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课堂同步特训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选择题
1.刘邦在谈到为何能战胜项羽时说: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说明刘邦战胜项羽的重要原因之一是( )
A.经济强大 B.纪律严明 C.民心安定 D.重用人才
2.“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造成汉初这一状况的原因不包括( )
A.秦朝的残暴统治 B.秦末农民起义的发生
C.楚汉战争的爆发 D.汉初统治者的盘剥
3.据如图中的信息判断,图中的历史现象应出现在( )
A.春秋晚期 B.唐朝后期 C.西汉初期 D.明朝前期
4.史料按照价值的不同,一般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前者指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可直接作为历史史料:后者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下列属于一手史料的是( )
A.《楚汉相争》连环画 B.“汉并天下”瓦当
C.《大汉帝国》纪录片 D.《大秦赋》电视剧
5.《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针对这种状况,汉初的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
A.严刑峻法 B.休养生息 C.盐铁官营 D.重文轻武
6.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这反映了他们主张( )
A.以农为本 B.戒奢从简 C.兴修水利 D.重农抑商
7.下图为汉景帝阳陵出土的塑衣式跽坐拱手陶俑,它是土与火塑造出的陶质躯体。比起秦始皇兵马俑的肃穆与刚烈,阳陵汉俑显得平和而从容。与阳陵汉俑所反映的社会氛围相关的统治政策是( )
A.严刑酷法 B.休养生息 C.重文轻武 D.拓土开疆
8.2021年考古发现,霸陵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与汉文帝遗诏中所说“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相吻合。这印证了汉文帝( )
A.勤俭治国 B.勤于政事 C.善于用人 D.虚怀纳谏
9.《史记》记载,汉文帝要求“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2021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陕西西安江村大墓即汉文帝霸陵,其中大部分文物都是陶器,还有铁器小件。这表明( )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大大增强 B.考古资料比文献资料更可信
C.《史记》所有记载都真实可信 D.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文献记载
10.《汉书》中记载:“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哉!”这反映的治世局面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11.“文景之治”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据《史记·平准书》记载:“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这里的描述体现了文景之治时期我国( )
A.政治清明 B.经济繁荣 C.文化昌盛 D.社会安定
12.“文景之治”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 )
A.调整政策推动生产力发展 B.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兴衰纷乱,循环往复 D.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二、填空题
13.汉高祖采取的措施:
(1)下令“___________”,让士兵还家务农;(解甲归田)
(2)将奴婢释放为___________,以增加农业___________。(释奴为民)
(3)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采取___________的政策,减轻农民的___________,相应地减免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轻徭薄赋)
(4)十五税一:减轻田租,定税率为___________;
14.(1)___________继续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文帝、景帝采取了哪些发展经济的措施?)
(2)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提倡___________,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首先,十五税一改___________,其次慎用民力,服役一年一次改为___________)
(3)减轻刑罚:重视“___________”,废除一些___________;
(4)提倡节俭:提倡___________,以身作则。
三、综合题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
——《咏汉高祖》
(1)西汉的建立者汉高祖是谁?都城在哪里?
(2)西汉初,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采取了什么政策?为了稳民心,鼓励农业生产,汉高祖又采取了什么政策?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文帝认为农业是立国之本,时常提醒百官劝课农桑。他曾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租率减为三十税一。这样,农业得到较大发展,粮价大幅降低。汉初粮一石值五千钱,文景时降到一石仅值数十钱至十余钱。
——原高中教材《中国古代史》选修
材料二 对于“文景之治”,历史上有如下记载:汉兴,七十余年间,国家亡(注:同“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司马迁《史记·平淮书》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畮(注:同“亩”),百畮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注:同“债”)者矣。
——晁错《论贵粟疏》
(1)据材料一汉文帝的治国措施由此形成了怎样的盛世局面?对西汉历史的发展有何影响?
(2)对同一历史事件,二人为什么有着不同的记载?你认为如何正确认识历史事件
【参考答案及精析】
一、选择题
1.【答案】D
【精析】提取题干材料有效信息“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分析可知,刘邦强调了他夺取天下的主要原因是重用了张良、萧何和韩信,突出反映了刘邦战胜项羽主要是重用人才,故选D项;题干材料中没有提及经济是否强大,排除A项;题干材料中也未提及刘邦治军纪律严明,排除B项;材料突出了刘邦善于用人,所以能够取天下,并未反映民心是否安定,排除C项。
2.【答案】D
【精析】分析题干材料信息其意为:现在天下已经安定,百姓没有房子积蓄,即使天子也不能用同一种毛色的四匹马拉车,而将相只能用牛车。可见,材料突出反映了汉初经济萧条,人民贫困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为巩固统治,恢复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汉初统治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减轻百姓的负担,并非盘剥百姓,D项所述不是导致西汉初年经济萧条状况的原因,故选D项;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实行残暴统治,繁重的徭役兵役、赋税、大兴土木等,导致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是百姓穷困的根源,排除A项;秦朝的暴政导致了秦末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使社会经济再次遭到破坏,导致了汉朝经济凋敝的状况,排除B项;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的楚汉战争加剧了百姓贫困和经济的萧条,亦为汉初经济萧条的原因,排除C项。
3.【答案】C
【精析】据图片中“淮阳”“代”等可知,汉高祖刘邦建汉之初,综合考虑秦制和周制后,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即一方面继承秦朝的郡县制,由中央直接委任官员进行管理;另一方面分封同姓和异姓子弟为王,建立诸侯国,郡县与封国并存,图中的“淮阳”“代”等均是封国,故选C项;春秋,通常用来指中国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是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东周定都洛阳,并非长安,排除A项;唐朝虽然也是定都长安,但是其后期显著的政治特点是藩镇割据现象,题干图片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明朝前期明太祖朱元璋时的首都是南京,明成祖朱棣时迁都北京,从未定都过长安,排除D项。
4.【答案】B
【精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一手史料……指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分析选项可知,“汉并天下”瓦当是汉朝时期遗留下来的文物,属于原始材料,符合一手史料的定义,故选B项;《楚汉相争》连环画是现代人根据楚汉之争这一历史进行的创作,不符合一手史料的定义,排除A项;《大汉帝国》纪录片是现代人运用史料所做的研究及诠释,属于二手史料,排除C项;《大秦赋》电视剧是根据历史小说《大秦帝国》创作的电视剧,不符合一手史料的定义,排除D项。
5.【答案】B
【精析】 分析《汉书·食货志》所述其意为:百姓失去农业耕作,发生了大饥荒。全国的米只有五千石,人们互相残食,死亡者一半多。可见,《汉书·食货志》反映了西汉建立之初,饥荒严重,民不聊生。结合所学知识,汉初统治者为了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巩固新王朝的统治,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故选B项; 汉初统治者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排除A项;盐铁专卖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经济政策,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重文轻武是宋朝的政策,排除D项。
6.【答案】A
【精析】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可知现在如果驱使百姓,让他们归向农业,都附着于本业,即材料反映了他们主张以农为本,故选A项;戒奢从简,意思是倡导节俭、反对奢侈,与题干内容“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不符,排除B项;兴修水利,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题干内容体现的是以农为本,排除C项;重农抑商,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题干内容体现的是以农为本,排除D项。
7.【答案】B
【精析】根据提供的信息,汉景帝阳陵出土的塑衣式跽坐拱手陶俑展现了平和而从容的形象,与秦始皇兵马俑的肃穆与刚烈形成对比。与阳陵汉俑所反映的社会氛围相关的统治政策是休养生息。在汉景帝时期,汉朝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主要注重国家的经济发展、人民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的稳定,以保持社会的和谐与平稳。这一政策鼓励农耕生产、加强文化教育、促进商业发展,为社会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和稳定的发展机遇,B选项正确;在秦朝时期,秦始皇实行了一系列的暴政和苛捐杂税,导致人民生活困苦,社会动荡不安。严刑酷法与题目中的汉俑所反映的社会氛围相反,排除A选项;重文轻武是宋代时期的重要特征,阳陵汉俑反映了平和从容的形象,但并不能直接推断出重文轻武的政策,排除C选项;拓土开疆是指通过扩张领土和征服他国来实现国家的发展和统治的政策。虽然阳陵汉俑展现了平和从容的形象,但不能直接与拓土开疆的政策相关联,排除D选项。
8.【答案】A
【精析】汉文帝、汉景帝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局面,史称“文景之治”。据“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欲为省,毋烦民”可印证汉文帝勤俭治国的特点,故选A项;“勤于政事”强调皇帝政治上的用功努力,与“勤俭治国”不符,排除B项;“善于用人”强调在政治上擅长使用人才,与“勤俭治国”不符,排除C项;“虚怀纳谏”强调十分重视有识之士,听取和采纳他们有利朝廷的建议,与“勤俭治国”不符,排除D项。
9.【答案】D
【精析】根据所学解读题干材料可知,按照《史记》的记载,汉文帝在营建自己的陵墓霸陵时要求使用砖瓦等普通器物,不得使用金银铜锡等材质的装饰品,2021年的考古发现证明了汉文帝陵墓中的陪葬品大多数都是陶器,印证了《史记》记载的正确,这说明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文献记载,故选D项;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大大增强是政治方面的内容,与材料中反映的考古与文献内容无关,排除A项;在史料的准确性与可信度上,考古发现的一手资料的确可信度更高,但材料内容并不能反映这一点,排除B项;材料证明了《史记》关于汉文帝陵墓记载的准确性,并不能由此推导出《史记》所有记载都真实可信,排除C项。
10.【答案】A
【精析】据材料 “汉兴"、"与民休息”“文景,美哉 ”等关键词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汉初的文景之治。结合所学可知,文景时期在位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故选A项;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分别是东汉建国皇帝刘秀、唐初唐太宗、唐中期唐玄宗在位的盛世局面,都和材料无关,排除B、C、D项。
11.【答案】B
【精析】提取题干关键信息“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分析其意为:首都长安国库中的钱财堆积如山,穿钱的线都腐烂了,无法计数。可见,材料意在强调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经济的繁荣,故选B项;材料中的“无法计数的钱财”不能反映政治清明,排除A项;“巨大的钱财”亦与文化昌盛无关,排除C项;“巨大的钱财”也不能表明社会安定,排除D项。
12.【答案】A
【精析】根据所学知识,汉文帝和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通过这些措施,使得文景在位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由此可以看出调整政策可以推动生产力发展,故选A项;汉文帝和汉景帝在位时并没有重要的科技发明出现,排除B项;“文景之治”为后来的汉武帝完成大一统奠定了基础,与“兴衰纷乱”无关,排除C项;“文景之治”前是汉高祖休养生息,不是“大乱之后必有大治”,排除D项。
二、填空题
【答案及精析】
13.(1)兵皆罢归家
(2)平民,劳动力
(3)轻徭薄赋,赋税,徭役,兵役
(4)十五税一
【精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隋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他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家务农;(解甲归田);将奴婢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释奴为民);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轻徭薄赋);十五税一:减轻田租,定税率为十五税一。
14.(1)汉文帝、汉景帝
(2)以农为本,赋税,徭役,三十税一,三年一次
(3)以德化民,严刑苛法
(4)勤俭治国
【精析】结合所学可知,汉文帝、汉景帝继续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首先,十五税一改三十税一,其次慎用民力,服役一年一次改为三年一次)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苛法;提倡勤俭治国,以身作则。
三、综合题
15.【答案】
(1)建立者:刘邦;都城:长安。
(2)政策:休养生息政策;政策:轻徭薄赋政策。
【精析】
(1)建立者及都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刘邦被称为汉高祖。
(2)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为了稳民心,鼓励农业生产,汉高祖采取轻徭薄赋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的减免徭役和兵役。
16.【答案】
(1)①局面:文景之治②影响: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为汉武帝大一统奠定了物质基础。
(2)①原因:因为二人看待历史事件的角度不同。②认识:全面地、客观地、历史地、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
【精析】
(1)局面:结合所学,文景之治是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经过汉初统治者的努力,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被称为“文景之治”。影响:文景之治时期,政局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雄厚的物质基础为汉武帝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2)原因:由材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财”“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可分析得出同一历史事件,历史视角不同,历史记载就不同。认识:正确认识历史事件,要综合多种史料,即全面地、客观地、历史地、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
试卷第1页,共3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