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年秋季七年级入学综合素养监测
语 文 试 题(八)(原卷)
【温馨提示】:亲爱的同学,欢迎你参加入学语文素养考查,六年的语文学习,你的语文素养已有很大提高,现在请你自信地提起笔、沉着、冷静、仔细地答题,展示才华,成就自己,祝你成功! 本试题共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掺和(cān) 萦绕(yín) 千锤万凿(zuó)
B.正月(zhèng) 机杼(zhù) 锲而不舍(qì)
C.追悼(dào) 藤蔓(wàn) 头晕目眩(xuàn)
D.炽热(zhì) 和着面(huò) 奄奄一息(yān)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娇阳似火 成群结队 自愧弗如 卧床不起
B.见微知著 优哉游哉 不可思义 怒气冲冲
C.一视同仁 死得其所 零七八碎 哄堂大笑
D.雨雪霏霏 弱小无力 捶头丧气 赴汤蹈火
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送鲍浩然之浙东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B.春风又绿江南岸 千里莺啼绿映红
C.万水千山只等闲 烈火焚烧若等闲
D.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4.把下列词语填入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接到最后一棒,已经落后别人大半圈,基本没有拿到接力赛冠军的可能了。 ,小青不气馁。 在她心中始终有个信念,那就是只要还有万分之一的可能,就不放弃。
A.所以 但是 B.但是 因为 C.因为 所以 D.虽然 但是
5.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运用了对偶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B.如果生命是树,尊严就是根;如果生命是火,尊严就是燃烧;如果生命是鹰,尊严就是飞翔。(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C.一味地“追星”,一味地模仿,哪里还会有创新意识?哪里还会有开拓精神?(运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D.眼前的山,已把夏天的翠绿换成了深秋茶绿色的晚服。(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6.下列句子转换或句序调整后,意思没有发生变化的是一项是( )。(2分)
A.这清白的梅花,是能玷污的吗?——这清白的梅花,是不能玷污的。
B.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军情紧急,不可能开玩笑。
C.来黄山的客人已住进了旅馆。——黄山来的客人已住进了旅馆。
D.在这里,谁都不叫喊吆喝。——在这里,没有一个人不叫喊吆喝。
7.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上中学以来,他一直始终参加学校田径队训练。修改:删去“一直”或删去“始终”。
B.通过这次小提琴比赛,使她的自信心增强了。修改:删去“通过”或删去“使”。
C.到了退休年龄的他,精力和身体都还很健壮。修改:将“健壮”改为“充沛”。
D.我们要利用一切人类的优秀成果,为祖国建设服务。修改:将“一切”放到“人类的后面”。
8.下面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总书记希望少年儿童刻苦学习知识,坚定理想信念,磨炼坚强意志,锻炼强健体魄
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刻准备着
③“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各族少年儿童致以节日祝贺
④总书记的深情寄语,凝聚着对少年儿童的真挚关怀和殷切期待
⑤温暖激励广大少年儿童树立远大目标,努力学习知识本领,将来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
A.④③⑤①② B.③⑤④①② C.③④⑤①② D.③①②④⑤
9.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五音是指宫、商、角、徵、羽。
B.写人物说话时,可以用赞叹、婉言谢绝、窃窃私语等词语来代替“说”。
C.当同学在球场拼搏时,他甘愿在场下为同学递水擦汗,并自嘲说:“我就是来跑龙套的。”
D.“颜筋柳骨”说的是我国历史上两位楷书大家:颜真卿和柳宗元。
10.综合性学习。(7分)
同学们,我们在“走进信息世界”的综合性学习中,充分感受到了信息传递方式的快速发展,也体会到了信息给我们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影响,并学会了搜集和处理信息。下面请你仔细阅读所给的材料,回答问题。
(1)做一次调查:如果要了解第二天的天气情况,你的家庭成员会从哪些渠道获得信息?按要求填涂并补充完整结论。(4分)
成员 信息渠道(运用的〇涂黑)
爸爸 电视〇 上网〇?手机〇?报纸〇 其他〇
妈妈 电视〇 上网〇?手机〇?报纸〇?其他〇
我 电视〇 上网〇?手机〇?报纸〇?其他〇
结论:为了知道第二天的天气情况,我认为最快最方便的方法是:
(2)根据语境,为下文选择正确答案,将序号填在横线上。
一些不健康的网络对同学们毒害很大,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有的同学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 ;有的同学因每天长时间上网,导致 ;有的同学受不良信息的影响, 。
A.视力严重下降,甚至视网膜脱落
B.竟铤而走险,走上盗窃、抢劫的犯罪道路
C.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二、阅读与理解。(35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8分)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1.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宣告结束,爱国诗人杜甫“初闻涕泪满衣裳”,他的泪水不包含下列哪项?( )(3分)
A.国家平定了安史之乱,重获安定,诗人喜极而泣。
B.诗人回想战乱期间,乾坤疮痍,黎民受苦,因此感怀。
C.浩劫过去,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不禁喜不自胜,高兴得哭了。
D.52岁的诗人回想起自己这些年颠沛流离的苦日子,痛定思痛,悲从中来,无法压抑。
12.“青春作伴好还乡”中的“青春”的意思是( )。(2分)
A.春天。 B.年轻的时光。
C.年轻的朋友。 D.春天的歌。
13.“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远的距离,而诗人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让我们体会到 。(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2分)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4.下列句子中的“度”与其他两项意思不同的是( )。(2分)
A.先自度其足 B.吾忘持度 C.宁信度
15.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何不试之以足?
16.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只允许回答三个)(3分)
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
而忘操之:
反归取之:
何不试之以足:
17.《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3分)
(三)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回答问题。(15分)
600年200多次地震,故宫怎么就是不倒?
①2017年,故官博物院工程师周乾接到一通跨洋电话,来电者是英国一家电视台,他们说中国古代木建筑抗震性十足,于是找到周乾,希望答应他们的拍摄请求:复刻一个太和殿来震一震,看看中国古建筑到底有多抗震。
②太和殿太大,于是他们换成寿康宫,用传统的工具和技法,将立柱、外墙、斗拱一一还原,照原样复制了一座1/5大小的寿康宫。
③英国导演说:“我们英国没有地震,对地震的了解只知道‘震级’,那我们就把模型放到测试用的地震台上,一级一级加,加到散架为止。”于是,一场简单粗暴的实验开始了。
④周乾带着外国木匠理查德站在仪器旁,紧盯着仪器上不断升高的数值。5级,寿康宫已经疯狂摇摆。8级,两边的墙体轰然倒塌,但主体的木结构还只是摇摇晃晃,没有要“投降”的意思。震级9.5级,这是1960年智利大地震的震级,是人类经历过的最高的震级了。
⑤当地震台的震级显示,达到10.1级,寿康宫在地震台上疯狂起舞,但就是死活不散架。理查德又是惊奇又是兴奋,想要再加码,可地震台已经快要冒烟了!
⑥理查德说:“我们想震塌这个建筑,但是我们做不到。”
⑦后来周乾分享了他们后来研究发现的“紫禁城的秘密”。最大的秘密,就藏在屋顶上:榫卯结构拼合而成的斗拱。榫卯,中国古代木质建筑的主要结构,不用一根钉子,通过木条拼合而成。拼合成的斗拱之间虽有缝隙,却丝毫不影响建筑的稳性。
⑧地震开始,斗拱通过摩擦、旋转,消化掉了地震中的能量,起到减震作用。
⑨其次是柱顶石,故宫主体柱子下的这块大石头。实验前,工程师们本以为立柱会受损严重,实验结束,木架完好无缺,但他们发现模型产生了轻微位移。没错,建筑整体移动了,但是建筑本身无损。如果柱子不是放在柱顶石上,而是插入地基中,反而会因为消解不了地震的能量而断裂。
⑩立柱的角度也有看不见的讲究。我们肉眼看到立柱,以为是平行向上的,但其实是有轻的倾斜,向内收拢,和屋顶一起形成了一个稳固的三角形,无疑也为建筑又上了一层保险。
除了斗拱减震,土加碎石的地基搭配也功不可没。一层土一层碎石的铺法,层层垒起,化解地震的能量。
此外,故宫的墙体厚、梁架低、屋顶重等设计,也对建筑物本身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一系列的工程技术,让小型的寿康宫在这次实验中成功立住。
除了紫禁城,在中国还有年代更久远的抗震木建筑,它们均体现了榫卯结构的良好应用,作为“世界三大奇塔”之一的应县木塔,传说中地震不倒、战火不毁、雷击不焚,它的构造体现了斗拱的精妙,是中国建筑史上最具价值的坐标。
纯木建造的万荣飞云楼,被誉为“中华第一木楼”无论大小接口,均为卯嵌套,它和应县木塔一起,被誉为“南楼北塔”。
而寿康宫,只是故宫的小小缩影,类似的木构古建筑,整个故宫有1200座,成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构建筑群。
我们用现代实验总结出故宫抗震的原理,而其中所蕴含的智慧,早已经受住无数实际考验。
其实,北京位于地震活跃带,这条危险的断层带长达1000公里。但正是因为这些经年积累的技艺,让紫禁城挺过了大大小小200多次地震。
(选自《意林》2020年第3期,那城的城君,有删改)
18.抗震性能测试中寿康宫出现疯狂起舞现象时的震级是( )。(2分)
A.5级 B.8级 C.9.5级 D.10.1级
19.把“怎么测试抗震性能呢?”插入原文,位置恰当的是( )。(2分)
A.第①和第②自然段之间 B.第②和第③自然段之间
C.第③和第④自然段之间 D.第④和第⑤自然段之间
20.以下关于紫禁城抗震秘密的说法与文本内容不相符的是( )。(3分)
A.榫卯结构拼合的斗拱之间没有缝隙,不影响建筑稳固性。
B.斗拱通过摩擦、旋转消化地震中的能量,起到减震作用。
C.立柱和屋顶形成稳固的三角形,为建筑又上了一层保险。
D.墙体厚、梁架低、屋顶重等设计也对故宫起到保护作用。
21.文章以(600年200多次地震,故宫怎么就是不倒?)为题,好处有哪些?请至少写出两点。(4分)
22.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段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
三、写作。(40分)
23.同学们,六年的小学生活浸润着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回首过往,你一定感慨万千,或高兴、或感动、或懊悔、或遗憾、或困惑……正如一位歌手唱道:“再回首背影远走,再回首泪眼朦胧,留下你的祝福,寒夜温暖我……”同学们,请以“回首”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挚。
2023年秋季七年级入学综合素养监测
语 文 试 题(八)(解析卷)
【温馨提示】:亲爱的同学,欢迎你参加入学语文素养考查,六年的语文学习,你的语文素养已有很大提高,现在请你自信地提起笔、沉着、冷静、仔细地答题,展示才华,成就自己,祝你成功! 本试题共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掺和(cān) 萦绕(yín) 千锤万凿(zuó)
B.正月(zhèng) 机杼(zhù) 锲而不舍(qì)
C.追悼(dào) 藤蔓(wàn) 头晕目眩(xuàn)
D.炽热(zhì) 和着面(huò) 奄奄一息(yān)
【答案】C
【解析】A项,千锤万凿:qiān chuí wàn záo,萦绕拼音yíng rào;B项,正月拼音zhēng yuè,锲而不舍:qiè ér bù shě;D项,炽热:chì rè,“和”在词语“和着面”读音huó,奄奄一息拼音yǎn yǎn yī xī。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娇阳似火 成群结队 自愧弗如 卧床不起
B.见微知著 优哉游哉 不可思义 怒气冲冲
C.一视同仁 死得其所 零七八碎 哄堂大笑
D.雨雪霏霏 弱小无力 捶头丧气 赴汤蹈火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辨析错别字的能力,根据平时所学生字及平时的积累,结合具体语境,对每个词中的字进行分析完成即可。A项“娇阳似火”应改为:骄阳似火。B项“不可思义”应改为:不可思议。D项“捶头丧气”应改为:垂头丧气。
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送鲍浩然之浙东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B.春风又绿江南岸 千里莺啼绿映红
C.万水千山只等闲 烈火焚烧若等闲
D.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答案】A项“送鲍浩然之浙东”的意思为:送鲍浩然到浙江东路,“之”的意思为: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思为: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 “之”的意思为:的。B项“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意思为:和煦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绿”的意思为:吹绿。“千里莺啼绿映红”的意思为:辽阔的干里江南春景美如画,莺歌燕舞绿叶映衬鲜艳红花。“绿”的意思为:绿叶。C项“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意思为: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等闲”的意思为:平常。“烈火焚烧若等闲”的意思为: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等闲”的意思为:平常。D项“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的意思为: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在我面前流动。“善”的意思为:好。“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的意思为: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善”的意思为:擅长。
4.把下列词语填入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接到最后一棒,已经落后别人大半圈,基本没有拿到接力赛冠军的可能了。 ,小青不气馁。 在她心中始终有个信念,那就是只要还有万分之一的可能,就不放弃。
A.所以 但是 B.但是 因为 C.因为 所以 D.虽然 但是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关联词的运用。解答时要先理解例句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选择关联词填空。第一个空是转折关系的关联词。第二个空是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5.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运用了对偶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B.如果生命是树,尊严就是根;如果生命是火,尊严就是燃烧;如果生命是鹰,尊严就是飞翔。(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C.一味地“追星”,一味地模仿,哪里还会有创新意识?哪里还会有开拓精神?(运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D.眼前的山,已把夏天的翠绿换成了深秋茶绿色的晚服。(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答案】C
【解析】C项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6.下列句子转换或句序调整后,意思没有发生变化的是一项是( )。(2分)
A.这清白的梅花,是能玷污的吗?——这清白的梅花,是不能玷污的。
B.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军情紧急,不可能开玩笑。
C.来黄山的客人已住进了旅馆。——黄山来的客人已住进了旅馆。
D.在这里,谁都不叫喊吆喝。——在这里,没有一个人不叫喊吆喝。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句型转换和句子意思的理解。A项,是反问句变陈述句,“是能玷污的吗?”改成陈述语气,将肯定改成否定,去掉疑问词和改掉问号,即为:是不能玷污的。B项,原句的意思是不允许开玩笑,但并不否定存在“开玩笑”的可能,修改后的句子意思里,已经否定了这个可能,句子意思发生变化。C项,原句意思是“来黄山的客人”,修改后的句子意思是,客人是从黄山来的,句子意思发生变化。D项,原句的意思是,这里的人不叫喊吆喝,修改后的句子意思是这里的人都叫喊吆喝,句子意思发生变化。
7.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上中学以来,他一直始终参加学校田径队训练。修改:删去“一直”或删去“始终”。
B.通过这次小提琴比赛,使她的自信心增强了。修改:删去“通过”或删去“使”。
C.到了退休年龄的他,精力和身体都还很健壮。修改:将“健壮”改为“充沛”。
D.我们要利用一切人类的优秀成果,为祖国建设服务。修改:将“一切”放到“人类的后面”。
【答案】C
【解析】“到了退休年龄的他,精力和身体都还很健壮”一句搭配不当,可以说“身体健壮”,但不能说“精力健壮”,所以本句可改为“到了退休年龄的他,精力很充沛,身体很健壮”。
8.下面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总书记希望少年儿童刻苦学习知识,坚定理想信念,磨炼坚强意志,锻炼强健体魄
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刻准备着
③“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各族少年儿童致以节日祝贺
④总书记的深情寄语,凝聚着对少年儿童的真挚关怀和殷切期待
⑤温暖激励广大少年儿童树立远大目标,努力学习知识本领,将来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
A.④③⑤①② B.③⑤④①② C.③④⑤①② D.③①②④⑤
【答案】D
【解析】本段文字中,首先确定第一句是③句,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在“六一”儿童节前夕,然后接①句,总书记对少年儿童的希望,接着是②句,这样的希望是为了实现什么,下面接④句,总书记的寄语是深情的,是对少年儿童的关怀。最后是⑤句,要实现的目标。
9.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五音是指宫、商、角、徵、羽。
B.写人物说话时,可以用赞叹、婉言谢绝、窃窃私语等词语来代替“说”。
C.当同学在球场拼搏时,他甘愿在场下为同学递水擦汗,并自嘲说:“我就是来跑龙套的。”
D.“颜筋柳骨”说的是我国历史上两位楷书大家:颜真卿和柳宗元。
【答案】D
【解析】通过知识的积累可知,“颜筋柳骨”的“颜”指颜真卿,“颜”指柳公权。二人都是中国古代书法史上著名的楷书家。颜真卿的书法用笔肥厚粗拙,显得金健洒脱。柳公权的书法棱角分明,以骨力遒健著称。颜真卿的字多“筋”,柳公权的字多“骨”,故有“颜筋柳骨”之说。由此可知本题“……颜真卿和柳宗元”说法错误,应是“颜真卿和柳公权”。
10.综合性学习。(7分)
同学们,我们在“走进信息世界”的综合性学习中,充分感受到了信息传递方式的快速发展,也体会到了信息给我们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影响,并学会了搜集和处理信息。下面请你仔细阅读所给的材料,回答问题。
(1)做一次调查:如果要了解第二天的天气情况,你的家庭成员会从哪些渠道获得信息?按要求填涂并补充完整结论。(4分)
成员 信息渠道(运用的〇涂黑)
爸爸 电视〇 上网〇?手机〇?报纸〇 其他〇
妈妈 电视〇 上网〇?手机〇?报纸〇?其他〇
我 电视〇 上网〇?手机〇?报纸〇?其他〇
结论:为了知道第二天的天气情况,我认为最快最方便的方法是:
(2)根据语境,为下文选择正确答案,将序号填在横线上。
一些不健康的网络对同学们毒害很大,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有的同学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 ;有的同学因每天长时间上网,导致 ;有的同学受不良信息的影响, 。
A.视力严重下降,甚至视网膜脱落
B.竟铤而走险,走上盗窃、抢劫的犯罪道路
C.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答案】(1)略。 (2)C A B
二、阅读与理解。(35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8分)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1.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宣告结束,爱国诗人杜甫“初闻涕泪满衣裳”,他的泪水不包含下列哪项?( )(3分)
A.国家平定了安史之乱,重获安定,诗人喜极而泣。
B.诗人回想战乱期间,乾坤疮痍,黎民受苦,因此感怀。
C.浩劫过去,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不禁喜不自胜,高兴得哭了。
D.52岁的诗人回想起自己这些年颠沛流离的苦日子,痛定思痛,悲从中来,无法压抑。
12.“青春作伴好还乡”中的“青春”的意思是( )。(2分)
A.春天。 B.年轻的时光。
C.年轻的朋友。 D.春天的歌。
13.“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远的距离,而诗人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让我们体会到 。(3分)
【答案】11.D 12.A 13.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2分)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4.下列句子中的“度”与其他两项意思不同的是( )。(2分)
A.先自度其足 B.吾忘持度 C.宁信度
15.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何不试之以足?
16.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只允许回答三个)(3分)
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
而忘操之:
反归取之:
何不试之以足:
17.《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3分)
【答案】14.A
15.(1)等到他返回后,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也没有买到鞋。 (2)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
16.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 至之市(到、往)而忘操之(脚的尺寸) 反归取之(脚的尺寸) 何不试之以足(鞋子)
17.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参考译文】从前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一双新鞋子,于是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郑国人)到了集市,却忘了带上尺码。(郑国人)挑好了鞋子,才发现:“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中拿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三)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回答问题。(15分)
600年200多次地震,故宫怎么就是不倒?
①2017年,故官博物院工程师周乾接到一通跨洋电话,来电者是英国一家电视台,他们说中国古代木建筑抗震性十足,于是找到周乾,希望答应他们的拍摄请求:复刻一个太和殿来震一震,看看中国古建筑到底有多抗震。
②太和殿太大,于是他们换成寿康宫,用传统的工具和技法,将立柱、外墙、斗拱一一还原,照原样复制了一座1/5大小的寿康宫。
③英国导演说:“我们英国没有地震,对地震的了解只知道‘震级’,那我们就把模型放到测试用的地震台上,一级一级加,加到散架为止。”于是,一场简单粗暴的实验开始了。
④周乾带着外国木匠理查德站在仪器旁,紧盯着仪器上不断升高的数值。5级,寿康宫已经疯狂摇摆。8级,两边的墙体轰然倒塌,但主体的木结构还只是摇摇晃晃,没有要“投降”的意思。震级9.5级,这是1960年智利大地震的震级,是人类经历过的最高的震级了。
⑤当地震台的震级显示,达到10.1级,寿康宫在地震台上疯狂起舞,但就是死活不散架。理查德又是惊奇又是兴奋,想要再加码,可地震台已经快要冒烟了!
⑥理查德说:“我们想震塌这个建筑,但是我们做不到。”
⑦后来周乾分享了他们后来研究发现的“紫禁城的秘密”。最大的秘密,就藏在屋顶上:榫卯结构拼合而成的斗拱。榫卯,中国古代木质建筑的主要结构,不用一根钉子,通过木条拼合而成。拼合成的斗拱之间虽有缝隙,却丝毫不影响建筑的稳性。
⑧地震开始,斗拱通过摩擦、旋转,消化掉了地震中的能量,起到减震作用。
⑨其次是柱顶石,故宫主体柱子下的这块大石头。实验前,工程师们本以为立柱会受损严重,实验结束,木架完好无缺,但他们发现模型产生了轻微位移。没错,建筑整体移动了,但是建筑本身无损。如果柱子不是放在柱顶石上,而是插入地基中,反而会因为消解不了地震的能量而断裂。
⑩立柱的角度也有看不见的讲究。我们肉眼看到立柱,以为是平行向上的,但其实是有轻的倾斜,向内收拢,和屋顶一起形成了一个稳固的三角形,无疑也为建筑又上了一层保险。
除了斗拱减震,土加碎石的地基搭配也功不可没。一层土一层碎石的铺法,层层垒起,化解地震的能量。
此外,故宫的墙体厚、梁架低、屋顶重等设计,也对建筑物本身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一系列的工程技术,让小型的寿康宫在这次实验中成功立住。
除了紫禁城,在中国还有年代更久远的抗震木建筑,它们均体现了榫卯结构的良好应用,作为“世界三大奇塔”之一的应县木塔,传说中地震不倒、战火不毁、雷击不焚,它的构造体现了斗拱的精妙,是中国建筑史上最具价值的坐标。
纯木建造的万荣飞云楼,被誉为“中华第一木楼”无论大小接口,均为卯嵌套,它和应县木塔一起,被誉为“南楼北塔”。
而寿康宫,只是故宫的小小缩影,类似的木构古建筑,整个故宫有1200座,成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构建筑群。
我们用现代实验总结出故宫抗震的原理,而其中所蕴含的智慧,早已经受住无数实际考验。
其实,北京位于地震活跃带,这条危险的断层带长达1000公里。但正是因为这些经年积累的技艺,让紫禁城挺过了大大小小200多次地震。
(选自《意林》2020年第3期,那城的城君,有删改)
18.抗震性能测试中寿康宫出现疯狂起舞现象时的震级是( )。(2分)
A.5级 B.8级 C.9.5级 D.10.1级
【答案】D
【解析】根据第⑤段“当地震台的震级显示,达到10.1级,寿康宫在地震台上疯狂起舞,但就是死活不散架。”可知抗震性能测试中寿康宫出现疯狂起舞现象时的震级是10.1级。
19.把“怎么测试抗震性能呢?”插入原文,位置恰当的是( )。(2分)
A.第①和第②自然段之间 B.第②和第③自然段之间
C.第③和第④自然段之间 D.第④和第⑤自然段之间
【答案】A
【解析】“怎么测试抗震性能呢?”应作为过渡段,承接开头第①的英国电视台对于中国古代木建筑抗震性的好奇,引出下文第②段对于寿康宫的抗震测试。
20.以下关于紫禁城抗震秘密的说法与文本内容不相符的是( )。(3分)
A.榫卯结构拼合的斗拱之间没有缝隙,不影响建筑稳固性。
B.斗拱通过摩擦、旋转消化地震中的能量,起到减震作用。
C.立柱和屋顶形成稳固的三角形,为建筑又上了一层保险。
D.墙体厚、梁架低、屋顶重等设计也对故宫起到保护作用。
【答案】A
【解析】根据第⑦段中“拼合成的斗拱之间虽有缝隙,却丝毫不影响建筑的稳性。”可知A选项说法太过绝对,斗拱之间是有缝隙的。根据原文“地震开始,斗拱通过摩擦、旋转,消化掉了地震中的能量,起到减震作用。”,可知B说法正确。“我们肉眼看到立柱,以为是平行向上的,但其实是有轻的倾斜,向内收拢,和屋顶一起形成了一个稳固的三角形,无疑也为建筑又上了一层保险。”可知C说法正确。“此外,故宫的墙体厚、梁架低、屋顶重等设计,也对建筑物本身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可知D说法正确。
21.文章以(600年200多次地震,故宫怎么就是不倒?)为题,好处有哪些?请至少写出两点。(4分)
【答案】(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引发读者思考(或:问句设疑,引发思考);(3)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或: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4)自然引出(导入)下文(或: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引出下文)。(5)吸引读者(或: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解析】说明文标题常见作用1.点明说明对象(新颖奇特)2.引起读者阅读兴趣3.生动形象的揭示说明对象4.概括说明内容5.如问句,引起读者注意与思考。600年200多次地震,故宫怎么就是不倒?问句设疑,引发思考;同时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自然而然引出下文对于原因的说明。同时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故宫为何不倒的原因。
22.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段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
【答案】思想感情:(1)赞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2)表达民族自豪感;(3)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作用:(1)总结全文;(2)点明中心(或:深化主题);(3)照应题目;(4)照应开头(或:首尾呼应);(5)照应前文;(6)引人深思。
【解析】最后两段赞扬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为我们创造了奇迹般的存在。表现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抒发了对祖国,对古建筑的热爱之情。内容上:点明了文章中心,升华了抒发了对祖国,对古建筑的热爱之情的主题。结构上:总结全文,与开头形成首尾呼应,同时照应了文章标题“600年200多次地震,故宫怎么就是不倒?”。
三、写作。(40分)
23.同学们,六年的小学生活浸润着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回首过往,你一定感慨万千,或高兴、或感动、或懊悔、或遗憾、或困惑……正如一位歌手唱道:“再回首背影远走,再回首泪眼朦胧,留下你的祝福,寒夜温暖我……”同学们,请以“回首”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挚。
【答案】范文:
回首
“同学们好,我是你们这个学期的音乐老师……”看着我这张合照,似乎所有的小学点滴映入眼帘,历历在目。我看到了我的母校,看到了,我的老师……
当那个炎炎夏日逝去时,当我们为此感到抱怨时,我们抱着这种心态去上第一节音乐课。踏入那音乐的圣堂!感到满屋冰凉的冷气,正当我们享受着那一丝凉意之时,我注意到了,在墙边有个人,是谁?
那是我们的音乐老师,我们叫她小王老师,她虽然没有苗条的身材,也没有挺拔的身躯,高贵的气质。但她给我的第一印象很不错,很和蔼,很朴实。至于她的穿着总是那么的休闲!让我在她的课堂里感觉不到丝毫的紧张,让我认为音乐是快乐的!是美好的!是我向往的!小王老师的教学总有自己的一套——只要你唱的好,随你怎么玩。但那些在这方面没天赋的,她也耐心的去教,从不骂学生。在她的眼里,他们就是自己的儿女!
时光匆匆,一晃就到期末了。当小王老师说出考试歌曲时,大家都张大嘴巴,口中嚷嚷道不可能吧!她让我们唱的是《再回首》,虽然这首歌没有那么多真假音的转换,但是副歌一句一行,必须有灵活的运用气息的方法。她带我们先唱了一遍,她的声音,宛如草原上一棵嫩绿的小草,娇脆欲滴。又宛如天空中的一滴雨水,晶莹剔透。美极了!听完老师的演唱后,显然大家对自己的分数报以绝望,但小王老师却嘟着嘴说道她的口头禅:“不要这样!大家努力点,一切极有可能!来,我一个一个挑你们缺点,要学会不断弥补、改善自己。像我一样!”她边说边拍着胸脯,紧接着两声咳嗽声。惹得我们忍俊不禁!
“曾经在幽幽暗暗……赫!再来一遍!曾经……”在不断练习后,我独自一人去找老师帮我指点指点!老师给我教了我更好运用气息,也指出我的不足。在我要走时,她说了一句话:“你的声音很好!你当期末考的男生领唱吧”正是这句话,让我对音乐产生强烈的兴趣!这是我第一次别人认同我的能力。这句话,给我带来的是音乐对我一生的快乐!
离考试还有五分钟,我站在幕后时,我一个想到的就是那台底的观众。那汗珠在我脸上不断滑落,此时脑袋也是空白的,那脚更是抖得不听使唤。可是当那帷幕渐渐拉开时,我看到了小王老师,她站在那中央,不停的鼓掌。她的微笑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紧张抛到九霄云外。她的笑容,我难以抗拒,唱不好的话,我就对不起老师的细心指导!心想什么都不管了,拼了!我渐渐开始发声,我也努力运用方法唱歌。“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只有那无尽的长路伴着我”苦尽甘来,我得来的是雷鸣般的掌声与欢呼雀跃!那天是我的生日,我收到了在那个年纪时最好的礼物,而这礼物,来自我那只懂付出不想回报的老师。
时光转纵即逝,一去就是2年,但我却从没因为时间的洗刷而忘记过去,小王老师,是我最大的恩师!她给我留下的是刻苦铭心的回忆。“再回首恍然如梦,再回首我心依旧,只有那位老师在默默祝福着我……”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习作能力。
本题为命题作文,要求以“回首”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可回首小学生活中难以忘记的事情,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开头:可用抒情的手法,引出自己要回首的是什么。
中间:说明自己要回首的事情是什么,以及这件事情为什么值得自己难以忘记。叙事的作文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把一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交代清楚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写事离不开写人,在记事过程中,一定要把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写细致,写逼真,这样才能表达出人物的思想品质,才能更好地表达这件事所包含的意义。要将自己难忘的情感表达出来。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表明自己的情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