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小升初专项攻略:诗词曲鉴赏(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小升初专项攻略:诗词曲鉴赏(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82.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14 22:28: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语文小升初专项攻略:诗词曲鉴赏(含答案)
古诗对比阅读
【甲】从军行 王昌龄 _________,_________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乙】从军 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杀射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1.这两首诗的题材是相同的,都属于( )
A.山水田园诗 B.送别诗 C.边塞诗 D.咏物诗
2.把甲诗补充完整,并发挥想象,把补充诗句描绘的画面写下来。
诗句:
画面:
3.乙诗中与甲诗“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意境相同的诗句是
这两句诗都表现出
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向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4.《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的作者是 代词人 。其中“卜算子”是
5.解释带点字的意思:之浙东: 才始送春归:
6.文中划“ ”的两句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水比作 ,把山比作 词人运用这样的比喻意在凸显( )。
A.山水的柔美多姿。 B.山水像人一样有情有意。
C.作者内心的明朗欢喜。 D.作者内心的郁闷愁苦。
7.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词,请你写出课内外积累的两句送别诗。
8.阅读下列诗歌,完成练习。
人闲桂花落, 。
,时鸣春涧中。
(1)这首诗出自 (朝代) (作者)写的《 》。请先用一个字 概括山涧的特点,诗中采用了 的写法。
(2)补全诗句。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人闲桂花落 时鸣春涧中
(4)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5)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创设了怎样的意境?作者在诗歌中透露出了怎样的情感?
阅读《十五夜望月》,完成后面的练习。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9.中秋佳节,望月思亲,情真意切。从你积累的古诗中写出两句也是通过描写月亮,来表达诗人思念故乡,期待团圆的诗句。
A、 B、
10.下面对于诗歌的理解错误的一组是( )
A.这是唐朝诗人王建写的一首描写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绝。
B.“中庭地白树栖鸦”是写那皎洁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
C.“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人通过委婉的语气,道出了心中入骨的相思之情。
D.这首诗写得很美,但没有体现“诗中有画”的艺术魅力。
古诗赏析。
戏题盘石①
王维
可怜②盘石临泉水,复有垂杨拂酒杯。
若道春风不解意③,何因吹送落花来。
【注】①盘石:即磐石,扁平的磨盘状大岩石。②可怜:可爱。③解意:领会心意。
11.诗的一、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2.诗的三、四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请分析其作用。
诗歌鉴赏。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3.《春夜喜雨》题目中,表达诗人情感的字是 。
14.朗读这首诗适宜用( )语气朗读。
A.激昂 B.高亢 C.赞美 D.陶醉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描绘了一幅春雨润泽大地的画面。
B.“知时节”赋予了春雨人的生命和情感。
C.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喜爱春雨之情。
D.“花重锦官城”中“重”的读音是chóng。
阅读提升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僵卧①孤村②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③。
夜阑④卧听风吹雨⑤,
铁马⑥冰河⑦入梦来。
【注释】①僵卧:躺卧不起。这里形容自己穷居孤村,无所作为。②孤村:孤寂荒凉的村庄。③戍轮台:指戍守边疆。戍,守卫。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是古代边防重地。此处代指边关。④夜阑:夜深。⑤风吹雨:风雨交加。和题目相呼应,也暗指当时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⑥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⑦冰河:冰封的河流,指北方地区的河流。
16.“尚思为国戍轮台”中“尚”的意思是( )
A.尊崇,注重 B.姓 C.还,仍然 D.风尚
17.“我僵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这是诗句“ , ”的意思。
18.诗人巧借自然界的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梦述志的诗句是:“ , 。”
19.下面的诗句中,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的主题不一致的是哪一项?( )
A.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D.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读下面古诗,完成练习。
霜月
[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①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②素娥③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④。
注释:①征雁:远飞的大雁。②青女:神话中的霜神。③素娥:嫦娥的别称,传说中嫦娥是住在月亮上面的。④婵娟:美丽娇柔的样子。
20.这首诗写的是 季节,诗人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 的夜景。
21.本诗表现了诗人对 的赞赏,并以此衬托诗人在浑浊的现实环境里 、 的深切愿望。(作出评价能力训练)
22.诗题为“霜月”,作者却不从霜月本身着笔,而写月中霜里的“ ”和“ ”,用“ ”“ ”来象征霜和月的美好品质。
23.请你根据诗歌创设的意境,展开想象,具体描绘一下“百尺楼高水接天”的景色。(创意应用能力训练)
古诗阅读。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4.“渚”读作 ,意思是 。
25.这是一首即景生情的佳作,它描绘了建德江边 时分恬静清新的景色,抒发了诗人 的心情。
26.本诗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景色,对这两个作品的理解对的打“√”,错的打“×”。
(1) 前者表现了诗人在外地游历时内心的孤寂愁苦之情,而后者表达的是词人的喜悦之情。 ( )
(2)都是借景抒情,都是寄情于月亮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 。
27.把诗句补充完整。
28.这首诗的题目是《 》,作者是 朝诗人 。
29.“鬓毛衰”中“衰”的意思是( )
A.衰弱 B.衰老 C.疏落,减少
30.诗句中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诗人离开家乡很久了?
31.作者在写这首诗用了 的手法,首句用“少小离家”与“ ”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乡情无限。
32.诗中写诗人离乡背井的伤感之情的是:“ , ”
33.诗中写诗人回乡后与故乡人回答情景的是:“ , ”
3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5.你还知道贺知章写过什么诗?请写出其中两句
《 》:
参考答案:
1.C 2.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的雪山一片黯然,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3. 百战沙场碎铁衣 边塞战事频繁,战争的残酷、激烈。
【解析】1.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的理解。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从军行》中“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意思是: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可诗人在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概括了西北边陲的状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意思是: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写出了边疆战事之苦。是典型的边塞诗。
《从军》中“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意思是:身经沙场百战铁甲早已支离破碎,城池南面被敌人重重包围。诗人用平直叙起的笔法写出了征战环境之“苦”。“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意思是:突进营垒,射杀敌军大将,独自率领残兵杀开重围千骑而归。诗中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虽然没有对这位将军进行肖像描写,但通过紧张的战斗场景,把英雄的精神与气概表现得异常鲜明而突出。由此可知,这首诗是边塞诗。
故选C。
2.本题考查古诗的默写及理解。
书写时要注意“暗”“孤”“遥”的正确写法。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的意思: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描绘的是边塞的景象,刻画了青海湖、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等景象。
3.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感情主旨的理解。
“黄沙百战穿金甲”写的是: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其中,“黄沙”二字既是实景,渲染出了边塞战场的典型环境,又道出了边庭之荒漠萧瑟;“百战”二字,形象地解释了将士戍边的时光之漫长、边塞战斗之频繁;而“穿金甲”三字,则渲染了战斗之艰苦、激烈,也阐明将士为保家卫国曾付出了如许惨重的代价,乃至就义。
《从军》中首句“百战沙场碎铁衣”意思是:身经沙场百战铁甲早已支离破碎。诗人用平直叙起的笔法写出了征战环境之“苦”。“百战”意谓战事频繁。“碎铁衣”形容气候恶劣斗争严酷。故和“黄沙百战穿金甲”意境相同。这两句诗都表现出边塞战事频繁,战争的残酷、激烈。
4. 宋 王观 词牌名 5. 往,去。 方才 6. 美人流动的眼波 美人蹙起的眉毛 B 7.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解析】4.本题考查古诗的识记。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北宋词人王观创作的一首词。“卜算子”是词牌名,“送鲍浩然之浙东”是题目,这是一首送别词,写的是春末时节送别友人鲍浩然,表达了词人送别友人鲍浩然时的心绪。
5.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
“送鲍浩然之浙东”意思是送朋友鲍浩然到浙东去。之:往,赴。
“才始送春归”意思是刚刚把春天送走。才始:方才。
6.本题考查古诗的理解。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意思是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词人把水比作美人流动的眼波,把山喻为美人蹙起的眉毛,暗含送别之情,以美人的眼睛来比拟山水,把山水写得有情有义。作者借景抒情,化无情为有情,启人遐想,而且运用反语,推陈出新、发想奇绝,将山水塑造成也会为离情别绪而动容的有情之物。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
结合自己的积累,写出符合送别的诗句即可。
示例: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代诗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8.(1) 唐代 王维 鸟鸣涧 静 以动衬静
(2)鸟鸣涧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3) 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时而,偶尔
(4)明月升起光辉照耀惊动了山中栖鸟,不时地高飞鸣叫在这春天的溪涧中。
(5)诗人描写了桂花、春山、明月、山鸟等景物,创设了静谧、幽美、空寂的意境。 作者在诗歌中透露出了闲适、愉悦的情感。
【详解】(1)本题考查了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对诗歌鉴赏能力。
《鸟鸣涧》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
这首诗描绘山间春夜中幽静而美丽的景色,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全诗旨在写静,却以动景处理,这种反衬的手法极见诗人的禅心与禅趣,取得了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生动地勾勒出一蝠“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图。这首诗写春山之静。“静”被诗人强烈地感受到了是由于“人闲”,也就是人静。人静缘于心静,所以觉察到桂花的坠落。所以全诗紧扣一个静”字,通过描写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对托出春润的幽静。对托出了一幅一幅宁静优美的山中春夜图。
(2)本题考查补全诗句。
书写时注意“夜”“静”“春”“惊”的正确写法。
(3)本题考查解释古诗的字词意思。
“人闲桂花落”的意思是寂静的山谷中,只有春桂花在无声地飘落,人闲:指没有人事活动相扰。
“时鸣春涧中”的意思:在春天的溪涧里不时地鸣叫。时:时而,偶尔。
(4)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能力。
整句诗的意思是:寂静的山谷中,只有春桂花在无声地飘落,宁静的夜色中春山一片空寂。月亮升起月光照耀大地时惊动了山中栖鸟,在春天的溪涧里不时地鸣叫。
末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便是以动写静,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月亮从云层中钻了出来,静静的月光流泻下来,几只鸟儿从睡梦中醒了过来,不时地呢喃几声,和着春天山涧小溪细细的水流声,更是将这座寂静山林的整体意境烘托在读者眼前,用自己的话来说后两句诗句的意思,与诗句意思大致相同即可。
示例:人已休憩桂花自开自落,夜静春山显得更加空旷。月光照下来惊动了山间的鸟儿,时而在淌着春水的沟溪旁鸣叫
(5)本题考查了古诗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感情。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润的幽静。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这首诗主要描写深山幽谷夜晚寂静的情景,触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心情,表现了作者宠辱不惊,恬适淡然的人生态度,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人生理想。
9.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10.D
【解析】9.考查了古诗积累。
描写月亮的诗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描写月亮的诗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10.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D.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故选D。
11.在清澈的泉水边上,一块如席子般大小的巨石矗立着。春风习习,碧绿的垂柳飞舞在岸边的巨石之旁,不时拂过高高举起的酒杯。 12.三、四两句诗歌采用了反问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反问说如果春风不解人意的话,为什么又要吹送落花来?这同时也是拟人,春风更是善解人意,为独酌之人送来落花助兴。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陶醉于山间盘石的自得意趣。
【解析】1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句的理解。
首先,诗的开篇两句“可怜盘石临泉水,复有垂杨拂酒杯”,王维便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和表达出了王维高雅的情趣。意思是说,在清澈的泉水旁边,有一块可爱如席子般大小的巨石矗立着;又有垂柳在巨石边照拂泉水,诗人则在不时高高举起酒杯。 从开篇这两句来看,王维在盘石临泉,绿杨飘拂的美景中,高举酒杯,临泉吟诗。足以见得,王维诗歌作品“诗中有画”的特征,以及他陶醉于山间盘石、泉水、垂杨等,所彰显的高雅情趣。
12.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答题时应注意,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若道春风不解意 ,何因吹送落花来?”写春风飞花低吟高唱,春风啊难道不解人意?如果说你不解人意的话,为什么又要吹送落花来?以问答和猜测的语气抒情追意,耐人咀嚼回味。泉水激石、垂杨拂杯、春风送花,都在无意之间,“空山无人, 水流花开”,自然万物生灭变换, 各随其宜,各得其所,是生动形象的禅理论。“若道春风不解意 ,何因吹送落花来”, 诗人反问若春风不善解人意,怎么会送来落花呢?实际上就是春风更是善解人意,为独酌之人送来落花助兴。这就综合采用了反问和拟人的修辞,写出了诗人陶醉于山问盘石的独得意趣。
13.喜 14.C 15.D
【解析】13.本题考查了诗题的理解。
结合诗歌内容可知,此诗运用拟人手法,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故题目的“喜”是全诗的诗眼。
14.本题考查对诗内容的理解。
诗歌意在盛赞春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这份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描绘得如此细腻逼真,曲折有致,这不能不令人惊叹杜甫洞幽显微,体物察情的艺术功力。无论在锤字炼句方面,还是在意象的捕捉、细节的描写方面,都体现了他体物察情,精细入微的过人之处。结合杜甫诗风沉郁顿挫来对比赏读,我们必将获得对杜诗另一种生命情趣的深刻理解。故用赞美语气朗读。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多音字的掌握情况。
D.重:[ zhòng ]重量;分量:举~。[ chóng ]重新;再。
“花重锦官城”的“重”读音为zhòng,写出了花因沾满露水,显得很饱满,花自然就重(zhòng)了。
故选D。
16.C 17.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18.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19.D
【解析】16.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尚思为国戍轮台”意思是: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尚:还,仍然。
故选C。
17.本题考查诗句翻译。
结合注释可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意思是: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18.本题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结合题干和注释可知,以梦述志的诗句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意思是: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
19.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的是爱国之情。
A.“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出自唐代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意思是: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表达了戍边战士不怕牺牲、杀敌报国的爱国情怀。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宋代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意思是: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表现了诗人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自唐代王昌龄的《出塞》。意思是: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抒发了边防士卒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
D.“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出自元代王冕的《墨梅》,不需要别人夸它的颜色好看,只需要梅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表达了诗人不愿媚俗的高尚情操。
故选D。
20. 深秋 霜月交辉 21. 霜月 追求美好 向往光明 22. 素娥 青女
俱耐冷 斗婵娟 23.在月白霜清的夜晚,我登上高楼,极目远眺,水天接成一片,望去一片澄澈空明。
【解析】20.本题考查古诗理解。
从诗句“初闻征雁已无蝉”“月中霜里斗婵娟”中,可以看出,现在已是深秋季节。诗人在高楼上观赏“水接天”,水接天的意思是水天一色,不是实写水,是形容月、霜和夜空如水一样明亮。
21.本题考查古诗分析鉴赏。
这诗写的是深秋季节,诗人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诗人所描绘的不仅仅是秋夜的自然景象,而是勾摄了清秋的魂魄,霜月的精神。这精神是诗人从霜月交辉的夜景里发掘出来的自然之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混浊的现实环境里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愿望。
22.本题考查古诗分析鉴赏。
诗人写霜月,不从霜月本身着笔,而写月中霜里的素娥和青女。青女、素娥在诗里是作为霜和月的象征的。诗句“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写出了青女和素娥的品质“俱耐冷”和“斗婵娟”。
2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根据题干“具体描绘一下‘百尺楼高水接天’的景色”,我们可以结合诗句的意思,加上环境描写,和诗人的所看、所闻、所想来进行描写。
【点睛】参考译文:
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24. zhǔ 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25. 日暮 孤寂愁苦 26. √ ×
【解析】24.本题考查对汉字读音和意思的掌握。
“渚”读音为zhǔ,意思是:水中的小块陆地。可组词:江渚。
25.本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歌的意思是: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落时新愁又涌上了心头。原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
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作者把小船停靠在建德江边日暮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抒发了诗人孤寂愁苦的心情。
26.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1)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表现了诗人在外地游历时内心的孤寂愁苦之情,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写的是丰收年景带给人的喜悦,题干表述正确。
(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全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表达的是丰收年景给人们带来的幸福。不是思乡之情,题干表述错误。
27.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28. 回乡偶书 唐 贺知章 29.C 30.我从“少小”“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等词句中感受到诗人离开家乡很久了。 31. 对比 老大回 32.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33.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3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久客异乡的伤感以及久别回乡时对物是人非的感慨、无奈之情。 35. 咏柳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解析】27.本题考查诗句补充。
全诗为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意思是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28.本题考查作家作品。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出自唐代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诗句点明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久、时间之遥,其中已蕴藏着很深的感慨,在白发飘萧的垂暮之年,终于返回朝思暮想的故乡,因而倍觉幸运。诗人这时的感情是悲喜交集,感慨与激动参半。
29.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意思是: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故“衰”的意思是:疏落。答案选C。
30.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少小”“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等词句点明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久、时间之遥,其中已蕴藏着很深的感慨,在白发飘萧的垂暮之年,终于返回朝思暮想的故乡,因而倍觉幸运。诗人这时的感情是悲喜交集,感慨与激动参半;时光易逝,世事沧桑,弹指间的感慨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自然地抒发出来。
31.本题考查赏析描写及修辞手法。
此诗运用了三种对比:通过少小离家与老大回乡的对比,以突出离开家乡时间之长;通过乡音难改与鬓毛易衰的对比,以突出人事变化速度之快;通过白发衰翁与天真儿童的对比,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回乡欢愉之情和人世沧桑之感,并且将这两种迥不相同的感情水乳交融地凝合在一起。全诗采用白描手法,在自然朴素的语言中蕴藏着一片真挚深厚的感情。读之如饮醇醪,入口很淡,而后劲无穷。
32.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点明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久、时间之遥,其中已蕴藏着很深的感慨。“鬓毛衰”本是离乡数十年来宦游奔波的必然结果,幸而叶落归根,在白发飘萧的垂暮之年,终于返回朝思暮想的故乡,因而倍觉幸运。诗人这时的感情是悲喜交集,感慨与激动参半。
33.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意思是: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你是从哪里来的呀?
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34.本题考查思想感情体会。
这首诗抓住了家乡的变与不变的对比,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
35.本题考查古诗积累。
贺知章的诗句有: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咏柳》。
②稽山罢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采莲曲》。
③肃我成命,於昭黄祇,裘冕而祀,陟降在斯。——《唐禅社首乐章·太和》。
④常经绝脉塞,复见断肠流。——《送人之军》。
⑤稽山罢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相和歌辞·采莲曲》。
选取其中两句写下来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