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课件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课件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共1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12 23:06: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纲要下第7单元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
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1547
伊凡四世自称“沙皇”
1917
十月革命
1922
苏联成立
1991
苏联解体
沙俄
苏俄
苏联
俄罗斯
材料1:从19世纪80年代起,俄国也开始进行工业革命,并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工厂的工人在艰苦的条件下,为领取微薄的工资每天劳动11个小时以上。这种状况大约相当于1850年以前英国或法国工人的处境。工会是非法的,罢工也被禁止…俄国工业高度集中,有一半产业工人在雇有500人以上的工厂里。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人在经济上容易组织起来,在政治上也易于适时地动员起来。…大多数企业则隶属于沙皇政府。——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2:1900年12月,列宁在国外创办了《火星报》…以《火星报》为纽带,列宁将俄国各地的马克思主义者团结到自己周围,为建立一个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作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一、新世界的曙光——列宁主义的形成
思考:结合材料和教材P89,分析列宁主义诞生的背景?
经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政治: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阶级: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思想: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1900)
组织: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开展有组织的工人运动(1898)
个人:列宁的理论探索与革命实践
1.背景
2.标志: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
3.内容
马克思主义 列宁主义 关系
肯定了资产阶级的进步作用……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帝国主义 的定义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继承与
发展
社会主义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的国家实现。 对俄国 的认识 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且几个国家同时发生才能成功。 一国 胜利论 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建立政 权方式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4.意义
①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②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③“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④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思考:请基于列宁主义的内容和【学习聚焦】,归纳其历史意义。
①历史地位: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
②理论创新: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学习聚焦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③思想武器: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俄国革命像所有的伟大革命一样,都来源于过去历史矛盾的总和、形形色色的本土原因以及许多阶层人民长期的不满。——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二、新世界的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
思考:请结合材料和教材,分析学者所说的“革命来源”?
1.背景
2
3
4
5
1
美35.8%
德15.7%
英14%
法6.4%
俄5.3%
其他
1913年各主要国家
工业总产值所占比例及为位次
材料1:在俄国统治者眼里,农民阶级是畜生,必须施以恫吓、束缚和监视…俄国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特别严重,工作时间一般长达10小时,但工资低微。——《人类文明史图鉴》
材料2:假如没有战争,俄国也许几年甚至几十年内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列宁
经济: 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但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落后。
政治:社会矛盾尖锐
(农民VS地主;
无产阶级VS资产阶级)
国际:一战激化矛盾,加速革命爆发
主观条件:列宁主义和布尔什维克党的诞生
“给我们一个革命家的组织,我们就能把俄国翻转过来!”——列宁
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沙皇尼古拉二世全家在第二年被处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权。
2.过程
任务:指明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
口号:“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镇压工农群众运动。政权完全落入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
和平过渡已不可行,暴力斗争势在必行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宣告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问题探究:比较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革命性质
打击对象
革命力量
结 果
两者联系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沙皇专制统治
资产阶级参加,并起到积极作用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
两个不同性质的革命紧密相连。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影响到世界各国内部的变化,同样地而且还特别深刻地影响到中国内部的变化。──《毛泽东选集》
3.意义
思考:如何理解十月革命是“俄国和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①对俄国:结束了剥削阶级在俄国的统治;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开启了俄国现代化强国进程。
③世界格局: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②对社会主义运动: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④殖民地半殖民地: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俄国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重要的粮食、燃料和原料产地均被敌人夺走,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
——《苏联兴亡史》
思考:结合地图和材料,指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怎样的处境?
三、新世界的重铸——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背景
① 政治: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进攻
② 经济:粮食短缺、经济困难
农业 余粮收集制(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归国有)
工业 全部企业收归国有,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管理)
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否定商品货币关系)
分配 实物配给制,普遍义务劳动
2.初期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年)
材料2: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路径。”——《苏联史》
实质:利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思考:据材料2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出台的目的是什么?其实质是?
目的: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1)目的
(2)内容
【学思之窗】
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苏]列宁《论粮食税》
思考3:利用材料3和图片分析,为什么这“功劳”是有限度的?如何评价这一政策?
材料3:1921年春,全国普遍发生了饥荒。忍饥挨饿的和生活无着落的农民自发地组织了一些暴乱,将暴乱的目标指向苏维埃政权……1921年2月28日,15000名水兵参加暴乱,参加暴乱者多数是刚刚穿上军装的农民。——张建华《俄国史》
积极作用: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
(3)作用
局限性: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1921年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
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适应战时需要的非常措施,但生产关系不适应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苏]列宁《关于共和国的对内和对外政策》
2.初期探索: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
(1) 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的弊端日益显现,导致战后危机。
(2) 内容与实质
领域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内容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固定的粮食税
工业 企业国有化 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恢复自由贸易
分配 实物配给制、义务劳动 按劳分配的工资制
特点/手段 行政手段,单一公有制,排斥市场、商品关系,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思考:请指出新经济政策各项措施的作用,归纳政策重心和特点?该政策的实质目的?
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提高经济效益
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
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3)作用: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1922年12月,
苏维尔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1924年1月,列宁逝世;
斯大林成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
三、新世界的重铸——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时候,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某西方史学家的描述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3.苏联的建设:
目的:实现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把苏联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我们必须推进我国工业。我们必须以尽快地速度扩大我国工业,把工人数量增加一两倍,我们必须把我国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而且愈快愈好。——《斯大林全集》
思考1:苏联的“独特实验”指什么?根据斯大林所说分析这一实验的目的?
(1) 目的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体制) 表现
经济
政治
(2)内容
思考:结合教材和两则材料,归纳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和影响?
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体制
①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指令性计划、排斥市场调节
③优先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
材料:斯大林模式是为实施一种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赶超战略服务的制度。——梁孝:《斯大林模式、工业化和边缘国家的社会主义》
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①权力高度集中
②滋生个人崇拜
材料:在亿万人民的心目中,斯大林成为神话般的人间上帝。
——罗·亚·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
材料3:20 世纪30—50年代,苏联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建成了以“斯大林模式”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社会。——吴恩远:《关于“苏联解体教训”一些流行观点的反思》
(4)影响
材料2: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全球通史》
材料1: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丘吉尔评价斯大林
③开创了新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为其他国家和民族走上现代化道路提供借鉴。
①苏联模式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
材料4:在很长时期内,斯大林模式被很多落后国家的人民当做振兴国家和民族的样板。——陈怡《斯大林模式与执政党的现代化》
②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4)影响
苏联模式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影响苏联的发展。
坡脚的巨人
1956年匈牙利十月事件
斯大林故乡格鲁吉亚街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