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辽夏金元的统治
纲要上第3单元 第10课
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这一时代冲决了狭隘的华夷之防观念,有力地增强了中国境内各民族相互团结的纽带,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罗炳良
一、分裂与对峙
(一)国土分裂
一、分裂与对峙
(二)政权对峙
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后改为辽),定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
耶律阿保机
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大夏(史称西夏),定都兴庆(今宁夏银川)
元昊
1114年
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
定都会宁府(上京),后迁中都(今北京)
灭辽
1125年
1127年
灭北宋;入主中原,与南宋对峙
一、分裂与对峙
(二)政权对峙——金
完颜阿骨打
一、分裂与对峙
(二)政权对峙
916-1125
辽
960年
1038-1227
西夏
1127年
1271-1368
元朝
1279年
北宋
1115-1234
金
南宋
战争时间:宋辽历时25年 宋夏不到10年 宋金历时16年
多政权长时间并存,基本保持和平
≈360年
二、交融与发展
(一)制度建设——辽
1.南北面官制度
其官有契丹枢密院及契丹行宫都总管司,谓之北面,以其在牙帐之北,以主蕃事;又有汉人枢密院、中书省、汉人行宫都总管司,谓之南面,以其在牙帐之南,以主汉事。
——《续资治通鉴长编》
思考:南北面官制有什么特点?
特点:蕃汉分治,因俗而治
二、交融与发展
(一)制度建设——辽
2.四时捺钵制度:流动的政治中心
四时捺钵 主要地点 时间 活动内容
春捺钵 长春州鱼儿泺 正月上旬 捕天鹅、钩鱼、接受朝贺
夏捺钵 永安山/炭山 四月中旬-七月中旬 避暑、议政
秋捺钵 庆州付虎林 七月中旬 射鹿
冬捺钵 永州广平淀 十月以后 避寒、议政
特点:仍保留草原习俗
二、交融与发展
(一)制度建设——西夏
自中书令、宰相、枢使、大夫、侍中、太尉已下,皆分命蕃汉人为之。
——《宋史·夏国传上》
思考:西夏制度有何特点?
中央机构仿宋制而建
一制二称,保持民族独立性
二、交融与发展
(一)制度建设——金
1.猛安谋克制度
金之初年……行兵则称猛安,谋克,以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
——《金史》卷44志第25《兵志》
思考:猛安谋克制有何特点?该制度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金世宗)又谓宰臣曰:“猛安谋克人户,……与汉人错居,每四五十户结为保聚,农作时令相助济,此亦劝相之道也。”
——《金史》卷46志第27《食货一》
特点:兵民合一,形成了军事、行政、生产三位一体的组织。
作用:不仅节约了财政开支,且保证了较强的战斗力,加速了女真族封建化进程。猛安谋克与地域性的村寨结合,形成了地方政权的雏形,由地缘政治代替了血缘的氏族组织。
二、交融与发展
(一)制度建设
王朝 政治制度
辽 南北面官、四时捺钵
西夏 仿宋而建,一制两称
金 政治典章制度:沿袭唐宋
军事社会组织:猛安谋克
总结:辽夏金的制度有何共同特点?
①官制仿汉制而建,同时保留本民族的特色,因俗而治,兼容并蓄。
②各少数民族交融在加深,汉化程度也在加深。
二、交融与发展
(二)社会发展:元朝的统一与发展
1.政权的建立
1206年
铁木真建立蒙古汗国
1227年
西夏灭亡
1234年
金灭亡
1271年
忽必烈建立元朝
1279年
灭南宋,完成统一
成吉思汗
铁木真
元世祖
忽必烈
阴山以北
南海诸岛
库页岛
新疆、中亚
二、交融与发展
(二)社会发展:元朝的统一与发展
2.重构大一统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中书省
(行政)
中央:
御史台(监察)
枢密院(军事)
皇帝
地方:行省制
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中书省
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后形成常设机构,称行中书省。
行省具有中央派出机构和地方官府的二元性质
误区警示:
唐中书省:中央决策机构之一,起草诏令
元中书省:宰相机构,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二、交融与发展
(二)社会发展:元朝的统一与发展
2.重构大一统
行省 “诸行省用及(超过)千定(锭),必咨都省”“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
——摘编自宋濂《元史》
▲行省的权力如何?该制度如何平衡中央与地方的?
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以省官(中书省官员)出领其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七》
行省权力大而不独
犬牙交错
防止割据
平衡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
二、交融与发展
(二)社会发展:元朝的统一与发展
2.重构大一统
思考:行省制度带来了哪些影响?
行省制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行省也是蒙元帝国留给后世的重要遗产。
——摘编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①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
③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④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交融与发展
(二)社会发展:元朝的统一与发展
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
澎湖巡检司
思考:元朝对边远地方管理有何特点?
因地制宜
二、交融与发展
(二)社会发展:元朝的统一与发展
2.重构大一统
陆上:修建了以大都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驿道,并且利用急递铺制度保障了物资运输和政令传达。
海上:贯通了大都到杭州的大运河和海运路线。
①既能够统合南北,又能够汇通全国,在提高行政效率的同时有助于巩固统一。
②交通建设构建起了多元文明融汇一体的流动性网络,促进了经济的交流及发展。
二、交融与发展
(二)社会发展:元朝的统一与发展
2.重构大一统:民族政策
色目人: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包括西夏、畏兀尔、回回等。
汉人:北方的汉族以及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
南人:原南宋统治区域的人民。
四等人制
蒙古和色目人“自以为右族身贵,视南方如奴隶”。
——孔齐《静斋至正直记》
试评价元朝的民族政策。
1.其本质是民族歧视与民族压迫,不利于长远统治;
2.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一体化进程。
小结
辽夏金元的统治
二、多民族国家统一
—元的统治
一、多民族政权并立
—辽夏金的统治
1、政权建立
2、制度建设
1、建立与统一
2、巩固统一
行省制度
驿站制度
边疆管理
民族政策
3、元的灭亡
不变:多元一体的中国
变:中国的广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