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板块一揭题导入
1. 揭示课题。
(1)图片导入。出示满墙的爬山虎。师:同学们认识这种植物吗?你在哪儿见过真的爬山虎呢?学生回答。
(2)导入新课。师:看来大家很会观察,其实,我们平时关注的都是爬山虎的叶子,那么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呢?我们今天一起走进课文。
(3)板书课题。
2. 齐读课题。
3. 初识作家。
(1)发现作者。师: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
(2)初识作者。师:你了解叶圣陶爷爷吗?
(3)认识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他创作了新中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设计意图】认识作者对学习非常重要。出示图片,与生活有机衔接认识爬山虎之后,板书课题,让学生自主发现文章作者,并让学生自己说说对作者的认识,拉近与文章的距离,之后小资料呈现作者的简介,初识作家叶圣陶先生及其作品,从而激发学生阅读期待。
板块二整体感知
1. 初读课文。
(1)导入新课。师:接下来,我们就走进《爬山虎的脚》一课,去领略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真容。
(2)读书要求。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初识课文。师:想一想,每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字词。
(1)出示句子。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2)指读句子。
(3)指导字词。检查生字“均、萎、柄、蜗”的读音,注意读准多音字“重、空、着”。
3. 梳理全文。
(1)出示导图。师:这节课我们跟着思维导图整体感知《爬山虎的脚》。
第一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2)自我完成。
(3)交流反馈。第一自然段写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第二自然段写爬山虎的叶子。第三自然段写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第四自然段写爬山虎爬墙的过程。第五自然段写爬山虎脚的变化。
(4)学法小结。师:我们根据思维导图,学会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提炼,很快就知道文章写了什么。作者按顺序先写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再写叶子,最后(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方法很重要。如何让学生从“学习”到“学到”,除了提供思维导图的支架,让学生自主感悟、探究、交流,还可让其不断尝试、实践掌握串联自然段段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板块三品味语言
1. 学习第一自然段,感知爬山虎。
(1)齐读思考。师: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
(2)感受特点。师:爬山虎有哪些特点?
(3)交流反馈。抓重点词语“满是”“一大片”,体会爬山虎的茂盛,充满生机。
2. 学习第二自然段,感受叶之美。
(1)悟叶之美。师:用波浪线画出你觉得最美的一句,抓重点词说说为什么。
(2)小组交流。师: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句子。
(3)品味语言。
1理解词语。出示“舒服”,自由说意思。出示字典中意思(舒服指看上去会让人觉得赏心悦目)。
2拓展提升。当你烦躁的时候,看一看爬山虎,会觉得
当你悲伤的时候,看一看爬山虎,会觉得
当你疲惫的时候,看一看爬山虎,会觉得
③比较句子。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荡起波纹,好看得很。
④体会不同。师:哪句更恰当,为什么?体会“荡起”与“漾起”含义不同。
⑤悟意境美。闭上眼睛,想象风吹时爬山虎叶子之美。
⑥做动作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
⑦读叶之美。用自己的情感读出叶之美。
⑧小结提升。师:这句话写出了爬山虎的动态美。我们一般描写植物只会写植物的静态,而叶圣陶爷爷把爬山虎的动态也写得惟妙惟肖,值得我们借鉴。
(4)赏读背诵。
①出示句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 ),看着非常( )。叶尖( )
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 ),没有( )起来的,也不留( )。
一阵风( ),一墙的叶子就( ),好看得很。
②合作背诵。
③设计悬念。师:作者为什么能把叶子写得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语言学习从关注重点词语感悟开始。词语学习要遵从理解、感知到运用的过程,通过词语的理解、比较、想象等方法品味语言,体会用词的准确,从而理解文本内容。同时,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习惯。
板块四书写指导
1. 书写指导。
(1)出示生字。点击出示“操、顺、均、隙、柄”。
(2)观察字形。“隙”字左边是双耳,右边是小字头、日字、小字。
(3)教师指导。书写“隙”时注意小字头一竖无钩,教师用红笔标“小”字头无钩。“顺”字最后一笔是“点”。
(4)学生练习,巡视指导。
2. 反馈评议。
(1)学生展示。
(2)学生点评。
(3)教师点评。
(4)学生修正。
【设计意图】本课生字很多,其中左右结构为主,找准关键笔画书写,个别难写字教师重点指导。这样把写字的时间还给学生,从而让学生有充分的练字时间,达成写字的效果。
第二课时
板块一复习导入
1. 听写词语。操场、嫩茎、舒服、均匀、重叠、空隙、叶柄、枯萎、牢固。
2. 回顾交流。
(1)师:课文哪些段写的是爬山虎的叶子?哪些段写的是它的脚呢?
(2)师:课文共5个自然段,叶圣陶爷爷用了3个自然段写“脚”,为什么?
3.反馈小结。师:因为文章题目是“爬山虎的脚”,所以要重点写“脚”。写文章要详略得当,重点内容要写具体。今天,咱们就重点学习第3~5自然段。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是学习重要环节。在导入新课前进行词语听写,有效检测词语掌握情况,并通过回顾交流,引导学习作家文章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板块二精读感悟
1. 学习第3自然段,明白脚的特点。
(1)体会特点。师:默读第3自然段,课文写爬山虎“脚”的哪几方面?从哪些地方看出作者观察特别仔细?可在课文旁边做批注。
(2)师生交流。交流“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3)分句感悟。
①明晰位置。呈现脚位置的句子。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明晰位置。师:爬山虎的脚在哪里?
观察图片。出示图片。师:这就是茎上长叶柄的地方。那它的脚长在哪里?板画位置。学生上台,画脚的位置。
②知晓形状。师:爬山虎脚的形状又是怎样的呢?出示形状句子。
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
熟知形状。师:作者把爬山虎脚的样子比作什么?
拓展想象。师:当它巴住墙的时候变成了什么样子呢?谁能联系下文说说。图片演示。出示“蛟龙的爪子”和“爬山虎的脚”的对比图。师:它们和爬山虎的脚相似吗?
领悟方法。师:叶圣陶爷爷为什么能写得这样具体形象呢?可见叶圣陶爷爷观察多么仔细,描写多么逼真!
③了解颜色。师:爬山虎脚的颜色又是什么样的呢?出示颜色句子。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了解颜色。师:爬山虎的脚是什么颜色的?
(4)探究秘妙。师:爬山虎的脚位置长得这么隐蔽,形状像蜗牛的触角那么细,都被叶圣陶爷爷发现了。大家猜猜,他是怎么发现的?
(5)总结方法。师:是啊!叶圣陶爷爷因为经过长期仔细的观察,才能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才会写得这么细致。让我们再齐读这段文字,进一步感悟它的写法吧!
2. 学习第4自然段,体会爬过程。
(1)圈出动词。师:默读第4自然段,爬山虎是怎样爬的?边读边把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圈起来。
(2)反馈交流。出示第4自然段,圈出:触、变、巴、拉、贴。
①交流汇报。师:作者都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呢?
②再读交流。师:想想这几个动词的位置能调换吗?为什么?
③读演结合。师:请大家边读课文,边把桌子当墙壁,在上面演示一下爬山虎爬的动作。
④总结提升。师:这些词是有先后顺序的,不能互换,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因果关系,比如,正是细丝由直变弯曲,缩短了茎与墙的距离,产生了拉力,才使它在墙上贴得紧。叶圣陶爷爷准确运用了这些动词,才把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写得这么有序。我们应该学习准确表达的方法。
⑤引读课文。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渐渐爬满了山坡,爬满了墙壁,爬满房顶。
假如你就是那棵爬山虎,告诉大家你是这样爬的——(指名读课文)不管烈日炎炎,还是狂风暴雨,它总是一脚一脚往上爬。假如你就是那棵爬山虎,告诉大家你就是这样爬的——(指名读课文)
你们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那棵爬山虎正一脚一脚往上爬,请大家齐读第4自然段。
(3)加深理解。师:这里的“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能换成“一步一步地往上爬”吗?为什么?(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就必须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
(4)课件演示。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一边演示,师生一边诵读课文内容。
3.学习第5自然段,比较脚不同。
(1)发现变化。师:叶圣陶爷爷还知道了爬山虎脚的秘密,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
(2)交流反馈。出示第5自然段。
①发现脚之秘密。师:谁能说说是什么秘密?
②感受脚之力量。师:“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说明了什么?
③激发喜爱之情。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不能!)雨能阻挡它,不让它向上攀登吗?(不能!)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敬佩、喜爱……)
4.总结写法。
(1)体会方法。师:叶圣陶爷爷为什么能向我们展示了这么可爱的爬山虎?
(2)总结方法。师: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哪些启发?
【设计意图】突破重点才能更好领悟文本。在学习描写爬山虎脚的重点部分,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有一定难度。在教学时要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读懂,并充分交流读书的收获。为了突破这一理解上的难点,借助多媒体展示爬山虎紧贴着墙往上爬的课件,一边演示一边读文,图文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而课文的最后一部分,主要运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板块三 拓展延伸
1. 观察实践。师:同学们,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许多大自然的奥秘。课后,请同学们仿照《爬山虎的脚》一文的观察方法,仔细观察一种植物。观察的时候,可先从远处整体看,再从近处一部分一部分仔细看,特别要细心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甚至有什么变化,做好观察记录,最后再具体写下来。
2. 布置任务。呈现课后资料袋,自主选择一种记录方法进行记录。
【设计意图】利用资料袋,是有效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方法。观察自己感兴趣的植物,并做记录;或是做个小实验,连续观察实验中的变化,使学生体会到观察,特别是连续观察是一种好习惯,并能有意识地运用于自己的生活实践,也能留心观察、写观察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