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件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件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共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12 20:32: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纲要上第4单元 第13课
了解明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措施;
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姓名:朱元璋
曾用名:朱重八/朱八八
学历:无文凭,自学成才
家庭出身:贫农(至少三代)
籍贯:安徽凤阳
生卒:1328-1398
职业:和尚——皇帝
主要工作经历:
1328年-1344年放牛
1344年-1352年做和尚
1352年-1368年造反
1368年-1398年大明王朝皇帝
个人简历
(一)废除宰相制度
一、对内: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胡惟庸)独相数岁,生杀黜陟罚,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
——《明史·胡惟庸传》
思考: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朱元璋《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历史原因:前朝丞相权势过重的教训。
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直接原因:丞相胡惟庸专权擅政
思考:废除宰相制度造成了什么影响?






皇帝
皇帝直接领导六部,大大加强了皇权
皇帝政务繁忙,力不从心,且易决策失误。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披被。
据统计,洪武十七年(1384年)9月14日至21日,内外诸司奏事札达1660件,共3391事,即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207件、423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密勿论思不可无人”。
(一)废除宰相制度
一、对内: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二)设立内阁
一、对内: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设内阁,常设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
内阁票拟权
内阁首辅张居正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
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太祖
成祖
宣宗
神宗
(时期)
1
明内阁政治地位演变图
2
3
4
1
思考:内阁首辅是不是宰相?
票拟:内阁大学士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
批红:皇帝用朱笔(红笔)正式批复奏章。
(二)设立内阁
一、对内: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内阁与宰相的异同
宰相 内阁
相似
不同 性质 (权力来源)
职权
对皇权作用
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权力是制度赋予
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权力来自皇帝信任
有一定的决策权,统领六部百官
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无权统领六部百官
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
——《明神宗实录》卷
(三)宦官专权
一、对内: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司礼监、内阁大学士,内外相维”
无论阁臣当政还是宦官弄权,其权力本质上仍出自皇权,实质上都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产物。
“正常情况下,一切内外奏章由文书房登录后交司礼监由掌印太监转呈皇帝。皇帝阅后再逆行送内阁票拟。票拟之后,再返行文书房、司礼监,再经掌印太监之手呈皇帝审定。果系妥当,则令秉笔太监照内阁票拟批行,否则,再下内阁重拟。
——《监阁共理与相权游离》
二、对外:经略边疆
二、对外:经略边疆
(一)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郑和下西洋(1405-1433)
主要目的:宣扬国威,维护朝贡贸易
(明朝官员刘大夏曾说)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
——《殊域周咨录》
历史地位: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新航路开辟。
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见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发见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
——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航海家 郑和 哥伦布 达·伽马
范围 下“西洋” 到达美洲 绕过好望角,
到达印度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1497~1498年
人数 27800人 1000~1500人 160人
船数 大号宝船63艘 (共计百余艘) 17艘 4艘
(一说3艘)
船只 大小 长151.8米, 宽61.6米 旗舰100吨, 长24.5米,宽6米 120吨、100吨、50吨
中方:加重财政负担,未能持续,错失与世界接轨的机会。
VS
西方: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资本原始积累,发展资本主义。
二、对外:经略边疆
(一)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2.东南沿海的“倭患”
◎戚继光平倭
寸板不许下海,罢太仓黄渡市舶司……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明太祖实录》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漳、泉海贼勾引倭奴万余人,驾舟千余艘,自浙江舟山、象山等处登陆,流劫台、温、宁、绍间,攻陷城塞,杀掳居民无数。
——《明世宗实录》
元朝末年 洪武年间 永乐年间 洪熙—弘治年间 嘉靖年间 隆庆年间
严厉限制海外贸易
郑和下西洋
海禁松弛
对日经济封锁
严禁海外贸易
隆庆开关
海禁放松限制
下西洋停止
海禁再度强化
日本海盗骚扰我国东部沿海
葡租占濠镜澳
西荷占台湾
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以晾晒货物为由,贿赂香山县地方官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澳门)
荷兰和西班牙先后占据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
明朝末年,荷兰击败西班牙,独占台湾。
1662年,南明将领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明清政府的海权意识、海防能力较弱!
思考: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二、对外:经略边疆
(二)内陆边疆经略
地区 少数 民族 措施
西北 蒙古族
西南 藏族
东北 女真族
修筑长城,订立和议,册封,互市贸易
封授,设立都指挥使司等机构,任用藏族人士管理
设立奴儿干都司,封授女真部落首领官号
特点:分而治之,因俗而治,以夷治夷;重北轻南;威德兼施
思考:明朝是如何处理东北、北部、和西南方向少数民族地区的?
影响:(1)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促进了民族交融;
(2)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14--17世纪初 1488年 1492年 1519-1522 16世纪 16-17世纪 1640-1688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迪亚士到达非洲好望角
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
麦哲伦船队完成全球航行
欧洲宗教改革
欧洲近代科学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368年 1405-1433 16世纪中叶 1616年 1627年 1636年 1644年
朱元璋建明朝
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
努尔哈赤建大金
明末农民起义爆发
皇太极改国号大清
明亡;清军入关
葡萄牙获得澳门租住权;荷兰、西班牙分别占台湾南部、北部
1644年,明崇祯皇帝自缢处
1649年,英国王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
全球视野下的明清易代
世界大变,大明何变
一、政治制度之变
二、对外关系之变
三、边疆形势之变
1、废除宰相
2、设立内阁
3、宦官专权
1、官方:郑和下西洋
2、民间:海禁政策
3、海防危机
1、边疆管理
2、明清易代
强大,但逐渐落后于世界
1.(2018·全国Ⅰ)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隧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B
2.(2014·全国Ⅱ)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B
3.(2014·江苏)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  )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