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件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共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件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共1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9.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12 20:29: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郑公九鼎八簋-郑州博物馆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古老中国的青春时代:
春秋战国
1.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
2.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纲要上第1单元 第2课
春秋五霸-相继
战国七雄-并存
BC476
BC256
东周时期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BC475
BC770
平王东迁
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
秦灭东周
BC221
统一六国
周敬
王卒
时空坐标
一、变革之象:
西周时期的社会等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齐大夫田桓废齐君而自立,吕齐亡。晋六卿中的韩、赵、魏三家分晋,晋亡。
——《史记》
权力下移
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
——《公羊传· 桓公二年》
(一)政局之变
对比地图,找出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和各民族的变化?
华夏
华夏
北狄
西戎
东夷
南蛮
中原民族先进的社会发展
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民族
局部统一形成,国家日益趋向统一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
一、变革之象:
(二)夷夏之变
诸侯国数量减少,局部统一
秦楚两国融入中原文化圈
◎考古出土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和穿有鼻环的牛尊
◎都江堰及其工程示意图
牛耕得到推广,
铁农具开始使用
农业生产力提高
1.农业
阅读教材,结合图片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有哪些新变化?
私田开拓、公田不治。
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水利灌溉
新兴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出现并成长,贵族政治瓦解
生产力发展
社会转型
(奴隶-封建)
生产关系变革
促进手工业发展和工商业繁荣
一、变革之象:
(三)经济之变
◎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
2.工商业
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造车行业
—《周礼·考工记》
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
——《史记·货殖列传》
货币流通广泛,涌现中心城市
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南海则有羽翮、齿革、曾青、丹干焉……东海则有紫紶、鱼盐焉……西海则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
——《荀子》
区域贩运繁荣
一、变革之象:
(三)经济之变
结合材料,思考战国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春秋以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昔日以等级分封制为基础的相对封闭的小型社会逐步演变为大型复杂社会,要求建立更加严密的管理体制。同时,兼并战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也要求各国实行君主集权,提高统治效率,改变春秋后期卿大夫专权纷争的现象。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兵不如者,勿与挑战;粟不如者,勿与持久。
——刘向《战国策》
富国
二、应变之法:
(一)变法之必然
强兵
集权
领域 主要内容 作用
政 治
经 济
社 会
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限制贵族特权;
建立中央集权
“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富国强兵;
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实行什伍连坐制,互相纠察告发
稳定社会,
户籍管理
增加赋税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二、应变之法:
(二)商鞅变法
阅读教材,归纳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探究:如何评价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材料1:孝公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2: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3: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相秦不以百姓为事…残伤民以骏刑…君之出也。
——《史记·商君列传》
(1)积极性:
①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②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局限性: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开文化高压政策之恶例。
“商鞅死而秦法未败”
二、应变之法:
(二)商鞅变法
燕国:乐毅改革
齐国:邹忌改革
魏国:李悝改革
韩国:申不害改革
楚国:吴起改革
秦国:商鞅改革
赵国:赵武灵王改革
法家思想为何成为主导思想?儒、道两家思想在当时为什么没有被广泛采纳和推行?
三、思变之道
时代 学派 代表人 主要观点 代表作
春秋
(一)思想先声
儒家
孔子
仁为核心,克己复礼,有教无类
《论语》

民众:关爱他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统治者:爱惜民力,顺应民心,“为政以德”

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
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三、思变之道
时代 学派 代表人 主要观点 代表作
春秋 儒家 孔子 仁为核心,克己复礼,有教无类 《论语》
(一)思想先声
道家
老子
道为本原,朴素辩证法,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道德经》
思想核心:道
——朴素唯物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朴素辩证法:事物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政治对策:无为而治
——反对制度束缚,柔能克刚,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思考: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P13思考点)
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说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汉书·艺文志》
1.背景
⑴政治:王权衰微,诸侯崛起。
⑵经济:铁犁牛耕的出现,促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为文化繁荣奠定物质基础。
⑶阶层: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的活跃。
⑷文化:私学兴起,“学在民间”。
三、思变之道
(二)百家争鸣
三、思变之道
(二)百家争鸣
学派 人物 主要思想 代表名言
儒家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反对兼并战争; 先义后利,性善论
荀子 隆礼重法;制天命而用之; 君舟民水;性恶论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 节用、节葬(推崇夏禹)
道家 庄子 齐物论;逍遥自由
法家 韩非 主张变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以法治国;性恶论
阴阳家 邹衍 “五行相生相胜”、 “五德终始说”、“大九州说”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思考:这些思想他们是否有相同点呢?
他们的思想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就在于他们具有共同的政治责任感,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正是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着他们直面现实的苦难,积极逆挽世运,以图天下大治。
——桓占伟《百家争鸣中的共鸣—以战国诸子“义”思想为中心的考察》
2.内容
3.地位和意义
三、思变之道
(二)百家争鸣
(1)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
(3)对当时: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4)对后世:是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兼容并包、宽容开放的特点,对后世文化学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春秋战国
政治大动荡:周王室衰微,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各国为富国强兵纷纷变法
经济大发展: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文化大繁荣:“百家争鸣”
封建经济的发展为大一统奠定了经济基础
分裂中孕育统一;战乱中孕育民族交融与华夏认同
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为秦的统一提供思想理论基础;推动中华文明的发展
由大分裂转向大统一是大势所趋
华夏文明的认同与中华文化的发展
小结
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