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11.春 (2课时)学习目标:1.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我能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3.我要热爱大自然,发现大自然美。学习重点: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学习难点:作者抓住事物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案
?知识准备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作品有《春》、《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预习指导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查工具书理解不能理解的字词。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勾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酝酿( ) ? 抖擞( ) ?? 应和( ) ?? 嘹亮(?? )稀疏( ? )??? 安巢( ) ?? 撑伞( ) ?? 黄晕( )2.《春》是一篇_______(体裁)作者_______,字_______。现代散文家、_______、_______。他的散文,清新而真挚,散文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词语。欣欣然:朗润:酝酿: 繁花: 赶趟儿呼朋引伴:花枝招展: ?课堂探究案
质疑探究探究点:1课文主要内容问题1: 文中以迎接春天写到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么?
问题2:文中描绘了那几幅动人的春天画面?请给他们分别加上小标题。
探究点2:春草图(朗读第3段)问题1: 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草?
问题2:“偷偷地”“钻”用得很好,好在哪里?“嫩嫩地,绿绿的”本该放在“小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
问题3:本段突出了春草的那些特征?本段除了描写春草外,还描写了草地上人的活动,这样写有何用意??
第二课时
自主学习案
知识准备解释比喻,及其作用。
预习指导1.再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词语画出来,并写出喜欢的理由。
2.你最欣赏文中哪些段落?试说出理由。
预习检测1.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了。 (????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2.课文结尾的三个比喻句为什么各自成段?顺序能否颠倒?
课堂探究案质疑探究探究点1:春花图(第4段)问题1:“赶趟儿”一词有何表达效果?“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这三个分句的顺序可否互换?为什么?
问题2:面对春花,作者产生了怎样的联想?这个联想有何作用?如果把“蜜蜂嗡嗡地闹着”的“闹”字换成“叫”,好不好?为什么?“像眼睛,像星星”这两个比喻有何妙处?能否只用一个?
?
问题3:作者写春花图运用了什么写景顺序?
?
探究点2:春风图(第5段)问题1: “吹面不寒杨柳风”是什么意思?“‘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一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
问题2:本段作者调动了哪些种感官来写春风?突出了春风的哪些特征?
?
问题3:作者写春风时引用了“吹面不寒杨柳风”生动传神,请你为春草、春雨、春花分别配上一句古诗。
?
探究点3:春雨图(第6段)问题1:“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语句写出了春雨的什么特点?描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之处?“人家屋顶上全笼罩着一层薄烟”中的“薄烟”指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问题2:下列加点字有何作用。密密地斜织着。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问题3:本段描写春雨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12. 济南的冬天(2课时)
学习目标:
我能理解和运用“响晴、温晴、设若、贮蓄、秀气、空灵、澄清、清亮”等词语。2.我能通过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作用的方法,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3.我能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特别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学习难点:景物描述方法和作者感情的抒发。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案一.知识准备?理解比拟,了解比拟的作用?
二.预习指导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和重要作品及济南的地理特点。2.熟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三.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济南(??? )?镶(?????? )? ?水藻(??? )? ?贮蓄(??? )发髻(??? )?澄清(???? )?着落(??? )? ?看护(???? )2.释义:响晴:设若: 秀气:贮蓄:澄清:空灵:
?课堂探究案一.学始于疑???? 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课文怎样介绍的?
二.质疑探究探究点1:整体感知问题1: 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温情的?问题2: 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方法,请分析作者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探究点2:第三段(齐声诵读)问题1: 全段的中心句是什么?全段的层次怎样划分?
问题2: 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有哪些?文中的哪些动词用得好,请举例说明。文中的哪些色彩词用得好,请举例说明。
问题3: 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呢?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
探究点3:练笔?? 问题1:以《家乡的冬天》为题写一篇练笔,写出你对家乡冬天的真实感受。?
第二课时
自主学习案
预习指导???? 在文中圈画出你感到难以理解的句子,认真品读,准备课上与同学老师交流。
二.预习检测??? 读一读自己的课外练笔,感受一下自己家乡冬天的特点,看谁写得好。
课堂探究案一.学始于疑全文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二.质疑探究探究点1: 揣摩优美语句,品析写景技巧,领悟思想感情。问题1: 默读全文,画出文中给人以美感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分析好在哪里。
问题2: 比较下列三组句子,你认为哪一句好,为什么?1.组:甲: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乙: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2.组:甲: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乙: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出点粉色。
3.组:甲: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 还 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乙: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水也不结冰,垂柳的长枝倒映在水中。
探究点2:遣词造句。问题1: “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去掉“声”字可以吗?为什么?
问题2: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卧”字?和文章什么地方相呼应?
探究点3: 对比阅读。问题1: 《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你更喜欢哪一篇?说出理由。
?
问题2: 修改课外练笔《家乡的冬天》,学习通过比喻、拟人写景的手法,通过几幅图景展示家乡冬天的特点。?
13.? 风? 雨(1课时)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在阅读中积累重点词语和优美语句。?????2.把握内容,理解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描写景物的写作技巧和生动形象的语言。?????3.培养关注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学习重点:体会作者描写景物的技巧及生动形象的语言, 培养关注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学习难点:体会作者描写景物的技巧及生动形象的语言, 培养关注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自主学习案一.知识准备贾平凹,原名贾平娃,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最近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二.预习指导1.熟读课文,勾画你喜欢的句子并作赏析。
2.结合自己的平时积累找出一些描写风雨的诗句。
3.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结构。
预习检测1.给加点字注音。偌大(???? )???? 蜷曲(????? )??? 贾平凹(?? )??
倏忽(???? ) 模样(???? )?? 撩起(? ? ? )?????
刹那(???? )?? 锥形 (?? ? )?? 葡萄蔓(??? ? )2.重要词语释义:偌大:倏忽:攀附:
课堂探究案一.学始于疑本文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表现这狂风骤雨的?
二.质疑探究探究点1:内容理解。问题1: 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风怎样的特点?
问题2: 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是怎样看的?说一说结尾的场景和情调跟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探究点2:细节赏析。问题1:作者有着锐利的眼光,能在狂风暴雨中看清楚景物的细节及其变化,试举课文的一两处,说一说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并真切描写的。
问题2:赏析下列句子。1.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
2.树林子往一处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绿全然又压扁开来。探究点3:写作顺序。
问题1:本文在写景时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的?
14? 秋? 天(1课时)
学习目标:1.我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2.我能通过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3.我要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学习重点: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学习难点: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自主学习案一.知识准备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二.预习指导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人表达的感情。2.把诗中不理解的句子写在下面。
3.想想写景的次序,再背诵全诗。三.预习检测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丁丁(????? ? ) ? 肥硕(??? ) ? 栖息(?????? )????
归泊(?? ) 寥阔(????? ? )?? 枯涸(????? )
清冽(????? ) 梦寐(? ?? )
课堂探究案一.学始于疑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 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二.质疑探究探究点1: 品味赏析问题1: 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问题2: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问题3:体会加点词的表达效果。1.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2.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3.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15.? 古代诗歌四首(2课时)学习目标:1.我能朗读并背诵诗歌。???? 2.我能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感情。?????3.我会品味诗歌的意境,热爱祖国文化。学习重点:朗读并背诵这四首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感情。学习难点:品味诗歌的意境。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案一.知识准备1.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建安五年(200)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有《魏武帝集》。《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2.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配乐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3.王湾,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玄宗开元年间进士。开元初,为荥阳主簿。五年至九年,参与编撰《群书四部录》。官至洛阳尉。《全唐诗》存其诗十首。这首五言律诗最早见于《国秀集》。诗题的“次”字是停宿、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三面临江。诗人这次途经北固山去游吴中,但见船下江水潮平岸阔,头顶南雁北归,触发了心中情思,于是写下这首传世佳作。二.?预习指导1.朗读并背诵《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2.结合注释,初步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感情。
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碣石(??? )?? 澹澹(??? )?? 竦峙(?? )(??? )?? 萧瑟(??? )? 2.《观沧海》,这首诗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宏伟意境,抒发作者宽广胸怀和豪迈气概的诗句是??????????? ,????????????? ;???????????????? ,???????????????? 。3.《次北固山下》作者______,______人,______代诗人,他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一路行走,当舟次北固山下时,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题目中“次”是________的意思,本诗属______言____诗。4.判断正误。①这首诗以第二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 ?? )②“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风正一帆悬”,“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因为有时风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一个“正”字包含为“顺”与“和”的内容,表现了风平浪静的景色。(???? )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都表现了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生思乡之情呢?(?? )④“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紧承三联而来,与首联遥相呼应,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 )
课堂探究案一.学始于疑这两首诗歌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质疑探究探究点1: 学习《观沧海》。问题1:本诗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沧海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问题2:这首诗写景很有特色,请自选一个角度举例赏析。自选角度赏析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问题3:名句默写。1.本诗中直接沧海水势的诗句是?????????????????? 和??????????????????????? 。2.沙尘肆虐之下,人们对蓝天碧水、茂林修竹的珍爱愈加强烈,请借用本诗中的句子表达你理想中的自然环境???????????????????? ,?????????????????????????????? 。3.王亮同学国庆节到青岛旅游,他清晨站在海边,看到一轮红日从浩瀚无垠的大海中冉冉升起,深感大海的胸怀博大,不由得脱口吟道???????? ,????????? ;?????? ,??????? 。探究点2: 学习《次北固山下》。问题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问题2: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问题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从蕴涵哲理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
第二课时 自主学习案一.知识准备 ?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形式主义。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内容清新,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等,深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有《白氏长庆集》72卷,集诗3000余首。 2.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元大都(今北京)人,元代前期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是一位“姓名香贯满梨园”的作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马致远生活的“元朝是蒙古贵族统治中国的时代,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人民受到沉重的压迫,知识分子被降到与娼妓、乞丐相近的地位”。 3.天净沙:散曲曲调名。散曲是元代的新诗体,是在民间逐渐发展形成的一种可以配乐歌唱的长短句歌词,以后文人相继大量写作。散曲分小令与套数两种。小令只有一支曲子。套数又叫“散套”、“套曲”,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小令相联而成的组曲。一套至少两支曲子,多的可达三四十曲,没有定数限制,但必须是同一宫调,而且要一韵到底。在结尾的地方,一般有“尾声”,以表示首尾的完整和音乐的终结。散曲的长短句形式较词更为灵活自由,最短的有一字句、二字句,最长的可有二三十字为一句的。句中可以衬字,使唱词生动、通俗、口语化。二.预习指导1.朗读并背诵《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2.结合注释,初步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感情。
三.预习检测1.为下列诗句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①行不足?????? A、脚????? B、够?????C、充分②没马蹄?????? A、没有?? ? B、 没过??? C、 遮没③昏鸦???????A、 黑色?? B、昏迷?? ? C、 黄昏2.《钱塘湖春行》以_________为线索,描写了西湖________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感情。第______句和第______句是颔联,______联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天净沙? 秋思》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___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_____”。 体现“思”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探究案
一.学始于疑? 这两首诗歌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质疑探究探究点1:学习《钱塘湖春行》。问题1: 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问题2: 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问题3:歌咏西湖的古诗词很多,你能否试着写出两句呢?
探究点2:学习《天净沙? 秋思》。问题1: 曲的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用词上有何特点?
问题2: 词的最后两句各自写的是什么?请从抒情方式和思想感情的角度赏析这两句。
?
?
写? 作(共3课时)文 从 字 顺
学习目标:1.我会把语句写得连贯、流畅。???? 2.我能够写作文时能够做到文字通顺,能恰当用词,做到句与句之间顺从畅达。???? 3.我能在文中真时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习重点:写作文时能够做到文字通顺,能恰当用词,做到句与句之间顺从畅达。学习难点:写作文时能够做到文字通顺,能恰当用词,做到句与句之间顺从畅达。 自主学习案
一.知识准备 “文从字顺”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字通顺。它的意思应该是两个方面的:一方面它应该用词恰当、妥贴,所用的词语能够准确表达作者心里所想及所感,使读者读后的感受与作者企望表达的意念完全一致;另一方面它体现在句与句之间的顺从畅达,文气贯通,能很好地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地表达出来,没有任何含混、错乱和别扭之处。二.预习指导根据本次习作确定题目,选择好材料。三.预习检测1.爷爷是一个非常简朴的人。此句有无毛病?
2.干了一天的活,真是胳膊疼腰酸。此句是否符合语言习惯?此句有无毛病?讨论,指出毛病并改正。
3.全班同学基本上都来了。此句有无毛病?讨论,指出毛病并改正。
4.把下列词语按合理顺序组合为一句话。a.二十多年教学经验;b.一个;c.她是;d.有着;e.著名的;f.教练;g.游泳
?
课堂合作探究案一.学始于疑?? 怎样做到文从字顺?
二.质疑探究探究点1: 完成习作。问题1:根据题目和材料,编写提纲。
问题2: 完成习作,注意做到文从字顺。
探究点2:习作讲评与修改。问题1:自己修改写好的习作。
问题2:小组合作互评互改,每组选出一篇优秀的作品准备全班交流。
问题3: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根据评价再次修改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