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落花生
一、教学目标
1.运用已有识字策略学习课文生字词,读准“便”等多音字,会写“亩、播”等生字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3.理解父亲借花生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对他人有好处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4.学习本文借物喻人的写法。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字词的理解,了解落花生的特点。
2.紧扣爸爸说的一段话展开朗读体会,让学生认识到本文借物喻人的写法及其所蕴含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现在老师说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出示谜语)“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
预:花生
2.“落花生”就是我们平时常见常吃的花生,可为什么叫它“落花生”呢?介绍资料。
3.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作者简介:许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名赞堃(kūn),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籍贯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许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
4.本文的作者笔名叫“落华生”,他为什么取这个笔名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中,走进许地山的童年时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边读边思: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
2.学习生字词
请小老师带领大家将字词读一遍,字音读准。
第一组:半亩 浇水 吩咐 茅亭
榨油 石榴 爱慕 高矮
(1)注意读音:“榨”是翘舌音,“吩咐”的“咐”在文中读轻声。
读准多音字:“便”组词
3.去拼音读,每个一遍,理解词语“吩咐”“爱慕”,先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可以代入课文。
4.分角色朗读课文,挑选几位同学分别读母亲、父亲、哥哥、姐姐、我说的话,其他同学读旁白,边读边思考思考: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试着用小标题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5.学生交流后,师生共同梳理,课件出示:
追问:哪些内容是重点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
学生交流梳理。
预设:课文详写了议花生部分。
组织交流:作者写种花生和收花生都只有寥寥几笔,而议花生却用了很多笔墨,为什么?
预设:重点写了谈论花生,因为在谈论花生的过程中“我们”明白了父亲想告诉“我们”的道理。
三、学习第一部分
1.请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
先写种花生,再写收花生。
2.老师读第一自然段(故意将“开辟”读成“开发”,引学生提出疑问)。
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文中的“开辟”能不能换成“开发”?
(1)开辟:开拓发展。辟有分开的意思,在原来有的东西的基础上分出来的,或者原来有的东西,别人都不知道,你找到了文中意思是拓荒开垦,种植花生。
(2)开发是生成的,原来没有这东西,造出来了,空地不可能开发出来。
3.开辟田地后要开始种花生了,课文中哪些词语写种花生的经过?
预设:买种,翻地,播种,浇水
4.这些词语能颠倒吗?
不行,这些词语是按照种花生的顺序排列的,不能颠倒位置。)
质疑:同学们关注到了吗,这几个词语之间的标点是?逗号。根据以前的经验,并列的词语之间是顿号,怎么用逗号?
师:(标点符号 使用是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产生的。如果想要表达语气舒缓、时间较长的感觉,就要逗号。)
5.几个月后,收获花生后,全家人的心情怎样?(高兴)
6.师:哪个词能够体现出大家的开心?(居然)
7.居然是什么意思?竟然,没想到,出乎意料
8.师:你看,就是这样一片荒地,又是在“我们”姐弟几个孩子的侍弄之下,没过几个月竟然收获了花生。哎呀,这多么让人兴奋呐!来,再读读这一句,读出惊喜之情。
是啊,母亲也和“我们”一样感到高兴,于是她提议“我们”来过一个收获节,而且还把父亲请来了。
师:我请同学读一读母亲说的话
师:你们觉得她读的怎么样?
预设:可以再高兴些、再温柔一点
师:谁再来试试,我们一起来读。
师:那么父亲来了吗?(来了)我请同学读一读第三自然段
父亲也来了,那么一家人吃花生、议花生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文章围绕花生写了哪几个方面?
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
2. 母亲为了庆祝收获,提议过一个节。在收获节上,“我们一家”在尝花生时又聊了些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将重点学习“议花生”这部分内容。
二、精读理解,体会花生的可贵
1、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翻到第四页,第4~14自然段从“我”和哥哥姐姐父亲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花生有什么特点?画出相关语句。
姐姐说:“花生的味道很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你们找的很准。
2、那么花生在父亲眼里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自由第10自然段,找出相关语句。
(1)果实埋在地里
(2)矮矮的长在地上
3、父亲除了说花生,还说了其他哪些事物呢?
桃子、石榴、苹果
桃子、石榴、苹果 花生
生长位置
外表
给人的印象
课件出示:
4、指名说一说:父亲的话里,桃子、石榴、苹果和花生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呢?
学生交流,相机完成表格。
桃子、石榴、苹果 花生
生长位置 高高地挂在枝上 果实埋在地里,矮矮地长在地上
外表 鲜红嫩绿 不好看
给人的印象 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挖起来才知道
课件出示:
5、两边差距如此明显,一边高高地挂在枝上,一边埋在地里;一边外表嫩红鲜绿,一边不太好看,一边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一边要挖起来才知道,那为什么父亲更喜欢花生呢?“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上”的桃子、石榴、苹果不好吗?
预设:父亲这样说,不是说桃子、石榴、苹果不好,而是从生长特点来进行对比,突出花生的最可贵之处。
6、可贵在哪?花生就是这样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计较名利。
②相机板书: 朴实无华 默默无闻 不图虚名
三、品词析句,明白道理
1、教师引读:一家人品尝着花生,谈论着花生。在引导孩子们认识到花生的好处后,父亲郑重其事地说:“(生齐读)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养成像花生一样的品格,父亲语重心长地说:“(生齐读)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2、你们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父亲谈花生的目的是为了讲做人的道理,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父亲教育孩子们要学习花生的优秀品格,注重实际,不炫耀自己,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别人有用的人。)
3、文中孩子们明白父亲的话了吗?(明白了)从哪儿看出来的?(从“我”说的话中可以看出)课件出示“我”说的话:
课件出示: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1)齐读句子。
(2)理解关键词“有用”对谁有用?请3位同学说
(3)理解只讲体面
(4)理解了词语,对于这句句子你怎么理解?是啊,这就是父亲对他们的期望、
4、同学们,短短几句对话蕴含了太多道理,我们读好这几段对话,男女生分读
通过这些对话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5、小结:父亲的话告诉我们,职业不分高低贵贱,对别人、对社会有好处的人,都是有用的人。讲体面没有不好,但只讲体面而无用就不行!花生最可贵的是朴实无华、默默奉献,就像许多普通人一样,虽然平凡但对社会有贡献。
6、你的生活里有没有像花生一样朴实无华,但是一直在为他人和社会默默奉献的人呢?
①播种粮食的农民伯伯②默默驻守边疆的战士③起早贪黑的环卫工人④坚守岗位的公交车司机⑤为我们建起高楼大厦的建筑工人。。。。
7、“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记在我的心上。”(稍停)
师:我读错了吗?
生1:应该是“印在我的心上”。
师:“记在我的心上”不好吗?哪儿不好?
生2:记,有时候也会忘记;印,就是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
生3:印,一般是永久的,用“记”的话,给人感觉,作者有可能将父亲的这些话忘掉。
生4:记是短暂的,不长久的;印是不容易抹去的。
8、瞧,大家说得多好,印字突显出了父亲的话对“我”产生的深远影响,表明“我”永远也不会忘记父亲的教导。请同学们带着感情把最后一个自然段再读一读,注意读出“印得很深”的感觉。
四、学以致用,善于表达
1、作者重点写“议花生”,是为了向我们介绍花生的好处吗?他在借花生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这种表面写物实际上赞美人的写法叫作“借物喻人”,同学们在写作中可以尝试着用一用。趁热打铁 ,我们试试看。
2、花生会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作贡献的人。看到下面的事物,你会想到哪些人?选择其中一个,试着写一段话。
3、这些事物有什么特点?你身边有哪些人和它们有着同样的品质呢?
选择其中一个事物,先说清楚事物的特点,再说由此想到的人以及这类人的品质。同桌之间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