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导入
104年前,五四运动爆发,这是一场在北京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等多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1939年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过联合会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这就是五四青年节的来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郭沫若先生写的一首讴歌五四精神的诗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五四运动 (1919年青年学生组织的爱国运动)
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又称“五四风雷”。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党史一般将其定义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并以此运动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1919
五
四
运
动
五四精神:“赛先生”(科学),“德先生”(民主)
思想文化:推行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推倒贞节牌坊”等口号。
社会经济:学生和群众抵制日货,一定程度刺激了民族产业的发展。
教育变革:大学开始破例招收女生。壬戊学制。
文学艺术?
开创中国文学新时代,出现了40多个文艺社团,如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出现大批文学巨匠,如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郭沫若、郁达夫等
作者简介
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诗人、学者。1914年留学日本,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成立创造社;1923年于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编辑《创作周报》《洪水》,提出“革命文学”主张;1928年起旅居日本,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秘密回国。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浪漫主义的天才诗人,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等。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喊出了时代的真声音,震醒了一代青年,释放了被压抑的社会心绪,满足了时代的精神需求,而且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品味这首诗歌的艺术特征;
题目解读
自读,思考题目《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是谁立在地球边上?
放号是什么意思?
立在地球边上看到了什么?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宏伟
强力
壮丽
炽热
这首诗给你的第一印象?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意思是作者站在地球边上,俯瞰地球,吹响了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更深层的是对于力的赞歌,是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层次结构
前三节,描绘了一幅海涛汹涌、海天之上自云怒涌的宏伟而壮丽的画面。
第四节,过渡,由景入情,进一步突出了海涛汹涌的壮丽景象,又引发了诗人的主观感受。
第五至第七节,对“力”的高度赞美。
思考
1、谁立在地球边上?
2、放号的内容是什么?
作者将自己想象成一个巨人,太平洋北冰洋尽收眼底。“五四”浪潮的波涛汹涌,震动了年轻气盛的诗人,我们清晰地感受到作者火热赤诚的心,澎湃激扬的热情。他如巨人般立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放声呼唤、纵情高歌,为“五四精神”而呐喊。这首诗就是那种向旧世界、旧传统、旧文化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放号的内容是什么?
号角声声在欢呼怒涌的白云与壮丽的北冰洋晴景,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在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排山倒海般的洪涛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要看人们是否能掌握它、驾驭它。
看吧,滚滚而来的洪涛正在不断地努力向前,描绘着“力的绘画”,表演着“力的舞蹈”,演奏着“力的音乐”,抒写着“力的诗歌”,激荡着“力的律吕”。
怒涌的白云
壮丽的北冰洋
狂暴的太平洋
滚滚的洪涛
眼前景物
晴:五四运动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驱散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的黑暗。
提起、推倒:拟人。太平洋之力量即参与五四运动的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各个社会集团的爱国人士的合力。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洪涛”的象征意义
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值五四运动爆发不久,其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迅速席卷全国,就像洪涛在太平洋上滚滚而来,直接震动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诗人郭沫若。所以诗中所描绘的滚滚洪涛,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也是大工业生产的世界潮流的具体象征。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毁坏的是什么?创造的是什么?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力的“毁坏”:是毁坏旧世界、旧中国、旧社会、旧的糟粕文化;
力的“创造”:是创造新世界、新中国、新社会、新文化,新时期的文明
体现了诗人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诗人破坏旧世界、开创新世界的勇猛的革命精神。
这首诗前三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第四行有什么作用?
(1)诗的前三行描绘了一幅海涛汹涌、海天之上白云怒涌的宏伟而壮丽的画面。
(2)第四行“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是过渡,是由景入情的过渡,它进一步突出了海涛汹涌的壮丽景象,又引发了最后三行诗人面对壮丽景象的主观感受。
诗歌描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描写了白云、天空、北冰洋、太平洋、地球、洪涛、力等意象,通过对这些意象的描写赞美大自然,展现了大自然宏伟壮丽的图景。诗中展现的空中云海,描绘的北冰洋、太平洋的滚滚洪涛,充分表现出大自然的雄奇、壮阔、瑰丽、博大,气势磅礴。
诗人描写大自然,是把整个大自然当作“自我表现的全宇宙的本体”,当作生命的化身,所以诗中对大自然的描绘、歌颂,渗透着强烈的主观感受,自然景观与诗人的主观世界达到交融一体的境界。
全诗围绕着“力”来写的,如此神通而又广大的“力”又蕴含着什么呢?
品读讲解后明确:诗人并未只是作一一个问答式的解答,而是潜移默化地将其融入了诗行,用了一个看似抽象而又具体的“力”来解释。自然地,诗人转入了对力的赞美、歌颂,以至于对力的倾倒。在诗人看来,世间的万事万物,一切杰作,无不渗透着力的因素,因为,一切的一切全是“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
你觉得本诗的主体形象是谁?为什么?
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其实就是诗人的自我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
他的号角声声在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这是一幅惊心动魄的力的画图,力的颂歌。
这首诗在写作上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明确:①想象奇特。诗人把自己想象成站立在地球边上的一个巨人,北冰洋、太平洋的景色也就尽收眼底了,由此诗人才可以自由地调用这些本来宏大的意象。②强烈的抒彩。全诗直抒胸臆,运用了四组“啊啊”、六个“哟”宣泄诗人热烈奔放、雄壮豪迈的情感。③语言形象生动。诗人将描写对象人格化,写白云在“怒涌”,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滚滚的洪涛在“毁坏”“创造”“努力”,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结合写作背景谈谈《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当时“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的“力波”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动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年轻气盛的郭沫若,使他的如椽之笔,得到了纵横挥写的创作契机。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决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铸建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诗中歌唱那把地球推倒的雄奇之力,更有力地表现了奋发自信的乐观主义情绪,洋溢着“五四”时代蓬勃进取的精神和诗人飞扬凌厉的朝气。
板书设计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景
情
白云怒涌
海涛汹涌
毁坏、创造、努力
赞美、颂扬“力”
摧毁旧世界
创造新生活
小结
诗中雄奇的形象和澎湃的激情使人惊赞、仰慕,唤起人们对自身力量的自觉意识和对生活的巨大热情,激起人们以全部生命的力去努力创造,去追求光明,去获取力的艺术,力的美。这是崇高与壮美的统一,作者唱出的是一曲表现崇高美的激情洋溢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