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课标要求】
了解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工业革命”这个词有三层含义,首先它指工具改良和非生物动力在生产中的运用;其次它指劳动组织、工业结构及整个经济活动方式的演变;最后,它指由此产生的社会变化,指社会整体变革的过程。也就是说,“工业革命”是指一个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导致工业化社会的诞生。
——钱乘旦:《第一个工业化社会》
根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请用史实阐释上述论断。
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1、欧美国家的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手工工场
机器大生产(工厂)
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指出工厂制度有哪些特点?
机器大生产;生产规模大,集中化、专业化生产;工人实行倒班制,生产效率高;实行严格的规章制度,强化纪律意识;生产流水线广泛应用,保证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原料由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降低生产成本。
2、中国近代的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1)19世纪中后期,清朝洋务派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业,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2)张謇、范旭东等一批民族资本家主张实业救国,也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
范旭东 天津永利碱厂 民族资本企业
张之洞 汉阳铁厂 洋务企业
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1、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城市人口
猛增,影响了居住环境。
英国作家狄更斯对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进行了如描述:
这是最好的时候,这是最坏的时候;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前面有着各样事物,人们前面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狄更斯著《双城记》
【史料阅读】
(伦敦)这种大规模的集中,250万人这样聚集在一个地方,使这250万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他们把伦敦变成了全世界的商业首都,建造了巨大的船坞,并聚集了经常布满太(泰)晤士河的成千的船只。
英国农村、城市人口比例
2、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欧美国家形成了水陆运输网,促进了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大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
旅行者以往靠双腿、马车经过数日乃至数月跋涉和颠簸才能到达的目的地,现在跨上火车几个小时就解决了问题;远洋货轮把英国的消费商品运销到世界各个角落,又把英国所需要的各种工业原料、生活用品运回。闭塞、孤立、结构简单的经济单位,被交通大动脉以及无数个“毛细血管”连成高等的经济生命体。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3、工业革命促进了乡村的改变:农业机械日益普及,大农场普遍建立,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大量人口从乡村田园生活中走出,人们的眼界开阔了。
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田园》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4、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时间观念更为增强。
从前习惯于做农活的人们很快明白季节、日出日落和气候波动不再决定劳动日程了。相反,钟表、机器和车间规定创造了新的劳动节奏。产业工人一般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2至14小时。工厂的汽笛声从早响到晚,在一整天里,工人的步伐都要跟上机器单调的运转。与此同时,他们还要面对时时刻刻的严格监督,打个盹或和同伴说句话都不行。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伊丽莎白塔是英国最大的钟。俗称“大本钟”,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产物。国会开会期间,钟面会发出光芒,每隔一小时报时一次。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5、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
1802年英国颁布第一部《工厂法》,西方通过立法推行初等教育,加大政府对教育经费支持;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癸卯学制”,对普及初等教育有重要作用。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6、工业革命也给民众的生活带来消极影响: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与职业病严重危害产业工人的健康。所以,19世纪,欧洲工人运动风起云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老板居住区
空气清新
环境舒适
交通方便
衣食富足
工人居住区
肮脏混乱
治安很差
疾病四伏
贫困饥饿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课堂小结
即时练习
某学者指出,18世纪晚期工厂制度出现了,到19世纪中叶,英国所有棉布都已经在工厂里生产,工厂制度代替了分包制和原工业的工场,成为工业经济特有的生产方式。对“特有”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
A.标志工业革命的完成 B.产生比蒸汽机更大的影响
C.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 D.促进了工业革命深入发展
即时练习
19世纪以来,欧洲许多城镇兴建大型图书馆,以营利为目的的流行书籍和报纸大量增加,在被调查的200个工人家庭中至少有60个妇女有固定阅读的习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经济繁荣促进了教育完善
B.工业革命消除了教育隔阂
C.经济发展改变了生活方式
D.教育模式发生了根本改变
即时练习
19世纪末,德国出现的“回归乡土运动”,主张村庄绝不能模仿城市,反对出于美观考虑而移除古老树木,或出于其他考虑而弃除旧田埂。这体现了( )
A.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
B.城市规划中对历史传统的延续
C.对乡村工业化振兴的期盼
D.工业化进程中价值观念的冲突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