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1.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
2.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纲要下第8单元 第18课
1.冷战(1947-1991)
(1)含义: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2)原因:
法西斯的消亡导致战时同盟合作的基础瓦解,使得美苏合作的共同利益消失,而美苏在战时同盟掩盖下的矛盾得以暴露,这些矛盾包括其固有的矛盾(如意识形态)以及战后美苏分配利益中的一系列矛盾,如波兰问题、土耳其问题、伊朗问题等。这些矛盾加深了双方相互间的怀疑和不信任
——沈志华《冷战五书》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苏战时同盟的基础已经不复存在
②二战之后,美苏两国意识形态尖锐对立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波兰问题对于俄国人不仅仅是个荣誉问题,而且是个安全问题……因为苏维埃国家一些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都与波兰有关……波兰问题对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1945年2月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的讲话》
③A.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
B.战后苏联努力扩大在东欧的影响。
…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不仅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屈服于苏联的势力影响,而且还受到莫斯科目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丘吉尔
(2)原因:
④直接原因:丘吉尔“铁幕演说”
……今日世界已面临严重的局势,所有国家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中挑选一种,一种是“自由国家”,一种是“极权政权”。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
——杜鲁门,1947
2.两极格局:1955-1991
(1)表现:
随着冷战的发生和发展,
逐渐形成了两极格局
1947年“杜鲁门主义”
(“冷战”正式开始)
(1)表现:随着冷战的发生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两极格局
领域 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政治 1947年,杜鲁门主义 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
经济
军事
地缘 政治
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宣布……
实施马歇尔计划,巩固了西欧资本主义制度;遏制共产主义(苏联)
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1949 年4 月“北约”
1955年,“华约”
(2)两极对峙正式形成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3)特点:
“北约”与“华约”对峙示意图
①两极格局是不对称的,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
②两极格局是不完全的,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朝鲜战争(1950-1953)
越南战争(1961-1973)
③总体冷战,局部热战
史料阅读:
……从经济状况和经济潜力看,当今世界有五大力量中心。
未来五年、十年或十五年,在我们有生之年,我们将看到五大超级经济力量: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当然还有日本……
——《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
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发展趋势
1.冷战的发展:
(1)时间:20 世纪50 年代中期以后
(2)特点: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
(3)表现
缓和 美苏开展对话。
对抗 概况
影响
1958年11月
第二次柏林危机
1962年10月
古巴导弹危机
风险空前严重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从1962年10月22日到12月14日间。肯尼迪和赫鲁晓夫来往的信件有25封,……在这些信件中,两人虽然相互指责对方的行为,但是都明确表达了避免世界因为这场危机陷入核大战、通过和平谈判的图景解决危机的强烈愿望。另外,还有其他秘密渠道:……通过这些信件以及其他秘密渠道,两国逐渐达成了谅解。
——刘金质:《冷战史》
M.A.D.
(Mutual Assured Destrution 互相确保摧毁)
“其实在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期间,双方最担心的事情,就是那些虚张声势的备战姿态被对方误以为真,以为己方真的在为开战做准备。”
——[英]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1914—1991》
美苏双方有意防止直接武力冲突的发生
美苏之间存在交流调解机制
未爆发直接武力冲突,缓和与对抗并存
为什么冷战有如此紧张的局面,但最后又都缓和了下来呢?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思考该漫画的寓意,并指出冷战的特征。
H-bomb 1亿吨TNT当量氢弹
军备竞赛激烈(核竞赛)
避免大战的自我控制机制
各个领域全面对抗
“北约”与“华约”对峙示意图
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
大国之间的国家利益之争;
意识形态浓厚
斗争方式:采取除了直接军事斗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方式
2.多极力量的成长:20世纪50-80年代
西方 阵营 逐渐 分化 ①西欧:
②日本:
社会 主义 阵营 开始 瓦解 ①原因: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
②表现: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中苏关系的破裂
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
经济的“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尼克松访华
1964
1972
1967
1971
1970
1979
中日建交
中美建交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国的发展 ①标志事件:拥有“两弹一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
②意义: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2.多极力量的成长:20世纪50-80年代
2.多极力量的成长:20世纪50-80年代
1955年万隆会议
我们现在要寻求一个公正的结局。
我们要求每个人都不受别人干涉。
我们不想因别人而遭受痛苦,
我们不愿被当作国际交易中的贿赂。
——南斯拉夫总统铁托
1961年不结盟运动
主席,各位先生,任意摆布亚非人民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相信,如果我们决心维护世界和平,就没有人能够把我们拖入战争;如果我们决心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就没有人能够继续奴役我们……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
第三世界的兴起 ①万隆会议:
1955年,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万隆精神”
②不结盟运动:
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
影响 国际关系的变化,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冲击。
1963
美苏签署《限制核试验条约》
1979
美国入侵阿富汗,大搞军备竞赛,实施“战略防御计划”
1987
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多层次对话机制
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
1988
苏联实施战略收缩,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
美苏签署《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
1991
1985以后
苏联解体
据大事时间轴,分析美苏关系在70-80年代出现了什么变化?
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1.美苏关系:
2.两极格局的瓦解
(1)原因
标题文字添加
20世纪5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更注重用和平的办法来促使社会主义国家发生演变,被称为“和平演变”。艾伦 杜勒斯是主要代表人物。1953年1月,他在国会提出“解放”社会主义国家的政策:“解放可以用战争以外的方法达到。”……“它必须是而且可能是和平的方法。那些不相信精神的压力、宣传的压力能产生效果的人,就是太无知了。”
——刘仓:《毛泽东关于新中国文化建设思想探析》
①外部: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攻势
戈尔巴乔夫提出:“民主的、科学的社会主义”
②内部:国内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2.两极格局的瓦解
(2)标志:苏联解体 (3)影响:冷战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3.评价
(1)积极性:
①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美苏双方都注意发展经济,进行内部的改革和调整,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③第三世界崛起,孕育多极化趋势
(2)消极性:
①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
②美苏两强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
两极对峙形成
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末
多极化趋势出现
美苏既对抗又缓和
20世纪80年代中至90年代初
苏东剧变
两极格局瓦解
1991年至今
两极格局瓦解
世界多极化
趋势加强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习近平
冷战真的结束了吗?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种“冷战”局面?
小结
国际格局
两极格局
1955
1991
“冷战”
1947
1991
对抗 形式
政治
经济
军事
地缘政治
西欧
日本
中国
第三世界
世界多极化趋势
20C50-80S
冲击
不可逆转!
瓦解
国际格局的变化:
“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二战”后: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
1991年后: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