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兰亭集序(课件+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0.1兰亭集序(课件+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12 14:52:28

文档简介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语言构建与应用
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字词。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理解文章所蕴含的哲理。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品味文中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文化传承与理解
体会作者对生命的认识,悲古人之悲,乐古人之乐,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对生命的认识是教学的重点;深入理解作者在感情的起伏变化中寄托的的生命感悟,并进行客观公允的评价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言为心声,文字是心灵的外化,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从来都是从作家的血液里流淌出来的。所以学习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我们会悲古人之悲,乐古人之乐,甚至还会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那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已经和作者产生了“共鸣”,而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文字的魅力、语文的魅力!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兰亭集序》,看看能产生怎样的“共鸣”?
过渡:叶圣陶曾说:“国文本是读的学科。” 那么“读”要注意什么呢?(读准字音、读懂句义、读出节奏等),最重要的是还要读出情感。那么接下来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文章。
第一段:全体男生和老师一起来朗读。
第二段:全体女生读。
文本分析(抓住情感线索:乐、痛、悲)
分析“乐”。
过渡:现在请同学们结合第一段,完成如下填空。
1、穿越时光的隧道,有一个地方叫_________。
2、透过历史的眼眸,有一种风俗叫_________。
明确:兰亭;禊事。
兰亭:因为春秋时越王勾践曾在此植遍兰花,汉代时这里又设驿站,故名“兰亭”。
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一种活动,一种祭礼。这一天,人们常在水边祭祀,用浸泡香草之水沐浴,洗去疾病和不祥。也正是在1600多年前的这一天,在美丽的兰亭溪畔,一场盛大的聚会开始了。可以说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流觞曲水、饮酒赋诗。他们把这些诗集成《兰亭集》,王羲之在大家的推荐下为这些诗作序。他趁着酒兴,在纸上挥毫泼墨、一气呵成。这才有了我们今天所学到的这篇《兰亭集序》。而“序”,大家都知道这是一种文体,我们之前就学过《送东阳马生序》。
过渡:假如时光可以倒流,我们回到1600多年前的这一天,现在请你以活动记录者的身份填写如下活动记录表。
附表:
兰亭盛会活动记录表
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
活动环境
会场天气
参会人物
活动盛况
过渡:从记录表中我们看出:天气好、风景美、活动雅、贤才齐。南朝诗人谢灵运说:“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但是兰亭之会,可谓四者并具。由此,这个美好的聚会也成了千古美谈。
那么此时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在文中找到体现作者心情的一个字)
明确:“乐”
过渡:此时作者的这种乐达到了最高点。但是作者的这种“乐”是不是真“乐”?
明确:不是。所谓乐极生悲,况且作者文中也说到,足以极视听之娱,“视听”只是感官上的快乐,这种感官上的快乐是“短暂”的,不能持久、不能永恒。而我们说一个人真正的快乐应该是发自内心。
另外,我们都知道:“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花开花亦落;景美景终逝;人聚人终散;人生人亦死!
所以,接下来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呢
明确:“痛”
分析“痛”。
师带情感诵读第三段。
过渡:同学们,人生短短几个秋,每当我们说到生与死这个沉重的话题的时候,内心往往会有一种痛。现在请同学们齐读第三段的最后一句。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那么,作者因何而“痛”呢?为了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这种“痛”,现在让我们把“岂不痛哉!”嵌入第三段的相关句子,朗读品味一下。
(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岂不痛哉!
(2)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岂不痛哉!
(3)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岂不痛哉!
(4)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岂不痛哉!
(5)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岂不痛哉!
(6)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探究】作者因何而痛?同学们仿造例句进行概括,完成填空。
例:兰亭之痛,痛在(人生苦短)。
兰亭之痛,痛在( )。
过渡语:读书要读出心境,这是我们从旁观者变成当局者的唯一途径。跟文本对话、跟作者对话、跟自己对话,读出作者也要读出自己。
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几个画面:
(1)想象你身边美好的东西有没有流失过?
(2)想象我们身边的亲人有没有因为生死而离开了我们?
(3)想象20年后的你是什么样子?
(4)想象20年后的父母是什么样子?
明确:20年后的你已是而立之年,事业有成,但是父母呢?已老了!!!
(5)想象50年后的你是什么样子?
(6)想象50年后的父母是什么样子?
明确:50年后的你儿孙满堂,但是父母呢?已走了!!!
小结:现在请同学们睁开眼睛,我不想让同学们变得沉重,但是这就是人生。当每个周末、每个假期你回家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父母的脸上又多了几道皱纹?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这都说明了时光在流逝!
问:“岂不痛哉!”能不能改成“痛哉”?
明确:“岂不痛哉!”反问句,语气更强烈,更能表达作者内心深层的“痛”,在我看来这里的“痛”,更多的是一种痛惜。
分析“悲”。
过渡语:既然生命之感如此沉重,那么接下来作者的情感又有怎样的变化呢?
明确:“悲”。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后人看我们就像我们看前人一样,后面也说“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无论前人、今人、后人,他们对于生死的体验是一样的,这不得不让人悲叹,可谓千古同悲!
过渡:那么面对无法回避的生死大事,王羲之是怎么看待的呢?现在请同学们齐读第四段,然后用文中原话回答。(齐读第四段)
明确:“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引导理解: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是什么意思?(请一个同学翻译)
把生与死看成是一样,这是谁的观点?(庄子的观点,道家的观点。)
为什么会有这种观点?
背景资料:魏晋时期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急剧动荡,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身处乱世之中,无所作为,也无法作为。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就是保全性命。他们崇尚老庄,有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
王羲之同意这种观点吗?
明确:没有。王羲之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染,他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身处这样的时代,他也无能为力。写作《兰亭集序》时,王羲之已经50岁,50而知天命呀,而“天命”之年带给王羲之的感受是:人的生命是如此的脆弱,须臾之间就会失去。
过渡语:此时的王羲之有着无尽的感慨,当你们有感慨的时候,你们会怎么表达?(发QQ心情?朋友圈?)。现实,像铁一样生冷,摆在了王羲之的面前,假如王羲之生活在现在,他应该也会在朋友圈里感慨吧。这不,1分钟前,刚发了一条朋友圈。
文末王羲之也讲到:“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那么,我们学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想对他说的呢?现在请你给他写一条评论,字数在30字以内。
【有感斯文】请给王羲之写一条评论,字数在30字以内。
小结:既然生命如此短暂,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的生命更有意义呢?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臧克家也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既然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那就让我们增加生命的厚度。珍惜有限人生、打造精彩人生。
拓展延伸
过渡语:这个单元我们学习的是山水游记类散文,文中不仅有对自然风物的描绘,还包含着作者的抒情和说理。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泣,文章也随其情感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名篇佳作。
同时大家都知道王羲之也是一位书法大家,他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书法“飘如浮云,矫若惊龙”。这篇文章一共324字,有一个字出现的次数最多,大家知道是哪个字吗?现在我们把板书连接一下,同学们看一下这是什么字?(形成一个“之”字,出现了20次。)每个“之”字都风神各异,充满生命的灵动。黑板上这个“之”字不是特别规范,充满着曲折,但这不正像我们充满着坎坷和波澜的人生吗?但是人生路上,我们必须迎难而上,乐观地面对生活,相信终有一天会走向属于我们平坦而光明的阳光大道!
过渡语:那么接下来给大家留下一个作业。
四、布置作业
辨析20个“之”字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有何异同?(共23张PPT)


“言为心声,文字是心灵的外化,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从作家的血液里流淌出来。”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信可乐也。

现在请同学们结合第一段,完成如下填空。
1、穿越时光的隧道,有一个地方叫_________。
2、透过历史的眼眸,有一种风俗叫_________。
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
活动环境
会场天气
参会人物
活动盛况
永和九年 岁在癸丑 暮春之初
会稽山阴之兰亭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 畅叙幽情

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


花 开
花 落
景 美
人 聚
景 逝
人 散
人 生
人 死
“胜景不常,胜筵难再。”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岂不痛哉!
(2)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岂不痛哉!
(3)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岂不痛哉!
(4)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岂不痛哉!
(5)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岂不痛哉!
(6)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因何痛
(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岂不痛哉!
(2)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岂不痛哉!
(3)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岂不痛哉!
(4)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岂不痛哉!
(5)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岂不痛哉!
(6)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兰亭之痛,痛在( )
兰亭之痛,痛在( )
【探究】
人生短暂

人生苦短之痛
“俯仰一世 老之将至”
世事无常之痛
“所之既倦 情随事迁”
往事不再之痛
“向之所欣 已为陈迹”
生死难测之痛
“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岂不痛哉!
(2)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岂不痛哉!
(3)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岂不痛哉!
(4)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岂不痛哉!
(5)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岂不痛哉!
(6)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千古同悲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
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魏晋时期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急剧动荡,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身处乱世之中,无所作为,也无法作为。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就是保全性命。他们崇尚老庄,有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
背景资料






珍惜有限人生
打造精彩人生
“飘如浮云,矫若惊龙。”
天下第一行书
作业:
辨析20个“之”字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有何不同?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