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年浙教版八上科学《第3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单元全效提优卷A
一、单选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1、下列全部属于非条件反射的一组是( )
A. 望梅止渴、嘤嘤求哺、鹦鹉学舌 B. 大雁南飞、公鸡报晓、惊弓之鸟
C. 蚂蚁搬家、蜘蛛结网、孔雀开屏 D. 猫捉老鼠、闻鸡起舞、老马识途
2、课堂上突然听到老师表扬自己,心里高兴、心跳加快。此过程中( )
A.以神经调节为主 B.以激素调节为主 C.只有神经调节 D.只有激素调节
3、某同学用青菜的幼苗进行了四项实验,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实验②③对照可以证明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
B.实验③进行一段时间后,青菜叶片发黄的原因是无光条件叶绿素不能合成
C.实验④的生长结果可以证明根具有向地性,茎没有背地性
D.实验①的目的是起对照作用
4、白尾黄鼠是沙漠地区的一种哺乳动物,它在高温环境下体温的昼夜变化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动物体温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B.该动物在6时左右体温达到最低值
C.该动物在6时至9时产热量与散热量相等 D.该动物体温的昼夜变化是对沙漠环境的适应
5、小明在1000米中长跑测试中,大汗淋漓,此时小明( )
A.皮肤血管舒张,散热增加 B.皮肤血管舒张,散热减少
C.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增加 D.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
6、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两部分组成
B. 小脑能够协调运动和维持躯体平衡
C. 大脑皮层之所以称为生命中枢是因为存在呼吸中枢、心血管运动中枢
D.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弧
7、下列现象与其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
现象 原因分析
A 糖尿病 胰岛素分泌过少
B 巨人症 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
C 向光性 生长素在向光一侧分布多
D 植物根向地生长 受重力的影响
8、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一表示反射弧,神经冲动的传递方向是:①→②→③→④→⑤
B. 图二表示患近视的眼球,成像特点是清晰物像落在[②]视网膜的前方
C. 图三中[②]胰岛分泌的胰岛素通过导管进入毛细血管,输送到身体各处
D. 图四表示神经系统由[①]脑、[②]脊髓及[③]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
9、研究表明,生长素只能从植物体的上端(顶端)向下端(根部)运输,取两根相似的柳枝条,把一根正挂在潮湿的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其生长情况如图甲所示。若把另一根枝条倒挂在同样潮湿的空气中,如图乙所示,一段时间后其生长情况可能是图中的( )
A. B. C. D.
10、某校科学小组研究了“激素甲和激素乙对柳树插条生根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实验的变量是激素的种类和激素的浓度
B. 该实验证明激素乙对柳树插条生根有抑制作用
C. 该实验证明激素甲对柳树插条生根有促进作用
D. 若探究激素甲、乙对柳树插条生根的共同影响,应设计2组实验进行对照
(第10题图) (第11题图)
11、研究“外界刺激对根的生长反应”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斜置的铁丝网上垫一层棉絮,下端浸入水中。请根据萌发种子所受外界刺激的作用,分析以下较可能出现的是( )
A. 重力的作用使根向下生长
B. 水分的刺激使根向上弯曲生长
C. 重力首先使根向下生长,继而棉絮中的水分使根向上生长
D. 重力与水的刺激抵消,根停止生长
12、在市场上有时可见到凹凸不均(发育不均匀)的歪西瓜,若切开观察,可见其凹侧部分种子发育不良(白籽儿较多)。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西瓜凹侧部分( )
A.从叶片得到的营养少
B.照不到阳光,生长素分布少
C.果实发育不良,造成种子发育不良
D.种子没发育好,导致生长素分泌不足,使子房不正常发育
13、用体重相近,生长发育正常且发育程度相似的甲、乙、丙三组雄性小狗进行内分泌腺切除实验以研究内分泌腺体与分泌激素间的关系。甲不做任何处理,乙、丙分别切除某种内分泌腺,几个月后,分别测定其血液中的激素含量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g/100mL血液)。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在血液中含量极少
B.乙切除的是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
C.丙切除的是垂体,小狗会生长缓慢
D.激素由内分泌腺分到导管再进入血液
14、鸟类和哺乳类具有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能力。这两类动物体温恒定的主要意义是( )
A.增强氧气的运输能力 B.使体内产生的热量多
C.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D.使体内的新陈代谢加快
15、2019年3月4日,从北京飞往洛杉矶的CA983航班经过俄罗斯上空时,机组人员突然发现了货舱的火警信息后,迫降在俄罗斯阿纳德尔机场,乘客们连外套都来不及穿,就从应急滑梯滑下逃生,并在冰天雪地里相拥取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机组人员从发现火警信息到迫降一系列行为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完成的
B.乘客在冰天雪地里,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散发的热量也增加
C.由于人体内的散热大于产热使体温下降,通过相拥取暖使体温恢复正常
D.低温使人体消耗大量血糖来增加机体的产热,此时体内胰岛素分泌降低
二、填空题(共10题,每空2分;共46分)
16、螳螂是昼伏夜出的昆虫,科学家把螳螂放在实验室里,人为地把实验室的白天和黑夜颠倒,大约经过一周后,螳螂就在人造的“黑夜”时间里出来活动,尽管这时实际上是白天。请分析说明:
(1)本实验说明,螳螂的这种行为受环境因素中________因素的影响。
(2)根据螳螂的习性,你认为放毒或捕杀螳螂的最佳时间是________。
17、如图是汽车司机看到红灯停车的反射调节示意图。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感受到红灯刺眼的是眼中的 ;
(2)图中①表示的是 ;
(3)看到红灯停车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中至少有2个,它们是 。
(第17题图) (第18题图)
18、李明不小心被针扎到迅速缩手,这一生命活动的完成需依赖一定的结构基础。如图表示针刺手指后完成缩手反射并形成痛觉的过程示意图,其中1~5表示反射弧各部分结构。针刺感觉到疼痛形成的部位是 , 若针刺,有痛感但无法完成缩手反射,受损部位可能是 (用图中数字作答)。
19、请根据图表回答问题:
表:四种人体激素的功能
序号 激素名称 功能
① 生长激素 控制人的生长发育
② 胰岛素 促进人体吸收葡萄糖储存在肝脏和肌肉中
③ 甲状腺激素 促进体内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④ 性激素 促进生殖器官发育和生殖细胞的生成,激发和维持人的第二性征
(1)在一个人的生命周期中,快速生长的两个阶段分别为 期和青春期。
(2)青春期生长发育的特征是身高、体重剧增,大脑兴奋性增强,第二性征出现。影响青春期生长发育的主要激素是 。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0、如图所示为反射与反射弧的知识图解,请据图回答:
(1)图中①是________;③是________。
(2)若此图为膝跳反射活动示意图,且结构完整,能完成膝跳反射活动。但人若有意识地控制,也可不使小腿弹起。此时,该反射活动属于复杂反射,需要________的参与。
21、为了探究小白鼠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下丘脑,某科研小组进行如下实验:①取两只健康、性别与生理状况相似的成年小白鼠,并标记为甲、乙。②用一定的方法破坏甲鼠的下丘脑,乙鼠不做处理。③把甲、乙两鼠置于人工控制的温室中,室内温度调为0℃,在相对安静的条件下观察24h,每隔4h分别测量一次体温,并做好记录。
(1)若甲鼠体温 ,乙鼠体温保持相对恒定,则下丘脑与体温调节有关;若甲、乙两鼠体温均保持相对恒定,则下丘脑与体温调节无关。
(2)以上实验步骤中还存在两点缺陷,这两点缺陷是 。
22、生活在沙漠中的骆驼对缺水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如图所示为骆驼在两种不同情况下体温的昼夜变化情况。通过比较这两种情况可知,骆驼是通过 的方式来适应缺水环境的;这种对体温的调节是通过 (填“大脑”或“脑干”)中的神经中枢来实现的。
23、如图甲为正常人体进食后血糖浓度变化和血糖调节部分过程示意图,图乙是在同坐标图上绘制出的血糖浓度和血液中胰岛素浓度变化趋势的曲线。请回答:
(1)当AB段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最终作用于胰岛,使其分泌胰岛素,此过程属于神经调节。胰岛属于该反射弧中的 。
(2)在人体血糖平衡调节中,随着血糖浓度的升高,胰岛素浓度随之升高。图乙中,代表血液中胰岛素浓度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填“C”或“D”)。
24、浙江各地常年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适宜农作物生长。
(1)春节上市的早笋,栽培时在地面上覆盖厚50厘米的潮湿秸秆等物,再在上面盖一层薄膜,使地面温度保持10℃左右,使笋不提前破土而出,上述叙述说明竹笋具有的感应性现象是向________性。
(2)将白茶幼苗放在阳光下,并用黑纸罩住,朝南打开一小口,一段时间后 发现白茶幼苗朝南弯曲生长。下列关于幼苗弯曲生长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阳光促使向光侧和背光侧营养物质运输不均匀
B.阳光引起向光侧和背光侧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C.阳光促使向光侧比背光侧细胞生长快
D.阳光促使光合作用进行,从而使向光侧和背光侧营养物质积累不同
25、兴趣小组为了研究黄腹角雉在发育过程中体温调节功能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如下实验:①…;②一组置于环境温度为20℃的条件下饲养,另一组置于环境温度为30℃的条件下饲养,饲养方式相同;③每天测定其中一只雏鸟的体温,记入表格;并测量两组雏鸟在安静状态下的产热量,将结果处理后绘制图象,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是 。
(2)观察表格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雏鸟在9日龄后才基本具备了恒温能力。你认为这个结论是否可靠?并说明理由 。
(3)分析图像可知,雏鸟在9日龄后,安静状态下在20℃恒温房间内的产热量总高于在30℃恒温房间内的产热量。结合人体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请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
三、实验探究题(共5题,第29、30题每空1分,其余每空2分;共32分)
26、人的体温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值,而是一个温度范围。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体温可随昼夜、性别、年龄、环境温度等情况而改变。那体温会随运动强度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吗?晓东在家里利用体温计、跑步机等器材进行了下述实验:
Ⅰ.晓东在跑步机上快走10分钟后,用体温计测量腋下温度为37.2℃;
Ⅱ.休息30分钟后,晓东在跑步机上快跑10分钟,再用体温计测量腋下温度为37.5℃;
根据以上两个实验,晓东得出:人的体温变化受运动强度的影响,随着运动强度的增
大而增加。
(1)晓东把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论带到学校里和老师及同学分享,大家发现晓东的实验有一个明显的不足,请帮晓东改进: ;
(2)进行剧烈运动后,晓东脸变得通红,这个原因是由于运动时人体的 产生大量的热,脸部皮肤中的血管处于下图中 (填字母)状态,导致皮肤中血流量的改变,从而出现满脸通红的情况。这一情况可帮助人体散热。
(3)人体的体温调节是在神经系统和 协调工作下完成的,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实验后晓东上网查阅资料发现:运动中散热过程落后于产热过程,所以体温会逐渐升高。长跑之后,人的体温可能升高到38.5℃,更剧烈的运动时,直肠温度甚至会超过40℃,肌肉温度可达41℃。而42℃在人体里是个临界值,超过这个温度组织会因为蛋白质凝固坏死的!
(第26题图) (第27题图)
27、甲状腺激素是一种重要的动物激素,对动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1)Ⅰ.现以某品种小鼠为实验对象研究甲状腺激素的功能,研究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
①将若干健康同龄成年小鼠随机分成数量相同的甲、乙两组;②待实验鼠安静后,测实验鼠体长,计算平均值;③实验处理:甲组每天注射甲状腺激素制剂,乙组每天注射等量生理盐水;④在相同并适宜的条件下饲养一段时间后,测定甲、乙两组每只实验鼠的体长,并分别计算两组实验鼠的体长平均值;⑤分析实验前后体长数据,计算各组平均体长的增加量,进而得出结论。
请回答下列问题:
a.根据上述实验设计,他们研究的问题是 。
b.纠正实验设计中存在的一个错误: 。
(2)Ⅱ.协同作用是指多种物质同时作用于生物体所产生的作用超过各自单独作用的总和。
a.若要探究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对小鼠生长是否具有协同作用,在上述已纠正的实验设计基础上,还需要补充两组实验:丙组每天注射生长激素,丁组________(注:由于激素作用的特殊性,实验设计中对各试剂的量和浓度不作具体要求)。
b.实验结果如图,n1~n4为各组小鼠体长增加量的相对值。对实验数据分析后发现数据关系为________,说明这两种激素对小鼠生长具有协同作用。
28、肾上腺素和药物“心得安”都可以影响心脏的活动,从而影响动物的代谢水平。某学习小组用肾上腺素和“心得安”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心得安”和肾上腺素对小鼠代谢水平(耗氧量)的影响。
【实验材料】小鼠若干只、肾上腺素、“心得安”、生理盐水、注射器、检测耗氧量的装置。
【实验步骤】①用生理盐水配制一定浓度的肾上腺素和“心得安”药剂。②选取大小、生长状况相似的小鼠20只,平均分为四组。A、B、C三组小鼠按下表所示注射等量药剂(用“+”表示),而D组作为对照组应注射 。③将每只小鼠分别放入检测耗氧量的装置中,再将装置放在相同的环境中。10min后记录每只小鼠的耗氧量并求出各组的平均值,结果如下表。
【结果分析】(1)为了直观地比较各组小鼠的耗氧量,小组同学用甲、乙两种不同的图来表示,你认为合理的是图 。
(2)实验表明,肾上腺素对动物代谢水平有促进作用,而“心得安”具有抑制作用。因此“心得安”对肾上腺和 功能亢进的患者都有很好的疗效。
29、为了探究“赤霉素对大豆植株高矮特性的影响”。
甲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①取生长正常、大小相同的大豆幼苗15株,测量高度后,置于按科学标准配制的培养液中,放在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下培养。 ②每天喷洒用清水配制的赤霉素溶液。 ③20天后测量每株大豆的高度。发现平均高度增加了。
实验结论:赤霉素有促进大豆植株增高的作用。
(1)乙同学认为甲的实验设计不合理),理由是 。
(2)乙同学又补充了实验过程请你帮他填完整:①取 的大豆幼苗15株,置于同样的培养液和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下培养。②每天喷洒与实验组等量的 。③20天后测量每株大豆的高度,计算平均高度。
(3)如果20天后,出现 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到“赤霉素有促进大豆植株增高作用”的实验结论。
30、请根据以下材料,完成有关的探究实验:
资料一:繁殖期间的雄性三刺鱼腹部会变成红色,相互间经常发生猛烈的搏斗。
资料二:身穿红色衣服的人经过鱼缸时,鱼缸中腹部变红的三刺鱼会出现攻击行为,而对穿非红色衣服的人无反应。为了探究引发繁殖季节的雄性三刺鱼发生攻击行为的诱因,生物实验小组将自制的4种模型分别投入到4个鱼缸中(内有大小基本相同的繁殖期间的雄性三刺鱼各1条),观察三刺鱼的反应情况。模型形状与颜色和三刺鱼的反应情况记录如下表:
鱼缸 模型 三刺鱼的反应
1号 三刺鱼外形,腹部灰褐色 无反应
2号 三刺鱼外形,腹部红色 有攻击行为
3号 鲳鱼外形,腹部灰褐色 无反应
4号 鲳鱼外形,腹部红色 有攻击行为
(1)如果作出的假设是 ,验证该假设的最简单的实验组合是1号和2号。
(2)1号和2号、3号和4号两组对照实验的变量都是 ;通过这两组对照实验,你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3)若以鱼体外形为实验变量,上表中可以形成的对照实验组合有 。
(4)如果去掉2号、3号两组实验,只考虑1号和4号两组的实验,大家认为得出的结论会不准确,请说明理由 。
(5)雄三刺鱼的攻击行为是由它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这种行为属于 行为。
四、解答题(共5题;共37分)
31、(8分)在一次春游活动中,某同学的手指被蜜蜂蜇了一下,手不由自主地立即缩回。过了一会儿,听另外的同学喊:“这里有只蜜蜂。”该同学马上把手插到衣袋里,并躲到一边。请分析:
(1)该同学的手指被蜇后立即缩手属于 (选填:条件或非条件)反射。
(2)听另外的同学喊:“这里有只蜜蜂。”该同学马上把手插到衣袋里,并躲到一边。这种行为的反射必须由 参与的神经中枢才能完成。
(3)手指被蜇后立即缩手说明脊髓有 功能。产生痛觉,这说明脊髓还具有 的功能。
32、(6分)实验人员想了解新孵化的鸟类是怎样获得对它们母亲的情感的,他们选择了6只刚孵化的小鸭。①②③三小刚孵化出来就被从它们的出生地移走了,没有见过自己的母亲。④⑤⑥三小鸭和它们的母亲生活在一起。实验人员给①②③三小鸭展示了一个气球,同时播放母鸭叫声的录音,经过若干天后,实验人员发现①②③三小鸭模仿母鸭的行为并随时跟随在气球左右。请回答下列问题:
(1)①②③三小鸭的行为发展过程,可以用下列术语描述: (填字母,下同)。
A.先天性行为 B.条件反射 C.本能 D.后天学习行为
(2)④⑤⑥三小鸭可以被称为 。
A.实验模型 B.对照组 C.实验组 D.一个变量
(3)如果不是把①②③三小鸭放在气球周围并播放母鸭叫声的录音,而是将它们放在一只猫的周
围并播放母鸭叫声的录音,那么①②③三小鸭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A.它们可能会吓唬其他鸭 B.它们将失去繁殖能力
C.它们会发出类似猫的声音 D.它们会认为猫是它们的母亲
33、(10分)科学家为了研究爬行动物蜥蜴的体温与环境温度的关系,测试一天16h内蜥蜴的体温与环境温度,根据数据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曲线图。
(1)在上午7-9h,蜥蜴可能在做什么?理由是 。
(2)蜥蜴在白天正常活动时的体温是 ,理由是 。
(3)蜥蜴在白天正常活动时是如何保持这个体温的? 。
(4)假设将蜥蜴放入一个通风的足够大的透明玻璃笼子里,并将该笼子放在阳光下照射,蜥蜴的体温变化情况会是怎样的? 。
(第33题图) (第34题图) (第35题图)
34、(8分)阅读资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在迷宫的一臂安上电极,而另一臂是潮湿的暗室,其中还有食物.当蚯蚓爬到安有电极的一臂时,它就会受到电击.经过大约200次尝试和错误后,蚯蚓能够学会直接爬向潮湿的暗室.如图所示.
资料二:准备适当的食物,设置好障碍物,鸡经过若干次“尝试与错误”,学会绕道取食.如图所示.
(1)蚯蚓走迷宫与鸡的绕道取食这两种行为从获得途径来看属于 行为;
(2)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 ,学会某种行为的过程中“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 ;
(3)对于同种动物的不同个体或不同种的动物来说,即使学习条件相同,学习的速度也会有差异,这是因为这种行为也会受到 的影响。
35、(5分)人体在不同的外界环境中,对热的感觉有不同的程度,散热越困难时往往会感觉到越热。人的热感与气温、相对湿度的关系如图。据图判断,在25℃和35℃时,哪种气温下相对湿度对人体的热感影响较大?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这两种温度时,相对湿度对人体的热感影响情况作出解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年浙教版八上科学《第3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单元全效提优卷A
答 题 卷
一、单选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二、填空题(共10题,每空2分;共46分)
16、(1) ;(2) ;
17、(1) ;(2) ;(3) ;
18、 ; ;
19、(1) ;(2) ;
20、(1) ; ;(2) ;
21、(1) ;
(2) ;
22、 ; ;
23、(1) ;(2) ;
24、(1) ;(2) ;
25、(1) ;
(2) ;
(3) 。
三、实验探究题(共5题,第29、30题每空1分,其余每空2分;共32分)
26、(1) ;
(2) ; ;(3) ;
27、(1)a. ;
b. ;
(2)a. ;b. ;
28、[实验步骤] ;
[分析结果](1) ;(2) ;
29、(1) ;(2) ; ;
(3) ;
30、(1) ;
(2) ;
(3) ;
(4) ;
(5) 。
四、解答题(共5题;共37分)
31、(1) ;(2) ;
(3) ; ;
32、(1) ;(2) ;(3) ;
33、(1) ;
(2) ; ;
(3) ;
(4) ;
34、(1) ;(2) ; ;(3) ;
35、答: ;
;
。
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年浙教版八上科学《第3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单元全效提优卷A
一、单选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1、下列全部属于非条件反射的一组是( )
A. 望梅止渴、嘤嘤求哺、鹦鹉学舌 B. 大雁南飞、公鸡报晓、惊弓之鸟
C. 蚂蚁搬家、蜘蛛结网、孔雀开屏 D. 猫捉老鼠、闻鸡起舞、老马识途
[解析] A、望梅止渴、鹦鹉学舌都需要通过后天的生活经验或学习而获得,属于条件反射,嘤嘤求哺是婴儿生来就有的非条件反射,A不符合题意。 B、大雁南飞、公鸡报晓是动物生来就有的非条件反射,惊弓之鸟是动物通过后天生活经验获得的条件反射,B不符合题意。 C、蚂蚁搬家、蜘蛛结网、孔雀开屏都是动物生来就有的非条件反射,C符合题意。 D、猫捉老鼠是动物生来就有的非条件反射,闻鸡起舞、老马识途是动物通过生活经验获得的需要大脑皮层参与的条件反射,D不符合题意。
[答案]C
2、课堂上突然听到老师表扬自己,心里高兴、心跳加快。此过程中( )
A.以神经调节为主 B.以激素调节为主 C.只有神经调节 D.只有激素调节
[解析]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主要有两种: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在神经调节的控制下,激素通过血液循环也参与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所以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激素的调节。
[答案]A
3、某同学用青菜的幼苗进行了四项实验,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实验②③对照可以证明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
B.实验③进行一段时间后,青菜叶片发黄的原因是无光条件叶绿素不能合成
C.实验④的生长结果可以证明根具有向地性,茎没有背地性
D.实验①的目的是起对照作用
[解析] A、实验②③对照,单一变量是单侧光,又看到植物向光源弯曲,可以证明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B、实验③进行一段时间后,因为光也是叶绿素合成的必要条件。青菜叶片发黄的原因是无光条件叶绿素不能合成;C、实验①和实验④对照,可以证明根具有向地性,茎具有背地性,C不对;D、实验①的是空白对照,目的是与实验②③④起对照作用。
[答案]C
4、白尾黄鼠是沙漠地区的一种哺乳动物,它在高温环境下体温的昼夜变化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动物体温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B.该动物在6时左右体温达到最低值
C.该动物在6时至9时产热量与散热量相等 D.该动物体温的昼夜变化是对沙漠环境的适应
[解析] A、据图可见:该动物体温在35℃~40℃内波动,A正确;B、据图可见:该动物在6时左右体温达到最低值,B正确;C、据图可见:该动物在6时至9时体温开始上升,说明产热量大于散热量,C错误;D、生物适应环境,该动物体温的昼夜变化是对沙漠环境的适应,D正确。
[答案]C
5、小明在1000米中长跑测试中,大汗淋漓,此时小明( )
A.皮肤血管舒张,散热增加 B.皮肤血管舒张,散热减少
C.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增加 D.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
[解析] 皮肤具有调节体温的功能:当外界气温较高时,皮肤内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散热量增多,与此同时,汗腺分泌汗液增多,通过汗液蒸发散失的热量也多;外界气温较低时,皮肤内的大多数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通过皮肤散发的热量减少,与此同时,汗腺分泌汗液减少,通过汗液的蒸发散失的热量也减少;因此皮肤具有调节体温的功能。
[答案]A
6、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两部分组成
B. 小脑能够协调运动和维持躯体平衡
C. 大脑皮层之所以称为生命中枢是因为存在呼吸中枢、心血管运动中枢
D.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弧
[解析] A、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A不符合题意;B、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维持身体的平衡,B符合题意;C、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其中比较重要的神经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C不符合题意;D、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又可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类, 反射又是通过一定的神经结构——反射弧完成的,D不符合题意。
[答案]B
7、下列现象与其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
现象 原因分析
A 糖尿病 胰岛素分泌过少
B 巨人症 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
C 向光性 生长素在向光一侧分布多
D 植物根向地生长 受重力的影响
[解析] A、糖尿病是因为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的。B、巨人症是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导致的。C、植物向光生长是因为背光侧生长较快,是背光面生长素分布更多。D、植物根相地生长是因为收到重力作用。
[答案]C
8、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一表示反射弧,神经冲动的传递方向是:①→②→③→④→⑤
B. 图二表示患近视的眼球,成像特点是清晰物像落在[②]视网膜的前方
C. 图三中[②]胰岛分泌的胰岛素通过导管进入毛细血管,输送到身体各处
D. 图四表示神经系统由[①]脑、[②]脊髓及[③]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
[解析] A、图一中,1为感受器,2是传入神经,3为神经中枢,4是传出神经,5为效应器,神经冲动传递的方向为 ①→②→③→④→⑤ ,A正确,不符合题意。B、图二为眼球结构体图,患近视的眼球,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1晶状体等的折射后所形成的物像落在2视网膜的前方,B正确,不符合题意。C、图三中的内分泌腺胰岛没有导管,其分泌的胰岛素直接进入血液,C错误,符合题意。D、图四表示的神经系统由 [①]脑、[②]脊髓及[③]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 ,D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C
9、研究表明,生长素只能从植物体的上端(顶端)向下端(根部)运输,取两根相似的柳枝条,把一根正挂在潮湿的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其生长情况如图甲所示。若把另一根枝条倒挂在同样潮湿的空气中,如图乙所示,一段时间后其生长情况可能是图中的( )
A. B. C. D.
[解析] 从图甲看出下端生根,上端生芽,根有向地性生长的特性,茎有向光性生长的特性,因此“若把另一根枝条倒挂在同样潮湿的空气中,如图乙所示”,下端生出的根向下生长,上端生出是枝条向上生长,B选项正确,ACD不符合题意。
[答案]B
10、某校科学小组研究了“激素甲和激素乙对柳树插条生根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实验的变量是激素的种类和激素的浓度
B. 该实验证明激素乙对柳树插条生根有抑制作用
C. 该实验证明激素甲对柳树插条生根有促进作用
D. 若探究激素甲、乙对柳树插条生根的共同影响,应设计2组实验进行对照
[解析] A、该实验探究的是激素甲和激素乙在不同浓度时对柳树插条生根的影响,所以实验变量是激素的种类和激素的浓度,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由图中曲线可知,激素乙对柳树插条生根有抑制作用,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由图中曲线可知,激素甲对柳树插条生根有促进作用,且浓度为50/mg·L时,促进作用最强,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若探究激素甲、乙对柳树插条生根的共同影响,除设置单独的甲、乙两组外,还应设置甲、乙混合组及无任何激素组,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
(第10题图) (第11题图)
11、研究“外界刺激对根的生长反应”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斜置的铁丝网上垫一层棉絮,下端浸入水中。请根据萌发种子所受外界刺激的作用,分析以下较可能出现的是( )
A. 重力的作用使根向下生长
B. 水分的刺激使根向上弯曲生长
C. 重力首先使根向下生长,继而棉絮中的水分使根向上生长
D. 重力与水的刺激抵消,根停止生长
[解析] 地心引力、水都是单一方向的刺激,可引起植物向性运动,由此出现的现象为重力首先使根向下生长,继而棉絮中的水分使根向上生长,C符合题意。
[答案]C
12、在市场上有时可见到凹凸不均(发育不均匀)的歪西瓜,若切开观察,可见其凹侧部分种子发育不良(白籽儿较多)。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西瓜凹侧部分( )
A.从叶片得到的营养少
B.照不到阳光,生长素分布少
C.果实发育不良,造成种子发育不良
D.种子没发育好,导致生长素分泌不足,使子房不正常发育
[解析] A、种子的发育营养物质不是从叶片中得到的,A错误;B、西瓜其凹陷一侧的种子发育不良与光照使生长素分布少无关,B错误;C、种子发育过程中需要的营养物质不是由果实提供的,C错误;D、发育中的种子产生生长素,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由于某些部位的种子发育不良,产生的生长素少,因此该处的果实因为缺少生长素而发育不好导致凹陷,D正确。
[答案]D
13、用体重相近,生长发育正常且发育程度相似的甲、乙、丙三组雄性小狗进行内分泌腺切除实验以研究内分泌腺体与分泌激素间的关系。甲不做任何处理,乙、丙分别切除某种内分泌腺,几个月后,分别测定其血液中的激素含量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g/100mL血液)。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在血液中含量极少
B.乙切除的是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
C.丙切除的是垂体,小狗会生长缓慢
D.激素由内分泌腺分到导管再进入血液
[解析] A、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是作用却很大,A正确;BC、通过分析此实验表中的数据可知,甲不做任何处理,乙、丙分别切除某种内分泌腺,因此甲组是对照组,乙丙是实验组。乙组的小狗甲状腺激素过少,因此乙组切除的是甲状腺。丙组的生长激素含量过低,切除的是垂体,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因此乙组的小狗会发育迟缓。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有促进生长的作用。如果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则生长迟缓,身材矮小,因此丙组的小狗会生长缓慢。BC正确;D、内分泌腺没有导管,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的,直接进入腺体周围的毛细血管,随血液循环进入全身各器官,D错误。
[答案]D
14、鸟类和哺乳类具有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能力。这两类动物体温恒定的主要意义是( )
A.增强氧气的运输能力 B.使体内产生的热量多
C.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D.使体内的新陈代谢加快
[解析] 在动物界中只有鸟类和哺乳类为恒温动物,体温恒定减少了动物对环境的依赖性,增强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扩大了动物的分布范围,有利于动物的生存和繁殖。
[答案]C
15、2019年3月4日,从北京飞往洛杉矶的CA983航班经过俄罗斯上空时,机组人员突然发现了货舱的火警信息后,迫降在俄罗斯阿纳德尔机场,乘客们连外套都来不及穿,就从应急滑梯滑下逃生,并在冰天雪地里相拥取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机组人员从发现火警信息到迫降一系列行为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完成的
B.乘客在冰天雪地里,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散发的热量也增加
C.由于人体内的散热大于产热使体温下降,通过相拥取暖使体温恢复正常
D.低温使人体消耗大量血糖来增加机体的产热,此时体内胰岛素分泌降低
[解析] A.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激素调节的影响。A错误;B.在冰天雪地里,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散发的热量也减少,B错误;C. 由于外界冰天雪地的环境,人的体温下降,通过相拥取暖避免体温下降过快,C错误;D. 低温环境,人体需要消耗大量血糖来增加机体的产热,此时体内胰岛素分泌降低,D正确。
[答案]D
二、填空题(共10题,每空2分;共46分)
16、螳螂是昼伏夜出的昆虫,科学家把螳螂放在实验室里,人为地把实验室的白天和黑夜颠倒,大约经过一周后,螳螂就在人造的“黑夜”时间里出来活动,尽管这时实际上是白天。请分析说明:
(1)本实验说明,螳螂的这种行为受环境因素中________因素的影响。
(2)根据螳螂的习性,你认为放毒或捕杀螳螂的最佳时间是________。
[解析] (1)螳螂的昼夜节律行为在人为控制光的条件下能够发生改变,说明这种行为受光的影响。(2)螳螂在夜晚活动,因此放毒或捕杀螳螂的最佳时间是夜晚。
[答案](1)光照(2)夜晚
17、如图是汽车司机看到红灯停车的反射调节示意图。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感受到红灯刺眼的是眼中的 ;
(2)图中①表示的是 ;
(3)看到红灯停车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中至少有2个,它们是 。
[解析] (1)视网膜上含有许多感光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激发神经产生冲动,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入脑,因此感受到红灯刺眼的是眼中的视网膜。(2)红灯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形成一个倒置的物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物像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然后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根据视觉形成过程再结合图片可知①表示的是视神经。 (3)视觉形成的部位是视觉中枢,视觉形成后,大脑接受刺激发出停车指令,这需要肢体的运动,因此要有躯体运动中枢的参与。
[答案] (1)视网膜 (2)视神经 (3)视觉中枢、躯体运动中枢
(第17题图) (第18题图)
18、李明不小心被针扎到迅速缩手,这一生命活动的完成需依赖一定的结构基础。如图表示针刺手指后完成缩手反射并形成痛觉的过程示意图,其中1~5表示反射弧各部分结构。针刺感觉到疼痛形成的部位是 , 若针刺,有痛感但无法完成缩手反射,受损部位可能是 (用图中数字作答)。
[解析]1是感受器,2与8是传入神经,3是神经中枢,4与8是传出神经,5是效应器,7是大脑皮层中的神经中枢;缩手反射属于低级反射,其神经中枢位于脊髓,针刺时感觉到疼痛形成的部位是大脑皮层(7),所以若针刺有痛感,说明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正常,无法完成缩手反射,说明传出神经4或效应器5不正常。
[答案]大脑皮层(或7);4或5
19、请根据图表回答问题:
表:四种人体激素的功能
序号 激素名称 功能
① 生长激素 控制人的生长发育
② 胰岛素 促进人体吸收葡萄糖储存在肝脏和肌肉中
③ 甲状腺激素 促进体内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④ 性激素 促进生殖器官发育和生殖细胞的生成,激发和维持人的第二性征
(1)在一个人的生命周期中,快速生长的两个阶段分别为 期和青春期。
(2)青春期生长发育的特征是身高、体重剧增,大脑兴奋性增强,第二性征出现。影响青春期生长发育的主要激素是 。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解析] (1)在一个人的生命周期中,迅速生长的两个阶段分别为幼儿期和青春期。 (2)青春期生长发育的特征是身高、体重剧增,这是生长激素的作用;大脑兴奋性增强离不开甲状腺激素的作用;第二性征出现则是因为性激素分泌增多。
[答案] (1)幼儿 (2)C
20、如图所示为反射与反射弧的知识图解,请据图回答:
(1)图中①是________;③是________。
(2)若此图为膝跳反射活动示意图,且结构完整,能完成膝跳反射活动。但人若有意识地控制,也可不使小腿弹起。此时,该反射活动属于复杂反射,需要________的参与。
[解析] (1)图中①表示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②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③表示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作出应答性反应的过程即反射。 (2)膝跳反射是人生来就有的简单反射,但大脑皮层作为高级神经中枢可对其进行控制。
[答案](1)反射弧;反射(2)大脑(或大脑皮层)
21、为了探究小白鼠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下丘脑,某科研小组进行如下实验:①取两只健康、性别与生理状况相似的成年小白鼠,并标记为甲、乙。②用一定的方法破坏甲鼠的下丘脑,乙鼠不做处理。③把甲、乙两鼠置于人工控制的温室中,室内温度调为0℃,在相对安静的条件下观察24h,每隔4h分别测量一次体温,并做好记录。
(1)若甲鼠体温 ,乙鼠体温保持相对恒定,则下丘脑与体温调节有关;若甲、乙两鼠体温均保持相对恒定,则下丘脑与体温调节无关。
(2)以上实验步骤中还存在两点缺陷,这两点缺陷是 。
[解析] (1)由题意可知,该实验是探究小白鼠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下丘脑。实验变量是下丘脑,破坏甲鼠的下丘脑作为实验组,乙鼠不做处理作为对照组,若甲鼠体温明显降低(或不恒定),乙鼠体温保持相对恒定,说明下丘脑与体温调节有关;若甲、乙两鼠体温均保持相对恒定,说明下丘脑与体温调节无关。(2)实验设计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排除非实验因素对探究的干扰,使探究具有可信度,保证探究的严谨有效;通过重复实验,或扩大样本,排除其偶然性,提高实验的准确性。以上实验步骤中还存在两点缺陷,这两点缺陷是实验前要先测定甲、乙鼠的体温;要有重复实验,仅用两只小白鼠进行实验有一定的偶然性。
[答案] (1)明显减少(或不恒定);(2)实验前要先测定甲、乙鼠的体温;要有重复实验,仅用两只小白鼠进行实验有一定的偶然性
22、生活在沙漠中的骆驼对缺水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如图所示为骆驼在两种不同情况下体温的昼夜变化情况。通过比较这两种情况可知,骆驼是通过 的方式来适应缺水环境的;这种对体温的调节是通过 (填“大脑”或“脑干”)中的神经中枢来实现的。
[解析] 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在炎热的沙漠中非常干燥,水源罕见。骆驼,尿液非常少,而且一般不出汗,当体温升高到46℃时才会出汗.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消耗,因此骆驼是通过增加体温的变化幅度的方式来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灰质,叫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脑干位于大脑的下方和小脑的前方,它的最下面与脊髓相连,脑干的灰质中含有一些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答案] 增加体温的变化幅度;脑干
23、如图甲为正常人体进食后血糖浓度变化和血糖调节部分过程示意图,图乙是在同坐标图上绘制出的血糖浓度和血液中胰岛素浓度变化趋势的曲线。请回答:
(1)当AB段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最终作用于胰岛,使其分泌胰岛素,此过程属于神经调节。胰岛属于该反射弧中的 。
(2)在人体血糖平衡调节中,随着血糖浓度的升高,胰岛素浓度随之升高。图乙中,代表血液中胰岛素浓度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填“C”或“D”)。
[解析] (1)当AB段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最终作用于胰岛,使其分泌胰岛素,此过程属于神经调节。胰岛属于该反射弧中的效应器。(2)在人体血糖平衡调节中,随着血糖浓度的升高,胰岛素浓度随之升高。图乙中,代表血液中胰岛素浓度变化趋势的曲线是D。
[答案] (1)效应器;(2)D
24、浙江各地常年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适宜农作物生长。
(1)春节上市的早笋,栽培时在地面上覆盖厚50厘米的潮湿秸秆等物,再在上面盖一层薄膜,使地面温度保持10℃左右,使笋不提前破土而出,上述叙述说明竹笋具有的感应性现象是向________性。
(2)将白茶幼苗放在阳光下,并用黑纸罩住,朝南打开一小口,一段时间后 发现白茶幼苗朝南弯曲生长。下列关于幼苗弯曲生长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阳光促使向光侧和背光侧营养物质运输不均匀
B.阳光引起向光侧和背光侧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C.阳光促使向光侧比背光侧细胞生长快
D.阳光促使光合作用进行,从而使向光侧和背光侧营养物质积累不同
[解析] (1)春节上市的早笋,栽培时在地面上覆盖厚50厘米的潮湿秸秆等物,再在上面盖一层薄膜,使地面温度保持10℃左右,使笋不提前破土而出,上述叙述说明竹笋具有的感应性现象是向热性;(2)朝南打开一小口只有朝南一侧有阳光照射时,这里的单侧阳光引起向光侧和背光侧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导致白茶幼苗朝南弯曲生长。
[答案] (1)热(2)B
25、兴趣小组为了研究黄腹角雉在发育过程中体温调节功能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如下实验:①…;②一组置于环境温度为20℃的条件下饲养,另一组置于环境温度为30℃的条件下饲养,饲养方式相同;③每天测定其中一只雏鸟的体温,记入表格;并测量两组雏鸟在安静状态下的产热量,将结果处理后绘制图象,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是 。
(2)观察表格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雏鸟在9日龄后才基本具备了恒温能力。你认为这个结论是否可靠?并说明理由 。
(3)分析图像可知,雏鸟在9日龄后,安静状态下在20℃恒温房间内的产热量总高于在30℃恒温房间内的产热量。结合人体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请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
[解析] (1)在步骤②中将实验样本分成了两组,说明步骤①中选取了一定数量的实验样本,从表格数据中的日龄由1开始,可知样本应该是刚出生的黄腹角雉,据此可知步骤①应该是:选择刚出生的大小相近的健康幼鸟10只,平均分为两组;(2)步骤③ “每天测定其中一只角雉雏鸟的体温”测量的是一只数量太小不具代表性,所以是不可靠的;(3)从图线可看到,在“环境为20℃的条件下”与“环境温度为30℃条件下”在9日龄后安静状态下的产热量,20℃的条件下始终要高于30℃条件下,因为鸟是恒温动物为保持体温,低温状态下必须增加产热量。
[答案] (1)选择刚出生的大小相近的健康幼鸟10只,平均分为两组 (2)不可靠;另测一只雏鸡的体温,无法排除偶然性 (3)在高温环境中,黄腹角稚同化的能量用于产生热能,维持体温,更多的用于生长、发育
三、实验探究题(共5题,第29、30题每空1分,其余每空2分;共32分)
26、人的体温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值,而是一个温度范围。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体温可随昼夜、性别、年龄、环境温度等情况而改变。那体温会随运动强度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吗?晓东在家里利用体温计、跑步机等器材进行了下述实验:
Ⅰ.晓东在跑步机上快走10分钟后,用体温计测量腋下温度为37.2℃;
Ⅱ.休息30分钟后,晓东在跑步机上快跑10分钟,再用体温计测量腋下温度为37.5℃;
根据以上两个实验,晓东得出:人的体温变化受运动强度的影响,随着运动强度的增
大而增加。
(1)晓东把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论带到学校里和老师及同学分享,大家发现晓东的实验有一个明显的不足,请帮晓东改进: ;
(2)进行剧烈运动后,晓东脸变得通红,这个原因是由于运动时人体的 产生大量的热,脸部皮肤中的血管处于下图中 (填字母)状态,导致皮肤中血流量的改变,从而出现满脸通红的情况。这一情况可帮助人体散热。
(3)人体的体温调节是在神经系统和 协调工作下完成的,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实验后晓东上网查阅资料发现:运动中散热过程落后于产热过程,所以体温会逐渐升高。长跑之后,人的体温可能升高到38.5℃,更剧烈的运动时,直肠温度甚至会超过40℃,肌肉温度可达41℃。而42℃在人体里是个临界值,超过这个温度组织会因为蛋白质凝固坏死的!
[解析] (1)实验的明显不足时未设置对照组,需要测量安静状态时的体温,在与运动后的体温进行比较;(2)运动骨骼肌产生大量的热,脸部的毛细血管舒张,运输氧气的血液流动速度很快。而脸上奔涌着大量血液的毛细血管舒张后在脸上显现红色,因此答案为:骨骼肌、B;(3)人体的体温调节是在神经系统和激素的协调工作下完成的。
[答案] (1)未测量安静状态时的体温 (2)骨骼肌;B (3)激素(内分泌系统)
(第26题图) (第27题图)
27、甲状腺激素是一种重要的动物激素,对动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1)Ⅰ.现以某品种小鼠为实验对象研究甲状腺激素的功能,研究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
①将若干健康同龄成年小鼠随机分成数量相同的甲、乙两组;②待实验鼠安静后,测实验鼠体长,计算平均值;③实验处理:甲组每天注射甲状腺激素制剂,乙组每天注射等量生理盐水;④在相同并适宜的条件下饲养一段时间后,测定甲、乙两组每只实验鼠的体长,并分别计算两组实验鼠的体长平均值;⑤分析实验前后体长数据,计算各组平均体长的增加量,进而得出结论。
请回答下列问题:
a.根据上述实验设计,他们研究的问题是 。
b.纠正实验设计中存在的一个错误: 。
(2)Ⅱ.协同作用是指多种物质同时作用于生物体所产生的作用超过各自单独作用的总和。
a.若要探究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对小鼠生长是否具有协同作用,在上述已纠正的实验设计基础上,还需要补充两组实验:丙组每天注射生长激素,丁组________(注:由于激素作用的特殊性,实验设计中对各试剂的量和浓度不作具体要求)。
b.实验结果如图,n1~n4为各组小鼠体长增加量的相对值。对实验数据分析后发现数据关系为________,说明这两种激素对小鼠生长具有协同作用。
[解析] (1)a.甲组每天注射甲状腺激素制剂,乙组每天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这样甲与乙形成以甲状腺激素为变量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甲状腺激素对小鼠的生长是否有促进作用。 b.实验设计中存在的一个错误:应该用幼年小鼠作为实验对象,因为成年小鼠已经发育较为完全,用来作为实验对象收效甚微。 (2)a.若要探究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对小鼠生长是否具有协同作用,实验设计:甲组每天注射甲状腺激素制剂,乙组每天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丙组每天注射生长激素,丁组每天注射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 b. 据柱状图可知: n4>n1+n3﹣n2 , 说明这两种激素对小鼠生长具有协同作用。
[答案](1)甲状腺激素对小鼠的生长是否有促进作用;应该用幼年小鼠作为实验对象
(2)每天注射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n4>n1+n3﹣n2
28、肾上腺素和药物“心得安”都可以影响心脏的活动,从而影响动物的代谢水平。某学习小组用肾上腺素和“心得安”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心得安”和肾上腺素对小鼠代谢水平(耗氧量)的影响。
【实验材料】小鼠若干只、肾上腺素、“心得安”、生理盐水、注射器、检测耗氧量的装置。
【实验步骤】①用生理盐水配制一定浓度的肾上腺素和“心得安”药剂。②选取大小、生长状况相似的小鼠20只,平均分为四组。A、B、C三组小鼠按下表所示注射等量药剂(用“+”表示),而D组作为对照组应注射 。③将每只小鼠分别放入检测耗氧量的装置中,再将装置放在相同的环境中。10min后记录每只小鼠的耗氧量并求出各组的平均值,结果如下表。
【结果分析】(1)为了直观地比较各组小鼠的耗氧量,小组同学用甲、乙两种不同的图来表示,你认为合理的是图 。
(2)实验表明,肾上腺素对动物代谢水平有促进作用,而“心得安”具有抑制作用。因此“心得安”对肾上腺和 功能亢进的患者都有很好的疗效。
[解析] (②根据表格信息,实验分为4组,则选取大小、生长状况相同的小鼠20只,均分为四组。每组小鼠按上表所示注射等量药剂,其中A组注射心得安,B组注射肾上腺素,C组注射肾上腺素和心得安,D组作为对照组应注射生理盐水,将每只小鼠分别放入装置中,装置放在相同环境中。10分钟后记录小白鼠的耗氧量并求出各组的平均值。(1)根据乙图绘制柱状图如下:
与甲图比较,柱状图更直观。所以甲图更合理。(2)A、D对照表明心得安具有降低耗氧量的作用,B、D对照说明肾上腺素提高耗氧量的作用,因此心得安对肾上腺素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都有很好疗效。故答案为:②生理盐水;(1)甲;(2)甲状腺。
[答案] 【实验步骤】②生理盐水;【结果分析】(1)甲;(2)甲状腺
29、为了探究“赤霉素对大豆植株高矮特性的影响”。
甲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①取生长正常、大小相同的大豆幼苗15株,测量高度后,置于按科学标准配制的培养液中,放在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下培养。 ②每天喷洒用清水配制的赤霉素溶液。 ③20天后测量每株大豆的高度。发现平均高度增加了。
实验结论:赤霉素有促进大豆植株增高的作用。
(1)乙同学认为甲的实验设计不合理),理由是 。
(2)乙同学又补充了实验过程请你帮他填完整:①取 的大豆幼苗15株,置于同样的培养液和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下培养。②每天喷洒与实验组等量的 。③20天后测量每株大豆的高度,计算平均高度。
(3)如果20天后,出现 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到“赤霉素有促进大豆植株增高作用”的实验结论。
[解析] (1)对照实验的设置,除对研究对象唯一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由题可知,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实验结果可信度不高,因为甲没有设置对照实验。(2)①该实验研究的是"赤霉素对大豆植株高矮特性的影响”,实验的变量是"赤霉素”,那么其它条件必须相同,所以15株大豆幼苗要生长正常、大小相同 。②每天喷洒与实验组等量的清水,其它的实验条件相同,有利于控制实验的变量。(3)20天后测量每株大豆的高度,计算平均高度,得出结论:实验组植株的平均高度大于对照组植株的平均高度。
[答案] (1)没有设置对照组;(2)①生长正常、大小相同;②清水 (3)实验组的植株平均高度大于对照组植株的平均高度
30、请根据以下材料,完成有关的探究实验:
资料一:繁殖期间的雄性三刺鱼腹部会变成红色,相互间经常发生猛烈的搏斗。
资料二:身穿红色衣服的人经过鱼缸时,鱼缸中腹部变红的三刺鱼会出现攻击行为,而对穿非红色衣服的人无反应。为了探究引发繁殖季节的雄性三刺鱼发生攻击行为的诱因,生物实验小组将自制的4种模型分别投入到4个鱼缸中(内有大小基本相同的繁殖期间的雄性三刺鱼各1条),观察三刺鱼的反应情况。模型形状与颜色和三刺鱼的反应情况记录如下表:
鱼缸 模型 三刺鱼的反应
1号 三刺鱼外形,腹部灰褐色 无反应
2号 三刺鱼外形,腹部红色 有攻击行为
3号 鲳鱼外形,腹部灰褐色 无反应
4号 鲳鱼外形,腹部红色 有攻击行为
(1)如果作出的假设是 ,验证该假设的最简单的实验组合是1号和2号。
(2)1号和2号、3号和4号两组对照实验的变量都是 ;通过这两组对照实验,你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3)若以鱼体外形为实验变量,上表中可以形成的对照实验组合有 。
(4)如果去掉2号、3号两组实验,只考虑1号和4号两组的实验,大家认为得出的结论会不准确,请说明理由 。
(5)雄三刺鱼的攻击行为是由它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这种行为属于 行为。
[解析] (1)1号和2号、3号和4号两组对照实验的变量都是腹部的颜色,2号和4号外形相同,体色都是红色,结果都有攻击行为,因此可以提出问题:红色是引发繁殖季节雄性三刺鱼发生攻击行为的诱因吗?(2)1号和2号、3号和4号两组对照实验的变量都是腹部颜色,因此它们的变量都是腹部颜色,通过两组对照实验,得出的结论是红色是导致繁殖期间雄性三刺鱼发生攻击行为的诱因。结论与假设一致。(3)对照实验只有一个变量,若以鱼体的外形为实验变量,构成对照组的分别是1号与3号、2号与4号。(4)如果去掉2号、3号两组实验,只考虑1号和4号两组的实验,得出的结论会不准确,1号与4号模型中包含2个变量,不符合单一变量的要求。(5)雄三刺鱼的攻击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称为先天性行为。
[答案] (1)红色是导致繁殖期间雄性三刺鱼发生攻击行为的诱因;(2)腹部颜色;红色是导致繁殖期间雄性三刺鱼发生攻击行为的诱因;(3)1号与3号、2号与4号;(4)1号与4号模型中包含2个变量,不符合单一变量的要求;(5)先天性
四、解答题(共5题;共37分)
31、(8分)在一次春游活动中,某同学的手指被蜜蜂蜇了一下,手不由自主地立即缩回。过了一会儿,听另外的同学喊:“这里有只蜜蜂。”该同学马上把手插到衣袋里,并躲到一边。请分析:
(1)该同学的手指被蜇后立即缩手属于 (选填:条件或非条件)反射。
(2)听另外的同学喊:“这里有只蜜蜂。”该同学马上把手插到衣袋里,并躲到一边。这种行为的反射必须由 参与的神经中枢才能完成。
(3)手指被蜇后立即缩手说明脊髓有 功能。产生痛觉,这说明脊髓还具有 的功能。
[解析] (1)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也称为简单反射。如:缩手反射等; 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也称为复杂反射。因此某同学的手指被蜇后立即缩手属于生来就有的非条件反射。
(2) 听另外的同学喊:“这里有只蜜蜂”的喊声,把手插到衣袋中,并躲到一边,这种行为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条件反射。该反射必须由大脑皮层的中枢参与才能完成。(3)手指被蜜蜂蛰刺后立即缩回,说明脊髓具有反射的功能,而疼觉的形成必须有大脑皮层的痛觉中枢的参与才能形成,说明脊髓还能传导的作用。
[答案](1)非条件 (2)大脑皮层 (3)反射;传导
32、(6分)实验人员想了解新孵化的鸟类是怎样获得对它们母亲的情感的,他们选择了6只刚孵化的小鸭。①②③三小刚孵化出来就被从它们的出生地移走了,没有见过自己的母亲。④⑤⑥三小鸭和它们的母亲生活在一起。实验人员给①②③三小鸭展示了一个气球,同时播放母鸭叫声的录音,经过若干天后,实验人员发现①②③三小鸭模仿母鸭的行为并随时跟随在气球左右。请回答下列问题:
(1)①②③三小鸭的行为发展过程,可以用下列术语描述: (填字母,下同)。
A.先天性行为 B.条件反射 C.本能 D.后天学习行为
(2)④⑤⑥三小鸭可以被称为 。
A.实验模型 B.对照组 C.实验组 D.一个变量
(3)如果不是把①②③三小鸭放在气球周围并播放母鸭叫声的录音,而是将它们放在一只猫的周
围并播放母鸭叫声的录音,那么①②③三小鸭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A.它们可能会吓唬其他鸭 B.它们将失去繁殖能力
C.它们会发出类似猫的声音 D.它们会认为猫是它们的母亲
[解析] 1)考查的是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掌握情况。先天性行为是动物本能,是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小鸭①、②、③刚孵化出来就从它们的出生地被移走了,使得它们没有见到自己的母亲;和一个气球养在一起,同时放母鸭叫的录音,小鸭①、②、③时刻跟随在气球左右。这些行为都是后天获得的,故答案为D。(2)在探究实验中必须设置对照实验,将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对比分析,才能得出科学结论。一般正常状态下的情况被称为对照组。故B正确。(3)把小鸭①、②、③饲养在一只猫的周围并放母鸭叫的录音,则小鸭①、②、③会认为猫是它们的母亲。故答案为D。
[答案](1)D;(2)B;(3)D
33、(10分)科学家为了研究爬行动物蜥蜴的体温与环境温度的关系,测试一天16h内蜥蜴的体温与环境温度,根据数据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曲线图。
(1)在上午7-9h,蜥蜴可能在做什么?理由是 。
(2)蜥蜴在白天正常活动时的体温是 ,理由是 。
(3)蜥蜴在白天正常活动时是如何保持这个体温的? 。
(4)假设将蜥蜴放入一个通风的足够大的透明玻璃笼子里,并将该笼子放在阳光下照射,蜥蜴的体温变化情况会是怎样的? 。
[解析] (1)晒太阳, 因为这段时间蜥蜴的体温是与环境温度同步上升的,变温动物需要通过行为来调节自己的体温;(2)35℃;因为蜥蝎在这天白天的大部分时间内基本保持着这个体温;(3)通过交替停留于阳光下和阴凉处来实现的;(4)蜥蜗的体温将与环境温度的变化一致 因为变温动物自身结构上不具有调节体温的能力,没有遮阴,蜥蜴不能使体温低于环境温度。
[答案] (1)晒太阳, 因为这段时间蜥蜴的体温是与环境温度同步上升的,变温动物需要通过行为来调节自己的体温;(2)35℃;因为蜥蝎在这天白天的大部分时间内基本保持着这个体温;(3)通过交替停留于阳光下和阴凉处来实现的;(4)蜥蜗的体温将与环境温度的变化一致 因为变温动物自身结构上不具有调节体温的能力,没有遮阴,蜥蜴不能使体温低于环境温度。
(第33题图) (第34题图)
34、(8分)阅读资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在迷宫的一臂安上电极,而另一臂是潮湿的暗室,其中还有食物.当蚯蚓爬到安有电极的一臂时,它就会受到电击.经过大约200次尝试和错误后,蚯蚓能够学会直接爬向潮湿的暗室.如图所示.
资料二:准备适当的食物,设置好障碍物,鸡经过若干次“尝试与错误”,学会绕道取食.如图所示.
(1)蚯蚓走迷宫与鸡的绕道取食这两种行为从获得途径来看属于 行为;
(2)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 ,学会某种行为的过程中“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 ;
(3)对于同种动物的不同个体或不同种的动物来说,即使学习条件相同,学习的速度也会有差异,这是因为这种行为也会受到 的影响。
[解析](1)蚯蚓走迷宫与鸡的绕道取食这两种行为从获得途径来看属于 学习行为.要完成这种行为,需要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和 学习而获得;(2)不同动物“尝试与错误”的次数不一样,说明了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会某种行为中“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3)学习行为是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适应环境能力也就越强。
[答案](1)学习 (2)强;少; (3)遗传因素
35、(5分)人体在不同的外界环境中,对热的感觉有不同的程度,散热越困难时往往会感觉到越热。人的热感与气温、相对湿度的关系如图。据图判断,在25℃和35℃时,哪种气温下相对湿度对人体的热感影响较大?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这两种温度时,相对湿度对人体的热感影响情况作出解释。
[解析]在35℃气温下,相对湿度对人体的热感影响较大。因为气温为25℃时,人体主要靠皮肤直接散热来调节体温,散热快慢取决于皮肤与环境的温差,相对湿度对人的热感影响不大。气温为35℃时,人体主要靠汗液蒸发来散热,相对湿度越大,汗液蒸发越困难,导致人体散热越困难,所以觉的更热。
[答案]在35℃气温下,相对湿度对人体的热感影响较大。因为气温为25℃时,人体主要靠皮肤直接散热来调节体温,散热快慢取决于皮肤与环境的温差,相对湿度对人的热感影响不大。气温为35℃时,人体主要靠汗液蒸发来散热,相对湿度越大,汗液蒸发越困难,导致人体散热越困难,所以觉的更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