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23年新高一学科素养水平检测语文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2023年新高一学科素养水平检测语文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3.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12 13:52:09

文档简介

广东省2023年新高一学科素养水平检测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一上·广东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怎样处理读书和实践的关系呢?习近平总书记主张“一切学习都不是为学而学,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他强调不能读死书,认为要在处理现实问题中充分运用理论分析,真正发挥读书学习的积极作用。他高度重视读书结合实际工作,任职浙江省委书记期间,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了232篇短论,这些短论就是他长期读书积累起的理论功底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同时,他还认为要读好“实践”这一“无字之书”,通过各类实践,逐步积累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把自己的阅读收获同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毛泽东“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并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的话告诫全党,强调学习的根本出发点是“研究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强调要“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这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
(摘编自王复兴《学习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读书之道》)
材料二:
学问有两个部分,一个是“学”,一个是“问”。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其实就是问。我们中国人擅长考试,学习别人提出来的各种方法和技巧,可以磨炼得很熟。但如果仅仅是善于答题,那么对科学的发展、贡献并不多。目前,我们虽然不断地获得奥数比赛金牌,但是尚未出现一大批解决伟大数学问题的学者。因此,想要做好学问,做一流的学问,就得先学会捉问题。
一个好的问题往往是有价值的问题。“寻天人乐处,拓万古心胸”,这是清华大学求真书院的院训。我们要在追寻大自然奥秘的过程中,找到它最有意义、最有乐趣之处。假如我们不了解、不欣赏大自然的奥秘与乐趣,学问是始终做不好的,这就是“寻天人乐处”。“拓万古心胸”则是说:做学问不只是为了拿奖、做院士,还是希望所做的学问能够在科学史上留下重要的轨迹。《诗经》《楚辞》以及李白、杜甫的诗歌,过了上千年,还是饶有意趣,这是因为作品对大自然的美、对人世喜怒哀乐的描述,让人们至今都觉得亲切自然,这就是“天人乐处”。我们做的学问也要能引起后代的共鸣,让他们晓得我们今天开创的方向、发现的规律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一个好的问题常常是原创问题。大学问家常常会提出很多原创问题,如果不提出自己原创的问题,更多的是解答别人的问题,这不见得是数学乃至科学的真髓。原创问题能帮助学问家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顺着此方向可以进行深入思考。《礼记·学记》说:“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这里撞的“钟”,就是大自然和万物运行的规律。深入的问题能够指向大自然奥秘的深处,很快帮助我们引出其他有意义的相关问题。
一个好的问题能让人豁然开朗。思考一个好的问题,能生发出一系列的想法,催生出一系列文章。无论最终是否解决了问题,仅仅推敲、研究问题的过程就很重要。问题一旦解决了,其所在领域里的许多问题可能都会随之解决,就像在长江里面有一块巨石,将巨石挪开,水流就会顿时变得顺畅。
(摘编自丘成桐《一流人才,始自学“问”》)
材料三:
当前,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移动社交平台覆盖面广、互动性强、活跃度高,再加上人们“学习”需求大,如何与时俱进地做好核心报道,带动网上学习,成了摆在媒体人面前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新华网大力开辟核心报道新路径,从2022年1月1日起在全网推出首个基于社交平台的核心报道常态化栏目“学而时习之”。这一创新栏目,以“短视频日历”方式精彩再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的重要活动、作出的重要论述,围绕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和世界日等重要节点推出特别节目,借助移动社交平台的特点,推动核心报道覆盖更广大的网民群体,特别是青少年网民。在设立的100天时间里,栏目共推出产品240期,全平台累计播放量近30亿、转发量超450万、评论量近60万、点赞量近1.5亿,相关账号合计增加粉丝订阅量近200万。栏目在“社交圈”打造“学习场”,成为社交平台核心报道的“拳头”之作。
(摘编自周红军等《在“杜交圈”打造“学习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学以致用和用以促学,才能真正发挥学习的积极作用,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
B.学习别人的方法技巧,可能对考试答题有帮助,但对科学的发展及贡献没有价值。
C.《诗经》千年后仍有意趣,在于它对自然美、人之情的描述,能引起后代的共鸣。
D.移动社交平台的覆盖面广等特点,有助于推动核心报道覆盖到更广大的网民群体。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例举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刊上发表短论的事例,以此来强调实践运用比读书重要。
B.材料二借孔子的话将学习与提问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引出下文关于提问的相关阐述。
C.材料三列举大量的数据,表明“学而时习之”栏目在“社交圈”成功打造了“学习场”。
D.三则材料围绕“学习之道”展开,在阐述学习的目的、方式,介绍学习资源上各有侧重。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荀子《劝学》:“吾常终日而思也,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C.《论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D.吕坤《呻吟语》:“善学者如闹市求前,摩肩踵足,得一步便紧一步。”
4.李四光小时候玩捉迷藏,经常躲在一块大石头后,久而久之便产生了疑问:“这块大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他心里,直到他在英国学习了地质学后,才明白这和冰川的移动有关。回国后,他不断地考察,其考察结果为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奠定了基础。
请结合材料二的相关内容,对上面李四光的经历加以分析。
5.孙中山在《孙文学说》中提出“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如何做到“以行而求知”。
(2023高一上·广东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桂圆
李春华
家乡的北边是蒙山,东边是沂河,距离临沂有30公里。村里有条古道,老辈人说是古驿站。就凭大街两边一排排古色古香的店铺,便知昔日的繁华。
太爷爷从祖上接手“惠仁堂”中医大药房。从先祖到爷爷这辈,都思想开明,医术精进,救治乡邻不计其数,“惠仁堂”的名号,在十里八乡叫得响。谁承想,倭寇入侵,战火燃遍齐鲁大地,接着又是内战起硝烟。好在家乡有蒙山做屏障,深居深山,兵家不愿光顾。
每年春秋两季,爷爷都带着家族男丁,到十几里外的蒙山采药。蒙山雾气迷蒙,像迷魂阵,让人猜不透到底藏着多少玄机。爷爷站在山顶,捋着花白的胡子说,蒙山四季分明,有山有水,是中药材的生长宝地。这里中药材有1005种之多,是天然的药材库啊,①咱要用之于民……
每年冬天,爷爷都让我跟他睡,让我背诵古诗词和稀奇古怪的药材书,记得有《药性赋》《汤头歌诀》等。我最犯怵他脱掉我的棉袄掐着我的骨头问,这块儿骨头叫啥?哎哟喂,皮肉是滋溜滋溜地疼呀。他那架势,是想把中医栽进我的骨头里。我在心里叫苦,嘴上可不敢吭声。
我有事没事就去中药房,翻腾一层层的方格药匣子,摩挲圆圆的拉手。管家安叔人和善,笑眼眯成一条缝,透着暖意。我淘得满头大汗,他拿毛巾给我擦汗,又拉开中药匣子,摸出几颗土褐色、圆圆的干果。孩子,拿着,桂圆好吃哪。桂圆?我眨巴眨巴眼睛,迟疑一下。他点点头,示意我尝尝。我三下五除二,剥了果皮,把褐黑色的桂圆肉扔进嘴里。呀!薄薄的果肉,真甜哪!我来回嚼着已是光溜溜的果核。嘻嘻,敢情药房也有好吃的。
每次,安叔从山里采购药材回来,药房就来一队马车。爷爷和安叔老远把车队迎进大院。安叔探出头,四下打量,“咣当”关上大门,跟着一溜小跑进了后院。
我顾不上那些事,药匣子太诱人了。我瞄着药房没人,溜进去直奔药匣子。拉开抽屉,抓一把桂圆,觉得不解渴。四下瞅瞅,又抓一大把塞进兜里,直到衣兜鼓鼓囊囊的,才跑出院子。我分给早就巴望着的小伙伴。我们嚼着桂圆肉,用桂圆籽砸着对方,桂圆籽撒了一地。我像个猎人,伺机瞅着药房,抽屉里的桂圆,成了我的猎物。逮着机会就装满衣兜,跟几个伙伴共享桂圆肉。我暗自得意,安叔没发现。我的胃口也大了,拿的数量也成倍增加。蹊跷的是,药匣子像个魔法盒,总有满满的桂圆。
安叔跟伙计赶着马车回来了。爷爷说,安叔去蒙山采药材,再送到临沂。当然,爷爷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几句,就麻溜去了后院。安叔沉着脸跟爷爷小声嘀咕。我好奇地跟过去,母亲拽住我,我不情愿地跟着母亲回了前院。
我像不安分的鲤鱼,在炕上来回打挺。干脆蹬上裤子,披上褂子,刺溜下炕,穿过漆黑的前院,悄悄溜进后院。伙计举着火把,后院灯火通明。安叔正吩咐伙计装药材,马车上摞起了小山包。安叔带着几个伙计上了马车,马蹄敲打得青石板嗒嗒响,不一会儿,马车消失在黑漆漆的夜里。爷爷说,②药材送到临沂一带的敌占区。
安叔他们回来时,碰上了国民党的散兵,要征用马车回乡。安叔和伙计哪肯,那帮兵痞举起枪托对他们一阵乱砸。幸好来了武工队,缴了散兵的武器,安叔和伙计才得以脱身。安叔鼻青脸肿的,胳膊也用纱布缠着,渗出斑斑血迹。我问,疼吗?安叔说,不疼,药材送到救急了,俺这不算啥!
安叔要回乡了,我跑进后院。他笑吟吟地拉着我。安叔,你别走!孩子,总要说再见的,没准儿哪天咱又见面了!他说的话,我似懂非懂。
安叔说:天不早了,回吧!明儿一早,俺就走了。我边回头边迈过门槛。
③桂圆甜吧?安叔神秘地笑了,在我头上轻抚了一下说,④往后啊,好吃的多了,日子甜哪。我做个鬼脸,吐吐舌头,笑着跑出后院。
不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政府召开隆重的表彰会,授予爷爷一块“岐黄①传薪火 悬壶济苍生”的牌匾和一枚“支前模范”奖章。⑤颁奖人竟是安叔。
(选自《青岛文学》2022年第1期,有删改)
[注]①岐黄:岐伯和黄帝,相传为中医之祖。后以“岐黄”为中医医术的代称。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交代爷爷思想开明,救治乡邻不计其数,打响了“惠仁堂”的名号,为他后来获得牌匾埋下伏笔。
B.爷爷站在山顶说,蒙山是天然的药材库,“咱要用之于民”,可见他早就有悬壶济世的愿望和支援前线的打算。
C.“安叔沉着脸,跟爷爷小声嘀咕”,是怕泄密,影响给部队送药材,还担心会因此惹祸,体现安叔的谨慎小心。
D.深秋的一天,安叔打扫落叶时动作明显缓慢,表现他“回乡”之前对药房的留恋,对爷爷与“我”的不舍。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是伏笔,与句子②相互照应,“伏”“应”前后连贯自然,使文章结构紧凑连贯。
B.句子③是安叔所说,原意是指桂圆本身的甜味,也体现了安叔对“我”的疼爱、关切。
C.句子④暗示等到国家成立后,老百姓的生活会好起来,故用桂圆的甜来暗示抗战时的日子也是甜的。
D.句子⑤与前文安叔从山里采购药材、对“我”说“没准儿哪天咱又见面了”相照应,细想又在情理之中。
8.“我”在作品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电视台拟制作主题为“讲好中医故事,传承红色精神”的节目,向社会征集相关素材。“岐黄传薪火 悬壶济苍生”牌匾的历史内涵切合节目主题。请你代“惠仁堂”的传人写一段话,向电视台推荐这块牌匾。(要求:结合选文内容,紧扣节目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3高一上·广东开学考)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材料二:
太宗见而遣使谓百药曰:“朕于皇太子处见卿所作赋,述古来储贰事以诫太子,甚是典要。朕选卿以辅弼太子,正为此事,大称所委,但须善始令终耳。”因赐厩马一匹,彩物三百段。
贞观中,太子承乾数亏礼度,侈纵日甚,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撰《谏苑》二十卷讽之。是时太子右庶子孔颖达每犯颜进谏。承乾乳母遂安夫人谓颖达曰:“太子长成,何宜屡得面折?”对曰:“蒙国厚恩,死无所恨。”谏诤愈切。承乾令撰《孝经义疏》,颖达又因文见意,愈广规谏之道。太宗并嘉纳之,二人各赐帛五百匹,黄金一斤,以励承乾之意。贞观中,太子承乾数亏礼度,侈纵日甚。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撰《谏苑》二十卷讽之。是时太子右庶子孔颖达每犯颜进谏,承乾乳母遂安夫人谓颖达曰:“太子长成,何宜屡得面折?”对曰:“蒙国厚恩,死无所恨。”谏诤愈切。承乾令撰《孝经义疏》,颖达又因文见意,愈广规谏之道。太宗并嘉纳之二人各赐帛五百匹黄金一斤以励承乾之意。
(节选自《贞观政要》)
10.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太宗A并B嘉C纳之D二人各E赐帛五百匹F黄金G一斤H以励承乾之意
1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臣之妻私臣   
②闻寡人之耳者   
③时时而间进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太子承乾数亏礼度/珠可历历数也
B.承乾乳母遂安夫人谓颖达曰/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C.何宜屡得面折/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D.蒙国厚恩/则有去国怀乡
1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②朕于皇太子处见卿所作赋,述古来储贰事以诫太子,甚是典要。
14.邹忌和孔颖达两人的“进谏”多有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2023高一上·广东开学考)古代诗歌阅读
踏莎行·题画
[明] 边贡
露湿春莎,草生芳甸,渔舟迤逦依山转。斜阳明灭照村墟,绿槐深护幽人院。
小栅鸣鸡,古梁巢燕,柴门不锁蓬蒿遍。问渠莫是武陵源,一溪流水桃花乱。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的“湿”字写出画面的不干涩,给人以悦目感,“生”字写出了蓬勃的活力与生命的律动;“渔舟迤逦”则以动写静,颇富神韵。
B.上片主要点染环境、美化氛围,富有情趣,光线与色彩巧妙组合,村庄与庭院合理布局,写出了整幅画面的和谐自然。
C.下片写鸡在栅栏里鸣叫,燕在梁上筑巢,给宁静祥和的村庄平添了几分生机,但柴门内蓬蒿遍地,溪中落花零乱,又显其萧条。
D.该词清新明快,淡雅自然,白描手法的运用,更显意蕴丰厚、情韵深长,这也体现了边贡词“有逸趣、长于描写”的特点。
16.词中画线句与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共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17.(2023高一上·广东开学考) 在横线处补写相应内容。
(1)有些房屋取名源自古诗文,如“致远堂”出自诸葛亮《诫子书》中的句子“非淡泊无以明志,   ”,“人境庐”出自陶渊明《饮酒》中的诗句“    ”。
(2)杜甫在《登高》中,从空间、时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诗句中的句子是:“    ,   。”
(3)自然界鸟类的啼鸣有时会引发人们的悲思愁绪,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3高一上·广东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连日来,①广东依托几万个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推出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受到广泛好评。②一支支多层次、立体化、特色鲜明的志愿者宣讲队伍深入基层各个领域开展分众化、对象化、互动化宣讲,③同干部群众面对面谈学习体会、谈思想认识、谈赏彻落实,力求使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南粤这片沃土上 A 。
在声情并茂的期诵声中,肇庆市文联"红色文艺轻猜兵"文艺志愿者走进端州区前进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用群众 B 的形式,将党的二十大精神送进千家万户。
“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日前,在东莞市大岭山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对越自卫反击战一等战功"获得者汤超荣站上讲台,将自己参与越战的故事和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认识理解 C ,不时赢得与会人员经久不息的掌声。
从城市到乡间,从机关到企业,从工厂到学校……为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走深走实,广东各地的宣讲队伍,用"接地气""带露珠"的语言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讲述过去十年取得的伟大成就和新时代新征程的奋斗目标,在全省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第一段有一个句子有2处语病,请找出这个句子,指出其错误并进行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画横线处的两个词语,形象地描述了宣讲语言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023高一上·广东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节日期间,无论是家人团圆,还是老友欢聚,“吃”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节后很多人会增添新的烦恼,那就是“节日肥”“过年肥”,减肥也就提到日程上来。事实上,生活中你会发现,有许多整天嚷嚷着要减肥或者正在减肥的人,其实根本不胖,反而是一些真正应该减肥的人对此却毫不在意,那么,怎么判断是否需要减肥呢?从医学角度来说,身材是否肥胖, ① 。体质指数是用体重千克数除以身高米数之平方而得出的数字,国人的健康体质指数为18.5~23.9,如果低于18.5,就是偏瘦,不需要减肥,而高于23.9,就可以考虑减肥了。
提到减肥,不少人都为之“奋斗”过,节食、跳绳、跑步都是常用的减肥方法。临床中还发现,很多人用不吃晚饭来减肥,这种方式不但难以长期坚持, ② ,有人就因此得了严重的胃病。而且,如果以后恢复吃晚饭, ③ ,甚至比以前更胖。不仅如此,不吃晚餐,营养素供给不足,蛋白质供应下降,肌肉量也会随之减少,体重反弹后,在同样的体重下,体脂率反而会比减肥前更高。因此,减肥一定要讲究科学。
2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你要觉得这段话对深化文章的主题没什么帮助,就删了吧。
B.听了老师的话,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吭声了。
C.他是个非常用功的同学,尤其是钻研精神叫你不得不佩服。
D.请你选三名学生参加今年五月的“青春和梦想”演讲比赛。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23.(2023高一上·广东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论读书还是行路,我们都会与地名不期而遇。有些地名很容易让你联想到这个地方的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等;有些地名会唤起你的某种记忆与情感,或许是一段难忘的故事,又或它对你有着特殊的意义。
电视台邀请你客串《中华地名》主持人。请以“带你走近 ”为题(补充一个广东地名,使题目完整),写一篇主持词。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A
3.B
4.①李四光的经历,首先是“捉”到了问题,对大石头产生了疑问;②其次,李四光的问题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③李四光的问题是一个原创性问题,帮助他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并顺着此方向进行了深入思考;④李四光的问题是一个好问题,这个问题引导其所在的领域的更多问题得到了解决。
5.①要在处理现实问题中充分运用理论分析,真正发挥读书学习的积极作用,读书和实际工作相结合;②要善于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有价值的、原创性的问题,然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③在实践中开拓更加广阔的学习路径,促进并满足学习需求。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论点、论证方法;论据支撑;社科类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审题,要注意对应选项内容和文本内容的差异。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3)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 “但对科学的发展及贡献没有价值”错,原文表述是“学习别人提出来的各种方法和技巧,可以磨炼得很熟。但如果仅仅是善于答题,那么对科学的发展、贡献并不多”,可见原文说的是对科学的发展、贡献不多,并不是没有价值。
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 “以此来强调实践运用比读书重要”错,根据原文表述“他强调不能读死书,认为要在处理现实问题中充分运用理论分析,真正发挥读书学习的积极作用。他高度重视读书结合实际工作”,可见引用习近平发表短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读书要结合实际工作,并未体现实践运用比读书更重要。
故答案为: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观点是“要在处理现实问题中充分运用理论分析,真正发挥读书学习的积极作用”,要“高度重视读书结合实际工作”。
A. 强调的是学习的重要性;
B. 强调的是学习中实践的重要性,符合材料一观点;
C. 强调的是“见贤思齐”和“自省”;
D. 强调的是学习不要松懈;
故答案为:B。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根据原文“想要做好学问,做一流的学问,就得先学会捉问题”,李四光对经常躲藏其后的大石头产生了疑问,他首先是捕捉到了一个问题;
根据原文“一个好的问题往往是有价值的问题”“我们要在追寻大自然奥秘的过程中,找到它最有意义、最有乐趣之处”可知,根据李四光后来的成就,其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无疑是有价值的好问题;
根据原文“一个好的问题常常是原创问题”“原创问题能帮助学问家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顺着此方向可以进行深入思考”,李四光的问题是一个原创性的问题,这一个问题让他寻找到了自己研究的方向,并顺着此方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根据原文“深入的问题能够指向大自然奥秘的深处,很快帮助我们引出其他有意义的相关问题”“一个好的问题能让人豁然开朗”“问题一旦解决了,其所在领域里的许多问题可能都会随之解决”,李四光对大石头的疑问,“为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奠定了基础”,其问题是一个让人豁然开朗的好问题。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以行而求知”,强调的是实践的重要性,要把实践和读书学习(理论)结合起来。
根据材料一原文“要在处理现实问题中充分运用理论分析,真正发挥读书学习的积极作用。他高度重视读书结合实际工作”可知,“以行而求知”要做到在处理实际问题中充分运用理论分析,将读书和实际工作相结合;
根据材料二“想要做好学问,做一流的学问,就得先学会捉问题”“一个好的问题往往是有价值的问题”“一个好的问题常常是原创问题”“一个好的问题能让人豁然开朗”可知,“以行而求知”要做到善于从实际生活中捕捉有价值的好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思考,然后解决问题;
根据材料三“当前,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移动社交平台覆盖面广、互动性强、活跃度高,再加上人们“学习”需求大,如何与时俱进地做好核心报道,带动网上学习,成了摆在媒体人面前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新华网大力开辟核心报道新路径”可知,“以行而求知”要做到从实践中开拓新的学习路径,做到与时俱进。
【答案】6.B
7.C
8.①以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故事,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和故事的真实性。②以“我”的视角观察生活,有利于塑造作品的主要人物爷爷和安叔的形象。③“我”是故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推动者,由于“我”的存在,故事情节得以贯通和发展。
9.岐黄传薪火,悬壶济苍生”这一牌匾是先祖的医术精进、深明大义的写照。自开设“惠仁堂”以来,国家太平之日,他们便谨守医风,爱中医药事业,救治乡邻无数,并发扬中医传统,辛勤学习药理,认识中药材等。然而,倭寇入侵之际,他们亦不曾退缩,“悬壶济世” ,将一切“用之于民”,采药于蒙山,奔走至临沂,只为给敌占区的战士们以及时的帮助。“ 支前模范”的奖章是对他们的嘉奖,更是对他们拳拳爱国之心的赞颂。这块牌匾不仅见先辈爱中医之心,更可见先辈传承红色精神之坚定。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欣赏文本的形象;散文;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3)本题考查分析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解答本题时要从“衬托主要人物”考虑,衬托主要人物是次要人物的主要作用;从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考虑,很多小说中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基调的作用。还要从“情节作用”考虑,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
(4)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个性化解读文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答题时,首先表明观点,然后结合原文内容分析答题。只要能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阐述自己持有该观点的理由,且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都视为正确答案。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B.“可见他早就有悬壶济世的愿望和支援前线的打算”说法错误,结合原文内容可知,爷爷是在安叔的影响下才暗中运送药材支援在临沂的共产党部队的。
故答案为:B。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C.“用桂圆的甜来暗示抗战时的日子也是甜的”错,文中用“桂圆甜”衬托往后的“日子甜”,表达了安叔对孩子们幸福生活的期盼,也表现了他对国家美好未来的憧憬与信心。
故答案为:C。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次要人物作用的能力。
由“那时我还小,跟在大人屁股后头,左顾右盼,看看风景”“每年冬天,爷爷都让我跟他睡。让我背诵古诗词和稀奇古怪的药材书”等内容可知,文章是以“我”作为叙述人称来讲述故事的,以第一人称叙述可以增强读者的代人感和故事的真实性。
由文中“我好奇地跟过去,母亲拽住我,我不情愿地跟着母亲回了前院”“安叔要回乡了,我跑进后院。他笑吟吟地拉着我。安叔,你别走!小子,总要说再见的,没准儿哪天咱又见面了”等句子可知,小说是以“我”的视角来观察生活的,这有利于塑造作品的主要人物爷爷和安叔的形象。
由文中“那时我还小,跟在大人屁股后头,左顾右盼,看看风景”“我顾不上那些事,药匣子太诱人了。我瞄着药房没人,溜进去直奔药匣子”等内容可知,“我”是故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由文中“我像不安分的鲤鱼,……穿过漆黑的前院,悄悄溜进后院。伙计拿着火把,后院灯火通明”等内容可以看出,由于“我”的存在,故事情节得以贯通和发展,所以“我”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推动者。
9.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个性化解读文本的能力。
注意要用“惠仁堂”传人的口吻来写,要结合文章内容概述先祖事迹,揭示精神品格。
首先概括“岐黄传薪火,悬壶济苍生”这一牌匾是先祖的医术精进、深明大义的写照。
由“太爷爷从祖上接手‘惠仁堂’中医大药房。从先祖到爷爷这辈,都思想开明,医术精进,救治乡邻不计其数,‘惠仁堂’的名号,在十里八乡叫得响”“每年冬天,爷爷都让我跟他睡,让我背诵古诗词和稀奇古怪的药材书,记得有《药性赋》《汤头歌诀》等。我最犯怵他脱掉我的棉袄掐着我的骨头问,这块儿骨头叫啥?”,可概括为:自开设“惠仁堂”以来,国家太平之日,他们便谨守医风,爱中医药事业,救治乡邻无数,并发扬中医传统,辛勤学习药理,认识中药材等。
由“每年春秋两季,爷爷都带着家族男丁,到十几里外的蒙山采药……爷爷站在山顶,捋着花白的胡子说,蒙山四季分明,有山有水,是中药材的生长宝地。这里中药材有1005种之多,是天然的药材库啊,咱要用之于民……”“每次,安叔从山里采购药材回来,药房就来一队马车。爷爷和安叔老远把车队迎进大院”“安叔跟伙计赶着马车回来了。爷爷说,安叔去蒙山采药材,再送到临沂”,可概括为:然而,倭寇入侵之际,他们亦不曾退缩,“悬壶济世”,将一切“用之于民”,采药于蒙山,奔走至临沂,只为给敌占区的战士们以及时的帮助。
由“不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政府召开隆重的表彰会,授予爷爷一块‘岐黄传薪火 悬壶济苍生’的牌匾和一枚‘支前模范’奖章。颁奖人竟是安叔”,可概括为:“支前模范”的奖章是对他们的嘉奖,更是对他们拳拳爱国之心的赞颂。
最后总结:这块牌匾不仅见先辈爱中医之心,更可见先辈传承红色精神之坚定。
【答案】10.DFH
11.偏爱;使……听到;间或、偶然
12.C
13.①宫中的侍妾和身边的近侍没有谁不偏爱大王,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大王,全国范围内没有谁不对大王有所求。
②我在皇太子居住的地方看到了你作的辞赋,叙述古往今来太子的事情来告诫太子,十分简明得当。
14.①邹忌进谏是因为他由自己受蒙蔽,想到齐王受蒙蔽很深;孔颖达进谏是因为太子承乾不讲礼度,骄奢过度。邹忌借家事喻国事,委婉进谏。②孔颖达不惧个人生死,直言进谏。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辨析一词多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排除法。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说得真好。”于是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政令刚一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
材料二:
太宗看了这篇辞赋后,派遣使者对李百药说:“我在皇太子居住的地方看到了你作的辞赋,叙述古往今来太子的事情来告诫太子,十分简明得当。我选用你来辅佐太子,正是为了这件事,你很称职,只是你必须让自己有始有终。”于是赏赐百药骏马一匹,彩帛三百段。
贞观年间,太子承乾屡次违反礼仪法度,奢侈放纵一天比一天厉害。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撰写了《谏苑》共二十卷对他进行劝谏。当时太子右庶子孔颖达经常冒犯威严进行谏诤,承乾的乳母遂安夫人对孔颖达说:“太子已长大成人,怎好屡次当面指责他?”孔颖达回答:“我蒙受国家的厚恩,即使死也无遗憾。”于是谏诤得更加激切。承乾命孔颖达撰写《孝经义疏》,孔颖达又通过经文表达自己的意见,获得了更多的劝谏机会。太宗对两人的做法赞许并采纳他们的意见,赏赐这两位大臣帛各五百匹,黄金各一斤,以勉励承乾。
10.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句意:太宗对两人的做法赞许并采纳他们的意见,赏赐这两位大臣帛各五百匹,黄金各一斤,以勉励承乾。
“太宗并嘉纳之”中,“太宗”是主语,“嘉纳”是谓语,“之”是宾语,句子成分完整,故应在D处断开;
“二人各赐帛五百匹黄金一斤”中,“帛五百匹”“黄金一斤”在句中是并举成分,表示所赐予的两样不同东西,故应在F、H处断开。
故答案为:DFH。
11.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的能力。(1)“私”:偏爱。句意:我的妻子偏爱我。
(2)“闻”:使动用法,使……听到。句意:能传到我耳朵里的。
(3)“间”:间或、偶然。句意:还不时地有人进谏。
12.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辨析一词多义的能力。A.“数”:副词,多次。/动词,数数。句意:太子承乾屡次违反礼仪法度。/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B.“谓”:告诉。/认为。句意:承乾的乳母遂安夫人对孔颖达说。/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C.“面”:当面。意思相同。句意:怎好屡次当面指责他?/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
D.“国”:国家。/国都。句意:我蒙受国家的厚恩。/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的心情。
故答案为:C。
13.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私”,偏爱;“畏”,畏惧;“有求于王”,状语后置句,应为“于王有求”。
(2)“述”,叙述;“储贰事”,太子的事情;“诫”,告诫;“典要”,简明得当。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进谏的原因分析,材料一“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中邹忌由自己的经历引起,然后指出“王之蔽甚矣”,是因为他由自己受蒙蔽,想到齐王受蒙蔽很深。材料二中,根据原文“贞观中,太子承乾数亏礼度,侈纵日甚。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撰《谏苑》二十卷讽之。是时太子右庶子孔颖达每犯颜进谏”可知,孔颖达进谏是因为太子承乾不讲礼度,骄奢过度。
从劝谏的方式分析,材料一中邹忌劝谏齐威王,先是通过自己的家事引出话题,然后再针对齐威王进行分析劝谏,由此可见邹忌借家事喻国事,委婉进谏。材料二中根据原文“是时太子右庶子孔颖达每犯颜进谏”“谏诤愈切”可知,孔颖达不惧个人生死,直言进谏。
【答案】15.C
16.①都运用以景结情(借景抒情)手法。边词借桃花溪水的闲适景象表达内心的归隐追求,王诗借归雁抒发思乡之情。②都借典抒情。边词借陶潜《桃花源记》的典故抒情,王诗借鸿雁传书的典故抒情。③都以设问句巧妙作结。意蕴丰富,言尽而意未尽。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读此题,首先指出是什么表达技巧,再结合内容、主题、艺术效果来分析其作用。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但柴门内蓬蒿遍地,溪中落花零乱,又显其萧条”错误。鸡鸣、燕飞、蓬蒿遍地等,是为了铺叙隐士清贫恬静、自得其乐、与世无争的平淡生活。
故答案为:C。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都运用以景结情(借景抒情)手法。边词,写院内院外,一切都是那么静谧自在,没有尘世车马的喧嚣,没有纷至杂沓的人群。这是什么去处?莫非是世外的桃花源吧,你瞧,溪上还真漂流着朵朵桃花呢,词人运用虚实结合之笔,点明“画意”乃是追求一种没有纷扰的自由恬静的精神境界,借桃花溪水的闲适景象表达内心的归隐追求。王诗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于是托雁捎个信:烦劳雁儿飞过洛阳的时候,替自己问候一下家里人,借归雁抒发思乡之情。
都借典抒情。边词中的“武陵源”,即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因为桃花源是武陵渔人所见,故又可称武陵源,借陶潜《桃花源记》的典故抒情。王诗中写北归的大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借鸿雁传书的典故抒情。
都以设问句巧妙作结。边诗问莫非是世外的桃花源吧?你瞧,溪上还真漂流着朵朵桃花呢。王诗问家书既已寄出,会被送往何处?希望北归大雁,送到洛阳之边。意蕴丰富,言尽而意未尽。
17.【答案】(1)非宁静无以致远;结庐在人境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致”“庐”“作”等。
故答案为:(1)非宁静无以致远 结庐在人境
(2)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3)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特别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字、通假字,还有虚词等。
【答案】18.落地生根;喜闻乐见;娓娓道来
19.广东依托全省几万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推出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受到广泛好评。
①语序不当,“几万个”应置于“全省”之后;
②结构混乱,“受到广泛好评”应另起一句,或者把“推出了”改为“推出的”。
20.①“接地气”突出了宣讲语言贴近实标,通俗易懂的特点,使广大干部群众易于消化接受。②“带露珠”突出了宣讲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能使广大干部群众在轻松愉快中接受教育。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结构混乱;句子艺术手法辨析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其测试重点是:一感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2)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比较句子的表达效果,应先分析两个句子的不同之处,如句式特点、修辞运用等,再有针对性地结合文意加以分析。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此处用来形容“二十大精神在南粤这片沃土上”安定下来,深入人心,照应“沃土”,应用“落地生根”。落地生根:比喻长期安家落户或切切实实、一心一意地做好所从事的工作。
第二空,此处用来形容“文艺志愿者”用群众们欢迎的方式宣传二十大精神,应用“喜闻乐见”。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形容很受欢迎。
第三空,这里用来形容汤超荣同志生动地表达“自己参与越战的故事和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认识理解”,应用“娓娓道来”。娓娓道来:连续不断不停地说、生动地谈论。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一段①句共两处语病:
语序不当,“几万个”修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应置于“全省”之后;
结构混乱,“推出了……活动受到广泛好评”句式杂糅,“推出了……活动”和“活动受到广泛好评”两句杂糅,“受到广泛好评”应另起一句,或者把“推出了”改为“推出的”。
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接地气”一词为民间谚语,意思是广泛接触老百姓的普通生活,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反映普通民众的愿望、诉求、利益,用大众的生活习惯、用语等,而不是脱离了群众的实际需求和真实愿望,浮于表面,是踏踏实实,深入人心,遵循自然规律,而不是盲目行事。用在此处突出了宣讲语言贴近老百姓生活,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利于广大干部群众消化和接受。
“带露珠”指说话内容生动形象、鲜活易接受。用在此处,突出了宣讲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能使广大干部群众在轻松愉快中接受教育,更好地领会宣讲队伍关于二十大精神的宣传内容。
【答案】21.C
22.主要看体质指数;还会损害健康;体重不仅会反弹
【知识点】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义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词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彩等方面区别近义词语,然后分析词语所在的语境,从中选择一个最合乎语境的词语。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2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义的能力。例句:这句话是段落作者对每一位读者说的话,“你”泛指任何一个人;无论什么人;无论哪一个人。
A. 这个句子是一句对别人说的话,“你”是称呼说话的对方。
B. 句中的你是指,“我”看了看另外两个人,但并没有特指看的到底是谁,因此,“你”的意思是:不明确指明的集团中的某一个体;任何一个;一般的一个。
C. 句意是他的用功让所有人都佩服。“你”泛指任何一个人;无论什么人;无论哪一个人。与例句用法一致。
D. 这个句子是一句对别人说的话,“你”是称呼说话的对方。
故答案为:C。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由前文“怎么判断是否需要减肥呢”“身材是否肥胖”可知,本空应填写与“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肥胖,需要减肥”意思相关的内容,再结合后文“体质指数是……”可知,是否需要减肥,需要看体质指数。说明肥胖和体质指数有关。综合分析,本空可填“可以通过体质指数判断”。
第二空,由前文容易得知,本空填写的是“很多人用不吃晚饭来减肥”的危害。由前一个分句中的关联词“不但”可知,本空应该以“而且”开头。再结合后文“有人就因此得了严重的胃病”可知,这种不健康的减肥方式会生病,给人的身体带来伤害,进而影响健康。因此本空可填“而且会影响身体健康”。
第三空,本空讲的是通过不吃晚饭来减肥的人恢复吃晚饭之后出现的情况。由后文“甚至比以前更胖”可知,在恢复吃晚饭后,有些人出现了“反弹”,而“甚至”所表示的程度更深,因此本空应填比“比以更胖”程度稍浅的后果。不吃晚饭的目的是减肥,恢复饮食后,有些人虽不至于更胖,但应该也减不了肥了,会出现不再掉秤,或者恢复“原貌”的情况。因此本空可填“就会恢复以前的体重”。
23.【答案】略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题目中明确设置了语境,即电视台邀请学生客串《中华地名》这一节目的主持人。以“带你走近_________”为题,补充上广东的地名,使题目完整后,按照主持的文体要求,完成一篇主持词。
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广东的地名,选择的地点必须是一个相对具体的对象。既可以是现实中遇见的城市村镇、街道巷落、名胜古迹等地点地标,例如广东八大历史文化名城:广州、潮州、梅州、惠州、佛山、中山、肇庆、雷州;四大名园:可园、余荫山房、清晖园、梁园;四大古民居,开平碉楼、梅州围龙屋、清远南岗千年瑶寨、潮州老城古名居建筑群等等,也可以是从读书中得来的地名,比如苏轼所写,“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中的“惠州”。通过调动记忆中存储的相关素材储备,对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等进行筛查,对能唤起记忆与情感,或许是难忘的故事,又或有特殊的意义的角度进行排序,选择较好的角度进行切入,由浅入深,挖掘该地域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特征。
行文构思上,写作时可以从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等角度谋篇布局,由浅入深,层层推进,选择典型性的人、事、物进行介绍,选择材料时注意体现选材的精神内涵与民族文化自信。比如带你走进广东茂名。可以介绍自然风光,茂名地处广东西部,是一座山海相依的美丽的滨海城市。再介绍其历史文化,“滨海绿城,好心茂名”的城市名片的由来,最后介绍茂名在新时代的发展,立足产业优势、区域优势、人口优势、建设实力雄厚的强市。
立意:
1.带你走进韶关风采楼。
2.带你走进惠州东坡纪念馆。
3.带你走进中国现存唯一佛教禅宗之源——广州华林寺。
【点评】
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的能力。首先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确定写作的内容和范围,其次要立意深刻。为文章确定一个明确,深刻的主题,表达积极向上的思想,传播正能量;选材要精确,明了,运用自己熟悉的材料作文,这样才能突出真情实感,表述才能明了,精当。写作时,一定要根据题目的特点和要求,突出表现题目的关键词语。
1 / 1广东省2023年新高一学科素养水平检测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一上·广东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怎样处理读书和实践的关系呢?习近平总书记主张“一切学习都不是为学而学,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他强调不能读死书,认为要在处理现实问题中充分运用理论分析,真正发挥读书学习的积极作用。他高度重视读书结合实际工作,任职浙江省委书记期间,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了232篇短论,这些短论就是他长期读书积累起的理论功底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同时,他还认为要读好“实践”这一“无字之书”,通过各类实践,逐步积累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把自己的阅读收获同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毛泽东“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并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的话告诫全党,强调学习的根本出发点是“研究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强调要“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这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
(摘编自王复兴《学习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读书之道》)
材料二:
学问有两个部分,一个是“学”,一个是“问”。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其实就是问。我们中国人擅长考试,学习别人提出来的各种方法和技巧,可以磨炼得很熟。但如果仅仅是善于答题,那么对科学的发展、贡献并不多。目前,我们虽然不断地获得奥数比赛金牌,但是尚未出现一大批解决伟大数学问题的学者。因此,想要做好学问,做一流的学问,就得先学会捉问题。
一个好的问题往往是有价值的问题。“寻天人乐处,拓万古心胸”,这是清华大学求真书院的院训。我们要在追寻大自然奥秘的过程中,找到它最有意义、最有乐趣之处。假如我们不了解、不欣赏大自然的奥秘与乐趣,学问是始终做不好的,这就是“寻天人乐处”。“拓万古心胸”则是说:做学问不只是为了拿奖、做院士,还是希望所做的学问能够在科学史上留下重要的轨迹。《诗经》《楚辞》以及李白、杜甫的诗歌,过了上千年,还是饶有意趣,这是因为作品对大自然的美、对人世喜怒哀乐的描述,让人们至今都觉得亲切自然,这就是“天人乐处”。我们做的学问也要能引起后代的共鸣,让他们晓得我们今天开创的方向、发现的规律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一个好的问题常常是原创问题。大学问家常常会提出很多原创问题,如果不提出自己原创的问题,更多的是解答别人的问题,这不见得是数学乃至科学的真髓。原创问题能帮助学问家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顺着此方向可以进行深入思考。《礼记·学记》说:“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这里撞的“钟”,就是大自然和万物运行的规律。深入的问题能够指向大自然奥秘的深处,很快帮助我们引出其他有意义的相关问题。
一个好的问题能让人豁然开朗。思考一个好的问题,能生发出一系列的想法,催生出一系列文章。无论最终是否解决了问题,仅仅推敲、研究问题的过程就很重要。问题一旦解决了,其所在领域里的许多问题可能都会随之解决,就像在长江里面有一块巨石,将巨石挪开,水流就会顿时变得顺畅。
(摘编自丘成桐《一流人才,始自学“问”》)
材料三:
当前,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移动社交平台覆盖面广、互动性强、活跃度高,再加上人们“学习”需求大,如何与时俱进地做好核心报道,带动网上学习,成了摆在媒体人面前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新华网大力开辟核心报道新路径,从2022年1月1日起在全网推出首个基于社交平台的核心报道常态化栏目“学而时习之”。这一创新栏目,以“短视频日历”方式精彩再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的重要活动、作出的重要论述,围绕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和世界日等重要节点推出特别节目,借助移动社交平台的特点,推动核心报道覆盖更广大的网民群体,特别是青少年网民。在设立的100天时间里,栏目共推出产品240期,全平台累计播放量近30亿、转发量超450万、评论量近60万、点赞量近1.5亿,相关账号合计增加粉丝订阅量近200万。栏目在“社交圈”打造“学习场”,成为社交平台核心报道的“拳头”之作。
(摘编自周红军等《在“杜交圈”打造“学习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学以致用和用以促学,才能真正发挥学习的积极作用,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
B.学习别人的方法技巧,可能对考试答题有帮助,但对科学的发展及贡献没有价值。
C.《诗经》千年后仍有意趣,在于它对自然美、人之情的描述,能引起后代的共鸣。
D.移动社交平台的覆盖面广等特点,有助于推动核心报道覆盖到更广大的网民群体。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例举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刊上发表短论的事例,以此来强调实践运用比读书重要。
B.材料二借孔子的话将学习与提问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引出下文关于提问的相关阐述。
C.材料三列举大量的数据,表明“学而时习之”栏目在“社交圈”成功打造了“学习场”。
D.三则材料围绕“学习之道”展开,在阐述学习的目的、方式,介绍学习资源上各有侧重。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荀子《劝学》:“吾常终日而思也,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C.《论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D.吕坤《呻吟语》:“善学者如闹市求前,摩肩踵足,得一步便紧一步。”
4.李四光小时候玩捉迷藏,经常躲在一块大石头后,久而久之便产生了疑问:“这块大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他心里,直到他在英国学习了地质学后,才明白这和冰川的移动有关。回国后,他不断地考察,其考察结果为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奠定了基础。
请结合材料二的相关内容,对上面李四光的经历加以分析。
5.孙中山在《孙文学说》中提出“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如何做到“以行而求知”。
【答案】1.B
2.A
3.B
4.①李四光的经历,首先是“捉”到了问题,对大石头产生了疑问;②其次,李四光的问题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③李四光的问题是一个原创性问题,帮助他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并顺着此方向进行了深入思考;④李四光的问题是一个好问题,这个问题引导其所在的领域的更多问题得到了解决。
5.①要在处理现实问题中充分运用理论分析,真正发挥读书学习的积极作用,读书和实际工作相结合;②要善于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有价值的、原创性的问题,然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③在实践中开拓更加广阔的学习路径,促进并满足学习需求。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论点、论证方法;论据支撑;社科类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审题,要注意对应选项内容和文本内容的差异。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3)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 “但对科学的发展及贡献没有价值”错,原文表述是“学习别人提出来的各种方法和技巧,可以磨炼得很熟。但如果仅仅是善于答题,那么对科学的发展、贡献并不多”,可见原文说的是对科学的发展、贡献不多,并不是没有价值。
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 “以此来强调实践运用比读书重要”错,根据原文表述“他强调不能读死书,认为要在处理现实问题中充分运用理论分析,真正发挥读书学习的积极作用。他高度重视读书结合实际工作”,可见引用习近平发表短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读书要结合实际工作,并未体现实践运用比读书更重要。
故答案为: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观点是“要在处理现实问题中充分运用理论分析,真正发挥读书学习的积极作用”,要“高度重视读书结合实际工作”。
A. 强调的是学习的重要性;
B. 强调的是学习中实践的重要性,符合材料一观点;
C. 强调的是“见贤思齐”和“自省”;
D. 强调的是学习不要松懈;
故答案为:B。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根据原文“想要做好学问,做一流的学问,就得先学会捉问题”,李四光对经常躲藏其后的大石头产生了疑问,他首先是捕捉到了一个问题;
根据原文“一个好的问题往往是有价值的问题”“我们要在追寻大自然奥秘的过程中,找到它最有意义、最有乐趣之处”可知,根据李四光后来的成就,其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无疑是有价值的好问题;
根据原文“一个好的问题常常是原创问题”“原创问题能帮助学问家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顺着此方向可以进行深入思考”,李四光的问题是一个原创性的问题,这一个问题让他寻找到了自己研究的方向,并顺着此方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根据原文“深入的问题能够指向大自然奥秘的深处,很快帮助我们引出其他有意义的相关问题”“一个好的问题能让人豁然开朗”“问题一旦解决了,其所在领域里的许多问题可能都会随之解决”,李四光对大石头的疑问,“为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奠定了基础”,其问题是一个让人豁然开朗的好问题。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以行而求知”,强调的是实践的重要性,要把实践和读书学习(理论)结合起来。
根据材料一原文“要在处理现实问题中充分运用理论分析,真正发挥读书学习的积极作用。他高度重视读书结合实际工作”可知,“以行而求知”要做到在处理实际问题中充分运用理论分析,将读书和实际工作相结合;
根据材料二“想要做好学问,做一流的学问,就得先学会捉问题”“一个好的问题往往是有价值的问题”“一个好的问题常常是原创问题”“一个好的问题能让人豁然开朗”可知,“以行而求知”要做到善于从实际生活中捕捉有价值的好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思考,然后解决问题;
根据材料三“当前,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移动社交平台覆盖面广、互动性强、活跃度高,再加上人们“学习”需求大,如何与时俱进地做好核心报道,带动网上学习,成了摆在媒体人面前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新华网大力开辟核心报道新路径”可知,“以行而求知”要做到从实践中开拓新的学习路径,做到与时俱进。
(2023高一上·广东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桂圆
李春华
家乡的北边是蒙山,东边是沂河,距离临沂有30公里。村里有条古道,老辈人说是古驿站。就凭大街两边一排排古色古香的店铺,便知昔日的繁华。
太爷爷从祖上接手“惠仁堂”中医大药房。从先祖到爷爷这辈,都思想开明,医术精进,救治乡邻不计其数,“惠仁堂”的名号,在十里八乡叫得响。谁承想,倭寇入侵,战火燃遍齐鲁大地,接着又是内战起硝烟。好在家乡有蒙山做屏障,深居深山,兵家不愿光顾。
每年春秋两季,爷爷都带着家族男丁,到十几里外的蒙山采药。蒙山雾气迷蒙,像迷魂阵,让人猜不透到底藏着多少玄机。爷爷站在山顶,捋着花白的胡子说,蒙山四季分明,有山有水,是中药材的生长宝地。这里中药材有1005种之多,是天然的药材库啊,①咱要用之于民……
每年冬天,爷爷都让我跟他睡,让我背诵古诗词和稀奇古怪的药材书,记得有《药性赋》《汤头歌诀》等。我最犯怵他脱掉我的棉袄掐着我的骨头问,这块儿骨头叫啥?哎哟喂,皮肉是滋溜滋溜地疼呀。他那架势,是想把中医栽进我的骨头里。我在心里叫苦,嘴上可不敢吭声。
我有事没事就去中药房,翻腾一层层的方格药匣子,摩挲圆圆的拉手。管家安叔人和善,笑眼眯成一条缝,透着暖意。我淘得满头大汗,他拿毛巾给我擦汗,又拉开中药匣子,摸出几颗土褐色、圆圆的干果。孩子,拿着,桂圆好吃哪。桂圆?我眨巴眨巴眼睛,迟疑一下。他点点头,示意我尝尝。我三下五除二,剥了果皮,把褐黑色的桂圆肉扔进嘴里。呀!薄薄的果肉,真甜哪!我来回嚼着已是光溜溜的果核。嘻嘻,敢情药房也有好吃的。
每次,安叔从山里采购药材回来,药房就来一队马车。爷爷和安叔老远把车队迎进大院。安叔探出头,四下打量,“咣当”关上大门,跟着一溜小跑进了后院。
我顾不上那些事,药匣子太诱人了。我瞄着药房没人,溜进去直奔药匣子。拉开抽屉,抓一把桂圆,觉得不解渴。四下瞅瞅,又抓一大把塞进兜里,直到衣兜鼓鼓囊囊的,才跑出院子。我分给早就巴望着的小伙伴。我们嚼着桂圆肉,用桂圆籽砸着对方,桂圆籽撒了一地。我像个猎人,伺机瞅着药房,抽屉里的桂圆,成了我的猎物。逮着机会就装满衣兜,跟几个伙伴共享桂圆肉。我暗自得意,安叔没发现。我的胃口也大了,拿的数量也成倍增加。蹊跷的是,药匣子像个魔法盒,总有满满的桂圆。
安叔跟伙计赶着马车回来了。爷爷说,安叔去蒙山采药材,再送到临沂。当然,爷爷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几句,就麻溜去了后院。安叔沉着脸跟爷爷小声嘀咕。我好奇地跟过去,母亲拽住我,我不情愿地跟着母亲回了前院。
我像不安分的鲤鱼,在炕上来回打挺。干脆蹬上裤子,披上褂子,刺溜下炕,穿过漆黑的前院,悄悄溜进后院。伙计举着火把,后院灯火通明。安叔正吩咐伙计装药材,马车上摞起了小山包。安叔带着几个伙计上了马车,马蹄敲打得青石板嗒嗒响,不一会儿,马车消失在黑漆漆的夜里。爷爷说,②药材送到临沂一带的敌占区。
安叔他们回来时,碰上了国民党的散兵,要征用马车回乡。安叔和伙计哪肯,那帮兵痞举起枪托对他们一阵乱砸。幸好来了武工队,缴了散兵的武器,安叔和伙计才得以脱身。安叔鼻青脸肿的,胳膊也用纱布缠着,渗出斑斑血迹。我问,疼吗?安叔说,不疼,药材送到救急了,俺这不算啥!
安叔要回乡了,我跑进后院。他笑吟吟地拉着我。安叔,你别走!孩子,总要说再见的,没准儿哪天咱又见面了!他说的话,我似懂非懂。
安叔说:天不早了,回吧!明儿一早,俺就走了。我边回头边迈过门槛。
③桂圆甜吧?安叔神秘地笑了,在我头上轻抚了一下说,④往后啊,好吃的多了,日子甜哪。我做个鬼脸,吐吐舌头,笑着跑出后院。
不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政府召开隆重的表彰会,授予爷爷一块“岐黄①传薪火 悬壶济苍生”的牌匾和一枚“支前模范”奖章。⑤颁奖人竟是安叔。
(选自《青岛文学》2022年第1期,有删改)
[注]①岐黄:岐伯和黄帝,相传为中医之祖。后以“岐黄”为中医医术的代称。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交代爷爷思想开明,救治乡邻不计其数,打响了“惠仁堂”的名号,为他后来获得牌匾埋下伏笔。
B.爷爷站在山顶说,蒙山是天然的药材库,“咱要用之于民”,可见他早就有悬壶济世的愿望和支援前线的打算。
C.“安叔沉着脸,跟爷爷小声嘀咕”,是怕泄密,影响给部队送药材,还担心会因此惹祸,体现安叔的谨慎小心。
D.深秋的一天,安叔打扫落叶时动作明显缓慢,表现他“回乡”之前对药房的留恋,对爷爷与“我”的不舍。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是伏笔,与句子②相互照应,“伏”“应”前后连贯自然,使文章结构紧凑连贯。
B.句子③是安叔所说,原意是指桂圆本身的甜味,也体现了安叔对“我”的疼爱、关切。
C.句子④暗示等到国家成立后,老百姓的生活会好起来,故用桂圆的甜来暗示抗战时的日子也是甜的。
D.句子⑤与前文安叔从山里采购药材、对“我”说“没准儿哪天咱又见面了”相照应,细想又在情理之中。
8.“我”在作品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电视台拟制作主题为“讲好中医故事,传承红色精神”的节目,向社会征集相关素材。“岐黄传薪火 悬壶济苍生”牌匾的历史内涵切合节目主题。请你代“惠仁堂”的传人写一段话,向电视台推荐这块牌匾。(要求:结合选文内容,紧扣节目主题。)
【答案】6.B
7.C
8.①以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故事,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和故事的真实性。②以“我”的视角观察生活,有利于塑造作品的主要人物爷爷和安叔的形象。③“我”是故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推动者,由于“我”的存在,故事情节得以贯通和发展。
9.岐黄传薪火,悬壶济苍生”这一牌匾是先祖的医术精进、深明大义的写照。自开设“惠仁堂”以来,国家太平之日,他们便谨守医风,爱中医药事业,救治乡邻无数,并发扬中医传统,辛勤学习药理,认识中药材等。然而,倭寇入侵之际,他们亦不曾退缩,“悬壶济世” ,将一切“用之于民”,采药于蒙山,奔走至临沂,只为给敌占区的战士们以及时的帮助。“ 支前模范”的奖章是对他们的嘉奖,更是对他们拳拳爱国之心的赞颂。这块牌匾不仅见先辈爱中医之心,更可见先辈传承红色精神之坚定。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欣赏文本的形象;散文;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3)本题考查分析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解答本题时要从“衬托主要人物”考虑,衬托主要人物是次要人物的主要作用;从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考虑,很多小说中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基调的作用。还要从“情节作用”考虑,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
(4)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个性化解读文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答题时,首先表明观点,然后结合原文内容分析答题。只要能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阐述自己持有该观点的理由,且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都视为正确答案。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B.“可见他早就有悬壶济世的愿望和支援前线的打算”说法错误,结合原文内容可知,爷爷是在安叔的影响下才暗中运送药材支援在临沂的共产党部队的。
故答案为:B。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C.“用桂圆的甜来暗示抗战时的日子也是甜的”错,文中用“桂圆甜”衬托往后的“日子甜”,表达了安叔对孩子们幸福生活的期盼,也表现了他对国家美好未来的憧憬与信心。
故答案为:C。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次要人物作用的能力。
由“那时我还小,跟在大人屁股后头,左顾右盼,看看风景”“每年冬天,爷爷都让我跟他睡。让我背诵古诗词和稀奇古怪的药材书”等内容可知,文章是以“我”作为叙述人称来讲述故事的,以第一人称叙述可以增强读者的代人感和故事的真实性。
由文中“我好奇地跟过去,母亲拽住我,我不情愿地跟着母亲回了前院”“安叔要回乡了,我跑进后院。他笑吟吟地拉着我。安叔,你别走!小子,总要说再见的,没准儿哪天咱又见面了”等句子可知,小说是以“我”的视角来观察生活的,这有利于塑造作品的主要人物爷爷和安叔的形象。
由文中“那时我还小,跟在大人屁股后头,左顾右盼,看看风景”“我顾不上那些事,药匣子太诱人了。我瞄着药房没人,溜进去直奔药匣子”等内容可知,“我”是故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由文中“我像不安分的鲤鱼,……穿过漆黑的前院,悄悄溜进后院。伙计拿着火把,后院灯火通明”等内容可以看出,由于“我”的存在,故事情节得以贯通和发展,所以“我”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推动者。
9.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个性化解读文本的能力。
注意要用“惠仁堂”传人的口吻来写,要结合文章内容概述先祖事迹,揭示精神品格。
首先概括“岐黄传薪火,悬壶济苍生”这一牌匾是先祖的医术精进、深明大义的写照。
由“太爷爷从祖上接手‘惠仁堂’中医大药房。从先祖到爷爷这辈,都思想开明,医术精进,救治乡邻不计其数,‘惠仁堂’的名号,在十里八乡叫得响”“每年冬天,爷爷都让我跟他睡,让我背诵古诗词和稀奇古怪的药材书,记得有《药性赋》《汤头歌诀》等。我最犯怵他脱掉我的棉袄掐着我的骨头问,这块儿骨头叫啥?”,可概括为:自开设“惠仁堂”以来,国家太平之日,他们便谨守医风,爱中医药事业,救治乡邻无数,并发扬中医传统,辛勤学习药理,认识中药材等。
由“每年春秋两季,爷爷都带着家族男丁,到十几里外的蒙山采药……爷爷站在山顶,捋着花白的胡子说,蒙山四季分明,有山有水,是中药材的生长宝地。这里中药材有1005种之多,是天然的药材库啊,咱要用之于民……”“每次,安叔从山里采购药材回来,药房就来一队马车。爷爷和安叔老远把车队迎进大院”“安叔跟伙计赶着马车回来了。爷爷说,安叔去蒙山采药材,再送到临沂”,可概括为:然而,倭寇入侵之际,他们亦不曾退缩,“悬壶济世”,将一切“用之于民”,采药于蒙山,奔走至临沂,只为给敌占区的战士们以及时的帮助。
由“不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政府召开隆重的表彰会,授予爷爷一块‘岐黄传薪火 悬壶济苍生’的牌匾和一枚‘支前模范’奖章。颁奖人竟是安叔”,可概括为:“支前模范”的奖章是对他们的嘉奖,更是对他们拳拳爱国之心的赞颂。
最后总结:这块牌匾不仅见先辈爱中医之心,更可见先辈传承红色精神之坚定。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3高一上·广东开学考)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材料二:
太宗见而遣使谓百药曰:“朕于皇太子处见卿所作赋,述古来储贰事以诫太子,甚是典要。朕选卿以辅弼太子,正为此事,大称所委,但须善始令终耳。”因赐厩马一匹,彩物三百段。
贞观中,太子承乾数亏礼度,侈纵日甚,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撰《谏苑》二十卷讽之。是时太子右庶子孔颖达每犯颜进谏。承乾乳母遂安夫人谓颖达曰:“太子长成,何宜屡得面折?”对曰:“蒙国厚恩,死无所恨。”谏诤愈切。承乾令撰《孝经义疏》,颖达又因文见意,愈广规谏之道。太宗并嘉纳之,二人各赐帛五百匹,黄金一斤,以励承乾之意。贞观中,太子承乾数亏礼度,侈纵日甚。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撰《谏苑》二十卷讽之。是时太子右庶子孔颖达每犯颜进谏,承乾乳母遂安夫人谓颖达曰:“太子长成,何宜屡得面折?”对曰:“蒙国厚恩,死无所恨。”谏诤愈切。承乾令撰《孝经义疏》,颖达又因文见意,愈广规谏之道。太宗并嘉纳之二人各赐帛五百匹黄金一斤以励承乾之意。
(节选自《贞观政要》)
10.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太宗A并B嘉C纳之D二人各E赐帛五百匹F黄金G一斤H以励承乾之意
1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臣之妻私臣   
②闻寡人之耳者   
③时时而间进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太子承乾数亏礼度/珠可历历数也
B.承乾乳母遂安夫人谓颖达曰/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C.何宜屡得面折/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D.蒙国厚恩/则有去国怀乡
1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②朕于皇太子处见卿所作赋,述古来储贰事以诫太子,甚是典要。
14.邹忌和孔颖达两人的“进谏”多有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0.DFH
11.偏爱;使……听到;间或、偶然
12.C
13.①宫中的侍妾和身边的近侍没有谁不偏爱大王,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大王,全国范围内没有谁不对大王有所求。
②我在皇太子居住的地方看到了你作的辞赋,叙述古往今来太子的事情来告诫太子,十分简明得当。
14.①邹忌进谏是因为他由自己受蒙蔽,想到齐王受蒙蔽很深;孔颖达进谏是因为太子承乾不讲礼度,骄奢过度。邹忌借家事喻国事,委婉进谏。②孔颖达不惧个人生死,直言进谏。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辨析一词多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排除法。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说得真好。”于是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政令刚一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
材料二:
太宗看了这篇辞赋后,派遣使者对李百药说:“我在皇太子居住的地方看到了你作的辞赋,叙述古往今来太子的事情来告诫太子,十分简明得当。我选用你来辅佐太子,正是为了这件事,你很称职,只是你必须让自己有始有终。”于是赏赐百药骏马一匹,彩帛三百段。
贞观年间,太子承乾屡次违反礼仪法度,奢侈放纵一天比一天厉害。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撰写了《谏苑》共二十卷对他进行劝谏。当时太子右庶子孔颖达经常冒犯威严进行谏诤,承乾的乳母遂安夫人对孔颖达说:“太子已长大成人,怎好屡次当面指责他?”孔颖达回答:“我蒙受国家的厚恩,即使死也无遗憾。”于是谏诤得更加激切。承乾命孔颖达撰写《孝经义疏》,孔颖达又通过经文表达自己的意见,获得了更多的劝谏机会。太宗对两人的做法赞许并采纳他们的意见,赏赐这两位大臣帛各五百匹,黄金各一斤,以勉励承乾。
10.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句意:太宗对两人的做法赞许并采纳他们的意见,赏赐这两位大臣帛各五百匹,黄金各一斤,以勉励承乾。
“太宗并嘉纳之”中,“太宗”是主语,“嘉纳”是谓语,“之”是宾语,句子成分完整,故应在D处断开;
“二人各赐帛五百匹黄金一斤”中,“帛五百匹”“黄金一斤”在句中是并举成分,表示所赐予的两样不同东西,故应在F、H处断开。
故答案为:DFH。
11.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的能力。(1)“私”:偏爱。句意:我的妻子偏爱我。
(2)“闻”:使动用法,使……听到。句意:能传到我耳朵里的。
(3)“间”:间或、偶然。句意:还不时地有人进谏。
12.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辨析一词多义的能力。A.“数”:副词,多次。/动词,数数。句意:太子承乾屡次违反礼仪法度。/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B.“谓”:告诉。/认为。句意:承乾的乳母遂安夫人对孔颖达说。/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C.“面”:当面。意思相同。句意:怎好屡次当面指责他?/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
D.“国”:国家。/国都。句意:我蒙受国家的厚恩。/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的心情。
故答案为:C。
13.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私”,偏爱;“畏”,畏惧;“有求于王”,状语后置句,应为“于王有求”。
(2)“述”,叙述;“储贰事”,太子的事情;“诫”,告诫;“典要”,简明得当。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进谏的原因分析,材料一“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中邹忌由自己的经历引起,然后指出“王之蔽甚矣”,是因为他由自己受蒙蔽,想到齐王受蒙蔽很深。材料二中,根据原文“贞观中,太子承乾数亏礼度,侈纵日甚。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撰《谏苑》二十卷讽之。是时太子右庶子孔颖达每犯颜进谏”可知,孔颖达进谏是因为太子承乾不讲礼度,骄奢过度。
从劝谏的方式分析,材料一中邹忌劝谏齐威王,先是通过自己的家事引出话题,然后再针对齐威王进行分析劝谏,由此可见邹忌借家事喻国事,委婉进谏。材料二中根据原文“是时太子右庶子孔颖达每犯颜进谏”“谏诤愈切”可知,孔颖达不惧个人生死,直言进谏。
(2023高一上·广东开学考)古代诗歌阅读
踏莎行·题画
[明] 边贡
露湿春莎,草生芳甸,渔舟迤逦依山转。斜阳明灭照村墟,绿槐深护幽人院。
小栅鸣鸡,古梁巢燕,柴门不锁蓬蒿遍。问渠莫是武陵源,一溪流水桃花乱。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的“湿”字写出画面的不干涩,给人以悦目感,“生”字写出了蓬勃的活力与生命的律动;“渔舟迤逦”则以动写静,颇富神韵。
B.上片主要点染环境、美化氛围,富有情趣,光线与色彩巧妙组合,村庄与庭院合理布局,写出了整幅画面的和谐自然。
C.下片写鸡在栅栏里鸣叫,燕在梁上筑巢,给宁静祥和的村庄平添了几分生机,但柴门内蓬蒿遍地,溪中落花零乱,又显其萧条。
D.该词清新明快,淡雅自然,白描手法的运用,更显意蕴丰厚、情韵深长,这也体现了边贡词“有逸趣、长于描写”的特点。
16.词中画线句与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共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15.C
16.①都运用以景结情(借景抒情)手法。边词借桃花溪水的闲适景象表达内心的归隐追求,王诗借归雁抒发思乡之情。②都借典抒情。边词借陶潜《桃花源记》的典故抒情,王诗借鸿雁传书的典故抒情。③都以设问句巧妙作结。意蕴丰富,言尽而意未尽。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读此题,首先指出是什么表达技巧,再结合内容、主题、艺术效果来分析其作用。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但柴门内蓬蒿遍地,溪中落花零乱,又显其萧条”错误。鸡鸣、燕飞、蓬蒿遍地等,是为了铺叙隐士清贫恬静、自得其乐、与世无争的平淡生活。
故答案为:C。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都运用以景结情(借景抒情)手法。边词,写院内院外,一切都是那么静谧自在,没有尘世车马的喧嚣,没有纷至杂沓的人群。这是什么去处?莫非是世外的桃花源吧,你瞧,溪上还真漂流着朵朵桃花呢,词人运用虚实结合之笔,点明“画意”乃是追求一种没有纷扰的自由恬静的精神境界,借桃花溪水的闲适景象表达内心的归隐追求。王诗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于是托雁捎个信:烦劳雁儿飞过洛阳的时候,替自己问候一下家里人,借归雁抒发思乡之情。
都借典抒情。边词中的“武陵源”,即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因为桃花源是武陵渔人所见,故又可称武陵源,借陶潜《桃花源记》的典故抒情。王诗中写北归的大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借鸿雁传书的典故抒情。
都以设问句巧妙作结。边诗问莫非是世外的桃花源吧?你瞧,溪上还真漂流着朵朵桃花呢。王诗问家书既已寄出,会被送往何处?希望北归大雁,送到洛阳之边。意蕴丰富,言尽而意未尽。
17.(2023高一上·广东开学考) 在横线处补写相应内容。
(1)有些房屋取名源自古诗文,如“致远堂”出自诸葛亮《诫子书》中的句子“非淡泊无以明志,   ”,“人境庐”出自陶渊明《饮酒》中的诗句“    ”。
(2)杜甫在《登高》中,从空间、时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诗句中的句子是:“    ,   。”
(3)自然界鸟类的啼鸣有时会引发人们的悲思愁绪,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    ,   ”。
【答案】(1)非宁静无以致远;结庐在人境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致”“庐”“作”等。
故答案为:(1)非宁静无以致远 结庐在人境
(2)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3)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特别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字、通假字,还有虚词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3高一上·广东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连日来,①广东依托几万个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推出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受到广泛好评。②一支支多层次、立体化、特色鲜明的志愿者宣讲队伍深入基层各个领域开展分众化、对象化、互动化宣讲,③同干部群众面对面谈学习体会、谈思想认识、谈赏彻落实,力求使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南粤这片沃土上 A 。
在声情并茂的期诵声中,肇庆市文联"红色文艺轻猜兵"文艺志愿者走进端州区前进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用群众 B 的形式,将党的二十大精神送进千家万户。
“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日前,在东莞市大岭山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对越自卫反击战一等战功"获得者汤超荣站上讲台,将自己参与越战的故事和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认识理解 C ,不时赢得与会人员经久不息的掌声。
从城市到乡间,从机关到企业,从工厂到学校……为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走深走实,广东各地的宣讲队伍,用"接地气""带露珠"的语言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讲述过去十年取得的伟大成就和新时代新征程的奋斗目标,在全省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第一段有一个句子有2处语病,请找出这个句子,指出其错误并进行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画横线处的两个词语,形象地描述了宣讲语言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8.落地生根;喜闻乐见;娓娓道来
19.广东依托全省几万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推出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受到广泛好评。
①语序不当,“几万个”应置于“全省”之后;
②结构混乱,“受到广泛好评”应另起一句,或者把“推出了”改为“推出的”。
20.①“接地气”突出了宣讲语言贴近实标,通俗易懂的特点,使广大干部群众易于消化接受。②“带露珠”突出了宣讲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能使广大干部群众在轻松愉快中接受教育。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结构混乱;句子艺术手法辨析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其测试重点是:一感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2)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比较句子的表达效果,应先分析两个句子的不同之处,如句式特点、修辞运用等,再有针对性地结合文意加以分析。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此处用来形容“二十大精神在南粤这片沃土上”安定下来,深入人心,照应“沃土”,应用“落地生根”。落地生根:比喻长期安家落户或切切实实、一心一意地做好所从事的工作。
第二空,此处用来形容“文艺志愿者”用群众们欢迎的方式宣传二十大精神,应用“喜闻乐见”。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形容很受欢迎。
第三空,这里用来形容汤超荣同志生动地表达“自己参与越战的故事和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认识理解”,应用“娓娓道来”。娓娓道来:连续不断不停地说、生动地谈论。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一段①句共两处语病:
语序不当,“几万个”修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应置于“全省”之后;
结构混乱,“推出了……活动受到广泛好评”句式杂糅,“推出了……活动”和“活动受到广泛好评”两句杂糅,“受到广泛好评”应另起一句,或者把“推出了”改为“推出的”。
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接地气”一词为民间谚语,意思是广泛接触老百姓的普通生活,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反映普通民众的愿望、诉求、利益,用大众的生活习惯、用语等,而不是脱离了群众的实际需求和真实愿望,浮于表面,是踏踏实实,深入人心,遵循自然规律,而不是盲目行事。用在此处突出了宣讲语言贴近老百姓生活,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利于广大干部群众消化和接受。
“带露珠”指说话内容生动形象、鲜活易接受。用在此处,突出了宣讲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能使广大干部群众在轻松愉快中接受教育,更好地领会宣讲队伍关于二十大精神的宣传内容。
(2023高一上·广东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节日期间,无论是家人团圆,还是老友欢聚,“吃”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节后很多人会增添新的烦恼,那就是“节日肥”“过年肥”,减肥也就提到日程上来。事实上,生活中你会发现,有许多整天嚷嚷着要减肥或者正在减肥的人,其实根本不胖,反而是一些真正应该减肥的人对此却毫不在意,那么,怎么判断是否需要减肥呢?从医学角度来说,身材是否肥胖, ① 。体质指数是用体重千克数除以身高米数之平方而得出的数字,国人的健康体质指数为18.5~23.9,如果低于18.5,就是偏瘦,不需要减肥,而高于23.9,就可以考虑减肥了。
提到减肥,不少人都为之“奋斗”过,节食、跳绳、跑步都是常用的减肥方法。临床中还发现,很多人用不吃晚饭来减肥,这种方式不但难以长期坚持, ② ,有人就因此得了严重的胃病。而且,如果以后恢复吃晚饭, ③ ,甚至比以前更胖。不仅如此,不吃晚餐,营养素供给不足,蛋白质供应下降,肌肉量也会随之减少,体重反弹后,在同样的体重下,体脂率反而会比减肥前更高。因此,减肥一定要讲究科学。
2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你要觉得这段话对深化文章的主题没什么帮助,就删了吧。
B.听了老师的话,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吭声了。
C.他是个非常用功的同学,尤其是钻研精神叫你不得不佩服。
D.请你选三名学生参加今年五月的“青春和梦想”演讲比赛。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21.C
22.主要看体质指数;还会损害健康;体重不仅会反弹
【知识点】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义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词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彩等方面区别近义词语,然后分析词语所在的语境,从中选择一个最合乎语境的词语。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2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义的能力。例句:这句话是段落作者对每一位读者说的话,“你”泛指任何一个人;无论什么人;无论哪一个人。
A. 这个句子是一句对别人说的话,“你”是称呼说话的对方。
B. 句中的你是指,“我”看了看另外两个人,但并没有特指看的到底是谁,因此,“你”的意思是:不明确指明的集团中的某一个体;任何一个;一般的一个。
C. 句意是他的用功让所有人都佩服。“你”泛指任何一个人;无论什么人;无论哪一个人。与例句用法一致。
D. 这个句子是一句对别人说的话,“你”是称呼说话的对方。
故答案为:C。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由前文“怎么判断是否需要减肥呢”“身材是否肥胖”可知,本空应填写与“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肥胖,需要减肥”意思相关的内容,再结合后文“体质指数是……”可知,是否需要减肥,需要看体质指数。说明肥胖和体质指数有关。综合分析,本空可填“可以通过体质指数判断”。
第二空,由前文容易得知,本空填写的是“很多人用不吃晚饭来减肥”的危害。由前一个分句中的关联词“不但”可知,本空应该以“而且”开头。再结合后文“有人就因此得了严重的胃病”可知,这种不健康的减肥方式会生病,给人的身体带来伤害,进而影响健康。因此本空可填“而且会影响身体健康”。
第三空,本空讲的是通过不吃晚饭来减肥的人恢复吃晚饭之后出现的情况。由后文“甚至比以前更胖”可知,在恢复吃晚饭后,有些人出现了“反弹”,而“甚至”所表示的程度更深,因此本空应填比“比以更胖”程度稍浅的后果。不吃晚饭的目的是减肥,恢复饮食后,有些人虽不至于更胖,但应该也减不了肥了,会出现不再掉秤,或者恢复“原貌”的情况。因此本空可填“就会恢复以前的体重”。
四、写作(60分)
23.(2023高一上·广东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论读书还是行路,我们都会与地名不期而遇。有些地名很容易让你联想到这个地方的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等;有些地名会唤起你的某种记忆与情感,或许是一段难忘的故事,又或它对你有着特殊的意义。
电视台邀请你客串《中华地名》主持人。请以“带你走近 ”为题(补充一个广东地名,使题目完整),写一篇主持词。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题目中明确设置了语境,即电视台邀请学生客串《中华地名》这一节目的主持人。以“带你走近_________”为题,补充上广东的地名,使题目完整后,按照主持的文体要求,完成一篇主持词。
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广东的地名,选择的地点必须是一个相对具体的对象。既可以是现实中遇见的城市村镇、街道巷落、名胜古迹等地点地标,例如广东八大历史文化名城:广州、潮州、梅州、惠州、佛山、中山、肇庆、雷州;四大名园:可园、余荫山房、清晖园、梁园;四大古民居,开平碉楼、梅州围龙屋、清远南岗千年瑶寨、潮州老城古名居建筑群等等,也可以是从读书中得来的地名,比如苏轼所写,“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中的“惠州”。通过调动记忆中存储的相关素材储备,对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等进行筛查,对能唤起记忆与情感,或许是难忘的故事,又或有特殊的意义的角度进行排序,选择较好的角度进行切入,由浅入深,挖掘该地域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特征。
行文构思上,写作时可以从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等角度谋篇布局,由浅入深,层层推进,选择典型性的人、事、物进行介绍,选择材料时注意体现选材的精神内涵与民族文化自信。比如带你走进广东茂名。可以介绍自然风光,茂名地处广东西部,是一座山海相依的美丽的滨海城市。再介绍其历史文化,“滨海绿城,好心茂名”的城市名片的由来,最后介绍茂名在新时代的发展,立足产业优势、区域优势、人口优势、建设实力雄厚的强市。
立意:
1.带你走进韶关风采楼。
2.带你走进惠州东坡纪念馆。
3.带你走进中国现存唯一佛教禅宗之源——广州华林寺。
【点评】
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的能力。首先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确定写作的内容和范围,其次要立意深刻。为文章确定一个明确,深刻的主题,表达积极向上的思想,传播正能量;选材要精确,明了,运用自己熟悉的材料作文,这样才能突出真情实感,表述才能明了,精当。写作时,一定要根据题目的特点和要求,突出表现题目的关键词语。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