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课堂同步特训(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课堂同步特训(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12 20:36: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课堂同步特训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选择题
1.(汉武帝):“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由此可知,他推行的是(  )
A.奴隶制 B.推恩令 C.禅让制 D.世袭制
2.西汉初年,湖南历史上第一个诸侯国—长沙国建立。长沙国建立初期,管辖面积相当于今天湖南面积的1.5倍,到了汉平帝时,长沙国的面积不及它建国初期的五分之一。出现这种局面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
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C.刺史制度的建立 D.“推恩令”的推行
3.西汉时疆域较秦逐渐开拓,郡国的设置增多。汉武帝时达到了一百多,中央直接管理就有些麻烦。于是,武帝时全国设十三部(后亦称州),设部刺史……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由此可知,西汉刺史的设置是为了(  )
A.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和管理 B.推荐和选拔各方面人才
C.征收赋税和征发兵役、徭役 D.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4.“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武帝接受此建议,采取的措施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减轻赋税,发展生产
C.以德化民,稳定民心 D.分封诸侯,加强皇权
5.从汉武帝建元五年设置五经博士,儒家经学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专攻经学的博士弟子由武帝时五十人,逐步递增,成帝时增加到三千人。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文景之治”政治清明 B.察举制度逐步确立
C.“推恩”诸侯加强控制 D.儒家经学成为官学
6.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7.秦代焚书坑儒重在“禁”,采用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激起了强烈反抗。汉代尊崇儒术重在“尊”,把儒家经术作为国家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基本内容,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之中,从而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由此可知(  )
A.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 B.教育引导是理政的唯一途径
C.入仕途径决定社会稳定与否 D.儒法结合是强化皇权的根本
8.“汉武帝一反祖宗定法,尊儒术以约束官吏,效法家而严惩贪官,王道霸道,交错为用。”这说明汉武帝治国的特点是(  )
A.“无为而治” B.儒法并用 C.重用外戚 D.“以德化民”
9.据《史记》记载,“汉大兴兵伐匈奴,山东水旱,民多饥乏,于是天子遣使者虚郡国仓廪以赈贫民。犹不足,又募富人相贷假。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这表明,当时(  )
A.官营盐铁积弊严重 B.经济政策亟需调整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王国势力不断加强
10.汉初,盐铁收入属于诸侯王的“私奉养”,不纳入国家财政经费。元封元年后,汉武帝命桑弘羊全面推行盐铁官营,取消了诸侯王掌管盐铁的经济特权。据此可知,盐铁官营有利于(  )
A.发展手工业 B.提高盐铁商人地位
C.统一度量衡 D.改善国家财政状况
11.考证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手段。从如图所示两枚钱币的考证中我们能够获取正确的信息是(  )
秦惠王开始铸造,秦始皇全国推广 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开始铸造并推广
A.铜钱是秦汉时唯一货币 B.青铜业发展到鼎盛时期
C.秦汉时期商业快速发展 D.统治者加强经济上控制
12.生产生活离不开工具的革新。下列图片反映的古代生产工具中,主要用于播种的是(  )
A B C D
13.汉武帝曾派著名农学家赵过到边疆地区传播农耕技术,他在西北边疆地区推广了代田法,还把“三犁共一牛”的耕作技术带到西北边疆。这一做法(  )
A.加强了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B.消除了汉代民族之间的隔阂
C.有助于推动西北边疆农业发展 D.实现了农业生产工具的变革
14.秦始皇时期不仅重视道路建设,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向全国各地的驰道,还修建了到达北方边境的直道;汉武帝时期,大规模地开设漕运系列工程,用以沟通京师的漕运路线。以上措施实行的根本目的是(  )
A.加强南北交流 B.巩固国家统一 C.推动经济发展 D.促进民族团结
15.卫青和霍去病都为汉朝建立了赫赫功勋,他们死后,汉武帝为他们修建了高大的坟墓,以示表彰。他们的“赫赫功勋”是(  )
A.出使西域 B.击败匈奴 C.征服南越 D.平定内乱
二、填空题
16.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政治上:采纳① 的“② ”建立③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通过这些措施,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思想上:接受④ “⑤ ”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为教材,培养儒学人才。
影响: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经济上:把⑥ 收归中央,统一铸造⑦ ;
实行⑧ 、专卖;
全国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作用: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军事上:公元前119年派⑨ 、 ⑩ 北击匈奴,使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三、综合题
17.秦汉时期是中国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化整合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盛的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统一后,嬴政首先从体制改革入手,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郡县二级的行政长官(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这种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打破了以血缘为基础的分封制,确保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摘编自纪录片《中国第一位始皇帝》
材料二:……所谓列侯者,非但食其邑入而已,可以臣吏民,可以布政令。……西都景、武而后(西汉景帝、武帝后),始令诸侯王不得治民,汉置内史治之。自是之后,虽诸侯王,亦无君国子民之实,不过食其所封之邑入,况列侯乎?
——马端临《文献通考·封建考》
材料三:秦朝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制度三位一体的封建国家政治体制,两汉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古代中国辽阔版图的基本轮廓……形成以“汉”命名的民族共同体。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这种地方行政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请依据材料一指出这种制度的作用?这种制度下的地方行政长官是如何产生的?
(2)据材料二回答,西汉景帝、武帝统治前后,诸侯王的权力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解决诸侯王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
(3)据所学回答,秦始皇、汉武帝在监察方面各采取了什么措施?
(4)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秦汉时期的历史地位。
【参考答案及精析】
一、选择题
1.【答案】B
【精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汉武帝”“诸侯王……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可知,材料反映了汉武帝削弱诸侯王势力颁布的推恩令,让诸侯王通过再次分封子弟的方式遭到了削弱,故选B项;奴隶制指的是夏商西周时期实行的社会制度,汉武帝时期实行的封建制,排除A项;禅让制和世袭制都是传承制度,禅让制是尧舜禹时期实行的部落首领传承制度,世袭制是夏朝之后确立的传承制度,均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D两项。
2.【答案】D
【精析】分析材料可知,材料提及时间线索为西汉初年,以及长沙国逐渐的发展壮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汉武帝采纳主父偃“推恩令”,下诏规定诸侯王初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他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诸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故D项正确;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排除A项;“罢黜百家、独尊懦术”的提出,确立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排除B项;刺史制度是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排除C项。
3.【答案】D
【精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刺史……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可知,汉武帝时期设置的刺史主要是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D项;刺史只能监察,无法管理地方官员,A项表述不准确,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开创的察举制可以推荐和选拔各方面人才,排除B项;征收赋税和征发兵役、徭役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职责,刺史无权干涉,排除C项。
4.【答案】A
【精析】根据题干信息,汉武帝采取措施关于加强思想方面中央集权,据所学知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能使文化的一统与政治的一统相一致,A选项正确;“减轻赋税,发展生产”属于经济措施,排除B选项;“以德化民,稳定民心”属于文景之治时期的措施,排除C选项;“分封诸侯,加强皇权”与材料不符,排除D选项。
5.【答案】D
【精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并在长安设立太学,以儒家经典为教材,导致出现儒家经学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故选D项;“文景之治”的政治清明局面是汉文帝、汉景帝所开创,排除A项;察举制度确立,与材料儒家经学发展无关,排除B项;“推恩”诸侯加强控制属于政治措施,与材料儒家经学发展无关,排除C项。
6.【答案】C
【精析】据“董仲舒的儒家学说”可知,西汉初,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很弱,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诸侯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汉武帝即位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统治的需要,故选C项;王国势力强大是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一个因素,巩固统治才是主要因素,排除A项;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本质上属于文化专制,百家争鸣的局面结束,排除B项;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强烈的排它性,排除D项。
7.【答案】A
【精析】根据题干信息,夏商周时期,儒家思想已经形成,但在秦代被压制和禁止,导致了强烈的反抗。秦始皇采用了焚书坑儒的行政手段,通过禁止儒家经书和迫害儒士来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然而,这种简单粗暴的手段激起了强烈的反抗,没有实现长期的社会稳定。相比之下,汉代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尊崇儒术,并将儒家经术作为国家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基本内容。汉代通过在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中贯彻儒家思想,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这种做法为社会带来了一定的稳定,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秦代禁儒政策引起的社会冲突。通过教育和引导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可以影响和塑造社会的行为规范和秩序。虽然教化不是理政的唯一途径,但它是一种有效的手段,能够在某种程度上维护社会稳定和治理。其他选项中的教育引导、入仕途径和儒法结合等都是教化的具体表现和手段,而非绝对的唯一途径或根本目的,A选项正确;尽管教育引导是一种重要的理政手段,但并不是唯一的途径。理政涉及多种手段和政策,包括法律、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措施。在实际治理中,政府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来维护社会稳定和推进国家发展,而教育引导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排除B选项;入仕途径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稳定,尤其在古代中国,进入仕途通常需要通过一定的考试和选拔,而这些考试内容往往与儒家经典相关。然而,社会稳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治制度、经济状况、社会道德等等。入仕途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不能单独决定社会稳定与否,排除C选项;儒法结合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皇权,但不能说它是强化皇权的根本因素。古代中国的统治方式是多元的,除了儒法结合外,还包括其他因素,如军事力量、行政机构等。强化皇权的根本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仅局限于儒法结合,排除D选项。
8.【答案】B
【精析】“尊儒术以约束官吏”说明汉武帝治国运用儒家思想;“效法家而严惩贪官”说明汉武帝治国运用法家思想。“汉武帝一反祖宗定法,尊儒术以约束官吏,效法家而严惩贪官,王道霸道,交错为用”。这说明汉武帝治国的特点是儒法并用。故选B项;“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和材料无关,排除A项;重用外戚在材料中不涉及,排除C项;“以德化民”就是以恩惠来感化百姓,让百姓服从,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
9.【答案】B
【精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体现的是面对财政困难和盐铁商人的不支持,汉武帝需要调整经济政策,并开辟新的财源,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削弱地方势力,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盐铁官营的背景,与题旨不符,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松弛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王国势力不断加强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10.【答案】D
【精析】据“不纳入国家财政经费”"取消了诸侯王掌管盐铁的经济特权"可知,材料主要涉及对国家财政产生的影响,故选D项;盐铁官营是为限制工商发展,增加财政收入而实行的对盐和铁的垄断经营,排除A项、B项;度量衡,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用于计量物体长短、容积、轻重的物体的统称,与盐铁无关,排除C项。
11.【答案】D
【精析】据“秦惠王开始铸造,秦始皇全国推广”“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开始铸造并推广”可知,两张图片均反映铸币问题,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六国货币以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西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即二者都是为了加强对国家经济的管理和控制,故选D项;秦汉时期除了铜钱外,还存在着黄金等贵金属充当货币,排除A项;青铜业发展到鼎盛时期是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排除B项;货币只是商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媒介之一,单纯从货币的发展无法看出秦朝和西汉时期的商业发展状况,排除C项。
12.【答案】C
【精析】分析图片可知,A选项是铁制农具,B选项是牛耕,C选项是西汉发明的播种工具耧车,D选项是翻车。故答案为C。
13.【答案】C
【精析】据“耕作技术带到西北边疆”可知,汉武帝在西北边疆地区推广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使落后于内地的边疆地区的农业得到发展,即有助于推动西北边疆农业发展,故选C项;题干材料未涉及朝廷加强对社会经济控制的信息,排除A项;“消除了汉代民族之间的隔阂”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推广先进的耕作技术,未涉及到新式农业工具,例如耦犁、耧车等,排除D项。
14.【答案】B
【精析】秦朝修建的驰道、直道和汉朝的漕运工作都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方便中央管理地方,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国家统一,故选B项;“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向全国各地的驰道,还修建了到达北方边境的直道”与“南北交流”不符,排除A项;“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向全国各地的驰道”“用以沟通京师的漕运路线”均属于维护国家统一的经济措施,“推动经济发展”是其结果,而非目的,排除C项;漕运是利用水道(河道和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与民族团结无关,排除D项。
15.【答案】B
【精析】根据所学可知,秦末汉初游牧于蒙古草原的匈奴族经常南下袭扰。汉武帝组建强大的骑兵队伍,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等,多次反击匈奴。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战役,最终大败匈奴,使匈奴再也不能与西汉抗衡,巩固和发展了国家的统一,故选B项;出使西域的是张骞,排除A项;征服南越发生在秦朝时期,排除C项;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没有平定内乱,排除D项。
二、填空题
16.【答案及精析】
①主父偃;②推恩;③建立刺史制度;④董仲舒;⑤罢黜百家,尊崇儒术;⑥铸币权;⑦五铢钱;⑧盐铁官营;⑨卫青;⑩霍去病
【精析】均是课文原文,不再陈列。
三、综合题
【答案】
(1)郡县制;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由皇帝直接任命。
(2)权力被削弱;推行推恩令。
(3)秦始皇设御史大夫、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
(4)确立并完善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古代中国辽阔版图的基本轮廓;形成了以“汉”命名的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古代第一次封建大一统时期。
【精析】
(1)制度:据材料一“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郡县二级的行政长官(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这种地方行政制度”指的是郡县制,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作用:根据材料一“这种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打破了以血缘为基础的分封制,确保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可知,郡县制的推行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
产生:据材料一“郡县二级的行政长官(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可知,郡县制的地方行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
(2)变化:据材料二“……所谓列侯者,非但食其邑入而已,可以臣吏民,可以布政令。……西都景、武而后(西汉景帝、武帝后),始令诸侯王不得治民,汉置内史治之。”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景帝、武帝统治前后,诸侯王的权力被削弱。
措施: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汉初分封的诸王势力逐渐膨胀,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为解决王国问题,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推行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这一措施不但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又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巩固了统一。
(3)措施:据所学可知,秦始皇在中央设置御史大夫掌管监察事务;汉武帝在地方建立刺史制度,监视地方。
(4)地位:据材料三“秦朝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制度三位一体的封建国家政治体制,两汉进一步完善。”可知,秦汉确立并完善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据材料三“……奠定了古代中国辽阔版图的基本轮廓”可知,秦汉奠定了古代中国辽阔版图的基本轮廓;据材料三“……形成以“汉”命名的民族共同体。”可知,秦汉形成了以“汉”命名的民族共同体;结合所学可知,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第一次封建大一统时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