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秋季七年级入学综合素养监测语文试卷(十一)(原卷+解析卷)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秋季七年级入学综合素养监测语文试卷(十一)(原卷+解析卷)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12 16:44: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年秋季七年级入学综合素养监测
语 文 试 题(十一)(原卷)
【温馨提示】:亲爱的同学,欢迎你参加入学语文素养考查,六年的语文学习,你的语文素养已有很大提高,现在请你自信地提起笔、沉着、冷静、仔细地答题,展示才华,成就自己,祝你成功! 本试题共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一、基础与运用(本题包括1-9题,共40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琴弦(xuán) 悼念(dào) 湖畔(pàn) 戛然而止(jiá)
B.包庇(pì) 勉强(qiǎng) 徘徊(huái) 叱咤风云(chà)
C.埋怨(mán) 机械(xiè) 潜伏(qián) 锲而不舍(qì)
D.藤蔓(wàn) 号召(zhào) 炽热(chì) 玲珑剔透(tī)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2分)
A.掩护 警戎 矫健 精疲力竭
B.敏捷 宏伟 严峻 养尊处优
C.放肆 枯竭 荡漾 别出新栽
D.咆哮 干躁 祷告 不翼而飞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她总是津津乐道于自己已经取得的成绩。
B.班长李杰学习好,人品好,在班级同学中德高望重。
C.这份试卷中的第三小题他足足花了半个小时才完成,真是小题大做。
D.程成画的这幅漫画夸张而传神,连李老师看了都忍俊不禁地笑了。
4.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 )。(2分)
A.中国戏曲是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之一,主要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综合而成。
B.每天早晨,身体瘦弱的王教授的父亲,总喜欢在这条幽静的小道上打太极。
C.少年时代的生活,恰似流光溢彩的画面,也似一曲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
D.每一个有志气的青年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5.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中医认为,荠菜味辛甘,具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祛病养生功效。
B.上周,学校开展了《读书伴我成长》的主题活动。
C.“嫦娥四号”探测器为何选在月球背面着陆?据专家解释,那里更有利于开展天文观测。
D.喷泉之所以漂亮,是因为有了压力,水滴之所以穿石,是因为有了目标。
6.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多读书,不仅能解决人生的许多问题,还能让人远离喧器,有助于修身养性。
②陈继儒在《小窗幽记》里也说过:“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
③读书,是一个人沉淀下来审视人生的过程。
④杨绛先生曾经说过:“许多人的问题,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⑤只有静下心来读书,才是进入深度自省的开始。
A.③⑤④②① B.③⑤④①② C.④⑤②①③ D.④⑤②③①
7.看拼音,写词语。(7分)
我们何曾chì luǒ luǒ( ① )地来?看,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的jiě fànɡ( ② )和人民的幸福,不畏xī shēnɡ( ③ ),奋勇直前。听,“神舟十五号”成功发射的喜讯,传遍大江南北,在pì jìnɡ( ④ )的地方都会为一代代qián pū hòu jì( ⑤ )的科研人员献上最热烈的掌声。那么,身处新时代的我们,怎可肆意pái huái( ⑥ ),虚度光阴呢?同学们,让我们xié shǒu( ⑦ )起来,共创美好未来。
8.按要求填空。(11分)
(1)《三国演义》中与刘备、张飞一起结拜为异姓兄弟的是 ① ,他曾“千里走单骑”护送刘备家眷寻夫,也曾被乱箭所伤,为永除隐患而“ ② ”(情节),这足以说明他的忠勇、意志坚强。
(2)“一个是阆苑仙 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织虚化?”这首诗揭露了《红楼梦》中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 ① ,“美玉无瑕”指的 ② 。
(3)“五音”指的是:宫、 ① 、角、 ② 、羽。
(4)测量是一项“ ① , ② ”(八字成语)的工作。因此一定要十分仔细,绝不能粗心大意。
(5)赵强在班级里总喜欢用武力解决与同学们间的矛盾,班主任在劝解他时用到“ ① , ② ”这两句话,让他明白长久的胜负要看谁站在有道理的一方。
(6)“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回家”后的第一餐是热腾腾的面条,这源于中国历来有“上车饺子下车面”的习俗,寓意健康长久。年夜饭上我们中国人热衷于吃鱼,你认为这有 ① 的寓意。
9.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10分)
(1) ,日久见人心。
(2)好雨知时节, 。
(3) ,立根原在破岩中。 ,任尔东西南北风。
(4)小王在学习上很松懈,我们可以用《长歌行》中的“ , ”告诫他要珍惜时间,发奋努力,不要到老了再后悔。
(5)同是明月,在不同诗人的笔下却被寄托了不同的情怀。王建在《十五夜望月》一诗,写下了“ ,
。”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王安石则在《泊船瓜洲》中写到“ ,
。”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
二、阅读(本题包括10-21题,共30分)
(一)阅读文言文《鲁人刘仁嗜弈》,完成10-13题。(9分)
鲁人刘仁嗜弈
鲁人刘仁嗜弈,然不精。一日,出市,见有人弈,观者五六,遂滞焉。竟局,胜者欲去,刘要之对局。胜者熟视之,曰:“善”。甫下子,刘占势,诩诩然①以为必胜。移时,胜者连出高招。刘愕然,无招架之力,欲起。曰:“汝不闻,我欲要取之,必先予之。”观者哂之。
【注释】①诩诩(xǔ)然:夸耀的样子。
10.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3分)
①鲁人刘仁嗜弈 ②竟局 ③观者哂之
11.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汝不闻,我欲要取之,必先予之。
12.短文对鲁人刘仁棋艺的评价是“嗜弈,然不精”,你从哪里能够看出刘仁的“嗜弈”和“不精”?(2分)
13.棋品如人品。生活中我们常会通过下棋一类的小事,感知一个人的性格和为人。在与“胜者”对弈的过程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刘仁?(2分)
阅读《母亲的枕巾》,完成14-17题。(11分)
母亲的枕巾
①母亲是继母。
②一个陌生优雅的女人来到我们农村的家中,已经懂事的我既新奇,又高兴,还有些自豪,因为继母无疑是整个村子里最有文化的人,连她戴的近视眼镜都可以让别人兴致勃勃地谈论和猜测。继母到家带来最多的是枕巾,整整一大包。有一次,她把枕巾在老家的炕上摊开,那简直就是一座花园。母亲第一次教我认识了牡丹、玉兰、蔷薇、紫藤……小小的心房里暗自欢喜,甚至迷恋,但我却始终没有喊她妈妈。
③那年冬天,淘气的我和哥哥到池塘边看大人捕鱼,不小心掉进了冰窖。恰巧奶奶不在家。当叔伯们像拎两只落汤鸡一样把我们扔在炕上时,继母脸吓得煞白。她用热水为我们擦洗身子,擦得那样认真细致,甚至耳朵眼、指甲缝都被洗得干干净净。或许是因为我们俩大难不死,她一直以来平静安详的脸上露出了少有的兴奋,喃喃道:“没事,没事,我的两个儿子没事……”她用芳香的枕巾为我们揩干了身子,然后给我们围上了浅紫色的缎被。在暖烘烘的炕上,看着她的手来回地动,看着她的眼神中透露出的关切,我乖乖地感受着她的柔情。然后,我小心地,轻轻叫了声:“妈——”她没有答应,但脸红着笑了……
④1976年夏天,唐山发生了大地震。惨烈的灾难突然降临,废墟上的人们大多赤着身子,我惊讶地看见,母亲顺手扯出两条枕巾,用头上的卡子在腰间缀成一条别致的短裙。奔忙救人的母亲是一个多么优雅的形象。我拎着从瓦砾中扒出来的药箱,跟在她身后屁颠屁颠地东奔西跑;哥哥加入了壮汉们救人的行列。
⑤母亲累得不行了,额上的汗珠混着雨水大颗大颗地滚落(后来才知道她那时正怀着小妹)。倒在地上的母亲用微弱的声音叫我:“亮亮,妈难受,让妈靠一会儿……”母亲就这样唯一一次靠在我幼小的肩头。母亲头发散乱,憔悴的脸被雨水打得越发苍白。我害怕:“妈,我不让你死,我不让你死!”她睁开眼睛,吃力地冲我笑笑:“妈不死,妈不死,我儿子中用了……”到现在我依然记得她的眼神,那是疲惫中流露出的满足的眼神!
⑥母亲渐渐老了。转眼我到了结婚的年龄,她欣喜着,翻箱倒柜,自言自语,反复比较,选出两对最好看的枕巾——那上面有两朵盛放的富贵牡丹。我含着眼泪接过她的那份爱……我的女儿出生那天,她可乐坏了,非要用两个新枕巾给孙女当尿布,我第一次跟她急了……
⑦再后来,每次出差,我都愿意到商场买回两条图案新颖、花色鲜艳的枕巾带回老家,但她都舍不得用。旧枕巾破得不能再用时,她就找出我们穿旧了的白背心,剪去肩带,套在枕头上,白白净净的倒还挺合适。我知道,母亲枕着我们的背心就好像孩子们还在她的身边,她就可以和我们心贴着心。
⑧如今,我们像小鸟一样飞远了。年节回老家时总爱枕着母亲的枕头在炕上躺一会儿,享受家的舒适,也享受着母亲深情的注视。有时,月的清辉透过窗棂泻进来,我不经意瞥见落寞的她还在月光下痴痴地望着我们,此时我使尽了全身力气也抑不住涌出的泪。
⑨母亲啊!继母就是我的母亲。 ——(选自《甘肃日报》)
14.文章记叙了继母哪些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三件来。(3分)
15.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子。(3分)
16.选文为什么在开头写“母亲是继母”,而在结尾写“继母就是我的母亲”?(3分)
17.继母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三)阅读《秋 思》,完成18-21题。(10分)
秋 思 梁衡
①十月里有机会到吕梁山中去。一进到山的峰谷间,秋浓如酒,色艳醉人。长年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真不知道大自然原来是这样的换着时装。这山,原该是[甲]____着一件绿裳的吧,而这时,却[乙]____上了一层花毯,那绒绒的灌木、齐齐的庄禾、蔚蔚的森林,成堆成簇。如烟如织,一起[丙]___成了一幅五光十色的大图案。
②这花毯中最耀眼的就是红色。坡坡洼洼,全都让红墨浸了个透。你看那殷红的橡树,干红的山楂,血红的龙柏,还有那些红枣、红辣椒、红金瓜、红柿子等,都珍珠玛瑙似的闪着红光。最好看的是荞麦,从根到梢一色娇红,齐刷刷地立在地里,远远望去就如山腰里挂下一方红毡。此时,点缀这红色世界的还有黄和绿。山坡上偶有几株大杨树矗立着,像把金色的大扫帚,把蓝天扫得洁净如镜。镜中又映出那些松柏林,在这一派喧热的色彩中泛着冷绿,更衬出这平酽酽的秋色。金风吹起,那红波绿浪便翻山压谷地向天边滚去。登高远望,只见紫烟漫漫,红光蒙蒙,好一个热烈、浓艳的世界。
③我奇怪,这秋色为什么红得这么深浓。林业工作者告诉我,这万山一片在春之初本也是翠绿鹅黄,一色新嫩。以后栉风沐雨,承受太阳的光热,吸吮大地的养分,就由浅而深,如黛如墨;再渐黄而红,如火如丹。就说这红枣吧,春天里繁花满枝,秋时能成果的也不过千分之二三,要经过多少场风吹雨打、蜂采蝶传,才得收获那由绿而红,一粒拇指肚大的红果,这其中浓缩了多少造物者的心血。那满山火红的枫叶则是因为她的叶绿素已经用完,显红色的花青素已经出现。这是一年来完成了任务的讯号,是骄傲与胜利的标志。
④本来,四时不同,爱者各异。人们大都是用自己的心情去体味那无言的自然。所以春花灼灼,难免林小姐葬花之悲;秋色似火,亦有欧阳修夜读之凉。其实顺着自然之理,倒应是另一种感慨。芳草萋萋,杨柳依依,春景给人的是勃发的踊跃之情,是幻想,是憧憬,是出航时的眺望;天高云淡,万山红遍,秋色给人的是深沉的思索,是收获,是胜利,是到达彼岸后的欢乐。一个人只要是献身于一种事业,一步步地有所前进,他的感情就应该和这大自然一样的充实。我站在这秋的山巅,遥望那远处春天曾走过的小路,不觉想起保尔在晚年关于年华的那段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我想,不管是少年、青年还是中年人,都请来这大自然的秋色中放眼一望吧。她教你思考怎样生活,怎样去创造人生。
18.下列词语中,填在第①段甲、乙、丙处横线上最恰当的分别是哪个词?(只填序号)(3分)
A.拼  B.组  C.穿  D.披  E.盖  F.铺
甲:  乙:  丙:
19.第②段的首句“这花毯中最耀眼的就是红色”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2分)
20.第③段“这其中浓缩了多少造物者的心血”一句中,“这”指代的内容是什么?(2分)
21.请用优美的语言赏析文中画线句子。(3分)
山坡上偶有几株大杨树矗立着,像把金色的大扫帚,把蓝天扫得洁净如镜。
作文(30分)
22.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用心体验,就会发现上了初中后,自己的生活有了变化,许多事情让我们认识到许多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甚至是从寻常小事中,也能感悟出一个道理。
请以“我懂得了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在题目的横线上补上恰当的词语。(如真诚、感恩、珍惜、宽容……)。2.中心明确,条理清楚,有真情实感。(不得出现真实人名、地名、校名)。3.字数不少于500字。4.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2023年秋季七年级入学综合素养监测
语 文 试 题(十一)(解析卷)
【温馨提示】:亲爱的同学,欢迎你参加入学语文素养考查,六年的语文学习,你的语文素养已有很大提高,现在请你自信地提起笔、沉着、冷静、仔细地答题,展示才华,成就自己,祝你成功! 本试题共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一、基础与运用(本题包括1-9题,共40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琴弦(xuán) 悼念(dào) 湖畔(pàn) 戛然而止(jiá)
B.包庇(pì) 勉强(qiǎng) 徘徊(huái) 叱咤风云(chà)
C.埋怨(mán) 机械(xiè) 潜伏(qián) 锲而不舍(qì)
D.藤蔓(wàn) 号召(zhào) 炽热(chì) 玲珑剔透(tī)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A.琴弦(xuán)——xián;B.包庇(pì)——bì,叱咤风云(chà)——zhà;C.锲而不舍(qì)——qiè。故选D。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2分)
A.掩护 警戎 矫健 精疲力竭
B.敏捷 宏伟 严峻 养尊处优
C.放肆 枯竭 荡漾 别出新栽
D.咆哮 干躁 祷告 不翼而飞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字形辨析。A.“警戎”——“警戒”。C.“别出新栽”——“别出心裁”。D.“干躁”——“干燥”。故选B。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她总是津津乐道于自己已经取得的成绩。
B.班长李杰学习好,人品好,在班级同学中德高望重。
C.这份试卷中的第三小题他足足花了半个小时才完成,真是小题大做。
D.程成画的这幅漫画夸张而传神,连李老师看了都忍俊不禁地笑了。
【答案】A
【解析】考查的是成语的理解与运用。A项:“津津乐道”指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句中指她对于自己的成绩高兴得谈论不停,故A项正确;B项“德高望重”指品德高尚,声望很高。多称颂年高而有名望的人,不能用于形容学生,故B项不正确;C项:“小题大做”比喻把小事当作大事来办,指无此必要。此题属于望文生义,故C项不正确;D项:“俊不禁”中“不禁”意思是无法控制自己,整个词语意思是忍不住要发笑。这与后文中的“笑了”重复,故D项不正确。
4.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 )。(2分)
A.中国戏曲是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之一,主要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综合而成。
B.每天早晨,身体瘦弱的王教授的父亲,总喜欢在这条幽静的小道上打太极。
C.少年时代的生活,恰似流光溢彩的画面,也似一曲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
D.每一个有志气的青年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修改病句。A.成分残缺,应在“三种”后面加上宾语“艺术形式”;B.指代不明,身体瘦弱的人是王教授,还是王教授的父亲;C.正确;D.语序不当,应将“将来”调至“自己”后面。
5.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中医认为,荠菜味辛甘,具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祛病养生功效。
B.上周,学校开展了《读书伴我成长》的主题活动。
C.“嫦娥四号”探测器为何选在月球背面着陆?据专家解释,那里更有利于开展天文观测。
D.喷泉之所以漂亮,是因为有了压力,水滴之所以穿石,是因为有了目标。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标点符号辨析。A.省略号和“等”不能同时使用,应删去省略号;B.“读书伴我成长”是活动主题,不是书名号,应将书名号改成双引号;D.句子描述的是两种事物,分别是“喷泉”“水滴”,而且都使用了“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由此判断二者是并列关系,因此第二个逗号应改为分号。
故选C。
6.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多读书,不仅能解决人生的许多问题,还能让人远离喧器,有助于修身养性。
②陈继儒在《小窗幽记》里也说过:“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
③读书,是一个人沉淀下来审视人生的过程。
④杨绛先生曾经说过:“许多人的问题,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⑤只有静下心来读书,才是进入深度自省的开始。
A.③⑤④②① B.③⑤④①② C.④⑤②①③ D.④⑤②③①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排序。通读五个句子,可知是围绕“读书”主题来写的。③“读书,是一个人沉淀下来审视人生的过程”概括读书对人生的意义,是总括句,因此是首句;⑤“只有静下心来读书,才是进入深度自省的开始”,说明怎样才能通过读书反省人生,是第二句;④和②通过引用名人名言,证明了前两句的观点,②句中的也”字表明此句在④句之后;①句总结了语段的内容,说明了读书对人的意义。因此正确的排序为:③⑤④②①;故选A。
7.看拼音,写词语。(7分)
我们何曾chì luǒ luǒ( ① )地来?看,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的jiě fànɡ( ② )和人民的幸福,不畏xī shēnɡ( ③ ),奋勇直前。听,“神舟十五号”成功发射的喜讯,传遍大江南北,在pì jìnɡ( ④ )的地方都会为一代代qián pū hòu jì( ⑤ )的科研人员献上最热烈的掌声。那么,身处新时代的我们,怎可肆意pái huái( ⑥ ),虚度光阴呢?同学们,让我们xié shǒu( ⑦ )起来,共创美好未来。
【答案】 ①赤裸裸 ②解放 ③牺牲 ④僻静 ⑤前仆后继 ⑥徘徊 ⑦携手
【解析】本题考查看拼音写词语。解答本题,首先要读一读拼音,然后写出对应的词语,写完后再读一读,看看是否写正确,书写时要注意规范和美观。注意“裸”“牺”“僻”“携”汉字的书写笔画。
8.按要求填空。(11分)
(1)《三国演义》中与刘备、张飞一起结拜为异姓兄弟的是 ① ,他曾“千里走单骑”护送刘备家眷寻夫,也曾被乱箭所伤,为永除隐患而“ ② ”(情节),这足以说明他的忠勇、意志坚强。
(2)“一个是阆苑仙 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织虚化?”这首诗揭露了《红楼梦》中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 ① ,“美玉无瑕”指的 ② 。
(3)“五音”指的是:宫、 ① 、角、 ② 、羽。
(4)测量是一项“ ① , ② ”(八字成语)的工作。因此一定要十分仔细,绝不能粗心大意。
(5)赵强在班级里总喜欢用武力解决与同学们间的矛盾,班主任在劝解他时用到“ ① , ② ”这两句话,让他明白长久的胜负要看谁站在有道理的一方。
(6)“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回家”后的第一餐是热腾腾的面条,这源于中国历来有“上车饺子下车面”的习俗,寓意健康长久。年夜饭上我们中国人热衷于吃鱼,你认为这有 ① 的寓意。
【答案】(1)①关羽 ②刮骨疗毒 (2)①林黛玉 ②贾宝玉 (3)①商 ②徵 (4)①差之毫厘 ②谬以千里 (5)①一时强弱在于力 ②万古胜负在于理 (6)①年年有余
【解析】(1)本题考查名著。《三国演义》中与刘备、张飞一起结拜为异姓兄弟的是关羽,他曾“千里走单骑”护送刘备家眷寻夫,也曾被乱箭所伤,为永除隐患而“刮骨疗毒”,这足以说明他的忠勇、意志坚强。
(2)本题考查名著。《红楼梦》中林黛玉本是绛珠仙草,所以称为“阆苑仙葩”,贾宝玉是补天遗石托生,所以是“美玉无瑕”。
(3)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五音”指的是:宫、商、角、徵、羽。
(4)本题考查八字成语。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形容开头稍有一点微小的误差,结果就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5)本题考查诗词名句理解。一时强弱在于力,万古胜负在于理:短时间的强弱在于力气大小,长时间的胜负在于道理。
(6)本题考查文化习俗。过年的时候会吃鱼寓意年年有余。鱼的谐音“余”不仅仅代着盈余,也象征着降妖除鬼。
9.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10分)
(1) ,日久见人心。
(2)好雨知时节, 。
(3) ,立根原在破岩中。 ,任尔东西南北风。
(4)小王在学习上很松懈,我们可以用《长歌行》中的“ , ”告诫他要珍惜时间,发奋努力,不要到老了再后悔。
(5)同是明月,在不同诗人的笔下却被寄托了不同的情怀。王建在《十五夜望月》一诗,写下了“ ,
。”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王安石则在《泊船瓜洲》中写到“ ,
。”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
【答案】(1)路遥知马力 (2)当春乃发生 (3)咬定青山不放松 千磨万击还坚劲 (4)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5)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解析】本题考查名言识记和诗词歌赋默写。完成此类题目不难,结合对于课文中语段的诵读及题目中的提示将句子补充完整,注意不加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1)“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意思是:路途遥远才能知道马力气的大小,日子长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指时间可以检验一切。(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出自杜甫《春夜喜雨》,句意: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节,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原诗为: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3)《竹石》是清代书画家郑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原文: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出自汉乐府的《长歌行》,句意: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原文: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5)“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出自唐代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句意: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原文: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泊船瓜洲》,句意: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原诗为: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达了诗人在万物复苏的春天里触景生情、思念故乡的复杂心情。
二、阅读(本题包括10-21题,共30分)
(一)阅读文言文《鲁人刘仁嗜弈》,完成10-13题。(9分)
鲁人刘仁嗜弈
鲁人刘仁嗜弈,然不精。一日,出市,见有人弈,观者五六,遂滞焉。竟局,胜者欲去,刘要之对局。胜者熟视之,曰:“善”。甫下子,刘占势,诩诩然①以为必胜。移时,胜者连出高招。刘愕然,无招架之力,欲起。曰:“汝不闻,我欲要取之,必先予之。”观者哂之。
【注释】①诩诩(xǔ)然:夸耀的样子。
10.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3分)
①鲁人刘仁嗜弈 ②竟局 ③观者哂之
【答案】①下棋 ②结束 ③讥笑
【解析】考查字词解释。①鲁人刘仁嗜弈:鲁国人刘仁喜爱下棋,弈:下棋;②竞局:一局棋结束,竟:结束。。③观者哂之:观看的人都(鄙视地)讥笑他,哂:讥笑。
11.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汝不闻,我欲要取之,必先予之。
【答案】你有没有听过,想得到什么东西,就应该舍得给予他人。
【解析】考查句子翻译。“汝不闻,我欲要取之,必先予之”意思是:你难道没有听过,想得到什么东西,就要在这方面下功夫。
12.短文对鲁人刘仁棋艺的评价是“嗜弈,然不精”,你从哪里能够看出刘仁的“嗜弈”和“不精”?(2分)
【答案】“嗜弈”:见有棋局就停下来观看,主动邀请胜者对局。“不精”:刚开局稍占优势,但在胜者连出高招后就无招架之力了。原文是:竟局,胜者欲去,刘要与之对局。胜者连出高招,刘愕然,无招架之力。
【解析】考查内容理解。“嗜弈”:指喜欢下棋,由原文“见有人弈,观者五六,遂滞焉。竟局,胜者欲去,刘要之对局。”他路过市集看人下棋,以及邀请胜者下棋都可以看出刘仁喜欢下棋。“不精”:指不精通下棋,由原文“甫下子,刘占势,诩诩然①以为必胜。移时,胜者连出高招。刘愕然,无招架之力”他刚开始下棋占据优势就认定自己会赢,以及对于那个人连出高招却无法应对,可知刘仁不擅长下棋。
13.棋品如人品。生活中我们常会通过下棋一类的小事,感知一个人的性格和为人。在与“胜者”对弈的过程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刘仁?(2分)
【答案】没有自知之明、爱吹牛的人。
【解析】考查概括人物形象。注意结合文章的事例来分析。根据“胜者欲去,刘要之对局”可知刘仁是个自以为是的人;根据“甫下子,刘占势,诩诩然以为必胜。”可知刘仁“好吹嘘爱面子”“虚荣”。
【参考译文】鲁地的人刘仁喜爱下棋,却不是很精通。有一天,他路过市集,看见有人在下棋,(周围)观看的有五六个人,于是刘仁也停下来(观看)。一局棋结束后,赢的人想要离开,刘仁邀请他一起下棋。赢的人仔细地看了看他,说:“好。”刚刚开始下棋子,刘仁占优势,夸耀地认为自己必定胜利。过了一会儿,赢的人连出高招,刘仁十分惊讶,但却没有招架的本领,想要走。赢的人说:“你难道没有听过,想得到什么东西,就要在这方面下功夫。”观看的人都(鄙视地)讥笑他。
阅读《母亲的枕巾》,完成14-17题。(10分)
母亲的枕巾
①母亲是继母。
②一个陌生优雅的女人来到我们农村的家中,已经懂事的我既新奇,又高兴,还有些自豪,因为继母无疑是整个村子里最有文化的人,连她戴的近视眼镜都可以让别人兴致勃勃地谈论和猜测。继母到家带来最多的是枕巾,整整一大包。有一次,她把枕巾在老家的炕上摊开,那简直就是一座花园。母亲第一次教我认识了牡丹、玉兰、蔷薇、紫藤……小小的心房里暗自欢喜,甚至迷恋,但我却始终没有喊她妈妈。
③那年冬天,淘气的我和哥哥到池塘边看大人捕鱼,不小心掉进了冰窖。恰巧奶奶不在家。当叔伯们像拎两只落汤鸡一样把我们扔在炕上时,继母脸吓得煞白。她用热水为我们擦洗身子,擦得那样认真细致,甚至耳朵眼、指甲缝都被洗得干干净净。或许是因为我们俩大难不死,她一直以来平静安详的脸上露出了少有的兴奋,喃喃道:“没事,没事,我的两个儿子没事……”她用芳香的枕巾为我们揩干了身子,然后给我们围上了浅紫色的缎被。在暖烘烘的炕上,看着她的手来回地动,看着她的眼神中透露出的关切,我乖乖地感受着她的柔情。然后,我小心地,轻轻叫了声:“妈——”她没有答应,但脸红着笑了……
④1976年夏天,唐山发生了大地震。惨烈的灾难突然降临,废墟上的人们大多赤着身子,我惊讶地看见,母亲顺手扯出两条枕巾,用头上的卡子在腰间缀成一条别致的短裙。奔忙救人的母亲是一个多么优雅的形象。我拎着从瓦砾中扒出来的药箱,跟在她身后屁颠屁颠地东奔西跑;哥哥加入了壮汉们救人的行列。
⑤母亲累得不行了,额上的汗珠混着雨水大颗大颗地滚落(后来才知道她那时正怀着小妹)。倒在地上的母亲用微弱的声音叫我:“亮亮,妈难受,让妈靠一会儿……”母亲就这样唯一一次靠在我幼小的肩头。母亲头发散乱,憔悴的脸被雨水打得越发苍白。我害怕:“妈,我不让你死,我不让你死!”她睁开眼睛,吃力地冲我笑笑:“妈不死,妈不死,我儿子中用了……”到现在我依然记得她的眼神,那是疲惫中流露出的满足的眼神!
⑥母亲渐渐老了。转眼我到了结婚的年龄,她欣喜着,翻箱倒柜,自言自语,反复比较,选出两对最好看的枕巾——那上面有两朵盛放的富贵牡丹。我含着眼泪接过她的那份爱……我的女儿出生那天,她可乐坏了,非要用两个新枕巾给孙女当尿布,我第一次跟她急了……
⑦再后来,每次出差,我都愿意到商场买回两条图案新颖、花色鲜艳的枕巾带回老家,但她都舍不得用。旧枕巾破得不能再用时,她就找出我们穿旧了的白背心,剪去肩带,套在枕头上,白白净净的倒还挺合适。我知道,母亲枕着我们的背心就好像孩子们还在她的身边,她就可以和我们心贴着心。
⑧如今,我们像小鸟一样飞远了。年节回老家时总爱枕着母亲的枕头在炕上躺一会儿,享受家的舒适,也享受着母亲深情的注视。有时,月的清辉透过窗棂泻进来,我不经意瞥见落寞的她还在月光下痴痴地望着我们,此时我使尽了全身力气也抑不住涌出的泪。
⑨母亲啊!继母就是我的母亲。 ——(选自《甘肃日报》)
14.文章记叙了继母哪些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三件来。(3分)
【答案】①继母细心照顾掉入冰窟的“我们”;②唐山大地震时,继母救死扶伤,帮助受灾群众;③“我”结婚时,继母送“我”枕巾;④“我”生了女儿,继母要用枕巾给孙女做尿布;⑤继母舍不得用“我们”送给她的枕巾,用旧背心做枕套。
【解析】考查对文章情节的概括。本文是叙述类文体,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概括出故事情节。注意人和事都要交代清楚。组织语言时,最好以“继母”为陈述的主体。概述出“继母”照顾掉入冰窟的“我们”、在唐山大地震时帮助受灾群众、“我”结婚时送“我”枕巾、“我”生女儿时用枕巾给孙女做尿布等事件。
15.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子。(3分)
【答案】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继母对“我们”的细心呵护,表现她对“我们”的关爱。
【解析】赏析文句。人物描写包括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找出本段文字中描写母亲的神情(“煞白、兴奋”)、语言(“没事,没事,我的两个儿子没事……”)、动作(“擦洗身子,擦得那样认真细致,甚至耳朵眼、指甲缝都被洗得干干净净”)等的语句,体会其中所表现出的母亲的认真及对子女的关爱。
16.选文为什么在开头写“母亲是继母”,而在结尾写“继母就是我的母亲”?(3分)
【答案】开头交代母亲的特殊身份,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结尾呼应开头,升华文章的主题,反映了作者对继母认识的转化。而这种转化正是继母自身的品质和行动的必然结果,因此也间接地表现了继母的优秀品质。
【解析】考查开头与结尾中重要语句的作用。开头写“母亲是继母”,而在结尾写“继母就是我的母亲”,这种开头和结尾都很让读者动情。开头交代继母的特殊身份,有设置悬念的作用;结尾又呼应开头,是情感升华的必然。
17.继母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答案】继母是一个娴静优雅、关爱子女、善良、乐于助人、节俭的人。
【解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继母在唐山大地震时,救死扶伤,帮助受灾群众等情节中可概括出其善良、乐于助人的性格特征。从继母舍不得用“我们”送给她的枕巾,用旧背心做枕套等情节可概括出其节俭的性格。所以一定要读懂情节与描写。
(三)阅读《秋 思》,完成18-21题。(10分)
秋 思 梁衡
①十月里有机会到吕梁山中去。一进到山的峰谷间,秋浓如酒,色艳醉人。长年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真不知道大自然原来是这样的换着时装。这山,原该是[甲]____着一件绿裳的吧,而这时,却[乙]____上了一层花毯,那绒绒的灌木、齐齐的庄禾、蔚蔚的森林,成堆成簇。如烟如织,一起[丙]___成了一幅五光十色的大图案。
②这花毯中最耀眼的就是红色。坡坡洼洼,全都让红墨浸了个透。你看那殷红的橡树,干红的山楂,血红的龙柏,还有那些红枣、红辣椒、红金瓜、红柿子等,都珍珠玛瑙似的闪着红光。最好看的是荞麦,从根到梢一色娇红,齐刷刷地立在地里,远远望去就如山腰里挂下一方红毡。此时,点缀这红色世界的还有黄和绿。山坡上偶有几株大杨树矗立着,像把金色的大扫帚,把蓝天扫得洁净如镜。镜中又映出那些松柏林,在这一派喧热的色彩中泛着冷绿,更衬出这平酽酽的秋色。金风吹起,那红波绿浪便翻山压谷地向天边滚去。登高远望,只见紫烟漫漫,红光蒙蒙,好一个热烈、浓艳的世界。
③我奇怪,这秋色为什么红得这么深浓。林业工作者告诉我,这万山一片在春之初本也是翠绿鹅黄,一色新嫩。以后栉风沐雨,承受太阳的光热,吸吮大地的养分,就由浅而深,如黛如墨;再渐黄而红,如火如丹。就说这红枣吧,春天里繁花满枝,秋时能成果的也不过千分之二三,要经过多少场风吹雨打、蜂采蝶传,才得收获那由绿而红,一粒拇指肚大的红果,这其中浓缩了多少造物者的心血。那满山火红的枫叶则是因为她的叶绿素已经用完,显红色的花青素已经出现。这是一年来完成了任务的讯号,是骄傲与胜利的标志。
④本来,四时不同,爱者各异。人们大都是用自己的心情去体味那无言的自然。所以春花灼灼,难免林小姐葬花之悲;秋色似火,亦有欧阳修夜读之凉。其实顺着自然之理,倒应是另一种感慨。芳草萋萋,杨柳依依,春景给人的是勃发的踊跃之情,是幻想,是憧憬,是出航时的眺望;天高云淡,万山红遍,秋色给人的是深沉的思索,是收获,是胜利,是到达彼岸后的欢乐。一个人只要是献身于一种事业,一步步地有所前进,他的感情就应该和这大自然一样的充实。我站在这秋的山巅,遥望那远处春天曾走过的小路,不觉想起保尔在晚年关于年华的那段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我想,不管是少年、青年还是中年人,都请来这大自然的秋色中放眼一望吧。她教你思考怎样生活,怎样去创造人生。
18.下列词语中,填在第①段甲、乙、丙处横线上最恰当的分别是哪个词?(只填序号)(3分)
A.拼  B.组  C.穿  D.披  E.盖  F.铺
甲:  乙:  丙:
【答案】甲:D 乙:F 丙:A
【解析】考查对词语的运用。第一空结合“绿裳”对照选项,“披”一件绿裳是合理的;第二空“一层花毯”用“铺”上了一层花毯合理;第三空“绒绒的灌木、齐齐的庄禾、蔚蔚的森林,成堆成簇,如烟如织”,众多景物“拼”成了一幅五光十色的大图案。
19.第②段的首句“这花毯中最耀眼的就是红色”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2分)
【答案】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解析】考查语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学生应观察语段所在文章的位置来判断其在文章中结构与内容的作用。中间段的作用,一般是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花毯中最耀眼的就是红色”一句承接上文“一幅五光十色的大图案”,并引出了下文对红色景物的描写,由此可知这一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0.第③段“这其中浓缩了多少造物者的心血”一句中,“这”指代的内容是什么?(2分)
【答案】“这”指代收获那由绿而红,一粒拇指肚大的红枣。
【解析】考查词语的指代义。解题方法是往这个词的前边找,离这个词最近的一句话或几句话,找到后代入句子中加以验证,通顺连贯的就是答案。结合这句话的上文“就说这红枣吧,春天里繁花满枝,秋时能成果的也不过千分之二三,要经过多少场风吹雨打、蜂采蝶传,才得收获那由绿而红,一粒拇指肚大的红果”可知,“这”指代的是收获那由绿而红,一粒拇指肚大的红枣。
21.请用优美的语言赏析文中画线句子。(3分)
山坡上偶有几株大杨树矗立着,像把金色的大扫帚,把蓝天扫得洁净如镜。
【答案】运用比喻修辞,将大杨树比喻成大扫帚,生动形象,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解析】考查句子的赏析。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表现的情境等。赏析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这句话中,把大杨树比作金色的大扫帚,由此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大杨树把把蓝天扫得洁净如镜,生动形象地写出大杨树的作用,由此可看出作者对大杨树的喜爱之情。
作文(30分)
22.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用心体验,就会发现上了初中后,自己的生活有了变化,许多事情让我们认识到许多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甚至是从寻常小事中,也能感悟出一个道理。
请以“我懂得了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在题目的横线上补上恰当的词语。(如真诚、感恩、珍惜、宽容……)。2.中心明确,条理清楚,有真情实感。(不得出现真实人名、地名、校名)。3.字数不少于500字。4.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范文】
我懂得了珍惜
这个新年过得与与众不同,没有了往日的走亲访友,热情相聚……就因为来自武汉的疫情,让所有人都措手不及。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就这样在全国各地打响。武汉告急!于是,在新闻里,网络上看到一批又一批的医护人员主动请缨前往武汉,让我感动极了,心中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不正是“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的真实写照?
清楚记得有这么一条新闻,说是十几位女子主动请缨支援武汉,但在前往武汉之前,为更好开展工作,她们毅然剪掉了秀丽的长发。有位志愿者是这么说的:“我原本准备和我老公拍张婚纱照的,但现在……不过我不后悔。”这些志愿者有的已经有了家庭,有的已经有了孩子,有的才刚毕业……但是她们抛下了一切前往武汉。她们虽然没了秀丽的长发,但在我们心中,她们的美已经胜过了世间万千的美景。
在这艰难的防疫期间,这样感人的事例何止一个两个。就拿我身边来说,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买口罩。大家知道,因为疫情,口罩已变成了紧缺物品,很难买到。有一天,我在妈妈手机上发现村委会想方设法批来口罩,在按市场价卖,唯一的条件就是限购。于是,我们家就买了十个,在宅家的日子里,偶尔外出买必需品时,就可以戴上口罩,安全多了。事后,妈妈发朋友圈感谢村委会,是名副其实的雪中送炭啊!
是的,面对可怕的病毒,人们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白衣天使、警察、社区工作人员……都在一线奋战。
疫情无情,人有情。它让我懂得了珍惜,珍惜生命,珍惜家人,珍惜无数人拼搏换来的这一刻的安宁……
【解析】
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采用了“引导语+全命题”的形式。
分析引导语:引导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变化与自身的成长。“许多事情让我们认识到许多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甚至是从寻常小事中,也能感悟出一个道理”引导学生立足自身生活,从平凡普通的生活与事件中,领悟出人生的哲理来。引导语创设情境,拉近命题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起到打开并引领写作思路的作用。
分析半命题:审题可知,题目中的空白处填写的应是“我懂得了”的具体内容,可以是某种真挚的情感,也可以某种人生的道理。如:我懂得了亲情,我懂得了珍惜,我懂得了宽容,我懂得了自信等。关于文体,题目中有明确的要求“写一篇记叙文”。应从自身的真实生活中取材,以自己懂得了××的过程为主要写作内容,表达自己从这一过程中生发出的感情与获得的感悟。如,从练习书法的过程中懂得了为什么要坚持,从与朋友的相处之中懂得了取长补短,从阅读历史书籍当中,懂得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应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抒情或议论在文末点明主旨,抒发真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