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九年级上册化学人教版单元分层测试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B卷
一、单选题
1.(2023九上·凤庆期末)下列广告用语从化学角度看,没有科学性错误的是( )
A.“K”牌咖啡,滴滴香浓,决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B.“雪山牌”矿泉水,真正的纯水
C.“大自然牌”蔬菜,天然种植,真正的“绿色”食品,不含任何化学元素
D.吸烟有害健康
【答案】D
【知识点】化学的研究领域和用途
【解析】【解答】A、咖啡含有咖啡因等多种化学物质,选项不符合题意;
B、矿泉水含有许多矿物质,不是纯水,选项不符合题意;
C、物质由元素组成,自然界中的任何物质都含有化学元素,选项不符合题意;
D、吸烟过程中会产生一氧化碳、尼古丁等有害物质,有害身体健康,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咖啡含有咖啡因等多种化学物质分析;
B、根据矿泉水中含有矿物质分析;
C、根据物质由元素组成分析;
D、根据吸烟有害健康分析。
2.请你判断下面所列举的生活事实与化学密切相关的是()
(1)节日庆典燃放礼花;(2)汽车为人们交通提供便利条件;(3)五彩缤纷的硬塑玩具代替了原始的木制儿童积木;(4)当你走进麦当劳,各式冰激凌奶卷使你驻足;(5)“巨能钙”“盖中钙”“钙力奇”各种补钙产品纷纷问世
A.(1)(5) B.(1)(3)(5)
C.(1)(4)(5) D.(1)(2)(3)(4)(5)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意义
【解析】【解答】化学变化的实质就是有新物质生成:节日庆典燃放礼花、燃烧石油、硬塑的生成、冰激凌及补钙产品中的添加剂等都有新物质生成,发生化学变化与化学有关.
故选D
【分析】根据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3.小梅家有一批盆栽的郁金香,过去一直开红色花,现在却开出了紫花,有人认为这是土壤中缺水引起的,但小梅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紫花.这说明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说是不符合的,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A.实验不成功,停止探究
B.修改实验过程,使之与假说相符
C.修改结果,使之与假说相符
D.修改假说,重新实验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意义
【解析】【解答】当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说不符时,应重复试验,应尊重实验结论(实验事实),猜想有可能是错误的,不能为了猜想而修改过程和实验结果,故A.B.C错误;故选D.
【分析】科学探究的意义应尊重实验事实,当实验结果与原来的猜想不符时,说明猜想是错的,应改变自己的猜想,重新实验进行验证.
4.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 )
A.“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
C.“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元素组成上不同的物质
D.“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
【答案】D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也可能属于新物质,例如对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来说,水是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属于该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所以是不正确的.B.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变化不一定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是不正确的.C.元素相同也可能是新物质,例如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过氧化氢和水的组成元素相同,但是它们属于不同的物质,所以是不正确的.D.化学变化中生成的新物质是相对于反应物来说的,即生成了与反应物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所以是正确的
故选D
【分析】 可以根据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5.“钻石恒久远,一颗永留传”这句广告词被美国《广告时代》评为20世纪的经典广告之一,该广告词能体现的钻石性质是( )。
A.硬度大 B.不能导电
C.化学性质稳定 D.熔点低
【答案】C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钻石恒久远,一颗永留传”说明该物质不容易变性,即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故能长时间保存。
【分析】本题考查具体物质性质的应用,掌握物质的性质理解其说法是解题关键。
6.(2023九上·文山期末)物质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密度、状态 B.可燃性、还原性
C.熔点、沸点 D.导电性、延展性
【答案】B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A、密度、状态都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都属于物理性质,故A不符合题意;
B、可燃性、还原性都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都属于化学性质,故B符合题意;
C、熔点、沸点都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都属于物理性质,故C不符合题意;
D、导电性、延展性都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都属于物理性质,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定义分析,物理性质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7.(2021九上·甘井子期末)下列化学反应中,吸收热量的是( )
A.氧化钙与水反应 B.镁与稀盐酸反应
C.碳与二氧化碳反应 D.白磷在空气中燃烧
【答案】C
【知识点】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
【解析】【解答】A. 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故不符合题意;
B. 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该反应放出热量,故不符合题意;
C. 碳与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该反应吸收热量,故符合题意;
D. 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放出大量的热,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为吸热反应。
8.(2019九上·辽阳月考)下列是某化学学习小组在“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有什么不同”的探究活动中提出的一些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
A.证明呼出的气体含二氧化碳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判断呼出的气体含氮气的依据是: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为人体吸收
C.证明呼出的气体含水蒸气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在玻璃片上结下水珠
D.证明呼出的气体含氧气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能使木条燃烧更旺
【答案】D
【知识点】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解析】【分析】人呼吸时把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同时从体内带出水蒸汽,人体呼出气体和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汽含量不同;氮气的含量基本不变,因为人体没有吸收氮气;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相比,具有“两多一少”的特点,即与吸入的空气相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增加,氧气含量减少;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出现浑浊,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故选项说法正确.
B、判断呼出的气体含氮气的依据是: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为人体吸收,故选项说法正确.
C、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能在玻璃片上结下水珠,故选项说法正确.
D、呼出的气体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不旺,甚至熄灭,说明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变少,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9.(2022九上·闽侯期中)小明做了一个名为“覆水可收”的兴趣实验。他将蜡烛粘在盘子的底部,向盘子中加入适量水,点燃蜡烛后,将玻璃杯倒扣在盘子中(如下图所示)。一段时间后,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蜡烛火焰熄灭
B.玻璃杯内水面上升
C.玻璃杯内含有难溶性的气体
D.玻璃杯内水面上方气体只含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答案】D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A. 一段时间后,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含量减少,会观察到蜡烛熄灭,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点燃蜡烛后,石蜡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CO2能溶于水,使装置内压强减小,一段时间后,玻璃杯内水面上升,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玻璃杯内水面上升一段高度不再改变,说明玻璃杯内含有难溶性的气体,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气体,因此玻璃杯内水面上方气体不是只含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还含有氮气等气体,故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石蜡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气体。
10.(2021九上·遵义期中)蜡烛(足量)在如图密闭的集气瓶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蜡烛燃烧前瓶内只有氧气
B.上述过程中瓶内物质发生了化合反应
C.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D.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
【答案】C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A. 由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反应前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19.5%,说明蜡烛燃烧前装置内除了含有氧气,还含有其它气体,故不符合题意;
B. 根据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及题中的信息,无法确定生成物含有几种物质,因此不能确定瓶内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合反应,故不符合题意;
C. 由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当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1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故符合题意;
D. 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瓶内不会只剩下二氧化碳,还应含有生成的水和燃烧前瓶内的其它不支持燃烧的气体,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图像,蜡烛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会消耗氧气,氧气的体积分数降到16%,蜡烛不能燃烧,结合空气的成分分析。
11.(2022九上·顺平期中)某同学在进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验中有错误的是( )
A.用排水法收集呼出的气体
B.用带火星的木条比较氧气的浓度
C.用澄清的石灰水比较二氧化碳的浓度
D.用眼镜片来比较水蒸气的含量
【答案】B
【知识点】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解析】【解答】A. 可用排水法收集呼出的气体,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不能用带火星的木条比较氧气的浓度,带火星的木条在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均不会复燃,故错误,符合题意;
C.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高,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吸入气体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可以用澄清的石灰水比较二氧化碳的浓度,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雾,可用眼镜片来比较水蒸气的含量,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水分比较多,氧气比较少。
12.(2022九上·福田期中)下列关于“蜡烛燃烧”、“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探究”叙述正确的是( )
A.能观察到有H2O和CO2生成 B.蜡烛熄灭时,产生白烟是化学变化 C.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CO2 D.证明人呼出气体含较多CO2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A. 在燃烧的蜡烛上放一个干冷烧杯,出现的现象为烧杯内壁出现水珠,只能观察到有水生成,并不能观察到二氧化碳,故不符合题意;
B. 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石蜡蒸汽遇冷形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是物理变化,不是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C. 因为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分别向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加入澄清的石灰水,可以根据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情况来判断二氧化碳含量的多少,故符合题意;
D. 因为氧气支持燃烧具有助燃性,氮气和二氧化碳都不支持燃烧;所以将燃烧的木条只能检验氧气含量大小,并不能检验出是否含有较多二氧化碳,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在燃烧的蜡烛上放一个干冷烧杯,出现的现象为烧杯内壁出现水珠,证明有水生成。
B、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石蜡蒸汽遇冷形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属于物理变化。
C、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D、根据氧气支持燃烧具有助燃性,氮气和二氧化碳都不支持燃烧分析。
13.用量筒量取溶液,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10毫升;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3毫升。则该学生实际倒出的溶液体积( )
A.小于7毫升 B.大于7毫升
C.等于7毫升 D.无法确定范围
【答案】B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
【解析】【解答】初次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10mL是正确的量液方法,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3mL,俯视读数偏大,量取的液体实际体积偏小,即剩余体积小于7mL,所以该学生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是肯定大于7mL。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量筒的正确读数方法分析;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若俯视读数,则实际液体体积偏小,若仰视读数,则实际液体体积偏大。
14.某同学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平放,仰视液面读数20mL,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读数12mL。则该生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是( )
A.8mL B.小于8mL C.大于8mL D.无法判断
【答案】C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
【解析】【解答】开始液体体积仰视液面读数20mL,说明液体的实际体积大于20mL,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读数12mL,说明倒出后剩余液体小于12mL,故倒出的实际体积大于8mL。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量筒的正确读数方法分析;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若俯视读数,则实际液体体积偏小,若仰视读数,则实际液体体积偏大。
15.(2023九上·凤庆期末)正确的实验操作是获得实验成功的重要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点燃酒精灯 B.倾倒液体
C.读液体体积 D.过滤泥水
【答案】A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药品的取用
【解析】【解答】A、点燃酒精灯用火柴,保证实验的安全,故A符合题意;
B、倾倒液体时瓶塞要倒放,标签对着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缓缓倒入,故B不符合题意;
C、用量筒量取液体读取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故C不符合题意;
D、过滤操作时需要用玻璃棒引流,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分析;
B、根据倾倒液体时标签、试剂瓶口、瓶塞三处要求分析;
C、根据量筒读数视线平视凹液面最低处分析;
D、根据过滤需玻璃棒引流分析。
16.(2018九上·运城期末)规范的操作是化学实验安全进行并获得成功的保证。在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药品的取用;物质的溶解
【解析】【解答】A、取用固体粉末状药品时,瓶塞要倒放,应用药匙取用,不能用手接触药品,A符合题意;
B、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砝码与药品位置放反了,B不符合题意;
C、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C不符合题意;
D、溶解固体时,应先加入固体,再倒入液体,不能同时加入,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取用药品时瓶塞要倒放解答;
B根据天平的使用左物右码解答;
C根据量筒的读数方法解答;
D根据溶解固体时,应先加入固体,再倒入液体解答。
17.(2017九上·江都月考)下列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实验设计中,方法合理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解析】【解答】A.形成的不是密闭体系,气体受热后可能从另一导管逸出,无法确定装置是否漏气,故A不符合题意;
B.关闭止水夹,从长颈漏斗加水,若不漏气,则长颈漏斗会停留一段稳定的水柱,故B符合题意;
C.长颈漏斗能使气体逸出,无法确定装置是否漏气,故C不符合题意;
D.气体可能从玻璃管左侧导管逸出,无法确定装置是否漏气,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原理分析即可,装置气密性检验的原理是:通过气体发生器与附设的液体构成封闭体系,依据改变体系内压强时产生的现象(如气泡的生成、水柱的形成、液面的升降等)来判断装置气密性的好坏。
18.(2022九上·太原期中)固体酒精常用于加热餐桌上的菜品,盛装固体酒精的容器上应张贴的标志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
【解析】【解答】A、固体酒精是易燃固体,符合题意;
B、固体酒精没有腐蚀性,不属于腐蚀品,不符合题意;
C、固体酒精不是爆炸品,不符合题意;
D、固体酒精不是有毒品,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酒精的易燃性分析。
19.(2020九上·昌黎期中)下列仪器不能用作化学反应容器的是( )
A.锥形瓶 B.量筒 C.试管 D.烧杯
【答案】B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
【解析】【解答】A.锥形瓶可以作为反应容器,故A不符合题意
B.量筒只能量取液体体积,不能作为反应容器,故B符合题意
C.试管可以作为少量物质的反应容器,故C不符合题意
D.烧杯可以作为大量物质的反应容器,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
20.水冷却后,除了会凝固成冰晶体外,还会形成玻璃态。它是由液态水急速冷却到-108℃时形成的,玻璃态的水与普通液态水的密度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体积减小
B.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体积膨胀
C.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是物理变化
D.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是化学变化
【答案】C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玻璃态的水是由液态水急速冷却到-108℃时形成的,所以没有生成新物质,玻璃态的水与普通液态水的密度相同。玻璃态的水与普通液态水的密度相同,所以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体积不变,A、B错误;玻璃态的水是由液态水急速冷却到-108℃时形成的,所以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C正确,D错误。
【分析】本题为信息题,根据题给出的信息解答,因为玻璃态的水不是我们熟悉的内容,所以很容易出错,故解此类题时一定要审好题目所给的信息。
二、填空题
21.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填空
汽油挥发属于 ,汽油易挥发属于 ;汽油燃烧属于 ,汽油易燃烧属于 ;点燃蜡烛时,蜡烛受热熔化属于 ,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 。
【答案】物理变化;物理性质;化学变化;化学性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汽油挥发属于物理变化,汽油易挥发属于物理性质;汽油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汽油易燃烧属于化学性质;点燃蜡烛时,蜡烛受热熔化属于物理变化,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
【分析】根据语句中含有“能”“能够”“易”等词语为性质描述,否则为变化描述然后再结合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定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定义进行分析判断。
22.1806年英国化学家戴维用电解法从苏打中得到一种新金属。他对新金属做了以下实验:取一块金属,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小块金属投入水中,它浮于水面,并与水发生剧烈的反应。它在水面上急速的游动,发出嘶嘶声,立即熔化成一个闪亮的银白色小球,并逐渐缩小,最后完全消失。阅读后,归纳出这种金属的物理性质: , , , 。
【答案】银白色固体;硬度小(软);熔点低;密度比水小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说明该物质为固体且质软;把小块金属投入水中,它浮于水面,说明密度小;并与水发生剧烈的反应。它在水面上急速的游动,发出嘶嘶声,立即熔化成一个闪亮的银白色小球,该物质熔点低且颜色为银白色。
【分析】本题考查物理性质的应用,以具体物质的性质描述总结出其物理性质,只要掌握物理性质定义即可。
23.下图是学生“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操作的示意图,请回答有关问题.
如图A所示,将一根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观察.该实验的目的是 .如图B所示,检验蜡烛燃烧的产物,实验过程中有的同学观察到烧杯底部出现黑色物质.请帮他们分析产生黑色物质的原因是 .如图C所示,用火柴去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如何操作才能确保实验成功 (只答一点).
【答案】比较蜡烛火焰各层温度(或验证外焰温度最高或焰心温度最低等,合理即可);蜡烛不充分燃烧时产生炭黑;沿着白烟的方向,快速点燃.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1)火柴梗平放火焰中,是为了根据火柴烧焦的程度判断蜡烛火焰各层温度;(2)黑色物质是碳,含碳物质不完全燃烧会产生炭黑;(3)要保证实验成功,应与可燃物接触:沿着白烟的方向,快速点燃,白烟与烛芯不断开.
【分析】结合蜡烛的成分、性质及燃烧的实验分析解答:
(1)根据实验内容猜测实验目的;(2)根据含碳物质燃烧不充分会产生炭黑解答;(3)白烟是汽化的石蜡,可燃.
24.某学生用托盘天平称量时,误将药品和砝码位置放颠倒了.待平衡时,称得药品质量读数为9.5g(1g以下用游码),则药品的实际质量为 .
【答案】8.5g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
【解析】【解答】由左盘的质量=右盘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可知:砝码质量=药品质量+游码的质量,所以药品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即药品质量=9g-0.5g=8.5g.
【分析】根据天平的使用方法是左物右码,左盘的质量等于右盘的质量加游码的质量,即药品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如果位置放反,根据左盘的质量=右盘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列等式进行计算.
三、综合题
25.(2021九上·莲湖月考)用下列序号填空:
①烧杯 ②试管 ③胶头滴管 ④细口瓶 ⑤广口瓶 ⑥量筒
(1)取用6.8mL某溶液的仪器 ;
(2)可直接加热的玻璃仪器是 ;
(3)吸取或滴加少量液体的仪器 ;
(4)可用于盛放稀盐酸的仪器 ;
(5)请将体现下列实验操作目的的正确选项,填在对应的横线上。
A.防止引发失火 B.防止试管破裂 C.防止实验误差
①加热试管时,先均匀加热,后集中加热。
②不能向燃着的酒精灯里面添加酒精。
③量取液体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平视。
【答案】(1)③⑥
(2)②
(3)③
(4)④
(5)B;A;C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
【解析】【解答】(1)量取是用量筒一定体积的液体,接近要求时用胶头滴管滴加,
故答案为:⑥③。
(2)能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燃烧匙,燃烧匙是金属制的,故能直接加热的玻璃仪器是②。
(3)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的液体,故吸取或滴加少量液体的仪器答案:③。
(4)液体放在细口瓶中,可用于盛放稀盐酸的仪器是细口瓶,④。
(5)①加热试管时,应先预热再固定加热,以防止试管破裂,
故答案为:B。
②不能向燃着的酒精灯里面添加酒精,以防止引发失火,
故答案为:A。
③量取液体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平视,防止实验误差,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常见仪器的用途,使用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26.(2021九上·峄城月考)有些染发剂中含有一种对苯二胺的化学物质。对苯二胺的熔点为137~141℃,沸点为267℃,溶于乙醇、氯仿、水。在染发过程中,能与氧化剂双氧水发生反应,得到的产物能有效地渗透到头发毛髓内部。长期染发可能诱发皮肤过敏、白血病等各种疾病。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关于对苯二胺物理性质的描述是 。
(2)对苯二胺的化学性质是 。
(3)近年来,染发成为一种时尚,对青少年的这种“时尚追求”,你的看法是 。
【答案】(1)对苯二胺的熔点为137~141℃,沸点为267℃,溶于乙醇、氯仿、水
(2)能与双氧水反应
(3)不要经常染发,保护健康,追求时尚与健康结合;生命健康第一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1)对对苯二胺熔点、沸点、可溶性的描述属于其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能与氧化剂双氧水发生反应,属于对苯二胺的化学性质。
(3)追求时尚要选择正确的方式,为了身体健康尽量少染发或选择无毒的染发剂。
【分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例如,可燃性、稳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等、腐蚀性等。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27.实验题请你参加“探究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因素”的活动,按要求回答有关问题:
(1)你认为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因素可能有 .
(2)针对这个问题,你的猜想是 .
(3)你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是 .
(4)由你的实验结果所获得的结论是 .
(5)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和感悟,你认为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因素还可能有: .
【答案】(1)氧气的浓度
(2)氧气的浓度越高蜡烛燃烧所用的时间越短
(3)将两根同样的长度的蜡烛同时分别在空气和在纯氧气(氧气量充足)中燃烧,记录燃烧同样长度的蜡烛时所用的时间.
(4)氧气的浓度越高蜡烛燃烧所用的时间越短
(5)蜡烛的灯芯.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意义
【解析】【解答】影响物质燃烧的因素包括可燃物的性质、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氧气的浓度等等,再结合探究实验的基本步骤:做出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这些基本步骤进行探究.
【分析】依据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再结合影响物质燃烧的因素:氧气的浓度、可燃物的状态等分析解答.
1 / 12023年九年级上册化学人教版单元分层测试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B卷
一、单选题
1.(2023九上·凤庆期末)下列广告用语从化学角度看,没有科学性错误的是( )
A.“K”牌咖啡,滴滴香浓,决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B.“雪山牌”矿泉水,真正的纯水
C.“大自然牌”蔬菜,天然种植,真正的“绿色”食品,不含任何化学元素
D.吸烟有害健康
2.请你判断下面所列举的生活事实与化学密切相关的是()
(1)节日庆典燃放礼花;(2)汽车为人们交通提供便利条件;(3)五彩缤纷的硬塑玩具代替了原始的木制儿童积木;(4)当你走进麦当劳,各式冰激凌奶卷使你驻足;(5)“巨能钙”“盖中钙”“钙力奇”各种补钙产品纷纷问世
A.(1)(5) B.(1)(3)(5)
C.(1)(4)(5) D.(1)(2)(3)(4)(5)
3.小梅家有一批盆栽的郁金香,过去一直开红色花,现在却开出了紫花,有人认为这是土壤中缺水引起的,但小梅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紫花.这说明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说是不符合的,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A.实验不成功,停止探究
B.修改实验过程,使之与假说相符
C.修改结果,使之与假说相符
D.修改假说,重新实验
4.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 )
A.“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
C.“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元素组成上不同的物质
D.“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
5.“钻石恒久远,一颗永留传”这句广告词被美国《广告时代》评为20世纪的经典广告之一,该广告词能体现的钻石性质是( )。
A.硬度大 B.不能导电
C.化学性质稳定 D.熔点低
6.(2023九上·文山期末)物质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密度、状态 B.可燃性、还原性
C.熔点、沸点 D.导电性、延展性
7.(2021九上·甘井子期末)下列化学反应中,吸收热量的是( )
A.氧化钙与水反应 B.镁与稀盐酸反应
C.碳与二氧化碳反应 D.白磷在空气中燃烧
8.(2019九上·辽阳月考)下列是某化学学习小组在“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有什么不同”的探究活动中提出的一些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
A.证明呼出的气体含二氧化碳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判断呼出的气体含氮气的依据是: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为人体吸收
C.证明呼出的气体含水蒸气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在玻璃片上结下水珠
D.证明呼出的气体含氧气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能使木条燃烧更旺
9.(2022九上·闽侯期中)小明做了一个名为“覆水可收”的兴趣实验。他将蜡烛粘在盘子的底部,向盘子中加入适量水,点燃蜡烛后,将玻璃杯倒扣在盘子中(如下图所示)。一段时间后,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蜡烛火焰熄灭
B.玻璃杯内水面上升
C.玻璃杯内含有难溶性的气体
D.玻璃杯内水面上方气体只含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10.(2021九上·遵义期中)蜡烛(足量)在如图密闭的集气瓶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蜡烛燃烧前瓶内只有氧气
B.上述过程中瓶内物质发生了化合反应
C.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D.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
11.(2022九上·顺平期中)某同学在进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验中有错误的是( )
A.用排水法收集呼出的气体
B.用带火星的木条比较氧气的浓度
C.用澄清的石灰水比较二氧化碳的浓度
D.用眼镜片来比较水蒸气的含量
12.(2022九上·福田期中)下列关于“蜡烛燃烧”、“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探究”叙述正确的是( )
A.能观察到有H2O和CO2生成 B.蜡烛熄灭时,产生白烟是化学变化 C.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CO2 D.证明人呼出气体含较多CO2
A.A B.B C.C D.D
13.用量筒量取溶液,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10毫升;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3毫升。则该学生实际倒出的溶液体积( )
A.小于7毫升 B.大于7毫升
C.等于7毫升 D.无法确定范围
14.某同学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平放,仰视液面读数20mL,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读数12mL。则该生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是( )
A.8mL B.小于8mL C.大于8mL D.无法判断
15.(2023九上·凤庆期末)正确的实验操作是获得实验成功的重要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点燃酒精灯 B.倾倒液体
C.读液体体积 D.过滤泥水
16.(2018九上·运城期末)规范的操作是化学实验安全进行并获得成功的保证。在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D.
17.(2017九上·江都月考)下列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实验设计中,方法合理的是( )
A. B.
C. D.
18.(2022九上·太原期中)固体酒精常用于加热餐桌上的菜品,盛装固体酒精的容器上应张贴的标志是( )
A. B.
C. D.
19.(2020九上·昌黎期中)下列仪器不能用作化学反应容器的是( )
A.锥形瓶 B.量筒 C.试管 D.烧杯
20.水冷却后,除了会凝固成冰晶体外,还会形成玻璃态。它是由液态水急速冷却到-108℃时形成的,玻璃态的水与普通液态水的密度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体积减小
B.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体积膨胀
C.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是物理变化
D.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是化学变化
二、填空题
21.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填空
汽油挥发属于 ,汽油易挥发属于 ;汽油燃烧属于 ,汽油易燃烧属于 ;点燃蜡烛时,蜡烛受热熔化属于 ,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 。
22.1806年英国化学家戴维用电解法从苏打中得到一种新金属。他对新金属做了以下实验:取一块金属,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小块金属投入水中,它浮于水面,并与水发生剧烈的反应。它在水面上急速的游动,发出嘶嘶声,立即熔化成一个闪亮的银白色小球,并逐渐缩小,最后完全消失。阅读后,归纳出这种金属的物理性质: , , , 。
23.下图是学生“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操作的示意图,请回答有关问题.
如图A所示,将一根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观察.该实验的目的是 .如图B所示,检验蜡烛燃烧的产物,实验过程中有的同学观察到烧杯底部出现黑色物质.请帮他们分析产生黑色物质的原因是 .如图C所示,用火柴去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如何操作才能确保实验成功 (只答一点).
24.某学生用托盘天平称量时,误将药品和砝码位置放颠倒了.待平衡时,称得药品质量读数为9.5g(1g以下用游码),则药品的实际质量为 .
三、综合题
25.(2021九上·莲湖月考)用下列序号填空:
①烧杯 ②试管 ③胶头滴管 ④细口瓶 ⑤广口瓶 ⑥量筒
(1)取用6.8mL某溶液的仪器 ;
(2)可直接加热的玻璃仪器是 ;
(3)吸取或滴加少量液体的仪器 ;
(4)可用于盛放稀盐酸的仪器 ;
(5)请将体现下列实验操作目的的正确选项,填在对应的横线上。
A.防止引发失火 B.防止试管破裂 C.防止实验误差
①加热试管时,先均匀加热,后集中加热。
②不能向燃着的酒精灯里面添加酒精。
③量取液体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平视。
26.(2021九上·峄城月考)有些染发剂中含有一种对苯二胺的化学物质。对苯二胺的熔点为137~141℃,沸点为267℃,溶于乙醇、氯仿、水。在染发过程中,能与氧化剂双氧水发生反应,得到的产物能有效地渗透到头发毛髓内部。长期染发可能诱发皮肤过敏、白血病等各种疾病。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关于对苯二胺物理性质的描述是 。
(2)对苯二胺的化学性质是 。
(3)近年来,染发成为一种时尚,对青少年的这种“时尚追求”,你的看法是 。
27.实验题请你参加“探究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因素”的活动,按要求回答有关问题:
(1)你认为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因素可能有 .
(2)针对这个问题,你的猜想是 .
(3)你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是 .
(4)由你的实验结果所获得的结论是 .
(5)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和感悟,你认为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因素还可能有: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化学的研究领域和用途
【解析】【解答】A、咖啡含有咖啡因等多种化学物质,选项不符合题意;
B、矿泉水含有许多矿物质,不是纯水,选项不符合题意;
C、物质由元素组成,自然界中的任何物质都含有化学元素,选项不符合题意;
D、吸烟过程中会产生一氧化碳、尼古丁等有害物质,有害身体健康,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咖啡含有咖啡因等多种化学物质分析;
B、根据矿泉水中含有矿物质分析;
C、根据物质由元素组成分析;
D、根据吸烟有害健康分析。
2.【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意义
【解析】【解答】化学变化的实质就是有新物质生成:节日庆典燃放礼花、燃烧石油、硬塑的生成、冰激凌及补钙产品中的添加剂等都有新物质生成,发生化学变化与化学有关.
故选D
【分析】根据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3.【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意义
【解析】【解答】当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说不符时,应重复试验,应尊重实验结论(实验事实),猜想有可能是错误的,不能为了猜想而修改过程和实验结果,故A.B.C错误;故选D.
【分析】科学探究的意义应尊重实验事实,当实验结果与原来的猜想不符时,说明猜想是错的,应改变自己的猜想,重新实验进行验证.
4.【答案】D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也可能属于新物质,例如对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来说,水是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属于该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所以是不正确的.B.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变化不一定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是不正确的.C.元素相同也可能是新物质,例如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过氧化氢和水的组成元素相同,但是它们属于不同的物质,所以是不正确的.D.化学变化中生成的新物质是相对于反应物来说的,即生成了与反应物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所以是正确的
故选D
【分析】 可以根据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5.【答案】C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钻石恒久远,一颗永留传”说明该物质不容易变性,即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故能长时间保存。
【分析】本题考查具体物质性质的应用,掌握物质的性质理解其说法是解题关键。
6.【答案】B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A、密度、状态都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都属于物理性质,故A不符合题意;
B、可燃性、还原性都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都属于化学性质,故B符合题意;
C、熔点、沸点都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都属于物理性质,故C不符合题意;
D、导电性、延展性都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都属于物理性质,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定义分析,物理性质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7.【答案】C
【知识点】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
【解析】【解答】A. 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故不符合题意;
B. 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该反应放出热量,故不符合题意;
C. 碳与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该反应吸收热量,故符合题意;
D. 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放出大量的热,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为吸热反应。
8.【答案】D
【知识点】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解析】【分析】人呼吸时把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同时从体内带出水蒸汽,人体呼出气体和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汽含量不同;氮气的含量基本不变,因为人体没有吸收氮气;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相比,具有“两多一少”的特点,即与吸入的空气相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增加,氧气含量减少;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出现浑浊,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故选项说法正确.
B、判断呼出的气体含氮气的依据是: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为人体吸收,故选项说法正确.
C、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能在玻璃片上结下水珠,故选项说法正确.
D、呼出的气体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不旺,甚至熄灭,说明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变少,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9.【答案】D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A. 一段时间后,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含量减少,会观察到蜡烛熄灭,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点燃蜡烛后,石蜡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CO2能溶于水,使装置内压强减小,一段时间后,玻璃杯内水面上升,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玻璃杯内水面上升一段高度不再改变,说明玻璃杯内含有难溶性的气体,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气体,因此玻璃杯内水面上方气体不是只含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还含有氮气等气体,故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石蜡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气体。
10.【答案】C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A. 由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反应前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19.5%,说明蜡烛燃烧前装置内除了含有氧气,还含有其它气体,故不符合题意;
B. 根据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及题中的信息,无法确定生成物含有几种物质,因此不能确定瓶内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合反应,故不符合题意;
C. 由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当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1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故符合题意;
D. 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瓶内不会只剩下二氧化碳,还应含有生成的水和燃烧前瓶内的其它不支持燃烧的气体,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图像,蜡烛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会消耗氧气,氧气的体积分数降到16%,蜡烛不能燃烧,结合空气的成分分析。
11.【答案】B
【知识点】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解析】【解答】A. 可用排水法收集呼出的气体,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不能用带火星的木条比较氧气的浓度,带火星的木条在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均不会复燃,故错误,符合题意;
C.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高,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吸入气体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可以用澄清的石灰水比较二氧化碳的浓度,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雾,可用眼镜片来比较水蒸气的含量,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水分比较多,氧气比较少。
12.【答案】C
【知识点】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A. 在燃烧的蜡烛上放一个干冷烧杯,出现的现象为烧杯内壁出现水珠,只能观察到有水生成,并不能观察到二氧化碳,故不符合题意;
B. 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石蜡蒸汽遇冷形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是物理变化,不是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C. 因为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分别向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加入澄清的石灰水,可以根据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情况来判断二氧化碳含量的多少,故符合题意;
D. 因为氧气支持燃烧具有助燃性,氮气和二氧化碳都不支持燃烧;所以将燃烧的木条只能检验氧气含量大小,并不能检验出是否含有较多二氧化碳,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在燃烧的蜡烛上放一个干冷烧杯,出现的现象为烧杯内壁出现水珠,证明有水生成。
B、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石蜡蒸汽遇冷形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属于物理变化。
C、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D、根据氧气支持燃烧具有助燃性,氮气和二氧化碳都不支持燃烧分析。
13.【答案】B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
【解析】【解答】初次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10mL是正确的量液方法,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3mL,俯视读数偏大,量取的液体实际体积偏小,即剩余体积小于7mL,所以该学生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是肯定大于7mL。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量筒的正确读数方法分析;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若俯视读数,则实际液体体积偏小,若仰视读数,则实际液体体积偏大。
14.【答案】C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
【解析】【解答】开始液体体积仰视液面读数20mL,说明液体的实际体积大于20mL,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读数12mL,说明倒出后剩余液体小于12mL,故倒出的实际体积大于8mL。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量筒的正确读数方法分析;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若俯视读数,则实际液体体积偏小,若仰视读数,则实际液体体积偏大。
15.【答案】A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药品的取用
【解析】【解答】A、点燃酒精灯用火柴,保证实验的安全,故A符合题意;
B、倾倒液体时瓶塞要倒放,标签对着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缓缓倒入,故B不符合题意;
C、用量筒量取液体读取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故C不符合题意;
D、过滤操作时需要用玻璃棒引流,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分析;
B、根据倾倒液体时标签、试剂瓶口、瓶塞三处要求分析;
C、根据量筒读数视线平视凹液面最低处分析;
D、根据过滤需玻璃棒引流分析。
16.【答案】A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药品的取用;物质的溶解
【解析】【解答】A、取用固体粉末状药品时,瓶塞要倒放,应用药匙取用,不能用手接触药品,A符合题意;
B、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砝码与药品位置放反了,B不符合题意;
C、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C不符合题意;
D、溶解固体时,应先加入固体,再倒入液体,不能同时加入,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取用药品时瓶塞要倒放解答;
B根据天平的使用左物右码解答;
C根据量筒的读数方法解答;
D根据溶解固体时,应先加入固体,再倒入液体解答。
17.【答案】B
【知识点】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解析】【解答】A.形成的不是密闭体系,气体受热后可能从另一导管逸出,无法确定装置是否漏气,故A不符合题意;
B.关闭止水夹,从长颈漏斗加水,若不漏气,则长颈漏斗会停留一段稳定的水柱,故B符合题意;
C.长颈漏斗能使气体逸出,无法确定装置是否漏气,故C不符合题意;
D.气体可能从玻璃管左侧导管逸出,无法确定装置是否漏气,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原理分析即可,装置气密性检验的原理是:通过气体发生器与附设的液体构成封闭体系,依据改变体系内压强时产生的现象(如气泡的生成、水柱的形成、液面的升降等)来判断装置气密性的好坏。
18.【答案】A
【知识点】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
【解析】【解答】A、固体酒精是易燃固体,符合题意;
B、固体酒精没有腐蚀性,不属于腐蚀品,不符合题意;
C、固体酒精不是爆炸品,不符合题意;
D、固体酒精不是有毒品,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酒精的易燃性分析。
19.【答案】B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
【解析】【解答】A.锥形瓶可以作为反应容器,故A不符合题意
B.量筒只能量取液体体积,不能作为反应容器,故B符合题意
C.试管可以作为少量物质的反应容器,故C不符合题意
D.烧杯可以作为大量物质的反应容器,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
20.【答案】C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玻璃态的水是由液态水急速冷却到-108℃时形成的,所以没有生成新物质,玻璃态的水与普通液态水的密度相同。玻璃态的水与普通液态水的密度相同,所以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体积不变,A、B错误;玻璃态的水是由液态水急速冷却到-108℃时形成的,所以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C正确,D错误。
【分析】本题为信息题,根据题给出的信息解答,因为玻璃态的水不是我们熟悉的内容,所以很容易出错,故解此类题时一定要审好题目所给的信息。
21.【答案】物理变化;物理性质;化学变化;化学性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汽油挥发属于物理变化,汽油易挥发属于物理性质;汽油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汽油易燃烧属于化学性质;点燃蜡烛时,蜡烛受热熔化属于物理变化,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
【分析】根据语句中含有“能”“能够”“易”等词语为性质描述,否则为变化描述然后再结合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定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定义进行分析判断。
22.【答案】银白色固体;硬度小(软);熔点低;密度比水小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说明该物质为固体且质软;把小块金属投入水中,它浮于水面,说明密度小;并与水发生剧烈的反应。它在水面上急速的游动,发出嘶嘶声,立即熔化成一个闪亮的银白色小球,该物质熔点低且颜色为银白色。
【分析】本题考查物理性质的应用,以具体物质的性质描述总结出其物理性质,只要掌握物理性质定义即可。
23.【答案】比较蜡烛火焰各层温度(或验证外焰温度最高或焰心温度最低等,合理即可);蜡烛不充分燃烧时产生炭黑;沿着白烟的方向,快速点燃.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1)火柴梗平放火焰中,是为了根据火柴烧焦的程度判断蜡烛火焰各层温度;(2)黑色物质是碳,含碳物质不完全燃烧会产生炭黑;(3)要保证实验成功,应与可燃物接触:沿着白烟的方向,快速点燃,白烟与烛芯不断开.
【分析】结合蜡烛的成分、性质及燃烧的实验分析解答:
(1)根据实验内容猜测实验目的;(2)根据含碳物质燃烧不充分会产生炭黑解答;(3)白烟是汽化的石蜡,可燃.
24.【答案】8.5g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
【解析】【解答】由左盘的质量=右盘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可知:砝码质量=药品质量+游码的质量,所以药品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即药品质量=9g-0.5g=8.5g.
【分析】根据天平的使用方法是左物右码,左盘的质量等于右盘的质量加游码的质量,即药品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如果位置放反,根据左盘的质量=右盘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列等式进行计算.
25.【答案】(1)③⑥
(2)②
(3)③
(4)④
(5)B;A;C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
【解析】【解答】(1)量取是用量筒一定体积的液体,接近要求时用胶头滴管滴加,
故答案为:⑥③。
(2)能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燃烧匙,燃烧匙是金属制的,故能直接加热的玻璃仪器是②。
(3)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的液体,故吸取或滴加少量液体的仪器答案:③。
(4)液体放在细口瓶中,可用于盛放稀盐酸的仪器是细口瓶,④。
(5)①加热试管时,应先预热再固定加热,以防止试管破裂,
故答案为:B。
②不能向燃着的酒精灯里面添加酒精,以防止引发失火,
故答案为:A。
③量取液体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平视,防止实验误差,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常见仪器的用途,使用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26.【答案】(1)对苯二胺的熔点为137~141℃,沸点为267℃,溶于乙醇、氯仿、水
(2)能与双氧水反应
(3)不要经常染发,保护健康,追求时尚与健康结合;生命健康第一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1)对对苯二胺熔点、沸点、可溶性的描述属于其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能与氧化剂双氧水发生反应,属于对苯二胺的化学性质。
(3)追求时尚要选择正确的方式,为了身体健康尽量少染发或选择无毒的染发剂。
【分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例如,可燃性、稳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等、腐蚀性等。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27.【答案】(1)氧气的浓度
(2)氧气的浓度越高蜡烛燃烧所用的时间越短
(3)将两根同样的长度的蜡烛同时分别在空气和在纯氧气(氧气量充足)中燃烧,记录燃烧同样长度的蜡烛时所用的时间.
(4)氧气的浓度越高蜡烛燃烧所用的时间越短
(5)蜡烛的灯芯.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意义
【解析】【解答】影响物质燃烧的因素包括可燃物的性质、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氧气的浓度等等,再结合探究实验的基本步骤:做出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这些基本步骤进行探究.
【分析】依据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再结合影响物质燃烧的因素:氧气的浓度、可燃物的状态等分析解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