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同步练习
一、基础题
1.对诗句选择正确的理解。
(1)五岭逶迤腾细浪( )
A.五岭绵延不断,像水中翻腾的细浪一般,反映了长征路途的遥远和艰辛。
B.高低起伏、绵延不绝的五岭山脉,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2)大渡桥横铁索寒( )
A.大渡河上的泸定桥,那裸露的铁索闪着冷冰冰的寒光。
B.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铁索高悬在湍急的河上,使人觉得寒气逼人。
2.连一连,读一读,记一记。
磅礴 高耸入云的山崖
逶迤 形容路途遥远而艰险
开颜 只把它看成很平常的事情
云崖 露出笑脸
只等 闲气势雄伟壮观
万水 千山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3.填空。
《长征》是 于 年 月写的一首 律诗。这首诗共 行,每行 个字。押 韵。第 行,总写红军 ,三、四行具体写红军过 和 的情景,五、六行生动地再现了红军巧渡 和飞夺 的场面,七、八行写红军翻过 后 的心情。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 ,热情地歌颂了 。
4.读拼音 ,写汉字。
[yá] 悬 峭壁 天 海角
[dù] 远 重洋 置之 外
[lǜ] 严以 己 深谋远
5.先把诗句补充完整,再按要求做题。
,
。
五岭逶迤 ,乌蒙磅礴 。
,
。
,
。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找出中心句。
(3)“千山”在诗句中指的是 、 和 。“万水” 指的是 、 。
(4)这首诗是的作者是 。这首诗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 的英雄气概和 精神。其中表现红军把乐观主义精神的诗句是 , 。
6.将你了解的有关知识填写在提示语后的横线上。
(1)关于毛泽东:
(2)关于长征:
7.默写《卜算子 咏梅》。
二、语言表达
8.虽然红军长征胜利已经80多年了,但红军的精神却被一代代人继承和发扬起来,请你来谈一谈,我们小学生应该怎样发扬红军精神?
9.“山”在毛泽东的诗词中显得高峻雄奇,抒写的是勇于克服困难的凌云壮志。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说说《七律·长征 》这首诗中作者是怎样写山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三、诗歌鉴赏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
红军不怕远征难,
。五岭逶迤腾细浪,________________。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三军过后尽开颜。
10.将诗歌补充完整。
11.这首诗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生动描述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诗中描写“面”的句子是“ ”,五幅“征难图”为“点”,分别是攀五岭、越 、渡 、夺 、翻 。
12.画波浪线的诗句,诗人把“ 和 ”比作“ 和 ”,衬托出了红军战士 的高大形象。
13.写红军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诗句是“ , ”。诗句中一个“ ”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一个“ ”表现出红军飞夺泸定桥时的惊险悲壮。
14.本首诗赞扬了中国红军 的精神。
四、现代文阅读
15.课外拓展阅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泸定桥离水面有几十丈高,是由十三根铁链做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九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一样。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飞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震耳欲聋。桥的对岸就是泸定城。城背靠着山,西门正堵住桥头。守城的两个团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他们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起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二连担任突击队,二十二位英雄( )着短枪,( )着马刀,( )着手榴弹,( )着敌人①密集的枪弹,( )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突击队刚刚冲到对面,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在这②情况十分危急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③奋勇向前,不考虑自身的安危,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火,冲进城里,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激战了两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余的都④狼狈地逃跑了。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1)给短文加一个小标题,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在这篇短文的第二自然段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动词。
(3)将文中划横线的部分换成相应的成语。
① ② ③ ④
(4)为第一、二自然段选合适的段意,把序号写在括号内。
①第一自然段( )
A.两个团的敌人守住天险泸定桥 B.夺取泸定桥的准备
②第二自然段( )
A.二连突击,三连铺桥 B.我军发起总攻,冲向对面
(5)文中“党的号召”具体指下面哪句话 ( )
A.“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
B.“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B
(2)A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七律·长征
【解析】【分析】解答此题要先对整首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再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词义,然后再结合选项判断即可。
故答案为:(1)B(2)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的能力。
2.【答案】
【知识点】词义
【解析】【分析】根据提示,可知词语出自《七律·长征》,根据诗意可知:"磅礴"形容气势雄伟壮观。 "逶迤"形容路途遥远而艰险。 "开颜"露出笑脸。“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只等”只把它看成很平常的事情。“万水”千山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意思的识记与理解能力。认真阅读原文,根据诗意辨析理解词语的意思即可。
3.【答案】毛泽东;1935;10;七言;八;七;an;一、二;长征历经的千难万险及对千难万险的态度;五岭;乌蒙山;金沙江;泸定桥;岷山;欢快;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红军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故答案为:1、毛泽东 2、19353、10 4、七言 5、八 6、七 7、an 8、一、二 9、长征历经的千难万险及对千难万险的态度 10、五岭 11、乌蒙山12、金沙江 13、泸定桥 14、岷山 15、欢快 16、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 17、红军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点评】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概括性比较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4.【答案】崖;涯;渡;度;律;虑
【知识点】拼音;字形
【解析】【分析】①[yá]崖:山石或高地的陡立的侧面。部首: 山,组词:悬崖峭壁。涯: 水边,泛指边际。部首: 氵,组词:天涯海角。
②[dù]渡:由这一岸到那一岸;通过(江河等)。部首:氵,组词:远渡重洋。度:考虑,打算。部首:广,组词:置之度外。
③[lǜ]律:约束。部首: 彳,组词:严以律己。虑: 思考、打算。部首: 心,组词:深谋远虑。
故答案为:崖、涯、渡、度、律、虑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用同音字填空的能力。主要测试学生对同音字的掌握,从结构、字义两方面加以区别,然后再选词填空。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同学们平时认真学习,多掌握一些汉字,多积累一些词语。
5.【答案】(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五岭;乌蒙山;岷山;金沙江;大渡河
(4)毛泽东;大无畏;乐观主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古诗默写能力,属于直接型默写,结合提示默写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2)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这段话的中心句是第一句话。(3)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诗文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4)考查概括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对一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做出的确切、扼要的说明,简单说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作者要告诉人们什么。
故答案为:(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2)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五岭、乌蒙山、岷山、金沙江、大渡河(4)毛泽东、大无畏、乐观主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点评】(1)针对古诗的背默题目是基础题,我们平时多背诵,多默写。要理解诗词的意思,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2)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3)这道题是按诗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诗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4)此题考查对中心思想的概括能力。
6.【答案】(1)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
(2)中央红军主力于一九三四年十月从江西瑞金、云都等地出发,开始长征,沿着五岭的北坡西进,突破了敌人四道封锁线。一九三五年五月初,巧渡金沙江,月底,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一九三五年九月中,越过岷山,攻占腊子口,十月到达陕北根据地,完成了震惊中外的战略大转移。
【知识点】文学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考查文学常识,在于平时的积累和识记,此题也可是请教长辈或查找资料。
故答案为:(1)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
(2)中央红军主力于一九三四年十月从江西瑞金、云都等地出发,开始长征,沿着五岭的北坡西进,突破了敌人四道封锁线。一九三五年五月初,巧渡金沙江,月底,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一九三五年九月中,越过岷山,攻占腊子口,十月到达陕北根据地,完成了震惊中外的战略大转移。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7.【答案】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着风和雨 。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知识点】诗文朗读、默写、翻译
【解析】【分析】本题要写学生默写《卜算子 咏梅》。全词的内容是: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着风和雨 。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书写时注意“卜、 驿、寞、愁、著、妒、碾、故”等字的写法。
故答案为: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着风和雨 。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识记与默写能力。平时多积累,能熟练背诵并正确书写相关诗词。作答时认真书写,不写错别字即可。
8.【答案】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勇敢顽强,坚定必胜的信念。
【知识点】语言表达
【解析】【分析】结合《七律 长征》等描写长征路上战斗、生活故事的诗歌、文章等,让我们对红军长征的意义和长征过程中展现出来崇高的舍己为人、坚强不屈、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作答时,可以结合对诗歌和相关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进行正确作答。
故答案为: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勇敢顽强,坚定必胜的信念。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作答时要结合平时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和理解,结合课文的结构对题目内容进行分析和判断,即可顺利作答。
9.【答案】诗的三、四句写山,以山势陡峭峰峦起伏的五岭、乌蒙为代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经过的无数的崇山峻岭。它们一个绵延不断,一个巍峨高大,但它们在红军眼里不过是小小的“细浪”“泥丸”。这样有意缩小视觉比例(这也是夸张),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的英雄气概,突出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诗的三、四句写山,以山势陡峭峰峦起伏的五岭、乌蒙为代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经过的无数的崇山峻岭。它们一个绵延不断,一个巍峨高大,但它们在红军眼里不过是小小的“细浪”“泥丸”。这样有意缩小视觉比例(这也是夸张),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的英雄气概,突出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体味诗歌的遣词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0.万水千山只等闲;乌蒙磅礴走泥丸;更喜岷山千里雪
11.万水千山;乌蒙;金沙水;大渡桥;岷山
12.五岭山脉;乌蒙山;一道道细小波浪;几颗滚动着的小小泥球;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
13.金沙水排云岸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暖;寒
14.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点评】(1)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词的意思,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2)此题主要考查对“点面结合”结合写作方法的掌握,“点面结合”写法的好处是既要描写整个场面,又要突出主要人物。
(3)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体味诗歌的遣词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5)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10.考查对诗词背诵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筛选符合要求的诗词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排云岸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书写时要注意“只等闲”的“闲”不要写成同音字“闭”。
故答案为:万水千山只等闲;乌蒙磅礴走泥丸;更喜岷山千里雪
11.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诗中描写“面”的句子是“万水千山”是面,五幅“征难图”为“点”,分别是攀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水、夺大渡桥、翻岷山”是几个点。
故答案为:万水千山;乌蒙;金沙水;大渡桥;岷山
12.考查比喻修辞手法。比喻:把a比作b,ab不同类,且ab间有相似点。“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诗人把“五岭山脉和乌蒙山”比作“一道道细小波浪和几颗滚动着的小小泥球”,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体现了红军战士不怕长征途中任何艰难险阻的精神。
故答案为:五岭山脉;乌蒙山;一道道细小波浪;几颗滚动着的小小泥球;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
13.“金沙水排云岸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暖”暗示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乐心情。“寒”暗示了红军飞夺泸定桥时的惊险与悲壮。表现出红军飞夺泸定桥时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故答案为:金沙水排云岸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暖;寒
14.《七律·长征》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红军没有退却。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体现了红军战士不怕长征途中任何艰难险阻的精神。
故答案为: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15.【答案】(1)攻天险
(2)拿;背;带;冒;攀
(3)枪林弹雨;千钧一发;奋不顾身;抱头鼠窜
(4)A;B
(5)B
【知识点】记叙文阅读
【解析】【分析】(1)考查拟定标题。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2)本题考查动词语的运用。应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3)此题考查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筛选词语的能力,在于平时的积累和识记。(4)概括段意,可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对段意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结合选项判断。(5)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攻天险(2)拿;背;带;冒;攀 (3)枪林弹雨、千钧一发、奋不顾身、抱头鼠窜(4)A;B (5)B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2)要正确使用动词语,要从意义和使用习惯两方面准确理解。(3)此题考查依据句意筛选词语的能力。(4)此题主要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5)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同步练习
一、基础题
1.对诗句选择正确的理解。
(1)五岭逶迤腾细浪( )
A.五岭绵延不断,像水中翻腾的细浪一般,反映了长征路途的遥远和艰辛。
B.高低起伏、绵延不绝的五岭山脉,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2)大渡桥横铁索寒( )
A.大渡河上的泸定桥,那裸露的铁索闪着冷冰冰的寒光。
B.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铁索高悬在湍急的河上,使人觉得寒气逼人。
【答案】(1)B
(2)A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七律·长征
【解析】【分析】解答此题要先对整首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再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词义,然后再结合选项判断即可。
故答案为:(1)B(2)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的能力。
2.连一连,读一读,记一记。
磅礴 高耸入云的山崖
逶迤 形容路途遥远而艰险
开颜 只把它看成很平常的事情
云崖 露出笑脸
只等 闲气势雄伟壮观
万水 千山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答案】
【知识点】词义
【解析】【分析】根据提示,可知词语出自《七律·长征》,根据诗意可知:"磅礴"形容气势雄伟壮观。 "逶迤"形容路途遥远而艰险。 "开颜"露出笑脸。“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只等”只把它看成很平常的事情。“万水”千山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意思的识记与理解能力。认真阅读原文,根据诗意辨析理解词语的意思即可。
3.填空。
《长征》是 于 年 月写的一首 律诗。这首诗共 行,每行 个字。押 韵。第 行,总写红军 ,三、四行具体写红军过 和 的情景,五、六行生动地再现了红军巧渡 和飞夺 的场面,七、八行写红军翻过 后 的心情。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 ,热情地歌颂了 。
【答案】毛泽东;1935;10;七言;八;七;an;一、二;长征历经的千难万险及对千难万险的态度;五岭;乌蒙山;金沙江;泸定桥;岷山;欢快;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红军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故答案为:1、毛泽东 2、19353、10 4、七言 5、八 6、七 7、an 8、一、二 9、长征历经的千难万险及对千难万险的态度 10、五岭 11、乌蒙山12、金沙江 13、泸定桥 14、岷山 15、欢快 16、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 17、红军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点评】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概括性比较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4.读拼音 ,写汉字。
[yá] 悬 峭壁 天 海角
[dù] 远 重洋 置之 外
[lǜ] 严以 己 深谋远
【答案】崖;涯;渡;度;律;虑
【知识点】拼音;字形
【解析】【分析】①[yá]崖:山石或高地的陡立的侧面。部首: 山,组词:悬崖峭壁。涯: 水边,泛指边际。部首: 氵,组词:天涯海角。
②[dù]渡:由这一岸到那一岸;通过(江河等)。部首:氵,组词:远渡重洋。度:考虑,打算。部首:广,组词:置之度外。
③[lǜ]律:约束。部首: 彳,组词:严以律己。虑: 思考、打算。部首: 心,组词:深谋远虑。
故答案为:崖、涯、渡、度、律、虑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用同音字填空的能力。主要测试学生对同音字的掌握,从结构、字义两方面加以区别,然后再选词填空。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同学们平时认真学习,多掌握一些汉字,多积累一些词语。
5.先把诗句补充完整,再按要求做题。
,
。
五岭逶迤 ,乌蒙磅礴 。
,
。
,
。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找出中心句。
(3)“千山”在诗句中指的是 、 和 。“万水” 指的是 、 。
(4)这首诗是的作者是 。这首诗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 的英雄气概和 精神。其中表现红军把乐观主义精神的诗句是 , 。
【答案】(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五岭;乌蒙山;岷山;金沙江;大渡河
(4)毛泽东;大无畏;乐观主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古诗默写能力,属于直接型默写,结合提示默写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2)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这段话的中心句是第一句话。(3)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诗文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4)考查概括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对一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做出的确切、扼要的说明,简单说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作者要告诉人们什么。
故答案为:(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2)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五岭、乌蒙山、岷山、金沙江、大渡河(4)毛泽东、大无畏、乐观主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点评】(1)针对古诗的背默题目是基础题,我们平时多背诵,多默写。要理解诗词的意思,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2)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3)这道题是按诗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诗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4)此题考查对中心思想的概括能力。
6.将你了解的有关知识填写在提示语后的横线上。
(1)关于毛泽东:
(2)关于长征:
【答案】(1)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
(2)中央红军主力于一九三四年十月从江西瑞金、云都等地出发,开始长征,沿着五岭的北坡西进,突破了敌人四道封锁线。一九三五年五月初,巧渡金沙江,月底,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一九三五年九月中,越过岷山,攻占腊子口,十月到达陕北根据地,完成了震惊中外的战略大转移。
【知识点】文学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考查文学常识,在于平时的积累和识记,此题也可是请教长辈或查找资料。
故答案为:(1)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
(2)中央红军主力于一九三四年十月从江西瑞金、云都等地出发,开始长征,沿着五岭的北坡西进,突破了敌人四道封锁线。一九三五年五月初,巧渡金沙江,月底,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一九三五年九月中,越过岷山,攻占腊子口,十月到达陕北根据地,完成了震惊中外的战略大转移。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7.默写《卜算子 咏梅》。
【答案】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着风和雨 。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知识点】诗文朗读、默写、翻译
【解析】【分析】本题要写学生默写《卜算子 咏梅》。全词的内容是: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着风和雨 。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书写时注意“卜、 驿、寞、愁、著、妒、碾、故”等字的写法。
故答案为: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着风和雨 。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识记与默写能力。平时多积累,能熟练背诵并正确书写相关诗词。作答时认真书写,不写错别字即可。
二、语言表达
8.虽然红军长征胜利已经80多年了,但红军的精神却被一代代人继承和发扬起来,请你来谈一谈,我们小学生应该怎样发扬红军精神?
【答案】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勇敢顽强,坚定必胜的信念。
【知识点】语言表达
【解析】【分析】结合《七律 长征》等描写长征路上战斗、生活故事的诗歌、文章等,让我们对红军长征的意义和长征过程中展现出来崇高的舍己为人、坚强不屈、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作答时,可以结合对诗歌和相关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进行正确作答。
故答案为: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勇敢顽强,坚定必胜的信念。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作答时要结合平时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和理解,结合课文的结构对题目内容进行分析和判断,即可顺利作答。
9.“山”在毛泽东的诗词中显得高峻雄奇,抒写的是勇于克服困难的凌云壮志。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说说《七律·长征 》这首诗中作者是怎样写山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答案】诗的三、四句写山,以山势陡峭峰峦起伏的五岭、乌蒙为代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经过的无数的崇山峻岭。它们一个绵延不断,一个巍峨高大,但它们在红军眼里不过是小小的“细浪”“泥丸”。这样有意缩小视觉比例(这也是夸张),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的英雄气概,突出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诗的三、四句写山,以山势陡峭峰峦起伏的五岭、乌蒙为代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经过的无数的崇山峻岭。它们一个绵延不断,一个巍峨高大,但它们在红军眼里不过是小小的“细浪”“泥丸”。这样有意缩小视觉比例(这也是夸张),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的英雄气概,突出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体味诗歌的遣词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诗歌鉴赏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
红军不怕远征难,
。五岭逶迤腾细浪,________________。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三军过后尽开颜。
10.将诗歌补充完整。
11.这首诗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生动描述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诗中描写“面”的句子是“ ”,五幅“征难图”为“点”,分别是攀五岭、越 、渡 、夺 、翻 。
12.画波浪线的诗句,诗人把“ 和 ”比作“ 和 ”,衬托出了红军战士 的高大形象。
13.写红军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诗句是“ , ”。诗句中一个“ ”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一个“ ”表现出红军飞夺泸定桥时的惊险悲壮。
14.本首诗赞扬了中国红军 的精神。
【答案】10.万水千山只等闲;乌蒙磅礴走泥丸;更喜岷山千里雪
11.万水千山;乌蒙;金沙水;大渡桥;岷山
12.五岭山脉;乌蒙山;一道道细小波浪;几颗滚动着的小小泥球;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
13.金沙水排云岸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暖;寒
14.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点评】(1)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词的意思,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2)此题主要考查对“点面结合”结合写作方法的掌握,“点面结合”写法的好处是既要描写整个场面,又要突出主要人物。
(3)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体味诗歌的遣词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5)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10.考查对诗词背诵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筛选符合要求的诗词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排云岸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书写时要注意“只等闲”的“闲”不要写成同音字“闭”。
故答案为:万水千山只等闲;乌蒙磅礴走泥丸;更喜岷山千里雪
11.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诗中描写“面”的句子是“万水千山”是面,五幅“征难图”为“点”,分别是攀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水、夺大渡桥、翻岷山”是几个点。
故答案为:万水千山;乌蒙;金沙水;大渡桥;岷山
12.考查比喻修辞手法。比喻:把a比作b,ab不同类,且ab间有相似点。“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诗人把“五岭山脉和乌蒙山”比作“一道道细小波浪和几颗滚动着的小小泥球”,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体现了红军战士不怕长征途中任何艰难险阻的精神。
故答案为:五岭山脉;乌蒙山;一道道细小波浪;几颗滚动着的小小泥球;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
13.“金沙水排云岸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暖”暗示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乐心情。“寒”暗示了红军飞夺泸定桥时的惊险与悲壮。表现出红军飞夺泸定桥时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故答案为:金沙水排云岸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暖;寒
14.《七律·长征》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红军没有退却。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体现了红军战士不怕长征途中任何艰难险阻的精神。
故答案为: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四、现代文阅读
15.课外拓展阅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泸定桥离水面有几十丈高,是由十三根铁链做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九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一样。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飞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震耳欲聋。桥的对岸就是泸定城。城背靠着山,西门正堵住桥头。守城的两个团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他们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起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二连担任突击队,二十二位英雄( )着短枪,( )着马刀,( )着手榴弹,( )着敌人①密集的枪弹,( )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突击队刚刚冲到对面,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在这②情况十分危急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③奋勇向前,不考虑自身的安危,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火,冲进城里,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激战了两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余的都④狼狈地逃跑了。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1)给短文加一个小标题,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在这篇短文的第二自然段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动词。
(3)将文中划横线的部分换成相应的成语。
① ② ③ ④
(4)为第一、二自然段选合适的段意,把序号写在括号内。
①第一自然段( )
A.两个团的敌人守住天险泸定桥 B.夺取泸定桥的准备
②第二自然段( )
A.二连突击,三连铺桥 B.我军发起总攻,冲向对面
(5)文中“党的号召”具体指下面哪句话 ( )
A.“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
B.“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
【答案】(1)攻天险
(2)拿;背;带;冒;攀
(3)枪林弹雨;千钧一发;奋不顾身;抱头鼠窜
(4)A;B
(5)B
【知识点】记叙文阅读
【解析】【分析】(1)考查拟定标题。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2)本题考查动词语的运用。应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3)此题考查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筛选词语的能力,在于平时的积累和识记。(4)概括段意,可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对段意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结合选项判断。(5)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攻天险(2)拿;背;带;冒;攀 (3)枪林弹雨、千钧一发、奋不顾身、抱头鼠窜(4)A;B (5)B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2)要正确使用动词语,要从意义和使用习惯两方面准确理解。(3)此题考查依据句意筛选词语的能力。(4)此题主要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5)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