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春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春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12 14:05: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1 春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本课字词,厘清文章思路。(重点) 2.抓住关键语句和手法,揣摩、品味优美语句,进一步感受语言的魅力。(重难点) 3.感受春天里自然万物勃发的生命力,以及作者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写下了不朽的篇章,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又绿江南岸”……刚才说的都是古人对春的描绘,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今人是如何称颂春天的。请打开课本,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春》。(板书课题)
1.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五四”初年即创作新诗。后来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转向散文写作,并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2.交流背景
《春》大致最初发表于1933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出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3.积累字词
(1)读准字音
朗润(rùn)   酝酿(niàng)  宛转(zhuǎn)
嘹亮(liáo) 应和(hè) 黄晕(yùn)
抖擞(dǒu)(sǒu)
(2)解释词语
朗润:明亮滋润。
酝酿:本义是造酒的发酵过程,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赶趟儿:本义是时间赶得上,这里指众多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宛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现在多写作“婉转”。
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这里比喻姿态优美。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充分利用重音和停连)
要求:(1)加深对文中形象而生动的句子的理解。
(2)用明快的节奏,注意重音和停连(在文中标出),读出热爱赞美的感情。
提示:重音:朗读时,为适应传情达意的需要,对语句中的某些词语或短语以重读的形式加以强调。
示例: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停连:^连,表示连接,停,^表示停顿。指朗读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声音的中断即停顿,声音的延续即连接。无论停还是连,都要与文章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要求相适应,不是任意的。
示例: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2.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厘清作者的思路。思考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
分小组讨论上述问题,全班交流。
讨论并归纳: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盼春)
第二部分:从“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到“有的是希望”。(绘春)
第三部分:从“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到结尾。(赞春)
(二)深层探究
1.研读第一部分
请学生朗读第一部分,注意读出作者期盼的语气。
(1)在第1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
明确:拟人和反复。
(2)为什么要连用两个“盼望着”,用一个不也同样可以表达作者期盼的心情吗
明确:开篇两个“盼望着”,不仅表达了一种急切的期盼,而且将读者的心牢牢地抓住,使读者产生浓厚的兴趣。
(3)为什么只是春天的脚步近了,而不直接写春天到了,或者春天快到了
明确:此时春天还没有到,所以用“近”字非常准确,把春天拟人化,写它的脚步,仿佛一个你最喜欢的人在远处向你招手,缓缓向你走来,欣喜之情越来越强烈,让人倍感亲切。
2.研读第二部分
(1)研读春草图
请同学朗读第3段。
①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春草图的 哪些词用得特别好
明确:质感、颜色和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偷偷地”“钻”用得特别好。
“嫩嫩的”“绿绿的”写出了小草柔嫩的质感,用绿色呈现春天里生机勃勃的景象。
“偷偷地”和“钻”,表现出了小草的情态和动作,仿佛有灵性、有个性。“钻”字还写出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②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人活动的画面呢
明确:小草和小孩子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
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展现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这些景象也正映现出了作者对春天的一股强烈的热爱之情。这种用景物的描写来寄托作者感情的写法,叫作借景抒情,也叫情景交融。(可以叶子、风、草为例进行分析)
(2)研读春花图
自读第4段,思考:
①本段是抓住春花的什么特征来描写的
明确: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
②有人说,第4段写花,“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一句与本段内容无关,你怎么看 说说理由。另外,你觉得加点的“闹”字用得好吗 好在哪里
明确:这句话与写花是相关的,是侧面描写花。通过写蜜蜂的多,衬托出花的香甜;写蝴蝶欢飞,衬托出花的色彩艳丽。这样写,还赋予静态的春花以动态的美,使春花图更有诗情画意。
“闹”字,不仅有声响,还呈现出一派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境界全出。
③本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在书上标注出相关句子并赏析。
明确:学生举例:a.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拟人,从视觉上写出了春花竞相开放的情景。
b.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比喻、排比,从视觉上写出了春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景象。
c.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像眼睛,像星星”运用比喻,写出了野花的细小而明艳,点出春天的特点;“还眨呀眨的”是拟人,用想象的笔法写出野花的情态。
④下面一句话运用了什么写法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明确:这一句是虚写,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由花味甜联想到果实,虚实结合,富有情趣,表现出花开得多、开得艳。
(3)研读春风图
请一位同学背诵第5段。
过渡:春草和春花,都是具体、形象、可感的事物,作者容易写,我们也容易读。而春风是一个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东西,作者怎样去写呢
①作者写春风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先写风的温和,再写风的香气,后写风的和悦。
②这三个方面分别是从人的哪种感觉来写的
明确:触觉、嗅觉、听觉。
③为什么要把春风比喻成母亲的手,而不比喻成父亲的手,或者其他什么人的手呢
明确:母亲的手的普遍特点是温暖柔和,而父亲的手的特点是粗犷刚毅。因此,这一比喻从触觉的角度非常巧妙地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把本来看不到摸不着的风形象化了。
④风本来是没有味道的,这里哪来的香味
明确:这是因为作者通过嗅觉感受到了春风带来的各种气息:有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有青草味儿,也有花的香。写出了春风的香甜和醉人。
⑤作者写鸟儿的“高兴”有何作用
明确:鸟儿的“高兴”既写出了春景中的乐感,又写出了作者欢快的心情。
以上我们看到作者从触觉、嗅觉和听觉三个方面,把无形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美妙感人。再看春花图,作者也同样运用了这三种感觉,还有视觉。从中,我们看到,文章对春景写得如此具体生动,和作者多方面的感觉和深切的感受是分不开的。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又积累了不少的词语,从整体上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厘清了文章的结构,特别分析了三幅图,是哪三幅图呢 (学生答: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那么,春草、春花、春风分别有什么特点(学生齐答)。在朗读声中,我听得出大家既爱春天,也爱这篇如诗如画如歌的散文。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感受春天之美。(重点) 2.品味优美语句,揣摩关键语句,积累语言。(重难点) 3.联系实际,拓展延伸,并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难点)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朗读了课文,厘清了文章的思路,学习了春天的三幅图,并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了很多优美语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春天的另外两幅图,品味文中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
复习提问
检查知识掌握和背诵情况
1.听写生字词。
2.背诵1-5段。
3.说说春草、春风、春花的特点。(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一)研读春雨图
有感情地朗读第6段,思考:
1.春雨有什么特点
明确:细密、轻盈。
2.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明确:由静景到动景,从景物到人物,由近到远。
3.文中写雨中屋、雨中树、雨中草、雨中人,是怎么写的呢
明确:“绿得发亮”“青得逼你的眼”,把树木、小草经春雨洗濯后的鲜艳色彩描绘得十分逼真。雨中景是静的,但静中又有动,笔笔紧扣春天。
4.赏析下列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
(1)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明确:一个“逼”字,写出了在春雨的滋润下,小草鲜亮的特点,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草木经雨水冲刷后变得青翠欲滴。
(2)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明确: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细密、轻盈的特点。“薄烟”实际是作者用的比喻,并非指炊烟,意思是说“蒙蒙细雨笼罩着屋顶,如烟似雾一般”,表现了春雨的细密、轻盈、缥缈的特点。
(二)研读迎春图
默读第7段,思考:
1.文章是怎样描写“迎春图”的
明确:作者由景及人,由“天上的风筝”引出地上迎春的孩子,进而写道“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一片欢腾的闹春景象,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
2.文章引用“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个俗语有什么好处
明确:引用“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个俗语,表明了春天是新的开始,孕育着新的希望,同时也鼓励人们抓紧时间,做好自己的事情。作者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引发人们对春天的思考和感悟,从而达到一种情感上的共鸣。
(三)研读第三部分
朗读第8、9、10段,思考:
1.这三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比喻。这三段以人为喻,人是喻体,春天是本体。一方面写出了人三个阶段各自的特点:“娃娃”是新的、生长着的;“小姑娘”是漂亮的、欢快的;“青年”是强壮的、有力的。另一方面通过人从小到大、由弱转强的成长来表现春天的动态进程,非常生动形象。
2.这三段的顺序能颠倒吗 为什么
明确:不能。结尾三个句子,不仅比喻巧、意义深,而且分行排列,先后有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进程。所以顺序不能颠倒。
3.这三段还点明了文章的主题,你知道是什么吗
明确:表现春天里自然万物的生命力,表达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四)写法探究
  阅读全文,分小组讨论: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1.诗情与画意的结合,和谐地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
  作者对春天深沉的赞美之情,不是直抒胸臆地“直说”,而是通过含情的妙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彩。
2.结构严密,层次井然中见跌宕变化。
  作品根据揭示主题和抒情的需要,一共描绘了五幅画面。画面之间连接自然、紧凑,并以前四幅画面作为第五幅画面的铺垫、烘托,从而开拓意境,揭示题旨,最后奇峰突起。文章层次清楚、脉络分明而又富有变化。
3.语言朴实清新,准确生动。
  朱自清善于提炼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口语。比如写蜜蜂嗡嗡地“闹”,写花香在湿润的空气中“酝酿”,写鸟儿“卖弄”喉咙,写细雨在微风中“斜织”等等,含义丰富,形象生动。文章的句式也富于变化,大量使用对偶或排比的短语或短句,既流畅又整齐。作者还善于运用巧妙的比喻,增强语言的情味。
(五)拓展延伸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一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的诗文、成语互相交流。
景物描写训练:
1.写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
2.口头交流景物描写的片段。
交流创作,选出佳作,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赏析。
同学们,学习了写景散文《春》,大家学到了很多知识,首先了解到写景要善于观察,然后将零散的景物集中于一个特定的范围内,以一定事物为描写对象,抓住景物的特征,运用优美的语言、准确的词语和恰当的描写技巧来抒发感情,达到借景抒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