“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描述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故A错误;
B.“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具有非常稳定的化学性质,故B错误;
C.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的缘故,故C正确;
D.“釜底抽薪”体现的灭火原理是移除可燃物,故D错误。故选:C。
5.解:(1)东汉《神农本草经》曾记载石胆“能化铁为铜”。叙述的是用硫酸铜和铁反应制取铜,这是湿法炼铜的最早记载。用硫酸铜和铁反应制取铜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故答案为:化学;
(2)西晋《蜀都赋》中有“火井沈荧于幽谷,高焰飞煽于天垂。”描写的是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燃烧时的现象,甲烷能燃烧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故答案为:化学。
6. ① 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水蒸气 ③ ①② 二氧化碳和水均不能燃烧
【详解】(1)猜想(1):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猜想(1)成立,但是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刚吹灭的蜡烛周围尚有残余的其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所以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水蒸气,因为水蒸气冷凝成会出现水雾或水珠;(3) 石蜡固体小颗粒能被点燃,二氧化碳、水蒸气都不能燃烧。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是为假设(3)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假设(1)(2)。
1.B
【解析】A、用吸管吸出密封袋里的水,密封袋变瘪,只是形状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B.天宫二号里栽培的生菜进行光合作用一天天长大,有有机物、氧气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正确;
C、穿上镶有特制织物的衣服,吸附有异味的气体,只是将异味吸附在表面,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D、压缩吃剩下的食物,使食物的体积变小,只是形状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故选B。
2.B
解:A、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不稳定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B、碳酸氢钠白色固体,易溶于水,颜色、状态、溶解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
C、碳酸氢钠水溶液呈碱性,酸碱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D、碳酸氢钠能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B。
3.C
【解析】转化①是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转化②是燃烧产物二氧化碳与水经过光合作用生成属于有机物的燃料,也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C。
4.解:①木炭是灰黑色的多孔性固体,属于物理性质;
②木炭能燃烧,即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
③我国某些地方冬天有时用木炭来取暖,属于木炭的用途;
④将木炭粉碎,即形状发生改变,属于物理变化;
⑤取一小块木炭点燃,放入氧气瓶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属于化学变化;
属于物理性质的是①;属于物理变化的是④;属于化学性质的是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⑤;属于用途的是③。
故答案为:①;④;②;⑤;③。
5.(1)化学性质
(2)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
(3)氦气 凝固点低,化学性质稳定
【解析】(1)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所属物质类别的化学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及一些其它特性。
(2)物质从气态变成固态叫凝华,只有凝固点高于-253℃ 的气体才能在“冰箭”周围凝华;
(3)要吹去火箭周围的空气,要求它化学性质温度,且凝固点要低于-253℃,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1)这面红旗在低温和高温的条件下不褪色,不串色,说明它的稳定性很好,属于化学性质;
(2)只有凝固点低于-253℃ 的气体才能在“冰箭”周围凝华,故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和一氧化碳;
(3)为避免影响火箭发射,火箭加注燃料时,需用气体吹除火箭周围的空气,通过表二中其他常见气体的有关性质,我们可以选用氦气,理由:凝固点低,化学性质稳定
2023-2024学年上学期浙教版科学九年级“冲刺重高”讲义(一)
物质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