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与千克(课件)-二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克与千克(课件)-二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08-12 19:44: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克与千克》
LIMITLESS
二年级项目学习汇报
目录
CONTENTS
PART ONE
内容概要
PART TWO
教学实施
PART THREE
教学反思
01
PART ONE
内容概要
概要的七个关键
“克和千克”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独立单元内容,这一单元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全面地学习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轻、重的概念有一定的认识,并会比较一些物体的轻重。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肉眼观察得到,只能靠感觉来感知。因此,教材借助学生熟悉的超市情境及日常事物,基于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已有认知进行编排,设计了3个例题。例1例2借助生活中的实物引导学生分别认识两个不同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并直接揭示克和千克的关系;例3借助前面学习中积累的直观感受和经验,通过估量问题深化对本单元知识的学习。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让学生多去生活中找一找、掂一掂、称一称,但是受到学习时长的限制,学生体验不够深刻和充分,从而无法将感受过的质量变成自己的经验,没有掌握一定的估测策略,更没有建立质量参照系统。
1
背景
概要的七个关键
针对上述的项目背景中提到的不足之处,我设计了一套有关“克和千克”的项目化教学,重新探索单元学习路径,立足学生起点,整体规划学习时间,设计“我是小小营养师”项目学习活动。二年级的学生是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小小营养师”的设计正是立足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的核心素养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中的关键概念和能力,围绕“克与千克”进行开发和重组,利用“小小营养师”这一项目学习“克和千克”单元中的关键概念。
2
名称
概要的七个关键
本项目的主题为通过系列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建立“儿童膳食营养”观念的基础上,感受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学习质量单位和均衡膳食的必要性,设计一份营养又美味的食谱,体验成为一名“小小营养师”的乐趣。项目目标如下:第一,核心知识目标。通过“小小营养师”系列活动了解儿童健康饮食的知识;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知道用秤称物品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第二,核心能力目标。经历“识量小能手”“估重小能手”和“估量小能手”等活动,提升估测物品质量的能力,逐步积累估量的经验,同时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进一步发展数感。第三,核心态度目标。在初步建立“儿童营养膳食”观念的基础上,参与设计“一日三餐”食谱,体验成为“小小营养师”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
简介
概要的七个关键
你会为自己准备营养健康的“一日三餐” 吗?
4
驱动问题
1. 认识克和千克,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量感。
2. 知道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 能够解决克与千克的一些实际问题,对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完整的表述。
5
学习目标
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健康食谱,请同学们品尝在家制作的健康美食。
6
成果
概要的七个关键
项目评价阶段,使用评分表进行评价活动,评分表分为 “估重大比拼”,“一把抓地准” ,“食谱我来订”三个环节进行评比打分 。每个环节均按照准确度打分。前两个环节寻找指定质量的物品并感受有多重;抓指定质量的物品并对比感受;调查500g鸡蛋有多少个,估计65个鸡蛋的质量,根据数据准确与否分别给出5,4,3星奖励,最后一个环节以小组为单位,在班里分享“简单健康食谱”以及实际操作过程,并选出优秀作品。最后综合上述所有环节,评出“小小营养师”。
7
评价
概要的七个关键
7
项目评价
02
PART TWO
项目实施
教学实施
项目实施以“估重小能手”为例,这是实施阶段的第二节课。这节课设置在学习了“教材第一、二课时内容后”,认识了质量单位,学会认识包装的质量和用秤称出物品的质量之后,同时为估量做铺垫,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本节课是活动探究课,学生要在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将抽象的质量体验与这些具体的物品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表象,并让手上的感觉定形,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念,发展估测的意识和能力。
估重小能手
教学实施
由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第一: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进一步感知克和千克,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
第二:初步学会找到参照标准估测物品的质量,形成估测策略,积累估测物品质量的经验。
第三:在探究活动中提升观察、分析、估测的能力,培养合作意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下: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形成估测策略。
估重小能手
教学实施
创设问题情境课前,学生已经认识了我国儿童营养膳食宝塔中的各种营养搭配,学习了克和千克的相关知识,会用各种秤去称物品的质量,并积累了一定的掂一掂、估一估的活动经验。因此,本节课的驱动性问题如下:“春天到了,小敏准备和同学去郊外野餐,她需要准备1千克的大米,但找不到秤,怎么办?”从真实的情境出发,引出问题,找到解决方法:我们平常会碰到没有秤的情况,因此估测很重要,要多掂一掂,积累经验。如果掂一掂的经验不够,可以找身边1千克的物品作对比,如标有1千克的面粉、1千克的洗洁精等,为估重活动做铺垫。
估重小能手
教学实施
设置探究活动在本节课的探究活动之前,教师给每个小组的学生提供了3种不同质量的物品:20克的油、300克的牛奶、1千克的水,学生轮流掂一掂,既是复习克和千克的知识,又可以作为后面估重的参照标准。整个探究活动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估测物品有多重;第二个层次难度更高,是根据物品有多重来估测物品的量。两项活动都可以用前面提供的有质量说明的物品作参照进行估测。“克和千克”项目式学习活动始终围绕着营养金字塔开展,此次估测的数据一方面符合营养金字塔中的食材配比;另一方面是生活中常见的量,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估重小能手
教学实施
师:同学们,要设计营养健康的一日三餐需要各种食材,老师给大家准备好了。油20克、牛奶300克、饮用水1千克,这些食材都标出了质量。另外还有坚果、谷类、蔬菜、苹果是没有质量说明的。留给大家进行“估重大比拼”,你敢挑战吗?请看大屏幕,齐读要求。
生齐读:轮流掂一掂,估测物品的质量,填写记录单
估重小能手
教学实施
学生4人一个小组估测物品质量并填写记录单。师:下面揭晓答案,四人小组根据老师提供的数据给小组成员评星。师:有得5星的小朋友吗?说一说你是怎样估得这么准确的呢?
生1:我在家里掂过1千克面粉,这4个苹果的质量跟它们的感觉差不多,所以我估计苹果的质量为1千克。师:你真勤奋,平时估得多,就能积累经验,所以我们要多积累经验。
生2:我估坚果的重量最准,把30克油放在左手,坚果放在右手,掂一掂就估出来了。师:懂得用有质量标识的物品来跟被测物品比对,这个方法太高明了!这些用来比对的物品,我们就叫它参照物。
师:参照物是不是就只有这几种呢?生:还有很多很多,只要是标有质量的物品都可以。
师:是的,大家在生活中要做有心人,多积累经验,头脑里就会有很多参照物。
估重小能手
教学实施
师:刚才有些同学凭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就估出了物品的质量,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有一位名人,他有着丰富的经验,让我们来看看他有多厉害!张XX是某水果店的一名售货员,大家都叫她“一抓准”,无论顾客要多重的水果,她用手就能够抓出来,她的手就像一杆秤。今天我们也来“抓一抓”。
同学们请看,我们一天中盐的摄入量大约是6g,那6g盐大约有多少呢?请你抓一抓,看看谁能成为今天的“一抓准”。请一位声音响亮的小朋友为我们读一下活动要求吧!
一把抓地准
教学实施
①每人拿一个杯和一个勺,轮流从碗里舀一勺盐。
②组长收剩下的盐。
③称出各自盐的克数。
学生4人一个小组“抓”完盐之后,用厨房秤称出每位成员盐的质量,小组成员根据教师提供的数据完成活动记录单
一把抓地准
03
PART THREE
教学反思
反思
项目式学习活动模式主要强调学生自行反复操作、独立探究,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毕竟在知识积累以及各项素质能力发展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如果完全放任学生自主进行相关学习活动,则很可能导致失败结果。因此,我们要重视自身的监督作用,有效保证学生学习探究活动的科学性,最终促使他们通过项目式学习活动优质达成克与千克相关知识学习目标。例如,实际组织学生们进行项目式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首先,在小组划分以及问题设计等基础环节,我充分发挥了自身监督引导作用,帮助学生们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为他们接下来顺利进行学习活动奠定了良好基础。其次,在之后学生自行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我总是会通过各种渠道追踪了解学生们的实际学习行为以及学习进度等,从而就可以及时发现学生们的一些错误学习行为。
反思
在这节活动探究课中,学生有很多动手操作的机会,在活动中充分积累估测物品质量的经验,形成估测策略,提升观察、分析、估测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活动以小组比拼的形式开展,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体会获得成功的喜悦,并在活动中增强小组成员的合作意识。学生在“我是小小营养师”项目中学习了健康饮食金字塔,了解了饮食安全和食品搭配的相关知识,掌握了“克和千克”的单元内容,并用所学知识动手实践设计营养又美味的食物,参与积极性高、兴趣浓。
反思
有句话说得非常好,“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没错,学生们在学校学习的很多知识在生活中都能得到体现,在生活所学习到的很多也都能运用在新知识的学习中。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得数学不再那么枯燥无味,数学也能够有趣味,变得生动活泼,更容易让孩子们亲近。可是我们同时也能看到,并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都能够联系生活实际,不能过分依赖生活现实,不能把现实生活绝对化,而是应该从可操作性方面入手,结合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辩证地对待,正确地吸收,努力实现数学教育生活化。
《完毕》
LIMIT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