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走一步,再走一步》 第1课时 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走一步,再走一步》 第1课时 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12 22:50: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第14课 走一步,再走一步
第1课时
莫顿·亨特
01
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词义,正确书写生僻字词。(重点)
课时目标
02
理清结构,能够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晰,详略适当。(重、难点)
导 入
生活在世界上,每个人都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在困难面前,有的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终于到达胜利的彼岸。这样,世界也就有了弱者与强者之分。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身体瘦弱、胆小怯懦的孩子,在父亲的帮助下终于战胜困难、摆脱困境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学习后一定会对我们有所启迪。
知人论世
【一】
莫顿·亨特(1920—2016),美国作家、心理学家。早年曾做过空军飞行员。二战时期,他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莫顿·亨特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他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崖上的一课》,曾被收录于美国作家芭芭拉·琳达编撰的《假如我们原谅上帝》。
走近作者
莫顿·亨特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莫顿·亨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他小时候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体弱多病,和五个小男孩一起爬悬崖,好不容易爬到一处岩石架,爬了1/3高度,却上不去下不来,陷入了可怕的两难境地。后来照父亲说的,一小步一小步地下来,终于脱险了。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人生的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
探寻背景
小说:
(1)记叙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描写方法:按描写对象分类,有语言、动作、心理、外貌(肖像、神态)、环境。
了解文体
基础梳理
【二】
1.给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1)耸立( )
(2)灼人( )
(3)附和( )
(4)突兀( )
(5)怦怦( )
(6)晕眩( )
(7)凌乱( )
(8)抽噎( )
(9)滑稽( )
(10)气喘吁吁( )
(11)参差不齐( )
(12)哄堂大笑( )
sǒnɡ
zhuó
fù hè

pēnɡ
xuàn
línɡ



cēn cī
hōnɡ
读一读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弹珠( )
动弹( )
dàn
tán
(1)弹
晕眩( )
日晕( )
yūn
yùn
(2)晕
参差( )
参观( )
人参( )
(3)参
cēn
cān
shēn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哄堂大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气喘吁吁: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心翼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参差不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时大笑。
形容呼吸急促的样子。
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
记一记
初读感知
【三】
1.听名家朗读
朗读课文
2.默读:默读要注意速度,须3分钟完成。
圈出课文中一些表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发展、结果的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复述故事情节。
可以用“——”直线画出标志时空转换的语句,帮助你理清故事情节。
理清情节
可以从字词理解、内容概括、人物评价、心理活动、主题思考等方面交流感受,也可以质疑,问几个为什么。
交流感受
可以用“~~~”波浪线画出优美或关键语句;用“△△”着重号标出关键词或者精彩词语;用“?”疑问号用在有疑问的语句末尾。
圈点勾画
[自读指导]
1.回答下列问题并复述故事情节。
(1)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答案 费城。
(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答案 一个酷热的七月天。
(3)爬悬崖的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答案 包括“我”在内有五个小男孩。内德、杰里。
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初读思考
(4)那座悬崖有多高?
答案 60英尺左右。
(5)复述故事。
答案 费城七月里一个酷热的日子,“我”和其他四个小朋友因为玩弹珠游戏玩厌了,就想去爬悬崖。“我”由于害怕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小朋友们却弃“我”而去。最后在父亲的指点下,“我”摆脱困境,爬下悬崖。这次冒险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复述故事的方法
①要复述出故事的主要情节,包括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发展、结果。
②要抓住文中的语句,可采用课文原句,也可适当加入自己的联想。
③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冒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
知识链接
2.结合上述问题及同学们的复述,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答案 第一部分(1~17段):冒险。写“我”跟小伙伴们一起爬悬崖,由于恐惧上下不得。
第二部分(18~28段):脱险。写“我”在父亲的鼓励之下,一小步一小步地爬下了悬崖。
第三部分(第29段):感悟。写由小时候爬山的事情感悟出的人生道理。
3.这件事对“我”有什么积极的影响?请从文中找出关键语句。
答案 此后,我生命中有很多时刻,面对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或者一个令人畏惧的情境,当我感到惊慌失措时,我都能够轻松应对——因为我回想起了很久以前悬崖上的那一课。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这个时候,再回头看,就会对自己走过的这段漫漫长路感到惊讶和骄傲。
在梳理全文内容的基础上,补全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走一步,再走一步
①   ——爬悬崖
②   ——进退两难
③   ——父亲指导
④   ——目标分解
小事件,大启发
冒险
遇险
脱险
感悟
理清结构
1.下列各句中,加红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鲜为人知的人物了,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
B.我自己常常力求这两句话之实现与调和,又常常把这两句话向我的朋友锲而不舍。
C.路人对用粉笔作老虎画的老汉关振民大为赞赏:“能把老虎画得如此惟妙惟肖,确实厉害。”
D.他本是个整天跑野马的孩子,却被从早到晚关在家里,难受得屁股下如履薄冰。
当堂检测

C项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使用正确。
A项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不合语境。
B项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也形容有恒心,有毅力。不合语境。
D项如履薄冰:像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不合语境。
2.下列词语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廷续  怡然自得  惊慌失措
B.检起  一丝不苟  庞然大物
C.收敛  傲然挺立  恢心丧气
D.宽恕  肃然起敬  小心翼翼

A项廷—延。
B项检—捡。
C项恢—灰。
作者通过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一件事写出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成一个个小困难,再把这一个个小的困难解决,就解决了一大困难。
小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