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植树的牧羊人 第2课时-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植树的牧羊人 第2课时-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12 22:45: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13课 植树的牧羊人
第2课时
让·乔诺
01
揣摩人物形象,多角度理解文章中心。(重点)
课时目标
02
体悟写法,感悟植树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发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感情。(难点)
品读细节,把握形象
【一】
高原变了,即人们生活的环境由从前的荒凉、破败、废弃、了无生命气息,逐渐变得葱茏富饶,充满生机,人们幸福安宁地生活在这里。
牧羊人几十年如一日,执着地种植树木,把种树当作他的事业,当作他的生命,最终换来高原上的奇迹。

不变
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1
赏析:环境描写和外貌描写。写室内环境的洁净和牧羊人的整洁,从侧面衬托出牧羊人勤劳能干、做事认真仔细、干净利索的性格特点。
品读下列句子,分析牧羊人是一位怎样的人。
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
2
赏析:动作描写。由此可以看出牧羊人工作认真,一丝不苟。
牧羊人让大狗看着羊群,然后爬到我站的地方。我以为他要来说我,嫌我一直跟着他。可是,他没有。这本来就是他要走的路。他还说,如果我没事,可以和他一起去。
3
赏析:语言描写。体现了牧羊人平易近人的性格特点。
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二百米。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4
赏析:动作描写。写出了牧羊人动作娴熟、一丝不苟、执着忘我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展现了植树过程的艰难。
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5
赏析:语言描写。写出了牧羊人的慷慨无私。
他说,羊吃树苗,就不养羊了,只留下了四只母羊。他添置了一百来个蜂箱,改养蜜蜂了。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6
赏析:语言描写。赞美了牧羊人无私奉献、执着坚毅的精神。
从文中对牧羊人的一系列描写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牧羊人是一个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自信、平和、不太爱说话、安静、忠厚、不张扬、认真、仔细、生活严谨、沉默寡言、坚持、坚毅执着、热情大方、热爱生活、勤勤恳恳、不为名利、无私奉献的人。
探究疑难,体悟写法
【二】
1.作者采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来刻画牧羊人这一人物形象?
答案 文章抓住牧羊人的语言、外貌、动作、细节等描写,将植树老人平凡、孤独、安详、执着、无私、慷慨的性格生动具体地表现出来。
2.对比是小说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找出文中的对比之处,并分析表达作用。
答案 本文运用多种对比手法,如场景对比,将废墟的荒芜贫瘠景象与绿洲的生机盎然景象进行对比,将废墟上刺耳的风声与变成绿洲后的微风进行对比等。通过对比,突出了牧羊人植树的伟大作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3.课文首尾段是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穿插于故事之间的句子也是作者的一些看法,试品味这些议论句的作用。
答案 穿插于故事内容之间的这些议论,突出了牧羊人的性格、品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升华了文章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牧羊人的赞扬敬佩之情。作者在首尾两段成功地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进行点题。开头段的议论起到了开宗明义、提挈全篇的作用,结尾段的议论起到了呼应开头、总结全文、揭示主题的作用。
4.“我”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答案 (1)推动情节的发展。“我”是变化的发现者,也是因为“我”的好奇,在初见牧羊人的第二天,决定留下来刨根究底,才有了后文故事情节的展开。
(2)“我”作为一个见证人,目睹了一个寸草不生的荒僻之地变成了森林村庄的事实,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
(3)通过“我”的感受和评论,突出刻画了牧羊人这一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物形象,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1.抓住特点写人物。
文章抓住老人的语言、外貌、动作、细节等描写将植树老人平凡、孤独、安详、执着、无私、慷慨的性格生动具体地表现了出来。“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 他摇摇头说,不是。”(语言描写);“他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动作描写)等。
艺术特色:
2.善用对比手法。
本文运用多种对比手法,其一是场景对比,将废墟的荒芜贫瘠景象与绿洲生机盎然景象前后变化进行对比,将废墟上刺耳的风声,与变成绿洲后的微风形成鲜明的对比;将牧羊人创造与战争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进行对比等,通过对比,突出了牧羊人植树的伟大作用和无私奉献精神,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3.巧用议论。
穿插于故事内容之间的这些议论,突出了老人的性格、品质,恰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升华了文章的主题,表达了对植树老人的赞扬敬佩之情。本文作者在首尾两段成功地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进行点题。开头段的议论起到了开宗明义、提挈全篇的作用;结尾段的议论起到了呼应开头、总结全文、揭示主题的作用。
交流感悟,主题探究
【三】
它的文字、它的图,都让人感动,鼓舞人们去做对我们这个地球有益的事,这个地球上神奇的人和事真是数也数不完!祝愿大家都有一颗慷慨的心,和别人分享,给自己带来幸福。 ——绘本《植树的男人》绘画作者给中国读者的寄语
1.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牧羊人坚持种树,最终改变了曾经被破坏的环境,表达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对你有何启示?
答案 我们应该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
2.从人的角度看,牧羊人以一己之力改造荒原,这是对人类勇气和担当精神的赞美。对你有何启示?
答案 我们在做事情时要有担当,有勇气,有毅力。
3.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看,与其在纷争中毁灭美好事物,不如与世无争默默地创造事物。对你有何启示?
答案 消除纷争,与他人和谐相处。
拓展迁移,练笔提升
【四】
阅读下面的材料,试给杨善洲写一则颁奖词。
杨善洲:退休后义务植树22年
原任云南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已于2010年10月因病逝世。他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1988年退休后,他主动放下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5.6万亩。去世前,他把当地20万元个性贡献奖全部捐出,价值3亿元的林场也无偿上缴给国家。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淮说:一个人能够给历史,给民族,给子孙留下些什么?杨善洲留下的是一片绿荫和一种精神!
答案 (示例)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60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认识或听说过这样的人吗?试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本文通过讲述牧羊人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表达了一种保护自然改变自然的思想,呼吁人们只要坚持不懈地种树,辛勤耕耘,一定会收获幸福。
小 结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